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雕虫小技造句

雕虫小技造句

2016-01-14 10:30: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雕虫小技造句篇一《气:遣词造句的原动力》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雕虫小技造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雕虫小技造句篇一
《气:遣词造句的原动力》

气:遣词造句的原动力

王尚文

语文品质是指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水准的高低优劣。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光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一种行为、活动;既然如此,就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动力。关于这种能量、动力,我国古代写作理论有不同的见解,其中最主要、影响最大的就是所谓“气”,曹丕《典论·论文》最早指出:“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我们语文老师人人耳熟能详,但细究起来,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首先,何谓“气”?当有人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就回答说“难言也”。气,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词,在我们汉语里是含义非常丰富复杂微妙,由“气”衍生出来的词起码在千数以上。气为何物?数千年来众说纷纭,非有大部头的专著才有可能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我们这里只能不揣浅陋地长话短说。气,原是我们古人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概念,是一切生命力量的源泉。这种学说认为世界和人都是由气化生而成的。语云“人活一口气”,此气就既指人的身体之气,也指人的精神之气。王充就认为人就是由气化生而成的,说:“气凝为人"(《论衡·无形》)。不仅人呼吸的就是气,即如人的精神、气质、情感与性格等等也无不和其气相通相关。而人的身体、精神又是密切相关不可须臾分离的。例如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就是身心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单单是耳朵听的事情。朱光潜说:“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肉。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朱光潜著,谈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1,第128页)人是有机的生命体,文(文辞、文章)也是有机的生命体。文不单是文字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从文的角度看,我觉得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气是基于人的禀赋、气质、阅历、教养、学识、思想、情感、志趣甚至体魄等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包含理性、情感两个方面在内),就是它催化写作动机,形成写作意图,推进构思和表达的进程。与文章有关的神气、才气、辞气、气象、气格、气势,气韵,气脉、气骨、声气等等归根到底都是气,只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我觉得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颇有意思: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在他看来,气有极其鲜明强烈的个人性,两个人即使在演奏同一乐曲,但由于他们的气质、气性不同,所渗透的情感有所差异,演奏的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显然这一认识几乎已经达到现代阐释学的高度。下文将要谈到的谭嗣同、林觉民、傅雷,都具有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但也都各自富于极其鲜明的个人性,他们不同的作品也常常具有不同的特色,谭嗣同的临终语如一道闪电,林觉民的《与妻书》如悬河泄海,傅雷遗书则是无形的火焰。 说到情感,我们可能又会马上想起“为文造情”“为情造文”的话头。章学诚说:“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文史通义·史德》)这里就又生出了气和情的关系问题。我以为章学诚此处气、情虽分而言之,事实上两者相关相通,不可分割的。章氏之言若改成“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情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气也”似也无不可。但往深里看,应该说气较之于情更具本源性、生成性,上引《论衡》语及刘勰谓“情与气偕”(《文心雕龙·风骨?》)均可为佐证,实际上情已经包含在气之中。当然刘勰所谓“为情造文”之“文”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与我们语文教学说的实用文是有区别的,不过即使是今之实用文也仍然不能没有包含情在内的气的贯穿、

推动。

再者,由“文以气为主”,我们可能也会想起杜牧关于“文以意为主”的见解,到底何者为是?我们先来看看杜牧在《答庄充书》里是怎么说的:

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乌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阂,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高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樊川文集》卷十三)

论者一般引得较多的就是这一段,它把意的主帅作用讲得相当充分、透彻而且精彩,只是没有对“气为辅”作出任何说明。其实,他紧接着就提到了:“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原来在杜牧心目中“意气”是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他说“意”,“气”已在其中。易言之,杜牧的“文以意为主”和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根本上是并不矛盾的,意必带气,气必伴意。只不过“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似乎过分强调意的主帅地位,同时大大低估了辞彩章句对“意”的修正、补充、激发、延伸等功能,以为它们在为文过程中只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意的指挥调遣而已。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在今天,学界也没有对言语(包括所谓文章)的生成过程获得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且歧见颇多,未能形成共识。但有几点则似基本可以肯定,首先是完全游离于语词之外而又足以驱遣语词的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其次,意和言大体上是一个相生相成的互动过程,而不可能是意的单向运动。

