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祝福语 > 龙应台 祝福

龙应台 祝福

2016-01-16 12:27: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龙应台 祝福篇一《龙应台》 龙应台: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龙应台 祝福》,希望能帮助到你。

龙应台 祝福篇一
《龙应台》

龙应台:我们为什么要学文史哲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来源: 陈娜的日志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鲁迅的短篇《药》,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个小村子里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儿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愚昧后面人和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幺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士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个小时出不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本能,不短处么的就出来了,站在高处看着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惶恐,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今天晚上,我们不妨来读几行《天问》吧。两千多年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12个时辰怎样划分;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28个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呢……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天上这闪亮的碎石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问题无可回避。

掌握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的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有纵横的星图。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历史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

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以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会成语,所以试试另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玻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

龙应台 祝福篇二
《龙应台 演讲》

豆瓣 龙应台 我一般不太愿意在毕业典礼这么隆重的场合上演讲。原因之一,今天在座的人都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来的;方帽子拨穗才是真正的期盼,所以很容易对演讲者心生厌恶。原因之二,大学毕业典礼被认为是人生的重大时刻,一个演讲要背负这么超负荷的深刻意义,我觉得难以承受。原因之三,场合太严肃、太隆重了,我就会想起马克吐温遇到这种场合的做法──他会在最庄严肃穆的一刻,让一只脏兮兮的小土狗突然蹿上台来对着演讲的人汪汪叫,让他手足无措。但我还是决定来。不怎么严肃的理由是,你们将来都是医生,当我年老的时候,很可能有一天我会落在你们手里,请帮我多翻几次身。比较严肃的理由是,医生不只是职业,它是一种志业,跟“人”的关系密切,很多的人会依靠、依赖你们。所以,我想我应该来。但是,如果你们期待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你猜错了。我不会那么笨,跟在座的医学院的杰出教授们去比赛讲这个题目,我一定输,我是行外人。事实上,你们今天坐在这里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只是“未来的医生”这样一个单一身份──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宽的可能来界定今天坐在这里的你;譬如说,今天是你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最后一天,也是你人生独立的第一天。或者说,从今天起,你不再被当做某个学校的学生,某个人的儿女,而是你单独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堕落时谁也救不了你;从今天起,不再有别人为你负责。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今天的你,是一个人,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我不认为对医学院的毕业生就非谈“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不可,因为,职业只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在你做医生的时候,你必定同时还有好几重身份,这些身份,不见得比你医生的身份来得不重要: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公民?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坚决不婚的情人伙伴──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成熟的负责的伴侣?你一定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人家的儿女──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儿女?你可能很快成为别人的父亲或母亲──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亲和母亲?更关键的,今天是你的“独立日”──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呢?因此,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认为,是你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长达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毕业典礼,同时是“自主性”教育的开学典礼。我今天的题目是,“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仰观宇宙之大第一,它教你如何与

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注)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综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观察、欣赏、沉思、体会”之中?再请问,一个不懂得“观察、欣赏、沉思、体会”的人,可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生?或者说,一个没有能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对自己的“存在”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大学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做个人修身的“独思”,它同时不允许学生有独处的空间。四年或七年大学生涯,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难有空间自己对自己检讨、探索、深思。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 ……至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大学教了你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拼。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道,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他真是这么说的,老天,而且极其严肃。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要有所理解。比夜还黑的内心第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读过加缪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七十人中只有四个,比例很低。2003年,我因为“非典”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作。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作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惟一的因素。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加缪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缪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蜕变》?对不起,我觉得《蜕变》,

也应该是医学院学生的大一必读。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χ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是的,文学,是心灵的χ光。它照得到“空”。将来的医生,请问你具备吗?分手也是缘分今天在座的,我发现,父母、祖父母的人数超过毕业生。我愿意对为人父母的说几句话。恭喜你们!我几乎看见当年的我自己,坐在毕业生的位子上,也看见我的父母,坐在你们的位子上。我那么清楚地记得,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牵着他的手走到学校;然后,看着他背着花花绿绿布满恐龙的书包,消失在教室门口。他不停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也万分不舍地痴痴看着他。我也记得十六岁那年,他到美国做交换学生,我送他到机场;看着他背着年轻人的背包,消失在入关口,我站在后面,一直在等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于是我逐渐逐渐认识到,原来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今天,是你们的孩子、孙子的“独立日”,其实,你们自己新的一课也从今天开始:学习放手,让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从自己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多么难受的一堂课。但是很快的,这些毕业生也会发现,其实,他们从今天开始,也在看着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离他们而去。在这个意义上,毕业,确实是人生多么重大的时刻。它,对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个快乐奔向前程的时刻,也是一个跟缠绵的记忆、跟温馨的历史分手的时刻。所以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言,尽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种毕业,一种开始。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种心灵的χ光,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的智慧,但是心灵的χ光执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过,一旦取得,你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医生了。祝福你们!

龙应台 祝福篇三
《龙应台在》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念与关爱

這本書,說實在不是一本看了會讓人歡愉的書,卻可能讓某些人因而更珍惜當下和親人之間的互動吧!

這本筆記式的書-目送,寫著像能劃破紙張直達桌面那樣的深刻,動人的像能闖進每個人心扉中而牢牢攀住不放似的,撼動人心是它最後留給我的印象,花一點時間看一看這本書真的不賴,它引起我的興趣。推薦此書-目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

记得,第一次送儿子上幼儿园,他就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潇洒地挥挥手,对我们说“爸爸、妈妈再见”然后,快乐地融入一个新的集体。也记得儿子第一次独自过马路,虽然小心翼翼却义无反顾。„„看到儿子不再依恋父母,心里竟然有些伤感,但是,想到儿子在慢慢的成长,变得独立和坚强,就会默默地为孩子祝福。 既然,目送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就应该珍惜和父母、兄妹、

子女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姐妹、为人父母的角色。目送着孩子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目送兄弟姐妹各奔东西,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默默目送,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

