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2016-12-26 13:16: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共8篇)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体会走出去,总会有收获——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小学精品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心得体会峨岭镇五小:戴薇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语文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3年5月25日至26日,我有幸去贵阳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

走出去,总会有收获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

小学精品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心得体会

峨岭镇五小:戴薇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语文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3年5月25日至26日,我有幸去贵阳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在这2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刘德武和华应龙三位教师的展示课及学术报告以及孙晓天和吕传汉的学术报告与罗娟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吴正宪老师的沉稳、刘德武老师的幽默、华应龙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4节课和5节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他们设计的内容难度逐渐增大,挑战性越来越强,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课堂上他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课堂上,学生不仅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

和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决各类问题的策略,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了师生的灵性和个性。听完这些课,我对解决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真正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执掌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学生:服务的对象:现在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种问题,却缺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就是教师并没有顺应新课程的理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与时间呀!有人比喻说:教学过程是一个流程,它应该像一条河,有时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有时峰回路转、润物无声。如果说学生是水,那么教师应该是不断变换的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们的课堂轻松活泼,游刃有余,原因是他成功地扮演了学生朋友的角色,扮演了课程开发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他们始终把学生看作服务的对象教师:即服务者:“既然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与潜能,那么,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学校不是工厂,不能成批地生产规格一致的产品;学习不是搞填平补齐,而应扬长补短。“扬长”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显露,优势得以保持,而且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能处于成功的兴奋和追求更大成功的愿望之中……”在平凡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服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服务是一种精神,有一种精神叫服务!

老师们讲座的给我的触动很大,他们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是备课,真正的备,首先是要从精神上,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这样才有备无患.吃透教材: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是根本,吃透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保障。备课的内涵是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学修养,因此,教学的境界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境界。备课需要有集体的交流与合作,但更需要个体独立的思考与求索。备课不是固定的程序和技巧,它更主要的是一个教师观念,智慧与精神的综合体现。备课是时时刻刻的反思和一生的准备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听了这两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有感受他们对教材理解透彻,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他们教学新知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凑十法,并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发现、掌握凑十法。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数学的主人。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另外,印象较深的是华应龙老师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即主张: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课堂中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允许学生出现自己的预设中没有的问题,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课堂的原生态味儿十足,这也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上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各位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远不止这些,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将借这次活动的东风,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成长需要内驱,成长需要沉淀,成长需要活材,成长需要蜕变,成长需要追求至善。我会以此次观摩课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课,让孩子们在学知识的世界里快乐地成长。

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8000字)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

走出去,总会有收获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

小学精品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心得体会

峨岭镇五小:戴薇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3年5月25日至26日,我有幸去贵阳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在这2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刘德武和华应龙三位教师的展示课及学术报告以及孙晓天和吕传汉的学术报告与罗娟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吴正宪老师的沉稳、刘德武老师的幽默、华应龙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4节课和5节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他们设计的内容难度逐渐增大,挑战性越来越强,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课堂上他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课堂上,学生不仅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和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决各类问题的策略,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了师生的灵性和个性。听完这些课,我对解决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真正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执掌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学生:服务的对象:现在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种问题,却缺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就是教师并没有顺应新课程的理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与时间呀!有人比喻说:教学过程是一个流程,它应该像一条河,有时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有时峰回路转、润物无声。如果说学生是水,那么教师应该是不断变换的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们的课堂轻松活泼,游刃有余,原因是他成功地扮演了学生朋友的角色,扮演了课程开发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他们始终把学生看作服务的对象教师:即服务者:“既然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与潜能,那么,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学校不是工厂,不能成批地生产规格一致的产品;学习不是搞填平补齐,而应扬长补短。“扬长”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显露,优势得以保持,而且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能处于成功的兴奋和追求更大成功的愿望之中„„”

在平凡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服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服务是一种精神,有一种精神叫服务!

