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金刚经体会

金刚经体会

2016-01-16 13:00: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金刚经体会篇一《金刚经心得》 一部佛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金刚经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

金刚经体会篇一
《金刚经心得》

一部佛经几分智慧

——读《金刚经》有感

在这次读《金刚经》之前,我从未真正品味过佛家的著作。一是觉得生涩难懂,二是枯燥无味。借由中国文化概论课,我伴着讲解认真读了几遍《金刚经》,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金刚经》是由梵文翻译而来,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结合经文,我理解“能断”的意思就是,要想修炼成佛,就必须舍弃一切外物,心无杂念。这与佛家的空性是一致的。但是最广为流传的鸠摩罗什译本并没有“能断”两字。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可能是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中,所以经名就不需特地加上了。1“金刚”两字则是说这部经文像金刚宝一样,能破一切法。或者是想体现它的无坚不摧。般若是指大智慧。而“波罗蜜”这个现在经常出现在流行歌曲还有大荧幕上的词语,意思是到达彼岸,引申一下,就是普度众生。

全经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品(初看时我很纳闷,为什么会用这么平常的故事作为开篇),第二十三品(非常简短,但讲述了佛家的核心“善”)和第三十二品(这是最后一品,本以为读完前面三十一品对于佛家有了一些感悟,但是这一品却告诉我,如梦幻泡影)

第一品的题目是,法会因由分,即这次法会召开的原因和背景。内容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2

并无特别之处,就是简简单单的进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饭,洗足,敷座,这些举动都和凡人没有差异。结合禅宗推崇的平常心即是道,我觉得这一品想告诉我们的是,佛也是一个平常人,但在平常的生活中时时在修行。而我们作为平常人,如若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时时修行,那我们就领悟了佛家的精髓了。此外,我发觉,阅读第一品,有种内心慢慢平静的感觉,在心中默默念着“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仿佛自身也在做这些动作,逐渐进入境界。这令我很1

2 南怀瑾,1918-2012,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也善诗词音律。 鸠摩罗什译本。鸠摩罗什,公元344-413,东晋后秦得道高僧,著名佛经翻译家。

惊喜。现在社会,人人都想要快捷,想要一步登天,殊不知最大的智慧竟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二十三品的题目是,净心行善分。题目中最关键的两个字是“净”和“善”。“净”与之前讲的心无杂念是一致的,而“善”则是贯穿所有佛法的最高境界。佛家教人行善,所以就算是对十恶不赦的人,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算是对于一只小小的蚂蚁,唐三藏也是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到地上,好让它安稳着陆。3这一品的内容是: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4这一品讲的是每个人悟的道法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我个人认为,推广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每个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可以修习佛法,每个人都能成为“佛”。对于后半段,我认为是说,只有摆脱“有”的执著,才能净心,才是真善。“净心”即心中无我、无人等四相,只要有了这个根本,修任何善法都能觉悟。

最后一品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是说,一切的红尘万象,像梦幻、泡影、露珠、闪电,都是转瞬即逝的,不真实的。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很困惑,这几句一出现,就否定了前面告诉我们的大智慧。可是突然想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诗,就想,佛家提倡的是“空”,即放下世间的功名利禄红尘琐事。那么,这里也许是想告诉我们,学习佛学到了最后,不需要靠经文,而是内心的空性。

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是修行,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都是佛法。这些都是我从《金刚经》中得到的大智慧。

3

4 1999年央视制作的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时,唐僧放生小蚂蚁。 鸠摩罗什译本。

金刚经体会篇二
《金刚经的体会》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金刚经》被尊称为佛门的智慧之母,是佛教各大宗派的宗经宝典,诸法之母本,是般若类经典的总纲。《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和中国社会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金刚经》的广泛流传,与不少僧俗人士编写的各类《金刚经》感应故事有关,并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他们搜集各种信受奉持《金刚经》而获得功德报应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分类辑要,以证明尊奉《金刚经》有延寿、愈疾、登科、辟邪、脱难、如愿等效应,不仅强化了人们的佛教信仰,而且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恶从善。疾病和死亡,本来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希望逢凶化吉、过安乐日子、死后有一个好的去处,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佛教通过与民俗信仰的结合,满足了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这就使得佛教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金刚经》简洁明快的般若智慧,使得它能够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金刚经》的基本意义是说,以金刚般若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着,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金刚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为最刚硬之物,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大智慧,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理智;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

在中国的佛性思想中,虽大多主众生悉有佛性,但并不因此而忽略修行。相反,几乎所有宗派都主张必须借助于修行之缘因才能成佛。当然,对这一修行缘因,各家的解说是五花八门的,但大而言之,又可分顿悟和渐修二门。主顿悟者主要以理不可分为依据,倡悟不可有阶段之分;主渐修者以登峰造极,必起身平地,倡悟不能无阶渐之别,但细察二者思想,似亦并非互不相容。主顿悟实亦不全废渐修,只是认为豁然大悟之一刹那,不可有阶次之分;主渐修者亦不放弃其最终目标--大彻大悟,因而,顿悟与渐修之间实多有相通之处。 其实,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就是一个顿悟不废渐修的典型。二千五百年前,这位王太子,可以说是竭尽了他的智慧,经过六年苦行之后,在一棵菩提树下,苦苦思索了七天七夜,终于豁然开朗,捕捉到灵感,拥有了大般若(大彻大悟)。佛陀的成就经过,与金刚经阐述的佛门大法,何其相似乃尔!如果释迦牟尼没有六年的苦修失败,没有七天七夜的苦思心修,就不可能有成正觉的大智慧,也就不可能悟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的般若真谛。

渐修当然不仅要在形式上学理论、教义,诵经文,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修心静性,重在向心觅佛,不在向外求玄,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唯有见取自性,才能直成佛道。根据佛教自身特点,渐修应包括学与修这一对范畴,修指修行或修持,狭义上指持戒诵咒、打坐行禅、修身养性,广义上指与佛教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可纳入其中。禅宗在这方面是最为典型的,六祖慧能提倡担水劈柴皆是妙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修的意思有很多种。就佛教层面而言,修与学是对立又统一的。学是对知识的吸收和教义理论的学习,其中包括世俗的学问和佛教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学要人怎样去从理论上了解人生的真谛,怎样掌握人生和社会的知识,培养教徒的理性信仰,建立正信。学是知识和理论,要靠修来验证,因此学离不开修。修是实践和行动,要靠学来指导,修就是要人去亲自实践解脱的方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教徒的感性信仰,不走邪路,因此修离不开学。学和修的关键是每个人自己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综观历史上的佛门大德、善知识和当今的佛门高僧,他们之所以能够众望所归,就是因为他们既有很高的修行,又有精深的学问。

顿渐的过程,自然须注重心性,逐步认识到所有现实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那就能认识到宇宙的真实本质,体证如来实相。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

