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2016-01-16 09:38: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一《《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与文摘》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与文摘》

《静悄悄的革命》文摘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 “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1 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 30 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67 页

综合学习产生混乱的原因还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要实现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104-105 页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公立”学校是“我的学校”,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每次访问小千谷小学时,我总是感到,要在学校生活中实现这一理所当然的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市民的真心诚意的共同参与。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

已。„„一进小千谷小学,迎面扑来的是学生的声音:“欢迎到我的学校来!”听到学生喊:“请来我们的教室啊!”真是比什么都高兴。学生的心情是真诚的、坦率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144-145 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初读书名,让我颇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会是静悄悄的呢?“革命”不是应该和“轰轰烈烈”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吗?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将本书细读了一遍。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

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下面就我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一、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

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我们现在都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就应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教师要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世界,了解儿童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

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教师的倾听也许与讲课同等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响,那么,这对他们的共同进步是十分有帮助的。

许多研究发现,有效能的学校通常拥有有效能的教师,教师一起合作学习,塑造出优良的教学文化,包括教师的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学校气氛等,否则学校很难有成功的教学。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休息时的相互交谈,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为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现今,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要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家长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和家校活动,家长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很少真正参与他们的学习。而在日本,家长已从“参观教学”发展到“参与学习”,也就是家长作为“客串教师”来上课。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就要克服作为父母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逐步扩展到帮助教室里的每个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后,学生能更听话、更安心地学习;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了默契和信任,真正地实现了相互的团结合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发挥社会资源的有效作用;促进相互了解,特别是家长对教育工作的了解;还可以使家长从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转变到关注所有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他们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构建立体教育体系。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二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七台河市第二小学 刘淑阳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青年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青年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

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三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题型都呈现给他们,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段话,我明白了书名的由来,同时也引起了想看这本书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坐下。讲下去,其他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

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但是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

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样,还怕学生不积极、踊跃发言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这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要,接纳学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还应该在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还有一点影响比较深的是“公开日常授课”。书中说: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是言辞有加。这正与学校里总看到新教师在上公开课,而很少会有老教师主动去上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指责学生的不是,很少会去用心发现他们优点。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培养他们,即使当天的课失败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由于时间关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但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答指示,此书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四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读书体会: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记得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怎么说。”但是这么多年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

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书中所列举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在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需要家长会的协助。如果家长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与我们很好的沟通,积极的共同管理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新的学期,我会努力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五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3中杨金云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有两句话深入我心。“润泽的教室”和“倾听的课堂”。

佐藤学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润湿程度,也可以说是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的感觉,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的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即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这种润泽的教室,给人最重要的安全感,学生的心情必定是愉悦的,人人是平等的而和谐的。这样的教室多么叫人向往啊。可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大多基础差,自控能力弱,学习热情不高,而少数几个积极分子又急躁,特别爱接嘴。所以课堂气氛不是死气沉沉,就是七嘴八舌,有时甚至充满哄笑、争吵等怪音。缺乏学习知识所需的那种活跃但理性的氛围,学习效果总是很不尽人意。所以一直以来我总在尝试各种方法改变现状。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倾听是一种智慧, 它引领生命,超越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封闭。佐藤学先生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

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倾听是如此的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呢? 首先,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上课时,我们手里拿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学生怎么能够学会倾听呢?

其次,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老师的倾听“不是听

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是啊,老师不仅要倾听孩子的每个问题,每句话”,而且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想火花”。上课时,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们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坐下。讲下去,其他学生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吗。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我们应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当然构建润泽的教室,倾听的课堂,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我们班的学生大多基础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热情不高,少数的几个积极分子又特别喜欢接嘴,所以上课时,我们的教室气氛不是死气沉沉的,就是七嘴八舌,谁也听不清楚谁,缺乏学习知识所需的活跃而理性的课堂。佐藤学先生说,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这句话简直说的我的心坎儿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六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20101201》

《静悄悄的革命》

--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

【日】佐藤学 著

李季湄 译

长春出版社,2003.1

P58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一本书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P58

作为教育研究者,自己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作为授课人登台演讲。

P60

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这节课哪里有意思?

哪里比较困难?

学生有哪些表现?

