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2016-03-29 12:49: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季氏将伐颛臾感悟(共4篇)教学反思——听研究课《季氏将伐颛臾》有感教学反思——听研究课《季氏将伐颛臾》有感 杨妙新最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季氏将伐颛臾》和他的说课意见《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的报告。获益甚丰,但是本着反思之需要,现将一些疑惑呈现在此,求教大方之家:一、课文的教学重点该如何确定...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季氏将伐颛臾感悟》,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教学反思——听研究课《季氏将伐颛臾》有感》

教学反思——听研究课《季氏将伐颛臾》有感 杨妙新

最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季氏将伐颛臾》和他的说课意见《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的报告。获益甚丰,但是本着反思之需要,现将一些疑惑呈现在此,求教大方之家:

一、课文的教学重点该如何确定?本课是记录孔子言论的文章,重点应是三个方面:把握孔子以德服人的思想;着重积累一些文言实虚词的用法,疑问句、倒装句的特点;学习孔子反复辩难、层层推进的语言艺术。但这节课前后就是围绕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讨论: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意思;②“既来之,则安之”的主语;③“萧墙之内”的理解;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之“贫”“寡”的意思。老师最后提了一个问题问“无乃尔是过欤?”的翻译,由此谈了谈宾语前置的问题。我要问,这些问题是否照顾了课文的重点?讨论的问题,①是课文注解,学生又没有新的疑问,不必讨论;②非常简单,搞清“来”“安”是使动用法就解决了问题,无需让三四人来讨谈,③讨论了半天,老师肯定的结论其实是错误的(后面将谈这个问题);④花的时间最多,有六七人参与,有的还拿着有关资料。其实老师点明“贫”“寡”位置一换就豁然开朗(版书流传的正常讹误),这样就可免去学生钻故纸堆的很多时间。教师提的那个问题问了四五人,但无一人能完好地答出,这更有问题,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去深究,可以点到为止的却花很多时间去啃山,这哪称得上主次分明?

二、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该老师自己说这节课只是想尝试一种理念,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示范课,但理念的认同需要以实效作坚石。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人们哪敢接受构架这节课的所谓理念呢?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是训练了非常有限的几个同学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于大庭广众之中表达的胆量,但缺乏知识的积累,缺乏对语言对话技巧的把握,缺乏对濡养中华千年的厚重的儒家传统观念——“以德服人,积极入世”的体验。这节课的功效就可想而知。尤其是知识的积累,这是中学生学习的必需步骤。不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仅想授人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受者只有饿死、渴死,哪有精力、心思、兴趣与能耐去管你授的“渔”呢?“鱼”“渔”兼授,才能教学相长,功力无穷。

三、 是否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是想探讨一种“讨论式”的民主化教学模式。它气氛活跃,像一锅粥,也可称之为生动活泼。但如前所列,学生提的问题有限,解答也有问题,阻止了教学的推进。诚然,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要么一言不发,郁闷如牛;要么乱提乱问,为吸引人“强说愁”,你“启”他不“发”,你谈水他说油,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课堂讨论才是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呢?再说,现在的教育要求面向全体,然纵观该老师的课,40多分钟里,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到达8人次。

四、 学生的回答真的永远是对的吗?现行教育的时髦用语有“学生永远是对的”类的话。尊重学生,鼓励其个性发展,我认为是必需的,但“学生永远是对的”就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老师统治到学生统治),违背教学相长的起码原则。学生永远是对的,那就是说老师随时有可能是错的,那学生来学校干什么?是来教老师的吗?学生说得对的要加以赞扬,有对有错的在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如果全错则要毫不含糊地予以否定,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也是作为人师应

篇二:《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我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本单元课文所属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本单元的学习应该包括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认识和了解,对课文中涉及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人

生体验及追求,都要有所理解,对有的地方还可做出自己的判断。

《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教化怀民的政见,课文的这一基本内容应使学生明确。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孔子义正辞严的批评、鲜明有力的观点、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政治经验,从而了解孔子形象。在语录体的《论语》中,有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的篇

