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2016-08-11 10:14: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共6篇)立足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龙源期刊网 cn立足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作者:潘翠花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7期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位于国家沿海大开发的腹部黄金地段,东濒黄海,西临淮扬,北通陇海线,南跨苏通大桥而联袂苏锡常、接轨大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重要区域中心城...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立足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龙源期刊网 .cn

立足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作者:潘翠花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7期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位于国家沿海大开发的腹部黄金地段,东濒黄海,西临淮扬,北通陇海线,南跨苏通大桥而联袂苏锡常、接轨大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盐城的核心区。近几年来,盐都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盐都发展竞争力”的理念,以国家生态区创建为目标,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之路,把生态优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成苏北首家“无化区”,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后实施了总投资3.2亿元的大纵湖引江入湖工程,配合市建成了惠及大市区每个居民的盐龙湖工程,启动占地一万余亩的盐龙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大市区饮用水源安全初步构建起绿色屏障;协调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全区生态文明理念普遍增强,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一、二期工程顺利完成,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区中沟以上河道轮浚“三年计划”已实施过半;明年底11个镇(街道)将全部建成国家生态镇(街道)。清澈的河流、秀美的田园、葱茏的林木和全民集约节约观念正日益成为盐都的生态本色。

一、坚持绿色低碳,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坚持绿色、可持续的理念,把经济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质量效益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以生态绿色标杆推进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扩张提升新特产业。紧紧抓住新特产业这个关键,依托驻沪招商中心和专业招商队伍,积极为高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水平领先的高新项目;放大特色产业的产品、品牌优势,加强与行业龙头的配套合作,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迈进;全力实施“千百十”工程,深入开展合作重组、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端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业已形成的良好基础,以生态导向发展现代农业,在双新大道城乡统筹示范片及其农村经济开发区、七星农场、渔业示范基地等板块,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生态化水平。坚持农场化方向发展生态农业,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进秸秆全量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源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使规模种植、集约生产、绿色生态成为盐都农业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提速推进生态旅游。双新大道全线贯通,城乡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盐都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抢抓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整合生态人文景点,大力实施生态盐都两日游“12345”工程(1个5A级旅游目的地——大纵湖景区,2个里下河水乡风情特色生态村——三湾、三官,3个“苏北最美乡村”——仰徐、杨侍、泾口,4个名人故居——胡乔木故居、郝氏故居、胡公石故居、宋曹故居,5个产业观光景点——重啤、七星农场、台创园、番茄主题公园、尚湖景区,把旅游业打造成盐都新的支柱产业),着力构建以生态为基础,自然风光、人文景点、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二、重抓综合整治,塑创优良生态环境。坚持把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国家生态区的重要着力点,常抓不懈,有序推进,为美丽盐都增色添彩。着力抓好城乡增

篇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崛起”

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崛起”——聚焦两会系列报道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13-04-10 09:51:29 ) 稿件来源:承德日报

核心提示:

清晨,打开窗,呼吸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感受满目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那将是令人无法抵挡的惬意享受。

生态,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提到承德,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持续不断。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建设一个山青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承德。”这是代表委员们一致的心声。

市委书记郑雪碧强调,生态是承德最大的特色、最突出的优势,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发展环境,抓住了生态,就是打造持久竞争力,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后来居上”的发展路子。

市长赵风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是承德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打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新承德。 坐拥自然之美

构筑绿色堡垒

擦亮“生态招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雾霾笼罩,沙尘肆虐„„当全国不少城市深陷“霾伏”之时,承德的蓝天白云、明媚春光一枝独秀,令人艳羡。

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环保局局长陈恩惠自然成了记者争相约访的热门人物。而在他看来,让更多人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承德地处沙区前沿、京津上风上水,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列为‘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德却仍然坚持擦亮生态‘金字招牌’,为京津涵水源、阻沙源,构筑京津的生态屏障。”陈恩惠说。

多年来,承德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永恒竞争力,以打造“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目标,科学利用生态优势,创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具有承德自身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差异化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市把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为京津输清风、送清水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作为加快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全力攻坚,在全市范围内共取缔燃煤锅炉859台。全市累计完成了32项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工程,62项农业污染源治理工程,10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治理工程。全市实现了11个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新局面。全市大中型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始终保持

