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十六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十六篇

2022-07-20 09:04: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的文章16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篇一】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入宪,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肯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守望相助的共同心愿,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基础,为处理好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宪法遵循,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通畅、便捷。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一些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心民族地区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党和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大支持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发展等37个工程项目。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民族地区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主动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视野审视,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个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新发展措施,取得新发展实效,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牢,两者相辅互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互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其如此,才能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中的重大关系。

  首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来审视和谋划,注重发展目标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要统筹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关键是统筹好“一”和“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正是统筹解决好了“一”和“多”的关系,才使我国民族关系得以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统筹兼顾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既把发展当成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争取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进取也,故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路上更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还要积极回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自信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制度更加定型、完整。坚持实践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繁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混居,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起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篇二】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了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融合的势头,多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党章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首次将中华民族列入宪法,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样性,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和平交往、和谐共济、和谐发展、守望协助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果、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宪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是实施,宪法的权威也是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进一步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一致,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顺畅方便。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谈判民主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扩大共识,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相互信任,产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政治整合模式,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区的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少的民族发展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项支援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等37项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实现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历史方向,积极布局,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积极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的视野来看,才能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党,关键是人。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罕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接近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采取新的发展措施,取得新的发展效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梦与世界的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相互鉴定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一考虑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统一考虑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统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重大关系。

  首先要统一整体,统一规划,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重视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各族群众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强五个认同

  其次,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一一和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化结构中一体化包含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离不开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是主线和方向,多元化是元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化。只有统一解决一和多的关系,我国民族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一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要统一兼顾物质和精神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族问题,解决物质问题,解决精神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大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领导,赢得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进取,故事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道路上,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还要积极响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语言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信心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更加定型和完善。坚持践行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流融合,推进各民族混居,加强五个同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住,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篇三】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做好新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辛努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实践中,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完整准确贯彻上下功夫,确保新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取得扎实成效。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要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做好新疆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民族团结之花就一定能常开长盛。

  做好新疆工作,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把握到位、实践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是重要支撑。要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政治训练,常态化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要把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团结、大胆选拔、放手使用。对新疆各族干部,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带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不断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篇四】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民族文化

【篇五】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团中学的参赛选手崔永辉,今天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学生的故事——《我的维吾尔学生阿不都》。

  阿不都是我的学生,他热情、大方、努力、阳光,他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生活,一起聆听他与汉族师生的点点滴滴。

  维吾尔族学生阿不都,是五团中心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在他一年级时,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五团,走进了五团一小的校门,从此成了汉校里的“小巴郎”。如今他已经16岁了,在五团学校上学也有8个年头了。八年来,他与汉族老师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许多故事在五团中学传成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

  记得在他刚进入五团一小的那一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习惯曾经给幼小的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他在学校感受到了无比的困惑和恐惧。他是左撇子,害怕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他不会说汉语,害怕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欺负他;但他的疑虑马上就在小学班主任田荆树老师的帮助下消失了。田老师给了他太多的回忆,曾帮他学写汉字的是田老师,帮他说好汉语的是田老师,帮他处理同学关系的还是田老师······这位田老师帮助了他,后面也有更多像田老师一样的老师在默默的帮助着他。在学校温暖的大家庭里,他就像一棵努力汲取营养的小树茁壮成长。老师们的帮助也使得他比别的同学更懂事、更努力。由于他优良的品质和不懈的努力,从一年级到现在,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优异的成绩和开朗活泼的*格也使得阿不都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博士”、“小词典”、“开心果”。每当他取得优异成绩时,他都会说:这都是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的功劳,我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不都渐渐地成长成为了一名中学生。进入中学的阿不都明显感到了课业负担的加重。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位无私帮助他的好老师——廖静文。廖老师知道他对汉语的有些意思不能完全理解时,总是想办法解释给他听,同时还让班里的同学帮助他。很快,阿不都就适应了中学生的学习,在第一次考试时,他就进入了年级前五十名。

