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

2016-02-16 10:08: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一《《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一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后感》

读书心得

1

2

3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二
《读《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的几点思考》

读《做一流的教学能手》后的几点想法

袁景顺

前几天,中心校胡生朋校长给我们发来了:《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的文章让全体教师学习,学习后写出感想上交。只是看题目就很吸引我,因为我教学几十年离“教学能手”还差很远,就别说“一流教学能手”了。我还要继续读书、学习。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刚好这两周是我们正在审阅县里发来的新学期“导学案”电子稿的节骨眼。我认为:稿件的言辞一定要通俗易懂,不要玩弄词汇。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了。在阅读之余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导学案”支持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

上学期我们五年级数学就开始使用了“导学案”,虽然使用的不太成功,但值得肯定的是:使用“导学案”还是有收获的,可是对于学案的设计我们还缺少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定的模式,对我个人而言仍有很多的困惑,如:学习目标对学生的作用是多少?学案编制中如何考虑适应差生?学案的批改与反馈?学案如何支持课后复习?课外资料对学生自我拓展的制约?„„

“学生先自学、先思考、先尝试、先提问、先互助等,都属于‘先学后教’的范畴。——《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林华民老师的“先学后教原则”给我的启示是:“导学案”不是辅导资料,不是教学参考,更不是作业本,而是自主预习。每堂课前应该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可是尝试“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学案呈现的应该是对某一学习东西方法的支持,不仅仅是知识梳理,更重要的认知的铺垫,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台阶!因此,本学期我应该在如何使用学案上多对学生加以指导,以达到“学案导学”的最终目标。

二、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去年两次外出的课堂学习,让我豁然开朗。一年多来,我开始了自己大胆的实践与尝试,观念更新了、方法改变了,可是距离“放手

让学生自主学习”却还有一定的差距。读到林华民老师提出的“五种课堂权利”,即“自由阅读课文的权利、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利、自由质疑相互释疑的权利、获得教师个性化指导与激励的权利、得到学习同伴互助的权利。”不得不给了我深刻的反思: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行使他们应有的学习权力了吗?有的,但还完全不够,比如说“自由质疑相互释疑的权利”、“得到学习同伴互助的权利”。是学生畏难?还老师难免“包办”?或是落实不到位?„„学生先学,我们能做到,学生先疑,我们仍需努力。或许是因为我太习惯于回答学生的问题了,我想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够彻底吧?不过我愿意为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的课堂而继续努力!

三、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有疑问先找同学帮助再找老师指导,做完练习先让同学批改后让老师批阅”的好习惯。那种“有疑问停笔等着老师解答、做完练习等着老师批改”的错误学习习惯应坚决改掉;那种只相信自己批改的作业,不重视学生互批的落后教学观念是到了抛弃的时候了。”(《做一流的教学能手》“先学后教”原则)

这段话是作者对“先学后教”原则的思考和总结,却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让学生享受到学生互助的权利并逐渐培养成一种习惯。对目前的我来说,这一点异常的宝贵!经过上学期分组抽测作业的批改情况来看,我的启示是:在本学期我可以继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统观全局、把握重点,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互相监督、互帮互助的完成作业批改,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果最好的检验!

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仍像刚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仍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不会忘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份份惊喜与感动!我有决心将课改进行到底!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三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摘抄》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摘抄

1、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前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

2、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德国 第斯多

3、高效课堂=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讲授、练习、指导被

称为“高效课堂三要素”。

4、实现个性教学的前提是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时间结构进行改革。只有精选

讲课内容,精缩集体授课时间,挤出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教师才有可能“抽”出身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身旁,指导、激励、督促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实现个性教学目标。

5、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学习困难得到及时的帮助,这就是最好的“德育”

6、一节好课、一节高效的课、一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一定是一节简

约的课。

7、判断一位教师教学前途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字来衡量,那就是“简”

。如果一节课需要讲的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教师离“教学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8、简约课堂原则:教学目标简约(重点突出、每节课解决一两个重点知

识)、教学程序简约、指令清晰完整、时间结构合理(师生课堂时间1:1)、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浓缩(把书读“薄”)。