100%,小型项目保持在90%以上。超过800家废水超标排放企业被整改,千余家“十五小”被关闭。

“特别是2012年,全市以实现‘母亲河还清’为目标,开展了‘武烈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并以此为契机对辖区内滦河、潮河等主要河流状况及沿岸涉水企业进行了全方面拉网式排查,对38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及时进行了整改或搬迁。”陈恩惠说。

“要加大水土保持治理管护力度,涵养和保护水源,进一步突出两河源头、接坝地区生态脆弱区重点,持续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治理成果的保护力度,划定潮滦两河源头、沿坝沿边森林保护区,认真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全禁牧’政策,禁止在生态脆弱区、旅游景区采伐林木。”市政协委员、丰宁水务局总工程师梁革平的建议说出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心里话。

走生产转型之路

做大做强GDP绿核

实现生态崛起

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承德人民开始把生态环境提高到“生命线”的高度,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在产业的选择与定位上,综合分析自身发展优势,确定了“5+2”现代产业体系,为产业链条的有序更替和延伸指明了努力方向;在调整产业布局上,全力推进“3+1”产业平台,为生产要素的高效聚集,发展方式的集约、高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发展思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节点、加速转型的拐点、加快发展的起点、跨越赶超的赛点。失去‘绿色’这个生命线,经济发展就如同是‘竭泽而渔’,我们将丧失机遇、贻误发展、愧对历史。”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主任吴清海直言。

市委书记郑雪碧指出,解决承德产业结构“一产散、二产单、三产弱”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是承德的本钱,是未来承德发展最大的竞争优势,在思想上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要充分保护和发挥、利用好这种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下决心加大结构调整。

做大做强钒钛产业。积极与钒钛高端企业合作,引进新工艺,推行提钒、提钛、提磷技术改造,支持承钢、建龙特钢、天岭矿化磷钛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钒钛深加工和钒钛磷综合利用等领域实现突破。科学编制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研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低风速风电,全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光伏发电,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壮大,全市风电装机达到220万千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文化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

积极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路网、电力、供水、污水、通讯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抓住国家启动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主动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吸引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聚集区。全市省级工业聚集区、新兴产业示范区达到8个,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每个聚集区(示范区)新增超亿元项目5个以上。

“要把‘谋全局、跑项目、争资金、抓大事’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用好规划这把‘金钥匙’,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推进园区建设,搞好京企央企合作和对外开放,千方百计、真抓实干,全力推进‘5+2’现代产业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特色崛起提供驱动力。”吴清海说。

让绿色产生效益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产业发展生态化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环境文明的主要力量。如今的承德,有林面积3310万亩,占全省的近一半,森林覆盖率55.8%,高出全省平均30个百分点,生态优势已成为承德的第一优势、核心品牌。”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封捷然说。

而如何把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优势,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市委书记郑雪碧指出,要依托生态,扩大开放,培育产业,发展生态型经济,促进富民增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

发挥山的优势,做好经济林产业。我市充分发挥山的优势,挖掘山的潜力,进一步扎实做好经济林产业四个功能分区的划定、七大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同时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以及林下产业等,实现“国土绿起来”的同时,让“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依托生态建设,发展乡村游。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百村千户万床”和“十百千”工程,打造出了春耕秋收体验游等颇具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截至2012年底,全市发展旅游型乡镇22个,旅游型村62个,重点旅游村的旅游收入占村民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中颇具特色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立足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我市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经营等办法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加强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茅荆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千亩高热温泉,隆化打造出了一张特色休闲旅游业的“王牌”。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2%和100.8%。市人大代表、隆化县茅荆坝乡党委书记徐伟说:“政府工作报告将隆化温泉旅游区纳入五大精品版块,隆化县要有大作为,真正填补承德冬季旅游的空白,努力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做贡献。”

篇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2015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人类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

