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栖禅暮归书所见

栖禅暮归书所见

2016-02-06 10:32: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栖禅暮归书所见篇一《2013年高考各地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古诗鉴赏》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供大家学习参考。

栖禅暮归书所见篇一
《2013年高考各地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古诗鉴赏》

栖禅暮归书所见篇二
《201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一、2013年新课标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6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臵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臵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臵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臵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二、2013年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4.(8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6.( 6分)(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考进士,没考上,后历任州县官属,赐进士出身,最后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

四、2013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l)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炎炎夏日,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

点点,也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可是对于诗后有关“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笔者认为不甚妥贴,似可商榷。对“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编撰者主要采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中对该句的注释。钱钟书是当代学界泰斗,著作等身,令人钦佩,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都是学界公认的极有价值之学术著作,其新颖独到之见解,发垄耳振聩,令人耳目一新,笔者也因此获益良多。然智者千虑,有时亦难免一失,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注“拈笔又忘筌”句曰:“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筌借作诠。”细研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笔者认为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似是而非,值得商榷。“忘筌”一词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字的注释是:指用竹或草编的捕鱼之工具。“得鱼而忘筌”即捕到了鱼而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比喻的是达到了目的却忘记了所凭借的手段。“忘筌”即为“忘言”之意。“拈笔又忘筌”也就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

历代诗人用此典者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羡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和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观指非知月,忘签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郭沫若《新旧与文白之争》也说:“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以上例举要而言之也说明,“忘筌”即为“忘言”之意。

由此观之,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中的“忘筌”,亦如上述诗人一样是用《庄子。外物篇》“得鱼而忘筌”这个典故。“忘筌”,即是“忘言”,而所忘之言,即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若依钱先生的解释,“筌”借作“诠”,当“说”讲,表面上看,似亦可通,但细加推敲,所谓“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其实是“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写了”,而写什么呢?显然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也。

作者: 唐庚

年代: 宋

(1071-1121),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

栖禅暮归书所见篇三
《醉眠唐庚》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①,日长如小年②。

馀④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③。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⑤。

①太古:远古。

②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

③簟:diàn 竹席。便:适宜。

④馀:yú剩下的

⑤筌:捕鱼的竹器

山谷幽静得像远古一般,

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

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

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

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门扉,

这时节躺在竹席上十分的舒适安逸。

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

可当拿起笔时,

却又忘了该如何描述。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

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l)【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把这个诗句的意思是:山静得像远古时期一样,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幽静。

(2)【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诗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意思是“把人间的世太都关到了外面,我只是舒舒服服地躺在竹席上”。从而表现出远离世俗官场,悠然自得的心情。

(3)【答案】①“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②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这个题目首先要搞清题目所问,就是用平常的意象背后有着强烈的情感。那我就看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基本上都是平常的,再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赏析】

唐庚,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是继苏氏三父子之后、蜀中的又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在当时就有“小东坡”之称。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他的诗师承苏轼而自成一家,形成细密工致的独特风格。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快意放笔又大不相同。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 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 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 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 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 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 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寒食①

[宋]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②,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⑧。

【注】①寒食:指“寒食节”,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冷东西。②商山:在陕西商县。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此诗大约是淳化三年所作。③

撰碑钱:替别人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的稿费。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以乐景写哀隋,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3结合全诗内容,赏析诗歌首联中的“亦”字。(3分)

4诗歌颔联、颈联是从哪两个角度、用什么手法写山里风光的?(4分)

5全诗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村生活图景。(2分)蝴蝶在花丛翻飞,孩子们忙着扑捉它们;好多人家的大树上系着秋千,在前后游荡着。(2分)

2.同意。(1分)此诗虽写了乐景,诗人却是借美景强自排解被贬的失意落寞。(1分)诗人自我安慰:副使之职非常清闲,又可以靠撰碑文来换一些喝酒的钱。这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是一种“惆怅”的变形。(1分)表面看来.诗人似乎已经陶醉于山村之景,表现出心境的乐观豁达,但商山之景“亦可怜”的“亦”正是与京城之景比较得来。“莫惆怅”,其实暗含“正惘怅”之意。(1分)

不同意。(1分)诗人借商山寒食美景表达了淡然豁达、优雅闲适的情怀。(1分)诗人极力描写商山景色之可爱,既写出山中祥和闲适的生活,又写出了春雨乍停后清新宁静的自然风光。可以看出诗人怡情山水、淡然豁达的心境;(1分)“副使的清闲、赚钱换酒”都表达诗人的优雅闲适之意。(1分)

3亦就是“也”,蕴含了一种无奈(1分):承认山里风光确实好,但和以前的生活环境比有落差。(1分)“亦”字用来含蓄委婉,耐人寻味。(1分)

4角度:人的活动,自然风景(2分);手法:动静结合、对比。(2分)

5对商山风光的喜爱(1分),劝勉自己不必惆怅(1分),落寞无奈(1分)。

栖禅暮归书所见篇四
《1、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学生版2016版》

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学案(6)

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一)

编写:王 玉 审阅:王高春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级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前导案】

一、诗歌赏读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①,日长如小年②。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③。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释】

①太古:远古。②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③簟:diàn 竹席。便:适宜。 唐庚 (1071-1121),北宋文学家,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典故,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赏析】全诗描绘了山上一片寂静,静得好象太古时候一般,没有半点声音和人烟;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漫长得如同在过小年。深山中,悄静无人,人清闲得有些偏懒,

