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虚虚实实的意思

虚虚实实的意思

2016-03-13 09:59: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虚虚实实的意思(共3篇)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在我隐居的小屋前,有几株芭蕉。长夏,芭蕉叶大成荫,绿满窗前,风檐展书读,备感心旷神怡。雨夜,淅零细雨洒芭蕉,隔窗听雨声,别有一番滋味。别称“绿天”的芭蕉,是很有意思的植物。古人说:“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芭蕉必须等一叶新生,老叶才落...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虚虚实实的意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在我隐居的小屋前,有几株芭蕉。

长夏,芭蕉叶大成荫,绿满窗前,风檐展书读,备感心旷神怡。雨夜,淅零细雨洒芭蕉,隔窗听雨声,别有一番滋味。

别称“绿天”的芭蕉,是很有意思的植物。古人说:“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芭蕉必须等一叶新生,老叶才落。它是多年生的大型草本植物,从外形看来,像树干的假茎是由叶鞘相互重叠而成,所以并无树干的年轮,不若树木的实心。

佛经中常以芭蕉的空心──“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来形容世间虚妄不实,如《杂阿含经》说,“色、受、想、行、识亦如聚沫、尘埃、芭蕉”;《大智度论》说:“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而我们却活在“芭蕉叶”中——兰屿雅美族人有首歌谣,歌颂着:“祖母绿的芭蕉叶,就是台湾岛,芭蕉叶甩了一颗大露珠,便是兰屿。”台湾岛的形状恰似一片芭蕉叶,悬挂在太平洋上,我们生活于叶中的某个角落,有着共同的命运与未来。

虽说世间无常虚妄,但活着的每一刻却如此真实,充满了无可避免的挑战。谁不是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间呢?我们无法掌握明天,也无法改变过去,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努力眼前,直到告别人间……

记得宋朝宏智禅师临终时,曾写下一偈:“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然后掷笔而逝。这是何等苍茫、寂静的生命境界,又是何等辽阔、洒脱的心地风光啊!这般挥别人生的最后一幕,美极了。

在无常虚妄的世间,我们认真地活过;到离开世间时,如白鸟展翅,飞过如烟秋水,那般淡然、安详。多少爱恨情仇,回首,也只是梦幻空花。

只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却是“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般,总活在悔恨与抱怨里,不知道其实“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自己无法承担罢了。

最近芭蕉成熟了,味道十分香甜。原本的老株逐渐老去,周围又长出几株新苗。不多久,或许将芭蕉成林,绿荫如云,也算是“绿天蕉影”吧!

这般生生死死、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心灵小花圃

芭蕉:多年生草本,但却“扶疏似树,质坚非木,高舒垂荫”。唐朝僧人怀素因贫穷无法买纸,以蕉叶代纸练字而成为有名的书法家。虚虚实实的意思虚虚实实的意思

世间虚幻:“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杂阿含经》)

于虚幻人生努力眼前:我们无法掌握明天,也无法改变过去,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努力眼前,直到告别人间。

篇二:《两洋铁路的虚虚实实》

两洋铁路的虚虚实实

5月19-2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对拉美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四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

照美洲媒体和评论家普遍看法,这次访问恰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曾受惠于中国市场需求的拉美各伙伴国亟待“中国定心丸”的微妙时机,李克强总理到访的重大使命,首先是重申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安抚担心中国资源需求下滑的拉美伙伴,其次是共同探讨双边经贸合作多元化、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

不论上述两大使命中的哪一点,都令人们不得不关注此番李克强会带来多少基建“大单”,因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双边经贸合作多元化的理想切入点,又是拉美各国自身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保障和持续动力所在,更可方便中国所需大宗商品的运输,并给担心中国相关需求下滑的东道国们吃一颗定心丸。而“两洋铁路”则成为焦点之焦点。

预热了一年的两洋铁路虚虚实实的意思

事实上早在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之前,“两洋铁路”的理念就已被“预热”了将近一年。

这条西起秘鲁太平洋沿岸,东到巴西大西洋沿岸,穿越安第斯山脉和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铁路,是去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秘鲁时,和秘鲁总统乌马亚(Ollanta Humala)共同提出的,当时秘鲁“安地纳”新闻网披露,习近平主席提议成立一个中国、巴西、秘鲁三方工作组,负责引导协调所有相关事宜,包括规划、设计、建设,以及铁路贯通和交付后的合作运营等,而铁路本身则规划为客货两用铁路,一旦贯通,将成为第一条横贯南美大陆腹地的铁路干线。

在当时,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对这条铁路的兴趣,似乎高于拉美各国,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中国认为,帮助拉美各国修建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可拉紧彼此间关系,加深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合作修建铁路有助于中国更便捷地运输所需的拉美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和大豆等。

不过近几个月来情况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积极性就较高的秘鲁,国内出现了围绕“两洋铁路”线路走向、效益最大化的热烈讨论,而本来显得意兴阑珊的巴西,罗塞夫总统和多位高官也多次表示“希望中国参与‘两洋铁路’研究与开发”。虚虚实实的意思

