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星座 > 关于宇宙的名字

关于宇宙的名字

2016-02-21 09:50: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一《宇宙中星座名称》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宇宙的名字》,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一
《宇宙中星座名称》

宇宙中星座名称

古代为了要方便在航海时辨别方位与观测天象,于是将散布在天上的星星运用想像力把它们连结起来,有一半是在古时候就已命名了,其命名的方式有依照古文明的神话与形状的附会(包含了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埃及、希腊的神话与史诗)。另一半(大部是在南半球的夜空中)是近代才命名,经常用航海的仪器来命名。

在古代因地域的不同,所以看星空的方式也就不一样!现在全世界已经统一依据星座图将天空划分为八十八区域八十八个星座。

我们一般谈论的“星座”(SIGN),指的是“太阳星座”(SUNSIGN);即以地球上的人为中心,同时间看到太阳运行到轨道(希腊文ZODIAC:即动物绕成的圈圈,又称“黄道”)上哪一个星座的位置,就说那个人是什么星座。

二千多年前希腊的天文学家希巴克斯(Hipparchus,西元前190~120年)为标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就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为0°,自春分点(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射手、摩羯、水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总计为十二个星群。在地球运转到每个等份(星群)时所出生的婴儿,长大后总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包括行为特质、性格特征等。将这些联想(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力)串联起来,便使这些星群人性的具像化了;又加入神话的色彩,成为文化(主要指希腊和罗马神话)的重要部份。

这套命理演进、流传至今至少五千年的历史,它们以这十二个星座为代表。但这些星座并非是某一个“星星”的意思,只能视为“名称相同的一种代表标记而已”。

八十八星座按照在天空中分布位置的不同可分为:

拱极星座 [5个]

大熊 Ursae Majoris 小熊 Ursae Minoris 天龙 Draconis

仙后 Cassiopeiae 仙王 Cephei

北天星座 [19个]

仙女 Andromedae 蝎虎 Lacertae 鹿豹 Camlopardalis

御夫 Aurigae 猎犬 Canum Venaticorum 狐狸 Vulpeculae

天鹅 Cygni 三角 Trianguli 小狮 Leonis Minoris

英仙 Persei 牧夫 Bootis 武仙 Herculis

后发 Comae Berenicis 北冕 Coronae Borealis 天猫 Lyncis 天箭 Sagittae 天琴 Lyrae 海豚 Delphini

飞马 Pegasi

黄道星座 [12个]

白羊 Arietis 金牛 Tauri 双子 Geminorum

巨蟹 Cancri 狮子 Leonis 室女 Virginis

天秤 Librae 天蝎 Scorpii 人马 Sagittarii

摩羯 Capricorni 宝瓶 Aquarii 双鱼 Piscium

赤道带星座 [10个]

小马 Equulei 小犬 Canis Minoris 天鹰 Aquilae

蛇夫 Ophiuchi 巨蛇 Serpentis 六分仪 Sextantis

长蛇 Hydrae 麒麟 Monocerotis 猎户 Orionis

鲸鱼 Ceti

南天星座 [42个]

天坛 Arae 绘架 Pictoris 苍蝇 Muscae

山案 Mensae 印第安 Indi 天燕 Apodis

飞鱼 Volantis 矩尺 Normae 剑鱼 Doradus

时钟 Horlogii 杜鹃 Tucanae 圆规 Circini

蝘蜓 Chamaeleontis 南三角 Trianguli Australis 望远镜 Telescopii 水蛇 Hydri 南十字 Crucis 凤凰 Phoenicis

孔雀 Pavonis 南极 Octantis 网罟 Reticuli

天鹤 Gruis 南冕 Coronae Austrinae 豺狼 Lupi

大犬 Canis Majoris 天鸽 Columbae 乌鸦 Corvi

南鱼 Piscis Austrui 天兔 leporis 船底 Carinae

船尾 Puppis 罗盘 Pyxidis 船帆 Velorum

玉夫 Sculptoris 半人马 Centauri 波江 Eridani

盾牌 Scuti 天炉 Fornacis 唧筒 Antliae

雕具 Caeli 显微镜 Microscopii 巨爵 Crateris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二
《太空中有哪些很有名的黑洞》

太空中有哪些很有名的黑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黑洞是宇宙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天体。现在让我们盘点一下宇宙中最著名的几个黑洞候选目标。

1. 天鹅座X-1双星系统

1.天鹅座X-1双星系统

这张照片是天鹅座X-1双星系统的X射线照片,这是科学家们第一个怀疑是黑洞的天体。照片由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个小组于2001年5月23日拍摄。

2.天鹅座X-1的无线电波段图像

这是一张天鹅座X-1的无线电波段图像,打叉的位置标示出黑洞的位置。图像左侧(东侧)是一团稠密的气体云,属于星际尘埃物质。天鹅座X-1中的黑洞发出的强大喷流已经在这些气体云中吹出了一个“气泡”,向黑洞的北侧和西侧(右侧)膨胀。

3.最强大黑洞喷流

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以及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迄今已知最强大的黑洞喷流。这一黑洞吹出了一个一个巨大的炽热气泡,直径达1000光年。这比任何其他微类星体要大上两倍,能量则要高出数十倍。这一黑洞属于一个双星系统,可以从这张艺术想象图上看到它们的样子。