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龙应台 祝福篇四
作文资料龙应台》

【美文欣赏】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父亲的眼泪

在我记忆的河流中,父亲的两次落泪成为河底那几枚温润的鹅卵石,静卧于此,不会流逝。记忆的河水轻轻冲刷着,抚摩着,环绕着,亲近着,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清冷,犹如记忆中父亲的盈盈泪水。

远在故乡的他是最坚强正直的,给我无限的爱。而坚韧的父亲,在我心中占有沉重的分量,亦是我最重要的人。 二十岁。花季的时光。那时的我天真烂

漫,内心纯净,笑容绽放如花。虽然倔强,但不轻易显露。

简单的生活,却被他的一句话,击的支离破碎,让我措手不及。

那个冬夜,父亲第一次哭了。这个让他骄傲不已的女儿,迫使他回忆起深藏于心的天大秘密。不想伤害,只能独自隐忍。 那个夜晚,寒冷无比。夜幕黑的绝情,没有一点星光。寒风呼啸,从窗户的缝隙中倔强有力地挤进屋内,让本已清冷的房间,更加无声的冰冷。

我站在窗边,任冷风侵袭,可以让我更加的清醒。生活的片段像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放演。童年的无忧无虑,甜蜜的如此真实。 强忍泪水,鼓起勇气,终于问出了那句让我疑惑多年的话语。

从未把儿时听到的一些流言蜚语放在心里,让它们随风飘散在我无忧的笑声之后,化为乌有。而不曾想,事情的真相,永远都隐藏不了。外人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步步紧逼与你。漫天飞舞地散播,逼你直对真相的残酷。而他们,则在一旁残忍地冷笑。 父亲被我的逼问,怔住了。霎时,空气凝固静止。

真相,终于一点点显露,苍白的痛彻心扉。 雪,飘扬而下,细而坚硬。年轻的父亲骑着他那二八大车,经过一条土路回家。有风,冰冷刺骨。天已是朦胧的深蓝,路上没有行人。树枝干枯的伸向天幕,孤独无助。突然,他发现不远的树脚下的一个襁褓。 下车走近一看,襁褓简单包裹着一个女婴,刚刚出生两三天的样子。小脸被冻的通红,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奄奄一息。父亲将她抱起,襁褓里有张纸条露了出来。上面写到:“请哪位好心人将她抚养长大吧。她的出生时间是十一月初六。”天气太冷,父亲来不及细看,将婴儿用绳子记在腰间的衣服里,赶回了家。婴儿娇小柔软的身体贴合在他温暖的身体上,似乎从那一刻起就成为他一生的牵挂,一世的女儿。顺理成章的,这个女婴在这个平凡家庭里快乐地长大,上学,工作,一切顺利平坦。 这个婴儿,就是我。

真相坦然展露,我也泣不成声。一时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内心无比飘摇。曾经一

直以为是他们的血肉,而今却是一场幻觉的飘渺。如此残酷,如此决绝。

看着流泪的父亲,我没有过去擦拭他的泪水。也没有去拥抱他。父亲的泪水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清冷的光。一滴滴砸在他的心坎上,父亲看我沉默不语,起身离开我的房间。我也知道,他彻夜未眠。

而我静静坐了一夜,想了一夜,哭了一夜。 终于坦然面对了自己的身世,一夜之间,长大了。

时光流逝,转眼已是九年之后了。 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却住院了。 病来如山倒,迅速的将父亲身体击垮了。从没想过他会得病,重到夜晚送急诊住院。短短的时间里,他的体重骤减,病情一直控制不住。

而远在故乡的他们,怕我分心一直没有告诉我实情。 还是冬日。

那天的阳光明亮温暖,工作繁忙。我在忙于工作的事情,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以为是他想念于我,打来电话寒暄几句家常,可是当我听到父亲的声音,感觉得到了异常。心,也紧了起来! 爸,您怎么了?

焦急的声音,一下子传到他的耳畔。落地有声。

女儿,在忙吗?

为什么他的声音哽咽无力?我急得眼泪涌出。

孩子,爸爸住院了,一直控制不住病情。爸爸想你了,所以给你打个电话。知道你工作忙,所以一直没和你说。可是今天爸爸就是想和你说句话„„

爸!别这样说!我马上回去看您!

不了。孩子,你忙工作吧,你就是回来也解决不了什么的。有妈妈在呢。年底了,检查多,不耽误你了。 爸„„

好了,女儿你忙吧,我想休息会。 挂掉电话,我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我能感觉到他在强忍泪水。也许泪水已经滑落。从未有过的慌乱,在我身体里蔓延。想去请假,想去订机票,想立刻飞到他的身边。可是我如果回去,他定是要责怪我的!怎么办?

内心的挣扎焦虑,心疼担忧让我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失声痛哭起来。颤抖着手,给家乡的朋友打电话,请求她替我去看看我的父亲。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己像个无助的孩子。 父亲的两次落泪,都是为我,饱含着对我的无限深厚的爱。在脑海中,父亲的眼泪莹亮剔透,如同他那颗纯净朴实的心。

父亲的眼泪,在记忆的星空中像两次流星,瞬间滑过却在我的心底,凝结,成为永恒的记忆。在夜深人静时,总是回想,虽然有些心痛,但还是会沉浸在那浓浓父爱之中。

深沉母爱,在十多年后读懂

(一)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对我和弟弟看电视的行为那么反感。我们的课余活动除了看书便是帮大人干活。电视机一直放在父母的房间里,常常由铁将军护卫着,我和弟弟奈何不得。只在偶尔母亲心情好的时候,会让我们看一看《西游记》《小龙人》之类的电视剧。每当校园中,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谈论着《白眉大侠》《金刚葫芦娃》等剧情时,那种既羡慕又怨恨的情绪便不由自主的在血管里升腾。于是以下那幕经典的场景便经久不衰地上演着:放学铃声一响,我和弟弟便飞奔回家,瞅一眼,父母还没有下班回来,便一头扎进邻居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兴致勃勃地看起了电视。正看得入神时,邻居家小孩突然发出几声极不自然地干咳声,随即我便感到衣袖被扯动了几下。我立刻意识到一定是母亲找上门了。猛一抬头,只见母亲立在门口,手提长长的棍条,朝我们怒目而视。我和弟弟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冲回卧室,打开书本,惊魂甫定地端坐在书桌

