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2016-10-19 09:04: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共7篇)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1、 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要求: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只是。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一篇

1、 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只是。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规律的。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对少年期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青年期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

3、 个体身心发展的补品更行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回降低,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补偿。

4、 互补性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集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尝尝发展来补偿实力方面的缺陷。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自身某方面确实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提供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得到发展。

5、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应才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别样,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如允许加速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论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教育原则及实施

德育中要注意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和先进因素,通过这些积极因素和先进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和落后的因素。这是德育实践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运用此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强心理。另外,此原则的运用也能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和融洽关系。运用此原则需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对学生的任何优点、长处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自尊和自信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 常用的教学原则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事,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比的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辩证统一。教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内在属性和重要保证。这个原则体现了教育目的,反应了教学的教育性,是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包括: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这是解穴的根本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的特点,发觉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贯彻这一原则,如课堂

教学、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考试、考察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指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世界的联系中区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只有让学生把知识的讲授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把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动脑与动手的关系,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一方面,教师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学要联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能力。

3、 目标原则

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首先要体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规定,然后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开展全部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教学的目标原则。教学目标是由教学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轰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贯彻目标原则首先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适度、明确、具体,便于检测。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把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把基础知识和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动性相统一的规律提炼出来的,该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中东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自己的能力。莞城启发性严责首先要坚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鸡鸡思维,知道学生思考问题;同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都有利于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5、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物、模型和语言等描述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为能够争取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创造良好的感性条件。直观性原则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转悠时,而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总和、抽象和概括,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利用直观收吨,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获得更加鲜明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直观性原则的运用,要注意采用直观教具和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教具的使用要适时、适当,要有实效。

6、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与昂泽是指教学要按照教材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循序渐进原则反应了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应当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7、 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缩写的知识技能,使之能吃就地保持在记忆中,需要时能正确地再现出来,这个原则又称为积累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和中小学生认识的规律提出来的。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系统而牢固的掌握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完成这已基本任务,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的能力,组织好复习和联系,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8、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是指学生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能方面全面发展;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贯彻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统一原则,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然后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4、 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5、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教师应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是有一是的人,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收到自己一是的支配。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问的权利,重温享有读的时间,充分享有讲的机会,充分享有做的过程;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资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助人。

2、 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馆,实施和谐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用热爱、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新人,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床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学生在轻松、和谐、预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长身激情、兴趣及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想里。为此,教师应该吧微笑带劲课堂,给所有学生以真诚的微笑;教师应该把表扬、奖励带进课堂,给每一学生以上市,上市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教师应该把竞争带进课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感情,同志式的探求真理,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

3、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正确看待学生的思与行,重视对违纪学生的妥当处理 在教育和教学轰动中,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应一分为二、可干工整、实事求是,在批评时力求对事不对人,注意选择好的方式和时机,要牡蛎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批评和表扬都是出于整成,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危机的学生,教师也要本着热爱、尊重,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一个孩子,从而耐心的引导他们认清错误和改正缺点,对待他们要灵活机动、讲究策略,切不可简单粗暴、

4、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关键方面。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教室的备课到教学的实施,从教师的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无不需要教师的机智、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把握好教育的整个过程,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5、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

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言行,都会成为学生观察、注意、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似的教学既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6、 请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印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积极性。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教学背景和素材;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学习规律等。

2、 实施启发式教学,尝试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即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 根据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所需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所以对于简单的作业,教会要告诉学生谁都可以完成,而且都可以做对。对于有难度的题目则教师要告诉学生,作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认真坚持,并且进行一定的复习才能完成。以此来激发学生适当学习的动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利用作业、考试、上课问答、个别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哪些知识学懂了、哪些知识没有理解到位、哪些知识理解错误、哪些知识需要补充等。多表扬学生,因为表扬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哪些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考的不是很理想也要进行表扬;二对那些考的不理想的学生,也要肯定他们的付出,要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会去的进步的。

5、 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成功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宜里大大增强。所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竞赛,比如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出解题思路,那些同学回答的更好,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那组的表现最棒等。

