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6-07-26 10:47: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共6篇)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654个)友情提醒:免费论文使用次数过多很难通过抄袭检测系统,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摘抄;如若有意找寻原创论文,可点此进入发布任务获得与时俱进原创论文。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654个)★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论...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654个)

友情提醒:免费论文使用次数过多很难通过抄袭检测系统,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摘抄;如若有意找寻原创论文,可点此进入发布任务获得与时俱进原创论文。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654个)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措施------从安徽市场看扩大内需的途径

★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拓宽消费领域和优化消费结构研究

★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扣扣 壹舞六陆贰零伍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改革探讨

★论优化消费结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意义

★论“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

★论当前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对我国银行业控制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理性思考

★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及解决的对策

★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初探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

★计算机软件业反垄断的经济学研究

★论市场机制对我国医疗行业体制改革的意义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理论差异分析

★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风险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影响分析

★论如何避免城市流动人口低收入的代际传递

★论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安徽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原因与对策分析

★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布局研究

★安徽省城市能源消费问题及对策

★基于DEA的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城市化对经济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安徽省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现状与对策分析

★粮食种植面积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比较分析——以安徽、江苏两个样本为例

★安徽省各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DW统计量小样本分布的Montercarlo模拟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的分配体制设想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

★如何实现公司治理的中国化改造

★西部开发如何实现资源整合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

★我国国资管理的现状与出路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思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依据

★振兴安徽农村经济的思考

★对我国中部经济发展崛起的思考――以安徽省为例

★地方政府促进产业集群作用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循环经济问题研究

★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因素分析

★房地产市场“过冷”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缺陷分析

★当前美国新一轮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当前我国资本大规模流入问题及对策

★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及解决途径

★转型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

★中国沪深股市的缺陷及政策建议

★我国汇率变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食品危机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中国就业波动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制度性缺陷及改革途径研究

★欧美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我国的启迪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分析

★转型过程中产权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

★转型过程中分配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

★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

★当前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安徽农业发展促进作用研究

★“中部五省”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如何打造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

★安徽省产业集聚与区域差距问题探讨

★安徽省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的比较分析

★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路径分析

★失业农民身份转变问题探索——以创业带动就业

★转轨时期的政府模式探索

★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过程与可借鉴性

★产权的经济学分析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研究

★次级债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危机周期性分析

★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转轨时期我国城乡消费变动的比较研究

★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农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预期

★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对策

★对中美人力资本高消费的比较研究

★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研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

★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管者等主体的相应要求 ★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

★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企业集团发展问题研究

★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关系及产权管理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我国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欠发达农业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研究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区转移研究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研究

★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对策研究

★从配给约束来看我国的教育高消费现象

★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研究

★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问题研究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资本市场的发育与规范问题研究

★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问题研究

★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

★农村消费倾向调查研究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研究

★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国际资本流向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利用外资与外债规模问题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长战略研究

★从跨国并购中看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

★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外贸竞争力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效应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

★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规避对策研究

★试述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趋势

★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经济增长与外贸依存度分析

★中美经贸关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

★对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论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选择

★论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必要性及基本框架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中美贸易发展的趋势

★论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外贸战略调整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财政赤字扩张与人民币汇率超稳定问题探析

★现阶段贸易摩擦现状分析及中国如何应对贸易摩擦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提高

★企业外购战略的一般选择

★中国的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

★汇率制度改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于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存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入世后中国金融产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分析

★如何加强对网络银行的监管

★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我国„行业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人民币升值问题

★试论金融债权的风险和保全

★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统一问题

★论金融工具创新对税收的冲击

★论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

★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金融资源影响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

★金融集团主导下的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改善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借鉴与启迪

★关于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

★对金融监管成本及效益的分析

★对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走向的建议

★我国离岸金融的风险控制

★中国金融脆弱性与道德风险

★中美金融法律制度变革的比较研究

★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

★中小企业财务结构分析与融资对策

★从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变化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

★从日本的金融危机看企业的融资行为

★对债权融资与债市发展的再认识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论金融企业如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论境外贷款融资

★经济波动的基本趋势与周期变化在总量指标和微观经济领域的体现 ★在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时期如何调整相应的宏观经济领先指标体系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相对效应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与企业、居民预期的相关性

★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资产市场所体现的金融风险新特点

★各金融市场的风险传递渠道及其屏蔽机制

篇二: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择

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 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

3 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

4 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

6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

7 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8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

9 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10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

11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12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13 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4 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15 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6 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1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8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19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

20 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21 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23 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24 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5 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26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27 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

28 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29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

30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 31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2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

3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34 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 35 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

36 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7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38 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

3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

40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

41 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42 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

43 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4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5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46 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47 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

48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 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

50 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

51 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52 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53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54 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55 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6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

57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58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59 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

6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

61 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

62 企业利润的造假及识别的分析

63 中国西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64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6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 66 国家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改进

67 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

6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69 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

7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7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72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3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74 中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及增收对策研究——以**地区为例 75 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研究

76 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问题及其对策

77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8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79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80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81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分析

82 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

83 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4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

8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

86 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8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88 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89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9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91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抛荒问题探析

92 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分析

93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9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95 农村劳动力转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96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研究

97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研究

98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及对策

99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100 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01 人民币区域国际货币化的道路研究

102 知识经济条件下营销管理的变革及创新

103 当代大学生创业及其风险分析

104 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的作用分析

10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提升

106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107 “十一五”期间中美贸易摩擦研究

108 我国对高新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研究

109 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以**专业为例 110 中国性别比例的现状及其改善研究

篇三: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5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第1篇:计算机专业工程师职称论文:计算机科技发展综述及展望

计算机于上世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普及以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其对人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生活乃至政治便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做一全面的了解。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能抓住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加以综述。

在一开始,人们预测计算机可能会具有人类的某些智能,事实上,这一课题早已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非常严肃的科技应用了。但在此,我们需要再追述一下当时的历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特克尔是计算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曾经撰写过两本关于计算机心理学的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一本是《第二自我:计算机和人类精神》,另一本是《计算机屏幕上的生活:因特网时代的特征》。特克尔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人和计算机的关系。她说:“计算机的特征在物体和非物体之间。”很明显,计算机是物体,但在另一方面,计算机又可以反馈,可以有行为,有理智,甚至有精神。人们发现自己和计算机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甚至感到计算机似乎活着。

特克尔教授对儿童、计算机以及电子玩具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她发现,十来岁的少年主要用计算机来探索认知的问题,而八岁到十二岁之间即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主要试图熟练掌握机器和电子玩具。特克尔发现计算机玩具对五岁到八岁之间的儿童起到激发纯理性推测思维的能力。她说,这些计算机玩具促使我们考虑“什么是生活”这一类的问题。

讨论计算机到底和人类有哪些区别,这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或许将来可能会出现和人类一样聪明的计算机,但是人类仍然要做饭,要建立家庭,要开餐馆,人类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会去教堂的生物。换句话说,计算机为人类留下的空间是感情、感性、家庭生活。模拟思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思维,但是模拟感情却永远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感情。

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是特克尔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视窗系统允许使用者同时执行几个互相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任务,并随意在这几个任务之间相互切换。这显然是一场革新,因为微软视窗允许使用者在计算机上同时发出好几个指令,并且在这些指令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已经具备人类心理活动的某些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人类可能可以通过和自己心理的比较来试图理解计算机;而今天,特克尔说,人类试图通过计算机的运行模式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特克尔认为,现在计算机心理学研究的最热门话题是假设计算机到最后会真正动感情——你的计算机会对你产生爱情,它需要你的关怀、需要感情的滋润——这可能是未来研究人和机器间互动关系领域里最新的潮流。

目前人类在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玩具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一些玩具可以说几百句话,而且具有学习功能,甚至会骂人。日本索尼公司制造的电子宠物狗IBO,是这类电子宠物玩具的代表性产品。除了玩具以外,在智能计算机方面,计算机能够听懂主人说话已经不算稀奇。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研究室已经研制出一种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可以对使用者发出的非语言性信号做出反应,并且据此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

特克尔认为,未来的计算机发展趋势是生物化计算机,计算机越来越具有知性和感性。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这将是一大飞跃,值得学者专家好好探讨。

目前的计算机以纳秒(十亿分之一秒)为运算单位,其速度大大超过人脑,相当于人脑运算能力的一百多万倍。但是,计算机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的多样性。

为什么计算机的“智力”与人类不一样呢?原因之一就在于二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不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基础是对由记号来体现的概念的逻辑操作,而人脑的信息处理则是以图形为基础的非线性、并行的复杂能力。也可以这样说:计算机运用的仅仅是逻辑思维,而人的大脑运用的不仅是逻辑思维,更有形象思维。显然,人的大脑考虑问题比计算机更合理、更准确、更科学,因而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有人尝试模仿人脑模式制作具有人类特有功能的计算机,日本ATR人类信息通信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发整体模仿人脑的计算机。由于迄今为止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人脑的机制,因此在“脑型计算机”领域进行的研究不止一种。

人脑的神经线路并不是起初就非常完善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神经细胞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神经线路。把这一过程作为硬件建设而加以实现的是“以硬件进化为基础的自我增殖型人工计算机”。这种被称作CAM智囊的系统,将包含数十亿到数百亿的神经细胞,并以这些神经细胞完全能够并行运作为目标。

有些科学家专门着眼于用计算机来实现人脑的部分功能。人脑是以细胞层多层重叠的三维结构和高度的并行处理性为特征的。基于这种认识,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了具有层叠型结构的人工视网膜芯片的开发,并有望制造出具有近似于人的视觉信息处理功能的系统。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最近开始通过开发高级小型机器人来探索脑型计算机的研制。该研究所根据人脑的处理线路让不同的小型机器人模拟人脑,用以对大脑认知、学习和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开发像人脑一样有自律性和创造性、能进行高度智能作业的计算机。一是人工智能的研究;二是以人脑结构为模型,制成以人工神经细胞为基础的脑型计算机,这也被称为神经计算机;第三种途径是开发能像神经网络一样工作的电子线路来自动生成“人工脑”。

脑型计算机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如今的大部分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因为要弄清楚人脑的机制并不容易。专家们认为,要想了解极其复杂的人脑的作用,就必须进行跨学科的多方面研究,进行综合、整理以获得全面信息。例如,通过了解大脑工作时的生理学功能,可以在神经细胞研究阶段得到精细的研究成果,但要在宏观上捕捉人脑活动则存在一定困难。另外,人脑同整个身体的关系等重大的课题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发挥综合能力,就难以弄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

第2篇:我国经济学毕业论文论文

一、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现实性原则

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极其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经济学论文选题时必须考虑研究的问题有无现实意义,要借助选题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研究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论文选题时必须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房价过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就业问题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的内容,这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专业性原则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论文,选题理所当然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和总结,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这也要求论文选题要紧紧围绕经济学科,体现经济学的专业性。对选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专业领域内选择确定论文题目。由于经济学本身具有研究面宽的特点,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选题偏离专业领域的情况,因此在选题时更要找准经济学的切入角度,保证选题与专业的相关度。二是要体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实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等,如果能在选题中有所体现,更能反映经济学专业的特点。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指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切合实际,具备完成选题的主客观条件。具体来说,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专业所长等主观条件的角度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驾驭选题。譬如,当一个不擅长经济计量分析的学生面对一个计量分析的选题时,一定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难以胜任,这显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则。其次,必须从选题本身的工作量、理论难度和深度、指导教师水平、图书资料查询条件、论文完成的时限要求等方面评估完成选题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以资料的可获取性为例,经济数据中省、市级以下的数据一般很难获取,往往需要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调研工作量极大,本科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选题再好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二、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选题确定过于随意

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开题以前老师实际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学生自主选题,没有给予相应的交流、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第七、八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阶段,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聘、工作实习和备考方面,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学业已成,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论文研究的内容无关,抱有走过场的心态。凡此种种,对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花功夫搜集资料并斟酌选题,临近开题时往往随便选一个题目应付了事。在开题答辩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信口说出一个选题,却对该选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当老师指出其选题存在问题时,学生会立即将选题更换成另外一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选题的过于随意增大了题目的不确定和变动性,最终会累及论文质量。

2、偏好大选题,涉及面过于宏观

较之其他专业,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泛的现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科特点相关,经济学研究分为宏观、微观部分,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变动,涉及的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大”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会强化这种“大”问题的心理暗示,选题时就会贪大求全,动辄冠以“中国”或“我国”的字样;二是学生往往担心选题太小没有东西可写,认为宏观选题题目大、外延广,写作时顺着每个外延发挥一下,就可以达到论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选择了过宽过大的题目。比如“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试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等选题,这类选题本身包括了多维度和多层次,要求研究者对各个层次、各个维度的问题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知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一要求,过于宏观的选题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没有重点。

3、选题范围狭窄,题目相似度高

其实经济学涉及面广,又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中有众多问题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应该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范围和题目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是因为指导老师连续几年给学生的题目缺少变化;或者是因为学生相同的专业背景使他们的学术思维、研究视野趋于一致;或者是因为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检索,趋同的选题手段使那些点击率高且参考文献多的选题容易中标,结果就是选题往往集中在几个话题上,题目“扎堆”且重复率高,很难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学位论文“一人一题”。比如人民币升值、期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贸易壁垒等都是近年学生热衷的选题,连续几年的毕业论文都可能出现相同的选题,甚至同一年同一个答辩小组中的题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仅有一两字之差。

4、缺乏经济学思维,选题偏离专业方向

目前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仍存在部分偏离经济学专业的选题,譬如“校园超市的营销分析”,这个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营销专业的题目,基本看不出经济学的专业特色,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个不合格选题。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园超市的垄断市场分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该选题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分析校园超市,无疑凸显了经济学的专业特色。第一个题目之所以出现专业偏差,除了指导老师把关不严之外,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经济学教育除了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经济问题,形成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的解释。但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及至毕业也没培养起经济学思维,在选题时,面对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找不到经济学的切入视角,导致选题与专业相关度不高。

三、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1、前置选题工作,夯实选题基础

针对学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无暇顾及论文的情况,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适当前移。比如在学生一进入大四阶段,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级就让学生进入选题环节,提早确定指导老师,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早一步确定论文大方向。再有意识地将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同时熟悉相关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工具,展开文献检索和阅读,从中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随着对相关问题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入最终确定选题。前置选题工作的好处是给予论文选题环节充裕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斟酌并熟悉相关的知识领域,为提高选题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强调毕业论文重要性,进行选题环节专项辅导

应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召开毕业论文动员会,宣讲毕业论文的作用、价值和要求。强调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或更深层次研究奠定基础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指导论文不仅是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责任,还是反映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向学生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总之,只有师生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通力配合选出好的题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为学生进行选题方面的专项辅导,教会学生如何选题。譬如(

3、强化选题阶段的导师作用,重视任务的落实与检查

针对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作用缺位的情况,要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指导老师要及早进入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能坐等学生上门询问,而应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介绍获取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渠道。向学生推荐综述性或经典的文献,帮助学生分析调查研究、搜集数据的难易程度,启发学生寻找经济分析的角度和需要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对选题可行性给出基本判断,避免选题的盲目性。针对学生不重视选题工作的情况,指导老师要通过布置给学生任务的落实与检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就阅读的文献资料、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写出综述,专业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报告,以此督促、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视角;还可以要求学生跟老师通过邮件或电话定期汇报,在和老师交流中也可能就会找到合适的选题。