4.星系核心隐藏超大质量黑洞

这张艺术想象图表示显示的是一个核心隐藏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星系。这个隐藏的黑洞正发出射电喷流。一项由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大卫·伽罗法罗(David Garofalo)领导的最新研究显示反向旋转的黑洞将可能产生更多剧烈的气体喷流。这项研究对于了解星系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5.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空发生扭曲

这张图像是一幅艺术想象图,显示在星系中心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空发生的扭曲效应。黑洞会吞噬周遭的暗物质,其速率取决于其质量大小以及其周围暗物质的丰度。

6.年轻的黑洞

这张图像显示的是一个年轻黑洞。最近美国宇航局斯必泽空间望远镜便发现了两个类似的遥远天体,它们是周遭没有尘埃的类星体。

7.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

这张图像显示一个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图中可以看到星系的旋臂呈现黄色和白色,而其中的那个超大质量黑洞则向垂直方向爆发出了强大的喷流,在图上呈亮黄色。

8、精确测量黑洞距地距离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近期首次精确测量出了地球到一个黑洞的距离。

9.呈黄色的氢气云

在图像左侧可见一团看上去呈黄色的氢气云。而在右侧,这里发出的蓝光显示星系中心正在孕育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氢云在这张图像上呈现黄色。

10.大型星系

这张图像中的大型星系属于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一份研究中涉及的9个大型星系之一。其中心部位隐匿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11.半人马座A星系

这是我们银河系的近邻:半人马座A星系,其中心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它正在吞噬和半人马A发生碰撞的另一个较小的星系。

12.被抛射出去的黑洞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三
《太空中有哪些很有名的黑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黑洞是宇宙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天体。现在让我们盘 点一下宇宙中最著名的几个黑洞候选目标。1.天鹅座 1.天鹅座 X-1 双星系统这张照片是天鹅座 X-1 双星系统的 X 射线照片, 这是科学家们第一个怀疑是 黑洞的天体。照片由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个小组于 2001 年 5 月 23 日拍摄。2.天鹅座 2.天鹅座 X-1 的无线电波段图像这是一张天鹅座 X-1 的无线电波段图像,打叉的位置标示出黑洞的位置。图 像左侧(东侧)是一团稠密的气体云,属于星际尘埃物质。天鹅座 X-1 中的黑洞发 出的强大喷流已经在这些气体云中吹出了一个“气泡”,向黑洞的北侧和西侧 (右侧)膨胀。 3.最强大黑洞喷流 3.最强大黑洞喷流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以及美国宇航局钱德拉 X 射线空间望远 镜的数据,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迄今已知最强大的黑洞喷流。这一黑洞吹出了 一个一个巨大的炽热气泡,直径达 1000 光年。这比任何其他微类星体要大上两 倍,能量则要高出数十倍。这一黑洞属于一个双星系统,可以从这张艺术想象图 上看到它们的样子。4.星系核心隐藏超大质量黑洞 4.星系核心隐藏超大质量黑洞这张艺术想象图表示显示的是一个核心隐藏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星系。 这 个隐藏的黑洞正发出射电喷流。一项由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理论天 体物理学家大卫·伽罗法罗(David Garofalo)领导的最新研究显示反向旋转的 黑洞将可能产生更多剧烈的气体喷流。 这项研究对于了解星系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具有重要意义。 5.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空发生扭曲 5.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空发生扭曲这张图像是一幅艺术想象图, 显示在星系中心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空发 生的扭曲效应。黑洞会吞噬周遭的暗物质,其速率取决于其质量大小以及其周围 暗物质的丰度。6.年轻的黑洞 6.年轻的黑洞这张图像显示的是一个年轻黑洞。 最近美国宇航局斯必泽空间望远镜便发现 了两个类似的遥远天体,它们是周遭没有尘埃的类星体。7.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 7.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 这张图像显示一个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图中可以看到星系的旋 臂呈现黄色和白色, 而其中的那个超大质量黑洞则向垂直方向爆发出了强大的喷 流,在图上呈亮黄色。8、精确测量黑洞距地距离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近期首次精确测量出了地球到一个黑洞的距离。9.呈黄色的氢气云 9.呈黄色的氢气云 在图像左侧可见一团看上去呈黄色的氢气云。而在右侧,这里发出的蓝光显 示星系中心正在孕育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氢云在

这张图像上呈现黄色。10.大型星系 10.大型星系这张图像中的大型星系属于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一份研究中涉及的 9 个大型 星系之一。其中心部位隐匿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11.半人马座 11.半人马座 A 星系 这是我们银河系的近邻:半人马座 A 星系,其中心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它 正在吞噬和半人马 A 发生碰撞的另一个较小的星系。12.被抛射出去的黑洞 12.被抛射出去的黑洞这是一张哈勃空间望远镜图像,红圈中的天体可能是一个被抛射出去的黑 洞。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四
《关于宇宙的知识》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五
《关于宇宙的知识》

