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一篇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一篇

2021-12-10 09:26:5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的文章11篇 ,欢迎品鉴!2020年中美...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的文章11篇 ,欢迎品鉴!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1

  面对中美关系的恶化,未来我们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经济运行秩序和体系是基本保持现状,在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维护WTO的正常运转,还是将统一的国际贸易组织拆解为各自独立且相对封闭的多个区域性组织。二是怎么使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资金周转链不断裂,怎么要加强?怎么样创新?怎么有发展?

  本文系盘古智库顾问、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的重阳论坛第四十七期“大变局下,中俄何为?”上的观点内容整理,文章来源于“中评社”、“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

  第一,美国对华政策不只是特朗普个人及其政府班底的好恶所致,也反映出美国社会上层精英比较一致的看法。主张对华政策强硬再强硬的不只是特朗普政府,还包括美国国会两院,可以说是美国整个执政当局。

  第二,对中美关系恶化的演变进程,国际国内都有人采用“新冷战”的说法,不管如何界定,可以肯定的现在中美关系还在往下掉。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上升为对华的战略,重点围绕着意识形态、政治安全、经济技术、国际规则这几大方面,对中国展开战略围剿。

  第三,无论特朗普是否当选,中美关系短期内得以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美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在全球治理的进程当中搞“去中国化”,孤立中国,为此正在加大遏华、遏制中国联盟的力度。

  美国搅局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现在各国讨论的都非常热烈,影响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此,周力主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美国各种搅局,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现行的国际秩序,特别是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政府不赞成全球经济在WTO的框架下继续运行了,那么未来全球经济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框架下,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来运行?也就是说,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经济运行秩序和体系是基本保持现状,在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维护WTO的正常运转,还是将统一的国际贸易组织拆解为各自独立且相对封闭的多个区域性组织。说到底是保持一个市场、一套规则、一种体系,还是要再现二战后曾经有过的美苏两个市场、两个规则、两种体系,或者其他的可能。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具根本性的,怎么使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资金周转链不断裂,怎么要加强?怎么样创新?怎么有发展?这些是现在广泛讨论的,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发展,这些都首先取决于未来经济运行的秩序的目标是什么,路径又有哪些?显然多数国家不愿意另起炉灶,在“脱钩”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认为这行不通,因为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背叛。绝大多数国家内心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真心希望特朗普连任的国家少之又少,不过我们已经看到,并且估计到在美国强力的施压之下,有些国家的态度和立场在发生变化,并选择在中美矛盾冲突中的某一两个方面跟随美国。对此,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

    而美国实施的对华战略及其做法,周力表示,中国的立场是坚定而明确的。第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必经的一个历史时期,历史时期的存在与发展与否,不以某个国家或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与多极化和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通行的规则,首先是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民主协商,坚持互利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动辄使用武力、制裁,并以此相威胁。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世界秩序的有益实践。

  第三,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都有尊重和遵守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义务,都有根据本国国情自主发展的权利,也都有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正当利益的权利。

  第四,中方愿通过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把中美关系拉回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轨道上。同时我们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行径和强权政府,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维护自身的正当发展权益和民族尊严。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2

  中美作为当今21世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方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去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成功会晤,就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前,美国国务卿克里第二次访华,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规划中美高层交往与中方对表,让人对中美关系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携母亲还有女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访华行动,虽然她们本次的访华不谈论政治,但从一定的程度来看,这也是中美关系友好的一种表现。

  然而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关系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近期美国一些高官接连在钓鱼岛、东海、南海等问题上“拉偏架”,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矛头直指中国。这些言行既从一个侧面表明,美方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仍然“心存杂念”,又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担忧。

  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短期来看,中美两国的矛盾不可避免,争吵和纠纷是难免的,但中美两国关系整体上会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双方的合作意愿也会进一步增强。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崛起将会进一步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双方的矛盾会有激化的可能,但双方在经济上的依存度将会越来越高,最后会出现 “和则两利 ,斗则两伤” 的局面, 两国关系会在曲折中前进。

  大国相处之道最忌出现战略误判。中美合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由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搬。中美差异巨大,矛盾分歧难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肯定会面临各种干扰。我们都应该知道行胜于言,双方应把共识转化为行动,跨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冲突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

  因此,我觉得两国应该:一、探索扩大经贸合作的新途径。两个“巨无霸”扩大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估计又会超越历史的想象。双方应抓住机遇,拓展合作领域,打造合作亮点,提升合作境界。二、维护历史正义和战后秩序。历史是面镜子,既可以折射现实,也能够昭示未来。三、是促进亚太地区和平发展。中国欢迎美国为亚太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美国也要尊重中国在周边及亚太地区的利益与影响。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方才能共同创造繁荣与稳定的亚太新世纪。特别是在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争议问题上,美国应明辨是非,谨言慎行,避免对外发出矛盾和错误讯息。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必须服从世界市场,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两国的区别仅在于,美国在世界经济的上层建筑领域依然占据着强有力的地位,而中国的优势,则集中在世界经济的物质基础领域。只有中国不再拒绝普世价值,而学会遵守国际法则,按理出牌,开放自强,才能永续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尽快摒弃“对抗思维”和“阴谋论”,抛弃一些冷战时期洗脑式的敌对宣传,重新拥抱美国融入世界。虽然中美在双边及经济领域存在着诸多摩擦,但世界发展的主流是共同发展,合作,走向共赢,作为全球大国的双方,我们不能分道扬镳,转而对立,毕竟代价实在是双方都支付不起的。双方只要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求同存异的态度,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寻求和扩大共同点,加强双方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交流,就能为21世纪中美稳定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景。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3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了哲学以及计算机等知识,关键内容是关于智能化的研究,伴随网络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文章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究,以期为未来发展奠基。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1-0140-02

   Abstract: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combinesphilosophyandcomputerandotherfieldsofknowledge,andthekeycontentistheresearchonintelligence.Withthedevelopmentofthenetworkera,artificialintelligenceismoreandmorewidelyusedinreallife.Thispaperprobesintothe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inordertolaythefoundationforits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appli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

   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工智能,它与纳米技术、基因工程被称为尖端科技,同时也与知识相融形成交叉学科。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虽然莫衷一是,但它的使用却有着相当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就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改进与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了一定研究。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所谓智能水平是要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人工智能科学是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组成,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类的感知、记忆、学习、意识、等心智活动的科学被称之为认知科學。而脑科学是依据分子与细胞水平与行为水平方面研究智能机理,这是一种探究人脑本质的重要脑模型结构。用人工的方法技术去模拟、延展人的智能,以求机器得以实现智能的整个过程就被称为人工职能。智能科学是探索人工智能的新方法,它主要的研究基础是功能仿真与进行机理。

   人工智能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将对信息时代和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分化。另一方面,学科的融合程度较高,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趋势。这种学科的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人工智能需要多学科的之间的交叉研究,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研究是其中的主要学科。如果把人工智能当做一个整体性的完整学科去研究,那么跨学科的研究与创新势在必行,跨学科的多领域合作是现在的科学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概莫能外。

   1人工智能的概述

   人工智能被称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涉及仿真研究和智能技术等诸多领域。一般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人工智能和智能技术。目前,人工智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人工智能已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应用技术的目的是让人工智能完成协助人们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变化,在现阶段,人工智能最普遍和最明显的运用实在计算机领域。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与迅速发展、它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其他领域,智能技术、智能系统、数据分析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首先,智能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人机交互系统和现实通讯,那么使用文字、并且具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与翻译功能就成了该技术必须有的要素。智能技术发展至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深蓝计算机击败象棋大师以及新近发生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服务人类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人机交互功能,计算机存储技术与运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又为人机交互铺平了道理。二是数据分析功能,主要是研究模糊数据和未知数据,从而找到有用的信息,数据库和统计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技术支持、知识包括理论算法、可视化和半结构元素,如语言,它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分析的支持。此外,作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自主系统,智能系统包含了与人类相似的多种思想和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特定的目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智能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求自身可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物理系统与逻辑系统的突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智能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智能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与升级属性的系统,可以模拟人类的行为活动,这是它能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能够被广泛使用的基础。