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

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

第四次飞跃是今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这次会议针对“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围绕“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全面评估过去二十年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应对新挑战制订新的行动计划”三大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大会成果文件。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决定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温家宝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演讲,表达了我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意愿和决心,全面阐述了我国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我国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境发展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也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20XX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六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作用。

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表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一要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二要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环境标准引领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四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要继续深化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政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五要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六要研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作为中组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材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后,国内第一本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正式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我长期关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力所能及地作一些研究和促进工作。认真阅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之后,深受启发,收获良多。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大方针政策,认真总结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系统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尤其是选取大量生动翔实的国内外和正反面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总结,来解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能减排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主要做法、经验和启示,贴近实际,通俗易懂,构思新颖,适合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阅读,是一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教材。

历史地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都是由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的。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进一步强化,客观上要求党和国家在执政方略上有新发展,在解决发展难题上有新思路,在实现协调发展上有新举措,于是一种人类文明转型和升华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开始正式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历史舞台。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对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愿望明显增强。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结构、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和改善民生、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以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不是一般工作任务,而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当代历史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来。2015年底,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也是希望能够组织、协调、动员有关方面的人员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要有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材的普及和宣传,必将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是源于我们党对工业文明和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的反思。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比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是因为生态系统破坏而衰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上世纪5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伦敦雾,1.2万人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0年代发生于印度的农药厂爆炸,2.5万人直接丧生、55万人间接致死,20多万人永久残废。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丧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江河污染、大气灰霾、物种减少,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发展模式,让一些地方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结果是增长所得远远不够治理所出,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在吸收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通过对过去发展的认真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着眼于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完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住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开着宝马车喝污水,这不是全面小康。所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就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篇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2016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心得:建设生态文明

6

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心得:建设生态文明

2016年11月27日至28日,局党组举办了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的内容为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王xx同志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自治区党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意见。现场聆听了区直工委副书记建xx同志做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新xx”的报告,区党校副校长x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解读,自治区国土厅厅长、十八大代表x同志传达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专家、代表的解读,以及大家的讨论,使自己对十八大报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莫大的鼓舞。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论述细致深刻,意义宏大深远,事关全民生计,事关地质事业的发展,让我感想颇深。

但过得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切入:

一、从国家层面切入,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政治上,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坚定立场,永葆党性,政治信念绝不能动摇,就是要精诚团结、甘于奉献;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意识不能淡薄。坚持一党执政,坚持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状态。经济上,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有序开放,合理利用。文化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净化文化生态环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社会建设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办好教育,提高就业,增加收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态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

二、从行业层面切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各行各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格局。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充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轻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预防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三、从群众层面切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每个人心中。建设生态意识文明,思想意识是解决人们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行动。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论和绿色技术群为基础,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观,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它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引导人类应该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倡勤俭节约,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我们要加强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王xx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惠民工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更多地造福人民群众。王xx同志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积极参与和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xx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地矿人,我们就应该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精神,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头兵,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努力打造生态地矿、文明地矿、美丽地矿。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政治理念和信仰;提高认识,大力改善工作作风;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为人民服务;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继续加强“六型”领导班子建设、“标准化项目部”建设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节约能源、绿色能源、生态能源的文明勘查队伍,努力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xx。

6

篇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2015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要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马克思似乎成了一位反生态的思想家。但其实,当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马克思的世界观恰恰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生态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又明确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新高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逐渐完善和系统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场及观点,并以此深刻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面前总是摆着一个“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这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尤其如此。所谓历史的自然,是指自然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人类的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所谓自然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变化的历史,也伴随着自然变化的历史。自然总是留下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但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不断走向统一。“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把人的身体力量释放给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转化为人身上的力量。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依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必然性。”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进一步说,要想理解一个时代的自然,就必须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要想改变一个时代不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必须改变这个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进行辩证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基础观点。