前,等候母亲的责罚……

(二)

记忆中,母亲有一双纤长而灵巧的手,各式各样的帽子/围巾/衣服/鞋子等一一在她手下鲜活。然而母亲全然不顾我满眼的羡慕,不肯传授我丝毫。少不更事的我竟愤懑地冲她吼着:“我是您的女儿,为什么您有绝活还要对我有所保留?”母亲怔住了,握皮鞭的手紧了又紧,终于没舍得打我,转身离开了。剩下满腹怒火的我,无处发泄,索性拿起一块母亲做衣用的布料,摆在缝纫机上,不停地用脚蹬着踏板,看

着线团一簇又一簇地纠结在布上,我的心里竟随之滋长出许多快意…… (三)

为我买衣服一直是母亲戒不掉的爱好。无论春夏秋冬,母亲为我挑的衣服大多是红色的,而且常常是鲜艳的大红色。可在我眼里,穿上了红色便意味着穿上了不自由,因为红色甚是扎眼,一举一动似乎都被别人盯在眼里,偏我是个安静而孤僻的人。我无法阻止母亲继续为我买衣服,我只能将它们一一搁置箱底。很快箱子就被填满了,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购买着。我屡次劝说母亲:“我最讨厌红色了,以后给我买衣服除了红色,什么都可以……”母亲笑着点头,但很快又在下一次购买时忘得一干二净。

万般无奈之下,我向外婆求援:“我妈总给我买红色的衣服,我怎么劝都不行,她最听您的话了,您帮我劝劝吧。”

外婆没有抬头看我,边拣着菜边絮叨着:“你妈年青的时候,想穿红色的衣服却没有机会呢。那是时代的原因,她想把遗憾弥补在你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大红色是传统的吉祥色,传说还可以祈福镇邪。你说它扎眼也好,你嫌它俗气也好,你妈不过是想让你把祝福穿在身上,把祥瑞穿在身上……” 如今,母亲仍不忘为身处异地的我添置新衣,只是一改往常的专制,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我给你买衣服了,很漂亮,不过

是红色的,可以么?”

电话这头的我早已哽咽无语…… (四)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我自小便对如瀑的长发情有独钟。孩童时,母亲蛮横地规定不准留长发,头发稍长一点,母亲便毫不留情地领我去理发店抑或是自己动手拿剪刀剪下。直到上了高中,过上了寄宿的生活。脱离了母亲严厉的管教,我也顺理成章地留起了长发。在一次周末回家时,我特意竖起了高高的马尾,像一面招摇的旗帜,宣示着对母亲多年权威教条的挑战。看着母亲惊讶而担忧的眼神,我的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的微笑。僵持了许久,母亲咬了咬嘴唇,半天终于吐出几个字:“饭做好了,快吃吧,都是你爱吃的。”

第二天,我收拾好行李准备返校,临行

前,母亲叫住了我,轻轻地说道:“丫头,过来吧,妈给你梳梳头。”

我惊讶母亲褪去了往日的严厉,便和母亲回房,乖乖坐在梳妆镜前。

母亲麻利地解开头绳,拿起木梳,温柔而仔细地梳着。镜中,母亲的脸慈祥而温和。 “丫头,没有一位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美丽聪慧的。妈知道你喜欢长发,妈也喜欢啊。妈为了给你做表率,一直是短发,你见过我长发的模样吗?”母亲继续说着:“妈只希望你在最适合学习的时段好好学习,这些装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学会,可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需要坚持……”

听着听着,我的眼睫不知何时升起了一层薄雾,我已看不清镜中母亲的表情,只觉眼前一片模糊……

是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默念着古训,那让我耿耿于怀的四件事,也终于在这一刻释怀。

时隔多年,我回想起我对知识的重视,对读书的挚爱,对美德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这一切的价值观,竟归功于母亲自小的播种和多年的精心栽培。母亲一直包容着我对她的误解,一直将这份深沉的爱委婉地表达在了她对我的严厉管教中。可这爱,我竟用了十多年才读懂。

那些读了让人心悸的语句——龙应台《目送》经典语段

1“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3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4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5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6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7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8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9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0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1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12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13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14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15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16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17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8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19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20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21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22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23生有时、死有时 ……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穆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酸楚、些许凄惶,还有就是隐隐地不安„„

龙应台 祝福篇五
《人生路上的目送-浅析龙应台之《目送》》

人生路上的目送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兒子如何随着年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她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无奈以及阔达。

文章所抒发的情感多数归功于作者那细腻、有效的写作技巧。在文中,作者先描写了她儿子华安,在上小学第一天如何手牵手,不断回头和与她的眼光交会;后描写了华安如何在出国流学时如何 “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和 一次都没有回头一瞥。这强烈的对比手法,刻画了她儿子成长前后的态度变化,从而把这份感慨升华为对于亲人离别的启发点。作者更是措词周全,在文中第七段,作者重复使用了“一”字,如“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一扇紧闭的门”、“一条空荡荡的街”和“立着一只邮筒”等等。这些均凸显出作者当时落寞的情感。 作者比喻在人群里能简单地找到华安的身影为“像在一百個婴儿同時哭声大作時,你仍旧能夠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进而表现她对儿子的熟悉同骨肉相连。 另外,作者籍着白描,通过极为朴素的文字深刻地体现出了她与父亲之间深遂的温情。作者透过描写她父亲送她去上大学教书时“启动了引擎,却又要摇下车窗”的动作以及透过“因为车子配不上大学教授而觉得对不起她”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勾勒出父亲对子女的眷恋和父亲为子女着想的心态。

《目送》一文当中,作者以华安的成长以及父亲的逝去为线索,抒发了她对于悲欢离合的个人认知,其中盖含了的深刻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文中,作者为了描写华安的成长,借喻道:“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作者还在文中写道:“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遂,但是,我进不去。”,这刻画了她如何随着华安的成长渐渐地和他之间疏远,再经过她这个离别的经历理解

