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2016-04-22 13:39: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复兴之路》观后感(共5篇)《复兴之路》观后感《复兴之路》观后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感悟看完《复兴之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在党和国家新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取得了更加卓越的成就,完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新的跨越。《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复兴之路》观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第一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感悟

看完《复兴之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在党和国家新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取得了更加卓越的成就,完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新的跨越。《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策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复兴之路》观后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越出计划经济的框架,走向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改革从农村开始起步向城市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技术进步,高速宽带网络得到了普及,人们通过诸多种途径,来满足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已经能够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娱乐、情感、生产{《复兴之路》观后感}

等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也以各种破坏为代价。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不再容易。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破坏环境。另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再者,贫富差距拉大,劳工权益受损。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另外,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出了问题,将会使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退化到人类文明的底线以下。这些问题将制约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六十年了,我们的新中国已年过花甲;六十年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不平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化让中国人民感慨多多,曾经的破败,如今的繁荣;曾经的苦难,如今的幸福。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第二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

五一 劳动节我一个人看了纪录片《复兴之路》,虽然只有短短的六集,但展现的是中华伟大复兴曲折坎坷的道路,看完之后给予了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讲述了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复兴之路》观后感}

在观看过《复兴之路》后感触颇深。一百多年的“复兴之路”在银屏划过,我看到的是曾经的国之殇,民之痛,体会到的是一种挣扎,一种反抗,一种奋进,而现实中我们的堕落是否又是一种轮回。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各种新奇事物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堕落的时代,人们失去了曾经的理想。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这是对该片所述内容的浓缩,该片共分为六集: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复兴之路》观后感}

观看此片的过程中,我的感受随时期的变化而变化:从1840年之后一直到辛亥革命,看到很多屈辱事件时很气愤,尤其当看到清政府赔偿西方列强那么多钱,光赔日本人的钱就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时,气愤之极,挥舞起拳头;但是到抗战胜利,看到了中国复兴的转折点时,内心十分激动,及至建国初期的时候看到祖国取得的成绩非常欣慰,但因紧接的“文革”又感到很大的遗憾;到改革开放以后又非常振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差不多就是这么三种感受经历:一个就是建国之前的气愤;然后到建国初期既欣慰又有一些遗憾;再到改革开放又很自豪。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复兴之路》观后感}

作为一代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要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壮大自己的国家。因为百年的屈辱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复兴之路》观后感}

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己,使自己从此在世界上落伍,我们丛中得到了教训:只有吸收世界的先进成果,使自己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共发展。闭关的后果让我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明智抉择,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

曾经的东方大国,被别人用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们不得不感言: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必须拥有维护和平的力量,建设强大的国防,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才能铸就保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复兴之路》再现了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 清晰地勾画出中 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之路。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发 展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让我深受感触。 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既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血的教训,也印证了“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静态恒定之 物,从来是在动态中不断变化演进的。它告诉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叫理想。百年以来,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这种精神,象甘甜的乳汁支撑着一个又一个寻梦人。

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跃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强中,中国也占了30个席位(大陆23家,台湾、香港7家)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205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肯定。“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发射次数占世界总数的17%,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感觉到同中国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

《复兴之路》讲述了中国伟大复兴的曲折历史,意在告诉世人,不要忘本。中华民族有衰到盛,由弱到强,终于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趋势。这种跨世纪的进步来之不易,我们要谨记历史,引以为鉴。现在科技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都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不能只图安逸享乐,而要想想这种生活是怎么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努力,不要放弃,为了祖国,为了先辈,为了未来而不懈努力奋斗!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第三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

六月十日,和同事一起去渝北电影院观看的是音乐舞蹈史诗电影《复兴之路》的最新版。看了2个多小时电影,悲愤和自豪交织;泪水和掌声交织。让我从历史昨天,走进了正在崛起的今天。这部大型音乐史诗电影的脉络是时间。运用歌、舞、诗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中华民族自1840年至2009年169年中走过的一条光辉而又艰巨的复兴之路。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开国大典,到中国制造第一辆红旗车、掀起学雷锋高潮、两弹一星、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再到98抗洪、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等,所有中国人记忆中都非常深刻和重要的记忆,全部被搬上了舞台并一一得到艺术的呈现,两个半小时下来,几乎像是重温了一遍历史。