4、组建专家团队,为选题质量最后把关

指导教师由于责任心或个人学识素养的局限,对学生的选题可能判断有误;即使是组织了开题论证,由于时间短、学生多,往往也难以保证论文的选题完全符合规范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有必要以系部、教研室为单位组建专家团队,在导师初步筛选、开题答辩小组二轮核查的基础上,对所有选题再一次集中进行第三轮论证和审核。审核主要从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相关程度、是否具有写作价值或者现实意义、选题的深度和难度是否恰当、工作量是否合适、资料是否可得及题目是否规范等方面考虑,通过发挥专家团队的智能资源优势,严把质量关,可有效杜绝时下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3篇:探索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孔子文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分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著作,阐述了孔子重要的文学思想观点,对后代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孔子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论语》,总结出孔子重要的文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并为政治外交服务“仁”是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一切学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孔子在文学思想中强调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对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阐述的,“有德者必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可见,孔子将道德置于与文学同等的位置,而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服务的。另外,孔子也认为,文学与道德修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说到,“志之所致,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文学的创作必须把道德始终放在第一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文学创作应该为政治外交所服务。孔子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的志向,即反映作者内在的想法,特别是政治上的愿望,因此诗歌的创作必须满足作者本人政治思想上的诉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理解诗歌,解读诗歌的重要意义所在就是要实现政治外交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思想目的性的重要体现。孔子文学思想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就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就是指“兴于诗”,它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修身的第一步必须要学诗,诗歌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各种形象具体化,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修养,达到培养人格修养的作用。“观”就是指“观察”,即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外在的事物,就是指诗的内容应该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群”就是指将不同的人的观念结合起来,通过相互的交流切磋,以达到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修为。“怨”就是指文学作品应该批判现实的黑暗社会,为政治服务,达到教化人的目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我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表述了文学的认识作用、对人的教育作用以及审美作用等。

(三)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一直十分强调诗乐的和谐美。他认为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文质彬彬说”。“文质彬彬”一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格,“文”主要是指人的外貌,而“质”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内在的修养等,即外貌的修饰必须要与人的内在的品格相统一。在这里,孔子引申为,在文学的创作上必须达到文学创作内容与文学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孔子并不是将内容与形式放在同等的位置,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他认为内容应该重于形式,即内容决定形式。从根本上来说,他更加强调“质”的重要作用,而“文”应该随着“质”的变化而变化,与“质”相统一。

二、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探析

孔子许多的思想至今为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为我国物质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其文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应该以德为本“仁”是孔子学说的灵魂,而品德与文学并重是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品德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位于首要的位置。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我国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可见,德育应该放在首位。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孔子认为,德的内涵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多个方面。在儒家的教育思想里面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人最核心的素质应该是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孔子的文学思想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但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的核心主要偏重于学生“智”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德”的培育,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现代教育应该为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服务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认为,文学的创作的目的在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观群怨”学说则更加地突出了文学的社会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更应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可见,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现代的教育也应该贯彻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宗旨。[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对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一需求进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现代教育应该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孔子认为,文学的创作应该反映现实,这主要体现在孔子“观”的学说上。笔者认为,教育更应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应试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老师们都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考取高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我国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连一些基本的实验都无法独立完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低,因此现代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四)现代的教育应该注重“文质”的结合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也素来重视品质与行为举止的统一。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强调了“文质”的重要性,认为文艺要从属于礼,要为礼所服务。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必须注重行为举止与礼貌内在修养的统一。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除了要树立“德育”的理念外,也必须注重社会交往的各种行为举止的教育,使学生在交往中做到“文与质”的结合。孔子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仍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外在的礼貌修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商业交往的各种活动中。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育却是相当薄弱,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大学某些学校开设相关的专业之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开设这类的课程,导致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商业社交中,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外貌修饰,使自身达到“文质”的协调。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如何使得我国现代的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孔子的文学思想蕴涵着很多现代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现代教育具有很多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地吸收,一定要有选择地吸收,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所服务,进一步地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第4篇: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15]21号)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15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

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3、注意选择自己熟悉及兴趣的问题

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人手确定选题。熟悉的问题一般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或实践中有深切的感受,不断的专业学习和一贯的信息收集使其准备了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升华的认识,较容易写得深入、写出创新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才会深入思考,才能深入钻研下去,才能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可望成为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第5篇: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初探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

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我国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

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三、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世界观是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学生们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3、科学、技术与社会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6篇:大专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时。

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情况【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自1720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人和债权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由此催生的现代审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未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希望的那样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案件还时有发生。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据有关资料披露,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这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深沪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挤掉利润水分达15。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317亿元,审计调增利润128亿元,调增调减利润总额445亿元;审计调减资产903亿元,调增资产842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调增调减资产总额1745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同时在上市公司中也发生了如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琼民源、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响,同时还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综合考察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我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存在着市场机制缺失、市场结构单一与市场行政化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融资渠道少,具有“壳资源”属性的上市资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依据现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会计盈利能力作为标尺,为了满足上市或配股的条件或避免退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或会计造假活动。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人为分割,流通阻滞,“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加之国有股一股独大,小股东所持股权较少,较少关心企业经营实际,投机风气严重,很容易引发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如“郑百文”在自身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为获得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虚构财务赢余以获得上市资格;“银广夏”为维持和重获配股资格,虚构交易、夸大利润以哄抬本公司股价;“蓝田股份”采取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套取银行贷款;以及在2015年1月9日国家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之后,以锦州港、大庆联谊为发端,掀起了一股证券民事赔偿的高潮。这些事件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具有较强的政策拉动的特征。

(二)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动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赖”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码应该达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来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的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切的错误和舞弊是能够被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着缺乏,则很容易发生发生会计舞弊。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地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四)外部监管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按理说,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是,实际上监督乏力、监管手段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证券监管、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就拿受到监管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业上市后,经营不善的,就采取各种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获得增资配股的资格,进一步套取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还配合庄家,违规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亏损得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就进行债务、资产重组,出卖手中的壳资源。这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道风景线。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郑百文公司在实际亏损1。5亿元的情况下,采用虚提返利、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年报中向社会公众披露盈利8560万元,并在1998年通过配股筹集资金1。5亿元。郑百文公司巨额亏空和造假事件于2000年披露后,证监会才介入调查。由于证监会监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难及时发现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其他部门也未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和市场。上市公司向公开市场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上市公司公布其会计报告后,企业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它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情况等)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投资者就会感觉上当受骗了。而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感觉到上市公司在利用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向他骗钱,他就不会向上市公司投资;同样地,如果银行知道公司提供的报表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再借钱给企业。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资,则企业就会象无水之鱼,迟早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不但会严重销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议

治理上司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提高上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权结构,明确市场机制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的会计监管体系反应太慢,当发现问题时,通常后果已无法挽回。以市场为主的会计监管机制主要依X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现和揭示问题,发现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这一机制需要调动投资者挖掘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积极性,需要以股东多元化、股权微观分散化与宏观集中化的股权结构为前提。因此,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依X市场机制增加股权流动性,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首要任务。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确定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包括1名会计专业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是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履行诚信与勤勉义务,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将在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中体现“独立”的价值。独立董事具有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单独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等特别职权,并就上市公司重大关联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项发表意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舞弊行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发布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强化内部会计监管,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了尽快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政部应制定和发布统一的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供所有单位执行或参考。一般地,单位内部控制标准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标准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将共性的内容制定详细具体的标准,对复杂和特殊的内容制定原则性的标准;三是对于关系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控制内容,应制定规范性标准,对于仅涉及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内容可制定示范性标准。

2、组织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次,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法定职责,通过定期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通过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指导、帮助各单位搞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同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力量,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四)加强企业外部监管机制的建设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处罚力度,要充分发挥《会计法》在发扬正气和打击歪风方面的威慑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继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针对各个行业的特殊业务,抓紧研究制定分行业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强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化,减少交易双方信息差异,并完善包括司法调查、证券监管、违规预警、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等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在立法方面,加大对虚假披露的惩戒力度,从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成本。

2、完善独立评审制度

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相关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进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职注册会计师人数不多,职龄内人数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基金;有的事务所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甚至出具虚假报告;由于组织机构部门化,审计业务行政化,介绍业务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缴,成为主管部门搞福利、发奖金的重要经济来源,因而严重损害社会中介组织的形象和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地位等等。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把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因此,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脱钩和改制两步走推进事务所体制改革,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及一批会计师事务所,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督,使社会会计监督机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机制对会计审查的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严肃性。

以上是我的毕业论文总结报告,谢谢大家!

篇四: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6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第1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调控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了诸多风险,这也决定了经济放缓的趋势将不是短期现象与此同时,越是进入经济减速期,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任务就越迫切。未来一个时期,扩大消费是关键所在。应牢牢把握消费演进规律,引导科学健康消费,并以文化的繁荣推动消费革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未来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条件,为此,一定要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外部条件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的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伞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正在转变,工业和出口增长难以恢复以往速度。长期以来,尤其是美国逐步经历"去工业化"转向"金融服务化"的产业演变过程中,伴随着其长期低利率的宽松政策,导致以负债方式进行过度消费的问题日益严重。但美国并未因此而出现经济崩溃,这主要是由于存在愿意出口给它并愿意为其融资的国家。只不过近几十年来,这些国家由原来的德国和日本,逐步转变为中国。在此基础上,就形成并维系了"一方是消费的积累,一方是生产和出口的积累"这一"山峰之顶"的危险平衡。这一平衡本质上却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我国逐步明确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以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赶超。效果是明显的,口贸易量以20%一30%的年均增速增长,由于工业的产业布局更多地瞄准外需,有近一半的工业品服务于出口,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推动。

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正在改变。在经历了2016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失衡的矛盾被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了调整经济失衡的格局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危机对失衡进行的强制性调整,具体表现为:美国因个人"去债务化"必须要缩减消费,因提高就业水平必须要重拾"再工业化"战略并提出了一轮又一轮形式各异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一背景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我国近几十年,工业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能够急速扩张,并非国内消费力量使然,而主要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产品被庞大外需所消化在全球经济失衡逐步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将难以继续高速增长,而相应的生产能力则会出现过剩。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我国经济必须要经历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而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减速。

(二)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自2016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2016年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态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皇%和2、2%。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宏观经济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的趋势,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二)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三)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正在转变相关产能面临过剩风险。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尽管前几轮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但白实施"限购"和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投机性需求正在逐步被"赶出市场"。而且,近期多地出现的"微调"、"放松"政策,均被叫停。在这一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采矿、钢铁、有色、建材等诸多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基础上,为了适应这一"繁荣"而形成的巨大产能。这些生产能力,在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中,显然存在着大量过剩的风险。目前,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去库存化"特点,然而,未来面临的将是更加痛苦的"去产能化"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工业生产部门增长的放缓并非短期现象。

(四)土地收入快速膨胀的背景正在转变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将导致投资整体减速或财政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从行业的角度看,投资占比最大的行业主要有i大类,即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大行业合计占比持续保持在81%左右。

(五)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六)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七)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2016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肓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八)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背景正在转变,经济发展将面临高成本阻碍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托于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和人为压低的资源要素价格。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两高一资"产业,这一方面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链条,另一方面极大地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变化,劳动力市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2016年、2016年、2016年一直到当前,接连出现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现象,而且出现的频率提高程度扩大。这就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原因很复杂,但解决办法恐怕有一条是必须的,即增加工资。劳动力成本在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提升,导致了原来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不得不向中部进行转移,这也是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过程。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建议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人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三)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2篇:试论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论文摘要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2016年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对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欧债危机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危机,它是政府信用的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虽然存在偶然因素,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欧债危机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先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别从经济结构、外部因素、欧元区制度、历史原因、社会福利制度多个层次进行分析,再从马克思一体化理论和货币理论两个全新的视角,尝试剖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货币化理论

2016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2016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6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发布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16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16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6)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欧债危机是虚拟性货币时代,政府以实体性货币理论去求解虚拟性货币问题的后果。从历史到现在,各国政府都奉行传统的货币理论——实体性货币理论。但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进入了虚拟化的时代。如果人们还是按照实体性货币理论去认识经济活动,自然会刻舟求剑。欧洲各国为了使民众免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不断地发债,加大各种民生补贴,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因此,从货币理论的视角看,欧洲危机的本质是陈旧的货币理论的问题。

第3篇: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是当前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在讨论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础上,着重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最后,本文就宏观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宏观经济因素;贷币政策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o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l生的研究。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期限结构本身的研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随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人们开始重视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并尝试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发现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后,对利率变动的解释度显着增强(KozickiTinsley,2001;陈哲,2016)。

(一)国外研究现状泰勒规则和新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宏观一金融模型(Macro-financeMode1)的研究。Kocki和Tinsley(2001),Ang和piazzesi(2016)首次在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并证明这样做是合适的。Ang和piazzesi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这些变量在期限结构模型中能改善其预测效果,在这一开创之作后,宏观一金融模型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被修正和发展。

Hordahl等(2016),Rudebusch和Wu(2016)将期限结构模型追加到新凯恩斯宏观模型中。Hordahl等构造了一项完全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包括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考虑了短期利率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明确反馈。RudebuschWu的建模与前者类似,他们均在建模过程中将定价核心看做是外生决定的,但二者都在供给和需求方程中添加了带有几分任意性的滞后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宏观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但是由于这类模型的过度简化揭示了非常有限的有关货币权威性和私下部分(pfivasector)的信息量。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难以充分地预测货币政策未来的表现。因此,Bekaert84现代商业MODERNBUSINESS(2016)完善了带有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结构化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与前面所提研究不同,除了通货膨胀、去趋势化的产出和短期利率以外(

此外,学者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宏观一金融模型进行拓展。例如,Dewachter和Iania(2016)通过引入额外的流动性相关和回归预测因素,扩展了仅包含标准宏观经济因素的基准宏观一金融模型,模型在使用横截面数据修正收益率曲线上,显着优于大多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宏观一金融收益率曲线模型。Benchimol和FOurcanS(2016)遵循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提出并测试欧元区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风险规避和货币的作用。Dewachter等(2016)开发了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经济冲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欧洲地区通过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传播。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有关宏观一金融模型这一领域的理论及建模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新起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及模型框架上进行的。

朱波,文兴易(2016)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金融模型的结合方式,对国外新近的宏观一金融模型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仅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变量的简约型宏观金融模型,以及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虑的结构化宏观金融模型两种类型。沈根祥,闫海峰(2016)也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因子来源将其分为内基模型和外基模型。其中内基模型的因子不可观测,其经济含义往往难以解释,而外基模型中的因子为宏观经济变量,模型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孙皓,石柱鲜首次使用宏观一金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构建新的模型,而是基于Oda和Suzuki(2016)的模型框架,先是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过程中的时变宏观经济风险价格进行定量估计,随后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三、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宏观经济的信息,同时,宏观经济因素会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一)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了最具有代表l生的三个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

