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2016-10-17 11:49:5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共6篇)道德讲堂心得体会道 德 讲 堂心得体会开发区么铺小学:安桂萍2014年4月23日道德讲堂心得体会我参加了一个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第一篇

道 德 讲 堂

开发区么铺小学:安桂萍

2014年4月23日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一个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在本次活动中,我专门学习了《弟子规》、“中华圣贤道统的精髓和纲领”还有儒家千百年来不断归纳总结的“八德”最后讲堂的主讲还把做人要讲“三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进取之心”提出让我们对如何做好一个有道德的新时代人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参加了这个活动后我结合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时代热点话题仔细思

考,我得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当今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有些贫乏,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建设“道德讲堂”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搭建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把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诚信友爱的优秀品格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从小就是在中华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再加上古人给我们留下不少的有关德行教育的著作,我们更应该去深思去学习,因为这些著作能够流传至今不被淘汰,那足以证明它们一直都在给我们的德行做指路标。既然我们身边一直都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我们更应该去珍惜,而不是只把这些著作当成家里的摆设,我们应该做的是仔细的学习其中的道理,结合现实让我们在道德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不是只是嘴上说着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动作,这不仅是欺骗了社会更是一种自欺的行为。干好事,首先要做好人,做好人,就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做个以德服人的新时代人类,我们势在必行。

三、讲堂上的“三心”也让我映像深刻,首先我们应该时刻都要怀着感恩之心,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他绝对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会遇上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或事,各种考验和困难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在我们困难时总会出现一些指路人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对于这些人我们就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会得到更

多的帮助,在家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在单位要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之恩。在得到各种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够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不仅是回报更是一种生存大道。我们在有感恩之心的同时还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个有了敬畏之心的人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的事,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更应该恪尽职守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的事,在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还应该有一颗进取之心,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有进取心,更应该在精神上有进取之心,努力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股激情勃勃之气,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只要我们把三心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那么我们也就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为了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要做好事首先我们就要先做好人,做好人那我们自然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能够信服,才能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在基层顺利展开。一个公务员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人民办实事的人民公仆,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观,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不断的围绕感恩、敬畏、进取、诚信、和谐、孝道等时代热点问题来陶冶和改造自己的道德情操,做好时代的标头兵,时刻谨记“三心”用行动把三心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落

实到人民中、落实到工作中。把《弟子规》中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这样我们的道德生活将会出现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坚持学习道德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时刻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注重学习效果,在工作中敬业奉献、夯实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我们应该树立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能停于表面。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开发区么铺小学:安桂萍

2014年4月23日

2015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第二篇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2015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心得一: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区机关道德讲堂活动,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专门学习了陈家顺同志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当之无愧的道德楷模。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坚持学习道德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时刻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二是要注重学习效果,在工作中敬业奉献、夯实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应该树立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能停于表面。

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心得二:【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我校由副校长组织开展的“道德大讲堂”活动,学习了有关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再次加深了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识,并深有体会。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

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城市的最高荣誉,是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能够极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加快实施新战略、奋力实现新跨越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可以在创建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全面提升。可以想见,创城将带来城市建设大提速、市容环境大改观、人民生活大提高、市民素质大提升。创城将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需要每一位市民参与其中。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是所有市民的共同心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为广大市民打造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城市家园。创城为了人民,创城依靠人民,创城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要树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人人都代表城市文明的意识,在积极参与各项创城具体工作的同时,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坚决革除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穿马路等陋习,自觉养成文明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市民。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可以形成强大示范效应,引领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提升。人品、官品如同干部的两翼,缺一不可。人品高尚者,日三省其身,时刻保持警醒,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不丧失道德底线,不迷失人生方向,始终对群众感情真挚,对事业忠诚可靠,对同事热心诚恳。没有好的人品做底子,一旦权力在手,势必生邪心、走歪路、办坏事。做人不仅要有好的人品,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共产党员的“德”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即要有高尚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牢固的公仆意识,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做一名优秀的中国人。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第三篇