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从哪里来?这自有人类以来的永恒疑问。从西方的海龟驮大陆,到中国的天方地圆,诞生了远古的神话和宗教。托勒密的天球模型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太阳和其他行星绕着地球在不同层次的同心球面上运行,最高层的星星们则保持不动。这是个粗糙但有效的宇宙模型,更关键的是,符合基督教关于人间和天堂的描述。现代天文学的开创要从哥白尼等算起,借助更先进的光学望远镜,伽利略终于发现地球并非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再到十七世纪,开普勒、胡克等人继续为太阳系勾勒大概的轮廓。最终伟大的牛顿建立了完美的经典力学大厦,其在天文学中的威望在发现冥王星后达到顶峰。那时人们确信宇宙间所有的规律都已发现殆尽,所有星系的运动都可纳入牛顿力学的体系中。这一时期人们相信宇宙是无限广大和永恒的存在,也许这使人有某种安全感。但是用牛顿力学解释宇宙有个致命的疑问,如果万有引力是正确的,为什么星系不会因为万有引力聚拢到一起?无论宇宙有没有一个中心,只要时间足够长,星系总会慢慢靠拢,最后碰撞、毁灭。这给现代天文学提出了挑战,但是即使是当时最具有革命精神的人,也无法想象今后的颠覆性的发现。

我们如何能得知太阳和遥远星星的信息?量子力学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电子在固定的能级间跳跃,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进而可以预知各种元素的光谱。太阳也发光,将太阳光谱与地球上已知的元素光谱对照,我们可以知道太阳主要是氢、氦等气体组成,太阳就是一个大气球。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遥远的星光,天文学家发现,其光谱和太阳几乎完全一样,这说明天上那些黯淡的星星,每一颗都是和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行星的发现更困难一些,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会被太阳照亮,但是遥远的星系中连恒星的光芒都那么黯淡,行星根本看不见。那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天体之间有万有引力,尽管行星质量相对恒星要小,但其引力仍会使恒星轨道产生微小扰动,通过精确观测恒星的位置,可以计算出是否有行星绕恒星公转,具体有几颗行星。由于要专门锁定恒星观测,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数量很稀少。科学家也希望发现环境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也许其上能进化出类似地球的生命。

知道漫天都是恒星,但它们距离我们有多远呢?较近的天体可以用三角测距法测量,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直径上两点为三角形两顶点,测量天体的视角差来计算天体的距离。这一方法用来测量太阳系内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很方便,也可测量临近我们的其他恒星。结果发现,距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座的某颗恒星,也有数光年之远。一光年是30万公里/秒*3600秒*24小时*365天=94608亿公里,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才8光分。甚至大多数恒星用三角方法根本测不出来,说明其距离真是相当的远。那更远的恒星距离怎么测呢?科学家发现一种特殊的星体叫“造父变星”,其发光强弱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与其绝对亮度有比例关系。在地球上测定其亮度变化周期,可以得到其绝对发光强度作为“标准烛光”,再与地球上观察到的视觉亮度比较,由近亮远暗的原理,可以推算它的距离。寻找遥远星系中的造父变星,就可以知道星系的距离,由于造父变星的功劳,它又被称为“量天尺”。用这种方法测知,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银河系有约2000亿颗恒星!恒星如此遥远意味着我们每晚看到的银河星光都是恒星数万年前发出的光线,我们是真正生活在“历史的天空下”。也是通过造父变星,20世纪20年代哈勃发现了仙女座河外星系。然而天上还有很多星团,极其黯淡,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造父变星。怎么办?可以用哈勃定律,红移量和距离成正比来计算距离,这将在下面介绍。由此发现除银河系外,还有数不清的河外星系,目前发现了的约有10亿个河外星系!另外超新星也可以用于测距,也一并在下面介绍。总之通过现代科技,我们认识到宇宙的广大,也更激起了探寻未知宇宙奥秘的热情。

哈勃的发现揭开了大爆炸宇宙理论的巨大帷幕。前面说到观察星光可以知道星星的成分和距离,但是它们怎样运动呢?其侧向运动可以直接观察,但径向运动由于离我们太遥远,几乎没有可观测的亮度变化。多普勒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当我们站在马路或铁路边,汽车或火车鸣笛经过,我们会先听到尖锐的声音,车离我们远去时又听到低沉的声音。这是声波的波长在传播中由于声源相对我们的运动而被压缩或拉伸的结果,叫多普勒效应,我们用它来做汽车测速仪。同样,光是一种电磁波,当恒星相对地球上的观察者运动时,光的频率也会改变。恒星如果向地球而来,则光频上升,光波长向短波移动,称为蓝移。若恒星远离地球而去,则光频下降,光波长向长波移动,称为红移。测量恒星光谱的蓝移或红移量,可以知道恒星

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如果宇宙是稳定的,按照猜想,恒星的运动应该是随机的,远离我们的恒星数目和向我们而来的恒星数目应该差不多,也就是说,观测到的发生红移和蓝移的恒星数量应该差不多。结果哈勃的观测表明,绝大多数恒星都发生红移,而且距离越远的恒星远离的速度越快。这个发现非同小可,普遍的红移表明周围的星星都在离我们远去,这似乎暗示地球又成了宇宙的中心了,其实不然。打个比方,就像气球上任意两个点,吹气球时,随着气球的膨胀,气球上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会迅速拉大,但气球上任意一点都不是中心。所以哈勃的发现告诉我们的是,所有星系都在远离的事实表明,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而非原先以为是稳恒的。如果宇宙现在正在膨胀,那么沿时间回溯,以前宇宙肯定比现在小,则肯定有那么一个时刻,宇宙中所有东西都聚集在一起,宇宙必然有个起点!