一、山河祭

这章主要介绍1840-1921的历史。开始舞台上是圆明园笙歌艳舞的场景。封建统治者还在做着天朝迷梦,却没有料到危机的降临。当戏曲演员唱到“良辰美景”之时,枪炮声打破了歌舞声,寓意不言而喻。接着屏幕上是一团火,一幅山水画从中间烧开一个洞,洞中是列强侵略的场景。屏幕两旁闪现出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演员鲍国安扮作一位长须老者,吟诵诗歌《山河祭》,表达了对国家受辱的沉痛之情。封建统治在列强面前已经完全暴露出腐朽的本质,天朝大国已成历史,留下的是一个落后挨打的弱国。中华民族由此进入了一段衰败的{《复兴之路》观后感}

时期。

接下来是童谣吟诵《辛亥童谣》,孩童们一字一句的说道:“国太弱,挨打了。家太穷,挨饿了。大帅们,开打了,老百姓们没路了。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小皇上,退位了,大清朝它灭亡了。”借孩子的口来诉说中华民族非同一般的一段历史,说明封建统治已经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已经完全结束了它的使命。中国,来到了历史的选择前。中国到底该走哪条路?

二、热血赋

介绍的是1921-1949的历史。在《红旗颂》的旋律中,回顾了中共一大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接下来舞蹈《点燃朝霞》回顾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接下来就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了。节目叫《为了母亲》,舞蹈中塑造了一个母亲形象,面对子女受到屠杀和欺侮,母亲眼神坚毅,充满仇恨,鼓励子女们奋起抗争。以前再受欺侮也只是列强想要牟利,而日本侵略者则是怀有亡我之心,妄图彻底使我们变为他们的奴隶。经过一番舞台渲染,一个人将缴获的太阳旗交给了母亲,母亲愤恨地将它撕成粉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复兴之路》观后感}

最后是情景表演《共和国的名字》。在开国大典举行的同时,一支解放军挺进华南、西南。战士们得知开国大典举行的消息,纷纷询问新生国家的名字,一位战士却牺牲了,在胜利前的最后一刻奉献出了他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少青春为她付出,多少热血为她抛洒,只为了中国的浴火重生。历史终于真正由人民书写了。{《复兴之路》观后感}

三、创业图

这一篇章讲述了1949-1978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好》的熟悉旋律中屏幕上闪现出新中国初期建设的成就。然后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歌曲,表现出农民、工人为新生国家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干劲。随后是《学习雷锋好榜样》。谈到这里我倒想说一说,雷锋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了,我们却还依然记得他。但是我发现从当今开始,已经有些淡忘雷锋了。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但是如果真正向雷锋学习,应该不止局限于一天,而是每一天。雷锋精神的精髓是集体观,即舍己为人,然而当今社会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自私似乎已见怪不怪。不谈什么英模,就在你的身边,你能找出像雷锋的人吗?有雷锋一半的人都很难找得出来了!

四、大潮曲{《复兴之路》观后感}

这一篇章介绍的是1978-2008的历史。首先《在希望的田野上》赞颂了农村改革后的丰收场景。下面《打工谣》着实让我吃惊,歌曲引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配合有说唱。能够在这么严肃的节目中看到流行的色彩,说明编排者的创作观念正在更新,思想也更加开放了。

接下来记述的是1998年抗洪的历史,歌舞《不可战胜》,并配上了江泽民主席当年的原声录音,慷慨激昂。下面的交响合唱《永世不忘》节奏较快,记述的是港澳回归,表达出洗雪国耻的愉快之情。

五、中华颂

首先歌舞《闪光的记忆》,提醒我们回忆的美丽。之后便是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与春晚上的不同,这些少数民族歌舞都有一定的创

新,略有新鲜感。随后大合唱《走向复兴》推动了整体气氛,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结束了整场演出。观后深思,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直至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深深地感到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们的伟大,深深地感到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深深地感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上奋勇前进的伟大。

但是,我很悲哀地看到,现在很多青年人对时事的冷漠,对时政的不屑,对历史的轻视,对核心价值的缺失,对民族前途的麻木… …悲哉!中国青年!也许是我们感觉生活的时代太“太平”了,于是,我们没有忧患意识,我们没有居安思危,我们没有太多应该有的!试问,难道非要我们的大使馆被炸才能意识到帝国主义灭我之心不死吗?难道非要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受阻才能意识到我们依然存在敌对势力吗?难道非要战火从周边燃到自己身上才能意识到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可以和平相处的吗?