1、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包含通货膨胀的信息(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功(Ang等,2O06),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6)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中短端)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变动的信息,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

但是,不同学者关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ibba(2016)通过将预期通胀对利率冲击的瞬间响应限制到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器来解释,至少不是长期预测器。陈鹏,徐炜(2016)则认为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增大,而陈红霞等(2016)表明市场利差与未来通胀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未来通胀具有持续显着的负效应。

除了能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功能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Yuksel和Akdi(2016)就探讨了不同通货膨胀对美国利率不确定性测度的影响,脉冲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负面影响,而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正面影响。

Tillmann(2016)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根据货币传导成本渠道,评估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更高的利率转换成更高的边际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更高的通货膨胀。

Hagedom(2016)根据预期和全可信度下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预测,名义利率应该下降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而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不变。Ehrmann等(2016)使用高频率债券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欧元区的通胀预期,发现更低的长期利率,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锚定反应,能够大幅增加长期通胀预期的锚定。Wright(2016)提供了期限溢价,通胀不确定性和二者关系的跨国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收益率曲线斜率向上进行解释。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早在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就通过美国季度数据,证明log期和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消费、投资和产出情况。Haubrieh~Dombrosk(19%)通过研究说明利差对GDp增长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孙皓,石柱鲜,2016),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的"指示器"(孙皓等,2016)。

于鑫(2016)认为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况山(2016)研究发现银行问市场不同长短期利差结构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的预测能力不同。其中,2年期国债利率与同业拆借1天的利差对一致指数解释力度较强,且一致指数与利差呈负相关关系系,利差越大,未来10个月的一致指数越小。陈鹏,徐炜(2O09)则认为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利率期限结构对还能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预测,孙皓,石柱鲜(2016)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能够较为稳定地指示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

最新的研究由Favero等(2016)等做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状态空间模型框架,用来分析无套利和大型信息集的预测功能,发现非套利模型在较短的期限较短的范围内更有用,大型信息集则在较长的范围和较长的期限内更有用;收益率曲线模型可以利用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测宏观经济。

3、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量文献都表明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期限结构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徐小华,何佳,2016;郭涛,宋德勇,2016),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获得金融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化的预期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它的具体操作和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Dai和philippon,2016)。另外,贾德奎(2016)还从货币政策透明度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不同期限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刘海东,2016)。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不同因子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显着差异,孙皓,石柱鲜(2016)表明货币政策作用下,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和曲率因子减小,而斜率因子增大。在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和紧缩期,面临货币政策从紧金融视线IFinanciatView的冲击,水平因子的响应分别为正向和负向,而斜率的响应均为负向;当货币政策由宽松期转向紧缩期时,水平因子变大,斜度变小(潘敏等,2016)。但是沈根祥(20l1)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着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

(二)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除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外,国内外学者也尝试着探索利率期限结构与多种宏观经济因素间的动态关系,从整体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胡雪琴,陈勇(201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三者的关系。Reschreiter(2016)研究货币政策制度的转变对英国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货币政策改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际利率的均值回归水平下降,实际利率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实际利率偏离均值的持久性则增加了。OrphanidesWei(2016)则探索了宏观经济结构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短期利率的递归估计的VAR产生与调查预测更为一致的预测。

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宏观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对短期利率具有持续显着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着作用(刘金全等,2016)。同时,不同类型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不一致,于鑫(2016)认为利率的水平因子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变化主要引起倾斜和曲度因子的变化,但季绍波等(2016)~认为货币政策主导水平因子变化,实际经济变化才是倾斜和曲度因子变化的主要原因。孙皓,石柱鲜(2016)模拟了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效应,认为宏观冲击长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具有明显影响,而对坡度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

四、研究评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宏观一金融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利用宏观经济信息提高收益率曲线的预测能力;二是研究实际的金融、经济问题,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了解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判断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变化趋势,从而对政府债务进行优化管理,制定并实施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将宏观经济因素与利率期限结构联合进行分析也是为了获取更多有关收益率曲线的信息,以便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国外研究起步早,成就较多,而国内研究相对滞后,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深入的方面。

首先,可以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一金融模型,同时在模型中深入具体政策的应用。其次,由于在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时,选取的变量仍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上。因此,可以考虑从其他宏观因素人手或联合更多经济变量进行研究,以获取更加充分的信息。最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主流宏观数量分析工具,能够为宏观经济因素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国外学者将其应用于利率期限结构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国内应用该模型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基于动态随机-般均衡模型来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4篇:探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式教学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课题研究式教学以来源于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经验,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发布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发布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

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zhèng fǔ 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三、结论

课题式研究教学是一种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会以及基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课题式研究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郭金林。论教师在高校文科研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02)

2喻国华。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06)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

4高继红。解读研究式教学模式——对“专题研讨小组”式和“课题制”教学法的比较分析J。理论研究。2016(01)

5何丽君,何丽霞。高等学校研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04)

第5篇:宏观经济约束下完善增zhí shuì立法的路径选择

摘要:继2016年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之后,增zhí shuì立法和增zhí shuì“扩围”改革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增zhí shuì发展历程和制度改革的特点分析,发现我国增zhí shuì改革与宏观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体系密切相关。因此,在宏观形势约束下,我国只能以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为改革重心,“扩围”等制度完善问题应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其改革成果应通过法律修正案的方式逐渐确认。

关键词:宏观经济约束;增zhí shuì;立法

2016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增zhí shuì等若干单行税法”列入任期内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意术行政府将致力于有关增zhí shuì立法的议案工作。学术界经过十余年的讨论,对于增zhí shuì立法问题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增zhí shuì在税制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立法法》的要求,依据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提高其立法级次势在必行。但由于增zhí shuì制度的复杂程度突出,具体到操作层面,提升其法律级次遇到了发展瓶颈。从法理学角度看,税法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税收法定主义,其功能在于保障税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保证税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因此,一部完善的增zhí shuì法应具备普适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这就在原则上要求增zhí shuì制度应是稳定和完善的。但与发达国家实施的较为成熟的增zhí shuì制度相比,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存在税基偏大、征税范围偏小等问题。2016年,备受瞩目的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基本解决了税基偏大的问题,但同时,增zhí shuì征收范围过窄问题则成为瞩目的核心问题。

税收理论表明,增zhí shuì的独特机制在于购进扣税,征税范围越大、销售抵扣链条越完整,增zhí shuì的税收中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功能才能凸显。因此,从税制完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实施的增zhí shuì制度依然存在征收范围不规范、征收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为了完善税收链条机制、更好的实现税收中性,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扩大增zhí shuì的征税范围(简称“扩围”)是今后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加快增zhí shuì的“扩围”进程,制定一部普遍征税的增zhí shuì法具备其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但扩大增zhí shuì覆盖范围涉及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根基,在未决定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之前,“扩围”之事不宜进入操作视野。结合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一步到位”的改革难度比较大,更多的学者主张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待条件成熟时将增zhí shuì全面取代营业税。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增zhí shuì立法的发展瓶颈在于增zhí shuì的制度改革。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我国增zhí shuì3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制度改革的特点,判断出增zhí shuì的进一步改革趋势,结合当前立法的紧迫性,提出更符合国情的我国增zhí shuì的立法路径选择。

一、宏观经济约束下增zhí shuì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宏观经济约柬下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分别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按其销售(营业)收入征收工商税和工商统一税,然而这两个税种“道道征税、重复征税”的特点阻碍了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生产的扩大,已经不再适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增zhí shuì开始受到重视。1979年我国开始引入税并进行试点,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增zhí shuì条例(草案)》,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增zhí shuì制度。它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它并不是发达国家盛行的增zhí shuì,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993年底我国进行了以增zhí shuì为核心的规模宏大的税制改革。由于当时存在通货膨胀、财政收人不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等问题,为了配合1993年起实施的紧缩型宏观调控政策,增zhí shuì改革选择了生产型,以达到抑制通胀、约束需求和筹集税源的目的。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生产型增zhí shuì的弊端逐渐显露,增zhí shuì转型开始进入实际操作层面。2016年9月,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方针,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增zhí shuì转型被视为一项财税刺激政策被提L日程,2016年7月1日,我国首先允许东北三省的八大行业对购进固定资产抵扣增zhí shuì,由此拉开增zhí shuì转型试点序幕;为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16年7月1日,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八大行业,旨在鼓励试点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一82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7月1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成为支持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税收政策。2016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面临国际市场疲软和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双重考验,为了平抑我国经济波动,减轻企业投资负担,拉动内需,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结构性减税”,2016年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而推开,通过转型所带来的减税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特点和下一步改革趋势。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特点。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和宏观形势密不可分,其改革进程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增zhí shuì改革受限于当时的宏观形势。在过去30年中,增zhí shuì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改革战略的刺激手段,说明了我国增zhí shuì的改革步伐受限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此外,增zhí shuì的发展还受财税体制的影响,1994年生产型增zhí shuì便是在充分考虑当时税收征收管理现状、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水平、纳税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第二,增zhí shuì改革循序渐进、谨慎前行。增zhí shuì与商品(或劳务)的交换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增zhí shuì的征税范围十分广泛,从而对国民的财产权益和国家的税收利益影响巨大。回顾2016年以来的增zhí shuì转型步伐,可以发现,税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从区域优惠到全国统一、从部分行业到全行业、从控制退税到全额退税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增zhí shuì改革持谨慎态度,改革步伐缓慢,以避免重大变革带来的不利影响。

1、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趋势。单从增zhí shuì制度的完善来看,增zhí shuì转型完成后,调整征税范围成为下一轮增zhí shuì制改革的重点。从理论上说,增zhí shuì最优的征税范围应包括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领域。而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的征税范围仅限于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其他服务业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因此增zhí shuì的“扩围”势必牵扯到营业税的改革,面临技术难题和体制难题。其技术难题如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率设置、减免范围的确定等尚可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来合理设计;而体制难题却是我国进行增zhí shuì“扩围”的最大障碍。_6在分税制的大背景下,增zhí shuì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由国税机关负责征管;营业税是地方税,由地税机关负责征管,增zhí shuì“扩围”需要面临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和税权关系的重大调整。

鉴于此,结合我国增zhí shuì制度改革特点及我国国情决定了增zhí shuì的“扩围”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改革进程会结合经济发展对增zhí shuì制度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以及税务机构改革的实际情况、综合税收征管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循序渐进,分步扩大增zhí shuì征税范围。因此,增zhí shuì制度的“扩围”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二、提升增zhí shuì法律级次具有现实紧迫性增zhí shuì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此重要的税种,自1994年以来一直以税收制度的形式存在,l6年的改革发展只带来税制和税收征管的不断完善,其法律地位没有任何改变。

年增zhí shuì全面转型改革不仅标志着我国税制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加快增zhí shuì立法进程提供了契机,增zhí shuì由暂行条例上升为正式法律的迫切性已经摆在面前,提升增zhí shuì法律级次的任务非常迫切。

(一)依法治税方略要求我国尽快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中共十五大至今,依法治税已经成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权益的需要。在依法治税原则指导下,我国税收必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体系。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体系并不健全,税收实体法仅有《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税收程序法仅有《税收征管法》。与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相比,我国税收立法工作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一些主体税种的法律地位,如增zhí shuì等依旧停留在暂行条例和行政规章层面,法律级次较低,当前的税收立法同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要求不相适应。而增zhí shuì立法则有利于形成我国税收法律的基本框架,提升我国依法治税的国家形象。其一,增zhí shuì立法后,半数以上的税收收入具有坚实而稳定的法律依据,而不是变化频繁的暂行条例。其二,增zhí shuì立法后,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基本得到法律保障。因为增zhí shuì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课税,有利于国家及时、稳定、可靠地取得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了税收效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所得额征税,按照纳税人负担能力(即所得)的大小和有无来确定税收负担,对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缩小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特殊的作用,实现了税收公平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尽快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改革开放初期,受当时宏观经济形势制约,依据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1985年全国人大先后两次授权政府改革工商税制和发布试行有关税收条例(草案)的决定,我国立法机关授权政府可以在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方面颁布暂行条例,在取得经验、条件成熟之后再按程序将暂行条例上升为法律。这种情况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时隔十余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税收通过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减少税制变动带来的经济扭曲,就对税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提出了要求。

作为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增zhí shuì庞大的筹集收人功能牵涉到众多纳税人的切实利益,因此增zhí shuì的立法问题成为我国税法完善的重中之重。

我国现行的增zhí shuì制度是由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税务主管部门发布的行政性法规组合而成。一方面,其法律级次不高,不符合国际惯例,影响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变动比较频繁,干扰纳税人的预期。加快增zhí shuì立法,一方面保证了税制的持续性和内在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给绛济带来的扭曲;另一方面,稳定的税制增强了纳税人对税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其经济彳了为可做出适当调整,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怏发展。

三、增zhí shuì立法完善的路径选择以上分析表明,增zhí shuì制度完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则具有现实紧迫性。通过综合衡量,存宏观经济约束下,我们得出完善增zhí shuì立法的路径:提升增zhí shuì的法律级次,确认以往的改革成果,并可以法律修正案的形式予以确认。冈此,增zhí shuì法的内容为现行增zhí shuì制度,具体到操作层面,则是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进行整合,一并提升其法律级次,形成增zhí shuì法的主体内容。此外,增zhí shuì立法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从法理学角度来看,增zhí shuì法应规定基本原理和其他原则性问题增zhí shuì立法需要体现增zhí shuì的基本啄理和相关经济规律;强调增zhí shuì的“中性”特征,避免为解决一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任意变动。保障税法的稳定性。增zhí shuì法巾还应对增zhí shuì制度的改革方向做出原则性规定,以保障税法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二)从税收角度来讲,增zhí shuì法应留出一定缺口,做出适当授权其一,当前增zhí shuì制度并不完善,存未来较。长时期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扩围”等改革事项可授权国务院以试点或暂行条例的形势逐步展开,待改革成果成熟时再以修正法案的形式确认。其二,增zhí shuì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其本身就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保持法理视角的稳定性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税收内在的宏观凋控功能。考虑到未来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建议通过立法授权的方式预留调整空间,以应对实时变化。如,我国的出口退税一直作为一项财政激励制度,通过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在鼓励外贸出口、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出口退税机制可以作为一项宏观调控措施,需在经济形势发生改变时予以及时调整,因此可在增zhí shuì立法时单独将出口退税立法权授权给国务院,并将授权的时间、范围、内容、监督机制等予以详细规定,这样既满足了出口退税的调节经济功能,又能将其纳入国家监督机制下,更好的保护纳税人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守文。增zhí shuì的“转型”与立法改进J。税务研究,2016,。

2叶珊。论增zhí shuì法的法体例。税务研究,2016,(8)。

3高培勇。增zhí shuì转型改革:分析与前瞻Jj。税务研究,。(8)。

4王金霞。扩大增zhí shuì征税范围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6,。

5李建人。增zhí shuì的转型与转型巾的增zhí shuìJ。财经问题研究,2016,(2)。

6汪德华,杨之刚。增zhí shuì“扩围”——覆盖服务业的困难与建议。税务研究,2016,(12)。

7蔡吕。对增zhí shuì“扩围”问题的探讨。税务研究,2016,。

第6篇: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我国的一些城市在市场经济下,在探讨自身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时,提出了如何以城市为单位,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操作或运作城市整体国有资产的问题。目前,经营城市的实践活动已在一些城市展开并取得成效,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经营城市的关注和研究。