9、知情并重原则: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切忌“只见知识不见人”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情感目标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问题;在课堂练习中,重视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及时排解学习困难,增加学习信心,保持学习欲望。

10、直观教学原则: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收一切东西。

11、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简洁化、问题化、趣味化,这是构建高效

课堂的捷径。

12、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是区分新旧教学观的重要标志。一是先学生

自学,后教师教学;二是先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三是学生如何学、先于怎样教。

13、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

14、没有课堂落实,就没有课堂高效。

15、把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那种

“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于课外”的教学观念已经过时。

16、当堂过关原则:一是分段讲授、讲练结合;二是口笔结合、当堂训练

;三是时间保证、内容保证。

17、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欲望走进教室,带着兴趣与信心走出课堂。

18、教师上课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充满激励的课堂,让学生拥有积

极心态、过上快乐的课堂生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和“乐园”。

19、优秀教师善于把课堂变成“激励学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师往往把课

堂变成“责备学生的场所”。

20、教学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罪魁祸首。一是教师替代学生,二是少数

替代多数,三是口头替代笔头。

21、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属于学生自由学习

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

22、教学改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程改革,二是课堂改革,二者不

可偏废。

23、课堂教学观是教师教育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观最直接

的体现就是对课堂的认识。

24、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

25、课堂是师生交流情感以及信息的地方。教师要带着三样宝贝走进教室

——爱心、激情与微笑。

26、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我国的问题教育是“辛辛

苦苦十几年,回首不如学龄前”。

27、课堂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最成功的课堂是让学生尽情

表现、体验成功自信的课堂。

28、教师是什么人?是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人,是给学生创造快

乐机会的人。

29、课堂是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30、三流教师让学生获得知识,二流教师让学生拥有能力,一流教师让学

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31、一位教书匠也许只会用限制的手段去控制学生,而一位教育能手是让

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32、中小学教育的“两基”培养目标——基本欲望与基本习惯。保持学生

生活与学习的欲望,养成生活与学习的习惯。

33、教师的“两基素质”:基本专业素质与基本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质,需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集体备课,积极地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辅导材料,还要不断地向教育同行学,向教育书刊学,从教育专家的教学论著中汲取营养成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积累与反思,努力研究课题教学艺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策略,摸索符合自己特性的教学方法、总结个性化的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

34、学会微笑、学会激励、学会宽容,是教师的三大基本职业素养。

35、学会激励:学会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点滴进

步,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宽严有度,艺术地鼓励犯错的学生自己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6、课堂教学的“五会”追求:从不会到会,从少数会到多数会,从多数

会到全部会,从口头会到笔头会,从学会到会学。

37、优秀教师通常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会科学地“偷懒”,从繁琐

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事务中挣脱出来。

38、在个人专业成长方面,三流的教师忙于教学事务,二流教师满足于积

累,一流教师勤于思考。

39、教师的第一角色是“骗子”:把孩子骗出自信,骗向成功。

40、藏起一半爱给教师自己,奉献一半爱给学生,不能整天忙于备课、上

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参加各种会议、名目繁多的培训、教研。

41、没有基于教师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是断送年轻教师教学个性

的软刀子。

42、怎样才算有智慧的教师呢?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是智慧的,勤于教学

、精于专业是智慧的,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总结是智慧的,越叫越少、越教越轻松是智慧的,越教约有个性、越教越快乐是最有智慧的,这些既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

4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一是挤出课堂时间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学习疑问与

不会做的练习题;二是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小先生,及时解决这些“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三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并不吝啬激励与评价;四是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借”家长之口传给学生;五是与学生一道参加文体活动。

44、教是为了不教: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你和你所教的学科,愿意为

你而学。

45、把知识的重难点等同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误。

46、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学习欲望的保持与增强,在于学生处于主

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状态,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47、有经验的教师把学生教少了,缺乏经验的教师把学生教多了。“越教

越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你的课堂教学,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少;二是每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