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以顿悟立说的禅宗而言,成佛的惟一法门是见性。对学人而言,持戒修禅的修行实践,重在向心觅佛,不在向外求玄,倡导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于一直心的一行三味,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宗纲,教示学人顿契见性。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坛经所说的迷人渐契,悟者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随意立顿渐之假名就是指只要能悟即心即佛之理,渐修也罢,顿得也罢,都是无关紧要之假名,从这个意义上说,顿渐又都称谓入道之妙谛。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渐修与顿悟的关系,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俗语中有很多经典语句,都是渐修与顿悟的世俗化理解和阐释。比如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生动地说明人们为某一个既定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顿悟是在苦苦渐修之后的必然结果。“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顿悟与渐修之间相辅相成的很好见证。不断地学、修,不断地领悟,每一次小小的领悟之后达到一定的层次,然后渐修、渐悟,最后达到人生的大彻大悟,进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涅槃世界。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人们感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急功近利,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其实,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基本的生活问题是生存和精神上的满足、归依,当自己的社会地位感、荣誉感过于强烈,超出了现实可能时,以金刚经所含的般若智慧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就能在闹市中求得心灵清净,就能明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功到自然成的生活哲理。正如智觉禅师所说:又如九层之台,则可顿见,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净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修,此名圆渐,非是渐圆,亦是无位中位,无形中行。“是以彻果该因。从微至著,皆须兹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道不遗于小行,暗弗拒于初明”。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做学问,干事业不奢求出名成家,做到随遇而安,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善果在你心无所住的渐修中达到至善,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家。

《金刚经》的一开始记述了佛陀的生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想这大概也是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从这部经中得到经文里所讲的利益,如此生活,如此学习,如此修行一定是个基石。

佛法中的般若乃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金刚经》乃是般若经论中的精华,它似金刚一样坚固、光明、无坚不摧。能够斩断一切障碍,破除一切迷茫,引导我们到达究竟的彼岸。所以说它的锋利是无穷无边的,而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也是无穷无边的,希望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受持此经,从而得到这无穷的利益。

金刚经体会篇三
《金刚经心得》

金刚经心得

学禅有两本最宝贵的典籍,要学禅,你一定要把这两本典籍,读得滚瓜烂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可贵是“无住”两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无住”呢?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无住”彻底了解、体会以后,对禅就不感觉陌生了。

读《金刚经》,不是每个字都要求解,依文解义不是受持《金刚经》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刚经》,从头到尾要读诵出声,声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时可以一口气念三遍,念完了把经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什么觉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认为心外还有道理,这不是“外道”吗?“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所谓“外道”,只能说他认为心外还有道理可求。佛法讲觉、讲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觉受。你把念完经的觉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时候?保持到赶都赶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个“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觉得有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细法执,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所以菩萨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萨感觉到这个境界不错,很高兴,执着这个境界,他就很难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为止。若一念回心,不执着,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进。所以受持《金刚经》不能执着正受,而是要使“金刚心”抬头作主。

金刚心”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抬头做主的话,一切得失、毁誉、称讥、利衰来了,根本不动摇,既不影响情绪、心理,也不影响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尽管数十年寒暑很短,却有很多人觉得很漫长、很真实,那么这个漫长的人生对你来说,便形成一种惩罚;因为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过后更空虚;你去寻找欢乐,欢乐过后就是寂寞;你要制造高潮,纵然你制造成功,高潮过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围是在出现缺陷,周围若是没有缺陷,你怎么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对的东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实;只有绝对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坛经》。我们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禅语录,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六祖坛经》来的。《六祖坛经》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钻那些不懂的。其实这些你看不懂的东西很浅,极浅!只要你入禅,你就会看得会心微笑。有的时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亲切,不会有什么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坛经》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坛经》,说我会了,其实只是会讲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说什么,六祖又说什么,讲得好像都没有遗漏嘛!但是你若问他一句“什么是烦恼即菩提?”他却答不出来!这在经上明明讲“前念着相即烦恼,后念离相即菩提”啊!六祖说“但用此心,直

了成佛”,只要用这个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岂不太好!请问“这是个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来。你要他背,他也的确会背,但为什么答不出来?经上明明写的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只要将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找出来,恢复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

为什么那么浅、那么近,他没有发觉?而且会背,却不会答;你问他下句,他不会用上句来答你。这就是“障”!什么叫做“障”?业障。业障并不是罪大恶极,业障是业务所形成的惯性。我们从生到现在,生活的习惯、意识的习惯形成惯性,也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惰性,很难改变,所以他不适应新的见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集》、《祖堂录》„„,都是幼儿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

金刚经体会篇四
《金刚经心得》

《金刚经》的心得

长年持诵《金刚经》的心得

作者:法自在

第一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称心如意„„好处多多!

我诵《金刚经》已七年,受用无尽,故常劝人诵此经. 诵一部《金刚经》二十分钟,一次诵三部,仅仅一小时。这一小时,超过凡人一辈子!

取快,但为去妄念,得净念相续,何似念佛!取多,因一诵一功德,真实不虚,速得受用!绵绵密密,净念相续,单修时此法最佳。

诵经时专心很重要,因为法界都在听,不能马虎应付。如此诵经,必有不可思议境界。不过你要赶紧行动,要持之以恒,方得受用!说食不饱啊!

第二

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诵经之前,先读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香”就是心香,心香一起,法界皆香严,十方诸佛皆欢喜!故要常存心香,法界就会被心香所熏而变得严净!反之,如果整日不存善心,长起恶念,法界就是如此被恶念熏成娑婆!应当坚信:

一念善心起,法界皆香严,念念善心不断,佛土何愁不净?只因我们妄念太多,一念善心起,无量恶心覆,才有此报——生于娑婆,轮回六道!

所以一定要念念用佛法功德之香熏自心,用善心熏,信根成就,诸佛现全身!何愁不见佛?何愁不闻法?何愁不解脱?

刚诵《金刚经》时,力求一气呵成!速灭妄念,速长功德。

《净口业真言》修利修利麻哈修利修修利,苏瓦哈!

《净三业真言》ong 所瓦颇瓦熟陀所瓦达麻 所瓦颇瓦熟度汗 《安土地真言》那莫三满多母陀南 ong 度如度如地尾苏瓦哈 《普供养真言》ong 页页囊 三颇瓦 法子拉呼

第三

《金刚经》的殊胜在于智慧,佛教的殊胜也在于智慧!诵《金刚经》,既得大智慧,又修大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妙法!所以一定要有信心,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

妙法蓮華經告訴我們:释尊法中两大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示现童子身,说明佛陀依智慧生。普贤菩萨代表大行,示现灌顶王身,说明佛陀依功德成!

刚开始诵时,最好求快,诵经仪式从简,但要诵“炉香赞”,接着各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如来”,再念“开经偈”,就可直接诵经了。以求一气呵成。诵完后,再念经名,念补阙真言(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娑婆诃)三遍,念金刚赞,最后念回向偈。如果连续念诵遍,中间直接念经文,头尾仪式不必重复。这样诵一部经只要十分钟,半小时就可完成三部,当然若有时间,多多益善。

刚学诵经,由于诵经功德很大,所以会身心轻安,得意忘形,一定要多念。过一段时间,会引动宿障,即前世的罪影,种种烦恼现前,这是好现象,也是功德大的表现,譬如治病服药,药力发挥作用时一定会痛,这是好现象。但要知觉,不为所动,信心不移,方可消除!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

其实一部经念三年就等于开悟了,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把用来打坐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诵经。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护持故),好处多多!坚持半年你就知道好处了!