   2人工职能技术的建议

   2.1转变传统思维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转变思维,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将其纳入正常科学发展的轨道,将人工智能的仿真功能放在首位,重视人脑与人工智能的信息交换,最后形成二进位制的0、1码,供随时取用。人工智能的本质要求建立全新的算法模型,运用全新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去揭示其本质。我们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的重要意义,重视公共知识的探索价值,不要沉浸在对于知识的盲目崇拜当中。人工智能的复杂性不能掩盖其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

   2.2构建模拟交互人脑的神经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点。人脑的复杂活动也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人类大脑的神经活动没有符号映射活动,但是人工智能中的符号技术却可以不断的重复。人工智能可以解决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复杂的游戏问题,为游戏者和游戏本身提供强有力的有效支撑,帮助游戏者作出正确的决策。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它在计算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游戏中可以达到国际标准,但仍有差异的棋手,不能有洞察力的棋手,在实际的操作可以根据当地条件选择不做游戏的策略,需要改进。换句话说,人脑的网络活动不同于符号。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号活动来模拟人脑的交互作用,取代人脑的生物过程。加强人机交互仿真的互助性研究,注重提高技术的运用,在方案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摆脱单纯的人机互补,利用自动接口技术提升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应用价值。 2.3加强操作性强的规范在通信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机器人系统中。它能观察和理解人的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利用智能技术开发出能够通过人机通信反映人类情感的机器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基本的通信和困难的情感选择。与此同时,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并展示出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的巨大潜力。在当今信息更新迅速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的改进着信息检索的方式,通以便于处理各种海量的信息,方便人们快速的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加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建立基于方法论的技术示范和研究机构,依据市场的需求发展人工智能,做到市场化运行,做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进一步降低技术风险,促进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人工智能在未来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

   3人工智能的愿景以发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经历了仿真预测到技术组合的仿真进展的转变;从机器到机器参与手工加工;从机器思维到人类思维的结合;从机器学习转向机器辅助人类操作。人工智能离不开理论,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使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将会促使机器具有强烈的仿真功能。微积分产生于人类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数理逻辑的进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着力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仿生学在解决不确定性问题领域的表现差强人意,由此带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远低于人们的预期。不确定性的问题就长远来看是肯定可以解决的,但是过程肯定是漫长与复杂的,所以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是光明的,但是道路却不会是坦途。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我们必须从人工智能的现状中去着手,结合模式识别、人机组合、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去探究其未来的发展之路。模式识别是智能发展中的一个突破,通过数学方法和判断来处理信息,从而实现机器的自我识别。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自动识别和实现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综合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可用于车辆控制,智能技术可结合使用。

   就现在来看,此种模式下的识别技术在现实状况下还没有办法解决。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开拓。在未来,在一定程度上,神经网络与机器的结合是可行的,机器取得情感上的功能也是可能的。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情感因素将会成为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有六个方面:

   (1)并发约束模型:这需要人们开发一种混合并发的编程语言,一方面用来描述系统环境,另一方面用来描述系统任务,这是智能计算的基础。

   (2)交互編程与社会建设:开放的信息系统研究整个计算机领域研究(包括人工智能)老生常谈的课题之一。这个系统的研究要把重视人工智能和传统技术结合起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

   (3)基于DAI的软件设计新范式:一个复杂的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一个程序没有任何错误可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成本攀升,所以无错误代码不见得就一定产生良好的现实效用。

   (4)知识表示。在知识表示方面的研究,以可预见的十年来看,最具有现实挑战性的研究项目应该是动态知识系统的表征以及Agent编程理论与实现的研究。

   (5)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建立与理解: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研究应重点研究无法符号化、信息不完整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关键是如何理解和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建立这样一个系统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

   (6)技术及接口语言。语言的研究还没有突破语义的障碍。目前尚不清楚解决自然语言歧义的元素可能有很大的进展,难以想象。任何内部能量的输入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产生高质量的翻译机器翻译系统或理想的语篇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与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相关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与扩大,语言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将是迅速的。

   4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还是以模拟智能为主,以实现自我识别为主要方向。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注重智能技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导向,以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人工智能由于其独特的方便、快速的优点,给生命带来了便利,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继续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刚.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探究[J].电脑迷,2017,12:32.

   [2]陈莉.基于机器视觉的双摄像头测距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8.

   [3]陈炳东,兰翠芹.技术视角下的智能化设计研究[J].设计,2019,6:102-103.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4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大众比较关注的问题,但是就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讲,在形势上变的越发严峻,市场上不断出现农药残留超标、乱用化学制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强化相关监管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已经不单纯的是质量问题,而是公民应具备的重要权利之一,和人们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紧密相关,同时也和社会安全、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以及社会稳定。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几年,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每当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就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一定的信任危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产品方面的质量安全问题变的尤为突出,是需充分重视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结果显示,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向好。以图1和图2为例:

   通过图表可以得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态势比较良好。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平均合格率为96.6%,合格率高成绩显著,但离“安全生产、消费放心”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保证有更多的安全农产品让百姓消费,谈一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浅见,以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未来发展策略

   1、建立机制,长效监管

   一是建立党政领导负责制。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统筹,分管领导主抓。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行政长官负责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督查范围,实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票否决。二是建立乡、村级监管机制。制定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阵地建设规划,解决村级协管员误工补助和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建立示范带动机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做到层层示范、层层带动,树立起一批基层样板,把监管示范工作引向深入。

   2、加强监管体系的构建

   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其对民众的生命安全、社会安宁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就要建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为了监管获得更好效果,农兽药检测结果的科学、公正、准确。一是健全监管体系,规范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理顺体制、明确职能、健全队伍。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加强监管。二是健全监测机制,设立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测室,配齐检测人员配备、完善检测设施,提升综合检测能力。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监测重点,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为科学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着力推进监管重心下沉、监管关口前移。以农兽药使用高峰期、农产品上市期为重点,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巡查、宣传和指导服务,监督规范建立生产档案,督促合理使用农兽药等投入品。同时加强对经销商和农户的监督和检查,指导农户用肥、用药,保证在用肥、用药时的合理性,做好安全生产相关填写记录。

   3、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了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证,需在源头上对其进行控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与检测力度,进而使农产品的产地安全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产地管理。一是在产地环境管理上,建立产地坏境监測制度,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大气的定期监测和评价,保证产地坏境符合农产品生产标准。二是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統一采购、統一供应,统一使用,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全面禁止高毒、禁限用农药使用。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明确农产品生产负责人的各项责任,建立由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田间档案记录员组成的产地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其次,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二是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按照设施完善、标识齐全、种养结合、循环利用要求,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生产全程控制,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加大对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生产标准。

   4、增加宣传力度

   在进行宣传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的优势,使大众了解更多和农产量质量安全相关的知识,积极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内容进行宣传。强化消费者和生产者在这方面的安全意识,进而在生产中实现安全加工、销售,保证消费安全,实现良性循环。

   5、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首先,积极改善农业整体生产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进而使农产品在质量方面的安全得到基础保证。其次,加强农业种植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广使用生物肥、有机肥,进而使农作物在生长时的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作物抗逆能力的提升,尽量减少农药在农业种植中的使用。最后,注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持续发展思想理念,运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规范进行生产,转变原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方式。

   6、强化追溯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公众健康,对农产品实行溯源制度,全程质量控制已成为人们公认的食品安全最佳防控模式。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农产品安全的全程监管和追溯管理成为可能。首先,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追溯标准及编码规则,然后搭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进而推进追溯信息平台的全面覆盖,推进追溯数据库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有效整合各个区域、各类企业的系统信息,实现信息的大范围交流和共享,全国范围可以进行统一使用和查询。同时政府需给与在追溯工作中表现较好的企业一定奖励与支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有效实施。初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可追溯。追溯数据库的建设和运用能够使各项数据在查询时变的更为便捷,进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綜上所述,为了使人们的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并且在未来获得更好发展,各级政府应给予充分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针对性策略,制定规范性标准,解决当前在农产品方面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5

  美国知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美中两国关系短期看虽然“出现了一些困扰”,但从长远来看两国“必然会合作”,因为这两大经济体不合作的话,很多全球性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约瑟夫·奈15日在哈佛大学出席“中国经济发展与中美关系”论坛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对于美中关系)我不是很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我很乐观”。