48、如果一位教师在设计完一节课的时候,都能不断反问自己“我这样教

是把学生教多了还是教少了”,那么设计出来的课就会越来越科学。

49、学了再教还是教了再学,是区分新旧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标志。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四
《读书体会》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房 悦

当班主任不易,当个好班主任更不易,当个与时俱进的班主任最不易。学习了《做一流的教学能手》后有些感悟:

一、多表扬少批评

认识---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中性的固有本性,而这种本性、潜能必然现实化。也就是说,即使品行很差的学生,你如果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他所具有的良好的“微量元素”。自尊心和荣誉感是学生前进的内在动力,因此老师的表扬、鼓励能使他们心理得到愉快和满足,也能使他们在班集体或同伴中的地位得以提高。班主任的责任就是要发现、开发、表扬那些“微量元素”,并努力扩大,以达到培养学生成才的目的。要使后进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后进生批评听得多了,一句表扬很可能唤醒长眠于他心中的热情,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使其得到前进的动力。

程龙是公认的“差生”,学习成绩班里倒数,爱捣乱,不惧老师,不爱学习,难以管教。我任班主任后,经多次与他谈心得知,他因屡次遭受批评,早已心灰意冷,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甚至搞恶作剧报复老师。为此,我对他采取了“三表扬”策略,即班会上公开表扬他积极勤劳,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强;课下私自交流时表扬他有了长足进步,对老师同学有礼貌了,能独立完成作业

了;家访时对其父母表扬他的进步及优点。一学期下来,他似乎变了一个人,可见表扬的作用非同一般。

二、言必行,行必果

认识---班主任必须讲信用,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而有信,令出必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既是班主任必备的良好品质,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班主任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或表里不一,要学生做的自己却做不到或不做,在学校讲的与家访时讲的不同,或凡事不加思索,轻易许诺,或朝令夕改,使学生无所适从,那么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就是品格低下的人,从而失去威信,必然导致班级工作难以开展。

三、让学生参政议政,参与管理

认识---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从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必须强化被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如此才会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实践者的班主任应将这一理论充分地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大胆培养助手,努力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管理才能,并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变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采用班干部轮周制、学生负责制、小组负责制,互帮互助结队帮学制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管理,各司其职,而班主任则在遇到重大的问题时才出面帮助处理、协调解决,平时则是以指导为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为管理原则、以“培养学生

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管理体系,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班级教育由被动转变为自发,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认识 ---“严师出高徒”是至理名言。试想,一个稀稀拉拉的人,一个松松垮垮的集体,一套放任自流、苍白无力的管理,一项没有目标和追求的教育,能培养出21世纪的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吗?但不能一味的严,严中应有爱。冰心老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班主任只有爱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时刻眷恋着学生,学生才会有你这个老师。只有爱得真、切、诚,才能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当然爱学生不是溺爱,不是一味的迁就,没有尺度,而是严而有格,爱而有度,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统一,努力达到“春雨润心田,爱在严师出。

五、身教重于言教

认识---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自己首先就应使用文明用语,不乱丢粉笔头,不乱抛废纸杂物,不随地吐痰等;在要求学生认真作业时,教师自己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认真讲授,板书工整,作业批改精当。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更应注意举止文

明、仪表庄重。因此,班主任要铭记:身教重于言教,看似不教是真教。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各个方面都做学生的典范,使他们学有榜样,做有约束。

六、遵循教育规律

认识---育人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对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只能循循善诱,耐心培养,而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特别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更要耐心细致,在尊重、理解基础上提出可接受的要求,使其有反思的余地,有改正缺点或错误的机会,促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碍,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在某方面取得进步。同时,老师还要加强养成教育,不断激励,使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当然做好班主任,除了要坚持以上原则外,还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多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教育手段多样化、方法灵活化的有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

总之,班主任工作就如同烹调菜品,油盐酱醋要放得适量,少则淡而无味,多则苦而难食。只有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相信,经过努力,在坚持以上原则基础上下,每名班主任都会成为出色的独具风格的班级管理者。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五
《《做一流的教师》读后感》

