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8百家讲坛的心得

8百家讲坛的心得

2016-02-26 10:04: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8百家讲坛的心得(一)《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8百家讲坛的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

8百家讲坛的心得(一)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

一、孝敬之道

1、 百善孝为先,孝为行、敬为心。

2、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美德。

3、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表达方式很重要;最近的人最伤不得。

4、对父母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顺者为孝;真正爱父母就是要尊重和包容他所有的习惯。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心灵之道

1、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

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心灵的勇敢。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三、处世之道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3、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4、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5、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6、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世界上不缺锦上添花,只缺雪中送炭。

7、慎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四、诚信之道

1、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人生顺达,而小人的人生也可能免于祸害,但只是侥幸而已。

4、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5、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6、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观相关。

7、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五、交友之道

1、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聞;损者三友:友便辟(暴躁)、友善柔(优柔寡断)、友便ni(心怀鬼胎的人)。

3、过分的苛刻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更长久。

4、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想一二”。

5、人生有三个坎:青少年时,戒之在色、壮年时,戒之在斗、老年时,戒之在得。注:青少年时的坎在婚姻上、壮年时的坎在与人争斗上、老年时的坎在因所得的失去而抱怨上。

6、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六、理想之道

1、我们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达理想的切实道路。

2、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3、表面上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七、人生之道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知天命(知命、知理、知言)就是内心有一种力量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八、天地人之道

1、孔子带给我们的是大地上生长的信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九、学习之道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学习。

2、一个人要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学习时要确认消息是真实的吗、确认消息是善意的吗、确认消息是真的这么重要吗?

3、真正的学习使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到实处。

4、不耻下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容易变通难。

5、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十、治世之道

1、“德政”是儒家思想。

2、真正的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能够为社稷、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

3、为政的“五美”、“四恶”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之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

4、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教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5、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十一、忠恕之道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3、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4、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省——认知;宽容源自于理解;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5、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6、“恕”——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8、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9、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10、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8百家讲坛的心得(二)
《透析《百家讲坛》》

透析《百家讲坛》——兼论经典文化的电视媒介传播

文:陈小奇 钱丹丹 时间:2008-8-8

论文提要:《百家讲坛》开播以来,以在学者和大众之间搭起桥梁的功能,让学术借助大众传媒走近了大众,受到观众的欢迎。在节目成功的同时,《百家讲坛》更是显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开了中国经典文化所蕴涵的品牌价值,为经典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而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探讨也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座节目理清了思路,更为电视人的节目制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研究或是泛化性的,或是单角度、单侧面的,缺少有针对性课题的全面研究。本文即由此缘引,欲对《百家讲坛》的社会背景、衍变策略、文化意义和由其引发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研究为基本材料,进一步探索电视媒介如何更好地进行经典文化的再传播。 关键词:百家讲坛 经典文化 电视媒介 传播 传承

一、研究的缘起

近年来,一档电视讲座节目火爆荧屏,并在中国电视节目榜上一度跃居年度节目黑马,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这是一档时长43分钟、具有学术性质的电视讲座类节目。该节目迅速窜红并持续升温。 自2001年7月开播伊始,《百家讲坛》便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之一,演讲者大多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从2004年开始,《百家讲坛》的内容定位开始转向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从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到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百家讲坛》的影响逐渐扩大。2005年邀请作家刘心武讲《揭谜〈红楼梦〉》,《百家讲坛》的受众迅速增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视率大幅度提高。《百家讲坛》以0.57%的收视率成为CCTV-10最受关注与喜爱的栏目。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在《百家讲坛》播出,收视率一路飚升。继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又有于丹讲《论语》、《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等,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经典文化高潮。

从起初的学术性过强、内容过于零散导致的节目收视率异常惨淡,到后来的紧紧抓住观众感兴趣的中国经典文化展开话题并获得成功,《百家讲坛》走过了一个优秀电视节目所必须经历的生长、挣扎、成熟、壮大的阶段。在节目成功的同时,《百家讲坛》更是显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展示了中国经典文化所蕴涵的品牌价值,为经典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其宗旨“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从而达到普及中国经典文化的目的。而随着《百家讲坛》的 “火”,赞美之声纷至沓来,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国学热”、“学术明星”等字眼,更与《百家讲坛》纠结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化景观。本文即由此缘引,欲从《百家讲坛》的社会背景、衍变策略、文化意义和由其引发的热点问题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研究为基本材料,进一步探索电视媒介如何更好地进行经典文化的再传播。

二、研究综述

《百家讲坛》开播以来,以在学者和大众之间搭起桥梁的功能,让学者借助大众传媒走近了大众,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一个个主讲人成了“学术明星”,带动了相关图书的出版,形成了独特的“百家讲坛”现象,也引起了电视研究者、社会心理学家、传媒理论家和大众文化专家的高度关注。而通过进一步对期刊和网文的检视及分析,笔者发现,其中有关电视学术文化的探讨也相当热烈。归纳整理后,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探讨:

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电视媒介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公共文化呈现低俗化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电视学术文化的出现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视讲座对营建雅俗共赏的文化生态弥足珍贵。其次,现代社会人们面临传统缺失的困境,电视讲座类的节目可以承担起传统价值观再造的职能。

另一种观点以学者葛红兵为代表,他提出“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亦有学者认为这样把学术与电视嫁接在一起,是一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很难避免学术会被电视异化的窘境。还有学者对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学术论坛”热进行了冷思考,认为电视文化的本质是大众文化,所谓高雅文化也只是大众化的高雅文化,仍然有它结构性的缺陷。电视学术文化同样也成为缺乏营养的快餐,它所起的思想启蒙意义也因此大打折扣。这些观点一致地假定:学术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后将导致“学术贬值”。