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不仅承认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先在性,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还强调了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源性和整体性。至关重要的是,恩格斯绝没有认为人类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更不认为人类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最著名的是他“自然的报复”那段话:“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同时,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实践即物质变换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破坏性和探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取得木灰来作一代的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时,他们何尝关心到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土壤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主要只重视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后来人们才惊奇于为了达到上述结果所采取的行为的较远的影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形下甚至是完全和那种结果相反的;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协调,变成刚刚相反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意指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这根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冲动和全球性生产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侵略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新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也很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更不可能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人口集中、大工业生产等现代社会进步,一方面又破坏了传统农业社会分散均衡居住的人口规模与土地之间的平衡循环关系,取自土地的人的产出(比如垃圾、粪便)不能回到土地,打乱了土地肥力的可持续状态,并使工人、农民原与自然平衡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被打破,比如城市病、孤独症、农村的社区生活消失等。资本主义农业的进步,比如大规模种植,化肥的使用,都在破坏着土地肥力。马克思还特别以美国发展模式为例进行评论,例如:“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即物质变换依然存在,人类借助于劳动实现的满足自身不断需要的生产活动依然不可或缺,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新型人际关系将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崭新的框架形式——比如最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社会,还是一个自觉认识与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制约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为基本认识,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人、自然、社会相和谐的美好蓝图,从而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理论方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明确的马恩经典文献依据,并在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持续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诸多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自觉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来思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实践水平的提升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能脱离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基本原则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科学要求,由此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社会发展理念问题上实现了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生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优先性作为生产力发展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与客观规律。

不惟如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解决问题思路上完成了从“二元对立”转向了“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但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正本清源,而且更加强调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更强调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非对抗性,由此形成“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斗争哲学的错误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互动、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变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简单加法,而是一种内在统一的联合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人本主义与环保主义者的时髦产物,而是中国现实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彼此互为基础和条件,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文明建设”统一体,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战略引领作用。

篇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2015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第1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献县县委办公室转发的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的通知,高官乡党委政府对照《意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经党委会研究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乡21个行政村面貌进行配套改造、整体提升。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

对农村实施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能否巩固和加强,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迫切需要;是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要求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为指导,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的现代农村。并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本兼治、量力而行;改革驱动、市场运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三、主要任务

1、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今年年底前,全乡21个行政村要完成“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彻底清理乡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清理村庄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清理村内散落粪堆、砖头瓦块等;清除庭院卫生。“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任务,村内要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有条件的村要打造绿化景观街道,建设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

2、实施居民改造工程,以刘尚庄新民居示范村为重点,抓配套、提升与拓展,增强对周边村庄的带动能力。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要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要积极开展外墙立面美化,引导农民进行坡屋顶改造,实现冬暖夏凉、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相协调。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到2015年底,全乡完成540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3、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推进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全乡村内主街道要全部实现硬化,全部实行集中供水,低压线路改造全部完成,通讯网络保持畅通。有条件的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和污水有效处理。鼓励农民增加沼气的使用、采用秸秆采暖,有条件的村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

4、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到2015年末完成高官中心校翻建项目、完成徐村中心校迁建项目、完成学礼村中心校迁建项目。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到2015年底,全乡每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60%以上;每个村建设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加强敬老院建设。

5、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开展植树造林,严禁污染企业到水源保护区落户。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田、水、路、林、村、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实行综合治理。对村域范围内的沟渠、坑塘、河道等,采取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实施全绿化。到2015年,全乡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

四、实施步骤

我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采取分期分批进行方式,力争全乡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今年全乡重点抓好6个村庄的改造提升工作,其中2个村为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4个村为经济条件好、班子力量强的重点村庄,2015年基本完成7个村庄的改造提升任务。到2015年底,全乡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管护机制。

第2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冀发〔20XX〕1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按照“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的整体建设思路,坚持面上整体推进,沿主要产业带、沿高速公路、沿国省干道、沿城、沿景区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的工作路径,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大工程,加速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升级版的现代农村。

(二)基本原则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既要着眼长远,进行总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制定分类型、分阶段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功能性差异,突出乡村特色。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

