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

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

2016-04-07 09:47: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共4篇)读《毛泽东诗词》有感读《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有感初三六班 刘常慧“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相信大家对这首词并不陌生。小时听他人吟诵略有感触,前几日有幸拜读了《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对毛泽东充满豪情壮志的文采充满了敬慕之感。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读《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有感

初三六班 刘常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相信大家对这首词并不陌生。小时听他人吟诵略有感触,前几日有幸拜读了《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对毛泽东充满豪情壮志的文采充满了敬慕之感。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从前,毛主席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带兵打仗,有勇有谋。而在读完《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后,不禁为毛主席的文采叫好。在这里,有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大好河山的感叹;有“当年鏖(áo)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战后感悟;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有“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战斗精神;还有“挥手从兹去”的离别之意和“我失骄杨君失柳”的含蓄深情。 毛主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在二十六个历尽风雨磨炼的岁月后,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又肩负起领导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词句中,充满了对新中国未来美好的构想与愿望。

毛主席的一生是光彩的一生。在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们的舍生忘死来换取我们今日幸福的不易。我们是中国的接班人,是共产党的接班人,我们是否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志向?我们是否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决心与毅力?在这知识决定命运的时代里,让我们一展中华精神的风采,实现中国梦。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会牢记毛主席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篇二:《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手携《毛泽东诗词鉴赏》,徜徉于雄诗佳词间,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眼前不仅是一位卓绝古今、享誉中外的诗人,更是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源远流长、汪洋浩瀚的中国诗歌做过精心研究的伟大的诗歌专家;手持的不仅是激扬的人生壮歌,更是绚丽的艺术奇葩:典雅处,如儒风拂面;诙谐处,则速到极致。拜读后,不禁为其中的大气磅礴所折服,我隐约体会到毛泽东为何被称为巨人,他为何能引领中国劳动人民解放全中国,他的诗词为何能久经传颂,令人拍案叫绝。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来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诗除开头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和“忽报人间曾伏虎”为描写现实外,其余全部采用神话式构思,发挥浪漫主义的神奇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五色斑斓的幻想世界:烈士忠魂升天,广寒宫里,玉树琼筵,吴刚献酒,嫦娥起舞;忽报人间“伏虎”的喜讯,顿时天上人间热泪挥洒,化作倾盆大雨。此诗中作者利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烈士的人格精神,从而寄托怀念之情。

这跟毛泽东的审美个性有关,他偏于理想型、浪漫型,无论是社会理想,抑或是审美理想;他认为诗歌应“搞点幻想”,并对杜甫、白居易的“哭哭啼啼”“不大愿意看”,所以他爱读李白的诗章,并在多首诗词中运用浪漫主义色彩,例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首诗在毛泽东赠柳亚子时,在重庆引起了轰动,不仅在文学方面,更重要的是政治方面。蒋介石侍从主任陈布雷忧心忡忡地对蒋介石说:“这首诗填的非常之得体。刚才不雷给即为词家看过,他们一致认为气韵高华,词采明丽,同时寄托深远。现在好多人都在为毛诗着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他们都在唱和着。先生想想,我们的谈判还没完毕,毛泽东就已经在重庆引起很多人的重视,这后果不是值得我们考虑吗?”可见毛泽东诗词中的思想影响之大。

虽然毛泽东的诗偏于浪漫主义,但这种浪漫主义又不同于李白的浪漫主义,这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是作者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所磨练的特殊气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诗词升华,所以有时情感燃烧想象,出现由现实蒸腾起的虚拟世界,这也正是他乐观豁达的革命精神的体现,不难想象他面对“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时的谈笑自若,也不难想象他对革命前景的满怀信心,更不难想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丽篇章。

胸襟辽阔、雄心壮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

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一首畅叙豪迈革命情怀的瑰丽词章,他描写了诗人与一群爱国青年携手同游,议论着国家前途,争论着改造中国的根本方法;他们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立志匡时,扭转乾坤,向世界挑战,不畏艰险。也显示了年轻时的作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动革命高潮到来的壮志豪情。

可以感悟到作者超越了狭隘的自我本身,以国家前途为思考对象,身怀忧国忧民的大我品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抱负。这种豪情壮志流露于他的众多诗词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红军时代的毛泽东“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长征时代的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晚年的毛泽东“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虫,全无敌”„„这无一不显示了毛泽东的惊世骇俗的王者风气和博大胸襟,真是“笔下波澜,人间惊雷!”