参加云南省第四届道德大讲堂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诞辰2565年。在这样的日子里,由我来和大家交流参加全省道德讲堂学习培训情况,我觉得十分幸运,对如此巧合的安排,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习总书记在24日人民大会堂纪念活动中指示儒学思想和其他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告诫我们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关于创新。就让我借用道德讲堂的主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目与大家交流,借此纪念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2014年9月16日——19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为期四天的“云南省第四届道德大讲堂”。这次道德讲堂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主题,通过聘请全国著名道德教育专家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行集中宣讲,积极引导全省干部群众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幸福云南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这届道德讲堂和前三届比更贴近群众,更贴近事实。除请专家宣讲,还将全省道德模范宣讲团融入讲堂;二是用组织培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先进单位的事迹引导人们;三是成立了200多人覆盖全省的国民道德宣讲团;四是解决了现阶段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这次培训采取全封闭式的形式,4天的正餐都是由决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识之士义捐的素食餐。虽然学习时间比较长,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中间只有吃饭的时间,吃的也比较朴素,但是,由于主办方、志愿者和主讲老师的敬业、虔诚和博学,我觉得虽然身体上比较受累,但精神上却比较受用,套用一句俗语叫:“累并快乐着”。

整个讲堂折射出的思想行为,让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并不遥远,也并不空洞。因为渴望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愿望,这个愿望可以小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的事业有成,也可以大到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直至国家的兴旺富强。这个愿望和我们几千年传统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经世致用是一脉承,紧密联系的。通过这些老师、道德模范、工作人员、志愿者带动感染身边人包括我自己,从一点一滴努力做起,努力做一个好父母,努力做一个好儿女,努力做一个好媳妇、好女婿,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努力做一个好干部、好职工,那么我们伟大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下面我将自己所看、所听、所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中华传统美德,贯穿整个道德讲堂。

(一)志愿者谦恭礼敬

参加这次道德讲堂的人员多达1200人,年龄、文化层次、地域都参差不齐,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七八岁的孩子;有清华大学谦谦有礼的学者,也有大字不识的农夫;有省城的居民,更有各地州县的领导干部、民间组织负责人。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讲堂,仅靠省文明办三个人的力量肯定完不成,不要说质量好坏,办得起来办不起来都成问题。所以500多名志愿者义务承担起会务的所有一切。他们分成会场组、餐饮组、茶水组、运输组……,这些志愿者不论七八十岁的老者,还是十六七岁的学生,通过简单的鞠躬礼将中华美德“谦恭礼敬”诠释得淋漓尽致。

会场组在会场入口,安排了十二位年轻志愿者,分两排谦恭地对出进会场的人行九十度鞠躬礼,口里齐呼:“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祝你用餐愉快!”。餐饮组分发餐具时,是双手捧着碗筷,恭敬地递给用餐者,并深深鞠躬感谢用餐。下雨天,十六七岁的小男孩,三四十岁的壮年跑前忙后地给用餐者撑伞,还不忘鞠躬,那情景就象在照顾自己的长者幼子。整个场面感觉自己特别受人尊重,也相当尊重别人。

(二)主持人端庄有礼

这次讲堂共有三个主持人,三个主持人一上台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下面的参会者深鞠躬,对宣讲教师都是用

九十度的鞠躬礼礼迎礼送。每一节课开始和结束都要组织大家,以虔诚恭敬之心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万世先祖,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向父母、向老师敬礼。不论是领读感恩词还是《弟子规》,主持人自始至终都是端庄有礼。让人感觉到中华传统礼文化所蕴含的深刻魅力,整个会场气氛祥和、温暖。【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三)讲课老师身体力行谦谦有礼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这次讲堂邀请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主讲《礼与中国人文精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吴鸿清主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郭立中主讲《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吕明晰主讲《实现中国梦从孝道做起》;苏州固锝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念博主讲《圣贤教育,成就幸福企业》;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夏红主讲《恪守人伦道德,促进社会和谐》;省文明办建设处处长宁德锦主讲《推动道德自觉,实现中国梦》和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单位的经验分享。彭林老师在传授礼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让参会人员亲身做了一个礼仪示范,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向主持人、参会者以及志愿者深鞠躬。吴鸿清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甘肃甘谷县创办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教材授课的“伏羲班”,那种勇于负起历史使命的担当,彬彬有礼的文