到了目送的真正含义。这也可以清晰地从文中生动的比喻看出:“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其中轻描淡写的口气语气更是令读者看出她对逝去离别和目送的超脱、“放开”、毅然的体悟。为了加深读者对于这个感悟的印象,作者在描述华安和父亲分别“离别”后, 用了反复法, 整整重复了一次相同的段落。这样的做法令到文章的主题情感以及含义更加深切。

在阅读完《目送》后,我才发觉原来所谓的目送,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相聚。正所谓“三千流水流不尽,三千落花终离别”,目送和离别即使是痛苦的,无奈的。但是如若没有离别,那么我们又怎会学习去珍惜身边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当目送过后,我们应摒弃心中的眷恋并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而不是沉溺在那无穷无尽的思念旋涡。我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被父母目送过呢? 我们每个人又何曾不是这样被父母目送过呢? 上小学时、上中学时、出外旅游时... ... 都是! 但是正如龙应台所讲:“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于是对于父母,作为子女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就只有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及祝福,踏上自己的人生路。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应懂得适时地陪伴;适时地放手; 适时地“珍惜眼前人”; 适时地目送。当我们老了,当我们陪伴子女走过一段人生路后,我们又变成了目送子女的那一个了。这其实是一个轮回,是让每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虽然,我们经常把“永不放弃”挂在口边,但是事实上有时放弃,才是一种更伟大的温情,才是人生路上的延续。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不仅仅运用了适当的写作技巧去体现主体和描写,还表达了她最真挚的情感。文中所表达的情怀深深地俘虏了读者的心。

龙应台 祝福篇六
《小说阅读(高)》

龙应台 祝福篇七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尊敬的金书记、林校长,各位学校领导、老师,师弟师妹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代表全球50余万浙大校友发言。大家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从中国最优秀的学府毕业,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可喜可贺。此时此刻,相信大家充满了期待,也可能有些惶恐,因为等待大家的将是一段崭新的旅程。近30年前,准确地说是29年前,我也经历了这样的时刻,回想起来都是眼前的事,非常感慨,这里也有感而发,送上3句话与同学们分享。

第一句话:相信未来、相信自己。很多同学会想,自己没赶上好机会,机会都给前辈,给师兄师姐抢走了:因为出生晚,没有机会成为Bill Gates,没有创造联想;因为毕业晚,没有赶上互联网的时代浪潮,成为李彦宏、马云,Google、Facebook都被人抢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却发现别人已捷足先登,不知道自己的机会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但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发明创造总是越来越多,人类进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是说,后面的机会总是多于前面的机会,未来的机会总会多于今天的机会。关键是要看准方向,把握大势。如果你还是把不准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我建议你观察一下,我们还有哪些难题没有解决,哪些是对社会发展极有意义和价值的。大家每天都会听到这样、那样的抱怨,假如你能解决其中的一个,你的机会也许就来了。我是搞生物医药的,我知道这里面就有许多的难题。很多健康需求尚未被满足,有志向的人们大有用武之地。

第二话: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我在浙大毕业后曾当过老师,因为我想让更多的学生去实现他们救死扶伤的理想;后来我怀着美国梦,远赴重洋,成为了一名医生的医生,因为我想帮助更多的医生实现他们济世为怀的理想;再后来,我回国创业,一切从头开始,因为我想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吃上我们国人自己制造的放心药,实现心中的中国梦。现在,这些看似折腾的梦想,都一一都变成了现实。而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我喜爱的事,都是我和我的伙伴们致力达成的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趁着现在还年轻,去追逐你的梦想,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不浪费时间,不挥霍时光,不沉迷过去,不恐惧将来。请记住,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你今天撒下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

第三话:坚持坚持再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这10年来,我远离美国的家人孩子,孤身一人在国内,基本上是在车间、办公室里度过的。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受尽冷眼嘲讽与质疑,到现在成就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逐渐被广泛认可。这是个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孤独的过程,却也是个幸运的、幸福的过程,因为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正

是我们坚持了,才会有了梦想的实现,而这种坚持,也让我收获了最好的自己,做成了大多数人不曾做到的事。同样,请大家记住,梦想只会在坚持中放飞,生命在认真与坚持中才可畏。

同学们,毕业是我们进入社会大学的起点,也是迈向成功的起点,祝愿大家能在人生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谢谢大家!

你再出发的行囊,就在这里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快乐!

此时此刻,你或许感到充实,享受着喜悦,或许有些惆怅,有些伤感。大学岁月,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爱情的种子都抽出了枝桠,结出了果实,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带给你知识的盛宴。但是,我告诉你,此时此刻,就让时光停止吧。因为有了这么几年,有了这么多兄弟姐妹,良师益友,因为校长亲自颁给你这张毕业证书,你有资格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从明天起,你就成了校友,这里变成了你的母校。祝你们前程似锦。但是,我知道成长的艰难,如南宋杭州诗人杨万里写的,莫道下山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在人生这个万山圈子里,我们可能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常常有人会世故地说:“世间种种终必成空。”尽管如此,我告诉你,如果你知道了“成空”的可能,你还一如既往付出的,你的未来很可能是“世间种种终必成”!而且,我还要提醒你们,所谓成就,不应只是世俗意义上的金钱、名声,而更应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无论经历磨难、挫折,还是富贵、荣耀,都不能改变的高尚灵魂。我深知,要坚持这样的高尚灵魂,坚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有时候可能是苦不堪言的。但是,我们都应该记住,人的强大不是你征服了什么,而是你承受了什么。德国人卢安克长期在广西山村陪伴当地的留守儿童,他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从明天起,我们从师生变成了朋友。我知道,套用龙应台的话说,所谓师生一场,只不过意味着,我和你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你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你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不必追。我知道你们已经长大,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告诉你们,亲爱的同学,我的孩子,当你累了,饿了,摔倒了的时候,请回头,请转身,我在这里,我一直在这里目送你;母校一直在这里,你的根,你力量的源泉,你再出发的行囊,就在这里。

在我大学毕业的时节,海子的诗开始流传。海子在诗中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我不是诗人,也写不出富兰克林给年轻人的十二条人生忠告,就让我给你们讲最后一课吧。

我要你们立下为祖国服务、为人类服务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为人类服务与为祖国服务一样都是无上光荣的事业,只是要记得你的祖国,你的母校在这里。我要你像泰戈尔一样告诉我:“我们一次次的飞走,是为了一次次的归来!”