老师们讲座的给我的触动很大,他们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是备课,真正的备,首先是要从精神上,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这样才有备无患.吃透教材: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是根本,吃透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保障。备课的内涵是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学修养,因此,教学的境界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境界。备课需要有集体的交流与合作,但更需要个体独立的思考与求索。备课不是固定的程序和技巧,它更主要的是一个教师观念,智慧与精神的综合体现。备课是时时刻刻的反思和一生的准备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听了这几位专家和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有感受他们对教材理解透彻,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他们教学新知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凑十法,并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发现、掌握凑十法。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数学的主人。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另外,印象较深的是华应龙老师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即主张: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课堂中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允许学生出现自己的预设中没有的问题,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课堂的原生态味儿十足,这也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课堂上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各位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远不止这些,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将借这次活动的东风,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成长需要内驱,成长需要沉淀,成长需要活材,成长需要蜕变,成长需要追求至善。我会以此次观摩课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课,让孩子们在学知识的世界里快乐地成长。

听课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

听课心得体会

2010年6月19,20日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内蒙古小学数学精品课展示教学研讨会》在呼市举行,我很荣幸被学校派去听课.我听了吴正宪,潘小明,华应龙,谢炳忠,四位教师的课.听了他们的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切皆有可能>>一课. 现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课堂展现,领略名师的风采。

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华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

二、环节设计,欣赏导师的艺术。

《一切皆有可能》像是一句广告语,华应龙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仿佛渗透着人生哲理:凡是没有绝对!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课堂从一对父子、一张门票的何去何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直觉,创设了有效的数学情境.上课伊始,华老师首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许多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会以游戏、自我介绍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

动,华老师也如此,他在课前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提出一个问题,一边让学生学会用话筒回答问题,一边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的问题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老师你今年几岁了?老师你在什么小学?……”

当介绍自己的姓名时,华老师先在黑板板书了“华佗”、“华罗庚”两位名人,指出华佗是三国的名医,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随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华应龙”三个字,问学生:你知道他是谁?学生首先沉默,说不知道,华老师说那是我,课堂传出一片欢笑声。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当介绍自己学校的时候,华老师又卖了一个小关子,”你们有多少同学去过北京?”“你们去过天安门吗?”你知道天安门往西1000米是什么地方?(中南海,国家主席和总理办公的地方),那么你知道再往西1000米是什么地方吗?(是我办公的地方,那里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我感受到的是华老师的一种对话智慧,他在用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调动起来。

华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是北师大版的《游戏的公平性》一课,这部分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部分,重点要让学生体验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时,游戏才会公平。华老师选取了“用啤酒瓶盖的正反面决定父子谁得票是否公平?”为问题的切入点。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实

验——推断——得出结论,这样从不公平的事件开始研究,在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的体验到:实验的次数越多,反面朝上的次数就会越多。在学生真切体验到游戏不公平的可能性时,同时又峰回路转,通过对生活中游戏最终结果的分析,让孩子感悟到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世界充满了希望!华老师这样的设计是突破的常规的思维,学生对于这种现象比较容易理解。

<<一切皆有可能>>这节课设计新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个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三、善用教法,感悟老师的灵感。

华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华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他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打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课堂教学缺少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稍欠扎实高效【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到了很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方面,今后我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教诲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扎实高效迈进。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同时发现了自己 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

教师.这些仅仅是自己 的一些拙见和感受,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2016年9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北京多位名师专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和精彩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刘德武老师上课首先给我一种反扑归真的自然轻松状态。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上课时,教态和蔼,营造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自然。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数学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其次, 刘老师的备课是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正如刘老师所说:“备课要备情感,态度、目标。用读书来比喻,读书的初级目标是越读越厚。高级目标是越读越保最后升华到灵魂阶段。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

把学会的知识迁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中。希望老师上课不只是一面镜子,而应是一颗钻石。因镜子只是能反射一个面,而钻石能多个面反射,就显得华丽”。因此,教材中有些会混乱学生的数感的例了要敢于取舍。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就不用游乐场中的滑梯图片导入,而用自制的课件。刘老师说“我会考虑教材,但我更会考虑学生。” 最后课堂练习新颖。刘老师的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在练习中学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大量的精主设计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刘老师的练习还有个特点,就是有大量开放性的思考题。

吴正宪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同样深深地启发了我。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而且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操作,通过思考、动手分、记录过程、总结方法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水果,”“分米”“分糖”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让我不禁为之赞叹,也和同学们一样,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堂课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老师对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

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也成为了这学期习惯目标培养的其中之一。【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徐长青老师的课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中,徐老师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和听课老师。如:“‘嗞啦’锅来了,‘嗞啦’饼来了”,这句话徐老师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说了好多遍,学生和老师在笑声中都感到很轻松,很自然。

徐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不华丽但绝对经典。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通常会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有的老师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但徐老师什么教具也没用,就是利用了师生的一双手。老师的手就是锅,学生的手就是饼,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到如此得心应手,徐老师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整节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兴趣盎然。