除此之外,还有对《百家讲坛》引发的“易中天现象”、“于丹热”等“百家讲坛”现象进行了各个不同侧面的研究。如《赢者输与颠倒的经济——于丹现象解读》(陶东风,人民网,2007年4月9日)、《关于于丹“心得”的心得——兼评〈百家讲坛〉及媒介体制》(启之,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09期)等。

从上文看出,近年来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探讨,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座节目理清了思路,也为电视人的节目制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研究或是泛化性的,或是单角度、单侧面的,缺少有针对性课题的全面研究。本文要做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来完成这种尝试,即把《百家讲坛》节目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归纳、总结、分析、探讨以期达到对这一专题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 《百家讲坛》出现的背景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大众的共同心理需要

众所周知,近30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在向市场化社会转型的这一时期里,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欲望的释放,处身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机制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典文化被挤压和消解,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大行其道,举国上下更是大兴娱乐之风,报纸、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体,誓将娱乐进行到底。然而,这样的娱乐只能让人快意于一时,并不能解决人们内心的归属问题,使他们的精神得以安顿。人们的内心深处,心理不适并未减轻。而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的电视传媒,引导与满足受众向来是其职责所在,针对人们对经典文化的追逐和回归这一心理,电视讲座这种节目类型应运而生。它将一些古典文学、历史话题、传统学术研究,结合以活泼的电视形式,通过专家通俗化的解读呈送到观众面前。正是由于传媒有意无意地找到了与大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这才催生了“百家讲坛热”。

(二)工业社会下高雅文化的生存选择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高新科技革命,开始将世界带进现代工业社会,使得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科技革命带来传播手段的变化和文化范式的大幅度调整,使得人类整个生活方式和群体划分发生了颠覆。

与此同时,在大众文化的全面开花之下,高雅文化的生存和生长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高雅文化由于其“阳春白雪”的格调,被压缩到乏人问津的角落,进而欣赏高雅文化的受众圈子也日益萎缩。接下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往往打上审美的光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地位也消失了;艺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这表明高雅与低俗、精英与民众、少数与多数、有品味与无品味、艺术与生活等等所有这些垂直性划分都遭到了破坏,符号的等级开始瓦解。”即使是精英

文化或高雅文化,也只有千方百计地搭乘大众文化快车,才有可能传播到位。在这样的情势下,文化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电视媒介将两者相结合也就变得常见了。

而高雅文化一旦与现代电视媒体相结合,便找到了一种覆盖面最广和受众人数最多的现代传播的载体。高雅文化文本中的艰难晦涩往往给其广泛传播带来困难,而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媒介恰恰可以弥补这种文字传播的不足。电视媒介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把高雅文化中用语言塑造的间接形象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它能用通俗生动的方式消除文字那种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使观众容易接受,因而能扩大传播的广度。在这样一种现实趋势下,以高雅文化为内核的经典文化借助《百家讲坛》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三) 权利话语影响下媒介对受众的培养

学者易前良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观众对电视学术讲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媒介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媒介权利,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受众眼中的影像。在有些情况下,电视具有一定的对社会控制、操纵和支配的力量,它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无意识的接受和选择。

媒介选择电视讲座这种节目类型来对受众进行培养,一方面,通过电视,让学术文化重新面向公众,履行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广告客户的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电视讲座类节目的受众群体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拥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让部分广告商对电视讲座类节目的前景抱有无限憧憬。在这样的形势下,媒体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使得电视讲座这种文化消费品越来越受媒体的青睐。而《百家讲坛》的播映又带给受众如下的信息:此类节目让那些没法在大学课堂听课的观众同样得到知识的享受,解决心灵的困惑,得到精神的慰藉;同时对部分受众来说经典文化与电视传媒结合往往成为某个阶层的身份、趣味的符号象征。借鉴布迪厄关于品味、消费和社会区别的观点,这是一种有关经典的消费时尚,是可以成为品味和身份的标志。通过媒介给受众传达这样一些信息,促使受众去关注这类节目,并在观赏之后,沉淀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媒介对受众的培养。

四、《百家讲坛》成功背后——衍变和策略

(一)定位的衍变分析

1、节目内容的衍变

2001年刚刚开播的央视科教频道在当时算是公益频道,所以对收视率没有硬指标。频道领导希望在频道中有档节目可以利用专家资源,让他们畅所欲言,于是诞生了《百家讲坛》节目。由于频道定位为“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讲座包罗万象。《百家讲坛》前制片人李炜说:“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儿,都在我们的选题之列。”虽然节目内容涉猎宽泛,可由于知识性专业性很强,又是小众性的学术节目,内容定位决定了收视群体小众化,结果在开播的前两年里《百家讲坛》节目总体收视率相当低下。在进行年终工作总结时,《百家讲坛》的3个策划组不约而同提出了放弃“百科全书”,重点强化人文类节目系列专题,注重演讲人表达能力而非权威资历,在内容上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在节目的结构上注重包装和生动,以规模效应和贴近观众来拉动收视。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2004年,《百家讲坛》节目制作组在策划上确定了一系列重大选题:《三八特别节目》、《中国电影百年史》、《紫禁风云之清十二帝疑案》等。没想到播出后,在这一系列节目中,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的观众反映热烈,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居然一路飚升。过后,节目组分析原因,

才明白这是因为近些年来清宫戏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在收看电视剧的同时,也关注起真正的清朝历史。《清十二帝疑案》创下的收视率让《百家讲坛》的策划人十分振奋,3个策划组都开始瞄准历史文化选题。从此以后,《百家讲坛》紧紧抓住妇孺皆知、观众感兴趣的经典文化展开话题。在选题方面,专业性太强的都不能通过,专家的题目必须通俗,有故事可说。《百家讲坛》把节目内容定位主要放在传播经典文化上,于是,屏幕上就逐渐出现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读论语”、“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从2004年10月起,《百家讲坛》的节目内容开始日益呈现出纵深化、专业化、系列化的特征。有人根据《百家讲坛》网站上的往期节目做了一下统计,如下表:

《百家讲坛》统计表

从上表看,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有关历史探秘和文学经典类节目期数占到总节目量的72.3%,较之2003年9月-2004年9月所占比例的30.4%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节目内 容的转变反映出对受众和市场需要的主动贴近。相对于纯学术纯科学,经典文化类选题由于门槛较低而较少构成传受障碍,其自身题材的丰富性也使其更易具备趣味性、故事性和贴近性,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2、收视对象的衍变

《百家讲坛》的受众定位也是它能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节目创建伊始,主讲人选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邹静之、张维迎等这些在各自学术领域内自成一“家”的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制作的也是一些学术性强、品位性高、给一定的窄众看的节目,受众群基本定位在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最开始这个节目定位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节目开播以后收视群体“主要集中在25-54岁具备初高中以上文化的男性城市观众,属于窄众传播。”然而收视率持续低迷也证明这一节目制作策略并不成功。

节目组曾在2004年年底做过一个市场调研,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调查结果是:收看《百家讲坛》的观众,按性别划分:男性占60.28%,女性占39.72%;按年龄划分:14岁以下占6.54%,15~24岁占8.62%,25~34岁占

14.6%,35~44岁占11.57%,45~54岁占32.91%,55~64岁占13.85%,64岁以上占11.91%;按教育程度划分:未受教育的观众占3.37%,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观众占15.0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44.27%,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27.94%,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观众占9.39%。对这个数据稍加整理,我们就会发现,在栏目的收视群体中,45岁以上的人群总共占了观众总数的59%左右,如此高的比例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媒体的受众年龄分布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它的年龄分布非常的合理,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均匀分布,那么它的发展前景就让人比较看好。但是如果它的受众群体严重老化,这样的节目的前途显然是令人担忧的。

那么怎样才能既保持这部分受众“水土不流失”,又让流失的观众回头?《百家讲坛》随即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改版后的节目把受众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制片人万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把《百家讲坛》的受众归为三个人群:第一类是爱学习的女性,一般40岁左右,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第二类为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平时看书,爱看电视连续剧和新闻,以此消磨时光,学的知识比较杂,缺少系统;第三类是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生活单调,身处文化历史背景很浓的地域。从这几类人群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在思想上找到“大众”的方位以后,在表现上就是寻找大众和学术的结合点。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共同的经验范围,范围越大,则传播效果越好。在节目中学者们用平民化的语言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在“百家”和“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使这档节目有了让更多观众滞留的吸引力。

随着节目的成功,它的受众群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了这一节目的收视行列,其中还包括了对精神层面需求更高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于节目的成功,万卫做了以下解释:“电视本来就是大众传媒,做小众没有出路。《百家讲坛》是大众的,而且必须是大众的。”

(二)栏目经营的策略

1、悬念式的叙事策略

电视作为一个公共媒体,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观的大众传播手段。而怎样更好地将那些本属于线性的书本文化知识向普通公众传授,传播的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百家讲坛》开播初期因为沿袭了传统讲座节目的模式,曾一度陷入困境。之后,它采取了引入悬念式的叙事策略贯穿全片的措施,才使节目重新焕发活力。所谓悬念式的叙事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是其特征。具体地说,悬念就是突出不同寻常的情境并延缓披露底细,使其呈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悬念式的叙事以悬念作为骨架,故事为肌体,用剥笋式揭秘的方法传递信息,可以造成情节的曲折有致,使叙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受众理解,更好地吸引受众。

根据需要,《百家讲坛》往往在一个讲座时间内设置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分悬念。节目首先根据讲座的内容设置一个总的悬念,这个总悬念往往体现在片名之中,是这一讲座的总纲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统领着一讲的主要内容和走向。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明十七帝疑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外,在每个选题播出的系列节目中,又常常设置分悬念,分悬念大体依附于总悬念,它们不断地出现,加强、丰富总悬念。每一个分悬念又成为讲座内容的转折点,以吸引受众、保持其收视的热情。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那一讲来分析,小标题分别为“林黛玉血缘之谜”、“林黛玉眉眼之谜”、“黛、钗关系之谜”、“林黛玉险境之谜”、“林黛玉沉湖之谜”„„从而很好地形成了一条悬念链。而在故事的讲述中,又通过提出一个个小的问题并逐一解答,达到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效果。例如在

8百家讲坛的心得(三)
《浅析《百家讲坛》栏目》

浅析《百家讲坛》栏目

一、《百家讲坛》栏目概况:

1999年,湖南卫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率先开设了《千年论坛》,开创了中国电视论坛节目的先河。接着,电视讲坛类的节目不断涌现。2001年,凤凰卫视匠心酿造《世纪大讲堂》;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种讲坛性质的栏目逐渐出现在各级电视台,现在形势已经蔚为壮观。在这些栏目里面,我接触的最多估计也是很多读者接触的比较多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百家讲坛》栏目开播四年多以来,栏目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05年栏目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收视率日创新高,影响力也日益扩大。《百家讲坛》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二、百家讲坛的一些定位:

说起一档节目,首先必须明确一下栏目定位。《百家讲坛》的宗旨定位: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内容定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观众定位:初中文化以上的大众;栏目定位:使专家学者走进大众的桥梁。这个是制片人万卫先生的说法,应该是比较科学和可信的。尤其是观众定位,把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上定位在初中以上文化,它的普及意义就体现出来。

三、《百家讲坛》等讲坛类栏目成功的经验

(一)受众意识

1.电视需要受众意识

电视是否应该有受众意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最近兴起的受众研究充分说明受众的重要性。我们正在学习的课程就是最好证明。但是作为讲坛类

电视节目,作为所谓的文化人的阵地,迎合观众的需求是否就是媚俗了呢?现在的文化界、学术界争议最多的事情就是这个。“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事实胜于雄辩,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证实这样做是正确的。