那么,什么是经营城市?为什么要进行经营城市?经营城市主要有哪些方式?本文将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经营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一般而言,经营城市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和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的各种需求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政府通过运作城市内的土地、房产、市政设施及其延伸的无形资产等各种资源,使城市获得迅速发展。这些运作包括城市发展的各种谋划、规划、开发、建设及至管理等等。

经营城市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谁来经营城市?二是经营什么?三是如何经营城市?关于经营城市的主体是谁?现阶段在我国经营城市的主体是各级城市的政府,因而经营城市是政府行为;关于经营什么?即经营城市的客体是什么?这个客体其实就是“城市资产”,它包括城市中的土地、房产、环境、市政设施等有形资产和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无形资产;有学者把城市资产归纳为自然生成资产(土地等)、人工资产(如道路、桥梁、地下管网等)和延伸资产(如城市建筑和构筑物的冠名等)三大方面。关于如何经营城市?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依据有关法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对所掌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名义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进行市场运作。

当然,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为什么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加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从实际运营的效果看,经营城市的确解决了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资金缺乏、建设效率不高等问题,对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来说不乏是一种新的思路与行为。

经营城市不是人们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炒作,它的产生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营城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完善,城市建设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经营城市也就被提出来并加以实践。

从目前看,经营城市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第一,经营城市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转变职能、政企分开一直是较难的问题,然而,经营城市这一方式却给城市政府带来了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城市政府采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济杠杆管理模式。我国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城市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如何把这些资产的效用最大化的发挥,成为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运用一些经济手段,解决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新探索。

经营城市要求政府必须从过去对企事业直接插手的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转向对城市设施、生态环境的整体化的经营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实现城市整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是城市经济由僵化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行为方式由微观模式转向宏观模式的具体表现。

第二,经营城市有利于建立集约经济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上讲,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单纯的生产生活便利、经济化,而且还包括全社会降低交易成本、居民精神物质环境质量全面提高等方面内容,并以城市发展带动其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使城市真正成为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这也是城市经济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经营城市的方式必须从资金、实物等要素的单方面经营转向物质资本与知识、信息、人才、文化、生态相结合的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经营上来。从发展上看,人力资本、知识信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步超越传统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所以经营模式、经营的方向、广度、深度也必然发生很大变化,城市政府必须从单一的物质资本经营转向人力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经营并重的方向上来。

“入世”之后,在经营城市的范围上,城市政府也要从城市内部为主转向城市所在地区、全国及至全世界寻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经营城市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快速、有效手段。

第三,经营城市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会发出新的价值光芒。对这些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与运营,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发展城市,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不失为一个良策。可见,经营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使人们的资产观念发生深刻的转变,而且使人们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观念产生深刻的转变。

第四,经营城市有利于城市摆脱建设资金的困境

城市建设由于它的投资大、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一大包袱。而且,随着人们对城市品位和城市功能完善要求的提高,城市建设所需资金更加庞大,而单纯依靠城市财政的老路子搞城市建设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抛弃城市建设只有政府投入、居民无偿使用的旧模式,走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城市政府依据掌握的可控资源,对城市资产进行运营,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城市建设既可以由政府投资,也可以由企业、个人投资;既可以运用内资,也可以引进外资。总之,就是要改“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改政府“一方包建”为“全民共建”,进行多元化开发建设。

对于城市资产的运营,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有关规定进行运作,就可产生良好的、巨大的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和财力支持,加速城市化进程。

二、经营城市的主要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展开,每个城市都在探索城市建设、发展及其资金来源问题,而经营城市就是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

经营城市的具体运作方式有:

1、利用城市规划指导开发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它全面地、科学地展示了城市空间各个层次的发展前景及其分工与作用,由此勾勒和塑造出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不同地区的预期增值,直至构造出其各自的宜人居住、宜人工作、宜人娱乐休憩的自然与人文协调景观。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城市,如实行土地利用的招标竞争,即可以为城市发展建设置换一笔可观的资金。利用城市规划这一有力手段,这可以说是经营城市最根本、最有效、最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

2、利用招投标方法

招投标方法常用于工程建设中,而经营城市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资产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对拟开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房产开发建设权、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水、电等)运营权、广告设立权、公共服务经营权和公共设施(公交站点)冠名权等资源进行公开出售,从而使资源、资产变现,置换出投资开发建设资金。

3、利用外资形式

将外资导入城市建设的领域,是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山东省济南市采用这种方法,同以色列的泽威集团就建设城市中的现代化主体停车场及经营、管理达成协议。外方投入资金、设备,中方提供停车场地,停车位置空间和其他相关用地,从而最终对城市交通做出统一开发建设与系统经营管理。这在全国是第一个范例,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相关文件已报送国家计委立项待审批。另外,该市还与外商联合开发“阳光花园”,此项目由香港新世纪有限公司、香港舜兴实业有限公司同济南市阳光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济南新世界阳光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该项目启动顺利,已于2000年11月19日奠基,列入国家建设部首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4、利用内资形式

除了利用外资形式外,国内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尤其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内资本市场日益雄厚,市场机制日见完善,国内资本(游资)市场已成为一块亟待开发利用的领域。一些城市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山东省济南市对当地的内资加以利用,该市与鲁能集团联合开发建设南苑小区。总投资达100亿元,成为济南市城市建设史上一次投资最大的开发建设项目。这是大企业集团参与城建,进行连片土地整体开发的大胆尝试,将对未来的城市建设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5、利用公开拍卖方式

这种方法是对城市中若干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置换(筹集)新项目的建设资金。例如山东省泰安市为吸引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打破政府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拍卖和出让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权。2000年该市城区沿街改造,建设公厕,政府决定采用土地无偿使用30年,免收一切行政收费,各种入网费、增容费减半征收,并允许同步建设1-3倍面积的商业用房等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个体私营经济成份参与,经过不长时间即吸引1亿多元社会资金,建设、改造公厕2196个,彻底改变了该城市反映极为强烈的公厕脏、乱、差的面貌。再如,2001年3月开发建设的泰安市东岳大街西路综合改造工程,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先行把规划区内,道路两侧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做出先期土地储备,待经过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使土地增值后,再通过整片划拨、出让给市国资公司,市国资公司对其进行综合开发,立体建设。通过此项开发,市政府即收缴市政配套费4亿元,土地出让金1亿元,不仅获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还获得3、8亿元的利润。莱州市仅在近几年的拍卖城市公用设施广告发布权、城市公交线路使用权方面,就实际增加财政性收益6000多万元。其他地方还有拍卖公路收费站等做法。

6、利用资产置换方式

这种方法是指用现有的城市资产的产权(实际上还有巨大潜在的价值),置换出投资资金,用以加速城市建设或城市新兴产业发展。这种方法对于盘活许多闲置的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运转效率,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上海市利用这种方法,在老市区内,对部分产业实行了“置地换业”,使原来拥挤在狭小市区内的一些企业,由此获得了新生,产业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城市的资产尤其是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增值,原来依靠行政手段也难以办成的事,如今凭着资产置换得到了解决。

以上经营城市的几种方法,只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做出归纳,不仅难以概全,而且这些不同的经营城市方法在有些方面可能会出现重叠和交叉。随着对经营城市认识和实践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经营城市的方法出现,会有更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三、经营城市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目前,经营城市正方兴未艾,但在其积极地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矛盾有: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同城市化加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许多城市包括大量的小城镇都在大力推进自身城市的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不断完善城市的设施,由此经营城市的范围日渐扩大、手段也日见丰富;相对于此,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则表现的相对缓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经营城市的发展。

2、经营城市的扩展性与城市资产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营城市理念越来越受人关注,不断加大的市政建设为经营城市提供了用武之地;但城市资产的划分、分割及其价值不清,甚至权属不清,影响了经营城市手段的发挥。

3、经营城市的收益性与城市消费者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许多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和提高,需要加大投入。经营城市是一种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较快见效的方式,当然采用方式不可避免会引起部分市政设施由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而提高收费标准,也就是不再会“无偿使用”,从而产生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城市设施舒适度之间的矛盾。

主要问题有:

在经营思想上,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体,这一观念尚未确立起来;在经营体制上,城市中的“管养合一”体制尚未破除;在经营对象上,比较严重地存在着重视物质性资源利用,轻视社会性资源(文化、品牌等)经营的情况与现象;在资源经营上,存在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与闲置浪费并有的现象。

四、开展经营城市的思考

1、开展经营城市需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经营城市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这不仅是经营上的需要,更是拓展城市建设方式的需要。观念可以使人增强信心、激发创造力。因此,转变观念不可忽视。对于经营城市来说,一是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的观念,形成“有偿使用”的观念,视市政基础设施为“特殊商品”;江西兴国县就抛弃了城市建设“从属地位”、“非产业化”的旧意识模式,确立了城市建设“产业化”、“商品化”的经营新观念,把城市建设推向市场,将路、桥、土地、绿化、供水等变成商品,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建设,并把城市管理权、保洁权推向市场,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安排了就业,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山东省莱州市把城市资产视为宝贵的国有资产,改变了过去一提国有资产就习惯于把眼光盯在国有工商企业上,而忽视城市这一特殊资产观念,把城市发展的着眼点由单纯投入型向经营投入型转变,结果使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得到升值,城市的品位得到提升,城市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二是改变城市资产由政府“独家管理”的观念,形成“多家管理、开发、发展”的观念;三是改变“等钱开发建设”的观念,形成“借力开发”的观念,开放某些收益前景好的市政设施项目,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开发、建设;四是改变城市规划属于纯“技术规划”的观念,变成为“社会经济规划”的观念。长时期以来城市规划总是以工程技术、建筑艺术

为出发点,对规划的社会化、经济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体现。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真正科学的总体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金矿”,就是财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在继续重视工程技术规划、建筑艺术规划的同时,必须树立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掘富、致富功能!

总之,开展经营城市需要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实现把城市资产视为公益财产到可经营化资产的转变,把城镇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到资本经营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城市资产中的无形资产部分应格外关注和开发,如莱州市仅就拍卖一专项资金的“存款权”上获得680万元的收入。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塑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至关重要。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按照中央的要求,政府从企业经营的所有领域退让出来;二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切实提高政府的管理运作能力,真正“精兵、简政”,实行组织领导机构的少层次和权力下放,“小政府,大服务”;三是改造和提高政府信息化能力;深化城市规划的变革,为经营城市提供依据。

2、开展经营城市需要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市政设施的经营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方面,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合理的产品价格体系;其次,改革城市建设的投资体制。开放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公平进入城市市政建设领域;三是挖掘盘活存量资产,以资产换资金,以资金建设施;四是扩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有偿服务范围,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同时改进行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3、开展经营城市需要掌握资本运营

经营城市,即从市场经济思路考虑并运作城市资产,使其货币化、资本化,以获得合理的收益。这就要求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按经营的意识、机制、主体与方式,对资产进行资本化、货币化,进而进行集聚、重组、营运,使其得到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这就是国外惯常采用的资本运营。资本运营的方式主要有:变基础设施无偿投入为有偿投入,变政府独家投资为社会多方投资,成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和投资公司,实行路、水、电、气、房地产综合成龙配套开发,吸引内外商投资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4、开展经营城市需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既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的全面部署和安排,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上的制高点。因此,它就成为经营城市最重要的依托。城市规划描绘了城市发展的前景,经营城市则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一种手段。如果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较高,科学合理,它就为城市建设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营城市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托;否则,一旦其规划质量不高,或出现重大失误,不仅会使经营城市陷入无序状态,无法顺利进行,轻则造成人、财、物的浪费,重则使城市发展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多走弯路。

从经营城市角度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中蕴藏着许多商机,可以说是城市的“聚宝盆”,而质量不高的城市规划则暗藏着许多危机,可以说是城市的“风险洞”。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达到其应有的技术规划、艺术规划要求,而且要体现其经济与社会规划要求。因此,对城市规划科学性、指导性、战略性及其重大作用和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是经营城市的重点,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对新区的规划应尤为关注。

5、开展经营城市应当做到“三个要求”和“四个化”

“三个要求”是:一是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所有建设都要成为精品;二是严格对土地和资金的管理;三是不要好高鹜远,不求最高最大,必须求最好。

“四个化”就是城市资产商品化;经营活动资本化;经营手段市场化;经营目的效益化。只有这样,政府的投入和累积的资产才会有回报、有增值,就能在增加经营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

为了加大市场化筹资力度,还可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法人)单位,其作用是负责城市资产(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运行,并进行城市内部的统筹协调。

篇五: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6经济类毕业论文范文

第1篇: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摘要服务业发展可以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众说纷纭。文章在考察发达国家与地区服务业发展战略后,反思辽宁的资源禀赋,按照资源获取一战略模式选择一战略实施侧重点一一战略实施保障的逻辑顺序展开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资源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需要在体察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勾画。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各国(地区)服务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数据对比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任重而道远。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

尽管图-1中国家与区域横向对比的数字表明,辽宁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的历史统计数据却表明辽宁省服务发展的势头强劲:2016年底辽宁省GDp达1.102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53.1亿元,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有潜力成为三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辽宁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颇具潜力。这种判断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农产业率先发展会对服务业有较强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向发达经济体借鉴发展经验可以减少发展中支付的学习成本,因而具有后发优势。考察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得以保持并非轻而易举。例如,上海是我国服务业率先发展的区域,然而据张明海(2016)的观察,自1990年以来上海在服务业中的同定资产投资力度一直较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3、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到2000年才勉强超过50%,在以后的年份中还有反复。由此看来,辽宁若要实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筹划。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环顾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率先发展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涉及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优先发展服务业构成对发展农业、工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关于如何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就需要慎重考虑。韦福祥(2016)考察各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发展历史后指出,服务业发展有三种模式:传统模式、捷径模式和孤岛模式。传统模式是将资源应用于满足农业与工业发展需求后投入相关服务业,典型的应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捷径模式是跨越工业发展的漫长历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牧、渔业产品加工贸易,进而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典型应用国家是荷兰、丹麦和冰岛;孤岛模式是区域自身并无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但由于临近区域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因此,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业取得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摩洛哥、塞浦路斯和中国澳门均是孤岛模式应用的典型。韦福祥(2016)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上述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区域中可以灵活应用。但这三种模式在省级区域中如何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服务业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考察我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可以触摸其脉络。一是各地区普遍加深了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认识。这表现在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区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分等。二是相当数量的省份加深了对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例如,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三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浙江省提出“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山西省提出“围绕‘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业的极化和网络化发展。省域服务发展规划设计了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姚莉英(2016)则观察了现有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归纳总结出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原生型服务业集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服务业集群。

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侧重点,各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普遍提到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长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息息相关。

