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项羽本纪体会

项羽本纪体会

2016-01-16 11:35: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项羽本纪体会篇一《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

项羽本纪体会篇一
《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

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五)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

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六)研读第五段,

<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八)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项羽本纪体会篇二
《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一: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 .” 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篇二:项羽本纪读后感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而项羽又是史记十二本纪中唯一一个没有统一中国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项羽本纪从项羽二十四岁跟随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乌江,历史跨度八年。期间不乏被广为流传的“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楚汉相争并于汉。历史在这里没有用最通常的评价标准:“成王败寇”去评价项羽,而把他和刘邦都评为英雄。刘邦更偏向枭雄,而项羽则更是本色的英雄。从看见秦始皇巡游时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项羽便展开了他敢爱敢恨的一生。

因为不忍看到士卒忍饥受冻而主帅却置酒高会,他奋起杀帅夺印,带领楚军破釜沉舟九战破秦军于钜鹿城下;因为看不惯天下黎民饱受征战之苦,他竟然在两军阵前要求刘邦出来与自己单挑来决一雌雄;因为一个红颜知己他甚至犹豫不决,打算放弃突围的机会;因为自己没能把当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带回去而只把跟随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了亭长,自己却宁可自刎于滔滔乌江前。项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历史书卷上的人。

以古观今,虽然已历千年,但是人们谈起项羽却还是唏嘘感叹。为什么,因为虽然时间的变迁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却改变不了人性与人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早已被淹没的历史中探寻真相的原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篇三: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我国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为世人呈现了一部包括历代帝王政绩,各国诸侯事迹及各种典章制度的史书巨着。

项羽,这位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尽管,离我们很远,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却变的栩栩如生,翻看《项羽本纪》,脑海中仿佛就是一幅幅项羽冲锋杀敌的壮烈场面。不知是应该感动呢还是惋惜,总觉得,项羽的结局不该如此。他的胆量,他的谋略,他的气魄,他的智慧本可以让他成为一名流芳百世的明君;但他的自负,他的残暴,他的妄自菲薄却终究带给他成为一代鬼雄的结局。

短短30年的人生,却充满了辉煌与精彩。项羽从小就显现出来的霸气注定了他能成为一代枭雄。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让叔父项梁都相信,他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年时期的籍就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无不惧之。

钜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

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他注定,是楚国人的骄傲。

垓下决战,韩信指挥汉军排出十面埋伏的阵法,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的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秣,军无援。在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无险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的。项羽是军事天才,他深知这一仗的败局已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围求生。胜败乃兵家常事,打成这样的结局,他心中无可奈何,也异常难过。

夜已深,他无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姬才能够明白。他坐在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姬,放声痛哭。

带着八百精兵的项羽在最后扔奋力拼杀,斩敌数百。但是他只是一个人,面对的确是几十万大军,他累了,他选择了牺牲而不是偷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乌江流水滔滔而去,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太多的感受,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而没有选择项羽?

历史长河,无论多么汹涌,多么绚烂,多少英雄,都成过往。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边缘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

项羽本纪体会篇三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为霸王些悲歌

乌江边,瑟瑟的吹着阵阵寒风,吹乱了你飘散的长发,更吹冷了你破碎而绝望的心,乌江水似乎停止了奔腾,原本浩荡的东流水如今只倒映出一张憔悴的面容,挂满岁月风云的沧桑。是你——项羽。你那已久魁梧的身躯,倚着长剑,仰望长空,目光犀利似乎欲穿透重重阻隔。可转瞬间,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四面楚歌愈加嘹亮,敌军脚步更加逼近。你辞退了长者的善意,义无反顾的再次拼于刀光剑影之中。那荡气回肠的决斗,化作空中的狂风,为你呼啸,为你哀嚎。最终你成就了一段血的历史,永远定格在那飘渺的长空。