大爆炸的猜想正式登台。这个起点,人们猜想宇宙起始于一个非常小的点(奇点),并在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中诞生,之后一直膨胀至今。有人肯定要问,那宇宙诞生之前有什么?宇宙之外有什么呢?大爆炸理论认为,这种问法是错误的。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合为一体的四维时空,则大爆炸的奇异点既是空间的起始点,又是时间的起始点。宇宙包含一切,没有宇宙之前,也没有宇宙之外。从星系退行的速度和星系间的距离可以反推宇宙的年龄,现在的看法,宇宙年龄大概为140亿年左右。

任何新理论的出现都要遭到保守者的反对,也只有经受这些考验,一个科学理论才能走向成熟。大爆炸理论也不例外,它提出之初,就不断遭到多数物理学家的反对,认为太违背永恒宇宙的信仰。相反大爆炸理论受到罗马教廷的欢迎,认为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间接证明。爱因斯坦也是稳恒宇宙的支持者,他为了得出了一个符合广义相对论的稳恒态宇宙模型,不惜假设了一个宇宙常数产生斥力以抵消引力的影响。这个凭空假设的宇宙常数使整个理论显得可疑。很多年后,当大爆炸理论最终被大家接受时,爱因斯坦称这个假设是他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稳恒态宇宙理论另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夜空为什么这么黑?什么意思呢,如果宇宙永恒存在,按照目前观察到的恒星分布的密度,夜晚的星光应该很亮很密集,夜空将亮如白昼,而实际上我们只看到稀疏的星光。有人反驳说远处星星的光在传播途中被星际尘埃吸收了,但如果宇宙永恒存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尘埃总会被加热到足够热,也会发光,天空应该还是很亮。大爆炸理论解释说,由于宇宙膨胀得很快,恒星年龄也有限,目前远处恒星的光线还没来得及传到地球上,所以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星星。

另一位稳恒宇宙的支持者质霍伊尔质疑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构成我们宇宙的各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他提出了一个恒星炉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恒星是个大氢气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氢气聚集成恒星,恒星中心高温高压,氢原子在这里发生核聚变反应生成氦,反应产生的压力正好抵抗外有引力,产生的热使恒星发光。在恒星老年,氦元素继续聚变成氮、氧、硫,最终合成铁。当核聚变燃料烧完时,质量较小的恒星会先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再变成一颗黯淡的白矮星,主要由碳和氧构成,依靠电子简并压来抵抗万有引力。而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约1.3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死于一场剧烈爆炸,亮度急剧上升(太阳亮度的50亿倍),此时的恒星称为“超新星”,名字叫新星,其实是垂死的挣扎。根据史书记载,公元185年,中国人观察到半人马座超新星爆发,亮度超过金星(《后汉书》:“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369年又发现仙后座超新星爆发,亮度超过木星,其后又分别在1006(《宋史》:“景德三年四月戊寅,周伯星见,出氐南,骑官西一度,状如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鉴物,历库楼东”)、1054(《宋会要》:“至和元年五月己酉,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和1604年观察到豺狼座、金牛座和蛇夫座超新星爆发。

恒星死亡时,将这些核聚变合成元素喷发出来,再经过凝结形成新的恒星或行星。地球也是在恒星炉中锻造出来的,我们身上每个原子,都曾经是某颗恒星的一部分。行星被别的恒星俘获,构成了包括我们太阳系在内的星系。超新星的结局为中子星或黑洞。由于万有引力的压力太大,超新星在短暂的爆发后朝

中心“坍塌”,连电子都被挤压到原子核中,电子与质子中和变成中子,整个星体变成一个挨一个的中子形成的中子星,其密度如此大,一调羹这种物质就比地球总质量大好多倍。某些中子星由于自传和复杂的磁场作用,会周期性辐射高能射线脉冲,又称为脉冲星。