——标本兼治,量力而行。既要注重整治村庄脏乱差,又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既要开展集中整治,又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改造提升农村面貌,关键在县区、基础在乡村、主体是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各县(区)要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力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总体目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2015-2015年,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总要求,着力办好民居节能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村庄绿化、厕所改建、厨房改造、集体公墓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排放、文化传承、村民中心建设、秸秆处理、土地整理、村庄标识等实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市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观,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长效化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村容整洁、环境优雅、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雏形基本形成,为我市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二、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试点村庄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以“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在巩固2015年“四清四化”集中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整治一片、改变一片、巩固一片”的要求,对沿主要产业带、沿高速公路、沿国省干道和沿城、沿景区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走廊和景观大道。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完成“四清四化”任务,并着力构建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

“四清”及净化工作。由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10月底前完成。

绿化工作。由市林业局组织实施,10月底前完成。

亮化工作。由市发改委协调张家口供电公司组织实施,10月底前完成。

美化工作。由市文明办组织实施,10月底前完成。

(二)实施民居改造工程

1.科学规划中心村。按照“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功能定位,大力实施“中心村战略”,合理确定中心村的位置和数量。乡(镇)政府所在地要按照中心镇标准重点打造,重点区域的其他行政村要综合考虑村庄规划、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等因素集中打造中心村,整合、吸纳周边村。对不宜居住的村庄,加快撤并搬迁,向中心村集中。严禁规划区外新建住房。2015年底,全市所有中心村和需要永久保留的行政村要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实施。

2.继续推进幸福乡村和新民居建设。2015年,选择地方有积极性、村庄有条件、群众有意愿的中心村,开展类型多样的幸福乡村和新民居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村样板社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新民居示范工程,对已建成的454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和117个幸福乡村示范村,重点抓配套、抓提升、抓拓展,增强对周边村庄的带动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由市新民居建设办公室组织实施。

3.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和危房改造。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就地翻建住房要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凸显地方特点和乡村特色。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资金标准。2015年,全市改造农村危房30917户,到2015年底,完成14万户的危房改造任务。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实施。

4.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村落建设。坚持科学保护与有序利用有机统一、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把保护好古村落原始风貌和原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整体推进古建筑与存有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乡村休闲旅游的有序发展,力争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名镇名村全部完成修缮改造任务。由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实施。

(三)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1.推进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连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做好村内主街道硬化,有条件的村可向乡间道路延伸。村街道路要体现乡村特色,可建石板路、红砖路等。2015年,省、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要全部完成村内主街道硬化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区域内村庄村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实施。(2)饮水安全。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的思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饮水不达标且已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村全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由市水务局组织实施。(3)电网改造。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保障农村用电需求。由市发改委协调张家口供电公司组织实施。(4)通讯。对未通达宽带和宽带能力有待提升的行政村,通过采用有线/无线方式逐步实现通达宽带和提升宽带服务水平,固定电话及宽带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需求,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区域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2G、3G信号全覆盖。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协调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组织实施。(5)通邮。加强农村邮政站点建设,2015年,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要全部建立新型村邮站,达到有固定场所、固定人员、固定标识,有邮政企业与村邮站签订的邮件妥收、妥投协议,使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的邮政服务。力争到2015年,全市重点区域村庄实现农村邮政站点全覆盖。由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实施。

2.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中心村、行政村为主,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可采取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管网等方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村落,可采取沼气净化池等适宜方式,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加快农村垃圾处理站点建设,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村有垃圾收集点,乡(镇)有垃圾转运站。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电池等危险废弃物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随意丢弃、堆放、填埋。积极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送、县(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到2015年力争50%以上的县(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和污水有效处理。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会同市委农工委、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3.推进农村厕所改建。加快改造农村露天户外厕所,逐步推广使用双瓮式、三格化粪池式、三联通沼气池式厕所,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村内公共活动场所,要逐步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到2015年全市重点区域内村庄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由市卫生局牵头,会同市农牧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环境保护局共同组织实施。

4.推进农户厨房改造。加快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推广使用先进炉具、灶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由市农牧局组织实施。

(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加快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鼓励支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授课点向农村延伸。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

2.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到2015年底,每个行政村都要建有文化活动场所。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

加强农村体育健身点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重点改造和提升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到2015年底,体育健身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60%以上。由市体育局组织实施。

3.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配齐村医,搞好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

