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2016-06-12 11:21: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共5篇)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文教学需重视字词教学东莞第六高级中学 刘洪生[摘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历来为人称道,我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读代讲,以读文章代替背诵文言文字词含义,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字词教学。学习古诗文弄懂了文意后再读再背会更好。...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第一篇

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古诗文教学需重视字词教学

东莞第六高级中学 刘洪生

[摘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历来为人称道,我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读代讲,以读文章代替背诵文言文字词含义,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字词教学。学习古诗文弄懂了文意后再读再背会更好。

[关键词] 朗读 古诗文 教材教法 中学语文

一.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古诗文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历来为人们所公认,从古到今的语文老师都非常希望学生熟读背诵所学过的内容。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绍振教授谈到他小时候读书时说,“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分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弟兄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教学要求。

我也非常赞同对所学内容要熟读甚至背诵。但问题是,是不是熟读甚至背诵了的东西“其义”就能“自见”呢?

我看未必。例如我初中学英语时,对“shirt”这个单词,读到背得滚瓜烂熟,也知道中文对应词叫“衬衫”,可是我脑袋中还是茫茫然的,不知道“衬衫”为何物,因为我当时(文革过后)并未看过,更没有穿过“衬衫”,都是穿中山装(还是烂的呢)。 学英语是如此,学汉语呢?语文老师、高一学生可能会背《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句子,但若一开始就没有看注释,即使是把《离骚》中的句子读得背得再怎么熟,有多少人能把其中的含义准确解释出来呢?再如《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子高一的学生几乎都会背,可是对句中的“襄”、“沿溯”的意思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愤》的“塞上长城空自许”学生也背得到,可是问他们课本上没有注释的“许”字是什么意思时,学生都不知道,若无注释就更不要问学生“塞上长城”这样的典故含义了。又再如曹操的《短歌行》“枉用相存”的“用”,书上也没有注释,即使是对此句读得再熟,此“用”字的义也是无法“自见”的。当然,至于是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必须理解其义,那是另外

一回事了。

有的句子可能表面上一看就知道其含义,可是事实上也未必是这样的。例如《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句“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其中的“是女子不好”很多人(特别是学生)会理解为今天的“是女子不好”(而非男子不好)或者理解为“这个女子不好”。但是,实际上是说“这个女孩不美”。这里“好”指的是其本义“美,貌美”,而非品德方面的不好。

这样的误解词意的事据说也发生在苏轼身上。苏轼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王不在,见台桌上摆着两句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到合浦后,苏东坡才知道王安石诗中的“明月”是明月鸟,“黄狗”是黄狗虫。到这时他才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可见,连学识渊博的名人也不一定知道感觉上很熟悉的东西,以致于望文生义胡乱猜想而受罚。

由此可见,文章有些字词读熟了背熟了,不一定懂了;有的看似懂了,实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由此可知,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一个人如果对所学的某些知识没有理解领会,即使是读了百遍,甚至更多,那些知识也还是不懂的。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提出有其特定背景

“《魏略》曰:董遇好学,人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曰:当以三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夜者日之馀。”[2]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遇说“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虽然不无道理,但首先不是因为他想教别人读书的秘诀,而是因为他“不肯教”,想让“从学者”读很久,消磨一下时间(“苦渴无日”),才不至于问他太多的问题,使得他心烦。因为董遇是汉末三国魏国人物,当时的人本来就讲文言文,书面语和口头语基本一致。这跟我们今天的人学习现代文一样,语言和言语相差不会很大,读读报纸杂志不至于要读许多遍(“百遍”)其义才自见吧?因此,也没有读这么多的必要。再者,“(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3]从其自身的工作成果也可以看出,既然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为何又要“为《老子》作训注”“更为作《朱墨别异》”,很明显他是知道即使读了很多很多遍,也有人不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的。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照此推理,那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不需要字典、词典,不需要百科全书之类的了,只要读一读,读上百遍就万事大吉了。更不需要到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师那儿去“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主要适用于现代人读已经教授过的弄懂了意思的文言文。