金刚经体会篇五
《学习《金刚经》的体会》

学习《金刚经》的体会

作者:闫石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3期

摘 要:《金刚经》作为大乘佛学般若部的重要经典,能断世间一切法,破除一切执着的情事。中国更为本土的文化尤其儒道两家,也有与此旨意会通之处,通过考查我们会发现儒释道三家恰好印证了《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关键词:《金刚经》;破除执着;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经,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地巨大。这主要缘于此经是大乘佛学般若部的重要经典,也如《心经》一般传播广泛、智慧究竟。《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再加上“能断”二字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谓“金刚”,是指此经“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 ;所谓“能断”,是指“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 。从经题我们就能看出《金刚经》的智慧本色,是要人们破除一切执着而达到究竟智慧的彼岸。《金刚经》破除一切执着,也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破除一切执着是《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而本文试围绕此义谈一下学习《金刚经》的一点体会。

《金刚经》以破执为其精义,它要破除一切执着的情事或说要破除一切法。首先,有对“四相”执着的破除,“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第三品,以下凡引《金刚经》原文只注品名)。“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买买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其次,《金刚经》也要菩萨行者行布施,也就是后来中国禅宗流行的一句话——放下,让我们一切都丢开不管。不仅如此,《金刚经》还提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第四品)不仅要布施,还要无所住。怎样叫做无住呢?“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对此种落于空见的执着,《金刚经》上也直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七品)第三,还有对执着身相的破除,“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五品)第四,《金刚经》对执着的破除之最有特色、最有智慧之处,那是对所谓佛法的执着的破除,“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六品)当释迦牟尼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之时,须菩提答“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第七品)须菩提进一步解释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七品)无论是“无有定法”,还是“无为法”,都是

要人们破除对佛法的执着,不能呆板地执着于某个法门。或许由于人们的法执尤为严重,所以释迦牟尼以一种警告的口吻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此处似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的意味了,都是要警示后世不可执着于名相与言词。对于各种执着情事的破除,在《金刚经》其他品中还随处可见,如“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如“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众多这种“佛说…,即非…,是名…”的表达,都在一点点地破除各种执着与拘限。

那么《金刚经》为什么要破除各种执着的情事呢?对此,《金刚经》也是有所交待的。用佛教的语言来说,首先,破除执着才是行正道,“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其次,破除执着才会免除各种痛苦,“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再者,破除执着才能积累更大的功德福报,“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最后,破除执着才能最终究竟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面罗列了破除各种执着之后的意义所在,而之所以有这些非凡的意义,在于《金刚经》传达的是那般若中观的大智慧,是一种理上与事上都行得通做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工夫,也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境界。然而,一般会有这样一种误读,认为《金刚经》破除各种执着的情事,是在讲空,并将此空解读为虚无或者其他义。比如佛学上都讲的“六家七宗”,便是没能以般若中观的方法或说工夫来解读佛经,而被归结为以老庄玄学等来解读佛经,也就是采用了不正确的“格义”的方法。在我看来,这种归结或认定是不甚妥当的。当然,这种归结或认定其实是用来突出强调中观方法对于解读佛经的重要作用的。但在这同时也似乎犯了一定的过失。因为准确地说,格义方法导致“六家七宗”对佛经的误读(姑且如此认定)是由于以老庄玄学之名词来解佛经,而非以老庄玄学之思想精义来解佛经。在我看来,老庄之学的精神实质其实与佛法并不相悖,只是后世学人被名词拘限住了,还是犯了依文解义的毛病。以往都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此处则要说“依文解义,老庄蒙冤”了。这也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文解义不可取,须知孔夫子因材施教、佛陀应机方便教化的背后深意。而且,佛法者不同于佛教或者佛学,法者须是理与事的合一,不光是理上讲得通,更要事上做得到。唯此,才能做到理事无碍,二谛融通。

佛家“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三者似乎都在提倡一种修养功夫和境界,打破各种拘限与执着,而这应该只有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后,才能真正贯通儒释道,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吧。

参考文献:

[1]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金刚经体会篇六
《长年持诵《金刚经》心得》

长年持诵《金刚经》心得 (2007-03-05 06:25:37)

分类:积功累德

(一)

我持一经:《金刚经》,为得智慧故!

念佛为闻法,我今已闻法,如不勤心修,念佛有何益?

故有念佛者,应劝人持经,经为佛慧命。佛法僧三宝,本来是一体,勤念三宝故,方为真念佛! 我持一咒:药师咒,一百零八遍,加持与十方,谁有诸病苦,常念诵不舍。

愿我境界中,没有诸横死,乃至病苦等。虽然咒力浅,未必现成就,但我信佛语,必得净国土! 我持一佛号: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中,常念不敢懈,乃至睡梦中,以佛号自醒。

我见念佛者,不碍世间事,何况持经咒?勤修胜功德,勤念弥陀佛,皆为得佛法,皆为见如来. 一经得智慧,一咒养悲心,一号求安养.

如来大悲智,此恩何可报?愿以此深心,庄严佛净土!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称心如意……

好处多多!

我诵《金刚经》已七年,受用无尽,故常劝人诵此经.

诵一部《金刚经》二十分钟,一次诵三部,仅仅一小时。

这一小时,超过凡人一辈子!

取快,但为去妄念,得净念相续,何似念佛!

取多,因一诵一功德,真实不虚,速得受用!

绵绵密密,净念相续,单修时此法最佳。

诵经时专心很重要,因为法界都在听,不能马虎应付。如此诵经,必有不可思议境界。 不过你要赶紧行动,要持之以恒,方得受用!说食不饱啊。

(二)

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诵经之前,先读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香”就是心香,心香一起,法界皆香严,十方诸佛皆欢喜!

故要常存心香,法界就会被心香所熏而变得严净!反之,如果整日不存善心,长起恶念,法界就是如此被恶念熏成娑婆!

应当坚信:一念善心起,法界皆香严,念念善心不断,佛土何愁不净?只因我们妄念太多,一念善心起,无量恶心覆,才有此报——生于娑婆,轮回六道!

所以一定要念念用佛法功德之香熏自心,用善心熏,信根成就,诸佛现全身!何愁不见佛?何愁不闻法?何愁不解脱?

刚诵《金刚经》时,力求一气呵成!

速灭妄念,速长功德,故不要分科(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但翻译者的姓名和真言要念。 《净口业真言》:修利修利麻哈修利修修利,苏瓦哈!

《净三业真言》:ong所瓦颇瓦熟陀所瓦达麻所瓦颇瓦熟度汗

《安土地真言》:那莫三满多母陀南ong度如度如地尾苏瓦哈

《普供养真言》:ong页页囊三颇瓦法子拉呼

(三)

《金刚经》的殊胜在于智慧,佛教的殊胜也在于智慧!释尊法中两大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示现童子身,说明佛陀依智慧生。普贤菩萨代表大行,示现灌顶王身,说明佛陀依功德成!

诵《金刚经》,既得大智慧,又修大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妙法!所以一定要有信心,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

刚开始诵时,最好求快,诵经仪式从简,但要诵“炉香赞”,接着各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如来”,再念“开经偈”,就可直接诵经了。

经中的分(某某分第几)可不念,以求一气呵成。(因为分科是后人加上去的,有助于理解经文)诵完后,再念经名,念补阙真言(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娑婆诃)三遍,念金刚赞,最后念回向偈。如果连续念诵遍,中间直接念经文,头尾仪式不必重复。这样诵一部经只要十分钟,半小时就可完成三部,当然若有时间,多多益善。

刚学诵经,由于诵经功德很大,所以会身心轻安,得意忘形,一定要多念。过一段时间,会引动宿障,即前世的罪影,种种烦恼现前,这是好现象,也是功德大的表现,譬如治病服药,药力发挥作用时一定会痛,这是好现象。但要知觉,不为所动,信心不移,方可消除!