我要你们记得学会合作。以前,取得科学研究成就一般都是个体的行为,所以科学史可以按一个个人物来写。但是,在今天,重大科技成就都是由一个个研究团队作出的。这可以看作是知识产生方式上的重要变化。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你就与团队一起走。

我要你们记得享受生活。浑灏流转的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如果在学习、研究中没有任何的乐趣,这种生活一定是无法忍受的。因此,我这里所说的享受生活,当然包括了运动、旅游、烛光晚会之类,但更主要的是指享受学习、工作所带来的乐趣。这一点,在物质财富短缺、职位较低的人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被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因为他能时时处处享受生活。对爱因斯坦来说,几星期足不出户写作相对论的手稿,与观赏落日、和一个小学女生交游,是同样充满乐趣的生活。爱因斯坦给我们的启发是,当能够享受学习、研究带来的乐趣时,我们也就拯救了自己。

大海涨潮,你们的船就要出发了。将来,不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荣誉大小,凡是最大限度地付出了自己的,在母校心中都有同样崇高的地位!你们是老师心中、母校怀中永远的孩子。从明天起,我开始想念你们!二十多年前,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写过一篇告别辞。在伤感、惆怅飘满天空的今天,就让我引用他的话来勇敢地打破这种伤感吧:

为了重逢,必须分手!

谢谢大家!

付出多少决定收获什么

尊敬的领导、老师,敬爱的家长,全体毕业班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竺可桢学院理工平台、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工程学系2009级本科生羊洋。很荣幸能够代表2013届全体毕业生在这里发言,也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回忆一个属于我们的故事,一个寻找归属感的故事。

四年前的第一份空白课表,是浙大在我眼中的第一个缩影。我从这一刻开始学习适应环境,规划生活,享受这满怀期待而又有一丝胆怯的自由。这是一颗种子,在每一个报之以学习之心的求是人心中种下了独立精神。乘船环游世界,折桂国际竞赛,四年来,我听说,见证着身边这样一些美丽精彩的故事,感慨着这颗种子所爆发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朝气。三年前,我遇到一位老师,他跟我们描述他昨天晚上通宵做完实验,整理好了实验结果,他激动地跟我们回忆他和超导爱恨交织的故事,两年后的一天,看到世界顶级期刊报道他的学术成果时,我一点也不惊讶,脑海中的景象全是当时他眉宇间的兴奋和自豪,他用一门课的课时数,教会了我一生受用的坚持,关于兴趣的坚持:兴趣爱好并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它似乎也需要自己花时间去细细“品味”。一年前,我问我的辅导员。我说几年时间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刚入职时的热情。他说,辅导员和学生离得最近,如果够执着,学生的事情是操心不完的。我说他爱折腾,但是新生始业教育,校园音乐剧,他几年如一日的折腾给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浙大的美,美在它的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只要你一路走来,还保持着最初的心。

四年下来,我模仿身边的老师,同学,将独立,坚持和执着变成自己的处事方法,也成为了一个形象鲜活的浙大人。和浙大在一起的日子,对于它精神的探索给了我由衷的归属感。归属感对于我很简单,每当我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时,在记忆深处浮现出的给予我灵感的生活点滴早已和我生活的这片土壤分不开了。写在成长这本大书上的等式永远都如此简洁:决定你能从这里收获什么的,只有你对于它付出过多少。

毕业之后,和很多人一样,我选择赴美国深造。人说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拿到麻省理工学院录取通知书时,我满怀感激。感谢母校,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壤;感谢老师,是你们的辛勤工作引导我们走出了自己的无悔青春;感谢同学,和你们在一起的每一次奋斗,让我明白,浙大人的称呼,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不论以后,我们在西部 ,在基层,还是在教学科研岗位上,我们的努力,坚持,都将写入属于我们浙大人的中国梦。

人说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所以此刻,我们告别,再见了我的母校,祝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再见了我的老师,祝您身体健康,桃李芬芳;再见了我的同学,不管我们明天以后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依然在求是鹰的旗帜下,共同奋斗。我们,珍重,再见。

龙应台 祝福篇八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闭上眼睛,清理你的心

1、爱对一个人,人生就等于做对了大部分的事情。

2、我们都不能确定最终能否在一起,但能确定的是,为了在一起,我会拼尽全力。

3、很多父母对自己子女说:你毕业了就回老家,我们托人帮你找一份工作,买套房子,找个好男人嫁了,生活安心,我们也放心。但每个人生下来不就是为了见识这个世界么?如果我们都变成小肥羊的羊,肯德基的鸡,生下来就是为了死,我宁愿从来就不被生下来。爱是理解,不是禁锢。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4、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5、就算你人缘再好,能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还是只有那么寥寥数人。狂欢,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真正的朋友,是能够伴你度过寂寞、孤独以及沉默的那个人。

6、喜欢照顾别人的人,其实也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心。

7、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信了这些,就可以更坦然地面对人生沟壑,走过四季风霜。言者随意,但生命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寸时光都要自己亲历,每一杯雨露都要自己亲尝。

8、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9、外表上我们可能很简单,我们可能只有很少几件衣服,一日一餐就满足了,然而这并不是朴素。如果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保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10、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

11、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

12、一个人不必大富大贵,单是一生每晚可以安然入睡,已经足够。——亦舒

13、我们总是忘记了,幸福不是获得我们还没有的,而是认识和欣赏我们所拥有的。或许就是这样吧,真正的幸福,不是依赖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是对幸福苛求太多。