虚虚实实的意思

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期间,中国政府先后和巴西、秘鲁政府签署了关于“两洋铁路”可行性研究的协议。尽管协议目前只涉及“可行性研究”,夹杂在一大堆更“接地气”的协议里本应不显山不露水,但由于项目本身造价惊人(各方均认为总预算可能突破100亿美元),工程量浩大(全长可能达5300多公里,且将穿越崇山峻岭和人烟罕至的热带雨林,许多地方地质条件复杂,且目前几乎无路可通),加上一目了然的敏感性和争议性,几乎毫无悬念地成为聚焦的中心。

前期的虚虚实实

正如秘鲁智库Capebras所指出的,“两洋铁路”原本是一个南美国家内部的远景规划,至少在2007年这个远景规划就已频繁出现在当年巴西、秘鲁两国由政府和商会组织资助的研究报告中,而其考虑的初衷,则是希望缩短农副产品的物流里程,减少运输成本。当时巴西大豆产业已蓬勃发展,但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在远东,不论走巴拿马运河或绕过麦哲伦海峡都显得过于遥远,因此当时曾构想建设一条年运能4000万吨的货运铁路专线,连接巴西和秘鲁卡亚俄港,而这个运能的考虑前提恰是满足巴西大豆的输出需求。秘鲁中央铁路公司

Ferrocarril Central曾经做过一份报告,指出当时巴西大豆的主要产地是亚马逊腹地靠近秘鲁-巴西边界的地方,这些地方产出的大豆运往巴西大西洋之滨的港口贝伦和桑托斯就需要2000公里,再装船运往亚洲就更远,如果修建从大豆产地到卡亚俄的铁路货运专线,至少可节省运输里程60%,但如此功能单一的“大工程”很难被两国政府所接收,因此当初才会构想出连接两洋、总长度4400公里的铁路。

简言之,“拉美内部规划阶段”的“两洋铁路”就已经是一个“虚虚实实”的项目:“实”的部分是巴西朗多尼亚州、戈亚斯州等大豆产区越过安第斯山脉,通往秘鲁卡亚俄港,即从拉美腹地到太平洋的“一洋铁路”,这是两国职能部门真正想建设,且认为切实可行的铁路线;“虚”的部分则是自戈亚斯州至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逊森林的漫长铁路线,从经济角度上当时这条区间线的效益并不被看好,只是为了立项能够被普遍接受才“搭车”提出。也就是说,“一洋”是实,“两洋”是虚。

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逆转:原本仅仅是“务虚”的大西洋线却有了一些进展:自2007年至2013年,巴西先后独立或与外国合作,完成多段线路先期研究,并确定了戈亚斯州冈比诺特至朗多尼亚州威赫那,以及冈比诺特至大西洋沿岸港口坎波斯多斯高伊塔卡泽斯的线路走向;原本真的意在“务实”的太平洋线却出现了麻烦——最初十分热心的秘鲁在南线、北线两个方案上迟迟举棋不定,让巴西方面也无法再从威赫那向西进行线路规划,以免在翻越安第斯山脉时出现“接轨”问题上的南辕北辙。

中国因素加入之后

中国因素的加入,令原本被普遍看作“务虚”、被视作奔放有余严谨不足的拉美人众多虎头蛇尾“宏大叙事”之一的“两洋铁路”,平添了不少“务实”的色彩。

首先,巴西政府的态度明显积极了不少。

一名匿名巴西外交官在美国媒体上指出,如今巴西政府对“两洋铁路”态度的“温转热”,是有深刻的多方面原因的。在他看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其实无需这样长且要冒穿越安第斯山和亚马逊森林风险的铁路,他们只需要把铁路从太平洋沿岸修到安第斯山麓就足以满足自身需要了,而巴西不同,由于热带雨林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巴西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和拉美其它国家是隔绝的,尽管地图上看彼此接壤,但实际上“关联度”并不高,许多边境难以通行且人烟稀少。修建这样一条“两洋铁路”有助于巴西加强和拉美区内各国的

经贸关系,以前之所以“吞吞吐吐”,是因为这样一个大项目,非巴西之力所能及。

由于亚洲大宗商品需求放缓,巴西已连续第五年遭遇滞胀,在资源出口下滑、预算赤字膨胀的背景下,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需要摆脱贫困,国内消费也需要提振,这意味着巴西政府急需外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于此同时,巴西基础设施存在许多短板,1/3的铁路已有60年以上寿命,如不能迅速更新,将严重掣肘巴西经济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作为代表社会中下层和劳工团体的政党和政府,巴西执政党及以罗塞夫总统为首的政府因上任以来无法解决就业和社会贫困等压力,支持率不断下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两洋铁路”这样的“大手笔”拉抬就业、经济增速和内需,不失为一根“救命稻草”。