关于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对策有:一是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张春光,2016);二是在服务业中引人多元化投资主体;三是加强财税政策的倾斜力度;四是以外向型经济促进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三、辽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重新梳理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前文思考问题的主旨,反思辽宁服务业发展战略,笔者有如下发现。

(一)辽宁服务业发展中的资源获取

近年来,辽宁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投入的绝对数量尽管逐年不断增长,但相对数量有所下降。2016年之后辽宁服务业与工业在固定资产投入方面不分伯仲、平分秋色,体现出明显的老工业基地特征。

这说明辽宁日前在三次产业中的资源配置中工业型经济特征依然明显,离服务型经济尚有一段距离。从辽宁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结构特点来看,辽宁总体实质上选择的是传统的服务发展战略模式。即在工、农业发展至一定基础之上,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产生对服务业的大量需求后,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短板”,顺次发展起来,是配合一、二产业的被动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辽宁省短期内不存在服务业超前的问题,从总量上可以加大对服务业的资源投入。

(二)辽宁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与依赖于能源、原材料与资本的工业产业集群不同。服务业产业集群更依重于技术和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制度的作用就更为显著。辽宁省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制度构建得较其他省份更为完善,由此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服务业市场化机制转变较为困难。由于政府及其下设的相关部门在服务业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科技人才也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原生型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只会在市场需求量大、技术与资本含量低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产生。而咨询、研发、信息、金融、会展和文化创意等现代化服务业产业集群无法自发形成。因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

服务业集群是今后辽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备选途径。所谓嵌入式服务集群是指本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由政府引进外资服务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对于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科技研发、信息计算机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而且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也会与稳步发展的工业集群相得益彰。外生型服务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区位条件下,利用特殊的优惠政策集结企业而成。辽宁省“五点一线”的城市发展战略与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方兴未艾,如若在招商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多制度层面的基础设施,致力于减少服务业企业交易成本,外生型服务业集群模式也会得到

成功的应用。

(三)辽宁服务业战略实施侧重点

经济发达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虽然可以汲取,但辽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实施仍需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展开。战略实施侧重点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发挥优势,使优势更为突出;二是克服劣势,弥补不足。只有“扬长”且不“避短”才能为服务业发展夯实基础,不致增长乏力。

辽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发达对服务业构成有力支撑。相对于其他地区,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着力推动产品研发、物流信息、法律咨询和人员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且对辽宁工业的可持续增长大有裨益。二是人力资源充裕为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提供有利条件。由于经济转型、企业改制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原因,辽宁传统服务业可因地制宜地吸纳足够数量的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员工,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餐饮和物流等企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三是较高的城市化率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为社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6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62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5%,而且以年均3.2%的速度,也就是年增20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除了依赖于政府加大对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外,发动社会力量,及时提供市场化的社区老年服务也是大势所趋。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劣势也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滞后。这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内联与外交,同时也降低了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即使是传统服务业,有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也可以不同程度提高企业服务的效率与品质。二是服务业目前同质竞争多,服务品种单一,导致不正当竞争与重复投资,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不利于产出效率的提高。三是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行业仍然处于事业单位、公益部门,市场化程度低。一方面是企业与居民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阻碍了民间资本的介入,遏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辽宁服务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现有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促进各区域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对策,但缺乏实施主体的说明。笔者认为,服务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重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致力于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法制环境的完善;维护服务业市场公平公开竞争的市场秩序;搭建并逐步完善服务发展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有效的服务业政策实施反馈与评价机制,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修正相应政策,完成对服务业引导、扶持与监控的职责。从社会层面来说,教育与媒体应致力于区域文化的推介。挖掘并弘扬区域特色的文化,让世界了解辽宁、认同辽宁、向往辽宁。为开放型经济扫除文化障碍,扩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从企业层面来说,应抓住产业政策倾斜与区域经济发展所赋予企业的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努力向区域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组建或参与行业协会的方式,加强业内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共同制订行业服务标准。加强企业自律与社会责任承担的意识,区别市场定位,从而实现业内企业的协同发展。

四、结论

考察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反思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战略,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是服务业得以兴旺和发展的基础。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将资源投入服务业构成对工业、农业投入的机会成本。因此,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协同农业、工业的发展共同来考虑。二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可以扩大服务业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范围。技术集聚、信息集聚和制度集聚替代传统的原材料集聚、市场集聚,丰富了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类型。三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侧重点需要兼顾两面:既要立足于资源优势,又要关注发展中的瓶颈因素,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区域服务业战略的有效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硬投入”,还需要政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软投入”。因此,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

第2篇: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

关于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专家们存在较大分歧。一些专家认为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LevineandZervos,1998;AtjeandJovanovic,1993)。另一些人认为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股市在风险分散或风险分担和提供流动性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从而股市的发展可能不利于储蓄率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Harris,1997)。

对发达国家来讲,股市确实有助于解释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但对欠发达国家来说,它的股市规模有限,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非常弱的。EugeneFama和JackClarkFrancis等提出了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说,将股市分为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弱式有效市场。认为在强式有效市场,投资者只需根据股票价格进行投资决策,资金资源便达到有效配置,且投资者信息成本趋于零(贝多广等,1995)。我国一些学者通过对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成因的分析,将股市效应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谭雅玲,1999)。

马克思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范围不断扩大,资金借贷市场和票据市场获得充分发展,使同一资本取得双重存在:一方面是由货币资本转化的企业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实物资本,另一方面是以货币资本观念转化为以股票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从质的方面看,实物资本本身有价值,而虚拟资本本身无价值,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复本”。但从商品的二重属性看,实物产权运动和价值产权运动往往体现在股份企业的同一生产资本上,即取得双重存在——实物资本和虚拟资本。据此一些专家称,虚拟资本中的股票或债券,如果是私人或企业发行的,绝大部分都是生产性的(陈云贤,1997)①。关于股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观点不一,但在证券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股市已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股市的持续上升或下跌对经济的直接促进和抑制功能在各国经济实践中日益突出。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各主要股价指数,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以下简称道指)、S&p500、Nasdaq指数等连创历史新高,长时间持续走强。持续攀升的美国股市,给美国经济注入活力,也对其他国家利用股市加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另据所罗门美邦1999年12月发表的报告,由于全球股市的急速上涨,上市公司市值出现大幅膨胀,并首次超过了全球总产值,微软市值一度创纪录超过6000亿美元。

以1999年12月22日收市时的报价计算,所罗门美邦全球成熟市场指数的成份股总市值已高达301800亿美元,而IMF公布的全球经济总产值为301000亿美元;在1997年底,全球股票总市值仅相当于总产值的64%(上述成份股包括全球所有市值超过1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份)。在当前融资活动日趋证券化,全球股市规模扩大到超过全球总产值的背景下,显然已不能忽视股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股市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之一:刺激消费增长,使投资乘数扩大

一般认为,一国长期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为常数,而短期内,MpC受可支配收入、利率、经济景气及股市景气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明显的变化。事实上,长期MpC也是变化的,如90年代初美国的MpC处于0.9-0.97之间,而40年代末50年代初处于0.8-0.9之间(斯蒂格利茨,1997)。90年代以来,美国失业率低,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升,特别是涨势如虹的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②,大大激发了美国社会的消费欲望,扩大了总需求,使得MpC增大,进而使美国经济中的乘数扩大。MiltonFriedman(1957)认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

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例,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如果说股票收入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暂时性收入,而今却有所变化。9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一直相对持续稳定地增长,1995年以来道指年均涨幅在24%以上,不但给投资者带来较为丰厚的红利,而且直接导致持股者的财富增加。这种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鼓励了大众持股的积极性。美国48%的家庭或直接持股,或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使家庭财富中股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③。

受此影响,消费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确定性预期因此而增加。其结果:一是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攀升,如1999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5月的137.7上升至12月的141.4;二是消费支出增加,MpC呈扩大趋势。有关资料显示,受股市景气的影响,90年代末的MpC在0.97-0.98之间。以此计算经济增长中的乘数,用简单的凯恩斯乘数1/(1-MpC)来衡量,约为30-50之间。当然,受税率、进出口变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乘数会略小些。专家估计,人们在股市中的财富每增加1美元,其消费就会增加4美分④。1998年美国GDp达86800亿美元,个人消费59300亿美元,占GDp的68.26%,该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了约5.7%,是14年来的最高增幅,从而使消费对美国GDp的贡献率达到85%。

1998年美国家庭股票财富增加了20%,达到了107700亿美元,1999年底达到约135000亿美元,从中派生的额外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大。同时,股市持续攀升使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增加,也乐于接受收入小于开支并需要运用积蓄或消费信贷补贴的情况,因而美国消费信贷猛增。到1998年底消费信贷增加到12992亿美元,约占个人收入的18.2%。1998年9月,美国的家庭储蓄率首次出现负数,为-0.2%,是1959年以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消费信贷的增加。美联储数据显示,该年9月份美国消费信贷激增84亿美元,折合年率为7.9%,实现了10个月的连续增长。1999年以来,美国家庭储蓄率进一步下降,7月已降到-1.4%。由此可见,股市膨胀使家庭股票财富增长,从中派生额外消费支出的增加;家庭消费信贷也受股市景气的影响而增加,这两方面通过扩大的乘数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形成股市与经济互动的良性循环。据估计,自1994年以来,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设消费函数C=a+bY,a代表初始消费水平,b代表MpC,Y代表国民收入或总产量水平GNp(假设不考虑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出口与进口,GNp=消费+投资=消费+储蓄,下同)。

由于股市效应,原来的b变成(b+Δb),分析图1可得出收入、产量Y的相应变化。对凯恩斯的乘数模型的改进。C0为原MpC(b)决定的消费线,C1为股市效应下MpC改变后,(b+Δb)决定的消费线,以虚线表示,比原消费线更陡,即MpC扩大,投资乘数扩大,1/(1-b)<1/1-(b+Δb)。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增加投资I,原消费线C0改变成新的消费线C1,决定的产量GNp由原来的Q0移至Q1、设I为新增投资,C0+I,C1+I分别表示新增等量投资后的支出线,在横轴上(Q3—Q0)/I>(Q2—Q0)/I,增大的量为Q3—Q2、

三、股市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之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美国的私人储蓄率近年来持续下降(1995年除外),1998年只有0.6%,1999年已降为负数,为30年代以来的新低。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居民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是股市上涨⑤。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也一直居于较低水平,储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在传统的经典经济学中,投资I恒等于储蓄S。而现实的情况是,美国的低储蓄率并未引起投资规模的缩小,1992-1998年间,美国固定资本投资持续增长,由5.7%猛升到11.4%(王洛林等,2000);1991-1998年,美国总投资每年比上年的增长量为51亿、444亿、937亿、589亿、962亿、1082亿、410亿美元(见表3);美国私人投资1998年较1992年增长了72%;美国向计算机产业的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美国国内市场中I≠S是事实,1992-1997年国民投资总额比储蓄总额平均多出1.433个百分点。

如果按美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方案,将把购买软件的费用计为投资,则储蓄与投资的缺口还将进一步加大。原因何在?为什么低储蓄并未引起投资的减少?I>S对GDp又有什么影响?股市的持续景气,越来越多的私人可支配收入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证券市场,而不是用于储蓄。基金公司的良好业绩,使这部分资金所获得的收入,一部分提取留存作为积累,用于扩大经营规模,表现为企业储蓄的绝对量增加,另一部分作为红利派发。股市持续繁荣产生的高收益又进一步刺激了资本所有人的投资欲望,因而私人投资不断上升,私人储蓄率则不断下降。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实物经济迅猛发展,借助于股市运行机制,政府预算赤字在不断减少,1998年还出现700亿美元的盈余。据美国政府预测,1999年和2000年仍将保持盈余,分别为790亿美元和1170亿美元。

这意味政府储蓄部分在增加,也意味着总的国民储蓄率在上升。政府拥有雄厚资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在正常情况下,必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亟需发展的瓶颈产业或产品供不应求的生产企业,使得资金运用效率提高,实现投资效用最大化。同时,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元区的储蓄(美国从国外的借款)也部分成为美国的储蓄。美元的特殊地位和股市的持续景气,为国际资本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它们纷纷流入美国,以期获取美元汇率升值与股市上涨的双重收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流入美国的各种资本多达10000亿美元。因此,美国股市的景气,已将I=S这一等式扩展到了国际市场。

斯蒂格利茨(1997)将传统的经典恒等式I=S中的S分解为私人储蓄Sp、政府储蓄Sg和从国外的借款Sx,其总和即Sp+Sg+Sx=I。表4显示,外国净投资,已由1992年的505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的2126亿美元。即使是Sp,一部分也已由私人通过购买各类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1997年,美国投资基金规模达40000亿美元,到1999年6月已达57000亿美元,成为首个投资基金资产超过银行资产的国家。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全社会储蓄总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质(占GDp的百分比平均在15%以上),居民储蓄率则处于低水平。I≠S,也即边际储蓄倾向不等于边际投资倾向,即MpS≠MpI。若I>S,MpI>MpS,假设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均为线性,由此引致通货膨胀缺口与资金缺口。可能的产出水平Y1>Y0,使得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如图2所示。B1点为I>S点,决定的产出为Y1,B0点为I=S点,决定的产出为Y0,显然有Y1>Y0、但是如果I持续大于S,于是产出水平持续扩张,导致通货膨胀的缺口出现,对应于封闭经济条件下即为总需求AD>总供给AS,虽然高消费、高投资导致需求增加,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过度的增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又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

如果IS,导致通货膨胀缺口与资金供给不足缺口,但就美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并未引起“缺口”出现,即低储蓄率与高投资率同时并存,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与低通胀水平、低失业率共处。开放经济条件下,不考虑zhèng fǔ 部门,I>S的缺口引起的通货膨胀缺口由X-M<0来弥补,即经常项目赤字或者贸易逆差来弥补。事实上,美国长期持续巨额的国际贸易逆差弥补了通货膨胀缺口。自1980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据推算,1999年贸易逆差可能达到2250亿美元,大大超过1998年创纪录的1643亿美元。表5为1990年以来美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概况。由I>S引起的货币资金缺口由资本项目顺差或印钞来弥补。

此两种措施美国均可采用,他们通过美元的霸权地位,印钞弥补缺口,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并且获得巨额的“铸币税”。从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分析,表3、4均显示了其资本项目的顺差。到1996年底,外国投资人净购买美国债券总计达3736亿美元(不包括股票)。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7年,美国在海外持有的有价证券等对外资产为50000亿美元,拥有的对外净债务为13000亿美元;同时,外国政府和民间持有的美国有价证券和不动产为63000亿美元,对美直接投资为16000亿美元,并拥有15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和价值8600亿美元的美国股票。1998年,外国人购买的美国股票、企业债券和其他非国库券总额达2280亿美元。股市的景气,MpC的扩大,储蓄规模的稳定和储蓄结构的变化,促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图1所示乘数作用发挥了优势,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美国经济呈现稳定高速增长的态势。

四、股市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之三: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股市繁荣在宏观经济中引入三个稳定机制,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国经济失衡,通过对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影响,要么表现为需求膨胀,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要么表现为需求不足,造成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股市引入了三种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

