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2016-02-03 09:36: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一《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一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校本课程“七彩风铃儿童剧社”的活动。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如:句子怎样处理更有感情,表演时口齿要清晰,动作幅度要大等等。这对我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荣幸,我被老师挑走,并且参加了学校校园剧的排练。中间,很苦,很累,甚至有些同学不舒服还坚持训练,这让我很感动。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排练,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区的大型比赛中,我们学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共同的成果,都是我们所付出的汗水,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加油!

黄河路三小 六四班 宋珂欣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二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浦东开发、第一次和第二次党代会会址等资源,浙江绍兴可以充分利用鲁迅先生的资源,井冈山和延安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政府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营地、学者、专家、劳模、家长等。

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欧阳汝颖博士曾经介绍过香港地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同类地区要求学校外部环境基本一致,同类学校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基本一致,共同开发比较经济,共同享用则扩大了受益面。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

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让我在教育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景中,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却不大。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为教学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点,我认为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叫做补改吧,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把课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

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通过学习,自己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点火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发动机”,两者互相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重点指向了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种基于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特别强调校际互动、合作学习和区域推进。除了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作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团队学习,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学型”校本教研与“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两种常见的形态。

1、“教学型”校本教研

——围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课”,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以“课”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说课稿”、“教学叙事”、“教学实录与反思”和教学论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围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某个侧面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3、两者的关系

——既提倡教学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秘感”: 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

——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研究如何上好课。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做法,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教研的重点,创导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教学的转变。

4、推进校本研究的6大行动策略。即: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培育教师研究状态;

(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6、“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共同愿景,开展观念更新的“破冰”行动,动员教师广泛参加校本研究;(2)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营造反思文化氛围;(3)以教师博客和网络教研为联结点,打开交流互动的窗口;(4)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积极倡导“深度汇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协作;以组织团队学习的方式,实行专业引领;(5)以观察研究为大面积推进手段,诊断和发现教学问题;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6)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促进行为跟进,改进教学设计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7)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点,重构教研组织,建立扁平、高效的校本研究管理网络,创新校本研究的系列管理制度;(8)以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指向,促进全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常规化和持续开展。

校本课程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地方文化的不同种类的内容作深度开发,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课程目标无疑是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其课程形态应包含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教学空间、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的根本转变。在校要课程开发视域中,学校成为一种开展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学重在发现,学习重在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最有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的认同。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只是在共同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水平层次有差异。校本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意在为每一个学生开发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同,共同的要求在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间存在学习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差异。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课程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就在于前者强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后者只服务于部分学生。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二个原则是“面向个体需要”。国家课程也面向个体需要,但是在共同学习、共同任务、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强调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学习的方式知识的理解水平体现个体性。校本课程“面向个体需要”的意义不同,它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开发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提供相应的课程开发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自己决定,学校则要为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档案,尽可能保持其个性化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满足学生当下的兴趣,要把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相联系,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功能。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学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有计划的、规范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后者只考虑学生当下的兴趣活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个原则是“面向自主学习”。国家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限的,它缺少开放的自主选择空间,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师生对话制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设计的,学习结果是是自然生成的,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因人而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可行的学习计划,都需要针对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个别性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规范的课程实施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要求,后者只是具体活动的组织并强调统一的学习目标要求。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三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浦东开发、第一次和第二次党代会会址等资源,浙江绍兴可以充分利用鲁迅先生的资源,井冈山和延安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政府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营地、学者、专家、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

劳模、家长等。

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欧阳汝颖博士曾经介绍过香港地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同类地区要求学校外部环境基本一致,同类学校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基本一致,共同开发比较经济,共同享用则扩大了受益面。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

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任大凯

2011.10.13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四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梅水中心小学 薛莉梅

前些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特别是关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及教学艺术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无论是诠释“教育的意蕴”,还是解读“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思考“完美的教学”,还是关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没想到崔教授的讲座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一直以来是自己对校本课程认识有误,而且我发现不少教师和我一样,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学校主任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

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

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照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

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五
《校本课程实施的心得》

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心得体会

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因素。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亦或是地方课程,教师总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之一也是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能突破陈规而不因循守旧,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真正具有现实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就是老师们。老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关的课程内容。但目前老师们的工作量很大,确实无法抽出足够时间来应付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一个相对完善的校本课程应该有相应的教材、活动。但繁重的工作量可能会令老师只能流于表面地应付。还有些任课老师有可能会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来上自己的课,甚至变成自习课。所以如何监督其真正落实,也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避免校本课程免流于形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关键在于对校本课程的理解。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实现,一是开发主体对国家课程的整合,即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合理组织国家课程内容,使之符合自己的实际;二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可以选编一些内容进入课程,以不同的形式教给学生。可以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校本课程不是“加课”,而是合理上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政策导向,但并不等于是