可爱的中国青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上了。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鲜血白流啊!我们不能让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换来的革命前途在我们手里葬送啊!我们更不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唾弃我们这一代啊!

醒醒吧!中国青年!我们不要再觉得什么都是大话空话!我们不要再觉得是谁想奴役你的思想!我们不要再觉得什么都与你无关!我们不要再觉得唯独自己的意识形态才是对的!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来吧!中国青年!复兴之路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走,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身的前途息息相关,我们要用我们的努力去慰藉近代以来为中国的前途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在天之灵!让我们的青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人生的航线找到正确的灯塔!

观看复兴之路,我们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100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伤,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第四篇

[篇一:<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后,我汹涌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复兴之路观后感。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般如花儿般绽放,让所有的华夏儿女都为之心动……

如果说母爱是伟大的,那么党给予我们的呵护又是怎样的博爱啊!中国共产党自身正是一篇鸿篇巨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前方的路上的艰难曲折,也感受到了跨过鸿沟,登上成功殿堂的喜悦与激动。中国中产党高于一切,他的足迹亦如天上的繁星闪烁着光芒,遍布各地;他的光辉亦如温暖的阳光,普照万里;他有似一根无形的绳索,将中国儿女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带着我们向最光明的地方迈进。

共产党,多么响亮又具有号召力的名字!有时候,他像一弯小溪,尽管前方有许多荆棘和障碍。但他仍然拼尽全身力气,冲破阻碍,只为抵达汪洋大海,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他像一位把爱埋于心底的母亲,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是希望所有的人民群众都能过的幸福……原来,有一种悄无声息的爱竞是这般令人感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与智慧,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的中华民族;让世界瞩目,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从崛起到昌盛的伟大时刻;让世界知道,中国不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羊羔,而是闪耀在东方天地上的后起之秀、明日之星。

[篇三: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600字]

4月14日,正值春意阑珊之季,我院电力电子研究所组织党员与群众一行40人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

从车流喧嚣的十里长安街进入庄严的国家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们仿佛步入了无声的岁月之河。从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到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再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见证了历史岁月的洗礼,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壮豪情。

这是一段屈辱、奋斗以及复兴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到翻身做主人、由饥寒交迫到小康富裕的巨大变迁。在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主权沦丧后丧家奴隶的压抑、屈辱和愤慨;在太平天国、武昌起义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为了追求民主、独立与自由的奋起、斗争和壮烈;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震惊全球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场景前,我们情不自禁而泪流满面;在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无比自豪。

近两个世纪的民族复兴之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兴国;不重视科技创新,国家不可能强大;不重视科技,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繁荣和富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都能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进取、积极奉献,集合全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那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不断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步出博物馆,已是惠风和畅,春深似海的和谐盛世。

[篇四:<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给了人一种震撼的感觉。高耸的华表,奔涌的江河水,远处模糊的宫殿,书的封面底色浓厚又艳丽,极富视觉冲击力。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这样,既辉煌灿烂又饱经风霜,既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气息,又充满着现代活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一件事:志当存高远。因为人是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持着人们奋发向上?其实不过就是两个字——信念。

当国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醉不醒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发展壮大着,他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志向远大而又有着令人惊诧的行动力。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时,他们把目光看向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国家。当英国派出使者向清朝请求通商时,乾隆却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一口拒绝了他。那时的清朝已经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进,在自己自足的满足中一醉不醒,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擦肩而过,没有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清朝的闭关锁国,孤立了自己,使自己在世界上落伍。结果曾经的东方大国,被欧洲国家的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步步沦丧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当存高远。”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锦,不能奢望能一劳永逸,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就,而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最终才能成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达焚毁圆明园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不易泯灭,永远保存的痕迹……圆明园宫殿为之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警醒其迷梦”这一行动得到了英国首相巴麦尊的同意,他还暗示额尔金烧毁紫禁城。

为了给予中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破灭中国人民的信心,这座耗费了150多年时光和数不尽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来的万园之园,被一把火和一个野蛮的命令所毁,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