其一,从货币总供给量上稳定总需求。尤其是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时,股市的发展能将所增加的货币量转化为证券投资,并以此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抑制了货币供应量与收入增加时产生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二,把消费基金转化为投资,抑制了投资对货币发行的压力。

其三,将社会闲置财产向运营财产转移,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如果这些闲置财产是来源于消费领域,当转为运营财产之后,社会总的货币供给规模不变,却相应增加了投资领域的财产,从而达到抑制紧缩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对IS-LM模型的分析,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条件是:实物经济体系与货币经济体系相对称。在没有证券市场介入或少量介入运行时,货币体系运行是以银行信用为杆杠进行的。由于货币乘数的效应具有时滞性,且银行信用提供的仅是货币数量,无法满足实物经济体系迅速增长对货币供给在量上及结构上的需求,容易形成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的缺口。然而证券市场的稳定机制,使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运作很好的填补了这种缺口。例如,当通货紧缩严重威胁经济运行时,经济系统产生货币饥渴,这时债券、股票等筹资工具的使用就可能充分吸纳闲置货币,在货币存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货币使用的结构优化,化解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

2.股市通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化,从而使潜在的GNp扩大。股市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的股市能使内部人有积极性向外部人披露真实信息,并能充分利用市场的信息,有效地改进资源配置(张维迎,1998),促进经济增长。证券市场营造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引导资金向效益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流动,使实物经济的运行表现为资源流向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产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以资本为例)表现在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两个方面。

股市对存量资本的优化配置:一是通过投资人对不同类型公司的投资决策的不同使资源流向发生变化,导致不同股票的市盈率(pE)的不同。如在当前的美国股市,传统的钢铁股的pE值为10倍左右,而高科技股票的平均pE值在60倍以上。二是通过股市中的收购兼并(重组)实现。

通过证券市场,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朝阳企业兼并改造夕阳企业,也包括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强强兼并。专家认为,因特网是推动此次兼并热潮的关键因素,股市、投资银行等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并购热潮也推动了股市的发展。股市对增量资源的超前性配置主要通过风险投资与Nasdaq市场实现。90年代美国每年首次公开发售股票(IpO)的投资为350—500亿美元,风险投资总额为100-150亿美元,通过IpO大约为4000家公司提供创业资金约2500亿美元。而整个欧洲在同期仅为几百家公司提供了资金,不到美国的10%。1999年美国新增风险资本达36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7%。

在Nasdaq市场,股市市值从1980年约900亿美元发展到1998年约26000亿美元,1999年的52000亿美元。1994-1998年,每年平均有近500家公司原始股在Nasdaq上市,其中1997年有507家,筹资200亿美元。1999年在该市场上仅新上市网络公司就达309家,创造了一个个网络奇迹,总体涨幅2倍多。这些新上市公司股票和风险投资,通过Nasdaq市场同高新企业的创办结合在一起,显示一种从开始即符合知识经济潮流的发展态势。股市对增量资源的超前性配置可从Nasdaq指数反映出来。近年来,Nasdaq指数持续攀升,1998年涨幅达39.6%,1999年涨幅达85.58%,远高于同期道指16.1%和25.25%的涨幅。

Nas-daq的良好表现为发展高科技提供筹资渠道,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对美国高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反映了增量资本的来源已扩展到全球。而美国股市持续攀升的势头对吸引全球增量资本功不可没。从美国市场看,目前外资约占美投资总额的25-30%。在此背景下,美国得以占用大量的国际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进行海外投资,开辟更多的利润来源。股市的繁荣也刺激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企业在繁荣的证券市场能以更低的成本去融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或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收购兼并,实现内涵式与外延式的双重扩张。而且,低成本筹资本身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盈利水平相对提高,反过来促使证券市场进一步繁荣。原消费线C0在增加了投资I之后,平移到C0+I,交45°

线于A2,由此决定初始的潜在GNp,产量为Q2、股市持续繁荣改变MpC后,消费线C0改变为C1,增加投资I后,平移到C1+I,交45°线于A3,从而使GNp扩大到Q3,由此决定的GNp为引入股市效应后的初始潜在GNp。在增加股市资源配置功能后,C1+I向C*靠近,由此决定的产出为Q4,我们称之为动态的GNp。于是股市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Q4-Q2、这样,股市的持续繁荣,使资源优化配置,促使旧经济结构向新经济结构转移,使一国潜在的GNp扩大,从而淡化经济周期。正因为如此,9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所谓的“没有经济周期”的“新经济”时代。

五、股市的负面效应

股市产生以后,它就和实物经济相辅相成。当股市和实物经济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时,会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旦股市远离正常运行轨道,便有引发经济危机的风险。在前文中,我们已分析了股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起潜在GNp的移动,但是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超前性配置受科技因素制约,重大的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推动作

用是有时期性的。

如果以股市为代表的证券市场过度膨胀,导致总需求过度膨胀,而股市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潜在GNp的增长时,将引起供求缺口,从而所需产出远大于图3所示的Q4,与实物经济的差距愈来愈大,于是“泡沫经济”产生。从消费需求来看,股市不断攀升给居民造成“持久性收入”增加的心理预期,居民增加现阶段的消费甚至于采用信用消费购买住宅、汽车等。如当前美国消费信贷规模急剧膨胀,家庭债务高得惊人,到1997年7月底,债务余额已达12251亿美元(还不包括购房抵押贷款的债务),占税后收入的91%。而居民消费扩张的形势又增加了企业投资欲望,使整个社会经济表现为总需求过热。

从货币需求来看,股市景气的良好示范效应,使股市的投资者大胆投资,筹资者大胆筹资,甚至证券商铤而走险,违规经营⑥。股市中信用的过度膨胀,增加了金融风险,破坏股市的信息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股市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当股市创造的货币信用与银行创造的货币信用之和大于实物经济中相应的总需求,也会增加经济中的“泡沫”。而股市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使部分本来属于生产性的投资转向股市,增加经济中的“泡沫”成份。如果泡沫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供求缺口的出现将在整个经济形态中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发生后,消费者会减少需求,但仍高于最初的消费水平。国家可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减少银行的货币信用。同时,政府会提高利率,减少人们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1999年以来美联储已4次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这样一来,股市中的泡沫可能以一种平缓、温和的方式消除。如果股市中积累的泡沫压力过大,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时,当某一因素如来自国外投机力量的冲击,就会促使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用突发性的形式来释放压力。

这种方式便是金融风暴,表现为股市、汇市、期市暴跌,不动产、动产缩水以及证券市场上原来有虚报利润和欺诈行为或存在经营问题的企业接连破产,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经济灾难。如若当前美国股市下跌20%,相当于减少近30000亿美元的财富,对经济形成负的财富效应,并将通过负的乘数效应迅速导致经济的萎缩。再加上股市下跌使人们产生“持久收入”减少的预期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即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不会影响社会消费的绝对量,但会致使社会消费增量减少,在加速数(Accelerator)⑦的作用下,使整个国家GNp减少。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之后,常伴随着一个国家实际产出的减少。受股市持续下跌的影响,短期MpC下降,原消费线C0改变为新的消费线C1,原产量Q0改变为Q1,减少的产量为Q0-Q1、在增加投资量I后,原来决定的GNp为Q2,由于MpC已改变,新决定的消费投资线为C1+I,所决定的产出为Q2,其中Q2-Q2为股市下跌引起的GNp的减少量。从目前美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分析,美国股市似乎还远未到尽头,但可能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1999年初,索罗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曾说,美国的现状和80年代后期日本情形相似,世界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将在美国资产泡沫破灭之后。格林斯潘也多次对股市过热发出警告。美国重量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克鲁格曼等也对当前的股市泡沫发出警告(余永定,1999)。

六、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股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股市的持续攀升,导致持股人的财富增加,进而有效地刺激需求;股市改变储蓄率,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使投资繁荣;优化增量资本与存量资本的配置,使一国潜在的GNp扩大,促进一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的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证券市场在我国发展很快,仅就股市来看,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已超过950家,深沪证券市场总市值30000多亿元,约占GNp的35%(流通股市值约为10%),已发行或改组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22家,原始总规模505亿元,深沪两地开户的投资者总数已达4500多万户(实际的投资者远小于此数)。

我国已到了不能忽视股市的存在和股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候了。因此:

1.必须重视股市的作用。在当前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股市与国民经济发展互为依存,互相影响。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合理发展股市,加速储蓄资金向投资领域的转化,调动国民投资需求,从而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乘数作用。加快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进程,使我国长期处于低水平的MpC提高,进而使我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2.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有重点地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规范证券市场行为,搞好证券市场的有关配套设施。如完善法制法规建设、政府行为规范、中介机构制度的完善等,使“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得以真正贯彻;彻底改变中国股市“政策市”形象,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改变上市公司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市场基础,使证券市场真正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不是单一的筹资功能。

3.积极发展股市。股市的持续繁荣是股市发挥“财富效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居民通过股市获得的暂时性收入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持久性收入。而股市的长期低靡,大起大落,再加之小股民与机构大户的实力、信息不对称,股市中蕴藏着巨大机会的同时,风险也很大,往往中小散户亏损的机率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没有发挥作用。

因此,要真正发挥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求我们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建立有市场声誉的、繁荣的、稳定的证券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盟,以此增加国民财富,通过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推动经济增长。

第3篇:论新制度经济学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变化

摘要:由于其前期的理论没有能够成功地引导广大发中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发展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便受到严厉的批评,学科本身则面临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渗透,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引起了发展经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制度内生的经济发展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流行的观点。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变化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

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窘境。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反贫困首先始于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探讨。所以对发展决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形成了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资本论”。根据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稀缺。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则进一步展示了资本不足与发展停滞的恶性互动关系。

在猛烈抨击“国家控制教条”中起家的新古典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正是“看得见的脚”对“看不见的手”的践踏应该对糟糕的经济绩效负责。只要政府放弃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让经济系统“获得正确的价格”,市场机制会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静态的最优必将最终转化为有效率的动态经济发展。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是市场的前提。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里,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奥尔森也明确指出,兴盛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没有这些制度,也就没有人会积极地储蓄和投资。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则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因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政策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刚性和资本短缺的结构主义的自然主张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扭曲资源价格进行资本积累,组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平衡或有选择的大规模投资,以期借此走出贫困陷阱。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后呆在一边”,经济就能自然地得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系统。因为①制度通过确定明确的规则,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市场更好的运行;②制度通过明确界定产权,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鼓励了创新和企业家的出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③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扩大了人类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特定制度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对它的需求和供给,公共选择理论和“诺斯悖论”却向我们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过安排激励系统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统治者的偏好、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导致政府维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鉴于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促进发展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于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现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对政府要施加严格的限制,即建立一个受限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破除了结构主义“政府万能”和新古典主义“市场万能”的幻想,为发展经济学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视角。

总之,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从理论本身涵盖的内容来讲,新制度经济学都汲取了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诸多积极因素,并在自己的框架内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化,充分反映了发展经济学微观实证化,内部各学派之间融合的发展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分析方法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地位日高,可能是发展经济学真正的复兴之路。

第4篇:实体经济配置效率及行业差异

一、资本配置效率的最新理论研究

金融发展理论(GoldsmithRaymond,1969)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学家(McKinnon,R.1973;Shaw,E.1973)一致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资本配置效率是衡量金融机制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货币资本能够在长期利润信号的驱使下在各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效流动,使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好、效率高并且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产业部门中去,提高投资效益和要素生产率,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储蓄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方法来衡量社会总资本在各行业间的配置效率。第一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资金在具有不同效率的行业间流动时,将使各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相等。因此,可用各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的差别程度来判断一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经济学家常用此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事件发生前后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状况或趋势。以上述思想为基础,AtsukuUeda(1999)和Cho(1988)研究了韩国的资本配置效率,BasudebGuha-Khasnobisetal.(2000)研究了印度资本配置效率,Capoglu(参见JefferyWurgler2000)研究了土耳其的资本配置效率。他们往往考察在某个事件前后(如金融自由化、某项产业政策的实施等),经济体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状况。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涉及到各行业的生产函数的选择,生产函数的选择将直接决定所计算的行业资本边际产出率的准确性。其次,此方法只能考察某项措施实施后,资本配置效率是否得到提高,而无法给出资本配置效率的具体数值。为解决上述问题,JeffreyWurgler(2000)从另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金融体系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高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继续追加投资,在低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适时撤出资本。这样,就可以用资本对于行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敏感性,作为衡量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的主要指标。JeffreyWurgler(2000)从这一思想出发,得到了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值,并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并非是由于吸收了更多的投资,而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思想,韩立岩、蔡红艳(2002a、b)应用利润及固定资产合计考察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资本配置效率。但是利润额不能反映行业未来的成长性,而固定资产投资所追求

的不是即期利润而是长期利润。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重新考察了我国实体经济的资本配置效率。

二、模型描述及变量的选取

(一)JeffreyWurgler(2000)的模型

JeffreyWurgler(2000)采用以下模型给出了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值:lnIi,tIi,t-1=α+ηlnVi,tTi,t-1+εi.t(1)其中,I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下标i为工业行业的编号,下标t为年份,η为该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由于各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要以工业增加值为最终决定因素,因此,本文以工业增加值为自变量,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为因变量,通过考察行业固定资产存量与行业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一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3—2002年。十年37个行业①,共333组观测值。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工业增加值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换算为实际价格。为保证回归结果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回归过程中剔除了固定资产存量或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的对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样本点。

(二)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的动态化

公式(1)可给出1993—2002年,我国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值。即它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静态水平。但这十年间,我国的金融体系已从金融改革第二阶段(1993—1997年),过渡到了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我国的金融市场在经历了1997年前的迅速繁荣之后,已进入整顿秩序、加强监管以及防范风险的阶段。十年来,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对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刻画出每一年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的动态化模型,来描述各个年份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我们将时间变量引入到JeffreyWurgler(2000)的模型中,来定量刻画我国1994—2002年间每一年的资本配置效率:lnIi.tIi.t-1=αt+ηtlnVi.tVi.t-1+εi.t(2)其中,I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i为工业行业的编号(具体行业见《中国统计年鉴》),t为年份;ηt为各年度资本配置效率的弹性指标,表明第t年内,我国工业各行业资金的追加(或撤出)对行业成长性变化的弹性水平。ηt>0,表明在第t年内,当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指数相对于上一期增加时,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率也会相应的增加,并且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率增加的百分比是工业增加值指数增加的百分比的ηt倍。于是,更多的资金将流入成长性好的行业;而相对较少的资金流入成长性较差的行业。若ηt<0,表明在第t年内,当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指数相对于上一期增加时,固定资产存量的增长率反而会减少。即第t年,在成长性弱的行业内追加更多的投资;成长性强的行业反而得到很少的资金。若ηt=0,表明在第t年内,虽然各行业的成长性不同,但流入各行业的资金量相同。即各行业吸引资金的能力与行业的成长性无关。