6、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要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或者是使用方法不当,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就会有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所教课程,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复习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二篇

教育学复习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智力由三个成分构成;元成分,如预先计划的能力、监督事情进行的能力或制定策略的能力;表现成分,这种能力可以使计划付诸实现;获取知识的技能。第二,经验智力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处理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而形成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即运用旧经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第三,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具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合的理论框架。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这打破了以往存在的单独以数理逻辑能力判断人的智力的不合理做法。

(3)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与霍恩(J.L.Horn)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按心智能力的功能差异,将人类智力划分为两种,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第一,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是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等。第二,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广度、判断能力等。经研究发现,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与年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反而呈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3.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他认为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在运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及天真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处于第一

阶段水平的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违背规则理应受罚。行为的好坏应以行为的结果来评定。处于第二阶段水平的儿童认为规则并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一个人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快乐作出决定。正确的行动包含着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行动。个体服从规则是为了受到好的待遇。

(2)习俗的道德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满足于社会的期望。这一水平亦分两个阶段。即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及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定向阶段。处于前一阶段即第三阶段水平的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他们认为好的行为就是能使别人高兴,受到别人赞扬的行为。处于后一阶段即第四阶段水平的儿童已看到了法律所起的社会作用。他们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正确的行为即尽到个人的职责,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

(3)后习俗道德水平按自己认定原则的道德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着眼于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这一水平亦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看待法律比较灵活。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后一阶段即第六阶段,为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的确定概念。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重。他们不只是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不是所有的社会都能实行完善的原则的。

4.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该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第二,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满足最高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与内在教育,外在教育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向学生传授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关心知识的接受效率。但认为外在教育使学生缺乏创造性,漠视学生的内在世界,难以达到自我实现,因而重视内在教育,唯有内在教育能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内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体验人生,促成人的最高发展,形成丰富人性。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实际上就是探讨教育怎样才能促使人的最大发展问题,注重自主体验,注重经验、直觉、情感等。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发展都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一年龄阶段有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快,而另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慢,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它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关键期是就成熟与教育的关系而言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身心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要以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状态为条件,不可逾越。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它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重要影响,现代科学业已证明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并不决定人的发展。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后天形成的。离开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成现实。

其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遗传素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变化上,如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这不仅体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这种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为人接受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三篇

【关键词】课程、发展

【摘要】本文就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改革中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1999年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跨世纪的教育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这一宏伟蓝图下,将对现行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制度、内容和方法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首要、关键的任务,它决定着改革的方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和我们过去的课程体现过分注重“学科中心”是分不开的。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心理学历来对学校课程具有重大影响,心理学的原理及研究成果,常常被用来作为各种课程抉择的依据、为此,本文试图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针对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谈谈几点思考。

一、关于课程目标

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不顾学生特征而编制的课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必须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为目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情感(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的发展。这两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随着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未来社会将在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变化。这就对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应是毕生的可持续的发展,群体和个体相结合、全面和专长相结合的发展。而只有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共同发展,才能对学生可持续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正如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曾明确地指出的那样,个性在主要属于智力方面的充分发展,不能脱离构成学校生活的情绪的、道德的或社会的关系这个整体。没有自由表达和智力交流,人的价值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学生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导致个性的全面发展。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二、关于课程内容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中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因此,课程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学生一旦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这里的现实反映的是儿童的现实。要认识到儿童的现实与成人的现实是不一样的,儿童需要的是童话世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一次抽象完成不了的课题,可以通过反复出现,多次抽象来完成。许多科学家在回顾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时都符合这样一个模式:开始时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掌握,没有进入

实质的理解,而达到一定较高境界之后,再来回顾才达到回味的理解。因此,教材中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他们提供形象支持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第三,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发生了争论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因此,课程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