  他解释说,“从长远来看,两年、4年或更长时间,两国关系必然是合作的,因为很多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问题,美中都不能单独应对”,没有双方的合作以及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气候变化等问题将无从得到解决。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约瑟夫·奈指出,“我不认为美国和中国对彼此构成生存威胁,我们都可以从合作中获益良多”,“我们必须确保妥善管理双边关系,绝不能让国家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因素排除合作的重要性”。他强调,美中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历史地看,双方相当有能力进行合作”。

  在谈到美国单边关税政策时,约瑟夫·奈表示,该政策基于一种“经济谬论”,因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储蓄率过低所致,美国同中国的贸易逆差如果降下来,它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就会必然升上去,“如果真想改变美国贸易逆差的水平,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储蓄和投资的比例,这是美国国内政策的问题”。

  他说,短期内贸易冲突可能会像一些美国人所说的,会让中国感到更困难,因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比美国出口给中国的产品更多,但从长远来看,两国均会因为贸易紧张关系不断升级而蒙受巨大损失,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双方谈判解决问题。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6

  当前中美关系发展走势及中国应对之策

  应对之策:以互信除互疑。中美两国复杂的关系决定美国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始终留有一定的注意和警惕,中国则关注如何防止美国破坏中国的国内秩序以及如何应对美国阻止中国重获地区大国地位。目前,在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有所转圜的情况下,中国可考虑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合作平台,在增加“一带一路”项目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度的基础上,吸引美国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合作中,逐步加强战略互信。

  以伙伴对同盟。中国的经济合作观念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全球伙伴网络,使各方平等地享受合作发展的利益。这与美国以美国及其同盟国为中心建立的等级制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安排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并主动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在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同时与美国加强经济沟通和合作,妥善解决分歧。

  以斗争求合作。国家安全方面,特别是在台湾问题等事关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中国应亮明“红线”,在不断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要重战、慎战、备战,面对美国的试探和挑衅,中国可以尝试构建不同于美国霸权安全结构的新的安全战略格局,在必要的时候,以斗争求合作。

  以参与求制衡。面对美国用经济纠纷巩固安全同盟,用安全问题挑起经济摩擦的做法,中国可以从美国盟国和区域合作机制入手加以应对。一是从印度、澳大利亚等相对薄弱环节中寻找突破口,增进与这些国家的政策沟通和经济合作;二是可以利用如上海合作组织等安全对话机制深度参与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

  走势:如果说以前中美关系是“合作+竞争”,以合作为主,那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里,中美关系可能将是“竞争+合作”,以竞争为主。随着中美实力的接近及中国模式世界影响力的不断增长,中美矛盾可能会继续上升。

  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7

  7月21日,美方单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7月24日,中方作出对等反制,通知美方关闭美国驻XXX总领事馆。近来中美关系的确面临很多困难,但这完全是美方一手造成的。在中美关系滑向错误方向的过程中,是美国少数政客一直在疯狂地“踩油门”。他们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裹挟政治私利,绑架国内民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美关系的发展绝不能被少数政客带歪节奏、带偏轨道,他们不能代表美国国内的主流民意。

  让我们先听一听美国学界工商界的声音。7月6日,美国商会及40多家贸易协会致函美财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称对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取得的进展感到鼓舞,改善贸易和发展商业有助于改善美中关系;7月15日,美国工商界人士同中方举行视频会谈,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继续扎根中国,与中国共同成长,并明确反对两国经济“脱钩”;7月25日,来自中美等48个国家的专家举行视频会议,发表声明呼吁美国摒弃冷战思维,支持中美进行对话;7月25至26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哈斯、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赖特、大西洋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肯普等重量级智库学者先后发表文章,批评蓬佩奥的反华演讲无知、错误、危险。这些声音,美方少数政客听不到吗?

  再听一听美国地方政府、媒体和民间的声音。3月12日,美国犹他州议会参众两院通过共同决议案,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美国纽约州长科莫4月曾发推特称,感谢中国政府、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等帮助促成捐赠的1000台呼吸机。他还感谢中方合作,称此事对该州意义重大。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董事长尼伦伯格4月也曾发表声明,对中美友城抗疫合作表示赞赏。中美之间现有277对友好省州和友城,它们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深化两国地方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7月23日以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都发声谴责蓬佩奥之流的美国个别政客“胃口越来越大,理智越来越少,”这些美媒明确拒绝“新冷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蔡伟7月25日在致美南地区各界朋友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到,在休斯敦赫曼公园,一个小男孩主动用中文与他交流,并说喜欢中国,希望有一天去中国旅游。这些声音,美方少数政客真的听不到吗?

  很显然,美国工商学界、地方政府、媒体、民间都传递出很多希望发展中美关系的积极信息。客观冷静的对华认知、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是正道,行得远;傲慢偏见的对华认知、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对华政策是邪路,走不通。正确的道路要守正不移,与时俱进;错误的道路要悬崖勒马,改弦更张。防止中美关系脱轨,需要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中国不会随美方起舞,但也绝不容美方胡来。”霸道行径,中方会坚决回应;理性沟通,中方会积极欢迎。中美双方可依照王毅国务委员在中美智库媒体论坛上致辞的三点建议,激活和开放所有对话渠道、梳理和商定交往的清单、聚焦和展开抗疫合作。作为世界上至关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越是在困难时刻,中美关系越要拨开重重迷雾,尽快重回正确的轨道,发出更多的积极信息,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这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顺应世界各国人民对中美双方的普遍期待。

  一、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现状

  中美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简单地非黑即白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谁是谁非问题,我们必须要正确地面对两国关系的复杂局面,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两国间的关系。我们要明确中美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是要大于两国间的分歧。近些年,中美之间的摩擦和争论虽然不断,但是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对抗,两国关系总是在经历坎坷之后继续前进,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中美两国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在中美关系问题中,虽然美国经常做出一些“无事生非”的试探性举动,但其对待中国的态度却始终“暧昧”,并没有大规模的挑衅事件,这说明美国政府并非“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是忌惮中国的。这种忌惮因素中,纵然有中国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因为两国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十分清楚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要大于分歧的。一旦两国外交关系破裂,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双方来说打击都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期的存在,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

  当前,虽然美国屡屡对中国做出危险举动,比如,今年美国加快推行“转向亚洲”政策。尽管美方一再声明其亚洲“再平衡”战略不针对中国,不以遏制中国为目的,但美国不仅加紧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频频与中国邻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而且在南海、钓鱼岛领土争端上言行不一,对中国采取捍卫领土主权的正当行动说三道四。但是两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却仍是主流。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频繁。今年前十个月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9.1%,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今年头三个季度就达63亿美元,已超过20**年全年58亿美元的最高纪录。这也再次证明了中美经贸合作的互补互惠、互利共赢本质,说明了当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复杂和微妙关系。美国也非常清楚如果进一步损害中美关系必将会“得不偿失”,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中美关系可能会有摩擦和麻烦,但当前绝不会全面恶化。

  二、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XXX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极为敏感的一个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最主要问题。近年来中美关系的起伏和风波多都是由XXX问题引起的。首先,对中国来说,XXX问题是原则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的大问题,中国在XXX问题上绝不会妥协退让,绝不会向美国低头,绝不会任由美国在XXX问题上为所欲为。其次,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屡屡在XXX问题上制造事端,违背不干涉中国政治的诺言,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给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屡屡蒙上阴影。可以这样说,美国在XXX问题上的表现是极为矛盾的,这种矛盾表现在其既想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又想通过XXX问题给中国政府施压,并向借此来达到XXX当局的分离和遏制中国的目的,其用心是极为险恶的。美国政府支持台独势力、向台出售武器的行为正是对两国合作关系的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也致使中美间在此问题上摩擦不断。美国政府的这些举动都是其“中国威胁论”认知在作祟,他们希望和中国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同时又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

  (二)中美两种社会形态的差异与对立也是中美关系冲突的一个因素。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美国的资本主义之间本身是没有直接的冲突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追求的是社会公正、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及建立社会保障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又吸纳了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建立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但是美国的部分人却抓着两国社会形态的差异不放,片面夸大中美意识形态的冲突因素,并制造中国威胁论。他们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威胁和挑战,中国的崛起势必危及美国。因此,他们百般阻挠、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并时不时对中国进行一些“骚扰”,以此来给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朝着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事件,特别是近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政府不再把中国作为其头号敌人,转而开始表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美国这种态度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其接受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认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是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本国的发展上。

  1

  近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涉华政策演讲,除了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制度这一“日常操作”外,他在演讲中称对华接触已经失败,甚至扬言将会联合其他国家采取更坚定的行动,迫使中国做出美国想要看到的改变。

  如此赤裸裸地公开表态,美方的意图,昭然若揭!