(三)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

上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测量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中,以我国的37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每一个行业为一样本点,共有37个样本点共同建立回归方程。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假设:每个样本点与其他的样本点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但实际上,37个行业各自之间相互不同。那么,怎样在考虑各行业个体影响的前提下,来测量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对我国1993—2002年十年间的金融市场运行状况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同时对资本配置过程中各行业的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引入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lnIitIi,t-1=αi+ηlnVitVi,t-1+εiti=1,…,N;t=1,…,T;(3)此模型是面板数据模型中最为常见的固定影响模型。I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i为工业行业的编号,t为年份,η表示固定资产存量的增长率随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化的弹性指标,表示总体资本配置效率。αi(i=1,…,N)表示各个行业的个体影响,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

三、实证研究

(一)我国1993—2002年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

我国1993—2002十年,37个行业,去除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增长率或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对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极端观测值后,共有328组观测值。将同时具有时序特征和横截面特征的328组观测值代入公式(1),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其回归结果如下:lnIitIi,t-1=0?064+0?160lnVitVi,t-1(4)t-value(p-value)8?476(0?000)3?494(0?001)上式表明,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160(R2=0?036,D.W=0?781)。同韩立岩、蔡红艳(2002b)所得到的0?0375(R2=0?019,D.W.=1?735)的估计值有着显著的差别,并且t检验效果十分显著。应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工业增加值得到的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值,明显高于应用固定资产合计和利润所得到的结果。但是同JeffreyWurgler(2000)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JeffreyWurgler(2000)考察的65个国家中,各国的平均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429、资本配置效率最高的国家为德国(0?988),其次为新西兰、瑞士、日本、美国。资本配置效率高的国家几乎都是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普遍较低,有些甚至显著为零。与JeffreyWurgler(2000)的考察结果相比,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仅比斐济(0?154)略高一点。斐济的资本配置效率在JeffreyWurgler(2000)考察的65个国家中排在第51位,可见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这十年中,我国的GDp却保持着年均9?3%的增长率。可以初步断定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将有着不同成长性的行业区分开来。无论行业的成长性如何,均可从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获得资金。这样资金将得不到优化配置,日趋淘汰的行业不能够及时的缩减企业规模,占用有限的资金;而缺少资金的新兴行业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这会阻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动态模型的回归结果

将我国1994—2002年每年,各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增长率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代入公式(2)建立9个方程,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并非完全的市场化国家,资本市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非常敏感。因此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异常剧烈,JeffreyWurgler(2000)的静态模型不能很好的反映我国这十年间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情况。1994—1996年,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值从0?426迅速下降到0?034、1995年,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甚至为负值。这主要是受当时我国以“双紧”著称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这段时间正是在我国经历了经济过热之后,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连续大幅度提高利率,控制投资,于1996年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因此,这段时间我国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所获得的资金都比较少。实际上,无论其成长性如何,由于高利率和贷款总量严格控制等措施,各个行业都不愿也不能扩大投资规模。1996年8月23日起我国开始降息。到1997年10月23日,经过两次降息,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从1996年初的9?18%降到5?67%。经济开始复苏,社会投资额也开始增加。因此,1997年的资本配置效率迅速回升到0?361,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流向成长性高的行业。但是1999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下降,并且物价持续负增长。这段时间,我国的经济系统陷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内需不足,我国工业产品普遍出现了“供大于求”。此时,企业从贷款投资的“饥渴症”转向了贷款投资的“恐惧症”,表现为企业惧贷,银行惜贷。尽管我国一再降息,但是投资增长速度并没有增加,因此资本配置效率有所下降。在国内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启而不发的情况下,为保证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特别是增加具有长期社会效益和公共效益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动用更多的闲置资源,谋求总供求均衡。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放松货币,增加风险投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这些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开始缓慢上升。对表3中各年资本配置效率值进行显著性水平为10%的t检验可得:ηt=0(t=1995,1996);若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可得:ηt=0(t=1994—1996年、1999、2002年)。可见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应用动态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极不稳定,因此,下文将引入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更为精确的考察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

1997、1998及2000年的资本配置效率是否处于较高水平,在统计上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事实上,9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很差。为了同JeffreyWurgler对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结论相比较,我们需要一个中国跨年份的资本配置效率值。而最小二乘法不能反映行业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建立了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应用我国1993—2002年十年的数据,剔除掉不符合要求的观测值之后,共328组数据,代入公式(3),为每个行业加入一个虚拟变量,回归后一次获得η和αi(i=1,…,N)的参数估计。这是一组拥有共同斜率的平行线。这组平行线对不同的行业对应有不同的截距αi,表示每一个行业的个体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回归中被解释变量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增长率,解释变量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α1到α37依次表示37个行业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即不同行业所对应的截距项。基于这一模型,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081(t=1?706,Sig.=0?089,R2=0?313,D-W=1?831),F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这一结果明显低于直接应用最小二乘法所得到的结果(^η=0?160,t=3?494,Sig.=0?001),而且t检验也不如应用最小二乘法显著,但是由于面板数据模型考虑了行业的个体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结果更准确的反映了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在获得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估计值的同时,我们得到了各个行业所对应的截距项αi。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各个行业不同的“截距”表示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无关的其他因素对于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的贡献。它表示不同行业在整个工业发展中的自发投资水平。它也显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布局。根据自发投资水平的不同,我们将上述37个行业分为四类:

(1)自发投资水平高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高的行业由截距项大于0?1的八个行业构成,分别为:33?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3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37?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6?造纸及纸制品业、21?医药制造业、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这些行业主要包括电子、通讯器材和医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力、自来水供应业、石油加工等基础设施与能源产业。这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高新技术园区的大规模发展和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为主扩大内需的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是一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属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的迅速增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生产集中度较高,一些价高利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本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行业总体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加基本上是由几家大企业推动的。仅有造纸业是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由于过去十年中,世界要求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在加强,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各国均致力于保护森林。同时国际市场对纸张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的纸张价格上涨,加上国外造纸业的生产能力接近饱和等各种因素,促进了我国造纸业的投资增长。

(2)自发投资水平较高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较高的行业由截距项小于1大于0?8(含0?8)的行业构成。主要有:23?橡胶制造业、10?烟草加工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饮料制造业、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塑料制造业、15?家具制造业、17?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这些行业中,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因涉及到新材料等高新科技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能源类行业。烟草加工业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地方烟草业的发展。其他行业均属近年来乡镇企业投资比较活跃的行业,其中,家具制造业是伴随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悄然兴起的行业之一,办公家具、旅游业室内装饰以及为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需求,都是家具制造业的自发投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

(3)自发投资水平一般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一般的行业包括:、1?煤炭采选业、1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8?食品加工业、28?金属制品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29?普通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中主要有投资额巨大、回收周期长、外资介入受到严格限制的资源类开采行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发展比较缓慢的行业。食品加工业投资水平一般,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整使得食品工业企业产品可比成本上升压力越来越大,投资相对减少。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及金属制品业虽出口比重比较大,但服装业属贷款限制较为严格的行业之一,而金属制品业由于“六五”至“八五”期间,重复建设过多,生产能力过剩,近几年虽通过行业内的不断重组,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截止到2002年底固定资产存量增长不是很快。

(4)自发投资水平低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低的行业由截距项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下为0的九个行业组成,分别为:34?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7?食品制造业、30?专用设备制造业、22?化学纤维制造业、13?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36?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1?纺织业、6?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中,木材采伐业为因自然资源的短缺日益收缩的行业;纺织、化纤制造以及皮革羽绒业虽出口增长较快,但这些行业的优势仅限于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中上游产品技术滞后,发展缓慢,同时这些行业属贷款限制较为严格的行业,因此,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存量并没有明显增长。其他制造业投资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小或略有一些供大于求的等等。总之,影响我国各行业的自发投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新技术指导方针、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等等。因此,在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国家———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的识别高成长性行业,并给予其较多资金支持,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结论

综合上文三个模型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以Jeffrey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模型为基础,考察我国1993—2002年十年间各行业的固定资产余额年均净值同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160,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因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主导型。

2.通过对JeffreyWurgler(2000)的模型引入时间变量,使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的动态化。我们得到了我国1994—2002年,每一年的资本配置效率值。我国各年份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比较剧烈。主要原因是,我国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国家,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因此,投资除受工业增加值这一信号变动的影响外,还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极其敏感。

3.对比JeffreyWurgler(2000)的模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更为可信。基于这一模型,我国1994年—2002年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估计值为0?081、同时根据各行业的截距项,可按自发投资水平,将我国37个行业分为高、较高、一般和低四类。通过对比四类行业的特征,发现我国各行业所获得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除市场机制配置的资金外,还有部分自发投资。自发投资主要受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新技术指导方针、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非利润信号的影响。因此在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国家可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高新技术指导方针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数据的时间跨度较短,本文的部分实证研究结果的显著性水平还不够理想,结论的可信度还需进一步的跟踪检验。因此,关于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将在我国的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上。

第5篇:浅谈国际投标报价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招标授标报价策略铁路物资企业

论文摘要:从现阶段国内贸易公司招标实践中存在的f-’l题,分析了国际投标报价的各种策略:报价因素的分析、投标机会的选择、报价目标的确定、各种报价目标的报价策略,以及报价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由单纯供应铁路内部的封闭型经营方式向开放型的不仅供应路内,同时与路外及国外的广大客户进行贸易的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招标与投标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方式,而投标报价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我们走向国际竞争的突破口,同时也是为适应国内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普遍采用招标投标方式进行贸易积累经验,使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走在时代的前头.立于不贼之地。

1现阶段国内贸易公司

招标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各主要国际贸易公司投标参与国际竞争的中标卓大约在8%左右,其原因除客观上成本高、产品缺乏知名度及招标方违反常规等等以外,尚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因素在内,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投标的盲目性。出标的盲目性。没有认真进行机会筛选,盲目送投标书,如技术实力不足,风险很大的标,以及数量很小的项目等的投标。报价的盲目性。报价中没有策略依据,盲目决定报价水平。

1.2信息掌握不足。对国内生产企业情况、产品信息等缺乏必要的r解。对投标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解不够,缺乏投标市场信息渠道。

2投标、报价策略研究

投标报价的策略是建立在对影响货物投标报价的诸因素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判断在基础上,对投标中经常出现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

2.1影响报价的因素分析。价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基本因素(成本利润因素)、竞争因素、货物质量因素、交易条件因素、政策周素等,这几种因素也有主次之分.在一定时期内,货物质量因素及国家政策因素是相对固定不变的,称为固定因素,而基本因素、竞争因索及交易条件因素则在每次招标括动中是不相同的,称为变动因素。报价策略研究,就是针对难以掌握的变动因素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和控制方法,从而科学地提供报价依据。

2.2投标机会筛选。投标机会筛选是投标竞争的前提,一般情况下,下列几点可作为机会筛选的判断标准。

2.2.1招标人投资的可靠性。首先应对招标人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一般采用ICB(国际竞争性招标)方式,利用“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或。国际开发协会”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兴建项目或经济较发达国家的政府主持韵项目,其资金是有保障的.而纯是企业行为或某些不发达国家政府组织的招标则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可靠性差的项目应坚决放弃。

2.2.2招标人背景及信誉。某些国家的工程部门及一些经常招标的企业、部门是国际招标的老手,专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待投标人,投这样的标难度极大,没有必胜的把握,应放弃;有时招标人不按规定授标,如果事先有所了解,就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2.3技术条件。对我国技术能力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要有充分的了解,对投有把握按期完成的标应予放弃。

2.2.4投标竞争形势。尽可能了解参加投标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彼知己,对有强大竞争对手、而自己又绝对无法战胜时,应予放弃。

2.2.5投标的风险程度。事先应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预测,只有风险程度在自己可以承受范围内的标方可投标参与。

2.3确定报价目标的策略

报价目标依项目情况、货物质量程度、招标条件、生产企业的经营目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分析,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即追求利润和追求创汇额或叫追求中标率。如果招标项目属如下情况:招标人所需货物为我们以前中过标的产品,而且反映良好;招标货物是我方在海外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的产品;招标货物我们能以低成本生产、而且成本可能大大低于竞争对手。此时就应以追求利润为报价目标,即尽可能扩大货物报价与实际成本间的差额,同时须知报价越高,虽利润越高,但中标机会就越小。除此之外.应追求创汇额,追求中标率,目的在于在保本或微利投标中标的同时,使产品在海外市场打开销路,建立信誉,扩大知名度,为以后投标打下基础。

2.4不同报价目标下的报价策略

2.4.1在追求利润的目标下的策略要求找出一个合适的报价,所谓合适的报价是就价格水平高低而言的,它的计算准确,高低适中,既能维护投标人自身利益,同时在投标竞争中又可能为招标方接受,从而增大中标可能性。对此,我们将主要围绕其中的“利润和“竞争者可能的出标价格”来讨论。这里首先要引用预期利润”的概念。所谓。预期利润”,又称利润期望值”,其计算公式如下:=p(A—C)式中:一预期利润;^一实际报价;c一出口货物总成本;尸一为中标概率,指投标人在报价A时,为中标人的概率,它是根据以往中标报价的记录作出的,没有记录时,由决策层人员判断得出。由公式可以看出,中标概率与报价大小呈反比,即报价越高,中标概率越低。“预期利润最大化”可以作为投标人报价选择的决策依据,最大预期利润下的标价可作为优化的投标标价,在较长时间内,着眼于长远考虑,而且当投标多次限于一个总的地理区域内某特殊类型的项目时。这个判断指标尤为有效。

2.4.2追求创汇额、中标率的报价策略。一般招标分有标底和无标底两种,有标底时,报价最接近标底者中标。无标底时,报价最低者中标。但无论哪种形式,各投标企业在确定自己的标价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应是竞争对手的价格,而不是企业的成本,特别是无标底时,着想中标,必须尽可能地压低价格,但不能无限压价,除非是处于极端困境的企业.急于寻找市场,打开销路,一般不应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报价。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得标愿望迫切,只考虑报价低于竞争对手,不考虑企业成本,这样即使中标也可能出现亏损,为使亏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我们可以用“损益平衡法确定价格。用这种方式,可测知获得预期利润所需的最低价格。报价时就可依此定价。实际上在具体投标实践中,往往追求的是两种报价的结合目标,既追求利润又力争夺标,在这种综合目标下,就要结合上述的各种报价策略,将损益平衡定价方法中的“预期利润量与利用中标概率计算出的“预期利润结合考虑,做到利润最大化和预期贡献最大化同时得到满足。

2.5经济效益分析。应当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所完成的报价进行评价,具体可用如下两个指标进行评定:换汇成本。指换回一个单位的外币需要的人民币数量,它反映出商品的换汇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换成本=出口总成本/出口销售净收入=货物采购(生产)成本+出口费用(人民币)/出口销售净外汇收入(美元)其中:出口净收入一般以FOB价为准。盈亏率。它是检验出口价格确定是否恰当,企业出口产品是盈利还是亏损的指标,公式如下:盈亏率=(出口销售收入一出口总成本)/出口总成本)X100%其中:出口销售收入一般以FOB价按现行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计算。

第6篇:体育经济均衡发展意见

顾名思义,体育经济就是借助体育声望或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经济类型角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体育需求刺激为动力源、以体育创造的形象影响力为依托而规划的经济发展类型。二是从经济发展要求角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满足体育事业发展需求而建立的经济运行模式。三是从产业体系构成角度,是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的、包括体育行业或产业在内的、与工商等各业协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经济运行体系。

