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门庭若市造句

门庭若市造句

2016-01-14 09:21: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门庭若市造句篇一《文言文》 《陈涉世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门庭若市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门庭若市造句篇一
《文言文》

《陈涉世家》参考答案

1、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3.答案要点: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 种乎” 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细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4.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分)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其当斩),不得不反。

6.(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每一个要点1分。

7.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邹忌讽齐王纳谏》

1.①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谏言,②悬赏求谏,③纳谏除弊,④使齐国强盛。

2.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

3.纳谏者的胸怀„„

4.①当面指责齐王②上书劝谏齐王③在公共场合议论齐王的过失,并且让齐王听到评分:本题3分 。1点1分,照抄原文不得分。第③点少“并且让齐王听到”不得分。

5.门庭若市;造句略

6.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7.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

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8.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提得好。②立即下令赏谏,并根据提意见的程度设立奖赏等级。评分标准: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照抄原文不得分。第②点如果答成三个具体措施,得1分,少一点不得分。

9.让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策(修明政治),使国家强大。

10. 邹忌:有自知之明,有勇有谋,说话讲究技巧。

齐威王:虚心纳谏,知错就改,雷厉风行,心胸坦荡

11.齐威王知错就改,所受蒙蔽越来越少。

《愚公移山》

1.D 2.B 3. 河曲智叟无以应

4.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

5.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C

《与朱元思书》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色、水清、水急 山高、树木茂盛、各种声音交响呼应

3.示例:A.比喻,把迅猛的波浪比作奔马,写出了富春江水势大而急的特点,生动形象,仿佛让人看到富春江江涛汹涌的气势,联系前文,写出富春江水的动静变化。(再现了急流、猛浪的奔腾气势,从而逼真地表现出富春江水飞动雄奇的动态美。对江水所作的一静一动的描写,收到了对照鲜明、相得益彰的效果,又表现出江水娴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色。)

B.拟人,写出了山势之高与奇,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画出了峰峦迭起、层出无穷的磅礴气势,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活跃飞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示例:富春江清澈湍急

6.《与朱元思书》强调自然景色可以改变人的功名利禄之心、庸庸碌碌的生活状态。《岳阳楼记》则强调要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强调人主

观因素的巨大作用。(或者:《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岳阳楼记》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表现忧国忧民之思和“先忧后乐”之志。)

7.要点提示:调动多种感官;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等。

门庭若市造句篇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过关题1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过关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2分)书写

1.将下面文字在横线上抄写一遍,要求正确、工整。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二、(26分)积累运用

2.根据课文填写。(2分)

一( )食,一豆(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尔而与之,乞人不( )也。

3.文学常识填写。(2分)

①《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

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篇。

4

5.综合性学习。(共5分,其中①3分,②2分)

在行将结束三年初中学习和生活的时刻,九(1)班全体同学决定组织个编委会,编写“班史”,每人珍藏一本。假如你是九(1)班的一员,请你参与。

①出谋划策当编委。请你为“班史”命个好“书”名,并设置至少两个好栏目。

②款款深情话别离。有人建议在“班史”中收集同学们写得好的临别赠言。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同学或老师),给他(或她)写一段临别赠言,投稿给编委会。

6.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2分)

流连忘返的玛丽娅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①本段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描写和 描写。

②本段刻画了少女玛丽娅 、 的性格,使玛丽娅这位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7.阅读《关雎》,回答问题(横线上的内容见“默写”)。(共3分,其中①1分,②2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诗中“ , ”极写主人公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情到极处必生幻。诗中“ ”喻其相会相处时的亲密愉快场面;“ ”则是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想象其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8.文言诗文默写。(共8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②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 ③ ,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④ ,霜重鼓寒声不起。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三、(8分)读《蒹葭》,完成9—12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2分)

①道阻且长 ②蒹葭萋萋 .③在水之涘 ④道阻且右 10.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2分)