一种上级强加给下级的命令。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提倡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强调的是样式的各不相同,而不是追求“多”。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研究规划。并且要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活动,激发其热情,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之形成浓厚的氛围。努力创设一种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与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共同体。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内涵,正确对待校本课程,端正态度,并且提高自身的水平,真正达到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常 丰 小 学 2011年7月4日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六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选修课感受

孙诗佳

由夏至冬,一个学期的健美操学习结束了。

最初选择健美操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学校要求必报一人才勉为其难地加入。 虽然有舞蹈功底,但对健美操却是一无所知,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逐渐了解了这项运动,它能带给我们健康的身体,到后来我并没有那么讨厌了,因为健美操让我收获了乐趣。

记得一开始接触健美操,觉得这是一项很无趣的体育项目。我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参加了

第一节课,老师教了我们一些热身运动, 示范了几个简单的动作, 字 v 步 ,一字步 ,并步,漫步等。一节课下来,我忽然觉得健美操也挺好玩的,十分有趣,过程中总会让我回想起曾经学拉丁的热情。

学习健美操的场地和学习拉丁的场地很相似,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相似,想到学习拉丁时的酸甜苦辣和不放弃的精神,让我下定决心,要把健美操学好。既然我对其他舞蹈有兴趣,那么我对健美操也一定会有兴趣起来。

第一节课之后,我便每周都期待星期四的到来,到那个会让我回忆的地方,学习一项新的运动。

在动感中让人焕发青春的朝气,在强健中又不乏柔韧与唯美。我们不仅在挥洒汗水,更是在享受一种舞蹈的乐趣。一学期的基本功学习,让我还学到 了一种体育精神, 并且懂得如何利用健美操强健自己。 同时, 经过这一年的练习, 还让我的协调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放的那些音乐。 健美操的音乐,不仅能使我们在完成单个或成套运动时准确地把握每一拍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振奋精神, 很感谢老师的专业指导, 很感谢跟我一起学习同学们。

我知道我做的还不够好,因此,我会在下学期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在这过程之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是我最大的收获,也希望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能为自己的成长增加一份养料,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今天跳健美操的情景,会心一笑。

在话剧中体会人生

龚晨倩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望道剧社就迎来了它的落幕,在这个学期的尾巴上,我想用我最真挚的情怀来表达对话剧社的感谢。

有这样一群人,几周前怀着好奇心走到一起,来到一个充满憧憬和梦想的地方,组成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他们喜欢戏剧,热爱生命;他们以诚相待,笑脸相迎;他们热情的面对生活,积极的面对人生。他们是天真的孩子,但有时也会如哲人般思考人生。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歌唱,他们永远年轻。其实,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同你一样得面对令人厌烦的单调生活,让人头痛的繁杂功课,尽管承受着各种压力,但他们能体会到别人无法经历的精彩人生。他们痛并快乐着,洒脱并且真诚。他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着的心,营造这一方纯净的土地,一片美丽的天空。——望道剧社

加入话剧社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决定,可是现在我却十分的坚定我最初的信念,这里是一个好“地方”。从第一周我们互相认识,到现在的相互了解,这其中,是有一部分经过的。元旦汇演的那天中午,我们正在做着最后的彩排,可是大家都不配合组长的指挥,一个个吊儿郎当,完全就像个没事人。我当时很生气,心里想着,等会的元旦汇演看你们怎么出尽洋相吧。很快,时间就这样溜走,我们一遍都没有排练完,所浪费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互相抱怨,打闹,我很害怕,担心这次的汇演是否要出丑了。节目组把我们的节目排在最后几个,看着台上的一个个表演者用心的表演,手心里不禁冒出了汗。最后,轮到我们上场了,我是第一个站上去的,所以我感受得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我的脚在微微的抖动。当我说出完一句话之后,本来安排得跳舞的那个人却迟迟没有上台,我只好红着脸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当魔镜和皇后出场时,我不禁笑出了声,尽管这个剧本我已经看了几十遍,他们的排练也看了几遍,可我却觉得这遍是最好的一遍,我由衷的给他们竖了大拇指。自从元旦汇演以后,大家都互相体谅,互相照顾,整个社团都是其乐融融的氛围。 艳丽的花朵为谁绽放?灿烂的阳光为谁普照?幸福的生活为谁停留?何不用话剧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我一样,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感受幸福。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陈子昊