人气质,在向所有人深鞠躬中尽情展现。一个有上亿资产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吴念博,在整个讲述中,诚惶诚恐的精神风采,让我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谨信”之礼。

二、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俱进

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人人都会问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大家百度、搜狗一下就解决了这个疑问。但是通过道德讲堂各位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太伟大了。不要百度,不要搜狗。只要熟记1080个字的《弟子规》,按它说的做,就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梦。

彭林教授在说到“长者先,幼者后”时,很痛心地说:因为我们有100多年传统文化的断裂(1912年蔡元培取缔了传统教材,改用新教材,到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考试时,出了个对子“孙行者”,2000多人考生只有1人对出),所以一说到传统文化就会让人想到愚忠愚孝,就会想到糟粕,其实《弟子规》里根本就没有教导你愚忠愚孝,人家说:“亲有过,谏使更”,并且人家还告诉你怎么做:“怡吾色,柔吾声”。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知礼守道,那只能算“半人”。

吴鸿清教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说明《弟子规》比现行的小学教材《品德和生活》更能教导我们的孩子成为“全人”。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第四篇

[篇一: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我单位的道德讲堂已进行多期,但今天这堂公开优质课,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道德讲堂心得体会。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在本次活动中,。

[篇三:道德讲堂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今天开展的道德讲堂活动很不错,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形式多样,一首歌曲、一段经典朗读、一部感人短片、一个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我十分感动于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于他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老师们用爱、用责任谱写了一首首关爱孩子的感人之歌,这些故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除了感动就是敬佩,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知道,高尚的道德并不是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我们得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关爱自己的学生做起。

这项活动的开展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做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的人民教师!

[篇四: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2012年9月6日,为进一步深化分行文明创建成果,积极引导全行员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全员思想道德修养,分行特别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刘安博士为全行员工开展了一场“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现状与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的塑造”的主题讲座,期间刘博士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理念的嬗变、职业道德及当前我国职业道德现状、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及个人道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地讲解,使我获益良多,现将本人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一、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道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出自<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四维,即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四字:忠、孝、节、义;三达德:智、仁、勇;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时至今日,这些优良传统仍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及经济领域的转型与改革,全民道德领域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为解决现阶段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2012年5月,中央文明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全社会掀起一场道德修养提升运动;而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业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只有热爱本身的工作,尊重自己的职业,才能献身于本行业的建设发展,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结合刘博士讲座内容,我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个人道德及职业道德。一是心存理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二是勤俭奋斗,一条大路通罗马;三是坚定信仰,人生前进的动力之源;四是创新进取,用职业成就人生;五是诚信守则,做事先做人;六是铁肩担责,对待工作与生活的万古法则;七是爱及奉献,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廉洁勤政

在刘博士谈到个人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我不由的想到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作为一名分行中层干部,个人道德及职业道德一个重要的交叉点,也是一项铁的纪律,即廉洁勤政。所谓“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巅峰。”银行从业之道,贵在廉洁。无数事实表明,廉洁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银行人员来讲,如果不能坚守职业操守,就会失去拓展市场的基础;如果不能经受住物质利诱的考验,就会失去一切的根本。如何做到廉洁勤政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习惯和精神追求,树立系统学习,终生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落实学习任务,努力拓宽自已的知识面,不断树立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本领。同时,要长期保持奋发进取、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在开明开放、舒畅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奋发向上。在加快建设事业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扎实有效地促进廉政建设及反腐斗争。

二是强化制度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形式。强化制度意识,首先要熟悉和掌握人行和银监会及我行内部各种制度和规定。许多违反原则、违反纪律的事情,都与对相关制度和规定无知有关。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并充分利用我行文化建设的成果,将规章制度与自身自律有机结合,使有形的制度成为无形的规范,不断提高按制度和规定办事的自觉性。