要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南无阿弥陀佛!

(四)

其实一部经念三年就等于开悟了,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把用来打坐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诵经。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护持故),好处多多!

坚持半年,你就知道好处了!

第一步很关键:耳听、眼看、嘴念、端坐、心住。都摄六根,风浪自息!

相信我一次,即便是上当也赚便宜,给我半年的机会,请你一天念经三遍以上,不求解,不贪着,半年后回头看看,一下就知道了!我以持《金刚经》七年的经验为你做担保!

当知“后五百岁”就是现在啊!大家要生信心,我们能持此经,非小因缘!

(五)

出离心就是火宅外的清静处,念佛就是取大力白牛车!

出离心可理解为放下。

其实为对治相续心,放下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止门,止门是妙法,可见一切佛!

特别是临终一刻,出离心很重要。万缘放下,于六尘不贪不恋、不著不取,可脱娑婆之障!

这是特指净宗一脉。

阿弥陀佛,早成佛道!

(六)

近几日抽时间来了个“大修”,勤修功德,感觉很好。现把过程和感受汇报同修,多提意见。

早晨,是晨练的好时光,不可荒废!先把窗户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点上一柱香,面对佛像,开始108拜(其实我的佛堂很简单,一张草席,一个蒲团,一张茶几,墙上贴佛像,桌上供着一尊弥勒佛和一叠佛经、一个香炉。可诵经,可静坐,可拜佛拜经,大妙!)天气转冷时,108拜可让全身暖乎乎的,又有拜佛拜经功德,拜到最后,居然产生贪著,免不了要多拜,为什么?太舒服了!

拜完佛后,倒一杯茶,放几首梵曲,让身心沉浸在轻松的佛歌中(人们听到我放的佛歌,常羡慕地说,太好听了,都想要一盒,哈哈!)当然把音乐放大声一点,到户外散散步,也不赖!

喜欢跑步的同修,可边跑步边念佛,这样体育的成绩肯定突飞猛进。

我一天除了上班时间,还有较多空余时间,时间多的话,诵《妙法莲华经》一部,《金刚经》n部;少的话,就专诵《金刚经》,想想,十分钟一部,一天能诵多少部?

诵经的声音可大可小,喉咙好的话,大声点;一般时,小声点;不舒服,就不出声(我不出声时就拿一个车铃,用一节天线边敲边念,效果很好,不会产生妄念。)

晚上做法会,看经书,等等,节目很多。

累了,然后睡觉,在床上打会儿坐,也不要下坐,往下一溜,就见弥陀去了(其实就是听念佛机,我可是24小时不停的放,晚上睡得沉,念佛声只能在清晨钻进我耳根)。

一天中保持好的心态,好事尽量做,坏事尽量不做,恶念一来就杀!

回向是必不可少的,修这些功德时,给一人,功德如此,给大家,功德每人还是这么多,你说给谁?给大家吧!就象点灯,传播的越多越亮,而你自己不会减少。所以应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我等同生净土,同证佛果!

南无阿弥陀佛!

(七)

只要用心修行,一切身心状况和外境(包括命运)皆可改变——因为佛力不可思议!

第一原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佛菩萨的慈悲,如果不能与此生大信心,如盲人不可见日!又心地下劣,故不见净土,更何况佛菩萨?岂是无有净土,无有佛菩萨?故内因很重要!

内心要起大信心,先要修敬,恭敬,亲近,供养佛菩萨,《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可见,佛经不是难理解,而是难信!

然后才能依照经中所教随顺修习,所修习皆为净心,就是要让内引起作用,这很重要!

第二原理:用心就象拉车,信心往前拉,疑心往后拉。经教“一行三昧”,就是直来直去,无有一念疑悔,无有一念旁心,方可成就。

第三原理:外因对内因的巨大影响。佛菩萨就象一轮太阳,对我们而言,不可缺。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旁生!佛菩萨为教导我等,令我等善愿速速成就,恶愿皆悉不成,处处贪著,皆拔除之!

所以我等求佛菩萨时,要记住这些道理。

(八)

修行路上,心障是最大的魔,也是成就菩提道的最好资粮!

记得我刚学禅定时,有很多不良习气浮现,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没法克服,害得我整天神经兮兮的。后又专诵《金刚经》,习气也是越来越多,常有种种贪念,思想中常常冒出种种恶念,甚至觉得念经也是荒谬的,有时会连续几个星期都不碰经书,我唯一能做的是“观”!

但我发现这个“观”很有效,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你不去动它,自然就会变清,你越动越浑!

我在想修的时候,拼命修,修行往往会给我带来快乐和宁静,与没修时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两种对比,相信谁都会选择前者!

修禅定和诵经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一位诵经之人,疑情一起,就找我给他不断解疑。我就跟他说:幸好你还相信我,不然你还会骂我是外道、魔了!

所以修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看自己哪些方面和过去不同了——是宁静了还是烦躁了,是心安了还是怀疑了,是好了还是坏了……

修行路上本是如此,过了这一关就好多了!

记得我刚学佛法时,以无常法求心,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加上当时喜习禅定,想速速灭却心中妄念。

以上二因缘故,心生大恐怖:没有世界,没有思想,没有我人众生,没有时间和空间,那修什么?我在哪里?

幸得当时师父教我念经修功德,他说:“如经所说,诵经功德非常大,你的功德不够,要快念多念,功德够了,你就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信师父慈悲,当时花爹妈的钱,无忧无虑,每天都是诵经听法,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天快快乐乐,吃东西得甘露味,心中光明轻安,得许多境界法喜!

记得有一句禅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若非无常把你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你怎能舍世间之乐?怎能入出世间之乐?

所以要放下一切疑情,要知佛法无为宝车,远胜世间下劣之车!

以上所述,是佛法受用之处,佛法还有智慧等等多多好处。

总之,要以修功德入,或勤诵经,或勤念佛,或勤修其他功德,得入方知妙用。如果不修,认为自己高明,妄来评头论足,自己无益,众生受害,谬矣!

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一份功德一份智慧。

要习禅波罗蜜,一定要学《金刚经》和念佛,不然很容易著魔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六尘如乌云,遮住我天空,乌云不捅漏,井蛙妄辨天!

当你把《金刚经》念得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轰地一声,定可桶漏!

心清净则法界清净,持《金刚经》者皆如我辈,则地狱早空。法喜充满,回向回向!