《百家讲坛》无疑是电视讲坛类节目成功的典型。它成功的首要原因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受众即市场”。在这个以受众为主导的时代。忽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一味地附庸风雅,就必然导致节目无人问津,甚至被停播的境地。《百家讲坛》在节目开播初期因为沿袭了讲座节目的传统模式,曾经一度在困境中徘徊。2004年底经过调研发现自己的受众群主要集中于“拥有初高中学历的成年人”,这部分受众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很完善但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把握这个受众群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制作出适合他们口味的节目才是栏目把握受众的最大的问题。因此,改变电视讲坛类节目传统的单向的、呆板的讲播方式,尝试用新的传播语态和新的表达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讲坛类栏目可以实现学者与电视的共赢

进一步想,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人反对,是因为那些反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是知识分子。而真正需要并且有很大的求知欲的受众却因为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显得社会上支持《百家讲坛》的声音就小一些,退一步说,支持的声音报道的也比较少,因为这些声音不适合炒作和吸引眼球。但是,实践证明了这个栏目的影响。在“百家讲坛”上亮过相的学者名家出版的相关图书都一跃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阎崇年老先生很有感触地说,他研究了一辈子清史,出版了20多本学术专著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但他的知名度仅仅是在学术界。出的书也从没有卖火过,但“百家讲坛”让他火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就发行了几十万册之多。这样的印数他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百家讲坛也借易中天、阎崇年等声誉鹊起,双方都实现了华丽转身。

3.一些对讲坛类栏目的指责

作为现在的学者来看,这样的书籍出版对自己而言确实是是不敢想象的,一本学术著作,现在的窘迫难以形容,据一些网友的调侃,就是只有作者和编辑认真的看过,这句话当然是有点夸张,但是很能说明问题。于是那些书卖得不好的学者对《百家讲坛》提出质疑:这个栏目,尤其是像现在的一些主讲人分明是在糟践学术,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在那里胡言乱语?

答案很明显,明白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这个分明就是乱戴帽子。谁告诉你这个栏目是学术栏目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曾经告诉很多的记者:《百家讲坛》并不是一个学术栏目。不是学术栏目?那你是什么栏目?要交代,一定要一个交代。真的到了非交代不可的地步了吗?还是人们喜欢让别人对自己交代?我们可以仔细地想一下:是先有事物还是先有科学的分类?是先有《百家讲坛》还是应该先有《百家讲坛》栏目分析?所以易中天在面对

媒体朋友的质问的时候说自己是一个大萝卜,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人们发现从正常的角度来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于是就先假定一个环境,硬是来生搬硬套,非要找出你一些问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多人指出了《百家讲坛》的一些问题,但是:人们把焦点集中在主讲人资格、选题内容、叙述方式以及学术硬伤等方面。诚然,这些讨论与批评对讲坛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是颇有助益的。不过,我们也发现,人们的争论也常常容易陷于一种将学术讲座与讲坛节目进行混同批评的泥淖,也就是说,人们以学术讲座的规则与标准来评价讲坛节目,显然,这是有悖于对该电视实践现象的实际考量,不免会导致刻舟求剑式的批评尴尬,许多问题也难以得到澄清和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有一句话说得比较中肯:“我想到一个词叫做雅俗共赏,现在理解雅和俗是两个词,我理解雅俗是一个词,跟恶俗相对应,包含着高雅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又为社会普遍享用的文化就叫雅俗。”也就是说:狭隘的精英意识是不可取的。

(二)一流的主讲人

《百家讲坛》第一场开讲的是杨振宁,之后也有叶嘉莹、于光远、李政道等知名的学者,但是效果并不好,收视率一直很低,甚至面临下课的危险。于是他们改变选人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荐、个人自荐和学生推荐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选择一些有学术素养,同时讲课生动而且有人格魅力,深得学生喜欢的主讲人。

在主讲人的选择上,《百家讲坛》开始在全国“海选”各地高校乃至中学老师。王立群说,在河南大学选拔时,从二三十岁的博士到六七十岁的老教授均可参加,主讲人不设门槛。“不拘一格求人才”的。《百家讲坛》,分l0个小组在全国各地选人。山东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进行过拉网式“排查”。他们在大学里发布公告遴选教师试讲,这给地方院校的教师提供了名传天下的机会。但他们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先在教室里讲,然后去没有观众的房间对着摄像机讲。无论是年轻的讲师还是学科带头人,一律要过镜头关。录完之后,所有的带子再拿回北京挑。

仔细观察主讲人(参见附录)就会发现:他们是有一定的学术涵养的,但是并不是所谓的知名学者如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两院院士。可见,栏目组在主讲人的选择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而且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试想一下,如果找的是知名学者,比如新闻传播学找方汉奇、童兵这样的国家学科发展规划带头人,即使栏目出了问题,制片人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的,但是他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些学者,一些后来被证实很受欢迎的学者。可见,在这里,一流并不是第一,而是十分适应栏目风格的主讲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大众化的讲述方式

1.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一些报纸或者是人物期刊里面讲到一些《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叙述,说是在《百家讲坛》的制作中,制片人很看重主讲人的讲述方式。基本要求就是说书式的,而且话里面要带着一些悬疑,引发观众进一步观看的欲望,这个应该是一个优点,不知为什么在一些媒体上面就成了问题。用传统眼光来看这些节目,《百家讲坛》、《走近科学》属于高端人群的节目,难以大众化,更难以“火爆”,事实上以前的数据也表明了这种情况,几年前《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的收视率在央视的排名很靠后,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为她带来了转机。事实上“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不能缺少的、最常用的、最有效的表现手法,抛开叙事作品不说,“故事化”手法已经渗透到新闻、评论、谈话、娱乐等各种样式的节目中,包括法制、科教、生活服务、体育等各种题材的节目都在努力使自己更“故事化”。《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大家》、《艺术人生》、《实话实说》细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印象深刻的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会设计故事、非常会“讲故事”。电视有着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经济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增加。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故事文学的需求增加。所以在明清时期,各种小说纷纷问世,话本拟话本的发展也达到繁荣