古之王者除了自身要具备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外,对手下人才识别、培养与重用能力也是其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吴王孙权曾用战略性的眼光告诫手下大将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吕蒙却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而实际上孙权只是告诫他应当广泛地学习涉猎,了解历史,以古为鉴,更有利于当权掌事罢了。我们把眼光放回到今天,定位在自己身上:我们有的人不曾拥有一本可心的书,却可以拥有几部智能机;有的人可谓是汗牛充栋,却又从未静下心来读上一本。如今我们总是有万般借口,远离读书。殊不知,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生活的确忙碌,但却可以因为计划而不忙乱;工作的确紧张,但却可以因为计划而变得轻松。删减生活中不必要的觥筹交错,费尽心机,自然可以不必奔走劳顿,读书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假期里,坐下来,静心提笔,才发觉我也恍惚好久不曾深入地读书了。虽也捧来几本书,却没有一本从头至尾读毕的。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这种感觉感到可怕,因为作为教师,不读书就意味着倒退,不读书就意味着落后,不读书就意味着我的教学之塘是一潭死水。再读吧,细读、品读才能实现深读悟读,才能掘书之要义、书之精髓,治己之愚。

手捧《做一流的教师》,一种老友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不是因为曾读过这本书,而是因为读过的这类书太多太多。这些教育学术理论著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让学生会学,让学生越学越强大。它们冥冥之中就如同一条小船,载着我们前行。既是老友相

聚,何不一盏淡茶细细道来?

展卷《做一流的教学能手》一书,禁不住就粗读起了它的纲要,它传达了清新实用的教学理念,总结了独特高效的教学方略,展示了容易操作的教学技巧,再现了真实动人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教育主张。作为教师,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可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林华民老师的《做一流的教学能手》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感点一】理论、策略、技巧一脉相承完善课堂。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映,同时又对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有所设定,约束并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体现出对教育未来发展状态的期待,是教育行动的思想先导。在该书的教学理念部分里,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衡量教师的是十把标尺。有了这十把标尺,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目前的课堂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了,努力方向也自然明了。在这部分内容里,作者的一个观点是:课堂上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而不是自己。他说:把知识的重难点等同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误。实际上,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学习欲望的保持与增强,在与学生处于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状态,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 我认可作者的说法,课堂上,学生持续学习的欲望是学习持续的关键,学生都失去了学习欲望,心中不想,那么一切学习都是被动的,何谈重难点的突破。一切学习都要建立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不想学,要求其学,就是被动地学,这种学是难以持续的,效果自然不好。这部

分内容在纠偏扶正我的教学理念后,又让我对书中谈及的其它理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这些虽然自己清楚,但在真正应用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的时候做得并不好,于是书的作者林老师再次为我呈上“独特高效的教学方略”。

在这部分内容里,林老师以高度的概括性归纳了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策略,然而又不仅仅是策略,更是一种方向,一种课堂教学的努力的方向。这里,我对“课堂教学的八先八后”感受最深。八先八后以学生为本,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我感觉到八先八后背后,学生那一步一步的进步与提高,以及学习前后学生个体的巨大转变。

方向确定、策略形成,具体该怎样操作?林老师不吝笔墨向我们介绍了课堂教学的十种方法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的欲望习惯。林老师说: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习惯养成,没有习惯养成的课堂不会是好的课堂。所以平时的教学我们要坚守这个底线。

综上,通读整本书,我通过书中理论、策略、技巧一脉相承的方法在头脑里完善着自己的课堂。

【感点二】情感建立永远>知识传递。

关于这一观点,在该书中两次提到。林老师说“建立在缺乏师生情感基础上的教学行为,是一种纯商业行为”。由于学生成绩与老师个人利益挂钩,老师一味地为达其目的不择手段,忽视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违背学生生理、身体成长规律,甚至不下课、不放学、只看重自己的知识传递。使得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教师实现个人工作目标

的工具。关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林老师提供了四种方法:一是挤出课堂时间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学习疑问与不会做的练习题;二是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小先生,及时解决这些“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三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并不吝啬激励与评价;四是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借”家长之口传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去郊游,一道参加文体活动等。