三关于课程实施

从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的根本改变决定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然而,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按公理化的体系,用成人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呈给学生,必然造成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贮存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在于教材的形态。新的课程一定要在呈现方式上有大胆的突破,把教师的“教”材变为学生的“学”材。教材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一般的,教材能提供的问题情境的类型有三种:已经明确的问题情境、需要发现的问题情境和需要创造的问题情境。在第一种问题情境中,问题是给定的,解决方法是已知的,答案是确定的。在第二种问题情境中,问题也存在,但必须由问题解决者自己设想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也都必须由问题解决者自己去发现,“再创造”。最后一种问题情境,问题是不存在的,除非有人去发明或创造它。从它出发,能刺激、产生出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是知识,它往往是科学家和艺术家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显然,后两种问题情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遗憾的是第一种问题情境往往是学校里提供的典型问题情境,而第三种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学校里则几乎很少能遇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另一个方向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师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名符其实的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各种观点之间真诚的交锋,使学生从经验中、从活动中,通过思考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同时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和更有生气,从而更加有效。

四、关于课程评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有时,同一年级的差异可以达到7岁。例如,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字母表示数的几种认知水平的实例研究,发现学生对字母的抽象理解分好几个水平:从最初把字母当成具体的东西到忽略字母,再到把字母当作特定的一个数、把字母当作一个末知数、把字母当作可以取不同的数,最后才到把字母当作变量.研究还发现,儿童到14、15岁,真正达到把字母当成变量这一级抽象学习水平的儿童只占10~20%.我们认为,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根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擅长计算,有的擅长逻辑,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要求一个模式。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

因此,课程在评价上应把评价的对象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全面的、综合教育质量的评价。应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另外在评价方法上,应作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其次,应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应提供学生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就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的权利,有时候,学生的答案看似错误,其实却隐含着合理的成分和创造的火花。应该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答案不同.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甚至没有更好或更差之分,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允许它存在。现实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人类知识也是这样,在学校情境中的教学更应是这样。在此基础上,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知识。

以上只是针对课程体系的四个方面中有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谈了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通过对课程与心理学关系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以便少走弯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美]埃德·拉宾偌威克兹著,杭生译: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JosephF.Callahan&LeonardH.Clark&RichardD.Kellough:TeachinginTheMiddleandSecondarySchools(Sixthedition,1991,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Sacramento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四篇

[篇一: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由概念、命题、原则等构筑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教育活动,调制教育行为。具体说,学习教育理论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一、认识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教育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到近代,教育学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分化综合,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书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也对我们教书颇有教义。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此外,作为教师,不仅要丰富完善自身,还要在实践中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并讲求创新的今天,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学好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所学所感不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作好自己本职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素质。

[篇四:优秀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近期,我认真地读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体会很深。教育是一部高深的教科书,而教师职业道德又何尝不是呢?新时期的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学习一下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免得误人子弟!试想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在师德方面又做到了多少?通过学习,其中给我感悟最大的是教师之爱!爱让教师更加自信。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有把爱学生作为为师的主张,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倡导“爱满天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从而主张“把整个心灵给孩子们”。前苏联另一位教育家赞科夫则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爱儿童。”确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爱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体现于学生的身上,体现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教书育人,以情感人!我们应该深知,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我们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心坎上,随时随地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之心去感化他们。“尊师爱生”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师生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行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了“尊师”,而忽视了“爱生”。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应该是“互尊互爱”,倡导的是师生互为精神关怀者。当你去爱学生时,学生会同样爱你。当给学生一桶的爱,学生回报你一杯的爱,就非常的满足了。爱让我快乐,使我满足。

[篇五: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暑期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文选,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是数学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数学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探索式学习。

总之,数学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篇六: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初冬季节,带着憧憬与希望,肩负着学校的重托,我来到北京参加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第三期培训。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能参加这次国家级专业教师培训,我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和倍感珍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高度重视,也进一步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训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现将第一阶段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总结如下:

首先,从认识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以往我们总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教育,通过培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着想,更要为他们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着想;职业教育不仅是面向少数弱势群体的教育,更是一种面向大众、面向全社会的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其二,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深地认识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特别是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职教学生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所认定的差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定位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创造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环境,引导学生正面牵移,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另外在技能教学中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等适合职教特点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真正学好一技之长,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三,拓宽了学习的视野。与培训班里的同学们一同交流和探讨,许多的观点在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研讨,我们都积极参与,珍惜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机会,使自己能与他人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了视野。

总之,通过第一阶段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改革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更新育人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目标,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职教人才。

党员学习心得体会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五篇

[篇一: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学习心得体会]

以前我认为作为普通党员只要能踏实工作,认真学习,做好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听从党的指挥就可以了,但是在这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阅读教育读本,收看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只做好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每名党员是党组织的一个细胞,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的先进性就是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按照支部要求,我坚持学习,认真阅读了相关理论,做好相关学习笔记,下面,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教育之歌。

我想,作为教师,从赵世术老师身上我们应该更深刻地领悟一些人生哲学:

人,总要在一种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下活着,既然选择了从教,我们的心中就应该永远装着别人的孩子;我们不一定让自己上升到高尚的境界,但我们绝不能堕入庸俗的尘埃。赵世术老师的生平事迹是“爱与奉献”的真实写照。面对一群纯真的孩子,平凡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处于一念之间,面对孩子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你选择粗暴也就粗暴了,你选择冷漠也就冷漠了,你选择微笑也就微笑了,你选择智慧也就智慧了。冷漠久了,你就成了一个冷漠教师;粗暴久了,你就是一个粗暴教师;微笑久了,你就是一个爱心教师;智慧久了,你就是一个智慧教师。”既然自认为没有赵老师那样崇高的奉献精神,但我可以从这段话学起,做起,做一个微笑、智慧的教师。一切就在每一瞬的一念之间,每天你都选择面对孩子微笑,你就是爱的教师;每天你选择不拘于昨天,你就是创造型的教师;每天你选择把全部时间投入教育事业,你就是事业的大师;每天你都选择以生命做教育,你就会是教育的大师。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事业大师、教育的大师,但是我想我能成为一个微笑的、爱的教师,一个不拘于昨天,创造型的教师。

赵老师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我觉得他的事迹更感动着每个看过此片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相信每个看了人民儿女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更踏实一分,就像是心里上的一次充电。这也许正是真正感动的力量。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应该像影片里的党员赵老师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做着每件细小的贡献。愿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立足自身的岗位,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员的风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人民的好儿女>这是人民对优秀共产党员最好的评价。我深深受到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决心立足自身的岗位,以最有效、最真实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员的风范,在生活中体现作为一名党员的先进性。

[篇三:党员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切实搞好本次两个<条例>专题政治学习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通过近一段时间来对两个<条例>原文逐字逐句的认真学习,使我们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必须做到三个自觉。首先,自觉改造自己,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三个基本定位;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安全度过“功成”与“身退”两个危险期,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观方面,要正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其次,自觉警醒自己,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提,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勿忘司马迁的“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善于处理与家庭、后代的关系,记住林则徐祠的对联“子孙若如有,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增其过”。第三,自觉充实自己,有正确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学习,不让头脑空虚;善于“倒骑毛驴看人生”,想想“人家骑马我骑驴,细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善于尽力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不仅要有愿望和热情,更要有过硬的本领。我们必须把自己担负的任务使命联系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在具体岗位上切实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

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这不仅是个人行为,个人需要,更是社会责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关系到党、国家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领导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决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才不会偏离执政为民的轨道。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以实际行为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能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根本目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出任何决策,都要把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每一项决策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决策的范围越来越宽,面临的情况就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防止盲目决策。要以改革促进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要抓大局、抓大事、抓主要矛盾,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内容牢记心中,努力保证我们的决策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多办利民之事,做名副其实的人民利益代表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使决策充分体现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决策中要依靠群众,调动群众广泛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决策后要回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进行改进,对群众反对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为民就必须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往往从身边最细小的事来审视我们的工作,体验我们的政策,观察我们的干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务实的精神,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意识,加大办实事的力度,提高办实事的能力。尤其要切实解决好那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急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国家领导人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打开工作局面”。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把群众最难办的事挂在心上,抓在手里,以非凡的力气,极大的毅力予以解决。要敢于到困难最大、矛盾最集中、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