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体会篇七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后感

首先,我不是一个佛教信徒。之所以读《金刚经》,一则是因为本身非常欣赏佛教文化,二则真心为佛教诸多为人处世之道理所心折。说读过一遍《金刚经》后思想境界飞升,那是骗人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是又很多地方引起我的深思。当然,由于《金刚经》原文太过艰涩,我不得不通过汲取他人感悟来帮助我理解,最后我选择了南怀瑾大师的著作《金刚经说什么》帮助我理解,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此番阅读的“修行证果”。

一个人若想成佛,首先要清洁自己,把一切放下而修行。念及我们,却从懂事起就学会了在红尘社会中打滚。早早的,我们有了理想,有了欲望;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都是竞争、比拼,没有这些,我们就会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我们需要金钱,需要玩乐,需要爱情,需要……

然而,《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凡事要无我、无相、无住。就是要有空观。何为空,佛所说的“空”并非看不见,这里的“空”是指建立在真假的基础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见的都是假的,是我们内心要这么以为。一切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皆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执着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因此产生了种种见惑。我们执着于你我他,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衣食住行,执着于花开花谢,执着于一草一木是无法达到般若也无法入涅槃的,连个人的解脱都无法达到,更别说成佛后的普度众生。真相在哪,真相是只有当我们觉悟后才能知道的,不过,当我们觉悟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所以,纠结于真真假假,最后还是空。荣华富贵,歌舞升平,最终也是过眼云烟。

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他们还是你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今能做的最高的觉悟的状态了。

正如师尊释迦摩尼一直以化缘而不愿锦衣玉食一样,不一定别人的生活方式就是适合你的活法。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修行,富贵是,平凡更是。

布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做好事。比如我吧,在做好事的时候,我会知道自己做好事了,我会因为我做了这个好事而高兴,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这种思维好像无可厚非,但是真的是吗?《金刚经》告诉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说叫人不要住在相上,在行慈善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在行慈善,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善人。我的理解就是,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学上理解就是,你的一切行为都是潜意识的,而不是下意识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都是平等的和性空的,所以不能执著也无以执著。

所以,我们常说的做好事跟布施是又区别的,这个区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说是境界上的差距。布施的可以成佛,做好事,或者说慈善吧,却只能成为好人,还是人。但是,想要成佛,总要从好事开始,修行一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学会普度众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似乎也不必执着于布施和做好事,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将行善进行到底。只要你行善了,不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无论你是默默无闻还是大张旗鼓, 只要你做了好事,对他人精神上,生活上给予了帮助,那就是好的,就值得肯定的。当然,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好事的时候,能够只讲奉献不讲收获。

下面,我想谈下“心”。《金刚经》中说,“一体同观分”,三心不可得,哪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从心理上检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如梦如幻,已成回忆,时间不能回到过去,又怎么能够得到呢?我们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因为过去的事情而纠结,而不开心,其实何必那么执着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论你怎么想,怎么执着,那都是不会回来的,不用因为过去的事情而徒生烦恼。正如南怀瑾大师说的,老年人喜欢说当年怎样怎样,过去怎样怎样,今天说一遍,明天还说,后天继续说。不是说我讨厌老人,毕竟我以后也会成为老人中一员,只是用这个例子来给现在的我们敲个警钟,不要像老人那样只能执着于过去,不要想过去,过去心不可得,而且那样也很恐怖。

当然,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想的最多的还是将来如何如何,将来怎样怎样。将来会怎样?荣华富贵,或者加官进爵?注意,那些都是表相,去掉这些,你也就是个老头子老太太,然后就想我们的奶奶爷爷一样又开始天天的回忆往昔,不可自拔。所以,未来心不可得,活在当下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种的因,未来自然有果。

真正的佛法是最现实的,只有现在、显示,现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净,这就是佛。这也是我境界所限,这句话,我不懂,真不懂。我活在现在,心不可得,那我不准备得心了?换句话说,你像想不想,它就在那里,所以也就变得不可得,不要得了?好吧,我就这么理解了,按着这个往下想就是,现在不是用来想的,是用来过的,自由自在的过,清清淡淡的过,不着相的过。就想每天的吃饭,我不必想上顿吃的什么,也不用考虑下顿我该吃些什么,当然,对于眼前的这顿,我们也不必执着说在这顿我们必须吃到什么,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就好了。三心不可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许谈人生有点为时过早,但是也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一些所谓的感悟,毕竟,如心理学所言,态度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乎,我也就先谈为快了。

人生苦短,许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少年时忙着学习,青年时忙着事业,老了又围着儿孙转,最后最后莫名其妙地来,又糊里糊涂的走了,到死也没明白什么叫活的精彩。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首先要善待自己,而后如爱自己一样的爱一切世人,做个平凡但不频烦的人不也挺好。

正如前面所言,人生是场修行,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快乐,不要得意忘形;失意,不要灰心丧气,随遇而安,以一颗平凡心处之。不算前世来生,就今世来说,从出生到入土,满打满算,每个人的时间也不过世纪,而且每天都会有不同,那这个不同来自哪里呢?不正是来自它对于我们来说的酸甜苦辣咸吗?

最后,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心是自己的,体是自己的,自己造的因,才能有自己的果。无论我们一生中做了什么,善也好,恶也罢,最终都是需要我们自己的承担后果的。所以,想多福,还得靠自求。

南怀瑾大师所言,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与其说学佛礼佛,不如说从把这些书当做名著来读。我们不应该信佛,更不能迷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如《金刚经》,亦或是儒家“四书五经”,我们读的时候,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这些著作也是这么教我们的。“四书五经”自不用说,就《金刚经》来说,佛可不就是一直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嘛。

佛说:无诤,意思就是叫我们我要以抗拒的心态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哪怕遭遇各种挫折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消极对待,懂得和人友好相处。

佛说:无我相,百年之后我们在哪里,一堆黄土罢了。因此对于太多的事就不必过于执着,对人对事也不应太刻薄。

佛说:去除我执,为什么要因为别人做错了事或者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的时候,你就会生气,继而想去辩解?因为你“我执”未断,因为你一直都“有我”,就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诸如自大,贪婪之类的。这个是太关注自己后而忽略了他人对自己的感觉。试问,一个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缺点的人又怎么能“明心见性”呢,或者有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

《金刚经》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能读到的东西却有很多。它不是如我这样似走马观花似的看过之后就能看懂,看透的。它就像是一个宝藏,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收获,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学习。

下面,我想用大家都熟知的一句佛家语来结束此次的感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得悟且悟吧……

金刚经体会篇八
《42个现代人持金刚经感应》

42个现代人持《金刚经》感应

一: 观 慧 法 师 ................................................................................................................ 2

二:抄写近三百部《金刚经》的当代台湾高僧 ................................................................... 5

三: 印光大师亲笔记录的《金刚经》感应——马君干听《金刚经》自在解脱 ............... 9

四:念诵《金刚经》十八年的居和如居士往生净土 ............................................................ 10

五:黄念祖讲述第一次读《金刚经》得到的殊胜加持 ..................................................... 11

六:南怀瑾谈自己持《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 ................................................................... 13

八:初诵金刚经,一女孤魂升天 ............................................................................................ 14

九:《金刚经》失而复得 ........................................................................................................ 16

十一:上海一位高中英语老师的亲身经历《金刚经》的妙用! ..................................... 19

十二:殊胜缘起:一切持诵《金刚经》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者 ..................................... 21

十五:修佛诵经治疗抑郁症有神奇功效——浅显的点滴体会! ..................................... 27

十七:美国佛学博士学习《金刚经》致富 ......................................................................... 31

十八:马来西亚妇女不谙中文,梦见佛陀后无师自通会诵《金刚经》! ....................... 33

十九:老和尚的告诫——自己造业自己平,念上千遍《金刚经》 ................................. 34

二十:说说我读《金刚经》的一点体会 ............................................................................. 37