  讽刺的是,这一演讲地点在尼克松图书馆。40多年前,尼克松访华是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8

  中美关系——贸易战现状

  20**年1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大型洗衣机和光伏产品分别采取为期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并分别征收最高税率达30%和50%的关税”。

  20**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方利益造成的损失。

  20**年4月16日,中兴通讯遭美国商务部开出的“7年禁令”:未来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售硬件、软件或技术服务,直到20**年3月13日。

  20**年4月25日,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美国三大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正对华为展开调查,调查后者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制裁令,向伊朗出口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华为已经收到来自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的行政传票。

  中美对待贸易战的态度

  中方态度: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世贸组织成员采取的贸易措施,都应该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在中美利益相互交融日深,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格局下,打贸易战没有前途,没有赢家,只会双输。但不畏惧贸易战,中方会坚定不移威武国家和人民利益。

  中美对待贸易战的态度

  美方态度:参考消息网4月24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报道称,在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证实他正考虑访华就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进行磋商之后,中美两国若能重启正式谈判,将标志着双方贸易僵局得以化解。

  报道称,美方对华的示好姿态反映出美国政府内部在应对中国问题上仍存分歧,而特朗普正在听取双方意见。

  中美关系的实质

  实质就是中美各自国家利益的关系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是矛盾的根源。

  国际分工体系是由各国制造业水平所决定的,是各国实力的真正较量,也是各国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而美国把制裁大棒打在我国的制造业上。

  从中美关系的实质到贸易战的实质

  现在并不是中美贸易最失衡的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贸易逆差占美国GDP份额在20**年达到最高,百分之六点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占美国GDP比重虽然一直在上升,但是最高也就到了2%左右。贸易问题只是美国打压中国的借口。而且美国最近经济形势向好,解决逆差问题也并没有很大的迫切性。梳理一下美国301条款对中国实行惩罚措施的产品,这些中国产品并没有竞争力。

  从中美关系的实质到贸易战的实质

  反过来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占中国的比例曾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几年里一度达到了200%-300%,但那个时候美国并没有对中国进行贸易威胁。20**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占中国贸易顺差的比例仅仅只达到了50%左右,因此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现在已经广开商路,对美国市场已经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所以,即便有贸易冲突,中国也没有那么害怕了。2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总值大概5100亿元,只占我国GDP的百分之二点几,因此可以说,现在并不是一个特别严峻的时刻。

  从中美关系的实质到贸易战的实质

  从增加值角度来看,中美贸易的“拳头产品”不一样。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手机、电脑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儿童玩具、鞋等。其中,前几类加起来已经占到中国出口美国的30%以上。

  但美国重点打击的显然不是这些加工贸易品,它怎么会打击自己需要消费的产品呢;它想要的是市场准入,开放其他高附加值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保障为前提条件的产品,因此美国此次301也是打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

  贸易战背后的思考

  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不仅是技术创新和扩散所导致的供给增长源泉,而且是创造就业机会所导致的需求增长的载体源泉。

  哈佛大学和MIT的Hausmannetal.(2011)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该部门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更体现在它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作用。

  但是今年来,美国的制造业近年来竞争优势加速下降。与之相比,20**年中国夺得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国务院明确提出20**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达到甚至赶超美国和德国的水平。

  美国政治精英开出精算的处方:让渡低端、共享中端、遏制高端。

  追根究底——大国博弈——国际地位——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

  美国

  挑起中国周边事端,给中国制造压力

  从贸易战到技术战,获取市场准入

  直接动武打击叙利亚,左右伊朗局势

  签署《XXX旅行法》

  使用金融制裁手段

  石油美元……

  中国

  全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从区域化到全球化。

  互联网+全产业融合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

  中国原油期货在20**年3月26日于XXX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

  中美关系未来展望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显然不是如表面上要解决贸易逆差问题,而是要通过经济对立形成对中国经济遏制的绝对优势,尤其要遏制中国在关键科技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潜力,从而在长期经济对立中逐渐消耗中国在经济上的国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才是真正的动机。

  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中美战略竞争关系是在全球化新时代中不同国力发展阶段的两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对称性的而非全面性的、具合作潜力而非冲突本质的“新型战略竞争关系”。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美关系呈现的是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9

  第一,美国对华政策不只是特朗普个人及其政府班底的好恶所致,也反映出美国社会上层精英比较一致的看法。主张对华政策强硬再强硬的不只是特朗普政府,还包括美国国会两院,可以说是美国整个执政当局。

  第二,对中美关系恶化的演变进程,国际国内都有人采用“新冷战”的说法,不管如何界定,可以肯定的现在中美关系还在往下掉。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上升为对华的战略,重点围绕着意识形态、政治安全、经济技术、国际规则这几大方面,对中国展开战略围剿。

  第三,无论特朗普是否当选,中美关系短期内得以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美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在全球治理的进程当中搞“去中国化”,孤立中国,为此正在加大遏华、遏制中国联盟的力度。

  美国搅局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现在各国讨论的都非常热烈,影响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此,周力主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美国各种搅局,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现行的国际秩序,特别是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政府不赞成全球经济在WTO的框架下继续运行了,那么未来全球经济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框架下,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来运行?也就是说,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经济运行秩序和体系是基本保持现状,在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维护WTO的正常运转,还是将统一的国际贸易组织拆解为各自独立且相对封闭的多个区域性组织。说到底是保持一个市场、一套规则、一种体系,还是要再现二战后曾经有过的美苏两个市场、两个规则、两种体系,或者其他的可能。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具根本性的,怎么使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资金周转链不断裂,怎么要加强?怎么样创新?怎么有发展?这些是现在广泛讨论的,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发展,这些都首先取决于未来经济运行的秩序的目标是什么,路径又有哪些?显然多数国家不愿意另起炉灶,在“脱钩”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认为这行不通,因为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背叛。绝大多数国家内心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真心希望特朗普连任的国家少之又少,不过我们已经看到,并且估计到在美国强力的施压之下,有些国家的态度和立场在发生变化,并选择在中美矛盾冲突中的某一两个方面跟随美国。对此,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

    而美国实施的对华战略及其做法,周力表示,中国的立场是坚定而明确的。第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必经的一个历史时期,历史时期的存在与发展与否,不以某个国家或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与多极化和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通行的规则,首先是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民主协商,坚持互利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动辄使用武力、制裁,并以此相威胁。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世界秩序的有益实践。

  第三,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都有尊重和遵守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义务,都有根据本国国情自主发展的权利,也都有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正当利益的权利。

  第四,中方愿通过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把中美关系拉回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轨道上。同时我们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行径和强权政府,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维护自身的正当发展权益和民族尊严。■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10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记不清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一种观点:所谓国家关系,主要是指政府间关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关系的某些人士:领袖人物、政府官员、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学术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两国间关系越多,相互依赖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总是无法预测的。于是自己也开始思考中美关系的种种现象与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在网上进行的有关资料的查找,我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思索中美关系的未来。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认为,

  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

  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篇11

  【提  要】当前,全球大数据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技术产业与应用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大数据通过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通过网络化扩大组织边界,通过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不仅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更是新时代加快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依托。本文聚焦近期大数据各领域的进展和趋势,梳理主要问题并进行展望。在技术方面,重点探讨了近两年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及其融合发展趋势;在产业方面,重点讨论了中国大数据产品的发展情况;在数据资产管理方面,介绍了行业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的最新发展情况,并着重探讨了数据资产化的关键问题;在安全方面,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大数据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技术工具。

   【关键词】  大数据;数据分析;云计算

   一、国际大数据发展概述

   近年,全球大数据的发展仍处于活跃阶段。根据国际权威机构Statista的统计和预测,全球数据量在2019年有望达到41ZB (图1)。

   2019年以来,全球大数据技术、产业、应用等多方面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趋势,也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本章将对国外大数据战略、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叙述。