14、无知的焦虑从来都是错的,而过于忙碌的人一定会迷失方向。

15、喜欢上一个人总是容易的,比如遇见一个容貌美好的人,英俊的人;或者聪明的,才华横溢的人;再或者强悍有魄力的人。动心是不难的;但刻骨铭心的感情,一定不会多。

16、每一个喜欢走在后面的人,是因为前面有能够保护他的人。——柯南

17、请你,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来,不但是活着就算了,更要活得热烈而起劲,不要懦弱,更不要别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得踏实,将份内的工作,做得尽自己能力之内的完美,就无愧于天地。——三毛

18、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爱,勇敢地去原谅,能慷慨地因为别人的幸福而快乐,能够聪明地知道我们周围有足够的爱,那么我们就完成其他生灵从未知道的完整。

19、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在纷繁中淡定心弦,心静时,过往的纠缠都可以搁置在一边晾晒,而你独享此刻宁静的光阴。

20、闭上眼睛,清理你的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经典语句:时间会告诉你,一念执着多么多余

1、我要嫁的不是王子,而是把我当公主的人。

2、别在意那些在你背后说三道四的人,那只不过说明你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3、青春的锦绣与贵重,就在于它的天真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席慕容

4、人生的太多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想要活成“别人那样”,而不是活成“自己这样”。你若和别人攀比,就会变得不自在。

5、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6、总有一些事情,让你在不经意中,就看清了一些人。

7、如果想成为一颗太阳,那就从尘埃做起;如果想成为一条大江,那就从水滴做起;如果想成为世界瞩目的英雄,那就从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做起。循序渐进永远好过急于求成,每个想法的实现都是通过积累获得。

8、有时候,生活只能是后知后觉,但却必须勇往直前。

9、如果彼此出现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慢慢地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走到一起的时候,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地转身,放走了爱情。但时间不会回头,爱情岂能有“如果”?

10、最难受的感觉不是成为陌生人,而是逐渐陌生的态度。

11、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举世无双的好时光。命运是一条颠沛流离的河,而他们跌跌撞撞,都被磨平了棱角,成为河里滑不溜手

的鹅卵石,只有彼此知道,知道对方有过那样鲜衣怒马的好年华。而亦只有彼此知道,他们曾经互相拥有过。

12、不管你经历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

13、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应该懂,若他竟然不能懂,还有什么话可说?

14、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亦舒

15、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16、逝去的东西,最好不见,最好不念。

17、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人在跳板上,最难的是跳下来之前,心里的挣扎、无助。但愿所有的负担都将变成礼物,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来迷茫的路。

18、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

龙应台 祝福篇九
《南京三模范文》

为亲情增彩

高三(22) 肖志恒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到:“任何远行者的出发点是与母亲告别,而终点则是她们的衰老。”

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如细水源远流长,殊不知,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仅几尺之长。所以,请为亲情增彩,用行动证明自己对母亲的爱。

生活在物欲泛滥的世界中,人们的物质世界变得丰富,而情感世界却变得日益麻木,我们正失去着那份诗意的虔诚与信仰,以及对父母的爱。

享受机器订制的的美食,我们无法体味到父母倾注于饭中的温馨与爱。只凭一通电话慰问父母,以此作为不回家的借口,我们无法看到父母挂完电话的伤心于失落。躲在车窗背后

欣赏大自然美景,远不能体会与父母行走于乡间小道畅所欲言的惬意。我们总以一切理由作为拒绝回家的借口,可曾想过父母度日如年只为等你回家的那一天?

白落梅曾在《赶集》中写道:“日子看似悠长,实则稍纵即逝,比如时光,比如灿若春花的年华,那些无言的时间,仓促而去,只能默默送离。”诚然,父母在他们最美的年华孕育了我们,也在这匆匆的时光中,变得衰老,只得看着我们默默远离,父母这一生不渴望我们感触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希望我们健康,平安,闲暇之日常回家看看。可是,我们在无言的时光中一往直前,而忘了自己来时的路。

家,尽管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味,却是温馨的源头,而家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父母和亲情的存在。

当你疲惫一天,直到深夜,总有一盏黄昏的灯光为你守候。当狂风暴雨席卷而来之时,总有一通电话向你嘘寒问暖。当你情绪低迷,迷茫惆怅之时,总有人在你身边开导你,鼓励你。而这一切一切的操作者都是父母。父母给与我们太多,不应只是得到一通电话草草了事,这不公平!所以,为亲情增彩,莫让父母苦苦守候一个没有“明天”的明天。

李戈曾说:“人世间唯有亲情最高尚珍贵,我们需像珍藏一瓶陈酿的红酒,时间越长越珍贵。”的确,人世间,只有亲情能唤回我们迷离的初心,给我们以最纯,最真的感觉。

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阁高悬空中,你是否因为对父母缺欠太多而愧疚自责,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似灵魂对自己的拷问,不如停下手中的事,回家看看吧!

回首拥抱爱的流淌

王梦菲 高三(22)

龙应台曾说:“所谓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留一抹冰冷的背影,融在远方,为何不回首,捧起泪已纵横的脸庞?俗语道:“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简短几句,却道尽母爱的悲凉与无奈。

一直向前,身后只有扁担长的距离伸向母亲爱的涓涓细流,却不知回首拥抱爱的流淌。

史铁生几次回绝母亲邀他去赏花的请求,却在最终答应后的不久,与母亲诀别。

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年迈的母亲隐藏自己的失望;在他熟睡的黑夜,憔悴的母亲被病痛折磨得整夜未眠。史铁生后来得知时,深有悔意,他回忆道:“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他总用冷淡与暴怒应付母爱深沉而无言的陪伴。当母亲在时,他不知回首拥抱那如流水般不绝而静默流淌的爱,当母亲不在,再回首,一切已成空。

高仓健同样也遗憾了,他在母亲逝去后回忆道,他因拍戏繁忙,很少回家,回家时也总与母亲吵嘴,然而母亲的爱却细微。一次母亲让他少忙些工作,因从他的一张海报中发现他生了冻疮。他惊讶母亲能发现毫不显眼的肉色冻疮膏的存在。在母亲逝去的那一天,高仓健却未能赶到,事后抱着母亲的遗骨啮咬,不愿分离。只是,从前不知回首拥抱,如今遗憾了,又有何用呢?