“志当存高远。”如果当时的王朝统治者能目光远大,立志高远,或许这梦一般的园林不会被毁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会有“如果”,我们必须以此为鉴,从伤痛中走出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通过光绪帝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志当存高远。”这是一次资产阶级的觉醒,志向远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国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时勇敢的站了出来,希望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为此奔走奋斗。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时拒绝了逃生机会,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这种捐躯的壮烈行为,来唤醒民众的觉悟。但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最终使一场千年巨变——辛亥革命爆发了。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和袁世凯的83天皇帝梦都是警醒他人的例子。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意志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软弱与退缩都不是革命者应有的,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愈挫愈勇。因为“虽然试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试的话一定会失败”。很多时候成功都是一扇虚掩着的门,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推开它。或许困难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

我们除了“志当存高远”之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坚信终有一日会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仅树立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远大志向并且还为之奋斗了终生,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志当存高远。”立志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国迎来真正的光明之前,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开出一条血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在此之际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与世界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志当存高远。”我们要坚定改革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历史是一条悠久的长河,昼夜不停奔腾向前流去。而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要成长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志当存高远。”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有远见卓识和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努力,争创成绩。

或许我们现在仍然很青涩,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会更加努力。看完<复兴之路>,胸中涌现的自豪与激情像是一股强大的暖流贯穿全身。我们的祖国啊,虽历经风霜,但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而我们则应该遵循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的教诲:“志当存高远。”

[篇五:<复兴之路>观后感]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1661年的时候,清朝第3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连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邂逅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确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史。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这一切看起来好像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邻邦印度此前已沦落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的时间里,掠走了三、四亿两的白银。马克思曾谴责道,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兵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做了周密的准备。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主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qiāng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

1841年8月的一天,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纂成书,唤醒过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的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的消亡了。

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在清王朝再次上演,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

而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机动船舶数量达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

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1860年的10月18日,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同时也焚毁了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图变的宝贵时间。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陆军更是一败再败。为什么大清国会败于近邻日本呢?第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第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此举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此时,欧美各国已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究竟什么才是救亡的良方呢?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翻译了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于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开始以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而此时,康有为想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1895年春天,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

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的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就此开始。但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被迫终结。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将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19xx年,甲午战争失败5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一次是8个国家的铁蹄,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19xx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

20世纪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人在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人民思想也由此获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篇六:复兴之路观后感:在复兴之路上感受变迁触摸幸福]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制作这样一部片子,就是想让广大观众看到中国在160多年的复兴之路上一路行来的种种变迁,从变迁中感受和触摸幸福。”昨天,央视经济频道副总监、<复兴之路>总编导、总撰稿任学安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复兴之路>创作始末。

“9+1”工程——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

很多人把<复兴之路>看作是<大国崛起>的姊妹篇,任学安对此说法颇为认可:“无论是在叙述的理性、客观性,全球视角,还是构建大的历史框架‘大历史’的结构方式,寻找基本历史脉络,用历史细节说话这些方面,两片都有相似之处。追求制作精良度、包括采用现代最新的制作手段,也都是从<大国崛起>延续下来的。此外,梳理的方式,观察国家发展的视角也是同一个,所以这两部片子看起来很像,说是姊妹篇也比较恰当。”

拍<复兴之路>的想法缘自<大国崛起>的制作后期。“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把中国历史也做一个梳理,这样感觉就比较完整了。而且做<大国崛起>大家在看国外9个发达国家时也有一个中国心态。我们说这是个‘9+1’工程。”任学安讲述了创作<复兴之路>的初衷。

“<大国崛起>一收尾,我们就着手做<复兴之路>了。制作过程中,我们想到,如果它能赶在十七大之前播出,也挺好的。”任学安说,这部片子正常制作周期应该在两年左右,但剧组只花了10个月就完成了片子的制作。于是,反复地熬夜就成了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

这部时间紧任务重的片子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央视国际网站甚至以此为契机,倾力打造了大型时事论坛——<复兴论坛>,8日开坛以来每天的浏览人数逐日上升。

“以影像叙述历史更具冲击力”