教研活动的中心:建立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

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每个学生:安心上课,互相勉励。

让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放心打开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建立互动、尊重、鼓励、相互学习、安心、安全的氛围。

P72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好的。

P73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改变学生是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不能性急。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侧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

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梆梆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或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

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促进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这是我观察的出发点。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我站在教室前面的窗口边,而同时我意识到自己正身处教室中。与其说我想在教室中发现什么,还不如说我想把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全部都收纳于心中。录像也是如此。我的目光如摄像机、照相机那样,不断反复地调整着焦点和广角,以期把所看到的一切作为一幅幅图像如实地记录下来。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P6

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学生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在一种毫无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其状态真是好极了!

P7

追求相互学习和合作,但是作为合作的前提应是每个学生必要的自立。

P8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P12

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P13

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言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追随这种多样性来记述教室里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才是十分必要的。

P14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P24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造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P26

“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P27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保持远比发言更重要。

P28

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P30

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活动: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七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与文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柳丽艳

《静悄悄的革命》,初读书名,让我颇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会是静悄悄的呢?“革命”不是应该和“轰轰烈烈”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吗?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将本书细读了一遍。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下面就我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

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

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们震撼与反思。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教育界面临更多更全面的挑战。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八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连夜写了一篇读后感:

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我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着。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凭着丰富的深入学校的经验,巧妙的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于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基层教育研究人员来说,他工作的方法与作风是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剖析是那样的深入和透彻;他提出观点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样的发人深省!

首先,令我感动的是佐藤学先生的敬业精神、研究态度、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敢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的勇气。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这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

当然,我更感到佐藤学先生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宝贵。因为,这是他从各学校的改革中总结出的。这些经验和改革的方法,无疑是我们借鉴的楷模。当我们正在开展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创立校本教研为主的教研机制的探索时,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中的一些经验,可谓为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先看他在谈到一所学校如何改革时怎么说的吧:我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这在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娓娓到来,是多么平易、深刻、务实、具体的计划呀,面对着这样的教育专家,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平时的经验变成了一些鸡零狗碎,简直登不了大雅之堂。除了对学校发展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外,还细叙学校进行改革的方方面面:学校的改革包括学习的改革、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经营管理的改革、与地方的合作多方面的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并且是中心的,是围绕创造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建立起来的。看了佐藤学先生的论述,我的思绪飘向到我们的教学研究,自2001年秋季以来,我们国家也在进行着一场教育改革,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们积极参

与新课程改革与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两年多来,我们深感改革的阻力与艰辛,不竟反思:自上而下的改革,比起从学校自身变革的方式,要困难得多,我们的教学研究,是调整方向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能尽早像佐藤学先生一样,从学校的变革做起,我们的教育改革将会是怎样一番面貌呢?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除了提供给我们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外,他对一些问题的剖析,也是那么透彻。其中,有几处给我深刻的印象。我想,如果不是扎根在学校,对学校的一切进行认真的研究,他的分析不会这么入情入理,如,他在批判关于主体性的神话时写到:这是一种将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而产生出来的。当他分析教师不愿开放教师的原因时写到:开放教室、实施观摩教学很难的原因:1、教师不想在同时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2、教师的文化存在问题:不想被别人指责3、学校培训、教师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问题。4、教研方法存在问题。并指出:让所有的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那么,教师如何超越自己呢?其实,佐藤学先生指出了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培训、教研方法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继续分析:如何打开教室的门呢?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要求每个教师打开其教室的门,第二,充实教研活动,第一年,如何使教研活动开展得生动有趣:过去的教研活动,往往在准备工作上倾注大量的精力,事后花30分钟议论就结束了。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尤为重要。读到在这段话,我感觉他就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对当今教育研究现状的反思。我们的教研存在的问题何尝不是佐藤先生说的那样呢?我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然而,这种教研活动展示的成分多,反思的成分少,研究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学校的教研方法、要研究哪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说明: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应对学生的教学: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和教师的对应来进行讨论。如,对于学生上课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是否在无意识中,以不恰当的对应遏止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要进行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应对为中心的研讨,最重要的是,在教室里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这在第一年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中心工作,佐藤学先生还大胆地提出了学校组织的简化的主张,并率先在神奈川县茅崎市的浜之乡小学进行改革,废除了一切校务分管和委员会的会议:以校内教研活动为中心建立教师间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如果第一年建立了每个教师每年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并听取同事们评课的制度,那么,第二年必须着手研究的课题是学校组织的简化。读到此处,我不觉深思: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着,作为教育研究者,怎样投身与这场革命呢?我接下来该如何做呢?佐藤学作为大学教授,尚且能扎根在学校,我有什么理由,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呢?我突然有了扎根在一所学校,按佐藤学先生的说法去实践的念头。我们再看他的精辟分析吧:从实际情况看,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自身的作用是消极的。而实际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较之集体划一的教学讲,恰恰需要教师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更复杂地互动,在划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让全体学生集体听讲,一起思考问题,维持教室良好的秩序,把活动控制在一个方向上。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