相比之下,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却有这样的感言:“现在我的心,在家人身上了。”他懂得回首感知爱的存在,做饭给母亲看,让她明白当他不在家时要照顾好自己。看,安德烈身后爱的距离已不是只有扁担那么长。

回首,拥抱,延伸爱的距离,缩短心的距离。

回首,是想一想母亲的付出,是念一念母亲的关爱,是听一听母亲的呼唤。 回首,让爱不留遗憾。

不禁感叹现代青年的无情、冷漠。因觉父亲卖血供其上学丢人,就与父亲断绝关系,诸如此类新闻并不少见,我们应从中得深思,知反省。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世浮生一刹那。浮生若梦,稍纵即逝。回首拥抱爱的流淌,延续生命的长度,不留遗憾。

再回首,岁月蹉跎尽堆香。

心的距离

高三(22)班 张宇辰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流水之长,长如天际,绵绵无绝期;扁担之短,短如木屐,仅尺间丈量。

汪国真有言:“多久不曾回到过那片乡野,望见母亲,凝视着童年。”乡村的一角,有母亲的头巾,有父亲的旱烟,有童年天真无邪的岁月。而在人们经历成长之后,陷入了城市的奢风欲雨,那时却几近忘却了童时的本真,浑浑噩噩,沉浸于泥潭之中而将父亲母亲抛掷脑后。

心的距离,于是越来越远了。

羊年除夕之日,本应是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时,却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许,不用回家就可以在电话中向家人道个“新年好”,但,一句略显苍白虚假的祝福,能够陪伴父母孤独的身影,安慰他们寂寞的心吗?

比起陈毅即便人到中年依旧每日陪伴苍老的母亲,袁世凯为葬母与兄弟反目成仇,汪曾祺与其父多年父子成兄弟。彼此心相近,距离则为零。

那么我们该不该对史铁生碎念几句?人与心的距离,比得上他用下半生轮椅在夕阳下慢慢碾过的路途。路碾着碾着,尽了。母亲的身影,于是在故园中化为了晨露的影子。

请行动起来 ,勿让心与心的距离渐行渐远。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短短数字的俗语,即使在一个未经人事的儿童口中念出,都让母亲黯然落下泪过,

简桢曾写过一言:“村落里,不仅有着母亲,亦有着漂泊归宿的心。”

只念如今,道德某种程度上在滑坡,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去寻找纯实的影子。但是我想,俗言人不应忘本,你想,即使背后袭来寒风冷雨,电话那头,总有一个年迈的身影在凝视着你,等待着你,渴望为你遮挡风雨。所以别让心的距离,延长,越来越远。

曾近看过一则小故事。在“我”于工作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向家里打电话时,弟弟告诉“我”,母亲正看着十年前的信落泪。

羁旅天涯的三毛在流浪着,她有一封信是这么写的:明天结婚三毛。从沙漠寄去遥远的中国。《撒哈拉的故事》中记“爸妈,你们这个不肖女终于要结婚了,你们可以稍微安心了吧?”

这种质朴亲切的情感,好似大漠驼铃般动听悠长,充满着相思的意味。 心的距离,需要用爱去填满,不要让距离久久地积淀成天涯。我希望做的,只是让爱的路不要太长,并且,开满鲜花。

“寸草心”和“三春晖”(65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孟郊看着慈母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送来一针一线缝补好的衣服时,“寸草之心”感受到来自春日的光辉,那么温暖,可也那么得不对等。

我们是否将父母之爱扩展的过于宏大,抑或是将自己的姿态放得过低,以至于要开始提防着‘是否沦为愚孝’的地步了?看过种种关于亲情、父母与孩子间爱意的表达,曾有一句话最令我动容:“其实,父母们应该珍惜,孩子亦是。因为你们的相遇,就是一场缘分。”

当我们拿去“责任、义务、亲缘纽带”的放大镜后,窃以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存在着平等关系的,即使在“爱”的表达形式这一桩上孩子似乎处于被呵护的状态,位于“亲情天平”的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们的心中一定怀有那最汹涌的爱意,只是形式不同,但同样是,为了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其实早已有敏锐的父母亲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爱永远不是禁锢不是压迫,同时也就换来孩子对等的爱。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之间就是一种“在允许范围内”最大平等的体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及《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始终保持着一种“稍稍年长的一位朋友”的姿态,与儿子安德烈交流着文化、宗教、家庭乃至“性”等一些话题,而这样的姿态换来的便是儿子安德烈无所顾虑的信任,同时养成了自我独立、自我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这无疑是家庭教育中的成功典例,羡煞了多少天天在与孩子争吵的苦海中挣扎的父母们,强烈地表达爱意会使孩子们被迫的处于“不够敬爱父母”的被动地位,而这样的压迫,积重难返,当初的缘分,或许迟早会变得有些“剑拔弩张”吧? 客观一点说,相较于西方的家庭文化,我们的亲情观似乎是有些传统和保守了。多少人感慨着“养儿方知父母恩”、作为领导干部的儿子回乡第一件事是给母亲磕头,为母亲洗脚??如此做法是在是让“缘分”之感变了味。“我给你自由,你还是愿意回到我身边”,这样理性而不失平等的爱难道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更加健康、更加明亮而开阔吗?“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爱的尺度如果局限在种种无谓而肤浅可见的比较上,我们的目光是否狭隘了一些?最终还落了个父母倍感痛心无奈,孩子也黯然神伤的结局,实在不值。

由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意识到,爱是平等的,而表达爱意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激烈、温和;理性、感性??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在“修炼”之路上最美好

的风景,而不是作为要求回报的筹码,更不应该成为绊脚石。

此爱绵绵绝无期(65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情诗,征人思妇诗几乎占据了大半诗坛,而思母诗呢? 说起闺中思妇“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这样的诗句张口即来,而念及年迈的母亲怕是支支吾吾一时半会也只能想的出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灯下裁衣人,其实多为慈母啊。“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蓟北空回首”娇妻在别后两行清泪,楚楚动人,怜得征人频回首,愿长留。可他们的老母亲或许在床榻、在灶边、烛泪满面。他们可曾想到“父母在,不远游”,说不定哪天在一个不留意的笛声里,一个高歌纵酒的乐宴里,又或是一声声杜宇啼归的哀怨里,他们便与世长辞。但可恨的是,这句话还有下一句“若远游必告知。”总归,母亲父亲还是抵不过那三十功名,宁愿“八十里路云和月”地追寻。任凭走马临川边的江水流淌,就如同他们远方的母亲的牵念。古人总忌讳儿女情长,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不至于没有,却不及他们的母亲的牵挂来得那样长久,那么绵长不断绝吧!