恒星炉模型非常好的解释了构成行星的各种元素的由来,但没法解释形成恒星的氢是如何来的,而且按照这个理论的计算,宇宙中恒星炉产生的元素氦的丰度(就是所占总物质的比例)没有实际上观察到的那么大。霍伊尔又假设氢是持续不断的从宇宙中创造出来的,这个凭空的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一样缺乏依据。而大爆炸理论认为,氢和氦都是在宇宙诞生后极短时间内被制造出来的。《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没有物质,只有以辐射形式存在的能量。在宇宙早期极高的能量密度下,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原子弹和氢弹就是一丁点物质转化成能量的结果)使得能量与物质间维持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达到一种热平衡,光子与核子间的比例约为10亿比1。而且高温下物质也表现得极像辐射,可以认为宇宙此时是一锅炙热的宇宙汤。具体来说,宇宙诞生1微秒后,随宇宙膨胀,温度下降到1万亿度,光开始转化成最基本的物质,如电子正电子中子质子中微子等。3分钟后,温度下降到1千万度左右,这时基本粒子开始结合形成最基本的原子核氢、氦以及少量的锂,宇宙的基本成分从此固定了。但直到约38万年之后,宇宙温度变成1万度时,原子核才能和电子结合形成原子。再往后,它们随宇宙膨胀而分散,但相邻的星云又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凝结成恒星,大约在宇宙诞生后10亿年,宇宙中第一个星系形成,此时温度已经下降到零下200度。150亿年后的今天,温度约零下270度,我们的太阳是第二或第三代恒星了。在这一模型下计算得到元素氦的丰度正和我们今天的观测相符,从而霍伊尔的恒星炉理论反过来进一步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恒星炉模型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在研究恒星演化过程中,彭罗斯发现约数倍于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不可避免的要崩塌到一个奇点上去形成所谓的黑洞,将此过程的发生顺序反过来就是一种爆炸。霍金将彭罗斯的结果应用在宇宙上,发现在广义相对论下,宇宙必然诞生于一次唯一的奇点大爆炸。这样宇宙大爆炸理论终于接近完善了。单单黑洞这个话题就值得开个专题来讲。黑洞,顾名思义,就是某种不可见的空洞,最主要的性质是其引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光线都无法从中逃脱,空间弯曲为一个闭合曲面。在黑洞中一切已知的物理定律都失效,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实际上是不可观察的事件的集合的边界,即黑洞的视界。“黑洞无毛”,一切物质落入黑洞之后就丧失原有的信息,黑洞仅携带面积、质量、温度、自转等少数几个可观测量,这似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然而黑洞有温度和熵,即也有辐射,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并非那么黑的。物质被吸入黑洞过程中被加速及加热,产生强烈辐射,以高能辐射喷流形式从黑洞转轴方向喷射出来,据信可产生可观测的伽玛射线。即使黑洞附近空无一物,黑洞视界附近也会偶然产生虚实粒子对,具有负能量的粒子被黑洞吸收,正能量粒子逃离,从而使黑洞来起来有辐射,并损失能量。黑洞蒸发速度或辐射功率随质量的增大而减小。大型黑洞质量可有太阳的一亿倍,温度甚至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还低,故其蒸发小于吸收。银河系中心被怀疑存在这样的巨型黑洞,否则无法解释银河系本身自转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大。事实上,科学家甚至估计宇宙中黑洞的数量比恒星还多。某些微型黑洞可能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初期偶然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称为“太初黑洞”,它有很强的辐射,实际上是白热的。最小的微型黑洞可能比原子还小。而一些中等大小的太初黑洞可能残存到现在,并有可能通过伽玛射线辐射观察到。

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大爆炸理论逐渐占了上风,然而还缺乏更直接的证据,物理不是宗教,需要切实的证明。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曾写过广受欢迎的相对论及量子论科普读物《物理世界奇遇记》)相信,宇宙创生之初产生大量辐射,很多辐射转化成了物质,但应该还有些辐射残存下来,而且应该充斥整个宇宙空间,像是宇宙的背景一样。如果能观察到这种辐射,就可有力的证明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由于宇宙的膨胀,这些大爆炸产生的背景辐射要在今天观察到,其波长应强烈的红移到微波波段,温度冷却到约3K。美国两位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调试贝尔实验室的微波卫星通讯装置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辐射,大爆炸理论由此得到多数宇宙学家的认同。

好,如果宇宙是在某次大爆炸中形成的,那最初所有物质应该在空间中均匀分布着。那么随着宇宙膨胀,宇宙中物质的分布应该也是很均匀才对,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宇宙这么不均匀呢?有的地方星系密集,有的地方空空如也。哈勃太空望远镜绘制出的宇宙图像进一步表明,宇宙存在着许多大尺度结构。星系的分布并非均匀,有长河和巨洞。有些地方,上百万个星系聚集到一起形成巨大的星系团。这种大尺度的不均匀性是哪里来的?大爆炸理论引入量子机制解释这一问题。量子力学中一个基本规律是不确定性原理,物质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精确测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涨落。由于宇宙诞生自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奇点,空间的局域导致量子涨落效应特别明显,所以容易由随机涨落形成一点点不均匀,进而在宇宙迅速膨胀过程中,这种不均匀保留下来,形成我们看到的大尺度不均匀结构。那么又要问,证据在哪里?198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专门为此发射“科比”(COBE)卫星,全面探测了微波背景辐射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布,绘制了宇宙早期的辐射图像(宇宙蛋),真的发现了微小的辐射强度起伏分布,证明宇宙早期的确存在不均匀性,可形容为“宇宙的褶皱”。