铮铮傲骨,坚韧不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柏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细绵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是红军英雄壮举的真实记录,是豪气干云的革命赞歌,也是毛泽东同志高度革命大无畏精神的生动证明。“不怕”是全诗的诗眼;“远征难”中“难”概括了长征途中种种艰难险阻,其中有超长途行军、体力极度疲惫之难,缺衣少食、疾病伤痛之难,千崖万壑、攀援跋涉之难„„但“只等闲”三个字道出了红军以及作者面对重重磨难的态度;“更喜”更呼应和强化了不怕难的精神。作者以明快的语调,道出了红军以及自己面对“长征”这一惊心动魄壮举的态度,坚韧不屈的精神跃然于纸上!

毛泽东面对艰险,总是“铮铮傲骨,坚韧不屈”,所以才有“重庆谈判”,才有“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这等脍炙人口的话语。“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64岁的毛泽东更是乐意“与天斗”,万里长江,江面浩阔,水急浪高,惊涛万丈,毛泽东挥臂击水,雄姿伟势,谁不为这位经过戎马驱驰的战斗生涯和建国后日理万机的革命领袖,有这样强健的体魄和敢于搏风斗浪的气魄而折服?他视“倒海翻江卷巨澜”为“等闲”,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横渡长江又何所惧也?

儿女情长,柔情似水: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此诗是作者结婚不久,夫妻离别期间的作品,抒发了毛泽东对新婚妻子杨开慧深切的思念之情。词题为“枕上”,全词写的就是作者彻夜难眠,思念妻子的愁苦情状,柔情之中又有豪壮的“江海翻波浪”。还有《贺新郎·别友》写早年与杨开慧的儿女情长、凄清离别,缠绵悱恻,曲折回肠:“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

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崇高的革命志向和对杨开慧深厚的同志请,战友谊。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

出现在眼前的是伟大领袖背后的柔情似水,和蔼而又亲切,它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呈现出诗人另一温情的画面,但这种真挚的感情又不同于世俗的男女情爱,更多的是革命旅途的志同道合和密切关怀,“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的这句诗或许可以诠解毛泽东的这一特点。

诙谐幽默,谈笑自若:小小寰宇,有几个苍蝇碰壁

“小小寰宇,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雾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诗采用轻松幽默的的笔锋,如“苍蝇”、“蚂蚁”、“害人虫”等事物的描写,却又展现宏伟磅礴的气势,蔑视一切反动势力,号召人们振奋精神,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其间风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苍蝇传播病疫,危害健康,恶化社会,在人们的追捕打击下,四处乱窜,碰着“铜墙铁壁”,穷途末路,但他们并不感到自惭形秽、走投无路,而是“嗡嗡叫”,发出凄厉的哀鸣和喘息的抽泣,狼狈不堪。这种幽默的妙喻和讽刺,不正是形象的说明了当时不自量力的反华势力的可怜相与丑态秽行吗?使人读来回味无穷„„

毛泽东是一个能用幽默风趣手法写出新意的诗家,在运用动物方面尤为易见,仅在正式出版的46首词中就引用了二十六七种 :褒义的如“鲲鹏”、“大鸟” 、“老鹰”;中性的有“马”、“牛”、“龙”、“蛇”;贬斥的如“鸡”、“雀”、“虎豹” 、“苍蝇”等。这些丰富的事物是毛泽东善于想象的体现,也是他性格开放、谈吐幽默的说明,例如毛泽东与周世釗在长谈中谈到林彪问题,他们都极度愤慨。毛泽东先念到明朝李攀龙的《怀明卿》,接着说,如将“侍臣”改为叛徒,将此诗送给林彪再恰当不过。接着,毛泽东有念了一段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他说“明妃” 就是指林彪。诗中“荆门”切合林彪的出生地湖北,“一去紫台”扣和林彪逃离之事,“连朔漠”又与林彪葬身蒙古温都尔汉朔方大漠的可悲结局完全符合。毛泽东的幽默真是妙不可言,令人自叹不如!

这就是带领中国劳动人民走向光明大道的诗人,毛泽东正如他的诗词一般风流倜傥、潇洒神秘、激情澎湃、博大豪迈、感天地而泣鬼神,他们共同诠释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展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魅力,他和他的诗已独领风骚,也必将永垂千古!最后我想引用臧克家的诗:“

从你的声音里

我们听出了一个新中国

从你的眼睛里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

我们看到了一道大光明” 真英雄也,毛泽东!