立足自身,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就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我国,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人,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对权力是否正确运用,对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做到权力为民所用,是最关心和最有感受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人是否“为民、务实、清廉”群众是最好的评判者。

通过这次两个条例专题纪律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和“两个条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为了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和中纪委、省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一名企业的一把手,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我”做起,千万不能放松自身的努力和学习,从而淡忘了“公仆”意识,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筑严筑牢思想政治防线,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做到不愿腐-败,不敢腐-败,廉洁奉公。努力使自己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就一定能够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篇四:党员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2009年10月21日,学校组织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通过学校黄振强同志的讲话,我了解到学校学习实践的三个阶段,第一是学习培训,第二是专题调研,第三是解放思想大讨论。主要学习内容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等文件。整个活动过程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等形式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让全体党员更加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学校建设与学生管理活动过程中,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拜读党和国家三代领导核心的论科学发展,真切的感受到含精嚼华,口有余香的思想魅力,心境顿开,神清目爽。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在这两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初读疑云重重,再读似有感悟,细读,倍觉明朗。特别是听取了报告,让我清醒的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一切工作的核心思想,教育离不开科学发展,学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教师自身也应当科学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领会、认真总结,主要心得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想方设法让学生加强个人思想意识,转变学习观念——“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真正懂得“大学读什么”;切实做到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做事先做人”。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得到重视,逐步树立自信,勇于展现自己。

作为老师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会继续努力,为我所教的孩子寻找幸福的感觉,可能是一个微笑,可能是一件关心他的话,可能是一件小事。

微笑就是和气、乐观、开心、快乐。微笑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语言。老师的一个微笑,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是一种信任。

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学生的不当行为苦恼或者懊恼。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以微笑对待,可能能将事情顺利、恰当的解决。与此同时,微笑生活,微笑工作更为重要。每天我们要做的事很多,要遇到各式学生和家长也不少。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微笑着去面对学生,微笑着去做每一件事情。

健康和微笑是密切相连的。人只有微笑生活,才会拥有健康。所以我们要懂得微笑,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其实,工作好比是品茶,只有越品才会越有味,越品越精神。微笑着面对工作,事情工作都会顺利起来。所以保持微笑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也很重要。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设定好目标,我将向着目标前进,在过程中微笑面对。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学校从今年开始,着力为培养“学习型”人才而不断奋斗。我,作为教师一份子,理所当然不能懈怠。作为教师,又作为年级长,要以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好年级长工作和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协调好工作职责,与授课班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考虑到工作期间遇到的困难,也要考虑通过哪些方法解决问题;既要考虑当前学生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这些需要是不是符合将来学生的需要。我担任班主任有几十年了,感触比较深的是,不管教学还是德育,都要从学校总体发展方向出发,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部署行事,不能过多掺杂个人意愿,保持与学校总体发展均衡,而且全面。

对于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也应相应地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知道“是什么”,还得学会“怎么做”。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还得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办事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要求,当然,也是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发展要求的。

总而言之,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首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和情况,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分阶段分步骤真正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把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带进课堂,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认知意识。同时,在学校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阶段中,理论联系实际,多主动,多思考,多实践,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讲座心得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六篇

[篇一:教师听讲座心得体会]

本次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太谷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

张四宝主任大体讲的四种教育模式的框架和四种教学模式设计要点给我印象很深。我觉得四种模式都很有创意。在我们学校也可行。在实施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类学生都有事可做。讲座心得。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相比,确确实实能让差生不差,尖子生更尖。

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说没有耽误学生,没有耽误教育,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七篇

[篇一: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心得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二: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将迫在眉睫。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经过半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