似乎理论已经相当完善,人们试着来回答几个基本问题。首先,宇宙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什么叫宇宙的形状?打个比方,一只蚂蚁在地球仪上爬,在它看来,地面是平的,但是我们站在三维空间里知道,地球仪表面是弯曲的。如果蚂蚁想要知道它所处的面是不是弯曲,可以在地球仪表面画个三角形,测量三角形内角和,如果恰好等于180度,则称符合欧几里德几何,表面就是平的,如果不等于180度,则符合非欧几何,表面是弯曲的。“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可以使空间弯曲,就像人走在一个软垫子上,人所处的位置总塌下去一块。在大质量星体附近,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空间弯曲的效应。广义相对论被世界承认正是通过爱丁顿在某次全日食时观测星光的偏移实验。星系或星系团的质量比单个恒星要大得多,可使周围使空间弯曲形成“引力透镜”,星系背后的星光被重新聚焦,一颗星星可能形成多个像或弧形的像。当很大的质量聚集在小的空间中时,周围的空间被弯曲得如此强烈,光线不能从中逃脱,这就是黑洞。

如果考虑整个宇宙,空间形状也可能是弯曲的,但是我们在三维空间中不能直观感觉到这种弯曲,得想办法测量。宇宙空间的形状有开放、平直和闭合三种可能,取决于引力和膨胀速度之间的竞争。其中使引力恰好与膨胀速度平衡的临界质量可以计算出来,大约是每立方米一个核子。那么怎么测量整个宇宙的形状呢?也是靠测量广大空间中的三角形内角和。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来确定三角形两条边,第三条边靠背景辐射背景的不均匀性大小确定,背景的微小扰动以产生辐射时的声速传播,距今对应1度的观测角。2001年MAP卫星最终测量结果发现我们的宇宙确实是刚好平直的。如何解释?由此古思提出了“暴涨”理论,认为宇宙在诞生之初经历了一个急速膨胀的过程,之后再以较慢的速度膨胀。暴涨理论能解释平直空间、宇宙年龄等重大问题。宇宙开始的可能弯曲由于暴涨而拉平了,就像一个气球越膨胀,气球表面就越接近一个平面一样。暴涨还可以解释磁单极问题。宇宙诞生之初由于很高的能量密度,应产生大量磁单极,但目前地球上尚未观察到。暴涨理论认为宇宙的剧烈膨胀使磁单极密度迅速变得稀疏,故地球上很难观察到。

既然已知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那么整个宇宙的质量密度应该正好在临界值,然而把我们所能见的所有恒星行星星云都包括在内,质量密度也远远不足以使宇宙呈平直形状。由此推测,还有很多物质以某种观察不到的方式存在,称为“暗物质”。尽管不能直接看到暗物质,但它们通过引力与可见的星体作用,因此仍可估算其多少,目前认为,暗物质是可见物质质量的几十倍。

然后,宇宙的年龄有多大?之前我们说到过,通过星系间的距离和星系退行速度,我们可以反推宇宙年龄,但是由于星系间引力作用更大,星系退行速度应该是一直在减小。综合这些因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计算得到宇宙的年龄约100亿年。但当时已知一些大的星系团的年龄有120亿年,这就导致宇宙年龄比宇宙中天体年龄还小,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后来,通过对一些超红移超新星的观测发现,这些遥远

超行星的亮度比预期要暗,也就是说它们的距离比预期要远,必须认为宇宙一直在加速膨胀才能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重新修正了宇宙年龄,约为140亿年,这样就不会与古老星系团的年龄相矛盾了。但这又带来新的困难,什么机制使宇宙加速膨胀?因此又提出由“暗能量”提供排斥力使宇宙膨胀,似乎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又回来了。总结起来,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恒星行星星云加在一起,不过占宇宙成分的5%,而暗物质占25%左右。物质和暗物质加起来占1/3,暗能量则占2/3。宇宙的未来似乎并不乐观,按照目前的理论,宇宙将会永远加速膨胀下去,最终夜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将消失,太阳系将成为宇宙中的孤岛。

看来大爆炸理论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暗物质是什么?暗能量又是什么?黑洞内部发生了什么?奇点是什么?我们所知越多,未知也越多。在霍金等发展的量子引力论中,奇点可以理解为量子涨落,从而再次取消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在时间很精确的某一瞬间,能量突然涨落到产生整个宇宙,之后宇宙就按照大爆炸模型演化,直到在某颗蓝色的星球上进化出生命我们。可能在我们的宇宙中也时时刻刻由于能量涨落在产生新的婴儿宇宙,就像天空中漂浮着的热气球。那里的物理规律和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我们也许有可能观察到这样的宇宙存在。

关于宇宙的名字篇六
《我们的名字叫宇宙》

我们的名字叫宇宙

(宇宙科幻影视片导解词)

我们是一对长久恩爱夫妻,

单称妻子叫“宇”,丈夫曰“宙”。

妻子是空间,包括四方上下,俗称为“天”,

绰号大者称“光年”,小者为“微点”,

曲线形态,本性阴柔,长期内缩不断。

丈夫是时间,包括古今未来,简称为“时”,

绰号长者称“周期”,短者为“瞬间”,

直线形态,本性阳刚,永远向外向前。

时空联姻,夫妻婚配,直曲成体,

夫中有妻,妻中有夫,合称“宇宙”。

按照科学象数的数理基因链生存繁衍:

生于“1”即宇宙大爆炸,纯刚性能量直线外射,

全为排斥力,现代宇宙学称为初端奇点;

终于“O”即宇宙大挤压,纯柔性质量曲线内缩,

全为吸引力,现代宇宙学称为终端奇点;