校本课程就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为我们单调的初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初中生活是乏味的,校本课程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使我们学习起来敬神更饱满,兴趣更浓厚;初中生活是繁忙的,校本课程可以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更好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激励我们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和力量来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学习悄然结束。这次校本课程,让我学会了很多。 自幼喜爱摄影的我毫不犹豫得选择了“摄影”。每至星期四,我便沉浸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之间,斟酌着光和影,那一张张照片,我如数家珍。举起相机的一霎那,我料定,今生必定了不断与“美”的干系,那,就顺其自然一路攀登,必有精华隐匿其中美、认识“摄影”,让我得到犹如攀登那山巅之路中获得的美感。一路的金黄、翠绿、淡蓝、乳白,陪衬着梦幻般的意境。此时是冬日,冬日沉静之美,年终的沉淀,尽沉淀在相机之间。相机不大,却足以承载美好的岁月。陶醉在这色彩缤纷的世界中。真的感谢这校本课程,既然走进来了,哪能傻乎乎地再走出去呢?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那每一个画面如此怡人。

我由衷的赞美校本课程,它扩展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头脑,提高了我的能力,激发了我的兴趣,丰富了我的生活,锻炼了我的思维。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我们的一技之长,培养我们的优势,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立足社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有自己的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自由飞翔。 校本课程的开设,把我带入了“摄影”的大门,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经过一个学期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关于摄影的技巧。细数那一张张照片,它们记录了时光与我的美好。

光和影缓缓重叠,我便用相机,将它们存下。

校本课程,它让我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我感到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时,让我突然发现其实生活还有其他美妙的色彩。那里的空气更加清新,阳光更加灿烂,天空更加明媚。是你,“校本课程”这个无声的老师教会我怎样的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付出的只有汗水,而我收获的却是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熊露

这个学期,学校开办了校本课程,这个改变也让我们欢呼雀跃。所谓的校本课程其实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为什么要开办校本课程呢?让我告诉你吧,开办校本课程就为了学生对有兴趣的科目或自己成绩相对较差的科目,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查漏补缺。

在这学期的校本课程中,我参加了文学社校刊校本课程的学习。上文学社校刊校本课程的老师首先让我们阅读欣赏各个年级的同学们的好文章,然后再让我们试着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好文章,积累素材,更能增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津津乐道,把自己在校本课程上所学的东西与同学们交流。 除了文学社校刊,还有很多其他的校本课程。例如影视鉴赏,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我们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我们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再如文学鉴赏,,老师会向同学们介绍《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部不朽的中国著作以及外国的文学经典。经过老师详细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增长了知识,使我们了解到我国古代先人的文学造诣是如此之高。校本课程真是一本增长知识的好“书”。 在我看来,校本课程无非就是把老师自己所兴趣爱好的开设成一门课程,教给同学们。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也并不需要教材,只需要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可以取得好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办,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加深,还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校本课程是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办使我们看到了学校对我们的期望之高,更看到了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篇七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徐红慧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已经成为事实。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

一是“对话”变成“问答”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问题充斥课堂,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设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二是“自主”变“自流”——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三是“小组合作”秀——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为了讨老师的欢心,学生也总是“有模有样”地合作探究。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小组合作探究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学生则成了教师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小组合作”秀的道具。

四是课堂变成课件展示会——时下许多的公开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示范课、展示课当然更不例外。所有的授课教师都会制作精美的课件,使每一道教学程序都通过电脑演示出来。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也无不美仑美奂,确实使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目不转睛。但电脑终究不如人脑灵动,因为设

计好的程序有时不能轻易更改,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得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无法越雷池半步,颇有“请君入瓮”之嫌。一些对课件操作不是非常熟悉的教师,为避免电脑一时不高兴“发脾气”,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于是,本该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被忽视了,整堂课变成了频频切换画面的课件展示会。

五是为夸奖而夸奖——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和表现,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棒棒你真棒”、“行行你真行”之类的赞赏时起彼伏。这种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但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六是“满汉全席”筵——课堂教学活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写写画画;既有图片资料展,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席似的被一盆盆、一盘盘地往上端。可怜的文本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

然而,新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规划水平很高,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前进过程中难以预知的具体问题。没有问题,就不是新课程改革。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师的反思。这些问题反映的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追求和困惑,是教师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然结果。问题就是课题,“许多教育探索、教学研究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并不一定要有什么级别的研究课题,课题是否立项,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史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肖川)。因此,我们必须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相关热词搜索:校本课程学习体会 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学生心得体会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校本课程心得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2028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