其次,秘鲁方面的“线路之争”渐渐有了眉目。

所谓“南线”、“北线”之争之所以如此白热化,就地方而言,是争夺线路通过所带来的经济和就业利益,就秘鲁中央政府而言,则是如何从战略角度看待这条铁路的用途,是如最初构想、单纯当作大豆运输工具,还是如一些经济顾问的最新构想,通过“两洋铁路”巩固秘鲁作为南美面向太平洋“天然门户”的地缘政治地位,从而在区域经济战略层面压倒竞争对手智利和哥伦比亚。由于兹事体大,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纠结,因此才出现了“该急的不急”的奇怪场面。

随着中国因素的加入和强化,“南北线之争”渐渐趋于达成共识。尽管秘鲁交通部方面表示,至早要到2016年5月才能公布秘鲁“两洋铁路”出口国的最终遴选结果,也只有到那时才能真正确认走“南线”或“北线”,但很多迹象表明,“北线”即“天然门户”方案将最终胜出,正如秘鲁驻巴西商务参赞卡斯蒂略(Antonio Castillo,)所言,这样的一个方案一旦从蓝图变成现实,秘鲁将真正成为南美的航运枢纽,从而实现压倒太平洋沿岸南美各竞争对手的、梦寐以求的夙愿。

当然,“中国因素”介入最重要的变数,是让两国对“两洋铁路”最终“虚变实”信心大增。

巴西经济学家、圣保罗Insper学院的罗伯托.杜马斯(Roberto Dumas)等认为,巴西今年经济增速预计只有1%,基础设施投资是最立竿见影拉抬经济指标和就业率的办法,而“押宝在中国身上”无疑增加了成功系数;秘鲁经济学家西尔维娅.门多萨(Silvia Mendoza)则指出,中国需要稳定的粮食、原材料和燃料供应渠道,这将促使其在“两洋铁路”等有助于帮助其达到目的的拉美长线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上不会虎头蛇尾,且在技术上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铁路网和公认的建设能力,“中国参与意味着万事无妨”。

实中之虚

然而“两洋铁路”并非就此有实而无虚。

首先,拉美势力强大的环保主义者正激烈反对这项计划,此前巴西修筑苏尔-普卡尔帕铁路区间线时曾遭遇巨大阻力和争议,,称“损害当地土著社区利益”,而“两洋铁路”将穿越更广袤的雨林和更多土著部落领地,自然会遭遇两国和国际环保组织和激进环保主义者更强有力的“阻击”。

南美是环保组织最活跃、能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伊泰普水电站、帕拉州贝卢蒙蒂水电站、马格达莱纳河水电站等已建成、新建和在建项目都曾被激烈反对,

而土著部落的要求则五花八门且变化无常,他们时而强调“我们什么都有不需要你们帮助开发”,时而又表示“除了环境和资源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请不要把剩下的也拿走”,而到了讨价还价阶段也同样大伤脑筋,历史上拉美曾憧憬过许多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曾吸引过许多外国政府和商业投资者,但他们中许多最后都知难而退。

也可能极大抬高项目成本,一旦超越“临界线”,项目本身的“存活率”就会成为“疑问手”。

其次,拉美各国传统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治理问题,包括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以及无所不在的贪腐等。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期间,就有当地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中国政府未必会真的那么热心,因为“李克强总理恐怕在经过这样一次访问后,会进一步发现巴西政府的脆弱性”,从而更谨慎地控制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也指出,巴西或秘鲁劳动力成本都不低,有经验的施工者则不但劳力成本居高不下,且数量、素质都难保证如此大项目的需求,而倘若从中国引进大量员工,又可能激化中国投资者与当地劳工团体间的矛盾——要知道不论巴西罗塞夫或秘鲁乌马亚政府,都是严重依赖劳工团体票仓支持的左翼政府。

“两洋铁路”的冷转热,上述两个热衷大投入、大项目,并希望借此讨好“铁票仓”——中低收入阶层的南美左翼政府功不可没,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两个左翼政府不仅如前所述,要考虑工团群体的利益和呼声,且他们都不同程度遭遇反对党挑战,罗塞夫不仅面对中右翼社会民主党阿埃西奥.内维斯(Aécio Neves)的威胁,还要应付上升势头凶猛的伯南布哥州长、社会党的艾德瓦多.坎波斯(Eduardo Campos),至于乌马亚,执政党本就不占议会多数,在中右和中左间摇摆的Perú Posible和右翼的Fuerza Popular两大反对党曾联手“做掉”多名重要阁员,如果两国中任何一国出现政坛“地震”,“两洋铁路”这个树大招风的项目很容易成为被城门失火所殃及的池鱼。

许多观察家注意到,中方推进“两洋铁路”同样很慎重,去年提出的三方工作组至今不得要领,今年李克强总理先后和巴西、秘鲁签署的合作意向,许多也不过是去年意向的重复。

如此大手笔、长工期,且一如各方分析家所言“建成后的管理运营成本可能更大”的项目,慎重是必须的,“两洋铁路”能否真的“变虚为实”,恐怕只能走着瞧。

篇三:《桃花源记翻译_桃花源记原文_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其全诗如下:
[前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翻译_桃花源记原文_桃花源记教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 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相关热词搜索:虚虚实实 虚虚实实 张卫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虚虚实实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虚虚实实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2974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