章是应该充分利用的。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1、新时期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明确:肯定其“均、和、安、修文德”思想。至于不患寡和贫,则值得商榷。财物和人才少了,仅凭均、和、安是不够的,发展还是必要的。

2、补充学者观点供学生参考:

平心而论,孔子的立论还是有问题的。他说“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还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前提就错了,推论更错。社会分配的合理(“均”),当然重要,但怎么能说只要“均”了,就不担心“贫”了呢?“均”是财富分配方式,“贫”是财富的多少,这两者,谁能说,只要“均”了,就不“贫”了?一个馒头均分成5份,5个人吃,“均”是均了,但能说吃得饱吗?

恰恰相反,如果“贫”了,最终结果便是强者恃强凌弱,全部占有而后快。所以,贫则不均,不均则不和,最终社会混乱,国家倾覆。

儒家文化片面强调“稳定”而忽视“发展”,他们总以为可以不“发展”而“稳定”,甚至认为“发展”就会破坏“稳定”。一潭死水式的社会固然有利于统治阶级,有利于既得利益者,但人民则往往生活在缺衣少食之中,最终便只能是揭竿而起,打破统治者所谓的“安”,所谓的“稳定”。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是的,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安”,真正稳定。——鲍鹏山《<论语>新读》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

2、 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3、 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

1、孔子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

《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于语录体。它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就是文中的季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理清文章的人物关系

冉有、季路是孔子的两个学生,又是季孙氏的家臣。冉有,即冉求;季路,即子路。孔子与冉有、季路是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冉有、季路与季孙氏是主子与家臣的关系。

研讨课文

1、当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孔子的反应很激烈,情绪很激动。从“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和“求!”加感叹号两句话中,可见孔子对他们的指责和呵斥,语气很强烈,孔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很鲜明。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来告诉孔子?(学生讨论)

教师准备:按常理,这样重大的军事机密不应该向局外人孔子泄密的。但是,孔子是他们的老师,更是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般的崇敬所以会告诉孔子。另外,作为季氏的家臣,他们不会不知道季氏吞并颛臾的野心,告诉孔子是为了试探一下老师的看法。

3、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有三条:颛臾是先王封国 ,不可伐;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这三点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地位角度讲的。因为颛臾这个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伐,也不必伐,季氏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孔子又是怎么批驳的?孔子的话有几层意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两层:第一层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

第二层 用 了 一个类比“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扶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两个比喻“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的过失呢?”(显然,这是管理者的过失)来批驳两个学生没有尽到一个谋臣辅佐主人的职责,批评他们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尸位素餐。

5、冉有讲的第三句话是什么?孔子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现在不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气很严厉,孔子最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人。(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

七、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冉有、季路反复辩论的对话。朗读中感受孔子语言的说服力和雄辩色彩。

冉有季路在季氏伐颛臾这件事上,说了三句话,孔子逐一进行了驳斥,从论证的方式来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

明确:孔子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语言犀利,态度鲜明,具有雄辩的力量。回顾我们前段时间学过的《拿来主义》也是先批驳了错误的观点,再立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篇文章属于驳论文。

八、驳斥之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学生翻译孔子的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处学生不难找出)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无贫”、“无寡”、“无倾”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

2、还有一处——“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何以伐

为?”(这一处学生较难看出)

明确:这一处是从反面提出的。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这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关系。 教师介绍背景及孔子的政治思想:鲁国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强大以后,常犯上作乱,先是在鲁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后来,随着季氏家族势力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是鲁君的势力范围。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攻打颛臾的真实意图在“萧墙之内”,矛头所向是鲁君。季氏攻打颛臾可扩大地盘,从而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孔子是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的。其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的礼治社会,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此是原因一。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是:王是朝廷,下面是诸侯(国),再其次才是大夫(家)。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违背了孔子所维护的封建等级制的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是原因二。所以孔子认为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更是对他的政治信念的挑战,因此坚决反对。

九、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态度严厉,当面指责冉有呢?