好一个西楚霸王,英雄之魂豪气冲天,似乎天地为之动容,风云为之变色。我感概,英雄末路,终究化作一片浮云,烟消云散。

想起当年,你正是二十出头,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那是风华正茂的岁月。破釜沉舟,何等意气风发。古今多少英雄不为之赞叹。你号令各方诸侯,问鼎中原。霸气浑然天成,壮志应运而生。

我敬佩你、仰慕你。历史似乎为你而倾醉,而你却醉在历史为你酿造的酒窖之中。 秦末,各路诸侯蜂拥而起,割据一方。本来,天下大势尽归你所长控,统一中原舍你其谁!自起事以来,你一直演绎着一段壮与美的历史,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一首惊心动魄的歌。我知道,你就算在最后一刻也不甘于终端自己完美的表演。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什么忍辱负重,更谈什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一切都不在你的思绪范围内。这充分的体现了你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你只追逐个人的荣耀与成功,你认为这时代的历史就应该为你谱写,这风云就应随你而变化。其他人算什么,充其量不过是你的绿叶与陪衬,是让你屹立于历史顶峰的垫脚石,是让你的月色更加皎洁的群星。以致于你认为无需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更无顾及任何人的感受。个人英雄主义你虽然演绎的淋漓尽致,可就造就的只不过是你的匹夫之勇。垓下一段,汉强而楚弱,如此形势危急,决定生死成败的关头,个人英雄主义完全葬送了你残存的唯一希望。你不懂得静下心来与群臣商议如何破敌之策,你只知道骑上你那快如闪电的乌骓穿梭于敌方千军万马之中。虽然那样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你也杀得荡气回肠,你无悔了,在最后时刻尽显英雄本色。

这是你在战场上的表现,而在生活中,情深意重,儿女情长的你再次为历史刻画出一副凄美的画卷。

对亲情,大家都知道项伯是你的叔父。毕恭毕敬是你一直对他的态度。可你付出的真情却无法得到真心的回报。你觉得最亲最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却偏偏成了你最应该提防最应该远离的人。可你没有意识到,你内心最真挚的亲情迷惑了你的双眼,左右着你的判断。你看不清项伯,更认为无需看清,甚至觉得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

对爱情,堂堂的西楚霸王,一向以威武震慑天下,刚强与坚毅是你留给任何人的第一印象。而你却演绎了一段至死不渝、令人叹为观止的爱情神话。这正折射除了你内心的那份儿女情长,那股柔情似水。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有些凄冷。月光微弱。虞姬此刻愁眉莫展,心事重重。此时她的内心感情犹如翻江倒海般变化着。她不忍与霸王生死别离,可命运让他们不得不作出抉择。最终她还是伴着凄冷的夜与为了却的爱离去了。留下的霸王你那落寞的眼

神与揪心的痛。你将虞姬紧紧的搂入怀中,尽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的心。在微弱的烛光下,你眼眶晶莹闪烁的泪水为这段爱情留下最后的凄美。

战场上你骁勇善战,情场上你儿女情长。你你具备这他人无法比拟的个人魅力。从个人角度来看,你是美的化身,是他人一直追求的高度。可作为一个国君,一个军队的统帅,你却为尽如人意。你个人的优秀无法带动集体的优秀,甚至是阻碍了集体的发展。更悲凉的说,你不应该生活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乱世,更不适合立足于那个尔虞我诈的争斗中。这是霸王你个人的悲哀,似乎又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纵然生不逢时,你依旧凭借个人的魅力成就一段永恒的历史。

回望历史长空,你霸气犹存,柔情依旧。但愿此情此景不会随风而散,随雨而逝。经历千秋万代,跨越沧海桑田,你依旧是你,好一个西楚霸王。

项羽本纪体会篇四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

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2)外貌。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

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对人的纯粹认识。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项羽本纪体会篇五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体会篇六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体会篇七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

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五)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

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六)研读第五段,

<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八)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项羽本纪体会篇八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体会篇九
《项羽本纪之最》


项羽本纪体会相关热词搜索: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项羽本纪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项羽本纪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1422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