<复兴之路>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片最难的是历史素材的取舍,拍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更难,难在毕竟观众的陌生感要差一些。国内有多少人会对西班牙史、葡萄牙史、荷兰史,甚至美国史有多少了解?除非是专业人士和学者。因此,拍<大国崛起>时我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但对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可以说每个中国人从小时候都接受过基本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表达出最基本的新鲜感,就成为最困扰我们的追求。”任学安在介绍剧组面临的最大困难时说。

任何一个创作都希望呈现一种新鲜的面孔,这样传播效果、到达效果才会更好。否则传播就没有意义了。如何给观众新鲜感?任学安和剧组成员们从电视梳理与文字梳理的不同之处入手,开始探索。

“电视是时间艺术、时间作品,没有太多空间功夫去铺陈。电视是用画面叙事,让观众通过影像来了解。文字叙述的历史追求必须思想深远,有哲学高度,电视节目有时候可能甚至不需要说话,一个画面加一段音乐就足够了。”任学安介绍了<复兴之路>带来的影像冲击力:“在第一、二集中的开头,观众能看到当时的中国人用脚踩水车的画面,如果认真看,你就会发现那些人都是光着屁股的,那是真正的衣不蔽体。再往后看,看到第四、五,尤其第六集,画面转为恢弘绚丽,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观众能完整地看完这六集,基本能清晰看到中国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开始享受小康生活的变化。”

任学安说,即便说<复兴之路>目前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本身仍是比较基本的,但放在电视上跟放在书上是不一样的,经过电视综合艺术手法表达,它产生了更强更新的冲击力。

尽管制作时间短,但<复兴之路>剧组还是尽可能地收集珍贵资料来表达历史。比如片中展示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辞位诏书、孙中山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民国公约等都是从中国历史第一、第二档案馆找到的原件。还有苏中建交时的俄文版文件的原件影像,则是第一次公开的外交部“镇部之宝”。

为了使这部政论片经得起考验,剧组采访了140多位境内外专家,其中境外专家30余位。

“<复兴之路>不承担对历史进行新解说”

与<大国崛起>突出对事件的讲述有所不同,<复兴之路>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轨迹与最后的影响,还将大量笔墨放在历史人物的命运之上,如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孙中山……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名字,他们的命运在片中均有展现。

“写历史绕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总能找到一些具体推动、承载历史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故事,现在的观众感受和触摸起历史来可能会更鲜活一些,更真实一些。”任学安说,<复兴之路>一片中出现的人物,应该说都跟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有些还是历史的创造和推动者,写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复兴之路读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第五篇

之所以取<复兴之路>这个书名,作者说,?是因为此书的内容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关?。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复兴之路读后感。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复兴之路>全书分为五辑,55万多字。内容涉及政治和党建,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国际形势、外交和国家安全,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等等内容。其涉及面之广泛,论述之精辟,论证之严密,为政治学家中少见。复兴之路读后感。可以说,通读此书,会对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若干重要问题有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本身肩负的责任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作者担任过党内?第一支笔?(邓小平语)胡乔木同志的秘书,长期接受胡乔木同志的言传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论述起点高,视野宽,立意新。比如,他在论述党的建设时,就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历史机遇,严峻挑战和庄严历史使命讲得相当清楚;而在<论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则从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化改革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计,转变领导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而其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文明与党的执政方式等等文章中的观点,不仅让人可以窥见作者的渊博学识,更让人体会到其企盼中国共产党珍惜优势,发展政治文明,巩固执政基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炽热之心。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也要十分注意冷静审视,脚踏实地,切实抓住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作者在这方面对?三农?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粮食与其他农产品问题、土地承包与规模经营、农民增收与减负、地区差别与扶贫、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都结合?三农?实际作了详尽的阐释,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际形势的稳定。这样,对中国安全战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者依据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理解和对我国家利益的强烈关注,分别对国际几大强势力量之间如俄美、欧美、日美关系作了较深刻的分析,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方针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同时还对全球化的定义、特点和实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这么说,看过这些文章,加上平时有阅读、观看国际新闻的习惯,人们一般就可以在看似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处理港澳回归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把高度的原则性和操作的灵活性相结合,把目标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权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又一成功范例。作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澳门分社工作过几年,因而,他对?一国两制?国策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有着比常人更深的体会,以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及记者的敏锐观察写出的几组文章,既有其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说是真实的记录,其中更多的则是丰富的历史知识、缜密的论证和睿智的思辨。