2.受众需要传统文化

很容易看出来,《百家讲坛》讲述的内容就是受众所需要的。作为电视媒介和出版媒介来讲,销路来自于需求。《论语心得》的火爆,说明受众需要它。那么,受众为什么需要它?它又是如何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呢?答案可能是,在这个日趋理性化、功利化的社会,人们对精神价值的可靠性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人们在辛苦操劳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忍受压力的理由,这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现代市场经济所不能回答的。我们每个人需要处理的事情可以分为三种: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些问题上面,物质文明并不能给我们及时有效的指导。

3.传统文化是大众的

长久以来,谈到《论语》、《红楼梦》,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自产生之日起,对于它们的研究就一直不断,而且产生出“红学”和专门的“红学家”,这是一种高深的文化,关于这些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也大多是在专家和学者之间展开的。这种将传统文化放在“深不可测”的位置之上的做法不利于文化的发展,而且有悖于文化的本质。现代媒介正是以传递信息的低门槛赢得了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借助现代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能够扩大影响范围,从而打破少数人的霸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说句玩笑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里有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推崇孔子和曹雪芹,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因为他们写出了《论语》、《红楼梦》,让他们有了自己谋生的手段,要是没有这么两个人,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社会工作组织和民政部门也要增加多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4.不变的是人性

观众为什么喜欢看《百家讲坛》呢?因为这个栏目在轻松之中给了他们一定的启发。如果单纯是为了娱乐,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不一定要《百家讲坛》,还要在死亡时间等或者是下载。原因在于《百家讲坛》从现代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以当代流行视角去观照人物和事件,井开掘其中的意义。例如《清十二帝疑案》在讲到努尔哈赤一生的成就时,用了“性格决定命运”这种现代人性化的评价,“汉代风云人物”对一贯被史家称为天折的“改革者”错的悲剧则归咎于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态度;“金庸的武侠世界”在讲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小说时感叹道: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就是你深爱的人却深深爱上了别人,就是得到了人也得不到心这种现代视角,使观众能够在共鸣中更加近距离地感知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书本中的文学人物,更深刻地从他们的遭遇中受到启迪体味人生。社会的确在发展,可是不变的是人的心灵,是永远的人性的优点与缺点,以及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问题解决方式。用易中天的话说,就是人性。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那些“学术明星”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分析说,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恼不但没有减少,似乎还增多了。面对新旧事物的变迁,许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迷惘和孤独感。这时,他们需要一个“引领者”来安慰、启发、引导,解决道德困惑。而追求和谐、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应该说,这个问题或者说是需要正是《百家讲坛》栏目的立足点。

5.学术研究为了什么

王立群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的确是要让人活得像一个人。经济越发展,精神层面的东西就越重要。我并不否认我们要继承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包括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库。

有这样一种比较中肯的观点:“电视讲坛热”的背后彰显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困境。既不盲目地乐观,也不盲目地悲观,而是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对其探索、求解,才可能促使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延续的途径。就当下我国处于转型期的大众对文化的需求而言,“找到一个途径,把精英文化在文明上的共识传递给工人阶级;找到一种方式,确保精英文化的价值不受由大众介入所带来的粗俗化的威胁”,这是“电视讲坛”类节目进一

8百家讲坛的心得(四)
《心得》

2008-10-24 13:41 提问者采纳

阎崇年老师解读真实的康熙

著名作家二月河的长篇小说《康熙大帝》,曾让我异常痴迷,为小说中虚构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拍手称快。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可历史中真实的康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清史专家阎崇年的同名新作《康熙大帝》的出版,正好弥补了我心中的这一缺憾。

《康熙大帝》这本书,是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电视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对康熙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康熙(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名玄烨,8岁继位,在位61年,实现了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剿灭噶尔丹的伟大壮举。康熙最大的优点在于其驾驭群臣的能力,他能在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之间游刃有余,恩威并重,因而得以实现其大政方针。他能利用党争,并在满汉文化一统上作出了不朽的功勋。在世界历史的典册上,他与几乎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

通过走近清朝的康熙,通过了解康熙不平凡的一生,回到17、18世纪之交的年代,观赏历史的波澜壮阔,考察清朝的兴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在书中,阎崇年不仅把康熙看做一代帝王的楷模,而且首先将其当做一个成功的人,注意总结其成功经验、失败教训。

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康熙等人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康熙大帝》阎崇年著

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

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8百家讲坛的心得(五)
《百家讲坛29位讲师简介(21~29)》

百家讲坛29位讲师简介(21~29)

1.曾仕强;2.易中天;3.钱文忠;4.王立群;5.于丹;6.袁腾飞;7.纪连海;8.阎崇年;9.马未都;10.蒙曼 11.鲍鹏山;12.周汝昌;13.刘心武;14.康震;15.傅佩荣;16.隋丽娟;17.毛佩琦;18.莫砺锋;19. 孟宪实;

21〃◆◆主讲人简介: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 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 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着有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 及“易中天随 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读城记》《品人录》等。

【进入】百家讲坛 _易中天品三国(上部1-23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易中天品三国(上部24-56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 汉代风云人物之韩信(4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先秦诸子百家争鸣(3部全)

22〃◆◆主讲人简介:于丹(1965年-),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 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 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 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现任北京电视台首席策 划顾问,并在北京大学广播学院电视学研究生班固定授课。

【进入】百家讲坛 _于丹论语心得(8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于丹庄子心得(10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于丹游园惊梦(6集全)

23〃◆◆主讲人简介: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 京出版社编辑。

◆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 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进入】百家讲坛 _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合集(视频数88)

【进入】红楼梦六家谈 vs 红楼梦里的配角合集(视频数78)

【进入】百家讲坛 _ 二部新解红楼梦(视频数45)