二十一:感人泪下的真实故事—— 学《金刚经》的文盲母亲 ....................................... 39

二十二:亲身经历《金刚经》威力无比,佛法真实不虚 .................................................... 42

二十三:空中有声,劝念佛退水鬼、请《金刚经》 ......................................................... 43

二十四:痔疮自愈,梦见亡故亲人求回向超拔 ................................................................. 45

二十五:读两遍《金刚经》消除恐惧感 ............................................................................. 45

二十六: 金刚般若利无穷——浅谈我抄写《金刚经》的体会 ....................................... 46

二十八:我一直抄写《心经》,《金刚经》 ......................................................................... 49

二十九:持金刚经往生净土又一实证 ................................................................................. 50

三十:现代比丘尼仁义师太持《金刚经》、大悲咒修成肉身菩萨 ................................... 51

三十一:《金刚经》灵应――学习成绩由倒数第三到全县第三 ....................................... 54

三十二:初学全刚经――放弃自杀念头 ............................................................................. 54

三十三:读诵《金刚经》,肿瘤不翼而飞 ........................................................................... 54

三十四:近代往生比丘尼---如莲 ......................................................................................... 55

三十五:专持《金刚经》的覺添法師圓寂 (2002年10月04日) ................................... 55

三十六: 我与《金刚经》的缘――读《金刚经说什么》的感应 ................................... 57

三十七:痔疮自愈,梦见亡故亲人求回向超拔 ................................................................. 60

三十八:我的小外甥眼中的诵经持咒感应(转贴包括念《金刚经》的感应) ............. 60

三十九:有一次在火车上读《金刚经》 ............................................................................. 64

四十:林则徐亲诵《金刚经》部下得度离恶道 ................................................................. 65

四十一:我发心,抄一遍金刚经回给父亲 ......................................................................... 67

四十二:<金刚经>让我变聪明 ............................................................................................ 67

印光大师法语 ......................................................................................................................... 68

如何阅读佛经——印光大师开示(译文及原文) ............................................................. 70

印光大师开示译文 ................................................................................................................. 74

一: 观 慧 法 师

释今空

师金州萧氏子,名汉良,生于一九二八年正月十五日。少聪慧,身敏捷,习武有成。四五年安康双溪禅寺“觉性法师讲《金刚经》,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感“人生草露风灯,南柯一梦”,遂皈依座下习诵《金刚经》,勇猛精进。母卒孝尽,五八年天圣寺依古鼎法师座下披剃。

世事无常,风云变幻。师与劫中以沙弥身上龙王山甘为佛种,苦行十几载,誓为佛法作大证盟。其间身著百衲,脚踏草芒;傲立寒山风雪之巅,铁血丹心,志气昂然;破石开路,筛土造田;重病急疾,蛇咬兽伤,九死一生,道心弥坚。二六时中,诵《金刚经》不辍,顿忘人我,入光明境,修法有得。偈曰:云飘峰不动,水过峰自流。

乌云散尽,春风使采,八五年大兴善寺依法因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八八年升座金堂;树大法幢,随机说法;四众云集,普沾法雨;为法忘躯,中兴金堂,光复双溪,重建龙兴,续佛慧命,培养栋梁。师行愿圆满,尘缘将尽,警策大众,苦边鄙地,播撒佛种,艰险逆境,道心弥坚;慧灯高悬,照破迷蒙;清净觉圆,惠泽众生。

二OO二年十一月初一,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吉祥而卧,往生净域。荼毗:舌如金刚铿锵有声;舍利无数,晶莹光润;梵文咒语,现于顶骨。足证大德道行仰止也。师世寿七十有五,僧腊四十有四,戒腊十七年。

赞曰:末世之秋,甘为佛种;其骨如铁,其气如虹;为求至道,宁顾缺穷;罹难坚忍,究心悟宗,肩荷家业,力挽颓风;金刚体固,作大证盟。 又赞:观心达本狂沙吹尽始见金

慧炬高帜骇浪掀消犹显刚。

德高望重 和蔼可亲

朱光庆

二OO二年冬月初一,我们敬爱的上观下慧老法师撒手西 行,离我们而去。从此我们安康僧团同参失去了一位高僧大德; 众居士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信众们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社会各界同仁们失去了一位可信可敬的善知识。一时阵阵山风在悲呼,鸟儿在哀鸣,林木在默悼,霜叶在忧伤垂泪。

师傅离我们去了。然而他那天性的聪颖,魁伟而矫健的身躯,慈悲善良的个

性,慈祥和蔼的音容,他那严谨朴实的道风,严己宽人的作风,孜孜不倦的精进修行,呕心沥血的建道场体行事迹,弘法利生,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却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播在心田里,永不泯灭。

师傅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生前多次教导、规劝儿子要舍小家,为大家,弘法利生出家。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凝视着(当时母已不能言语),师傅会意母亲心思。毅然决然答应母亲说:“儿愿出家,你老人家放心的走吧”。母亲此时微笑着瞑目咽气。理完母亲后事,师傅二十几岁童子出家。讲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师傅尊母训,继母志,承母愿,顺母心,孝感天地的行动,不是我们的光辉典范吗?

师傅出家后,一心向道,专心修道,法幢高树,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续佛慧命,僧腊四十余载。他老人家总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平等待人,不管是学佛四众或香客,师傅都是以礼相待,不分男女老少,达官贵人,贫民百姓,总是慈祥的微笑着问寒问暖,问吃问喝,亲自沏茶倒水,迎进送出。由于他的平易近人,加上他道德高尚,情操的高洁,他正修、正念、正行,四方衲子纷纷投拜。40多年,经他引荐皈依佛门的弟子多达万余人。他治教严谨,道风纯正朴实,弘法建道场,无私无畏,德高望重,成为安康地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位高僧大德。他荼毗那天,开追悼大会,金堂寺、龙兴寺人山人海,沿途数万人为他送灵,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威慑力。

龙兴寺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变迁,几经沧桑,龙王山龙兴寺几乎被废弃,荒凉不堪,山顶只有几间破旧的祖师殿堂。五十年代和文革前后,龙兴寺几乎无香火,更谈不上师傅的供养了。在那艰难的岁月,特gU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师傅是靠采树叶、刨草根加玉米壳磨成粉,做成糠菜团充饥。就是这样,慈悲的师傅还救度了不少山民。师傅是一个有一定医术水准的人,多年来他上山采药,为当地的善男信女、贫民百姓治了多少疑难杂症,从不收分文,被安康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现在的龙兴寺,可以说,硬是靠师傅当年的一把镢头、一把 铁锤、一根钢钎开挖出来的。一次师傅用钢钎撬石头,一块巨石突然从高处落下来,师傅已采不及躲避,只有向旁边一靠,说来也巧一块大石板将师傅遮盖住,巨石从板面滑了下去,师傅当 时吓了一身冷汗,然而有惊无险,安然无恙。这不是佛菩萨的护佑是什么?有了场地得建大殿,可是山上不通车,多少沙、砖、水泥硬是师傅带着一些居士从山下肩扛背驮把这些建材运到山上,一天山上山下往返几十里。今日如此庄严、宏伟的道场凝聚了师傅多少心血和汗水,是师傅呕心沥血的辛苦结晶。