篇三:《毛泽东诗词感悟》

毛泽东诗词结课作业

选题标题:走近诗词看人生

姓名:蒋会英

学号:2012517378

班级:物流12级1班

日期:2014年6月1日

走近诗词看人生

毛泽东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若想去了解毛泽东,一定要先去了解他写作的诗词。俗话说得好:“诗言志,词言情”。从本学期老师对毛泽东诗词以及小组讨论毛泽东诗词中,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了解了他的生平和他那博大激情豪迈的胸怀,敬意油然而生。

首先,在这里我想引用一首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年少离家时的一份家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换。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年轻的他离家时留给家里的一份家书,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当时毛泽东阔达的人生观。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样的伟大的志向,这样的激情飞扬的人生,值得我们崇敬!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湖南湘潭农民家庭。此时的中国,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内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年少的毛泽东在这个环境下度过自己的童年。直到辛亥革命的到来,这次一次空前的壮举,是我们民族资本主义的一次奋起,辛亥革命后,毛泽东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但是,接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大地有一次变成了军阀混战的局势,风云涌动,世事变幻无常。为了巩固自己,广泛学习,1914~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从一九二五年伟人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里我

们可以再次领略一下伟人那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些许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句子,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其中怎一个霸气了得,苍茫天底下何人能能主宰着沉浮唯有我毛泽东!自信,非常的自信,这种人生观是我们伟人让众人折服的原因吧。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特别喜欢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 雪》和《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每次读起来的时候心里也会波涛澎湃,激动不已。

一九三六年二月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写于红军长征之后。由于第三次反围剿的失败,朱毛领导的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了延安,红军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风雨过后,我们毛主席看到那北国之地壮丽的雪景不由展露出他的那种斗志昂扬的豪气与霸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以看出伟人无奈的自信情怀,甚至说解放以后我们主席的那种情怀依旧长存,没有了少年那份锐气,但是更多了灵精实施磨练后的那份成熟和豪气。

一九六五年五月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那份从容,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方才造就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只要我想要的,那我就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伟人毛泽东的事迹和诗词,敬佩他那博大的胸襟和情怀。他留下地不仅仅只是一首与一首的诗词,留下的是文学,留下的是中国一步步成立的基础和史料,留下的是做人的自信和博大的胸襟与远大的理想抱负和追求。要想成就自己的一份天地,要脚踏实地,要学会自信,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所处环境对我们的人生加以规划,有着崇高的追求,有着自信的行为,有着必胜的信念!

篇四:《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篇一: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缠绵悱恻;“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楚辞的磅礴奔放;“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是唐诗的浪漫不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宋词的温婉细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元曲的苍凉凄美……巍巍华夏五千载,多少风流人物于翰墨丹青里不朽,而那已然是不可触及的古代,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姓名,也变成了书卷上一个文化的符号,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每每提及毛泽东,“伟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仿佛三个标签,将人们的对他的看法限定于政要元首;看罢<毛泽东诗词鉴赏>,撇去毛泽东伟人的光辉,,因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哲学升华。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篇实践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依然会在党内生存下去,依然阻挡着我们继续前进。因此,可以说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我觉的这篇文章不止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篇二: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特别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里,我要说,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践才行,这平时搞生产劳动是这样,这搞中国革命这样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做指导,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来认识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运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必须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反映在革命运动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可以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可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乞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去实践,而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失败还往那儿跑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不过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所以,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查收工作,做这项工作就要和用户打交道,那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做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交清欠费。当然,这些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篇三: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矗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四: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篇五: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从当时的写作背景看,全国正值革命的关键时期,而党内两种错误思想又不断的冲击着革命道路,险些把中国革命带向危险的地步。作为当时的明眼人毛泽东审时度势,写下这篇实践论(以及后来的矛盾论)。重点其实是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统一,把革命带向正路。而事实上,文章一出,也的确获得不错的效果。

另外,这篇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伟大的着作,在现今的社会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继承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的又一大进步。如今,它仍旧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难以忘记它和它的作者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建设,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当然受到文章的强烈震撼。这的确是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它给我几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篇六: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诗词感悟 人生感悟诗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毛泽东诗词欣赏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3417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