中间排斥力变成离心力,前后由9—1,最终消失,

同时向心力产生,前后由1—9,最终变成吸引力,

成为9个直曲刚柔量比,长期占有时间和空间;

先形成方体2段,后形成圆体6段。

外胀时夫前妻后,面面相背,丈夫牵动妻子,

内缩时妻外夫内,面面相对,妻子压制丈夫,

中间不胀不缩时,面面侧对,夫妻携手横向自转。

诞生至今已经长达100亿—200亿年。

* * * *

丈夫先生,初生时是个外向暴涨的能量毛团,

中国村野匹夫说那就是排斥力高速外射的形态,

人间抽象简化,成为一条外向伸展的直线。

妻子后死,死亡时是个内向紧缩的质量微点,

中国村野匹夫说那就是吸引力低速内缩的形态,

人间抽象简化,成为一个内向封闭的曲线圈。

结为夫妻后,先是丈夫离心力在外,妻子向心力在内,

整体形成外直内曲,外刚内柔的二层结构。

后来夫妻换位,妻子向心力在外,丈夫离心力在内,

形成内直外曲,内刚外柔,最外为混沌的三层结构。

到“回光返照”期,直曲刚柔交替,又变成二层结构,

最后进入无结构的混沌状态,成为终端奇点。

刚直外者为方体,“有限有边”;曲柔外者为圆体,“有限无边”。

* * * *

我们宇宙时空从何而来?简单回答:

父母之前有祖先,祖先之前还有祖先„„

本是客观存在,具有同一基因,代代相传。

父母天然分工,父亲是时间,母亲是空间,

我们模仿父母,丈夫是时间,妻子是空间。

相互包容,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有时间,

直曲共存,直线中有曲线,曲线中有直线。

父亲去世后,母亲怀有“遗夫子”,即基本粒子群,

某日瞬间母亲爆炸解体,丈夫排斥力出生,

驱动基本粒子群暴涨,形成一条条外向伸展的直线。

不久丈夫排斥力转为离心力,同时妻子向心力出生,

二者长久为伴,相亲相爱,都不再孤单。

我们青年时期就有生育能力,生儿生女,俗称星体,

儿女们模仿我们,又生儿生女,会成大量星系,

至今子子孙孙亿万千,星体和星系数不完。

生命初期都外向膨胀,释放光热,由近及远,

生命中期都不胀不缩,更释放光热,造福人间,

生命末期都内向紧缩,只释放微光,时隐时现。

我们宇宙夫妻的生命周期长,儿孙们的周期短,

短者大小不一,而我们的生命周期却长达千亿年。

现在太空中超新星暴发和类星体爆炸,光亮闪闪,

那是儿孙们老年期的“回光返照”,是本能的反弹,

我们宇宙夫妻衰老时也有这一天,但距今很遥远。

天文学家称我们这个大家族为宇宙巨系统,

儿孙们的小家族称为子系统,或N级子系统,

我们合在一起,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所有星系,

还有数不尽的流星雨,那是四处漫游的单身汉。

我们宇宙大家族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结合体,

无机能量部分主要是亚原子粒子,都进行外向运动,

无机质量部分主要是原子和分子,都进行内向运动。

当外向、内向都不可能时,就相互妥协折中,

按中庸之道,进行整体中向即横向的自转和公转。

生物和人类是有机质能严密组合的高分子集团,

都进行外向、内向和横向三种运动,代代繁衍。

* * * *

世人说我们是个庞大神秘的圣物,俗眼难以认得,

而人类哲学精英却长在我们身上观察周旋。

中国远古时期太昊伏羲氏创建《易经》先天八卦,

他在“乾卦”象中将我们定为一条直线即“一”,

说我们生于“太极”,数称“太一”,尊称为“亁”。

后人解释说,“乾”主生发,性为阳刚,前程高远,

按现代宇宙学,“乾”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初端奇点。

他在“坤卦”象中将我们定为一条直线的断线即“一一”,

说我们终于“坤”,“坤”是我们宇宙演化的最后时段。

乾象为“一”,坤象实际也为“一”,“一一”是两个一的并合,

类中国传统自然象数“十”是初端横“一”与终端竖“1”的整合, 表明八卦象数与中国传统自然象数在哲理上同出一源。

按阿拉伯数(1)后为“O”,是一个内向封闭的曲线圈。

后人解释说“坤”主合成,性为阴柔,生命有限,

按现代宇宙学,“坤”就是宇宙大挤压的终端奇点。

中国春秋时期道家李耳先生创建《道德经》,

说我们生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道”为无,

那就是“无中生有”即“O”生“1”,令人惊叹!

西方基督教说我们是上帝所造,在公元前1万年。

现代爱因斯坦相对论导引出大爆炸宇宙学,

说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经数理推导和观测实验。

孰是孰非,长久争辩,至今不断„„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根据何在?