在这金钱充斥的社会,在这处处追求名闻利养,物质欲、金钱欲恶性膨胀的今天,安康这个贫困地区,数十年来四众弟子和信众供养师傅的几百万元,全都用在金堂寺、龙兴寺的建设上。师傅以无私奉献而著称,四众供养半文都不中饱

私囊,就是建道场也不乱花分文。多年来,有病舍不得花钱住院,有两次重病硬是统战部、政协的领导强逼着住进了医院。为建设,师傅多次从金堂寺往返龙兴寺七十余里,舍不得花钱坐车,总是以步代车。古稀老人的这种精神,实为难能可贵。他的道德、情操、人品、人格是多么的高洁和崇尚。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言行无不叫同修们、同仁交口称赞。

师傅于二OO二年冬月初一圆寂,临终前两小时他还送一居士出山门,并嘱告冬月17弥陀法会事宜。师傅是无疾而终,吉祥卧,面带微笑,身体柔软,安祥的就像常人闭目养神一般。荼毗后,除了有不少的舍利子、舍利花外,额骨还有“嗡、啊、畔”.三个梵文字母,舌头奇迹般地未化,变得如同金钢石般的坚硬。

师傅一生持颂《金刚经》,加之他求实精神从不妄语,虚怀若谷从不狂慢,仁慈博爱从不绮语。真是如是因,如是果。师傅临终时的瑞相示现,是他慈悲的点化教育,真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师傅走后,每当我走进金堂寺、龙兴寺的院内,老和尚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就回响在耳边。师傅的动

人事迹、美德、美传实在难以用文字言表。我们怎么来纪念师傅,报师恩呢? 挥泪继承师傅愿,弘法利生代代传,一句佛号老实念,相聚莲池促膝谈。 最后用师傅生前喜欢的一首偈子作为此文的终结,并以共勉!

勤奋精进念弥陀,如是当来一尊佛,

念佛是因成佛果,耕耘何须问收获。

深受安康信众爱戴的观慧师,离开我们转瞬三周年了,在这三周年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老人家。他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我的心中。

在与师傅接触的日子里,给我留下了一幕幕温馨感人幽思无限的情景,尤其是第一次见慧师的情景更是让我刻骨铭心,永志难忘:

那是古训老法师火化的日子,我也赶到了火葬场。那时的我在忽然间感到非常的空虚,恍恍惚惚,云里雾里一般,心情也极不好受。就在这时,我忽然见到了观慧师,眼前一亮,觉得这位老人也同样慈详可亲,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和师傅在一起,我情不自禁地说: “古训师走了,您当我的师傅好吗?”想不到观慧师连说“好,好,好!”

那时,我还是个小姑娘,什么都不懂,但我喜欢跑寺庙,喜欢和出家人在一起。回想与古训师结缘,也纯属偶然,那是一个礼拜日,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到金堂寺去玩。那是第一次去,可就这第一次,便使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于是,我每个礼拜都要去一次,时间长了,古训师也注意起我了,给我讲些浅显的道理,后来说要收我做徒弟。……

我虽然皈依很早,但却徒具虚名,我对佛法一窍不通,没有正知、正见。直到多年之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与观慧法师接触得多了,才略知一、二。那时候师傅也常常送我有关启蒙方面的书。

我永远怀念和观慧师接触的日子。曾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在“流通处”帮忙,我想借机读些法宝,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找观慧师请教。我喜欢亲近师傅,我觉得和师傅在一起,非常美好,什么烦恼、忧愁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总之,在他老人家周围身边,总是散发着安祥、清净。那时,是“气功热”,到寺里去的人很多,一到双休日,他老人家那里便挤满了人,大伙如一群子女般围绕在师傅面前。师傅对来人非常热情、非常慈祥,又是取水果、又是亲自沏茶,送到你手上。每次来人告辞时,师傅都要送到山门外,目送居士从他的视野中消失。师傅常说: “气功”是外道,因为是心外的东西,佛法是心法,是向内求的,是解决生死轮回大事的!讲究个制心、观心、息心、悟心……师傅还说,凡事都有因缘,而因缘又是很复杂的,比如说“病从口人”,那成年累月露宿街头不洗手脸,不洗澡,在垃圾箱里找东西吃的人,有几个拉肚子或发烧感冒?……师傅的话不多,但都直示心

要,使你豁然开朗。

记得在师傅往生的前两年,给我讲得最多的就是“一门深入”这四个字。我曾请师傅开示,师傅笑着说: “学佛就是信愿行;戒定慧,不复杂、也不深奥,踏踏实实地去做就

行”。我心头一震,抬起头,发现师傅正用一个孩子般的目光在看着我。 “小鹿啊,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信心、有恒心、有愿心、有悲心,还应有感恩心,惭愧心……” ‟

师傅的话,有如响鼓重锤,一句句,都敲击在我的心坎上。我在想,自己虽然接触佛法许多年,但真正懂得一鳞半爪,还是师傅教得啊!师傅是一位真正的行者,他是在他内心深处行走,在他的精神深处行走。 “小鹿啊,学佛就是自净其意,学佛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师傅的开示,有如春风拂面,清凉妄心。他老人家慈悲摄守,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由顺机宜,令我十分感动。

我喜欢听师傅开示,我喜欢和师傅在一起,坐在老人家那里,有一片灿烂阳光照射一样的感觉,没有过去、未来,没有为什么,一切都感到很自然,即使不说话,也并没有一丝尴尬。

我永远怀念我们大伙儿坐在师傅身旁的情景,尤其是师傅在法会上开示的情景:

他老人家身着袈娑,庄严威仪,其目光能遍于每个角落。不管你坐在那里,似乎那慈祥如秋水般澄清的眼睛都在关切地注视着你。……以前我只是从经典中寻找真理,现在从他老人家身上发现真理遍于一切。微小琐屑事物中,一举一动日常生活中,无不体现着真理。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心动魄,但那平凡之中又无有一处不是伟大。在与师傅相处的日子里,有时,师傅显得如儿童般天真纯朴,捂着肚子呵呵大笑,没有一丝距离,是那样的亲切;但有时,师傅盘起腿来,双眼微闭,神光内敛,面容平静,又显得那样神秘莫测,天高地远。

师傅是童子出家,没有什么文化,看起来师傅很平凡,但平凡之中显伟大,睿智之中见纯朴, “平常心是道”之伟大风范,在他老人家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我永远难忘老人家最爱给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菩萨怕因,凡夫怕果”。我曾请师傅给我讲讲因果,只见师傅不假思索地说“天地万物莫不有数!熬,就是气数,定数,也就是因果。譬如,西瓜的种子不会长出扁豆,有西瓜的种子加上一定的条件,就一定会长出西瓜”。师傅给我开示时,双目如炬,眸光闪闪,我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扑面而来。师傅不爱讲话,可说出来的话字字珠玑,句句珍宝,皆从心性流露也。

师傅常常给我开示:小鹿啊,要惜福!我们现世的一切都是前世的积累,如在银行存钱一样……

我发现师傅每次吃完饭后都要用开水把碗涮净再喝下去,我还看见师傅把别人扔下的烟盒或包装纸都小心翼翼地捡起捋平,钉成个小本子……。师傅常给我讲他的过去:“文革”期间,偷偷地拜佛,把一根香、折成两半舍不得用,后没有香了便心拜。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书,手抄了一本《金刚经》师傅就每日诵几遍,这一诵就是几十年。难怪师傅荼毗后有了金刚舌,有了这种不可思议之瑞相。

师傅文化不高,读的经书也不多,甚至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师傅深得佛法心要,他对我说:一门深入,决定成就!或一名,或一咒绵绵密密地念下去,直念得天昏地暗,直念得无人无我!可惜,当时我不太懂,但现在我却知道了,这就是大圆满、大手印,这就是最高的法!