我不反对读,但要把握好一定的量,因为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还有很多其它知识要学习,时间很宝贵,不能一味地以太多的读来代替老师的教授的作用,若一味让学生读一读就以为解决了问题的话,这位老师无疑有怠工之嫌。

第三.古诗文字词的教学中究竟要注意什么

徐卫东教授在他《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误区》一文中写到:“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从摒弃人文性,只讲工具性,走向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视‘练习’为‘死记硬背’,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教师‘讲’‘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面上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戏说’,花拳绣腿的‘表演’,等等。”[4]徐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很好的总结了现今古诗文教学的流弊。

我以为,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先把字词的读音、文句的意思搞懂了,再读熟以致于成诵,效果会好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说,要颠倒过来说,其义“已”见,再读百遍,有利于记,有利于联。

教古诗文的时候,首先很有有必要先过字词(含读音)关,再过句子翻译关,然后才能理解文章意思,去鉴赏评价,再把课文读熟、背熟。特别是对比较难懂的文章,像《离骚》,不仅不反对教师讲解字词,而且还要讲透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背诵。没有弄懂的内容,跟背别人的电话号码一样,难记易忘。

学习古诗文的重点、难点是词汇的掌握。这点跟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一样的。特别是古诗文常用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一篇古诗文能读懂多少,主要由其所掌握的文言常用实词决定。字通则句通,句通才能文通,理解文字是理解文章的前提,积累并掌握基本词汇才能实现培养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目标。学生在翻译和断句中遇到困难,在做信息筛选的选择题出错,主要就是由不理解句子意思、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造成的,实际上这又是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导致的。

例如,“封狼居胥”的“封”,句中意思是“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表示庆功”,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就容易领悟“(元嘉)草草”还想“封狼居胥”的不可能性,结果也只能是“赢得仓皇北顾”,学生就易于理解作者告诫当权者要借鉴历史,伐金必

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的道理。上面提到的“襄”(上)、“沿溯”(顺水下行与逆水上行)不理解字义,就无法理解句子的内容。

再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子”,“是”,前者容易错解为“儿子”,后者易于错解为今天的“是”。有的老师还把“是寡人之过也”翻译为“是我的过错”而不知错。

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在表面上一看就懂,但实际上未深刻理解的字词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细微语言。

例如《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中的“语”字,为什么作者不写“声”?本来就是在听琵琶声的,可是作者却从琵琶女的身世叙述和所弹奏的琵琶声音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凄凉身世,对琵琶女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并引发了他“始觉有迁谪意”,作者与琵琶女之间有了感情的交流,如同说话一搬,于是用一“语”字就很恰当了。

再如《阿房宫赋》开头“蜀山兀,阿房出”,课文有对“兀”的注释“山高而秃,指山上树木被砍伐光了”。学生一看就以为读懂了。实际上远没有理解作者的本意。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而蜀是在四川,从西安市到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更不要说到四川的中南部了),哪怕最短直线距离也有230公里以上。伐木者一般是就近取材,可是为什么不到陕西建阿房宫附近的地方去砍伐呢?可能是能用的木材都砍伐完了,也许是留着做风景树(这也用不着很大范围的树)。即使是到四川的山上伐木也是先砍伐山脚处的树木,可是文中说是蜀山“兀”,即四川的山顶上的树木也砍光了。四川到陕西的路是非常难走的,230公里以上的路又很长,古代交通工具又不先进,扛一根树木都难,不要说扛完那么多(连山顶的树都砍完了,不多吗),可见当时为了建造阿房宫,花费了多少钱财,征调了多少老百姓去服役,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古诗文教学中,对诗词的理解要着眼于总体,而非片言只语。