中国仅凭传统自然象数简单推导和公理性思辨,

西方基督教是随意猜想,百思不解后就假设神权,

大爆炸宇宙学虽是科学论证,但不能解决终端奇点。

都没有发现我们宇宙中藏有一条“数理基因链”。

* * * *

所谓数理基因链就是一族(不是组)“科学象数”,

是中国现代村野匹夫先解析传统“自然象数”,

再发衍“圆方象数”,最后将二者整合所创建。

所谓传统“自然象数”,指10个阿拉伯数和十个中国数。

10个阿拉伯数相传起源于印度,距今数千年,

是印度古人先观察物象,再假定为数,后模拟筛选。

先假定万物为1,由1生2,由2生3,以至于10,

构成最初的一个循环周期,以后是百千万„„

再设计加减乘除法则,进行运算,数学出现。

在第一个周期中,初端竖“1”表示宇宙万物整体生发, 它类似于排斥力高速外向伸展的一条直线。

终端竖(1)表示宇宙万物收缩为一个整体后终结,

(1)后之“0”表示终结后消失,形态是个曲线圈。

初端1和终端(1)圴为实数,表示物质实际存在,

终端(1)后之“0”为虚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度数位, 中间各个数表示宇宙万物先分后合的不同时段。

十个中国数初端为横“一”,也表示宇宙万物整体生发, 终端之“十”表示前横“一”和后竖“1”整合后终结, “十”后虽无“0”,而终结的数理与哲理均含在里边, 中间各个数也表示宇宙万物先分后合的不同时段。

这两种数都标明“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都基于原始假定,再进行公理性解析和整体判断。

它们都是数理的基本原素,导致数学产生和发展,

但是,这两种自然象数中间都不含结构量度,

用它们推导宇宙演化,都只限于表面,泛泛而谈。

* * * *

所谓“圆方象数”即4→3:1→2:2→1:3→(4)的序列数, 是中国现代村野匹夫借祖冲之圆周率推导而得。

初端与终端整体数均为4,中间是3个结构量比,

整体数与结构数均表示空间,箭头系列表示时间,

中间3个结构量比前后不能换位,量度不可增减。

中国古代祖冲之借割圆术推解出圆周率,

他先假定直径为1,直径与圆周之比是1:3.1416,

宏观看只看整数,不看小数,二者之比就是1:3。

天地万物相比较而存在,人类凭对立作出各种假定,

有大必有小,有高必有低,有东必有西,有地必有天, 有圆体就必有方体,因为无方就无所谓圆。

方与圆是对立形体,结构量比应各是其倒数,

只有方体的结构量比是3:1,圆体才会是1:3。

圆主合成,1:3一定在后;方主生发,3:1一定在前, 2:2是方体向圆体演变的过渡数,它一定在中间。

3个结构数的总量均为4,可见初端与终端各为4,

显示“物质不灭”和“质能守恒”的数学原理,勿需多谈。 再说圆体中有圆周率,方体中也应有方周率,

因为圆与方都是有限体,方周率也应含在里边,

它也是3.1416,方与圆形态、性能变而比率不变。

但祖冲之只发现圆周率,其他都没发现,令人遗憾!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没有文化直觉难有大师。” 我们说直觉就是“灵悟”,它基于数理与哲理的原始假定, 看来祖冲之仅是一位数学家,与数学中的哲理无深缘。 但是,圆方象数初端为4,终端亦为(4),

与自然象数初端为1,终端亦为(1)的哲理不合。

万物演化到终端(4)不久消失,这个(4)不计算在内, 中间仅有3个量比,加上初端之4,只有4段。

虽然它的总量4与宇宙普适常数4.6692的整数相等, 但用它推导宇宙演化仍属宏观,难有具体发现。

于是中国现代村野匹夫痴心狂想,胆大妄为了,

就将自然象数与圆方象数整合,创建“科学象数”,

用它推导我们宇宙演化,科学而具体,旧貌换新颜。

* * * *

但是怎样整合?捆绑不行,拼盘更不行,

这两种方法虽然人类长久使用,但都无量度互动,

于是他就用数理、物理与哲理进行推导换算。

圆方象数总量为4,传统自然象数总量为10,

总量除总量,其量仍等,数理与哲理都不变,

象一个西瓜切成4份或10份,总量不增不减。

于是他就用总量4去除总量10,每个分量是2.5,

圆体直径之1的分量是2.5,圆周之3的分量就是7.5, 按哲理宏观认知,整数已定,小数可以有增有减。

人每天作息的时间是24小时,睡眠名曰8小时,

实际真正熟睡的时间只有6小时,24-6=18。

“作”者动,动者为刚;“息”者静,静者为柔,

二者刚柔之比是18:6=3:1,表明人多阳刚之性,

喜欢刚性大些,就将柔性减为7,刚性增为3。

这等于将圆周之0.5调整到直径上去,构成刚柔3:7, 3+7=10,10≠4,份量有别,但圆体总值不变。

人类评论功过是非常用“三七”开,道理就与此相关。 而根据对立观,方与圆对立,量比各是其倒数,

圆体的刚柔量比是3:7,方体的刚柔量比就是7:3。 刚量代表排斥力与离心力,都进行外向运动,

柔量代表吸引力与向心力,都进行内向运动。

3:7柔量大,它一定在后;7:3刚量大,它一定在前, 5:5刚柔二量相等,它应是过渡数,一定在中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名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宇宙的网名 关于星空的名字 宇宙什么名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宇宙的名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宇宙的名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ingzuo/2507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