记得有次“打佛七”,师傅白天太忙了,又要领众,又要开示,还要接待采来往往的人。那天我在寺里住,半夜起来,发现师傅的灯在亮着,我心里一惊,悄然走近窗前,发现师傅还在念诵《金刚经》……次日我问师傅,昨夜没休息?师傅说白天太忙,把功课落下了,夜间补上。我听后,非常感动。我知道了什么叫大言稀声,大象无形!

师傅太伟大了,师傅也太平常了。师傅不爱说什么,师傅只是默默地去做。龙兴寺那么庄严气派的道场,就是师傅省吃俭用,一点点做出来的,师傅赢得了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尊重!师傅真是个再来人。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师傅的舍利塔装藏刚刚完毕,一位大护法、大居士眼含着热泪“扑嗵”一下给师傅的舍利塔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没有一丝造作,眼神、面部与整个身姿,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虔诚,以及由虔诚而熏陶出的温顺与贤良。这位大居土说: “师傅,生前我没有给您行过大礼,今天我来了……”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这位大居士也是位大护法,龙王山公路、师傅的舍利塔也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这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号召力的实干家。我常常为安康有这样一批居士而感到欣慰。

此时此刻,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师傅,您看到了吗?我们大家都盼您乘愿再来!

二:抄写近三百部《金刚经》的当代台湾高僧

金刚经体会篇九
《《金刚经》究竟意义研究2000字》

《金刚经》的智慧

看到很多人对佛经感兴趣,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研究思索。但是,真正理解佛经谈何容易!得到佛经的智慧又是何等珍贵!在所有传统智慧之中,佛教智慧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在所有佛教经典之中,《金刚经》的位置十分重要。据《金刚经》文:“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也就是《金刚经》其实就是佛。因为佛是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说《金刚经》代表佛教最大智慧。

现在流传最广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所译。传说鸠摩罗什为了让学者生起信心,在临终发愿“若我译经无误,则荼毗心脏不焚”,之后果然如此。中国的禅宗在五祖以前是以《楞伽经》为印证——也就是理论原则。之后的六祖慧能大师所印证经典则是《金刚经》。《金刚经》文字明白流畅,译本很善。但是由于其中复杂的逻辑关系与经验型描述,使得不少学者如坠五里雾中。感觉释迦摩尼祖师一会说有,一会又说空,翻来转去很难明了。其实,我们可以用简单的逻辑来描述一下,这样就会容易明白一些。

《金刚经》的核心在于“破执着”,执着可以简称为“执”,所以也可以说《金刚经》是“破执”的。破,佛教常用语,就是“使其不成立”之意。

佛教的基本理论是苦、空、无常,得到涅槃智慧之后是常、乐、我、净。但是,所有一切的苦以及脱离苦恼的方法——法,也就是佛法,都是思维产生或者说是一种随缘的“随机应变”;随缘,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的条件“灵活处理”,不是固定的。既然环境与条件在变化,处理的方法也就没有固定的。也可以说“法无定法”。但是这还不是这个智慧的最高境界。

按照佛经,人的(也是所有生灵的)痛苦与喜乐都是来源于心,按现在的语言解释就是:都是来源于心灵的最深处,是同一个来源。而心灵深处其实是“空”的,注意就在这里难住了许多人。认为怎么可能是“空的”,这个心灵或者世界?!或者有的想通了,认为“因缘聚合”的世界的确可以认为是“空”的。前者执着实有,极端者善恶不分——这样的人很难劝说与教导。但是,那些把空当成本质的学者,也是邪见不得智慧的。世界不空的。那么究竟是什么状态呢?

佛经认为“心物一体”——这一点首先要清楚,不管理解与否。而且,生灵最为关切的应该是心,而不是物。物比心更无常——也许有人认为恰恰相反。事实上这个比较的极致是“心与物”具有共同的本质,而“心”可以感到苦乐。由于一种力量“业”,造成心的不由自主的显现。展现出生灵所可感的苦乐世界。(在这一点上,持有唯物观点的智慧认为“是否弄倒了,是由于物质世界的原因造成一切,包括心及其苦乐”。这些不是我们在这篇短文之中要讨论的。)如果我们从心灵对于环境的主观性评价来理解这个理论,可能会容易一些。例如同样的环境,有人会很激动,有人则会无动于衷。环境传导出的好坏、善恶、苦乐信息本质上也是这样。

既然苦乐生于一心,解脱而至于极乐——永恒幸福的状态也就是心的问题了。心又是可以很主动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有选择想自由。可以选择一个苦的开始,也可以选择一个乐的开始(开始即起因)。佛教认为其实苦乐并不存在,是由于人类的分别心——一切我们认为的智慧产生的根本造成了这个结果。所以,要从根本的分别心上用功夫。最基本的本质是没有这些所谓智慧、苦乐等等的——即所谓法身。这个本质连灵敏的觉(近于感觉)都不存在,这一点诸佛一切皆同。如果说有一个觉性——粗言之为感觉,或者念头的运动,这已经是第二个层面,不是本质了,称之为报身亦可。然后人的所有行为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一切的互相作用,就是化身。明白了三身,就会知道用功的切入点,得到智慧。

对于三身的训练,在《金刚经》中是讲的很清楚的,只是一般学者很不易真切体会到直至明白。首先是法身训练要注意的关键就是无别,不要有分别的心。因为一旦有分别心,就已经不是法身而进入一个“这个世界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因果的循环作用,也可以说进入了科学可以解释的世界,因为科学也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因果关系谁都改变不了,就是科学规律。无别在《金刚经》中的表达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我、人,无我是关键,无我哪里还有佛魔是非轮回涅槃?哪里还有苦乐需要解脱?但是这个无别是很难的,不仅很难做到,就是理解都很难。何况实际上世界似乎不是住于空的,因为世界生生不息,起码念头是这样。这一点就似乎让所有学者都很为难——这还怎么住于无别?其实由于心的特殊性,在运动的时候可以不脱离法身的特性,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文献,慧能大师就是听闻这句偈而明白的。心

不住,就是无别,所以法身与报身一体没有区别的。

只是解决了心念与其本质的关系还不能解决所有学者所面对的问题,这个现实世界怎么办?这个也好办,按《金刚经》的理论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偈子就是解决如何在无别的状态之下在现实世界行为。按照这个偈字的做法,就是没有脱离法身而又行为于现实世界之中。这就是佛教理论所讲的化身。三者其实是一不是二,实际上也是从来没有分开过,只是一般人不明白而已。真的明白了,佛经的意思也就都懂了。

不执着,无分别,无住,幻化观——几者一体无二体现于心行之中——这就是佛教最高经典《金刚经》的涵义。

祈望此文会对于那些想研究佛经的学者会有所帮助。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夜于苏州(草稿)

相关热词搜索:金刚经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读诵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金刚经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金刚经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1434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