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好学读书

好学读书

2016-02-13 09:13: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好学读书篇一《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 ...

好学读书篇一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好学读书篇二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答案: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好学读书篇三
《推荐一种简单易学的读书方法》

推荐一种简单易学的读书方法

前段时间我简单统计了一下,从大学毕业后到现在的6年多时间里,总共读了200多本书,平均1年读20-40本,范围涉及企业管理、营销、励志、传记、小说、历史、哲学等等。书读的多了,慢慢的也形成了一套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简单地用12个字进行概括:“定目标、列书单、读两遍、致运用”。下面我会仔细地跟大家聊聊。

一、定目标(确定读书目标)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读书、学习都存在成本。为了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我们一定要先确定人生、事业或者生活的目标,然后将目标细化分解,并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只读能够达到目标的书,杂七杂八的书一律不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点,求专不求广。举个例子,一把是一枪致命的狙击枪,另一把是四处开花、一无是处的散弹枪,孰强孰劣,一目了然。

以前的我是什么书都读,读了上百本以后发现虽然书读的不少,但好像并没有真正解决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余秋雨的散文、黄仁宇的历史、南怀瑾的哲学,这些书看的时候感觉挺过瘾,但过后发现没什么用处,当不了饭吃也长不了工资更找不到老婆。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觉得还是要先定好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来读书,并将书中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提高自己。

二、列书单(圈定书籍清单)

书海茫茫,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这是一个问题。

还好,互联网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以我为例,一般会从天涯网站、名家博客、豆瓣等多种途径获取到各种书目介绍,我会随时将其中有用的书都记录下来。

有了书单后就可以定计划了,在每月月初时圈定本月待读清单,然后去当当网、卓越网、豆瓣去看网友评论,以便确定最终购买哪本书。一般来说,书评多的,分数高的书都错不了,毕竟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我一次只买2本书,好处有二:一是人的关注点是不断变化的,书买多了时间一长很可能还没看完就又有新目标或兴趣点了,导致书被束之高阁;二是给自己减压,2本书很容易看完,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三、读两遍(两轮阅读方法)

书买到手后,我一般会读两遍。

第一遍精读。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边看边把重要的段落用笔标注出来,并随时在留白出写简短评论。

第二遍思考。第二次读的时候,我会用脑图软件将书进行结构化分解,画出思维导图,从而帮助我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架构、作者的思路,另外将有用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加入到我的知识库(云笔记类应用)里以备后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将书中的精华抽取出来,方便以后使用。 以前我读书为图省事基本上就读一遍,看完后当时有些印象。但过了一段时间,内容基本全都忘了,完全没有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在实践中运用了。因此后来我给自己立下规矩,凡是有用的书,必须读两遍,尤其是第二遍非常重要。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从宏观上掌握书本的体系架构、思路等,而将有用的段落加入到知识库可以帮我从微观上把握细节。这样就改变了以前狗熊掰棒子式的低效读书方法。

四、致运用(转化实际应用)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改进我们的思维、技能或是方法,从而提升自己。因此一定要想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如果你已经确定了读书目标,所有的书籍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读,那么将书中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其实是不难的。

还是讲讲我的经历:为了解决写作缺乏逻辑性的问题,我读了《金字塔原理》并大受启发,再写文章时,脑袋里时刻告诫自己要按照金字塔原理进行写作,文章的逻辑性提高了不少;为了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

观并确定职业规划,我读了《小强升职记》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了认真思考,结果找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明确了近期的职业目标。 以前读余秋雨的散文、黄仁宇的历史、南怀瑾的哲学时,感觉书中的内容和我的现实隔着十万八千里,除了替古人担忧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后来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书注定只能陶冶情操,修生养性;而有些书则是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12字的读书方法,是我花费了6年时间,读完200多本书,不断思考后总结出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迪和帮助。