《愤怒的葡萄》里提到了母性,鲁迅也曾问答萧红的问题,他对于青年的爱是母性的,母性里有一种慈悲。而母爱里却是一种牺牲,俗语说,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母亲不会在乎孩子对他们的爱是否会“有尽时”,他们的爱永远是“无绝期”的。

连绵的水,只要不干涸,就会永远流淌,母亲只要健在,爱就不会停歇。流水,一直是古人常用的意象,水载万物,无象无形,一直在流淌,但它不会变。河还是那条河,河床也没有消失,奔流的或涓淌的是那日复一日的流水,或许越淌越清澈。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尚的情操莫过于无形的水,滋润万物而无所索求。母亲在我们身边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甚至让人们忽略了她们细流的爱。扁担长,可也就那么长,既不宽广,也不无限,并且易断折,尤其是在水的浸泡下。不要在母亲的爱中放纵,消磨掉了自己应该回报的那份爱。 有朝一日,策马扬鞭临过流川时,千万不要别过脸去,驻马停下好好看一看,这流水也有如母亲的思念,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单向之链

透过雾色,我望见了那条大河,它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河里流淌着的,是一种名为“母爱”的泪水,它苦涩而深沉,静静地流向远方,永不回头。

正如俗语所说,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流水般绵长细腻,而孩子对母亲,则如扁担般短促生硬。这样的单向之链,如枷锁,又如烛火,在古老的大地上代代相传。

单向之链的悲哀背后,是固若金汤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传统。自人类的母系氏族到如今的现代化世界,女性从繁殖的工具逐渐转变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个中苦楚横亘了几千年,然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古有三从四德,女性的一生都依仗于丈夫与儿子,他们如美丽的藤蔓,存于依附。传统意义上所

重视的子嗣观念使得中国形成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女性,作为这个纽带中不可或缺的附属品,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以弥补自己作为女性所缺失的一切。而让孩子长大亦如此,这般往复,便形成了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单向链条,它环环相扣,不可稍有更动。因此,这样的悲哀是传统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这样的单向之爱仅仅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吗?显然不,“人”本身在其中也起到了莫大作用。 洛克所说的“个人”控制意义强调了人本身对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熊培云在《自由的高处》中曾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同样一块糕点,母亲咬了一口就省给了儿子,而儿子呢,吃的还剩一口留给了母亲。这一口与一口的差距,是惯于付出爱与关于享受爱的差距,这无关自私,而是“个人”的习惯问题。试想一位经常家暴的父亲在儿子生日那天送他期望已久的球鞋,儿子还会那么理所当然地接受父亲的爱吗?因此这样的单向苦果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慈母式”的教育方式中,若父母不再一味地付出,盲目地奉献,而是以诸如“忆苦思甜”,“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这一代人必能体味为人父母的不易并加以回报,那么打破单向之链的枷锁又有何难?

娘想儿,儿不想娘,这是传统与个人的悲哀,而从我们这一代起,却有足够的信心与理智去逆转它。 我靠近那条名为“母爱“的河流,只见天边的螮蝀横亘过来,阻隔了那苦涩之源,我闻见了甜蜜的味道。 (65分)

她一直是个安静的人,总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便总闭口不言自己的痛楚。她把一切都吞进肚里,任由岁月将她吹打得遍体鳞伤。

但当邻居敲开家门,把茫然的母亲交还到我手里时,我还是大吃一惊。“她在路上记不清家了,多亏我上去打了招呼才发现。”邻居带着责备的话语敲在我头上。“老人记性不好,怎么能让她乱逛?”我几乎不敢看母亲,赶忙谢过邻居,合上了门。

我这才意识到母亲记忆力已衰退到这步田地。这是什么病,我明白的很。但这几个字如同烧红的煤,我只觉得灼人得不得了,不敢再去念叨第二遍,仿佛是给我蒙上羞。

从医院检查回来,她变得更加安静。我告诫妻子儿子,做好家务活,别让母亲动手。每当她拾起抹布想擦桌子时,我总会喊住她放下。她转身走进厨房时,妻子又会抢下所有的活让她去休息。一来二去,家中的角落都好像给布下了结界,母亲多数的时候只坐在房里,盯着窗外出神,以度过漫长而虚无的时光。

她总是这么安静,总是一个人什么都不说,我也少去猜测母亲的想法,怕也猜不到一个记忆被遗失的老人的想法。工作繁忙已霸占我的精力,我固执地以为让她闲下来就是给他最好的照顾,而忽略了记忆被抽去后,寂寞与空虚将会怎样吞噬那样一具脆弱的躯壳。

所以当我看见母亲正笨拙地用筷子搅拌碗中的鸡蛋液时,惊讶和无名的不满冲上心头。“妈,你又干什么呢?”听到我大声的质问,母亲那皱褶的双手一抖,伴随着清脆的撞击声,碗与蛋清成了一滩狼藉铺在地面。“说了您别忙呀,可别受伤——”看到母亲早已低下了头,我便不得不为自己的焦急内疚起来。 “妈,您做什么呢?”我弯下身子看看她的脸,尽量平和地问到。我这才发现时间已把母亲压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龙应台 祝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龙应台 龙应台目送 龙应台作品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龙应台 祝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龙应台 祝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zhufuyu/1429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