另外,林老师还指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首先是情感的,其次才是知识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感点三】魅力课堂的13个之最。

在第十二章“努力打造魅力课堂”这部分,林老师为我们提出了13个之最,其中六褒六贬,这13个之最,我感同身受:独角戏的课堂、教师替代的课堂、学生睡觉的课堂在我看来等同于没有上课;方法单一的课堂则容易陷入陈旧、呆板的牢笼;平均用力的课堂往往是费时低效的;教师动怒的课堂也只是教师泄愤的空间,不能称之为教学。反思我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拿骑车来作比,也许我只是关注了车子的问题,却没有去寻早自己驾车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反思过后再看看林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六褒之最,他强调课堂是互动的、是和谐的,这其中谈到最不可预测的是未来,最不能预言的是孩子。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还是很看重分数、看重成绩,而分数自由高低,成绩自有先后,可这或许能定位孩子的暂时,却不能定位他

们的未来、他们的永远。不论是爱迪生这样的名人,还是我们曾教过的普通学生,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规律:人的发展点有早有晚,因此才会有大器晚成的说法。

魅力课堂是最为理想的课堂,但绝不是要不可及,只要我们一天一点努力,即使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课堂,我们也会走在幸福的课堂中。

【感点四】观点独到的3个教育主张

以往我在读教育类书籍时,总是感觉到各作者的观点大体相同,有时,看看目录,便清楚其内容宗旨,所不同的是举出的案例不同。读林老师的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会有一些吸引我的独到的见解。其一,英语改为选修课。想想我们的孩子,将来更多的人是留在国内从事工作,更多的时候依赖的是自己的母语,因此,英语改为选修课不是不可。其二,发挥百分制的作用。等级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却模糊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了清楚的认识,而误了其发展。其三,恢复小学毕业考试。这一点我想我们每个人感受都很深。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上来,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最大的差距不在成绩,而是在他们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因为考试不带有筛选性,家长对孩子、孩子对自身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低,甚至没有了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其最具有发展潜质的时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倒退。家父小学时不怎么学习,小升初时因为数学不及格差点留级,好在暑假后开学有一次补考,父亲一个暑假,自己看书、做题,没有任何人辅导,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六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体会

朱志远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

去了意义。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福需要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每两年一次的评聘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丢人现眼外加经济损失,没办法只得求爷爷告奶奶。再例如进城这件事,也是脱关系走门路,耗神费力。如果我们能潜心读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让“文化不断为你增值”,那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虑那些职称啊,职务啊,调动啊等乱七八糟的事,还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快乐体悟,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更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这是从教师的生存必需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舍弃那些三流的“下品”,选择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机)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 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 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

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有句古话叫作“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只能算得上是传话筒录音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做报告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句话,而有的人做报告,对于我们的耳朵和神经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只会“把别人的东西罗列了一下”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显得死气沉沉,没有色彩。假期中我们听了几十场报告,这种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和酝酿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维度,寻找生活的幸福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七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 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 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 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 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 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 首任老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 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 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 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 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 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 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 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 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 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 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 “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 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 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2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 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 得借鉴——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 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 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 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 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 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 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 培养出成功的孩 子。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这本《教育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公提出的“学做一个人。”他的“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读完此文,我深思,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还需要怎样努力做陶公文中所倡导的“人”呢?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教育教学论著读后感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的没劲,教师也感觉讲得没意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外,不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以至于孩子们有的听不进,有的听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对教材钻研不精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兴奋得起来?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毛泽东同志盛赞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女士 则称其是“万世师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 的基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历久弥新的。我把《陶行知教育名篇》 放在案头随手就能翻阅的地方。每次掩卷沉思,我都深深折服于他爱生 重教,以教兴邦的高瞻远瞩,折服于他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的民主思想。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和教学论。《教学合一》一文中对“教学合一”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 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 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也不在于教学, 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 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 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 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 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 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 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 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 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 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 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 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 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 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 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 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 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 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 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 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 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 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 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 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 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为中心”,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 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 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 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 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 切的标准。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篇八
《《做一个有效的教师》读书心得》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能手培训心得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读书心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2361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