4.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大力推广利用现有“空心房”建互助幸福院等多种养老模式,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托。2015年,重点做好省级重点区域村庄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工作。到2015年,全市农村互助幸福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中供养能力达到70%。由市民政局组织实施。

(五)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农村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污染企业到水源保护区、河川源头区及水库库区落户。由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由市农牧局组织实施。

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山坡地、废弃砖瓦窑、废弃矿点、废弃道路整治。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田、水、路、林、村、矿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实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墓建设,移风易俗,节约保护耕地。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

3.开展农村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和花草,在村庄周围建设环村林带,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田间隙地、道旁河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5年,省、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试点村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庭院绿化、建设围村林带、加强路渠绿化、推进休闲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村内条件较差的,实施建设村边林或农田林网,提高林木覆盖率。非试点村也要结合本村实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到2015年,全市重点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由市林业局组织实施。

4.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成片连村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并逐步扩大整治范围和示范成果。纳入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计划,实施污水治理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实施垃圾治理的村庄,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大于70%。到2015年底,力争使7个县(区)的7个连片整治区,涉及到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全部实现集中治理。由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三、实施步骤

按照省“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我市从2015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第一阶段:典型示范阶段。今年我市重点抓好640 个试点村(含465个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和131个省级改造提升重点村)的改造提升工作。怀来县、赤城县在全力打造省级试点东花园镇羊儿岭村、大海陀乡官庄子村的同时,再在试点村周边优选1-2个村重点打造,凸显整体效果。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试点县——怀来县要按照不低于全县行政村总数20%的比例确定试点村。其他县(区)要按照“带状布局、片状效应”的总体要求,各自沿主要交通干道、主要产业带精选3-5个班子硬、条件好、群众意愿强烈的中心村作为市级试点,进行集中连片打造,力争形成一批精品示范点、示范线、示范区。未列入2015年改造提升重点的村庄,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村庄规划框架内本着“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差就先做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改造提升的各项工作。

第二阶段:扩面推广阶段。2015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配套政策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其他村庄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15年底全市50%的村庄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其他村庄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好改造提升。

第三阶段: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对剩余的村庄,全面推进改造提升工作,确保201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农村环境管护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王晓东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侯亮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负责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谋划部署和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委,具体负责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综合协调和督导考核。市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各县(区)、乡(镇)也要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构,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格局”的总要求,科学编制村庄总体规划和民居、道路、上下水、垃圾处理、厕所改建、厨房改造、村民中心和文化广场、村庄绿化等专项规划,要科学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努力达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操作的要求,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各乡(镇)要成立规划建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部门要做好规划的审核把关。列入今年改造提升试点的村庄7月中旬前要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三)落实目标责任。各县(区)要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本辖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量化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推进目标,对“五大工程”逐条逐项进行细化,实化推进举措。县级实施方案和任务目标由市级审核认定,乡级实施方案和任务目标由县级审核认定。市直各牵头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尽快制定专项工作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保障措施、推进步骤和时间节点。市、县驻村帮扶工作组要结合所驻村实际,会同村两委研究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用好省级资金的基础上,市、县(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一事一议”奖补、幸福乡村和新民居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关建设。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增减挂钩指标收益的80%要用于置换出建设用地的村庄改造提升,土地出让收益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工、投劳。

(五)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有条件的县(区)可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动农村资源要素可抵押、可流转、可交易,增强改造提升行动的内在动力。研究制定农村环境建设、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六)加强宣传教育。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引导工作深入广泛开展。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辟专题、专栏、专访和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总结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村代会的作用,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养,养成良好习惯,落实责任义务,建立制度保障。

(七)严格督导考核。要加强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督导检查,实行每周一报表、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年终一考核的督导考评制度。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纳入对县(区)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区)和部门要严格问责,对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推动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深入开展。

第3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现就我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

以十八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实施方案具体部署为指导思想,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居民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

一是加强引导,农民自愿。广泛宣传,加强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行动中来,发挥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美丽家园;