日子在这时候令人觉得有些长漫漫。本诗的“诗眼”是“醉”,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韦应物(737~792或793),中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深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赏析】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这首诗第一句诗人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

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李商隐(约813-约858),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赏析】诗人李商隐前往拜访一位隐者,但是没有遇到隐者,于是写下两首七言绝句《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本首是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说“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城里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是说他住在深山老林,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柴扉是言他居室简陋;“樵渔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与渔樵为伍,是隐居;“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二、真题解析

1.(20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阅读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词,该词篇幅较大,设题多且难度大,但因它采用了散文

化手法,拎出关键词,层次层意极为清楚。由“遥望中原”开篇,写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追忆。接着用“到而今”提起直至“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金人占领区铁蹄遍布,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惨痛情景,并与上文形成对比。然后用“何日”领起两句,写心头宿愿。最后用“却归来”领起,设想胜利后的欢乐。 该词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风格粗犷豪放。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 试题评点 该题两小问考查的都是表达技巧。第一问考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试题只要求写出领起对比的两个句子,降低了难度。第二问保持了2008年考查修辞手法的要求,连题干用语都大体相同,充分体现了命题延续性的特点。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诗歌信息准确提取的能力,或者说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题

干“风尘恶”不仅是筛选标准,也是答案组织的语言结构。从当年现场答案看,不少 考生只写出了“铁骑”“士兵”等名词,未能达到答案的语言组织要求。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词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从当年该题得分看,该题难度相当大。表现在:①由过去(甚至后来)考思想感情的丰富转为考思想感情的变化,题点的变化使考生一时难以适应,何况在“变化”中又有对“丰富”的考查。②由局部思想感情的考查转为对全篇思想感情的把握。虽然此类考题后来未出现过,但就思想感情的考查角度看不失为一道经典题。

解析: 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

象。“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2.(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鉴赏 这是江苏卷时隔五年再选七绝,与2007年考送别诗词一脉相承。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节,“香”暗示气氛温馨,“醉”暗示着酒深情深。次句表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引”与“入”两字相应,状秋风秋雨不疾不徐的特点,“凉”字一语双关,既是身体感觉又是心理感受。按常法,后两句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勾勒,从对面生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虚拟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诗境的朦胧,有助于表现惆怅惜别之情。“长”字作韵脚用在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试题评点 该题两小问。第一问侧重在读懂诗的内容,采取的是提取关键词的信息筛选方式,难度不大。第二问问得极为新鲜,表面上是考默写名句,但按命题人的说法,是在考审美的联想能力。不过,这种联想能力实在是在积累默写基础之上的。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栖禅暮归书所见篇五
《唐庚诗集校注》

唐庚詩集校注

【摘要】:唐庚(1071——1121),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为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他与苏轼同为眉州人,都有被贬惠州的经历。并且,唐庚在文学创作上以杜甫、苏轼等人为宗,最终达到“诗文皆高”、“文采风流”的文学境地,受到南宋文人学者的普遍讚誉,故有“小东坡”的美誉。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界相应的重视和关注。以唐庚诗文集为例,目前尚无经过系统校勘、标点的专著面世,更勿论对其文集进行校注。再者,学界对于唐庚的研究也略显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来探讨其文学特色,或编订其短期年谱。本文通过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从而考订出唐庚生平仕宦经历,考察其版本刊刻流传情况,并论述其文学成就,试图对唐庚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论文分上、下二编。上编包括三章,为论述部份。第一章对唐庚生平进行考证,弥补了史传记载的缺漏与不足。唐庚生于熙寧三年,卒於宣和二年,自幼在父母的督学之下,遍观经史典籍,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他於二十岁初遊京师,入太学学习,并於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先后赴官利州、阆中、绵州、凤州等地。大观四年,因张商英举薦,提举京畿常平,旋被贬,安置惠州。唐庚寓惠五年而北归,於宣和二年请得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道卒於凤翔,享年五十一。第二章对唐庚集版本造行了全面细緻的考察,得知唐庚集的编刻兴起於北宋宣和年间,至南宋绍具二十一年,惠州军主管郑康佐命教授王维则校雠刊刻为三十卷。至此,是集体制卷帙基本定型。约於绍兴二十九年,唐庚子文若在惠州刊本基础上加

以调整合并,在饒州重刊为二十卷。明嘉靖三年,蜀人金献民得唐庚诗若干,依饒州刊本顺序第抄其诗,重编为一种七卷本诗集。明崇祯十三年,徐(?)据何楷家藏二十卷抄本,改编为诗集十卷、文集十四卷的分体系统。雍正三年,归安汪亮采据徐氏分体系统抄本用活字刊印。第三章從六个方面来探封唐庚的文学成就。唐庚诗作不仅具有宋诗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凡事皆可入诗,以禅入诗的普遍共性,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技巧上,他除了讲究煉字之外,还使用倒装、重疊、凝人化等修辞手法。而其诗风属对精工、精緻新奇、平淡自如更为后人所称道。唐庚作诗远绍杜甫,近承苏轼,崇尚苦吟、简约、正统的诗学观,最终成就了“文采风流”的创作人生。下编为本文主体部份,即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此次校勘以宋饒州刊本为底本,辅以丛刊本、任本、潘本、库本等参校。在注释方面,主要致力於对经典故实和意象传承的注解,其他如人名地名、重大史实、职官制度等也一一探求。

【关键词】:唐庚诗集校注文学成就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栖禅暮归书所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栖禅暮归书所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2119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