   (一)大数据战略持续拓展

   相较于几年前,2019年国外大数据发展在政策方面略显平淡,只有美国的《联邦数据战略第一年度行动计划(Federal Data Strategy Year-1 Action Plan)》草案比较受到关注。2019年6月5日,美国发布了《联邦数据战略第一年度行动计划》草案,这个草案包含了每个机构开展工作的具体可交付成果,以及由多个机构共同协作推动的政府行动,旨在编纂联邦机构如何利用计划、统计和任务支持数据作为战略资产来发展经济、提高联邦政府的效率、促进监督和提高透明度。

   相对于三年前颁布的《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计划》,美国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继续提升,并出现了聚焦点从“技术”到“资产”的转变,其中更是着重提到了金融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的标准统一问题。此外,配套文件中“共享行动:政府范围内的数据服务”成为亮点,针对数据跨机构协同与共享,从执行机构到时间节点都进行了战略部署。

   早些时候,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创造一个“繁荣的数据驱动经济”。该决议预计,到2020年,欧盟GDP将因更好的数据使用而增加1.9%。但遗憾的是,据统计目前只有1.7%的公司充分利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

   拓宽和深入大数据技术应用是各国数据战略的共识之处。据了解,美国2020年人口普查有望采用差分隐私等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来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英国政府统计部门正在探索利用交通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跟踪英国经济走势,提供预警服务,帮助政府进行精准决策。

   (二)大数据底层技术逐步成熟

   近年来,大数据底层技术发展呈现出逐步成熟的态势。在大数据发展的初期,技术方案主要聚焦于解决数据“大”的问题,Apache Hadoop定义了最基础的分布式批处理架构,打破了传统数据库一体化的模式,将计算与存储分离,聚焦于解决海量数据的低成本存储与规模化处理。Hadoop凭借其友好的技术生态和扩展性优势,一度对传统大规模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or, MPP)数据库的市场造成影响。但当前MPP在扩展性方面不断突破(2019年中国信通院大数据产品能力评测中,MPP大规模测试集群规模已突破512节点),使得MPP在海量数据处理领域又重新获得了一席之位。

   MapReduce暴露的处理效率问题以及Hadoop体系庞大复杂的运维操作,推动计算框架不断进行着升级演进。随后出现的Apache Spark已逐步成为计算框架的事实标准。在解决了数据“大”的问题后,数据分析时效性的需求愈发突出,Apache Flink、Kafka Streams、Spark Structured Streaming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产品为分布式流处理的基础框架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技术产品不断分层细化,在开源社区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栈,覆盖存储、计算、分析、集成、管理、运维等各个方面。据统计,目前大数据相关开源项目已达上百个。

   (三)大数据产业規模平稳增长

   国际机构Statista在2019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大数据市场的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560亿美元,较2018年的预期水平增长约33.33%,较2016年的市场收入规模翻一倍。随着市场整体的日渐成熟和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未来大数据市场将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增速维持在14%左右。在2018-2020年的预测期内,大数据市场整体的收入规模将保持每年约70亿美元的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5.33%(图2)。

   从细分市场来看,大数据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均保持较稳定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三大细分市场的收入规模将分别达到150亿美元(硬件)、200亿美元(软件)、210亿美元(服务)。具体来看,2016-2017年,软件市场规模增速达到了37.5%,在数值上超过了传统的硬件市场。随着机器学习、高级分析算法等技术的成熟与融合,更多的数据应用和场景正在落地,大数据软件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在2018-2020年间,每年约有30亿美元的增长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52%。大数据相关服务的规模始终最高,预计在2018-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4.56%。相比之下,硬件市场增速最低,但仍能保持约11.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整体占比来看,软件规模占比将逐渐增加,服务相关收益将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软件与服务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而硬件规模在整体的占比则逐渐减小(图3)。 (四)大数据企业加速整合

   近两年来,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公司也遭遇了一些变化。2018年10月,美国大数据技术巨头Cloudera 和Hortonworks 宣布合并。在Hadoop领域,两家公司的合并意味着“强强联手”,而在更加广义的大数据领域,则更像是“抱团取暖”。但毫无疑问,这至少可以帮助两家企业结束近十年的竞争,并且依靠垄断地位早日摆脱长期亏损的窘况。而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会影响整个Hadoop的生态。开源大数据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基础设施,两家公司合并意味着Hadoop的标准将更加统一,长期来看新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新技术的投入。从体量和级别上来看,新公司将基本代表Hadoop社区,其他同类型企业将很难与之竞争。

   2019年8月,惠普(HPE)收购大数据技术公司MapR的业务资产,包括MapR的技术、知识产权以及多个领域的业务资源等。MapR创立于2009年,属于Hadoop全球软件发行版供应商之一。专家普遍认为,企业组织越来越多以云服务形式使用数据计算和分析产品是使得MapR需求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用户需求正从采购以Hadoop为代表的平台型产品,转向结合云化、智能计算后的服务型产品。这也意味着,全球企业级IT厂商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即满足用户从平台产品到云化服务,再到智能解决方案的整体需求。

   (五)数据合规要求日益严格

   近两年来,各国在数据合规性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数据合规的进程仍任重道远。2019年5月25日,旨在保护欧盟公民的个人数据、对企业的数据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实施满一周年,数据保护相关的案例与公开事件数量攀升,同时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GDPR实施满一年后,未经用户同意而设置的新闻网站上的Cookies数量下降了22%。欧盟EDPB的报告显示,GDPR实施一年以来,欧盟当局收到了约145000份数据安全相关的投诉和问题举报;共判处5500万欧元行政罚款。苹果、微软、Twitter、WhatsApp、Instagram等企业也都遭到调查或处罚。

   GDPR正式实施之后,带来了全球隐私保护立法的热潮,并成功提升了社会各领域对于数据保护的重视。例如,2020年1月起,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也将正式生效。与GDPR类似,CCPA将对所有和美国加州居民有业务的数据商业行为进行监管。CCPA在适用监管的标准上比GDPR更宽松,但是一旦满足被监管的标准,违法企业受到的惩罚更大。2019年8月份,IAPP(世界上信息隐私方面的专业协会)OneTrust(第三方风险技术平台)对部分美国企业进行了CCPA准备度调查,结果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企业应该遵守CCPA,但只有大约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企业已经完全做好了应对CCPA的准备。除加州CCPA外,更多的法案正在美国纽约州等多个州陆续生效。

   二、融合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当前,大数据体系的底层技术框架已基本成熟。大数据技术正逐步成为支撑型的基础设施,其发展方向也开始向提升效率转变,逐步向个性化的上层应用聚焦,技术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本章将针对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几大融合趋势进行探讨。

   (一)算力融合:多樣性算力提升整体效率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逐步深入,场景愈发丰富,数据平台开始承载人工智能、物联网、视频转码、复杂分析、高性能计算等多样性的任务负载。同时,数据复杂度不断提升,以高维矩阵运算为代表的新型计算范式具有粒度更细、并行更强、高内存占用、高带宽需求、低延迟高实时性等特点,以CPU为底层硬件的传统大数据技术无法有效满足新业务需求,出现性能瓶颈。

   当前,以CPU为调度核心,协同GPU、FPGA、ASIC及各类用于AI加速“xPU”的异构算力平台成为行业热点解决方案,以GPU为代表的计算加速单元能够极大提升新业务计算效率。不同硬件体系融合存在开发工具相互独立、编程语言及接口体系不同、软硬件协同缺失等工程问题。为此,产业界试图从统一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层面来实现对不同硬件底层的兼容,例如Intel公司正在设计支持跨多架构(包括CPU、GPU、FPGA和其他加速器)开发的编程模型oneAPI,它提供一套统一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集,来实现对多样性算力的调用,从根本上简化开发模式,针对异构计算形成一套全新的开放标准。

   (二)流批融合:平衡计算性价比的最优解

   流处理能够有效处理即时变化的信息,从而反映出信息热点的实时动态变化。而离线批处理则更能够体现历史数据的累加反馈。考虑到对于实时计算需求和计算资源之间的平衡,业界很早就有了lambda架构的理论来支撑批处理和流处理共同存在的计算场景。随着技术架构的演进,流批融合计算正在成为趋势,并不断在向更实时更高效的计算推进,以支撑更丰富的大数据处理需求。