意外被选为了小组长,本以为课程会很无趣,但是胡老师上课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处理自己与自己,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在课间用音乐来放松我们的心情。上这样的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尤其是老师讲过自己或是从媒体上见过的案例,让我感同深受。使得我不得不说真的很喜欢上胡老师的课。

上心理课,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忍一尺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特别与一两个人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因此发生了。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中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

通过上心理课,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通过上课,我变了很多,希望有机会上更多这样的课。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虽然老师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丝毫感觉不到她与我们之间存在的任何代沟,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

我第一次上心理课,开始很紧张,以为要把自己的心里话当那么多同学的面说,有些不好意思。后来我明白了,大家都很友善,不用有顾忌。以后有什么事情,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或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能只顾自己,而不想想他人的心理是否受伤。我很高兴,现在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我又多了一笔财富。

心理健康课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爱,报答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在心理课上,我学到很多知识,也回答了很多问题,我还感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下决心改正。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通过上心理健康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知道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 爱。

通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有机会接触大学生心理课,让我明白了,原来成为大一新生所有的焦虑,暂时对陌生的学校环境及周边环境感到迷惘,不只是我有,而是每一个新生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我学到了人生的首要课题:保持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了解到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并逐渐适应自觉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了解到大学生情感与健康种种问题及调节方法;学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更科学地了解自己,更充分地认识真实的自己;对于很多大学生都会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恋爱。从第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对恋爱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陌生的,但是老师给我们剖析地更彻底,的确大学生恋爱现状让很多人忧心,由于刚上大学,又对恋爱的向往,大都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寻找学习动力、追求浪漫,也有盲目攀比、满足虚荣心的、满足好奇心的,更有摆脱压抑感,甚至有游戏人生的;

通过学习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及恋爱中的技巧,让我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的正确处理方法,更加深了对恋爱含义的认识,当然也会更慎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恋爱;而学习了个性健康后,又知道了更多有关大学生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能力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要做到:建立和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现原来有很多阅人的方法,各种各样的个性,当然也加深了对同学的认知,更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也熟悉人际关系与交往的方法与艺术,对自己以后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帮助,面对大学生常见的挫折与压力时,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会等别人帮忙的小女生了,而是有能力自我帮助与帮助同学,合理地应对与调节遇到的困境,直面危机,学习了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分类及其防治……

学习心理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利于个人以后的学习生活的合理有效地进行,更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正确地把握自己光明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人生。

[篇三: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010年9月25日学校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听了黄向敏老师精彩而生动的讲解,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节能力。

作为正处于青春期未涉足社会的我们,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娇子的我们,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消除我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又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金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在座的我们都受益匪浅,他不仅从心态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决定作用、心理压力的来源、大学生心态调整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分析了大学生在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矛盾,对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了指导。通过对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态调整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哟更加注重对自己的心理保健,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篇四: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xx老师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调适教师心理压力>的讲座中讲述到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教育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要求,甚至直接的评估、督导、实施,这项工作已经运作得很好。然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还是一个空缺,有关的实施和研究很不得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成长、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和每个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亟需关注。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适应状态,意味着当事人不仅能获得自身的平衡,而且可做到与环境的基本协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能否保持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的交互作用状况。

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的调查结果,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过分乐观。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八种表现,其中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和职业方面的原因。

维护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纬度和不同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较为可行的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专家处理;

社会支持系统;校长与教育行政的协调和教师自身的调适。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心理自我调试策略把自己从各类压力下及时解脱出来;采用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及时重建心理平衡;争取社会支持;以及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干预等。

通过本次学习,我知道了一些我们教师自身存在很多不知道的不足,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社会变迁和教育革新使部分教师不适应、社会期望与现实差距使教师心理困惑、多重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所适从。

教育的原因:教师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超负荷工作量和琐碎事务工作的束缚、学校组织结构与评价体系的制约、付出得不到理解和回报

个体原因:主要是生物学因素、人格因素、心理防御机制。

二、教师心理调节与维护

(一)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师观念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个性的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看待学生。

(三)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保障,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对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6969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