A.溯洄从之 B.在水之湄

C.钟鼓乐之 D.寤寐求之

11.翻译下列诗句。(1分)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12.填写。(3分)

①诗中每一章前两句都是写景,其作用是 。

②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 。

四、(12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3—18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选出词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之:肉食者谋之 公将鼓之 B.以:何以战 将以攻宋

C.于:战于长勺 孙叔敖举于海 D.而:登轼而望之 环而攻之

1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间: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惠:小惠未徧 甚矣,汝之不惠

C.谋:未能远谋 聚室而谋

D.鄙: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15.写出下面带点词的词义。(2分)

①牺牲玉帛 ②必以信 ③小信未孚 ④公将驰之 .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概括题。(2分)

①曹刿选择的反击时机是。(各填一个四字短语)

②请用文中的两个词语点评人物。

曹刿: 鲁庄公:

18.简答题(2分)

①“可以一战”的主要原因是 。 ②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五、(12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回答19—2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9.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2分)

(1)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齐地方( )千里: ...

(3)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4)时时而间( )进: ..

20.翻译。(2分)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1.从文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2分)

22.“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3分)

23.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邹忌的忠言却并不逆耳,齐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这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分)

六、(10分)阅读《愚公移山》,回答24—28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4.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年且九十 ②寒暑易节 ..

③何苦而不平 ④甚矣,汝之不惠 ..2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2分)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面山而居。 .

26.翻译。(2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7.内容理解(请用文中的原句填写)。(2分)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②愚公要实现的移山目的是:。

③而愚公自信一定能移山的依据是: 。

④从“ ”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28.形象解读。读文中划线句子,解读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形象。(2分)

①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 ”的角度说的;智叟则是 。

②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说“以君之力”带有 的语气;而智叟称“ ”则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七、(50分)作文。

29.“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三年的初中时光已悄悄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

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在行将结束三年初中学习和生活的时刻,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回忆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请以“难忘的岁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600字左右。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要有真情实感,力求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附:九年级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1.书写正确,结构安排合理(1分),工整美观(1分)。

2.箪 羹 蹴 屑

3.①《列子》 寓言 《左传》 齐鲁

②《诗经》 305篇

4.示例:

5.①集体的记忆(或珍贵的记忆)(其它合题意者亦可);班级毕业照、班级大事记、班级名人等(见书P186页,合要求即可)

②示例:不要说祝福,不要说再见,最好是沉默——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毕业赠言要求:尽可能展示个性,简短深刻,富于感情。)

6.①动作 神情

②热爱歌唱 活泼自由 纯真快乐(答出两个即可)

7.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②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8.①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②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③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④半卷红旗临易水 报君黄金台上意

9.①艰险 ②茂盛的样子 ③水边 ④弯曲

10.B

11.(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又险又高啊。

12.①点明季节和环境;渲染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②起兴 重章叠句

13.D

14.D

15.①纺织品

②以实情判断

③为人所信服

④驱车(追赶)

16.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②我看见齐军(逃跑)的车印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打败了他们。

17.①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②远谋 鄙

18.①取信于民

②详写的是战前的谋略,略写的是战争场面,这样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形象。

19.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间或、偶尔。

20.翻译略

21.门庭若市;造句略。

门庭若市造句篇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

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

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

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

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

义 今义

6、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

语: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

3、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

级: 。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

化: ; ;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三、阅读下面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4.(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画线的文言语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齐地方千里: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3、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2分)

4、“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3分)

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分)

【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2、略 3、门庭若市;造句略。

4、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五、文言文阅读(16分)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今齐地方千里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1.①确实,的确 ②土地方圆(2分。每格1分)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2分。其中关键词“面刺”1分)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2分)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2分)】

门庭若市造句篇四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忠之属也

(8)可以一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 和 。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7.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8.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9.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0.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的划线词语。

(1)公将鼓之

(2)公将驰之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第一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7.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