明确: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当他的学生违背了自己的政治原则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孔子对学说的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领会教育家的教育魅力。

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季路,即子路。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

篇三:《苏教版《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苏教版《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我将从专题目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入手

本篇选自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文言句式中判断句的用法及文言文成分省略的种类、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以及接受杰出人物言论积极事迹的熏陶,感受经世济民的开阔胸襟。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阐发孔子的思想。这篇文章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驳论文。文章记载的是在鲁国“三寰犯上”的时代背景下,季康子将要讨伐颛臾,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与孔子的对,这三次对话,先破后立,在不断驳斥弟子的语言中显示了孔子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体现了孔子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

《新课标》对此文章的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倾向”,“能够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鉴于以上三点,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重要句式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工具书去阅读文章,掌握大意,概述孔子的思想以及感受孔子精彩的驳论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祸起萧墙中领会孔子经世济民的仁义思想,并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考试大纲》对此类文本的要求是“积累重要字词句”及“鉴赏作品人物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所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

2、领悟孔子的“仁义”思想,树立经世济民的人生目标

二、说学情

到了必修四,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字词句的用法,基本上能通过课文中的注释以及翻阅工具书阅读文言文了,但是阅读只是陷于表层的阅读。本篇文章选自《论语》,因为初中也接触学习其中的名句,所以对于《论语》学生应该是了解,初中的学习又多是学习知识层面的,高中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抓住孔子在对话中阐发的思想以及要求学生所要树立的高尚情操,这些学生还需要多加以认识。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及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直观演示法、诵读法、点拨法、板演法,迁移法。

陶行知说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也指出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学法主要是:预习法、诵读感悟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设定为一课时

(一) 课前预习内容:1、搜集资料整理孔子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或者与弟子的故事

2、通过翻阅语文工具书了解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孔子的语言艺术。

预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二) 导入

孔子是谁?(幻灯片打出这三个字)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接下来以名句默写的形式去考察学生对《论语》中名句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直观展示出重要的知识点,课标指出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所以我将展示关于孔子的重要思想以及重要名句考点,关于《论语》的重要常识。

(三)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具有流畅的阅读文本的能力,与现代文相比,更应该培

养他们读古文的兴趣,,在诵读中把握节奏,品位语言,悟出内涵,体味先

秦诸子散文的语言趣味。

我将采用“三读法”学生个别朗读,扫清句读障碍;师泛读,读出抑扬顿

挫;生齐读,再次加深印象,读的更加流畅。

分小组疏通文意。请小组代表翻译文段。每个代表说完之后教师点拨文段

中翻译不到的地方及指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如

第一段中的“有事”、“与”“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等

(四) 合作交流,感受孔子的语言艺术

给出问题

1、 本次对话发生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用文中的话回答

2、 孔子与弟子共有几次对话,这几次对话分别是怎样展开的,孔子是怎

么驳斥弟子的语言的

3、 本文阐发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是怎么从文章中看出来的

这些问题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设计的。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

内容以及感受孔子的语言艺术,教师可点拨这样的对话可以说是驳论

文,孔子在一次次驳论中树立自己的观点,体现其仁义思想。

(五) 拓展迁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

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

我将这样组织课堂。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义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

背景下对“仁义”的思考和认识。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可以展开讨论,各司

几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六) 课后作业

背诵文章

积累文章中成语:祸起萧墙、既来之 则安之

积累《论语》中其他名句,不少于10句

五、 板书设计(略)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指导,谢谢!

篇四:《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

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鲁君之手,已经五代了;政权由大夫把持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述说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许多良友为乐,那是有益的。以骄傲自满为乐,以纵情游荡为乐,以饮食欢聚为乐,那是有害的。”

6、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与君子相处,要注意三种过失:不到该说话时就说了,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时不说,叫做隐瞒;没看他的脸色反应就说了,叫做眼瞎。”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备:少年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惕争强好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赋使命,敬畏政治领袖,敬畏圣人的言论。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讨好政治领袖,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临到死的时候,百姓找不出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述。伯夷与叔齐在首阳山下饿死,百姓直到现在仍然称述他们的德行。

1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13、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季氏将伐颛臾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季氏将伐颛臾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季氏将伐颛臾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3301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