刘松老师《倍的认识》这堂课轻松自如,他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刘老师作为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培训首批聘任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非常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堂课在导入部分,刘松老师首先是叫一名同学上台,,接着再叫分别比该学生矮和高的两名学生上台,让下面学生说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让学判断高矮,强调比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不同。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加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而在本堂课的尾声,刘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让人印象深刻。依次翻动黄花,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黄花的朵数和蓝花朵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刘老师追问:为什么前面我们说黄花是蓝花的几倍,现在却变成蓝花是黄花的几倍?这样的提问更加让学生理解当比的标准不一样,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刘松老师的整堂课轻松自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突出了主角和配角的完美组合,幽默与睿智的完全展示。

总之,我这次去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公开课和专题报告,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真正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著名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6年9月17日

听课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

听课心得体会

蔡生珠 2009年5月16日至17日,校领导派我和左杰去银川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精品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 参加这次教学展示的是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所讲的课,我在数学组听讲,先后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有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刘德武老师讲的《厘米的认识》.《画正方形》,报告《举例漫谈教学中知识性目标与思维性目标的统一》,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讲的《一切皆有可能》、报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贲友林老师讲的《找规律》,报告《反思,改变教育生活》。银川市金凤区第五小学辛艳老师的《解决问题》他们的睿智、幽默、对教材独具匠心的理解、朴实简单但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们,我们更被大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全新的思想理念、谦逊风趣的做人风格,深受感染。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他们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厘米的认识》是刘德武老师教学低年级的数学课,让我领略了刘老师的风采——一位六十二岁的老师和一群六、七岁的孩童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刘老师称自己“不是最好最好的老师,但可

以说是最老最老的数学老师”,他幽默的话语、亲切的教态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听课教师们也时而听,时而记、时而微笑、时而点头……展现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更是一幅和谐的“师生同乐图”。 如果说教师出色的教学语言是课堂的财富,那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就是课堂的精彩。这两点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可谓兼而有之。不仅能听到完美的教师语言,更能不时地享受到学生发言中迸发的火花。“两个挨着的数之间就是1厘米”、“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课堂重点和难点在教师出色的语言引领下,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听起来不禁让人兴奋,更让人感动!因为这里概括出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更是学生的思维,通过概括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厘米的认识》在低年级教学中是一节比较受欢迎的课,有的教师强调测量;有的教师善于数学文化的渗透;有的教师更注重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在听完刘老师的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刘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很简洁、很到位。他紧紧抓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强调其作为单位的重要意义 。当然,所有的教学环节也是为这一目标而制定——“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质它是分外的重要,学生从尺子上找到了很多的1厘米,其实,

任何长度都是由一个一个的1厘米组成的;“这条彩带有多长?”紧紧抓住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是在巩固和应用“厘米”的单位意义;基础练习很简单,但重点突出,就是搞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从应用的角度巩固“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另一方面说明“厘米”这个单位的意义; 刘德武老师,他的《画正方形》让我们意识到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却可以引出深层次的探究。他在上课前给每人发了一张网格纸,问孩子“画正方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的回答当然是简单。学生很快画出了面积是1、4、16、25、36的正方形。学生又经过努力斜着画出了面积是2、8、18、32、50、72的正方形。学生觉得难了一些。紧接着刘老师让学生再次画正方形,这次的面积不能与前两次相同。在他的指导下又画出了面积为5、10、17的正方形。学生在他的练习设计下画了 4次正方形,但随着要求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被一一激发,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真得很棒。最后,刘老师把学生画出的正方形的面积一一写在黑板上,经过整理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面积不但可以用S= a 来求,还可以用S= a +b 来求。

“学习知识要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要有知识意识。”是刘德武老师送给学生的一句话,这也是刘老师课堂中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画正方形》这节课无时无处都能给人留下222

那种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平实而不俗,新颖而不秀的教学风格,无处不在渗透着数学的内在美和数学文化的趣、妙、奇。处处体现着教师教学设计的博大而精深,于细微处尽现他们独到的匠心和纯青的教学艺术。

华应龙老师的《一切皆有可能》这节数学课仿佛渗透着人生哲理:凡事没有绝对!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整个课堂从一对父子、一张门票、一个啤酒瓶盖开始,学生猜测用啤酒瓶决定得到门票是否公平,然后动手实验,整理数据,发现用啤酒瓶来决定的不公平。思考为什么不公平?你觉得用什么来决定更公平?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自然想到了硬币、骰子之类的,如果用骰子来决定谁得门票应该怎样规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规定是公平的?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如果让学生体会等可能性确实很困难,然而华老师避开了这个难点,通过让学生体会不公平的游戏从而去体验公平的游戏(等可能性)。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太多的是确定思维,缺少随机思维,让学生去体会“一切皆有可能”何其难,但是从华老师的课堂中给了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富有哲学味的数学课堂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华应龙老师的课前慎思,我特别佩服,让我真正看到了一名数学教育专家对教学执着的精神,和深厚的备课功底。教学是给不明白的人以明白,那对于已经明白了的人,是否

能给他一些不明白呢?”