好学读书篇四
《古代最能读书的人》

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苏东坡一览记诵不一字差

如苏东坡,史料记载他曾经受到别人的检举,其罪名是他利用

诗歌创作和谢恩表一类的文字,去攻击政府,苏东坡因此还吃了冤枉官司。负责审问案子的人,也就是苏东坡的对头,后来说,在审讯时苏东坡对自己二三十年前所写过的文字、诗句包括引证的经典和关于经典的注释,都能做到随问即答,无一字差舛(差舛就是差错)。苏东坡以此说明写过的东西毫无攻击政府的目的。如此做法让主审官大吃一惊。苏东坡的这个例子其并不是个例。在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常常可见有人以类似的句子来描写某人记诵的能力,如“千言过目成诵不遗”(一千句话的文章,只要看了一遍,就能一字不漏地念出来),“一览记诵不一字差(一览:"一过目就能背诵出来,无一字背错)。

4、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

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5、朱熹“读书须成诵”

在朱熹那个年代,印刷老早就普及地用于书籍的传播,为什么

在读书时还强调记诵呢,成诵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复制一个文本,而是为了在精熟的程度上对它加以解读。

朱熹说: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

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时,又自不同也。

意思是书是要熟读的,所谓书只是一般,书只是同一本书,但是你读几遍它是不一样的,读十遍与读一遍终究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读了百遍与读十遍又不同。

6、司马光抄书

在位于洛阳的独乐园(当时在洛阳非常有名的他的花园)里有

一个著名的读书堂,堂里面的藏书万卷,但他经常动手抄书,整篇整本的抄书,摘录以外,笔记也整篇整本地抄。做笔记也是通过“录”来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一条途径。古人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可以让我们从中去体会他们是如何读书的。

7、沈鳞士耄耋之年读抄无悔

宋朝教育家沈鳞士一生中勤奋抄录古书,在他80多岁时家里

遭遇火灾,所抄之书全都毁于一旦,可是他毫不灰心,又重新抄录了几十卷。由此可见古代读书人对于抄录的重视。

8、贾逵“隔篱偷学”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

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他15岁时就有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9、博闻广识的王充

王充,东汉思想家,东汉会稽郡人(今浙江绍兴),从小酷爱

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能力购买书籍,因此阅读的机会也不多。后来他来到洛阳,试图寻找求学机会。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也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大大小小的各级学校,也有其他地方难得见到的“书店”。虽然这个时候王充仍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但有了读书的机会——他常常在洛阳的各大书店流连,边浏览边学习,而且过目不忘。就这样,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王充将书店里的很多书背诵下来,最后成了一位博闻广识而又具有独立思想的唯物主义者,“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王充依靠浏览书店、记忆书籍而成为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也同样成就了千古佳话。

10、“读书50载,涉猎万余卷”的陈梦雷

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台湾著名作

家李敖,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他曾经编著过一套书,名字就叫《中国名著精华全集》,书中几乎将中国古代名著精华一网打尽,并给予现代新学问的光照,使得现代人读古代书能真正地取其精华。李敖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的代序《要把金针度与人》中提到,古代中国人中读书最多的,当属清代大学者、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著者陈梦雷。陈梦雷曾说自己“读书五十载”、“涉猎万余卷”。李敖在历史学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能匹敌,他的

这个观点没错,陈梦雷读书之多,确实在古人中无人能出其右。

陈梦雷(1650年-1741年),字则震,号天一道人,晚年号松鹤老人,福州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为清代著名的大学者,一生颠沛流离屡遭不幸,但编著甚丰,著有《闲止堂集》二卷、《松鹤山房集》十六卷、《天一道人集》百卷,以及将清初之前所有科学文化知识几乎都汇编其中的煌煌巨著《古今图书集成》。

11、古代时读书最勤奋的人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汉朝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晋代车胤萤囊,晋代孙康映雪,梁代时彭城人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苏廷)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

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都是典范。

唐朝李渤《喜弟数再至为长歌》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国藩说过:“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12、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