孙绍振教授分析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时说,去年他们把赵师秀的《约客》拿来刁难中学生。赵诗的最后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考题标准答案错误的一条是:“‘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且不谈其理论基础如何,就是就事论事,对作品作微观分析,其答案也是荒谬的。诗人等朋友不到,如果像一般人那样焦躁起来,不安起来,就没有什么个性,没有什么心灵的魅力了,也谈不上诗的意境了。诗的妙处,恰恰是朋友半夜不来,诗人表面上并不焦躁,而是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闲地、从容地、消消停停地敲着棋子。越是一副闲适恬淡的样子,越是能表现诗人的涵养非同小可。[5]

孙绍振教授的分析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他也只是过于“微观”分析了。眼中只看到一个“闲”字。我们分析一下,“黄梅时节”的一个晚上(古代没有很好的照明工具)家家户户下着“雨”,“池塘”中“青草”处都是蛙声。“有约”又“不来”还“过夜半”(夜半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以前农村人晚上八九点钟就已经睡觉了,夜半时人家睡觉都好几个小时了。此人还在“闲敲棋子”,也不怕吵着了已睡之人,以致于“落灯花”。雨已经使得人心情不佳,蛙声又使得人烦躁,有约不来更是没有一点诚信可言(也许是下雨来不了?那也叫人担心啊!),搞得人家“闲”等了好几个小时,以致于用棋子来敲桌面打发时光,越敲越重,以致于震落了“灯花”!灯是放在桌子上的,棋子应该不是直接敲在灯上,而是敲在桌子上,若没有大力、重力,放于桌面上的灯上的灯花是不会被震落的。此时此情此景还是表现“闲适恬淡的心情”?肯定是烦躁不安啊!甚至是怒不可遏也有可能的。因此当年的答案应该是准确的,可见孙绍振教授也只看到“闲”字,并未认真分析整首诗特别是“落灯花”三字的含义。

总之,我以为,多读书是对的,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值得商榷的。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遵循先弄懂文章意思,然后再熟读成诵,这样后续的分析、鉴赏、评价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著 《对话语文》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第115页

[2][3]欧阳询等著 《艺文类聚·上?岁时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5

[4]徐卫东 《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误区》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8期 第9~10页

[5]孙绍振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4 第17~18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第二篇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第一,“其义”为什么能够“自见”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环境和问题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信息传入大脑后,它必然要和以前记忆中的知识信息组块,即“相似块”,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某种模式上进行相互激活、相互联系。而这种因输入信息在相互联系中被自动激活了的“新相似块”,就是表象、情感以及初步认知行为产生的基础。与之同时,那些被激活了的信息,在总期望和目标的引导下,经过大脑内部反应器、控制器的相互配合,就能达到最后的认识。比如《燕子》一课的第四节,描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时,有这样一句话:“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对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虽然不甚明了,但燕子落在电线上的情景,五线谱的图像以及人们演奏乐曲的场景,早已是存贮在他们头脑中的“相似块”了。(如对这些情景、图像、场景小学生比较生疏或者已经淡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录相、挂图、板书、现场演奏等手段帮助建立。)他们只要通过对课文的反复吟诵,把信息送入大脑,大脑就能把原有的相似块自动激活、调出,并与这些信息匹配,组合成“新相似块”,完成对这一信息的认知和理解。由此不难发现:“其义”之所以能够“自见”,主要是因为:当人的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通过神经网络传入大脑的时候,大脑就会把那些与输入的信息具有相似性的知识组块自动激活、调出、匹配,从而组合成新的“相似块”,形成认知的功能。

第二,“其义自见”为什么非要“读”呢依上所说,外界信息的输入当是“自见”的必要前提。而“义”是通过何种形式潜藏在“书”中的,理所当然是解决问题的客观依据。众所周知,“书”是由汉字有序的排列组合构成的,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表意为主的符号系统。所以,汉字究竟是如何运载信息的,如何表情达意的,必须搞清楚。汉字的字形是能够表义的,但汉字的声、韵、调以及清浊都有表义的功能却常常被人忽视。《元和韵谱》指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深而远,入声直而促。”这也就是说,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平缓的思想情感;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重的思想情感;去声清幽,宜于表达清新绵通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情感。如《蚕妇》与《陶者》,虽然都是怨情诗,但《陶者》中的“瓦”和“厦”押的是上声势,而《蚕妇》中的“巾”和“人”押的是平声韵。吟诵《陶者》,你会感到那是一种直率的、强烈的、忿忿不平的谴责。而吟诵《蚕妇》呢更多的是一种悲切和哀怨,如泣如诉式的述说。