华老师的课充满灵性、富有灵气;他在课堂的语言富有童真,令人回味无穷;笑声充满磁性,很独特,能给孩子放松的感觉,更洋溢着对孩子无私的爱意;他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等待,等待学生思考的结果。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与玩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华应龙老师的《一切皆有可能》,让大家看到简单的“公平”两字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统计学知识,更让大家钦佩的是华老师的执着与睿智,就为抛一个小小瓶盖的实验他竟记录了十几张纸,而课将结束之时的“一切皆有可能”、“游戏是公平的,结果怎么不公平?”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无穷的启迪。

听了贲友林老师的《找规律》一课,非常佩服贲老师的教学智慧。无论是他的教学基本功,还是他的课堂教学各方面都值得我好好去学习。一开始,贲老师就用画▲、●让学生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来探索和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学规律。课堂上,他让学生用“▲、●”等图形来画一画,经历观察、思维、想象等过程,来感受一一对应。课堂里有一大亮点是:指导学生把三幅示意图合并成一副图:“●▲●▲●▲……●▲●”,教师提问:“现在,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比▲多一个。随即,教师将▲全部去掉,只剩下●,又

2016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六篇

9

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东城小学杨西利

2016年4月13日至19日我聆听了十位专家的讲座,感受颇多,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以高质量的研修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她讲到教师不只是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更应把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来看待。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夯实知识基础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避免对知识的肤浅化、形式化。比如说:一个简单的量角器,吴教授能把它讲授的那么生动,激情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使我茅塞顿开。

吴正宪先生,她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在讲座中完全把理论融合在了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她的成功秘诀就是对学生那份深深的爱,和学生真诚相处,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她善于感悟文字的美,课堂的美,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她感动着学生,也被学生感动,看到她就能感觉到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活力。

吴老师说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一位重要的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数学教师要创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就需要成长为一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老师。“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不可逃避的历史事实,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吴老师以她的话指导新教师成长,同时点明在成长过程中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吴老师的讲座让我很受鼓舞,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沿着这样的成长道路,早日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只要是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都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老师还提出了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自己能主动去探求,以达到自己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等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对于所谓的差生要学会等待,等待是艺术,等待是尊重,等待是策略。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小心呵护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吴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她与所教过学生的深厚感情。有因为一句表扬的话而多年还深深记得这句话的学生;有冒着严寒,捧着多年储蓄的零用钱只求能请吴老师吃一顿饭的小学生;有因一句话而影响到一生的学生。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高尚的人格。

因此从此刻起,我也不再“教书”,我要开始“育人”,把善良的品质,真诚的爱,神奇的思维孕育其中,做他们可以信赖一生的好朋友,这就是我心中的魅力教师。

9

2015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七篇

第1篇: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回顾对《校本研修面对面》的学习,有收获也有疑惑。

1、明确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2、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目前,有一部分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现有的知识足已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得教师轻视学习,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抵制态度,因此,提高教师对学习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不断学习之人,来完善和提高自我。

3、为教师提供最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1)培训管理模式改革的具体目标。教师继续教育要在每一个教师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地点,以最好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教师不失时机地获得所需要的东西。

(2)采取协商式培训形式。这是指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训结果的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协商进行、合作完成。协商式培训的基础在于:

①不同的人由于内在素质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的个人和专业发展需要,最适合一个人专业发展的环境可能完全不适合另一个人的发展。为此,继续教育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形式,来实现自我选择的目标。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自选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教育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②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目标。教师个体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自主学习。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活动后,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因而学习的效率高。再次,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因而,这种学习动机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以上这些是我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无论是收获还是困惑,都将促使我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在创新,不断地发展。广阔的课改之园,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智慧和热情去探索、去耕耘、去努力,但愿它来年硕果累累!