三是强化自律意识。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置于组织监督之下。作为组织就必须加强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监督,作为个人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监督之下,对组织和群众的意见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外力促使自己内在廉政细胞的生长。同时,要抗得住诱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己,最终会滑向罪恶的深渊。要严格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认真处理好亲情与工作的关系;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第五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于丹论语心得全集。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作注解。

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他着眼于现实的表现。

比如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还没弄明白,怎么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说,学习还是要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别去考虑虚无玄远的东西。

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的这个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很有启发,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严冬时节“独钓寒江雪”,完全是为了垂钓而垂钓;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转身走了。为什么?他因为想念这个朋友,乘兴而来;到了朋友门前,兴尽而返。这就是“雪夜访戴”的故事。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灵,心灵的指向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

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但现在往往被大家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极端的。“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而当走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人的很多标准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再过十年,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时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就是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我们谈论“知天命”这个境界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度。这就是孔夫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的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就好像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支铅笔,一个圆,将圆画成七等份,再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戳在笔尖上快速旋转,结果呈现的是白色。这种白就是七种颜色绚烂之极之后融合而成的一种颜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感想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早有听说,在电视上的百家讲坛上也听过一二,<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还听说有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诸如“十博士”指责于丹对<论语>讲解多有缺失,劝其立即“下课”。今年暑假,我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虽然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解读,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现代化的理解,可是跟随她的思路,跟随她的足迹,我们可以对这本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书籍重新产生兴趣,重新捡起它,审视它。用自己的观念来解读它,将古老的真理化为为我所用的心得。作为教师,我的体会是“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于丹在“处世之道”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也是一种“父母”的爱,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爱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味。师生之间的那种适度,往往非常难把握,有人说教育事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教师是服务学生的,学生是上帝等等,这一直是捆扰我的问题。也许是我的理解有些偏颇,或是肤浅。于丹老师的解说,无疑给了我一些答案。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学生,也应该有个适度。我们教育学生、传授知识,最终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成人。“天地之道”。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600字]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篇四: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篇五:<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非常认同。近几年我爸是lǐ 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取代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承担责任,不能寄希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助,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时间无限,自然永恒。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老师们体会到一是做好人生的加减法,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什么是人生的加减法?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三、四十岁之前,加法生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四十岁之后,减法生活,就是舍弃那些不是我们心灵深处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真正的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当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积极争取、努力获得;当我们真正拥有时,我们就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激,懂得包容。有些事情、有些得失,我们就不用那么计较,那么在意,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许,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安宁,就会感到快乐。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喜剧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表演才是快乐的,而当他从舞台上下来,到了现实生活中,他却感到不适应、沮丧、忧郁。很明显,他只扮演好了一种角色,那就是工作角色。作为喜剧演员,他是成功的,大家认可了他的工作成绩。可我们看来,他分不清戏里戏外是两重人生,这就是失败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要扮演很多角色,如工作角色、家庭角色、亲戚朋友等,我们要学会随时换档,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果不顾及他人、不顾一切地任由自己的性子做人处世,那肯定会处处碰壁,天天不快乐,最终受伤害的人还是自己。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拿出勇气、毅力和恒心,努力学习,勤加修炼,也许,我们会早一些,到达幸福快乐的彼岸。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第六篇

[篇一: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就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做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要爱岗敬业,关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如果连这点都没法做到,那么这一辈子都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然干了这份工作,


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相关热词搜索:道德大讲堂心得体会 教师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1、讲道德心得体会篇一《道德讲堂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讲道德心得体会(2016-01-01)

2、道德讲堂帮助心得体会篇一《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道德讲堂帮助心得体会(2016-01-15)

3、学生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共7篇)道德讲堂心得体会道 德 讲 堂心得体会开发区么铺小学:安桂萍2014年4月23日道德讲堂心得体会我参加了一个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学生道德讲堂心得体会(2016-10-22)

4、听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共7篇)道德讲堂心得体会道 德 讲 堂心得体会开发区么铺小学:安桂萍2014年4月23日道德讲堂心得体会我参加了一个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洗礼。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听道德讲堂心得体会(2016-10-26)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孔子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6924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