再者,即便是声调相同,韵脚不一,表现的感情色彩也会不同。比如《夜宿山寺》和《登鹳雀楼》,虽然都是平声韵,描写的也都是登临的情景,但《登鹳雀楼》一诗用的是“尤”、“侯”韵,属舌音,读起来平和舒缓,自然会给人一种开阔雄壮的感觉;而《夜宿山寺》,用的是“真”韵,属齿音,读来清厉细锐,给人的印象是神奇而空灵。另外,声母的清蚀同样也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王维的《鹿柴》一

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上句的前四个字都是清声,读时必然会用力轻而气流直上;而下句的前四字都是浊声,读时必然用力重而声带摩擦震动较强。清浊对比,清幽静寂与嘈杂纷乱情景,静中有动的艺术构思便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以上的实例足可证明:在古代汉语中,无论是声、韵、调,还是读音的清浊、韵脚的疏密,都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后来,尽管由于语音的变化,有的字音原来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但总的说来,声与义对应的关系还是存在的,诗歌如此,散文亦大致相仿。上说假如不谬,那么,要把汉字运载的信息输入大脑,不看不读,还能有什么良策呢把上述两个大的方面综合,可以肯定:要让“其义自见”,必须“读书百遍”。

最后,顺便谈谈如何“读”的问题。从“读”的类型上分,无非是“出声”和“不出声”两种。“出声”的一类又可分为吟咏(简称为“吟”)和朗诵(简称为“诵”)。先说什么是“吟”。据北师大的王宁教授介绍:最早的“吟”是“叹”,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一种低低地、带调的诵读方式”。“吟”与“唱”大体相似,但它的旋律却可随着“吟”者内心的感受变化而变化,而节奏可因兴致而随意延长,结尾时多用鼻音,用哼出来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含于内而不宣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的诵读,看重的是回归于心中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至于“诵”,则是放声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解后的情感表达。所以,阅读课上的读书训练方式,应当是以“吟”为主,边“吟”边“悟”,直至烂熟于胸,再放声朗读,以检验自己感悟与理解的水平。

言至此处,问题可以作结了。无论是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性来看,阅读课上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示范、指点、引导、启发下,让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吟诵,并通过这一训练过程,让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领悟其中的哲理,受到美的熏陶,铸就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第三篇

读书百变,其义自现

2014年4月28日,即今天下午4点10分,本支部党小组全体党员,在风雨操场举行了一次名为“读书百变,其义自现”的党组织生活。各党员同志准时到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参与,进行了诗歌朗诵,小品表演,做游戏等,共同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说明了读书对一个人的作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在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更是对我们人格塑造,品行修养的重要途径!学海无涯,我们要择好书而读,这是对我们党员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品读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们理论素质的提升,党性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活动中我想到了这学期我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它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

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其实,我很清楚我的知识储备少之又少,还有很多好书等着我去品读。当然好书不是只读一次,是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最近我也在看中国历史,看《论语》等,很多知识我们都初中高中都学过,可是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再读,带着不一样的心态去读,很多好书是值得我们携带一生的,是值得我们读到老的,特别是我们的国学经典,它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每个当今的华夏儿女应该品读的。

读书百变,其义自现。我会坚持读书,读好书,反复读,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修炼自己的内心品格!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第四篇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于谦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孔子

12、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5、立身以立学为先,16、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1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1、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2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2、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4、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7、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38、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9、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40、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4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2、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6、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5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形容读书的成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第五篇

    1、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形容读书的成语

    2、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3、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4、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形容读书的成语

    5、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6、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8、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9、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10、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11、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12、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13、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14、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5、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16、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17、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8、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9、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20、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21、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22、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3、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4、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5、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近义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4581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