24〃◆◆主讲人简介:翁思再,新民晚报高级记者.。1948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 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京剧学者,剧作家。江苏吴县人

◆现任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文化发展顾问,兼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常务理 事。剧作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以及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等。

【进入】百家讲坛 _梅兰芳(5集全)

25〃◆◆主讲人简介: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着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

【进入】百家讲坛 _方尔加讲孔子(4集全)

26〃◆◆主讲人简介: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 ◆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进入】百家讲坛 _姚淦铭讲老子(15集全)

27〃◆◆主讲人简介:葛剑雄, 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 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进入】百家讲坛 _ 地域文化的形成(21集全)

28〃◆◆主讲人简介:马未都,收藏专家,1981——1995年,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担任编 辑。

◆从1980年起,马未都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十余年里他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 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进入】百家讲坛 _ 马未都说收藏之家具篇(10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 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23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 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8集全)

【进入】百家讲坛 _ 马未都说收藏(86集全..含杂项篇)

29〃◆◆主讲人简介:段怀清,1966年3月,生于湖北随州。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传 教士与晚清口岸知识分子》,《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李雅格传》。曾在香港《大公报》连载 《塔里的女人——评述<白蛇传>》。

【进入】百家讲坛._.梁祝/孟姜女/牛郎织女传奇(3部全)

●附注补充:百家讲坛

◇品读水浒传◇鲍鹏山新说《水浒》◇新解《红楼梦》◇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清十二帝疑案◇战国说客双雄张仪/苏秦◇袁腾飞《两宋风云》◇王树增讲长征

◇百家讲坛风流才子唐伯虎◇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华夏春秋志◇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传奇太后》系列◇千年少林◇杜甫的文化意义

◇孟子的智慧◇范进中举◇李炜光正说包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物理的挑战◇文明的发动机—科学◇相识数学◇探寻宇宙◇撼天之旅◇地球成长史 ◇您好!宇宙◇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海洋生灵》◇昆虫系列◇蜀地探秘 ◇教育系列◇社会的源动力—经济◇企业的方向盘—管理◇时代的加速器_数字 ◇冷眼看热点◇论争象牙塔◇语言的方程◇建筑不是房子

◇钤记中华◇地域文化的形成◇楹联的故事◇人的生与活◇身边的礼仪◇女人说话 ◇风雅百代存◇老舍的文学地图◇当茶遇到咖啡◇文明的驻足地◇心灵鸡汤

◇文学的个性◇传承的神韵◇智慧的痛苦◇面对缪斯女神◇不停息的旋律

◇《钱钟书》系列◇《张爱玲》系列◇《王国维》系列◇《吴建民》系列

◇红楼六家谈◇周国平《爱情四重奏》◇经典的爱情◇曾国平系列◇张恨水系列 ◇生命的奥秘◇与健康拉手◇百家讲坛生命的奥秘

8百家讲坛的心得(六)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全集》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1 《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 于 丹 2 《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 于 丹 3 《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 于 丹 4 《论语》心得(四)——君子之道 于 丹 5 《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 丹 6 《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 于 丹 7 《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 于 丹

《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

于 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

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

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权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得,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8百家讲坛的心得(七)
《百家讲坛目录(完整版)(2008年)》

01月01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一)盛世收藏 马未都 01月02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二)床前明月 马未都 01月03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三)一榻清风 马未都 01月04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四)正襟危坐 马未都 01月05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五)拍案惊奇 马未都 01月06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六)箱柜传奇 马未都 01月07日 贾宝玉(一)玉石之谜 刘心武 01月08日 贾宝玉(二)贾宝玉人格之谜 刘心武 01月09日 贾宝玉(三)贾宝玉意淫之谜 刘心武 01月10日 贾宝玉(四)贾宝玉多重人格之谜 刘心武 01月11日 贾宝玉(五)贾宝玉结局大揭秘 刘心武 01月12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七)小家具大境界 马未都 01月13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八)软硬兼用 马未都 01月14日 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一)唐太宗成功的背后 邱紫华 01月15日 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二)贵妃之死 邱紫华 01月16日 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三)两个错位皇帝 邱紫华 01月17日 新解三十六计——关门捉贼 乔良 01月18日 明十七帝疑案之明仁宗暴死之谜 毛佩琦 01月19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九)去伪存真 马未都 01月20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十)大器晚成 马未都 01月21日 诗歌唐朝(一)唐诗气象 莫砺锋 01月22日 诗歌唐朝(二)诗抒胸怀 莫砺锋 01月23日 诗歌唐朝(三)怀才不遇 莫砺锋 01月24日 诗歌唐朝(四)沧海桑田 莫砺锋 01月25日 诗歌唐朝(五)君子之交 莫砺锋 01月26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一)曙光初现 马未都 01月2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变土为金 马未都 01月28日 史湘云(一)出场之谜 刘心 01月29日 史湘云(二)寄养之谜 刘心武 01月30日 史湘云(三)定亲之谜 刘心武 01月31日 史湘云(四)金麒麟之谜 刘心武 02月01日 史湘云(五)结局大揭秘 刘心武 02月02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三)稀世珍瓷 马未都 02月03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 马未都 02月04日 本色于丹(上) 于丹 02月05日 本色于丹(下) 于丹 02月06日 于丹《论语》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顾 于丹 02月07日 于丹《论语》感悟(一)孝敬之道 于丹 02月08日 于丹《论语》感悟(二)智慧之道 于丹 02月09日 于丹《论语》感悟(三)学习之道 于丹 02月10日 于丹《论语》感悟(四)诚信之道 于丹 02月11日 于丹《论语》感悟(五)治世之道 于丹 02月12日 于丹《论语》感悟(六)忠恕之道 于丹 02月13日 于丹《论语》感悟(七)仁爱之道 于丹 02月14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美人计(上) 乔良 02月15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美人计(下) 乔良 02月16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五)五彩珍瓷 马未都 02月1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六)民窑传奇(上) 马未都 02月18日 李连英(一)姓名与身世之秘 纪连海 02月19日 李连英(二)艰难的“北漂”生活