   流计算的产生来源于对数据加工时效性的严苛要求。数据的价值随时间流逝而降低时,我们就必须在数据产生后尽可能快的对其进行处理,比如实时监控、风控预警等。早期流计算开源框架的典型工具是Storm,虽然它是逐条处理的典型流计算模式,但并不能满足“有且仅有一次(Exactly-once)”的处理机制。之后的Heron在Storm上做了很多改进,但相应的社区并不活跃。同期的Spark在流计算方面先后推出了Spark Streaming和Structured Streaming,以微批处理的思想实现流式计算。而近年来出现的Apache Flink,则使用了流处理的思想来实现批处理,很好地实现了流批融合的计算,国内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国外包括Uber、Lyft、Netflix等公司都是Flink的使用者。2017年由伯克利大学AMPLab开源的Ray框架也有相类似的思想,由一套引擎来融合多种计算模式,蚂蚁金服基于此框架正在进行金融级在线机器学习的实践。 (三)TA融合:混合事务/分析支撑即时决策

   TA融合是指事务(Transaction)与分析(Analysis)的融合机制。在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的今天,海量实时的数据分析需求无法避免。分析和业务是强关联的,但由于这两类数据库在数据模型、行列存储模式和响应效率等方面的区别,通常会造成数据的重复存储。事务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库只能通过定时任务同步导入分析系统,这就导致了数据时效性不足,无法实时地进行决策分析。

   混合事务/分析处理(HTAP)是Gartner提出的一个架构,它的设计理念是为了打破事务和分析之间的“墙”,实现在单一的数据源上不加区分的处理事务和分析任务。这种融合的架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避免频繁的数据搬运操作给系统带来的额外负担,减少数据重复存储带来的成本,从而及时高效地对最新业务操作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模块融合:一站式数据能力复用平台

   大数据的工具和技术栈已经相对成熟,大公司在实战经验中围绕工具与数据的生产链条、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等逐渐形成了能力集合,并通过这一概念来统一数据资产的视图和标准,提供通用数据的加工、管理和分析能力。

   数据能力集成的趋势打破了原有企業内的复杂数据结构,使数据和业务更贴近,并能更快地使用数据驱动决策。主要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二是打通数据共享的通道;三是提供统一的数据开发能力。这样的“企业级数据能力复用平台”是一个由多种工具和能力组合而成的数据应用引擎、数据价值化的加工厂,来连接下层的数据和上层的数据应用团队,从而形成敏捷的数据驱动精细化运营的模式。阿里巴巴提出的“中台”概念和华为公司提出的“数据基础设施”概念都是模块融合趋势的印证。

   (五)云数融合:云化趋势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大数据基础设施向云上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各大云厂商均开始提供各类大数据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纷纷构建自己的云上数据产品。早期的云化产品大部分是对已有大数据产品的云化改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产品从设计之初就遵循了云原生的概念进行开发,生于云长于云,更适合云上生态。

   向云化解决方案演进的最大优点是用户不用再操心如何维护底层的硬件和网络,能够更专注于数据和业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数据技术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门槛。

   (六)数智融合:数据与智能多方位深度整合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化与数据治理的智能化。

   智能的平台:用智能化的手段来分析数据是释放数据价值高阶之路,但用户往往不希望在两个平台间不断的搬运数据,这促成了大数据平台和机器学习平台深度整合的趋势,大数据平台在支持机器学习算法之外,还将支持更多的AI类应用。Databricks为数据科学家提供一站式的分析平台Data Science Workspace,Cloudera 也推出了相应的分析平台Cloudera Data Science Workbench。2019年底,阿里巴巴基于Flink开源了机器学习算法平台Alink,并已在阿里巴巴搜索、推荐、广告等核心实时在线业务中有广泛实践。

   智能的数据治理:数据治理的输出是人工智能的输入,即经过治理后的大数据。AI数据治理,是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治理使数据变得智能:通过智能元数据感知和敏感数据自动识别,对数据自动分级分类,形成全局统一的数据视图。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清洗和关联分析,把关数据质量,建立数据血缘关系。数据能够自动具备类型、级别、血缘等标签,在降低数据治理复杂性和成本的同时,得到智能的数据。

   三、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融合应用不断深化,数字经济量质提升,对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本章将从政策环境、主管机构、产品生态、行业应用等方面对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简要分析。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自2014年以来,中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谋篇布局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1.预热阶段:2014年3月,“大数据”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政策环境搭建开始预热。从这一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中央政府开始提供积极的支持政策与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大数据发展创造机遇。

   2.起步阶段: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成为中国发展大数据的首部战略性指导文件,对包括大数据产业在内的大数据整体发展作出了部署,体现出国家层面对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

   3.落地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公布标志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正式提出,彰显了中央对于大数据战略的重视。2016年12月,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深化阶段:随着国内大数据迎来全面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大数据战略也开始走向深化阶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大数据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12月,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了集体学习。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第六次提到“大数据”,并且有多项任务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性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规划、行动计划和指导意见等文件。截至目前,除港澳台外全国31个省级单位均已发布了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可以说,中国各地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陆续进入了落实阶段。梳理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典型大数据产业政策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区、市)的大数据政策集中发布于2016年至2017年。而在近两年发布的政策中,更多的地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整体作为考量,并加入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内容,进一步地拓展了大数据的外延。同时,各地在颁布大数据政策时,除注重大数据产业的推进外,也在更多地关注产业数字化和政务服务等方面,这也体现出了大数据与行业应用结合及政务数据共享开放近年来取得的进展。 (二)各地大数据主管机构陆续成立

   近年来,部分省市陆续成立了大数据局等相关机构,对包括大数据产业在内的大数据发展进行统一管理。以省级大数据主管机构为例,从2014年广东省设立第一个省级大数据局开始,截至2019年5月,共有14个省级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数据主管机构。

   除此之外,上海、天津、江西等省市组建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江西省信息中心(江西省大数据中心),承担了一部分大数据主管机构的职能。部分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也相应组建了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根据黄璜等人的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已有79个副省级和地级城市组建了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

   (三)大数据技术产品水平持续提升

   从产品角度来看,目前大数据技术产品主要包括大数据基础类技术产品(承担数据存储和基本处理功能,包括分布式批处理平台、分布式流处理平台、分布式数据库、数据集成工具等)、分析类技术产品(承担对于数据的分析挖掘功能,包括数据挖掘工具、bi工具、可视化工具等)、管理类技术产品(承担数据在集成、加工、流转过程中的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流通平台等)等。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大数据基础类技术产品市场成熟度相对较高。一是供应商越来越多,从最早只有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发展到目前的近60家公司可以提供相应产品,覆盖了互联网、金融、电信、电力、铁路、石化、军工等不同行业;二是产品功能日益完善,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测试,分布式批处理平台、分布式流处理平台类的参评产品功能项通过率均在95%以上;三是大规模部署能力有很大突破,例如阿里云MaxCompute通过了10000节点批处理平台基础能力测试,华为GuassDB通过了512台物理节点的分析型数据库基础能力测试;四是自主研发意识不断提高,目前有很多基础类产品源自对于开源产品进行的二次开发,特别是分布式批处理平台、流处理平台等产品九成以上基于已有开源产品开发。

   中国大数据分析类技术产品发展迅速,个性化与实用性趋势明显。一是满足跨行业需求的通用数据分析工具類产品逐渐应运而生,如百度的机器学习平台Jarvis、阿里云的机器学习平台PAI等;二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相应发展,数据挖掘平台从以往只支持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转变为额外支持深度学习算法以及GPU计算加速能力;三是数据分析类产品易用性进一步提升,大部分产品都拥有直观的可视化界面以及简洁便利的交互操作方式。

   中国大数据管理类技术产品还处于市场形成的初期。目前,国内常见的大数据管理类软件有20多款。数据管理类产品虽然涉及的内容庞杂,但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低,一些开源软件如Kettle、Sqoop和Nifi等,为数据集成工具提供了开发基础。中国信通院测试结果显示,参照囊括功能全集的大数据管理软件评测标准,所有参评产品符合程度均在90%以下。随着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数据管理类软件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未来将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数据管理需求结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大数据行业应用不断深化