世界体育经济发展概况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因此在分析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时,需要以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依据,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讨论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在发达国家,以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和体育物质产品消费所构成的体育消费市场,已形成规模,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为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社会环境和条件。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而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其国内十大产业之内。美国NBA1997年~1998年赛季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平均每支球队约7600万美元。1997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居全美经济各大产业的第22位。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了国内的石油化工业汽车业,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的“足球产业”闻名世界: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球迷的总开支就达2000亿里拉。澳大利亚90%的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和休闲创造的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据统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用的人数高达45亿人。2002年日本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为4.2万亿日元,居十大支柱产业的第六位。

可以预见,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体育消费已转为一种刚性的需求。美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77%、德国为67%、日本是65%、加拿大是50%,正是这种刚性的需求给了体育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体育产业资本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已成为值得注意的新趋向。在国外体育产业结构中,以体育健身服务业为主要市场的主体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注重发展主体产业,应成为发展中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

国际体育用品业已形成销售额达数千亿美元的大市场,今后10年还将持续增长,我国体育用品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得到普遍重视。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的销售已成为惯例,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资金的重要来源。体育赞助业、体育博彩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市场规模还很小,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只有两万多家。尽管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但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0.3%,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其实就是一种潜力。那么,尽快地找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开发这种潜力,使体育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则是迫切需要的。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体育发展的体制因素等,我国体育经济核心产业大多不具有独立经济实体或企业的特征。仅就职业竞赛俱乐部而言,我国参加职业联赛的各俱乐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联办合作型,即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或项目协会与企业联合组建俱乐部。二是联办股份型,即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或项目协会与一个或几个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投资比例出资,组建按股份分红的股份型俱乐部。

从俱乐部的构成要素来看,一般是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体育项目协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注入资金运作。在这一结构中,俱乐部的产权、管理权、经营权界定不够清晰,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财力投入进行资产评估困难。进入市场后,双方在责任、权利、义务的分配上常常发生矛盾冲突。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运动项目协会控制球队,企业控制资金,以各自手中的权利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旦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组织解体。

在我国现行体育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局部存在隐性通货膨胀。即一些体育商品一开始就以较高的价格进入市场,并一直维持高价位,这种通货膨胀从商品价格变动幅度是难以识别的,故称为隐性通货膨胀。这种隐性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在较大的范围内导致了需求抑制,阻滞了体育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以较高价格水平进入市场的体育服务商品,有很大的盈利空间,所以,整个体育产业领域的平均利润水平较高。

从理论上讲,这种高平均利润水平,符合资本的性质,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政府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部分体育产业的垄断经营,使得投资者无法与之竞争,无形中筑成一道壁垒,阻止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另外,由于体育产业市场条件不成熟,管理法规与市场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普遍处在观望状态不敢贸然进入,至多是投入少量的资本进行尝试。这使得整个体育产业资本容量较小,产业规模无法提升,产生了不利于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平均利润与低资本容量并存”的现象。因此,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处于由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向第一类非均衡状态的过渡中,即处在体育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衡状态。

我国体育经济非均衡性发展的成因

体育产品质量不高。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处于积累原始资本的小本经营阶段,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无法与国外名牌竞争。职业联赛受金钱至上腐败之风的侵袭,球员受贿打假球,裁判受贿吹“黑哨”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中介产业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致使整个体育产业缺乏活力。

市场竞争乏力。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上,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体制制约。我国体育赛事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由国家体育部门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据“消费决定论”的观点可知,体育消费决定了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了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决定了体育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体育市场必然是多元的,体育产业的结构是多层面、多种类构成的复杂系统。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业)、中介产业(体育经纪、体育传播业)和外围产业(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旅游业等)3个层次。作为整个体育产业基础和带动体育产业升级原动力的核心产业,因垄断经营而缺少活力,在体育产业链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中介产业缺位,本土体育外围产业在与国外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节节败退,使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

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而我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其中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其中这一差距表明,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

我国体育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竞争力。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跻身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二是休闲娱乐市场上的文化企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进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他们与国内企业竞争中,必然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会带来资金、技术、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对于国内体育企业而言,除了要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还要面临在文化娱乐市场上与文化企业的竞争。因此,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组建产业集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扶持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赛表演)的科技含量、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导向和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赞助费记入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篇六: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6学士毕业论文致谢词

学士毕业论文致谢词

致谢

时光匆匆,转眼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就要走到尽头。回想大学四年的生活少不了酸甜苦辣,和同学一起度过的欢乐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光也将成为记忆。大学四年让我不论在思想、生活、学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成长,我要感谢同学和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帮助,这四年是充实的四年,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将是一段美好并值得怀念的记忆。

同时在此我要非常感谢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老师、朋友和同学们。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教授!×××教授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拟定提纲、构思、初稿的修改直至最后的定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予了精心的指导,让我的论文得以最终完稿。胡教授的严谨治学态度、深厚的学识和悉心的教导让我受益很多,在此谨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再者感谢我的家人,在我的求学路上,是他们为家庭的默默付出和对我的支持,使我得以全身心的追求学业的进步。

最后,再次感谢××大学××××学院对我的培养!

学士毕业论文致谢词 [篇2]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三年的读研经历即将结束,时间虽短,收获颇丰。对于我走出大学校园参加工作四年后重新回到自己的母校深造,有很多感慨。在毕业论文收笔之际,首先向我尊敬的导师郭广辉教授致以深切的谢意。

三年的读研经历,郭老师不但以他渊博的法学建树丰富了我的头脑、高尚的师德教会我怎么做人,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材设计和逻辑结构安排等方面给予了我具体指导,尤其对于我这个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网媒宣传工作者来说,通过大量涉猎网络交易和电商理论,并以法学的视角研究探索网络消费者的权利,使我受益匪浅。在郭老师具体指导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法学和电商交易及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深层理解,也让我体验到交叉学科学术研究的魅力。其次,感谢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导师组的王利军老师、梁小惠老师、贾玉平老师、郭凯峰老师,感谢他们在开题答辩和预答辩中的指导,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同时也感谢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和研究生学院的其他授课老师们,我的成长离不开您们的鞭策、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要感谢研究生学院田光、彭国富院长,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您们的谆谆教诲在我人生经历中都将留下永恒的记忆。同时也感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陆洲博士,在与您合作撰写的几篇学年论文中,我受益良多。

最后,还要谢谢我亲爱的家人,你们三年对我的鼓励和默默奉献,是我顺利完成学业的内动力和基础条件。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虽然付出很大努力,但由于能力所限,本文肯定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赐教!

经济学毕业论文致谢词二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经历了找工作的喧嚣与坎坷,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两年半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并在此论文完成之际,向所有曾经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张纪海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写作到修改,倾注了张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深深受益于张老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他始终关注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和我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在综合素质训练、为人处世、工作规划方面更是提出了很多哲理性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他作为老师,点拨迷津,让人如沐春风;作为长辈,关怀备至,让人感念至深。能师从张老师,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此谨向张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团队带头人孔昭君教授在这两年半给予我的教导和帮助。他知识广博,视野宽阔,不仅带我领略了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风采,更孜孜不倦的教诲我其他学科的知识,我为能在孔教授的带领下进步和提高感到骄傲。

同时也感谢整个学术团队一直以来给我的支持。在论文写作期间,各位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在后续的修改过程中陆续给予了很多帮助。在这两年的学习、科研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感受到了学术团队的温暖融洽以及强大的凝聚力,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另外,还要对崔立新副教授、刘铁忠副研究员表示真挚的谢意,他们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还是我多年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在我面临人生选择的迷茫之际,他们为我排忧解难。他们对我无私的爱与照顾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有了他们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学习与开展科研工作,最后得以顺利地完成学业。

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能表达衷心的感谢!

经济学毕业论文致谢词三

不知不觉已经在东华大学度过了六年半的时间,我本科专业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在东华大学我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使我具备了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研究生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不断培养了经管思想。回想在东华大学的日子,确实让我成长了很多,收获了知识和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即将离开我们伟大的母校,我有千般不舍的牵挂,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作为一名东华学子我感到万般自豪,即将步入工作的岗位,我会永远铭记自己是一名东华人,永远记得我们伟大的母校-东华大学。

首先我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赵红岩教授,赵老师不仅知识渊博,给我们教授了很多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像一位母亲,对待自己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般。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让我们阅读很多专业书籍不断补充我们专业知识,使我们养成经济学的思想。在论文写作上,赵老师确实给了我很多指导,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刚开始以为撰写社科论文比较简单,赵老师指出了我的错误,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需要好的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也是至关重要,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生活上赵老师对我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我基本上没有考过证书,实习经历也不多,在找工作过程开始阶段,我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赵老师一直很关心我找工作事情,她经常找我谈话和不断地鼓励我,让我在面试过程中更加自信,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我非常感谢赵老师,您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其次,我想感谢的是管理学院经济系的各位老师,你们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让我们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让我这名工科学生逐渐地过渡到经济学专业。感谢高长春老师、贺卫老师、李勇等各位老师,你们在孜孜不倦的教导,让我真正入了产业经济学的门,在找工作过程中,我也能够在专业面试上做到得心应手。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室友王朋和我的同门王菲和单曈,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你们确实帮助了我很多,为我提供很多经济学学习方法,让我在经济学上的学习游刃有余。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日子,我们一去研究相关文献,实证分析方法和软件,我们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二十多年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很小的时候你们就来上海打工,为我和妹妹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也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看到父母头上白发越来越多,我想是时候我应该走向社会了,靠自己的实力支撑起这个家,让父母能够不再那么累了,做一个你们让你们骄傲的好儿子。

此时我想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想说的也是很多,我想通过自己以后工作的良好表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来回报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和我的父母。

学士毕业论文致谢词 [篇3]

大学四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桂林师专给了我在大学四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桂林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x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xx-x、xx-x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感谢培养教育我的xx学校,xx浓厚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将终生难忘!祝母校蒸蒸日上,永创辉煌!祝校长财源滚滚,仕途顺利!感谢对我倾囊赐教、鞭策鼓励的xx大学x系诸位师长,诸位恩师的谆谆训诲我将铭记在心。祝恩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感谢论文中引文的原作者,他们都是法学界的名师大家,大师风范,高山仰止。祝他们寿域无疆,德业永辉!感谢同窗好友xx-x、xx-x、xx、xx、xx-x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和我共同度过了四年美好难忘的大学时光,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祝他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外有二房!最最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最无私的爱,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惟愿他们健康长寿!感谢我的牌友孙xx、杨xx、杨xx、王x、赵x,他们和我一起度过了大四无聊的时光,让我在写作之余能有很好的休闲活动。

祝他们以后多培养牌坛新秀!感谢我的烟友姜x、丁x、冯xx、田xx。在我没烟抽的时候他们总能毫无吝惜的将自己的烟分给我抽,尤其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废寝忘食,足不出户,烟抽的很快,他们给予我很大帮助,燃上一支烟,文思如泉涌,快乐似神仙!祝他们永远都有好烟抽!最后要感谢我自己,没有自己的努力,本文是无论如何业完不成的!感谢我以最大的毅力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习,在这个环境里我能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祝自己身体健康,权财两旺!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本论文是在导师詹怀宇教授和付时雨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感谢岳保珍高工、张曾教授、李兵云老师、何婉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点实验室的……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福建农林大学谢拥群教授、陈礼辉教授、黄六莲高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2)我毕业论文的致谢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学士毕业论文致谢词 [篇4]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高-潮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

三年时光转眼即逝,有了各位师长同学的陪伴才使我此期间收获喜悦、得到成长,让我此时觉得远处的路不再遥不可及,高处的山不再高不可攀。

与戴向东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宄路线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无不倾注着导师们的心血。三年中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两位导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终身受益,永难忘怀,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楷模。在此谨向我的袁老师与戴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本篇报告是我自己在实践和对室内设计的理解的心得,也是对这几个月实习成果的展示,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专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祝他在未来的日子生活美满,事业兴旺。

其次,我要感谢××××职业技术学院-----我的母校大学三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祝母校明天更辉煌。感谢我身边的同学们,因为有你们,我的大学很精彩。祝你们的未来多姿多彩。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姐姐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在求学道路上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波折,都是家人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台上。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你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默默地奉献之余给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学士毕业论文致谢词 [篇5]

论文即将付梓,心情却显得有些复杂,感慨几年来走过的艰难曲折,感触无数个耗人的通宵试验,艰辛付出换来的硕士论文,略有些成就,也略有些感伤。后工的学习和成长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难忘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难忘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在即将结束学生生涯的此刻,略表自己的一些心声。

跟随导师×××教授攻读硕士学位3年有余,陈教授对我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的举止谈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使我终身受益。×教授一心教书育人,以学术研究为乐趣,做一个读书学问的快活人,无不让人心生敬仰。导师的境界我虽不能至,但心仍向往之。古人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在陈教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师兄×××在我后工求学阶段提供了很多帮助,硕士学位论文从试验方案选定、再到试验具体实施均给予诸多建议,同时在论文的写作上很多很好的建议给予了写作的我灵感,这些都使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师兄×××博士是我的榜样和楷模,师兄在学术上大公无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慷慨讲解并倾囊相授,在做人做事上亦有许多闪光点。不管是在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给予了我诸多照顾,尤其是在论文写作最困难的时候两肋插刀、无私帮助,在我工作不顺时侧耳倾听,对于这份同门情、兄弟谊,我将倍加珍惜,永记心里。

感谢×××副教授在我试验室工作和学习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副教授在试验设备和材料上有求必应;试验操作上更是将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试验操作上更是亲手相教,使我受益颇多。

感谢×××副教授在我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在平时生活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指路!方祥位副教授考虑问题周到细致,给了我诸多启发,是我以后工作中学习的目标!

感谢师弟×××陪我在试验室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和在试验室时对我提供的诸多帮助。一年多的日子,试验室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术上的讨论,都让我历历在目。我们也因此建立了良好的情谊,只愿友情不老。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得到了××××××系主任×××教授以及地下教研室主任×××教授的关怀和厚爱;研四队副队长×××、×××为我论文撰写提供诸多方便,这也为我省去了很多繁琐规定,并争取了宝贵时间,在此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等一大批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们在攻读硕士期间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他们的讲授,我的专业课才有了较大的提高。

感谢师兄×××、×××和×××等人多次雪中送炭,也感谢×××、×××、×××、×××、×××以及×××等同门的关心。感谢×××、×××、×××、×××等人一起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交流,寒窗情谊,无比珍贵,只怨相逢相送太匆匆,明日月圆再聚后工中。感谢和我一起成长的老同学和老朋友,碧海青天有汝在,深情厚谊伴我行。

感谢父亲、母亲、姐姐对我默默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关心、支持、鼓励才有我现在的成绩。寸草春晖,永记心中。

感谢拥有良好学术氛围的母校后工以及设备齐全的军事地下工程试验室,没有这些软硬环境,论文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将是更多。

最后,感谢评审和答辩专家的宝贵意见,这是我进一步认识和完善论文的契机。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chuzhongzuowen/5104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