纪连海 02月20日 李连英(三)小太监生涯 纪连海 02月21日 李连英(四)危急时刻 纪连海 02月22日 李连英(五)辛酉政变中的小太监 纪连海 02月23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七)民窑传奇(下) 马未都 02月24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八)瓷中神话 马未都 02月25日 李连英(六)安德海之死 纪连海 02月26日 李连英(七)安德海的教训 纪连海 02月27日 李连英(八)崛起之谜 纪连海 02月28日 李连英(九)太监干政 纪连海 02月29日 李连英(十)生死较量 纪连海 03月01日 李连英(十一)李连英之死 纪连海 03月02日 康熙大帝(一)伟大时代 阎崇年 03月03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一)盛世收藏(2008.03.03) 03月04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二)床前明月(2008.03.04) 03月05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三)一榻清风 马未都 03月06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四)正襟危坐 马未都 03月07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五)拍案惊奇 马未都 03月08日 康熙大帝(二)生于忧患 阎崇年 03月09日 康熙大帝(三)少年天子 阎崇年 03月10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六)箱柜传奇 马未都 03月11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七)软硬兼用 马未都 03月12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八)去伪存真 马未都 03月13日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九)大器晚成 马未都 03月14日 张越鉴宝马未都 马未都 03月15日 康熙大帝(四)智擒鳌拜 阎崇年 03月16日 康熙大帝(五)御门听政 阎崇年 03月17日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一)《三国演义》的内涵 周汝昌 03月18日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二)《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周汝昌 03月19日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三)从“三国”到“水浒” 周汝昌 03月20日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四)《西游记》的真诚 周汝昌 03月21日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五)红楼梦中情 周汝昌 03月22日 康熙大帝(六)削平三藩 阎崇年 03月23日 康熙大帝(七)收揽士心 阎崇年 03月24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九)永宣青花 马未都 03月25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成弘青花 马未都 03月26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一)嘉万青花 马未都 03月2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二)明亡清兴话青花 马未都 03月28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三)雍乾青花 马未都 03月29日 康熙大帝(八)保卫北疆 阎崇年 03月30日 康熙大帝(九)以农为本 阎崇年 03月31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一)书稿丢失之谜 周岭 04月01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二)脂砚斋之谜 周岭 04月02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三)著书之谜 周岭 04月03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四)曹家发迹之谜 周岭 04月04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五)曹家败落之谜 周岭 04月05日 康熙大帝(九)以农为本 阎崇年 04月06日 康熙大帝(十)治理黄河 阎崇年 04月07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六)文化传承之谜 周岭 04月08

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七)曹雪芹其人 周岭 04月09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八)诗才之谜 周岭 04月10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九)杂学之谜 周岭 04月11日 周岭解密曹雪芹(十)狱神庙之谜 周岭 04月12日 康熙大帝(十一)六下江南 阎崇年 04月13日 康熙大帝(十二)御史弹相 阎崇年 04月14日 唐高宗真相之早年真相 孟宪实 04月15日 唐高宗真相之仁孝之谜 孟宪实 04月16日 唐高宗真相之舅舅当家 孟宪实 04月17日 唐高宗真相之永徽疑案 孟宪实 04月18日 唐高宗真相之废后之谜 孟宪实 04月19日 康熙大帝(十三)康熙字典 阎崇年 04月20日 康熙大帝(十四)爱好西学 阎崇年 04月21日 唐高宗真相之舅甥争锋 孟宪实 04月22日 唐高宗真相之君臣对决 孟宪实 04月23日 唐高宗真相之权臣命运 孟宪实 04月24日 唐高宗真相之托孤之谜 孟宪实 04月25日 新解三十六计擒贼擒王 乔良 04月26日 康熙大帝(十五)皇家匠师 阎崇年 04月27日 康熙大帝(十六)读书之道 阎崇年 04月28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乔良 04月29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乔良 04月30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乔良 05月01日 梅兰芳(一)发愤苦学 翁思再 05月02日 梅兰芳(二)一举成名 翁思再 05月03日 梅兰芳(三)德艺双馨 翁思再 05月04日 梅兰芳(四)美的化身 翁思再 05月05日 梅兰芳(五)爱的情怀 翁思再 05月06日 千古中医故事(一)《华佗》之神医传奇 王立群 05月07日 千古中医故事(二)《华佗》之华佗之死 王立群 05月08日 千古中医故事(三)《扁鹊》之诊病圣手 孙立群 05月09日 千古中医故事(四)《扁鹊》之扁鹊之谜 孙立群 05月10日 康熙大帝(十七)养生之道(上) 阎崇年 05月11日 康熙大帝(十八)养生之道(下) 阎崇年 05月12日 千古中医故事(五)《李时珍》之坎坷从医路 钱文忠 05月13日 千古中医故事(六)《李时珍》之毕生一部书 钱文忠 05月14日 千古中医故事(七)《李时珍》之本草耀神州 钱文忠 05月15日 千古中医故事(八)《李时珍》之圣名传千古 钱文忠 05月16日 千古中医故事(九)《孙思邈》之药王崛起之谜 纪连海 05月17日 康熙大帝(十九)后宫生活 阎崇年 05月18日 康熙大帝(二十)立废太子 阎崇年 05月19日 《红旗渠的故事》4集系列节目 05月20日 《焦裕禄》3集系列节目 05月22日 千古中医故事(十)《张仲景》之医圣之路 郝万山 05月23日 千古中医故事(十一)《张仲景》之流芳百世 郝万山 05月24日 康熙大帝(二十一)盛世景象 阎崇年 05月25日 康熙大帝(二十二)五大缺憾 阎崇年 05月26日 千古中医故事(十二)《张仲景》之天人相应 郝万山 05月27日 千古中医故事(十三)《张仲景》之阴阳本源 郝万山 05月28日 千