  阿不都还是一位“热心肠”。班里的桌凳坏了,他总是第一个发现,第一个维修;班里的玻璃碎了,他也是第一个买来新的装好;班里面谁的学习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前去帮助;在学校组织的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他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五元钱,捐给了灾区*。课外活动中,他总是不落人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曾在团中学“五四汇演”中表演魔术,他用自己精湛欢快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成为五团中学的小明星。他的“爱心”与“热情”使他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但是与同学的交往中阿不都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那是上学期的事了,由于和班里的一名汉族女同学发生了一些小矛盾,阿不都很痛苦。他不知道为什么那位同学会误解他想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意,却总是对他心怀敌意,并且告到老师那里说自己欺负女同学。阿不都的困惑一度使自己很痛苦,但很快在阿不都了解了这位同学的具体情况之后而敞开心扉的化解了这场矛盾。

【篇六】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团中学的参赛选手崔永辉,今天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学生的故事——《我的维吾尔学生阿不都》。

  阿不都是我的学生,他热情、大方、努力、阳光,他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生活,一起聆听他与汉族师生的点点滴滴。

  维吾尔族学生阿不都,是五团中心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在他一年级时,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五团,走进了五团一小的校门,从此成了汉校里的“小巴郎”。如今他已经16岁了,在五团学校上学也有8个年头了。八年来,他与汉族老师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许多故事在五团中学传成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

  记得在他刚进入五团一小的那一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习惯曾经给幼小的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他在学校感受到了无比的困惑和恐惧。他是左撇子,害怕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他不会说汉语,害怕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欺负他;但他的疑虑马上就在小学班主任田荆树老师的帮助下消失了。田老师给了他太多的回忆,曾帮他学写汉字的是田老师,帮他说好汉语的是田老师,帮他处理同学关系的还是田老师······这位田老师帮助了他,后面也有更多像田老师一样的老师在默默的帮助着他。在学校温暖的大家庭里,他就像一棵努力汲取营养的小树茁壮成长。老师们的帮助也使得他比别的同学更懂事、更努力。由于他优良的品质和不懈的努力,从一年级到现在,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优异的成绩和开朗活泼的*格也使得阿不都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博士”、“小词典”、“开心果”。每当他取得优异成绩时,他都会说:这都是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的功劳,我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不都渐渐地成长成为了一名中学生。进入中学的阿不都明显感到了课业负担的加重。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位无私帮助他的好老师——廖静文。廖老师知道他对汉语的有些意思不能完全理解时,总是想办法解释给他听,同时还让班里的同学帮助他。很快,阿不都就适应了中学生的学习,在第一次考试时,他就进入了年级前五十名。

  阿不都还是一位“热心肠”。班里的桌凳坏了,他总是第一个发现,第一个维修;班里的玻璃碎了,他也是第一个买来新的装好;班里面谁的学习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前去帮助;在学校组织的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他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五元钱,捐给了灾区*。课外活动中,他总是不落人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曾在团中学“五四汇演”中表演魔术,他用自己精湛欢快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成为五团中学的小明星。他的“爱心”与“热情”使他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但是与同学的交往中阿不都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那是上学期的事了,由于和班里的一名汉族女同学发生了一些小矛盾,阿不都很痛苦。他不知道为什么那位同学会误解他想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意,却总是对他心怀敌意,并且告到老师那里说自己欺负女同学。阿不都的困惑一度使自己很痛苦,但很快在阿不都了解了这位同学的具体情况之后而敞开心扉的化解了这场矛盾。

【篇七】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了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融合的势头,多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党章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首次将中华民族列入宪法,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样性,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和平交往、和谐共济、和谐发展、守望协助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果、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宪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是实施,宪法的权威也是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进一步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一致,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顺畅方便。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谈判民主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扩大共识,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相互信任,产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政治整合模式,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区的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少的民族发展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项支援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等37项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实现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历史方向,积极布局,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积极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的视野来看,才能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党,关键是人。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罕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接近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采取新的发展措施,取得新的发展效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梦与世界的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相互鉴定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一考虑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统一考虑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统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重大关系。

  首先要统一整体,统一规划,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重视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各族群众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强五个认同