(一)

1-2题答案略

3.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4.(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

5.(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请见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10.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二) 1-2答案略 3.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二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7.急躁冒进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

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答案

1. 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

子: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6、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

3、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级: 。

②纳谏后的三大化: ; ;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三、阅读下面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

[1.(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4.(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画线的文言语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齐地方千里: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3、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2分)

4、“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3分)

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分)

参考答案

【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2、略 3、门庭若市;造句略。 4、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五、文言文阅读(16分)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今齐地方千里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①确实,的确 ②土地方圆(2分。每格1分)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2分。其中关键词“面刺”1分)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

门庭若市造句篇五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教资料wf》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本技能与能力检测

一、课文重点难点分析

1.需要落实的知识点

A.关于《战国策》:了解历史上的齐威王和邹忌其人

B.五个实词:朝、美、旦、诚、间

C.三个虚词:于、之、孰

2.文本分析

A.三问三答:“三问”的口气和意思没什么改变,“三答”则不同。

“妻”用了一个赞叹性的陈述句和一个反问句,肯定的语气极强,饱含深情,反映了正配对丈夫的偏爱。“妾”重复了妻的反问句,但少了热情的陈述句,肯定的语气减弱了,反映了侧配因地位卑微而对丈夫的畏怯。“客”仅用了一个平淡的陈述句,但有求于主人,又

不能曲意逢迎,自然肯定的语气弱得多,显得有些勉强。

B.在“三问三答”的基础上讨论课文内容,引出“三比三喻”、“三赏三变”,领会

设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讲解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知识汇总

1、作品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编订的(属国别体史书)。书名取“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之意。全书多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政治、宫事、外交方面的情况,着重记述了策士谋臣的活动和言论。它文笔生动,绘形绘声,富于文学意味;叙事生动,极富故事性;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荆轲刺秦王》(见《读本》)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邹忌用自己的事情巧设譬喻,类比说理,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以政通国强。

2、编订者

3、时代背景

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善鼓琴游说齐威王,任相国,采取措施,修订法律,使齐国日强。而后威王日骄,故邹忌从自身事情巧设譬喻,劝齐威王纳谏除蔽,使齐政通国强。

6、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7、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现在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等意思)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文中指国君旁边的近臣,现在指附近、两旁等意思)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文中指委婉劝说,现在一般不单用)

8、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深入探究

1、写作特色

(1)巧设譬喻(借用故事等打比方讲道理)

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而受妻、妾、客蒙蔽之事,讲明了一个人易被一现象或情况蒙蔽的道理。

(2)类比手法(根据两事物某些相似处而推知其他相似的结论)

邹忌受妻、妾、客的蒙蔽,他们或私、或畏、或有求于己,于是根据相似之处:齐国私、畏、有求于齐王者甚多,这样得出结论:齐王受蒙蔽甚。

2、人物形象

邹忌是课文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英俊的、足智多谋的、实事求是的、深刻冷静的、恪尽职守的、娴于辞令的、又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没有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忘形,而是在亲自考察后冷静思考,透过事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由身边事想到了治国,又能用恰当的方法与言辞向君王进谏,收到了好效果。

威王是作者美化的理想中的君王,他闻过则喜,广开言路,在求谏的命令中显示了最大的真诚。当面接受臣子的指责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胸怀,今人尚难做到,何况古之君王?所以不免有虚构之猜想。

文中的妻子、小妾、客人,虽然各自只讲了一句话,但却将三人的内心世界勾画了出来。

8.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是:邹忌细心善思以小见大悟要理

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示例:(1)威王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治强国 (2)齐王倾耳纳谏兴利除弊扬国威

1、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

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3、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2分)

3、门庭若市;造句略。 4、“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3分)

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分)

4、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

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2分)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2分)】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

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 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相关热词搜索:门庭若市 用门庭若市造句 靡靡之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门庭若市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门庭若市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339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