二是结合实际,不搞花架子。根据每个村不同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不搞花架子,一切从切合实际的农民利益出发;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点带面,以学促改,选定一部分有条件、基础好的村先改造先提升,以先行改造提升的村为榜样,带动促进基础差条件差的村改造。条件差底子薄的村有选择的有步骤的量力而行的一步步整改提升;

四是科学规划,示范引领;改造提升办法一是要民主评议,二是科学、长远、规范,必要时可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先进村参观学习,不盲目,不盲从,避免出现短期行为短期效应;

五是净化绿化先行,美化亮化跟上。净化、绿化成本较低,可以先行一步立竿见影。亮化美化成本较高,条件好基础好的村先行完成,其它村分批分期分步骤进行。

二、主要任务

(一)环境整治

1.净化。全面实现“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一是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堆放的粪堆、柴草、建筑废料等杂物必须清理;二是村内街道两侧私搭乱建的设施以及无人居住的坍塌破房、残垣断壁;三是各家各户庭院里的柴草、杂物、粪肥要整齐存放,禽畜统一圈养,垃圾及时清理,做到窗明几净,院落整齐干净。

2.绿化。一是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要统一栽植观赏或经济树木,栽植观赏或经济花草,有条件的村可以打造绿化景观街道或绿化景观广场;

3.美化。对村内主街道两侧的墙壁实施美化,统一规范广告的绘制、悬挂和张贴,绘制文化墙、宣传标语和公共标志;

4.亮化。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照明,推荐使用太阳能路灯,节约使用成本,节约电力资源。

(二)民居改造

1.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继续大力抓好城中村拆迁改造,将距离县城近、群众基础好、经济条件好,地理位置好的35个村纳入城镇规划,加快拆迁改造步伐,先期完成其中东李庄、大陈庄、油坊、刘庄、南街、小楼村、小陈庄、大张庄、东唐庄共9个村的改造提升。以此9个村做为全镇民居改造的示范村,逐渐向其它村辐射延伸;

2.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对规划保留的村庄,积极引导开展墙面美化、坡屋顶改造。对新建住宅要积极引导、合理规划设计,统一规范标准,鼓励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型建筑保温、环保材料,提升民居质量和品位;

3.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积极辅助符合条件的危房户对危房进行改造,确保改造资金百分百到位,让危房户真正受益。到2015年底,彻底消除危房户。

(三)基础设施

1.推进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连村道路建设、村内街道硬化,方便群众出行。对吃水困难的村,加快铺设维修吃水管道,打造深水井,适度规模连村集中供水,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保障农村用电需求。

2.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源头削减、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对群众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排水管网;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村,建设采取沼气净化池等适宜方式,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鼓励引导农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电池灯危险废弃物单独收集,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的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统一处理。

3.推进农户厨房改造。加快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距县城较远,农业种植较多,群众基础较好的村,推广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等先进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建设。

4.推进农村厕所改建。加快改造农村露天户外厕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大力推广使用双瓮式、三格化粪池式、三联通沼气池式厕所,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底完成露天户外厕所的改造。

(四)公共服务

1.加强教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彻底消除危房,并进一步绿化美化学校环境;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增设体育健身设施,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底,每个村都要建有文化活动场所。

3.加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每个村都有一个不低于60平米的标准化卫生室。

(五)生态环境

1.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对污染企业、作坊的治理,保护耕地、水源不受到污染,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实现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

2.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废弃地、闲置宅基地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公墓和骨灰堂建设,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节约保护耕地;

3.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村庄周围建设环村林带,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田间隙地、道旁河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现村中有绿地、周边有林带,形成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良好环境。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

5月16日——6月15日为宣传动员阶段。全体包村干部全部深入村庄一线,广泛利用村村通广播、标语、宣传页、村民代表会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挨家挨户做动员,把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送到每家每户,在各个村中、在每一个家庭,都要形成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浓厚氛围。

(二)规划设计

6月15日——30日为规划设计阶段。各村组织村民代表到典型示范村参观、开现场会,借鉴经验,结合本村实际,按照本方案第二项中的主要任务项目,30日前各村必须制定出详细周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改造提升方案,经村民代表会通过后,报镇党委政府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