  其次,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一一和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化结构中一体化包含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离不开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是主线和方向,多元化是元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化。只有统一解决一和多的关系,我国民族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一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要统一兼顾物质和精神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族问题,解决物质问题,解决精神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大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领导,赢得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进取,故事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道路上,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还要积极响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语言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信心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更加定型和完善。坚持践行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流融合,推进各民族混居,加强五个同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住,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篇八】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名新业人,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让民族团结之花尽相开放。

【篇九】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入宪,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肯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守望相助的共同心愿,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基础,为处理好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宪法遵循,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通畅、便捷。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一些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心民族地区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党和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大支持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发展等37个工程项目。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民族地区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主动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视野审视,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个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新发展措施,取得新发展实效,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牢,两者相辅互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互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其如此,才能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中的重大关系。

  首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来审视和谋划,注重发展目标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要统筹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关键是统筹好“一”和“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正是统筹解决好了“一”和“多”的关系,才使我国民族关系得以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统筹兼顾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既把发展当成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争取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进取也,故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路上更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还要积极回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自信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制度更加定型、完整。坚持实践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繁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混居,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起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篇十】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的事情就做不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各族群众的幸福和平,才有了经济、良好、快速的发展,才有了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这是一个无法突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经常说的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装饰祖国大地的五彩缤纷,描绘祖国天空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中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要团结民族,把心比心,用心换心。各民族同胞手脚相亲,守望合作,共同维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0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民族团结,最有效的是赢得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建议适合当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各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国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的团结,也包括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伟大复兴,依靠各民族团结友谊。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量。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表示:在所有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有名的论断:";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国内各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的必要条件。

  定胜的基本保证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的伟大呼吁。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0年7月,邓小平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过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美丽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的隔离,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解决这个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报告时指出,民族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坚定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

  彼此离不开。该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入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关系、命运与共同血肉关系,对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繁荣的国家分裂,民族纠纷,使国家和人民受灾。

  xx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幸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的灾难。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的好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0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

  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时常会发生一些碰撞摩擦。深入研究探索、正确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方

  法,对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要做什么

  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族同志也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维护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通过学习,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

  其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千百年来,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西藏现居住着汉、藏、回、撒拉、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相互帮助,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和发展。只有大力维护、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效的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才能保持西藏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着眼,从小事、平常事做起,你一件我一件,你一砖我一瓦,民族团结的万丈高楼必将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民族复兴的光明末来必将朝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党员,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推动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为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那曲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一】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月26日下午,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教授为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全体职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报告。

    董杰教授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内涵出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工作重大创新性论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详实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董杰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今天56个民族的总称,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今天56个民族在内的共同体,也包括着历史上的各民族留下的历史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对开展好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内蒙古非遗中心党支部书记在总结时强调,全体职工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动力,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篇十二】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名新业人,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让民族团结之花尽相开放。

【篇十三】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连队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志,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

  我们周边的少数民族同志,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和谐的大家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连队职工聂采太每到春秋季节家里都会雇请至少4名26连和托海乡的少数民族驾驶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每年在聂采太那里都能挣下1万多元钱,这也是这几位少数民族兄弟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买买提江是帮忙聂采太开机车4年的“老关系户”了,2015年6月他的女儿生病住院没有钱,跑过来向聂采太借钱。聂采太问明情景以后,拿出1万元现金,问他够不够,如果不够,他再去取。买买提江当时激动的留下了泪水。聂采太在第二天买了慰问品到医院去看望买买提江的女儿。

  在我们生活团场中,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在座的各位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必须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20-年三秋拾花季节,十二连举办了庆祝古尔邦节文艺联欢会。联欢会上,十三团老年文艺表演队以他们娴熟的舞姿征服了所有到场的200名少数民族观众的眼球,赢得了阵阵掌声;伴随着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民族同志他们歌唱着自我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的民族团结好政策。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完美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民族生活在一齐,感受着不一样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完美的家园!

【篇十四】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篇十五】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篇十六】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十六篇相关热词搜索:民族团结主题党课 民族团结为主题党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十六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十六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yanjianggao/9715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