至于台湾问题,作者倾注了很大的心力。他断言:?民族复兴离不开祖国的完全统一,基本可以说海峡两岸统一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作者说,无论台湾今后什么党和什么人掌权,由于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海内外中华儿女反对分裂,人心思统的历史不可逆转,所以他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是乐观的。此言极是。联想国共两党关系已逐渐正常化,国民党在台湾赢了大选,两岸?三通?逐步实现,同胞之间联系日益频繁,血浓于水、有难同帮、共克时艰已蔚然成风。海内外中华儿女见此一切无不欣慰之极。

<复兴之路>是一本好书,正如本书封面所提示的:?从醒来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就是这样在复兴的征途上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读后让人受益良多。掩卷长思,本书理论上的制高点、论述上的严密性、选题上的广泛性,更是非常值得自己借鉴和学习的。因为这些都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优点。自己不仅是站在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一个战士,肩负着沉甸甸的重担,而且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理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复兴之路读后感(二)

近来读完<复兴之路>,内容很是简单,主要论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美国的发展之路,以及探讨它们是如果走上强国之路又是如何没落的。

书中给我最大的感触两条:

一、?中国致力于民族的复兴,而不是向现有国际体系极其秩序的挑战?。

这是一句狗屁言论,不要说外国人不相信,我怀疑就连有最起码的思维的中国人都不会相信这一点。

崛起就是崛起,这个世界别得不多,就是理论多,什么竞合啊,双赢啊,不能说是瞎扯,但是基本上都是美化而已。()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必然是以破坏现有的国际体系而结果,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如果如书中所说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威胁论了,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语就在意,没有任何必要,因为这就是强权的世界,我没有看到有多少人批判完美国后,美国立刻温顺的辩解的,不需要辩解,只需要行动,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天命,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的事实,因为我们有悠久的文化、雄厚的资本和众多的人口红利,就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再加上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的支持,想不复兴都难,复兴之后想不动别人的地盘更难,因为我们现在发觉地盘都是别人的,你不动成吗,比如非洲,那是传统的英法地界,比如南美洲,那是传统的美国地盘,东南亚那是美日一直力图控制的,中亚更不用说了,所以说环顾四周,我们的发展必然是传统势力范围的让渡,但是这个让渡不是主动的和温顺的,一定是我们强大之后的异国被动的举措。因此,我们不需要温情脉脉的表白,祖国的强大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需要别人说三道四,我们更没有必要对于苍蝇的嗡嗡声进行辩解,惟一需要的就是快速的拿起苍蝇拍直接pash掉!

二、通过九个国家的发展,抛开所有的事件之外,基本上可以总结一个国家的复兴有几个规律:

1、强力人物的出现: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丰臣秀吉,美国的华盛顿、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娜等等无一不证明了,在一个国家的发展期间,必然需要强力人物的出现,我们的国家应该说自新中国见过以来,至今出现了四位首脑,三位是强力人物,因此通过强力人物整合国家的资源然后促进发展是完全有必要的,不要被什么民主、自由的字眼所迷惑。在一个一切依赖别人的国度生活的国家是没有自由和民主的,有的话那也是小资产阶级的享受;

2、机遇把握:天赋使命,必然具有较强的机遇性,机遇是随时降临到每个国家的头上,就看这些强力人物是否能够抓住,因此把握伟大国家的复兴机会是胡哥必须要重视的;

3、体制创新: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莫不是如此,体制创新是激发全民动力的一件大事,中国必须要抛弃一些传统的和过时的思想和言论,全民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满意那才资本主义,而且体制创新是所有创新的真正核心;

4、科技发展:美国、日本是发展最近的两个国家,在这两个国家充分验证着现代国家复兴的必然之路,尤其是重视科技的创新才是正途,当然了基础是必须要扎实的,这一点中国是有很强的优势的,通过最近中国的神州和探月工程以及一些军事领域的内容完全可以证实我们的国家在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转化这一块是不比任何国家落后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作为一个企业人士而言,真是觉得?治大国若小烹?而已,我想一个企业也莫过于如此!

相关热词搜索: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复兴之路》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复兴之路》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3694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