(三)具体要求

(1)2015年底,61个村全部完成“四清”任务,并建立起自己的村级保洁员队伍。

(2)2015年底,61个村全部完成“四化”任务。

(3)2015年底,彻底完成61个村的危房改造任务。

(4)2015年底,61各村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化,并全部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5)2015年底,新增沼气用户1000户,新增秸秆压块炊事采暖1000户。

(6)2015年底,完成城区规划村35个村的户外厕所改建任务。

(7)2015年底,每个村都要建有文化活动广场,百分之60的村庄文化广场要设置体育或健身设施。

(8)2015年底基本实现每个村都建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

(9)2015年底,61村全部实现30%的绿化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形式。成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组,下设8个小组和办公室。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组 长:刘继国 党委书记

副组长:张 强 镇 长

(1)综合协调小组:郑广州 副书记

组 员:李增强 李文灿 高良兵 周国英 唐春恒

(2)宣传动员小组:张彩霞 宣传委员

组 员:郑英凯 杨占国 丁永义 史英明 王永乐

(3)环境整治小组:解朝 副镇长

组 员:李俊华 齐少武 于炳正 李瑞生 刘顺义

(4)民居改造小组:吴万坤 人大主席

组 员:周本海 韩朝辉 卢建明 王永强 刘昭华

(5)基础设施小组:李建勋 副书记

组 员:高良社 陈子华 陈进华 周金川 李富成

(6)公共服务小组:刘志强 副镇长

组 员:谷玉江 齐冰洋 卢国强 吴殿海 张同海

(7)生态科技小组:马晓明 副书记

组 员:冯书良 耿书兴 周占军 关向林 臧国忠

(8)督导监察小组:赵伟(组织委员) 杜宝杰(武装部长) 李艳萍(人大副主席)李爱军(纪检书记)

办公室:王 营 乔红艳 唐 丹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按照方案具体要求和任务,各负其责,强化协调配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各小组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进一步细化任务,抓好组织落实和指导实施,督导和推动各村迅速开展工作。

(二)整合项目,强化支持力度。要积极整合涉农资源,统筹“一事一议”奖补、新民居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扶贫等有关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发挥效益,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将我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示范带动工程,造福群众。

(三)加强督查,确保取得实效。我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要每周实地督导进度,及时反馈进展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进展缓慢的村两委班子和主要

第4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的要求,制定我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治、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

二、主要任务安排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市开展的“乡村道路建设”、“低压电网改造”、“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个三年攻坚战,进行配套改造、整体提升。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1.全面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彻底清理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以及村庄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村内散落粪堆、砖头瓦块等;拆除村内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坍塌破房、残墙断壁;清除院落内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及时清理畜圈粪便,做到房内、院落整齐清洁。2015年底,全市重点区域各行政村要完成“四清”任务,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即:每个村要至少建设一个固定填埋场,配备卫生保洁员和垃圾清运人员;各乡镇(办)要采取财富积累、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各村也要迅速研究制定乡村环境卫生费征收管理办法,解决“四清”机制运转所需资金短缺问题。

2.加快推进“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201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要完成“四化”任务。“净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四清”,

由市环保局牵头。“绿化”工作由市林业局牵头。“亮化”工作由市供电公司牵头。“美化”工作由市文明办牵头。

(二)实施民居改造工程。1.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市委农工委牵头,在布局上要

向城区、园区周边、重点镇及沿国、省道,沿高铁、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倾斜,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支部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建设,以原申报的32个新民居项目(34个村)为重点,抓配套、抓提升、抓拓展,增强对周边村庄的带动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

2.改造提升现有住宅。市住建局牵头,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现有民居。严格规范危房维修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到2015年底,完成2100户危房改造任务。

3.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村落建设。市住建局牵头,逐步完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保护和开发机制,到2015年底,省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部完成修缮改造任务。

(三)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1.推进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市交通局牵头,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连村道路建设、村内街道硬化和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区域和重点村庄村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市水利局牵头,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到2015年,已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村全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供电公司牵头,加快农村电网改造,保障用电需求,到2015年底,未完成农网改造的村全部完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54955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