第2篇: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为期5天的网络培训中,让我走近名师、体味名师风采。特别是以下几个专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郑毓信教授的《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报告后,让我感到他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数学教学信息,更促人思考,启迪思维。让我知道了应有这样的思考:1、一线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永远处于“被运动”的地位?2、人生有几个十年?我们又如何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提高?唯有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

其次张兴华老师《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深感震奋,感触颇多(

最后贾真教师的讲座,倍感亲切、让我在愉悦的心境中度过。从贾老师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一句句朴实有趣的话中,体验职业场景中“关系大于内容”的人际心理规律。并在行为层面上就以下方面有所改善:学生不是用来塑造的,要尽力而为;家长不是用来教育的,要通力合作;同事不是用来比对的,要做优自我。

第3篇: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网络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学到得知识远远不只这5天。回想起华应龙老师“融错,让课堂更精彩”,特别是他说到得“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包容孩子错误。“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看多有哲理的话呀,它真不愧为数学教育界的大师。让我长了见识,开了心智。

在华老师课堂中他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成一种教学资源。在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正确对待自己错误,利用错误展示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然后及时点拨和鼓励,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后,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一个真实而有效的课堂。

想想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所出的差错,仔细分析出错的原因,把学生在课堂中错误当成资源来利用,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改正错误,让学生做错的当作自己的教训,作对的当做自己的经验,真正做到“融错”。

第4篇: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完了《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收获甚多,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

通过校本研修学习后,我突然明白了教师要成长就要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手,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常态课堂教学行为的无缝对接;通过教育科研改善教学,形成研究能力;同时要改变和拓展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把校本研修与日常教学活动整合,与教育科研整合,把问题诊断与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整合。

2、“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已几乎成为笑谈了,教师的这桶水已经几年没有更新过了,是否已经变质?所以教师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

3、“勤于思考,善于反思”。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4、在新课改背景的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他们成为知识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总结人。在让他们学会知识的时候,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第5篇: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8月24到29日参加了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的校本培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既聆听了陈罡校长讲座、何炳章先生的报告,又学习了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详细工作安排,还有幸听了一次来自全国最高学府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方刚教授的报告。感触颇多,下面仅就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作以交流。

陈罡校长的讲座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下半场针对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汇报。一场报告听下来使我对陈罡校长的学识、视野、个人魅力有了初步的了解。有这样的一位年轻有为、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富有人文关怀的领导必定能造就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学校也一定能办出特色,经久不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认识越来越具体,不再停留于纲要和规划中的大而全,而是学校自身独特的、具有民族和文化特色,且是对纲要和规划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真实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屯小培养“博学儒雅的中国人”的学校培养目标的提出我觉得就是一个创新,有了这样独特的培养目标必定要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做支撑,而屯小“博、雅、趣、情”的校园文化为这一独特的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是孩子的,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这一学校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学校每一位老师的心中,作为屯小的新老师,虽然在选择屯小之前对学校也做了很多的了解,也正是屯小的这一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十几年来,已经不再满足于“教书”。而是在追寻一种本真的教育理念、一种真正以生为本、让语文回归的一种教育。在聆听了陈罡校长的讲座和何炳章先生的讲解之后,在研读了《从教育原点出发》这本书之后,心灵上得到了震撼!这不就是我苦苦追求的教育吗?这不就是我所向往的学校吗?内心更加坚定了在屯小工作的信心。

一周的培训对屯小的内部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理解了屯小名校的成长历程,之所以成为名校不仅仅是因为有独特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同时还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一群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领导和教师队伍。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秉承屯小的优良传统,为培养“博学儒雅的中国人”而努力,在“博、雅、趣、情”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与学生一道成长,树立“学校是学生的,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为屯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15教师外出参观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第八篇

心得一:教师外出参观心得体会

12月13号在边校长、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学习了xx功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xx十中,17号参观学习了xx28中。现将外出学习中自己的所见、所闻、体会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xx功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洁净的环境,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忙中有序、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厂生产的是产品,学校培养的是学生。工厂要想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要有一支有思想、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合格的学生需要打造一支品德高尚、团结、和谐、善于学习、有思想、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xx十中的办学理念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李校长围绕打造“特色高中”、创办“精品初中”谈了学校的一些新的变化和措施,对我的启发很大。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这一点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xx28中浓厚的人文环境、高效的“和谐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的自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早来到xx28中,首先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然后参观了学生的作品展,学校的荣誉展室、档案室,观看了学校的发展史、教育教学成果的展板,德育工作展室等。然后观看了专题片《灵动的课堂》,听了孙校长的报告《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让我们了解了“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原因;“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展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具体措施;“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创建的管理机制等等。最后我们走进课堂,我听了二十八中一节数学课。