生的互动,以让学生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从目前大多教师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洞察力或观察力是发挥不够的,在对学生不怕挫折力的支持上,在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方面,教师的工作还没有认真地展开。这当中,存在着教师们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认识上的混乱。读着这段充满理性思考的文字之时,我不觉感动得几乎流泪,同时,我很惊讶的是,这样理性的文字竟有如此的感染力。这感动源于他对教师的认识与思想把握这么准确,与我的感受竟如此相同。此刻,我脑中蹦出一个词:懂你!我回想起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洒下的汗水尽管每一滴都是苦涩的,而其中蕴涵的我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却粒粒不同。其中,有欣喜、有困惑、有迷茫、有苦涩„„佐藤学先生却给了我信心:对教学的反思和相互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而使其实现的条件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而使其实现的条件仍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我重复着这句话,蓦然,心中似乎增添了信心,看到了方向。不觉我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最后的那段话来: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左肩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快要倒下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真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即将来的日子,对教研员来说,我想,是我们在佐藤学先生的感召下,开启寻找学校改变条件可能性的方法的日子;是我们扎根于一所所学校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的日子;是我们与教师一道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日子;是我们不断开发创造性课程的日子;是我们为建立学校共同体不断探索的日子„„ 从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帮助我弄清楚了我曾经苦苦思索却始终认识不清的问题。如,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一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研究。在该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因为,在现实中,这门课程与学科交叉的现象较多。佐藤学先生的论述,给我很大的启示: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并非在形态方面,两者的区别在于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方法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学科则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将“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综合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当综合学习中创造出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没有成果。日常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设置综合课程的意义有两点:作为公民教育的意义和学习“学习方法”的意义。在这里,佐藤学先生阐述了综合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指出了综合学习的价值,为我在今后的实践中把握这门课程的实施目标提供了参考。

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不过,与原田教师相比,我的研究环境就宽松多了,回想起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曾经有过的退缩情绪,简直惭愧万分。同时,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文化的变革,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教研员也需要合作与沟通。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课程建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通过与同事的研讨,在一个一个教室里,课程诞生了。读到此处,我不禁吟咏着李白这样一句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期待着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九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袁海平 这学期,我阅读了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书名旁边还有一排小字——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看到书名,我不由自主的想:“静悄悄”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意思?而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课程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程,应该怎样实现?书中是怎样论述的?带着这些疑问,打开书,我认真的研读了书里的内容,有些还没看完。

本书所介绍的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虽然没有读完,书中的一些观点仍然让人有所收益。如:教师太严厉和太温和都是不合格的;要充分重视开头;让学生居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倾听比发言更重要等。在这些观点中“倾听”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有很多理论和案例都论诉了“倾听”的重要性。

如:1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2“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3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4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学:1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2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精彩的发言要表扬,胆怯的发言要鼓励,错误的发言要引导,用“你说的真棒”或“竖起大拇指”等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发言。3引导学生倾听,给孩子布置任务“他说的好吗”“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你会说吗”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

读的内容中,也有一些不太理解和不赞成的内容。如:“被动的能动性——应对”这句话不是太懂。“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每个学生一言一行的教师”这句话就不赞同。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十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

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这一事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些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应对"的活动

对教室的言语、教室里同学的言语的“应对”唤起了什么的时候,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正因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此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自古以来就认为“慎学、善思、明察”在学习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能生动的促进学生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学习是非常幸福的。

相关热词搜索: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心得 静悄悄地革命心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1406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