古中医故事(十四)《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郝万山 05月29日 千古中医故事(十五)《孙思邈》之药王成名之谜 纪连海 05月30日 千古中医故事(十六)《孙思邈》之药王著书之谜 纪连海 05月31日 康熙大帝(二十三)盛世宝鉴 阎崇年 06月01日 青梅煮酒说康熙 阎崇年 06月02日 解读中医(一)中医之源 王新陆 06月03日 解读中医(二)中医之难 王新陆 06月04日 解读中医(三)中医之功 王新陆 06月05日 解读中医(四)中西之路 王新陆 06月06日 解读中医(五)中西互补 王新陆 06月07日 《红楼梦》中的端午节 周 岭 06月08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一)荆轲刺秦王 王立群 06月09日 诗歌唐朝(六)忧国情怀 莫砺锋 06月10日 诗歌唐朝(七)天伦之情 莫砺锋 06月11日 诗歌唐朝(八)送别之情 莫砺锋 06月12日 诗歌唐朝(九)山水有情 莫砺锋 06月13日 诗歌唐朝(十)爱情诗语 莫砺锋 06月15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二)襄公立国 王立群 06月16日 白蛇传奇(一)西湖寻夫 段怀清 06月17日 白蛇传奇(二)赠银成亲 段怀清 06月18日 白蛇传奇(三)端午惊魂 段怀清 06月19日 白蛇传奇(四)水漫金山 段怀清 06月20日 白蛇传奇(五)白蛇永镇雷峰塔 段怀清 06月21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三)穆公东扩 王立群 06月22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四)商鞅变法 王立群 06月23日 康熙陵寝建造之谜 赵英健 06月24日 康熙陵寝陪葬之谜 赵英健 06月25日 康熙陵寝劫难之谜 赵英健 06月26日 新解三十六计调虎离山 乔 良 06月27日 新解三十六计李代桃僵 乔 良 06月28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五)合纵连横 王立群 06月29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六)昭王称霸 王立群 06月30日 抗日名将杨靖宇(一)百炼成钢 张望朝 07月01日 抗日名将杨靖宇(二)联合抗日 张望朝 07月02日 抗日名将杨靖宇(三)决胜千里 张望朝 07月03日 抗日名将杨靖宇(四)风云突变 张望朝 07月04日 抗日名将杨靖宇(五)英雄之死 张望朝 07月05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七)异人奇缘 王立群 07月06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八)生父之谜 王立群 07月0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五)瓷中珍品釉里红 马未都 07月08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六)颜色釉传奇(上) 马未都 07月09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七)颜色釉传奇(下) 马未都 07月10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八)光彩夺目说五彩 马未都 07月11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九)争雄斗艳说斗彩 马未都 07月12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九)赵姬之乱 王立群 07月13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吕不韦之死 王立群 07月14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皇家专用瓷—珐琅彩 马未都 07月15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

藏(二十一)艳压群芳话粉彩 马未都 07月16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二)外销瓷的神话 马未都 07月1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三)陶瓷的收藏与辨伪 马未都 07月18日 李煜(一)意外登基 赵晓岚 07月19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一)李斯为政 王立群 07月20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二)通天大计 王立群 07月21日 李煜(二)弱国君主 赵晓岚 07月22日 李煜(三)情海生波 赵晓岚 07月23日 李煜(四)啼笑因缘 赵晓岚 07月24日 李煜(五)危机重重 赵晓岚 07月25日 李煜(六)错上加错 赵晓岚 07月26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三)韩氏初兴 王立群 07月27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四)三家分晋 王立群 07月28日 李煜(七)兵临城下 赵晓岚 07月29日 李煜(八)国破身降 赵晓岚 07月30日 李煜(九)囚徒生活 赵晓岚 07月31日 李煜(十)千古词帝 赵晓岚 08月01日 另类英雄李云龙 徐放鸣 08月02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五)韩国之亡 王立群 08月03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六)赵武灵王 王立群 08月04日 胡雪岩的启示(一)德性定终生 曾仕强 08月05日 胡雪岩的启示(二)诚信为本 曾仕强 08月06日 胡雪岩的启示(三)随机应变 曾仕强 08月07日 胡雪岩的启示(四)患难见真情 曾仕强 08月08日 胡雪岩的启示(五)福祸相依 曾仕强 08月09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七)秦赵之争 王立群 08月10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八)长平之战 王立群 08月11日 胡雪岩的启示(六)重在朋友 曾仕强 08月12日 胡雪岩的启示(七)以诚取信 曾仕强 08月13日 胡雪岩的启示(八)大意留祸根 曾仕强 08月14日 胡雪岩的启示(九)为富要仁 曾仕强 08月15日 胡雪岩的启示(十)先义后利 曾仕强 08月16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十九)邯郸之战 王立群 08月17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二十)赵国之亡 王立群 08月18日 胡雪岩的启示(十一)盛名难副 曾仕强 08月19日 胡雪岩的启示(十二)德业传百年 曾仕强 08月20日 胡雪岩的启示(十三)阴沟能翻船 曾仕强 08月21日 胡雪岩的启示(十四)冷静收残局 曾仕强 08月22日 胡雪岩的启示(十五)自作自受 曾仕强 08月23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二十一)水淹大梁 王立群 08月24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二十二)秦灭燕国 王立群 08月25日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一)神秘的玉器童年 马未都 08月26日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二)夏商周的美玉 马未都 08月27日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三)新奇的德玉文化 马未都 08月28日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四)鼎盛汉玉 马未都 08月29日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五)隋唐辽金话美玉 马未都 08月30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二十三)秦灭楚国 王

相关热词搜索: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于丹庄子心得 百家讲坛庄子心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8百家讲坛的心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8百家讲坛的心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2661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