通过听课让我进一步明确了高效的“和谐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模式是以“五步十环节”模式为载体,同桌两人为小组,师生互助为特征,通过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觉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和谐互助模式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学友”会的先让“学友”讲,“学友”不会的时候“小师傅”再给“学友”讲,“学友”会了再讲给“小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再由“小师傅”自主地向其他“小师傅”请教后再讲给自己的“学友”听。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后,就重难点进行纠正点评。这样,就特别关注了“学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师傅更好的掌握知识,激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友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生管理方面:

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所走过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有礼貌,校园里到处干净整齐,这些都来源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严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2、教学方面:

课堂上尽量做到:1、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占据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要高。2、将学习权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出现学生两两成对在一起边讲边练的场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3、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说出来的才是学生的,课堂上让学生去表达;耐心的听学生回答、细心的观察学生交流、精心的指导学生互助。4、将探究权还给学生。老师要选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老师不要害怕时间不够用。5、将教学权送给学生。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以学生教学生为主。努力打造适合我们学生的高效课堂。

心得二:教师外出参观心得体会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要承但起这一重任,首要的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通过此次对经五路幼儿园和育贤两所示范园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深刻的转变,同时联系幼教当前形式,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正处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专家走向教师和幼儿、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

21世纪将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世纪,21世纪的幼儿园课程将以建构为核心,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而《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正是从现代的儿童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出发,以儿童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体现《新纲要》提出的幼儿素质教育要求,反映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追求。让幼儿充分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与理解周围的生活和事物,使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角,课程的主体;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纲要》的一个平台,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的时代特点不言而喻,时代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以现代课程理念来搭建贯彻落实《纲要》的平台。

在经五路幼儿园我看到听到了他们的管理模式:在注重文化建设、教师发展、课程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他们的一日工作细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工作存在的不足。

今天在育贤幼儿园,他们的科学办园特色更是让我感受到培养幼儿的求知欲,良好的活动常规、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创新意识,提高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科学素质,并促进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精神、不断反思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我们今后幼儿园必走之路。

通过这几天学前教育专家的讲座和去幼儿园实地观看使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幼儿是课程的主体”。就内容而言,建构式课程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让幼儿主动建构”。这些主题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经验,是与儿童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联系的。就实践的方法和策略而言,建构式课程进行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活动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注重互动、注重合作,但不轻视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独立活动;而是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辨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因而,教育必须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重视他们的经验和兴趣,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同时在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满怀爱心的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幼小心灵的飞翔、个性张扬和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个美丽的生活空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明天,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超越自我,我们才能赢得新世纪的辉煌。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回报就是快乐的!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有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心得三: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12月10、11两日,我参加了在牡市举行的省名优教师课堂展示活动,老师们精湛的教艺和睿智的课堂应对让我由衷的佩服。在欣赏和赞许之余,也借此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课堂——应是师生共建的一片真实天地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教师当演员的表演水准已充分显露。然后在一片掌声和褒奖中,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些所谓“精彩”、“完美”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数学教学独具魅力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吗?

“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

叶谰教授极具精辟地指出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矫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切切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更能演绎精彩。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生成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生成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生成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二、生成——应是师生共点的一盏智慧明灯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善于倾听

课堂上的亮点,源于学生精彩的发言。倾听能及时发现课堂生成,能使学生感受到关注。课堂上一次无意识的倾听,往往能使教学得以升华,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课堂上生机勃勃的一面应该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的上课应该随着学生的状态而调整、改进,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当然,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尊重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数学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机动设计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度;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线形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所以,教师应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形设计柔化为机动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担,从而调控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精彩纷呈。

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修饰,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四溢,美在它的朴实自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数学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而这些却恰恰是考验教师的课堂调控机制和应变能力,说白了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但这些也正这是数学永恒的理想和期盼,是数学的真谛和归宿,也符合我校提出的办学特色----“怡美教育”中的“怡美课堂”的理念吧。在我们大力推行高效课堂的同时让我们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的生命流光溢彩,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会达到高效。

心得四: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12月11日——15日,我有幸到武汉电教馆参加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听吴正宪课的心得体会 听刘德武吴正宪有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听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7940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