   前几年,大数据的应用还主要在互联网、营销、广告领域。这几年,无论是从新增企业数量、融资规模还是应用热度来说,与大数据结合紧密的行业逐步向工业、政务、电信、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渗透,应用逐渐向生产、物流、供应链等核心业务延伸,涌现了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企业应用大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电力、铁路、石化等实体经济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数据治理,构建起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能力,行业应用“脱虚向实”趋势明显,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加深。

   电信行业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来源涉及移动通话和固定电话、无线上网、有线宽带接入等所有业务,也涵盖线上线下渠道在内的渠道经营相关信息,所服务的客户涉及个人客户、家庭客户和政企客户。三大运营商2019年以来在大数据应用方面都走向了更加专业化的阶段。电信行业在发展大数据上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规模大、数据应用价值持续凸显、数据安全性普遍较高。2019年,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完成了全集团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设立了专业的大数据运营部门或公司,开始了数据价值释放的新举措。通过对外提供领先的网络服务能力,深厚的数据平台架构和数据融合应用能力,高效可靠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云服务能力,打造数字生态体系,加速非电信业务的变现能力。

   金融行业方面,随着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通过金融大数据规范行业秩序并降低金融风险逐渐成为金融大数据的主流应用场景。同时,各大金融机构由于信息化建设基础好、数据治理起步早,使得金融业成为数据治理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

   互联网营销方面,随着社交网络用户数量不断扩张,利用社交大数据来做产品口碑分析、用户意见收集分析、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数字营销”应用,将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重点。电商数据直接反映用户的消费习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以及广告主营销预算的下降,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触达目标用户成为行业最热衷的话题。“线下大数据”“新零售”的概念日渐火热,但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容易存在漏洞,也使得合规性成为这一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工业方面,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里,在生产链过程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售后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数据总和。随着工业大数据成熟度的提升,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也逐渐深入。目前,各个工业企业已经开始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逐步提升工业大数据成熟度,深入工业大数据价值挖掘。

   能源行业方面,2019年5月,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旨在打通数据壁垒、激活数据价值、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数据资产的统一运营,推进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这是传统能源行业拥抱大数据应用的一次机制创新。 医療健康方面,医疗大数据成为2019年大数据应用的热点方向。2018年7月颁布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为健康行业大数据服务指导了方向。电子病历、个性化诊疗、医疗知识图谱、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药品器械研发等成为行业热点。

   除以上行业之外,教育、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也都在快速发展。中国大数据的行业应用更加广泛,正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四、数据资产化步伐稳步推进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首次公开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这是中央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的重要变化。

   (一)数据:从资源到资产

   “数据资产”这一概念是由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概念逐渐演变而来的。信息资源是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被视为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高效、经济地管理组织中的信息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数据资源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政府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产生,是有含义的数据集结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资源。数据资产在21世纪初大数据技术的兴起背景下产生,并随着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普及。

   中国信通院在2017年将“数据资产”定义为“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以一定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这一概念强调了数据具备的“预期给会计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特征。

   (二)数据资产管理理论体系仍在发展

   数据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数据随机存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使用而诞生的,主要指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可以被方便地存储和访问。经过40年的发展,数据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了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IBM和数据管控机构(DGI)所提出的三个流派,如表1所示。

   然而,以上三种理论体系都是大数据时代之前的产物,其视角还是将数据作为信息来管理,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企业考核的目的,并没有从数据价值释放的维度来考虑。

   在数据资产化背景下,数据资产管理是在数据管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视作数据管理的“升级版”。主要区别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管理视角不同,数据管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数据带来的损失,而数据资产管理则关注如何利用数据资产为企业带来价值,需要基于数据资产的成本、收益来开展数据价值管理。二是管理职能不同,传统数据管理的管理职能包含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模型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而数据资产管理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增加了数据价值管理和数据共享管理等职能。三是组织架构不同,在“数据资源管理转向数据资产管理”的理念影响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也有所变化,需要有更专业的管理队伍和更细致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数据资产管理的流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各行业积极实践数据资产管理

   各行业实践数据资产管理普遍经历3-4个阶段。最初,行业数据资产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报表和经营分析的准确性,并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实现。随后,行业数据资产管理的目的是治理数据,管理对象由分析域延伸到生产域,并在数据库中开展数据标准管理和数据质量管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数据逐步汇总到大数据平台,形成了数据采集、计算、加工、分析等配套工具,建立了元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保护等机制,并开展了数据创新应用。而目前,许多行业的数据资产管理已经进入到数据资产运营阶段,数据成为了企业核心的生产要素,不仅满足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创新,还逐渐成为服务企业外部的数据产品。企业也积极开展如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等数据管理能力评估工作,不断提升数据资产管理能力。

   金融、电信等行业普遍在2000年至2010年间就开始了数据仓库建设(简称数仓建设),并将数据治理范围逐步扩展到生产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2010年后通过引入大数据平台,企业实现了数据的汇聚,并逐渐向数据湖发展,内部的数据应用较为完善,不少企业逐渐在探索数据对外运营和服务。

   (四)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百花齐放

   数据资产管理工具是数据资产管理工作落地的重要手段。由于大数据技术栈中开源软件的缺失,数据资产管理的技术发展没有可参考的模板,工具开发者多从数据资产管理实践与项目中设计工具架构,各企业数据资产管理需求的差异化使得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的形态各异。因此,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可以是多个工具的集成,并以模块化的形式集中于数据管理平台。

   元数据管理工具、数据标准管理工具、数据质量管理工具是数据资产管理工具的核心,数据价值工具是数据资产化的有力保障。中国信通院对数据管理平台的测试结果显示,数据管理平台对于元数据管理工具、数据标准管理工具和数据质量管理工具的覆盖率达到了100%,这些工具通过追踪记录数据、标准化数据、稽核数据的关键活动,有效地管理了数据,提升了数据的可用性。与此同时,主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模型管理工具的覆盖率均低于20%,其中主数据管理多以解决方案的方式提供服务,而数据模型管理多在元数据管理中实现,或以独立工具在设计数据库或数据仓库阶段完成。超过80%的数据价值工具以直接提供数据源的方式进行数据服务,其它的数据服务方式包括数据源组合、数据可视化和数据算法模型等。超过95%的数据价值工具动态展示数据的分布应用和存储计算情况,但仅有不到10%的工具量化数据价值,并提供数据增值方案。

   未来,数据资产管理工具将向智能化和敏捷化发展,并以自助服务分析的方式深化数据价值。Gartner在2019年关于分析与商务智能软件市场的调研报告中显示,该市场在2018年增长了11.7%,而基于自助服务分析的现代商务智能和数据科学平台分别增长了23.3%和19%。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数据应用场景的丰富,数据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问题数据也隐藏于数据湖中难以被发觉。智能化的探索梳理结构化数据间、非结构化数据间的关系将节省巨大的人力,快速发现并处理问题数据也将极大的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在数据交易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扩展数据使用者的范围,提升数据使用者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数据价值。 (五)数据资产化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困扰数据资产化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确权困难、数据估值困难和数据交易市场尚未成熟。

   1.数据确权困难。明确数据权属是数据资产化的前提,但目前在数据权利主体以及权力分配上存在诸多争议。数据权不同于传统物权。物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物的直接支配,但数据权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有不同的支配主体,有的数据产生之初由其提供者支配,有的产生之初便被数据收集人支配(如微信聊天内容、电商消费数据、物流数据等);在数据处理阶段被各类数据主体所支配。原始数据只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其价值属性远低于集合数据为代表的增值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因此,法律专家们倾向于将数据的权属分开,即不探讨整体数据权,而是从管理权、使用权、所有权等维度进行探讨。而由于数据从法律上目前尚没有被赋予资产的属性,所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等权益没有被相关的法律充分认同和明确界定。数据也尚未像商标、专利一样,有明确的权利申请途径、权利保护方式等,对于数据的法定权利,尚未有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2.数据估值困难。影响数据资产价值的因素主要有质量、应用和风险三个维度。质量是决定数据资产价值的基础,合理评估数据的质量水平,才能对数据的应用价值进行准确预测;应用是数据资产形成价值的方式,数据与应用场景结合才能贡献经济价值;风险则是指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限制(见表2)。