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12、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司马光好学:司马光幼年的时候,总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弟兄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去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一人继续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非常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3、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14、阎若璩( qú )口吃成大器。

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明末清初)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15、顾炎武手抄书

好学读书篇五
《溥幼好学》

好学读书篇六
《好学篇》

好学篇(57则)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自用:自以为是

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丰富,自以为是,知识就浅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

磋:用锉磨平,指加工象牙

琢:用刀雕刻,指加工玉石

磨:磨光,指加工石头

比喻一个人品德的进修砥砺以及学问的研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

思想敏锐而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罔:迷惑不解

殆:精神疲倦

读书不思考,问题仍然不解;只思考而不读书,精神就会疲倦。指要有所收获就应多读书勤思考。

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喻善于学习,会动脑筋。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时:按时

说:悦,高兴

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也很高兴,指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去冥思苦想,但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涯:边际,极限

生命有限而知识无边无际。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返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强调教育对于文明人的重要性。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强调没有比培养人才更好的了。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学无止境。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靛青,染料

蓝:草名,叶可制染料

比喻经过努力学习可以超过前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锲:刀刻

镂:雕刻

强调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夏纪》

善于学习的人,借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与朋友一起探讨,往往孤陋寡闻,强调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石不精心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刻苦学习就不明白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弗:不

旨:滋味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个中滋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认真去学就不知道其好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困:不够

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严师:尊师,敬师

在求学的所有方法中,尊师最难做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节目:树枝交接成结之处

会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喻要循序渐进。

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淮南子·说山训》

暇:空闲

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的人,虽然有空闲也不会去学习。引申只要想学习,总能挤出时间。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不学习就不能成功,不请教别人就不知道。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汉·王充《论衡·量知篇》

胸无学问,如手中没有钱一样。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说苑·建本》 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义:道理

书经过熟读,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意林》引《物理论》

盈:满

人学习知识如同渴了饮水,多饮则水多,少饮则水少。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登:收获

学习如种树,春天赏花,秋天收获。首先可以玩味自得,还可以所有成就

学若牛毛,成如麟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

学习的人多如牛毛,学业有成的人很少。即学业成功是不容易的。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无过:不能超过,不如

知识最有价值。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 值:遇到

砾:小石头

玉石虽然有美好的质地,混杂在石头之内,不经过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头一样。引申为人纵有良好潜质,不努力修身学习,也不会有成就。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居》

欲求富贵,必经勤奋刻苦,好男儿当饱读诗书以阔胸怀。

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

业:学业

嬉:散漫

学业精进在于勤奋,学业荒废在于懒散。

未尝一日去书不观。——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未尝:从来没有

去:丢弃

表示日日勤读不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

没有贵贱老少的分别,道理所在就是我老师所在。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好学读书篇七
《勤奋读书的典故和人物》

好学读书篇八
《好读书 读好书 做知书达理好学》

好读书 读好书 做知书达理好学生

张宗誉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我们必须要好读书,读好书,做知书达理好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说的很正确,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是书籍,当我们伤心过度时,看看书,我们便会慢慢平静下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看看书,我们便会从书中找到解决困难的好方法;又当我们快乐时,看看书,我们便会更加快乐,会看到明天的希望更大。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离不开的事情。正所谓“人离开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我们要热爱读书,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读书的时候问问自己学到了什么东西,告诉了自己什么道理。如果读完了,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内容,不知道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这样读书的人真没意思,根本就不会读书。从小时候看漫画的我到现在爱看名著的我,不知道收获了多少知识,懂得了多少人生道理。

臧克家说过:“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越高,收获更丰富。”的确,我们每读完一本书,我们就等于爬上了更高的文化之山,收获也增加了不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爬上书山之巅,充满实力,

走遍世界各地。

来吧!让我们活在书的海洋里,让我们在书籍的蓝天翱翔。一起好读书,读好书,做知书达理好学生。


好学读书相关热词搜索:好学升互动教育平台 吉他好学吗 尤克里里好学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好学读书”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好学读书"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22369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