   目前,常用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三类。成本法从资产的重置角度出发,重点考虑资产价值与重新获取或建立该资产所需成本之间的相关程度;收益法基于目标资产的预期应用场景,通过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折现来反映数据资产在投入使用后的收益能力,而根据衡量无形资产经济效益的不同方法又可具体分为权利金节省法、多期超额收益法和增量收益法;市场法则是在相同或相似资产的市场可比案例的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对差异因素进行调整,以此反映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

   评估数据资产的价值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数据的质量水平、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特定的法律道德限制均对数据资产价值有所影响。虽然目前已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不同的问题,有其适用性的限制。构建成熟的数据资产评价体系,还需要以现有方法为基础框架,进一步探索在特定领域和具体案例中的适配方法。

   3.数据交易市场尚未成熟。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数据交易平台,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数据交易机构,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同时,互联网领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数据流通机制,提供了行业洞察、营销支持、舆情分析、引擎推荐、API数据市场等数据服务,并针对不同的行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数据权属和数据估值的限制,以及数据交易政策和监管的缺失等因素,目前国内的数据交易市场尽管在数据服务方式上有所丰富,却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阻碍了数据资产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市场缺乏信任机制,技术服务方、数据提供商、数据交易中介等可能会私下缓存并对外共享、交易数据,数据使用企业不按协议要求私自留存、复制甚至转卖数据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各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未形成统一的交易流程,甚至有些交易平台没有完整的数据交易规范,使得数据交易存在很大风险。二是缺乏良性互动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数据交易中所涉及的采集、传输、汇聚活动日益频繁,相应的,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亟需建立包括监管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多要素协同的,覆盖数据生产流通全过程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五、数据安全合规要求不断提升

   2019年以来,大数据安全合规方面不断有事件曝出。2019年9月6日,位于杭州的大数据风控平台杭州魔蝎數据科技有限公司被警方控制,高管被带走,相关服务暂时瘫痪。同日,另一家提供大数据风控服务的新颜科技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以两平台被查为开端,短短一周内,多家征信企业分别有人被警方带走调查,市场纷纷猜测是否与爬虫业务有关。一时间,大数据安全合规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再次成为了行业关注热点。

   (一)数据相关法律监管日趋严格规范

   与全球不断收紧的数据合规政策相类似,中国在数据法律监管方面也日趋严格规范。

   当前中国大数据方面的立法呈现出以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包含基本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等综合框架。一些综合性法律中也涉及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

   2019年以来,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中央网信办针对四项关于数据安全的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征求意见稿,其中,《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已正式公布,并于2019年10月1日开始施行。一系列行政法规的制订,唤起了民众对数据安全的强烈关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法律法规体系方面来看,中国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呈现出缺乏综合性统一法律、缺乏法律细节解释、保护与发展协调不够等问题。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的“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包括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两部。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综合立法时代即将来临。

   (二)数据安全技术助力大数据合规要求落地

   数据安全的概念来源于传统信息安全的概念。在传统信息安全中数据是内涵,信息系统是载体,数据安全是整个信息安全的关注重点,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安全技术保障数据的秘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区分,数据安全技术包括作用于数据采集阶段的敏感数据鉴别发现、数据分类分级标签、数据质量监控;作用于数据存储阶段的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容灾;作用于数据处理阶段的数据脱敏、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作用于数据删除阶段的数据全副本销毁;作用于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数据传输校验与加密、数据活动监控审计等。 当前中国数据安全法律法规重点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大数据行业整体合规也必然将以此作为核心。而在目前的数据安全技术中有为数不少的技术手段瞄准了敏感数据在处理使用中的防护,例如数据脱敏 、安全多方计算 、联邦学习 等。

   在《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对于个人信息的提供和保存要经过匿名化处理,而数据脱敏技术是实现数据匿名化处理的有效途径。应用静态脱敏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对外发布不涉及敏感信息,同时在开发、测试环境中保证敏感数据集本身特性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进行挖掘分析;应用动态脱敏技术可以保证在数据服务接口能够实时返回数据请求的同时杜绝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安全多方计算和联邦学习等技术能够确保在协同计算中任何一方实际数据不被其他方获得的情况下完成计算任务并获得正确计算结果。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在有效保护敏感数据以及个人隐私数据不存在泄露风险的同时完成原本需要执行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任务。

   上述技术是当前最为主流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也是最有利于大数据安全合规落地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其中的各项技术分别具有各自的技术实现方式、应用场景、技术优势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对比如表3。

   上述技术均存在多种技术实现方式,不同实现方式可能达到对于隐私数据的不同程度保护,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隐私数据的保护程度和可用性也有不同的需求。作为助力实现大数据安全合规落地的主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合适的实现方式,而繁多的实现方式和产品化的功能点区别导致技术使用者具体进行选择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通过标准对相应隐私保护技术进行规范化,可以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况。

   未来伴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将不断出台,在企业合规方面,应用标准化的数据安全技术是十分有效的合规落地手段。随着公众数据安全意识的提升和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完善,数据安全技术将逐渐呈现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趋势,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相关产品技术标准制定,应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数据安全技术产品,保证对于敏感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的使用合法合规,将成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合规落地的一大趋势。

   (三)数据安全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相对于法律法规和针对于数据安全技术的标准,在大数据安全保护中,标准和规范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重要的推荐性标准。标准结合国际通用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理念,提出了“权责一致、目的明确、选择同意、最少够用、公开透明、确保安全、主体参与”七大原则,为企业完善内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及实践操作规则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指引。2019年6月25日,该标准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一系列聚焦数据安全的国家标准近年来陆续发布。包括《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GB/T 35274-2017)《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GB/T 37973-2019)《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7988-2019)《数据交易服务安全要求》(GB/T 37932-2019)等,这些标准对于中国数据安全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 TC601)推出的《可信数据服务》系列规范将个人信息保护推广到企业数据综合合规。标准针对数据供方和数据流通平台的不同角色身份,从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等方面对企业数据合规提出了推荐性建议。规范列举了数据流通平台提供数据流通服务时,在平台管理、流通参与主体管理、流通品管理、流通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和建议,以及数据供方提供数据产品时,在数据产品管理、数据产品供应管理等方面需满足和体现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要求。系列规范已于2019年6月发布。

   六、大数据发展展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数据与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列作为可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这体现出数据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正在产生着根本性、全局性、革命性的影响。

   技术方面,我们仍然处在“数据大爆发”的初期,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将带来更大的“数据洪流”,这就为大数据的存储、分析、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牵引大数据技术再上新的台阶。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数据与智能的融合将带动大数据技术向异构多模、超大容量、超低时延等方向拓展。

   应用方面,大数据行业应用正在从消费端向生产端延伸,从感知型应用向预测型、决策型应用发展。当前,互联网行业已经从“IT时代”全面进入“DT时代”(Data Technology)。未来几年,随着各地政务大数据平台和大型企业数据中台的建成,将促进政务、民生与实体经济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再上新的台階。

   治理方面,随着国家数据安全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数据治理也将深入推进。数据的采集、使用、共享等环节的乱象得到遏制,数据的安全管理成为各行各业自觉遵守的底线,数据流通与应用的合规性将大幅提升,健康、可持续的大数据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然而,中国大数据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大数据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尚不足;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依然较低,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流通仍不顺畅,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没有充分流动起来;数据安全管理仍然薄弱,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威胁与新风险。这就需要大数据从业者们在大数据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行业应用、安全保护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我们也看到,大数据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日益紧密。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一方面区块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确权难、数据孤岛严重、数据垄断等“先天病”,另一方面隐私计算技术等大数据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区块链技术的完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数字经济正向着更加互信、共享、均衡的方向发展,数据的“生产关系”正在进一步重塑。 參考文献

   [1]陈一:《我国大数据交易产权管理实践及政策进展研究》,《现代情报》,2019年第11期。

   [2]黄璜、孙学智:《中国地方政府数据治理机构的初步研究:现状与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2期。

   [3]刘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19年。

   [4]叶雅珍、刘国华、朱扬勇:《数据资产相关概念综述》,《计算机科学》,2019年第11期。


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一篇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一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20年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十一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yanjianggao/9672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