关于言和气的关系,韩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由此可见,气并不是与言共时并列的关系,而是言的生成基础。苏辙进一步指出:“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在他看来文就是“气”的物质形态。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读者在一篇文章中实际所接触到的只能是一个个文字,现代还有标点;气、意、个性、风格等等全由一个个的文字表达出来,显现出来,它们在字下、字外,主要在字和字的关系之中;离开了文字,就什么都化为乌有了。至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分明就是一个言语形式问题,理所当然地会表现出一定的语文品质。韩愈《答李翊书》还说过:“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文如其人,如果把言也比成一个人,“蔼如”就是言语的一种精神状态,而造就这种状态的能量、动力就是气,即由人的精神、气质、情感等相互融合而成的力量,外部表现为遣词造句所产生的一种效果。

关于气、意、言,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气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了意(意向、意图、意思),然后伴随意不断鼓荡向前,直至最后以字句表达出来。打个比方,气是土壤,意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言是植物的根、茎、叶、花。以气贯之,自然本固枝荣根深叶茂。我国书法讲究“行(hàng)气”,就是指书法作者之气要能灌注于整篇作品之中,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一种呼应映带、笔断意连的关系。写文章其实也是“行气”的过程,以气行之,特别是“一气呵成”者就使文章获得了和人一样的鲜活生命。

在平常的时候,气沉潜蕴蓄在人的心里,同时也随人的活动不断酝酿着、变化着,而一旦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它就会被激活,寻求突破口得以宣泄,甚至像火山那样喷发出来,

表现为诗歌文章。---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物不得其平而鸣”的观点,很有价值: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呜。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为文之气产生于特定情境、遭遇对气的激发,就像火点燃了汽油一样如谭嗣同,临刑时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气乃其一生郁积而成,决非一时心血来潮。他因“死得其所”而感到“快哉快哉!”,固然根源于他的这一认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也与他一生中所遭遇的千千万万各种不同的因素或直接或间接相关,或说正是它们所参与化成的气凝聚而成的一种感觉,并发为“快哉快哉!”这一呼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它是“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出来的一个“总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479页)。

这还只是从内容的角度看,若说到遣词造句,完全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绝对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这才是遣词造句的最高境界,好比一朵花,没有谁特别去栽培过,它就自然开放了,而且那么美丽!有学者比较过《论语》中孔子的下面两句话: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篇)

子曰:赐也,始可舆言诗已矣。(学而篇)

前者有责备的意思,呼求为“求”,与后者相比,口气就显生硬;后一句是表扬,加了一个语气词,曰“赐也”,相对就缓和多了。这也一定是孔子随兴为之,并非刻意选择的结果。又如林觉民《与妻书》,读时,我们所见到的只有他的血泪,他心的跳动。——在其气的喷发过程中,语词自会奔趋笔下,既无必要也无余裕去斟字酌句,就像飞流直下,黄河奔腾,当其直下、奔腾之时,计较何时何地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再如傅雷的遗书,看似平和甚至平淡,实则有极其强烈的不平之气贯穿其中,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修炼的结晶。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剩余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

„„

其中“代付”“附”“请”“由”“赠”“给”等词语的使用,都非常准确稳妥,四之“赠”是出于感情,五之“给”,在傅雷看来是理当如此,是出于义务,两者是有区别的,可以说完全是习惯使然。遣词造句和待人接物一样常常都是一种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会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遣词造句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全是气盛时之习惯使然,总有寻觅、斟酌、推敲的时候,这时气虽然看起来退居幕后,技能、技巧等等走上前台,其实归根结底仍然离不开气最后的决定作用。大家听得耳朵已经起茧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故事,其实就是气与遣词造句两者之间关系的最典型的例子,词序不同意味着文章气势的差异,文章气势的差异又意味着作者精神状态的分野,决非“雕虫小技”也。这里也许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屡战屡败”的作者确实有屡败带来的颓唐之气;一是他只是说明这一事实而已,心里还是想再战的,甚至可能还有最终必胜的信心。若是前者,他几乎绝无可能把它改成“屡败屡战”;若是后者,也许他自己最终也能够发现“屡战屡败”之不妥,起码能够立刻接受别人“屡败屡战”的改笔——这属于词不达意,不是精神状态的局限,而是遣词造句的问题。

我以为,文章之事(包括阅读与写作,下面专指写作)一般有如下三种状态。以气主之即为文行气,是为文的最高境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自然生成,有如天籁;其次是以意主之,只求把要说的意思写明白说清楚;第三是功利为主,如为发表、为分数等等,往往言不由衷,敷衍成篇。后面两种情况,遣词造句有习惯的成分,也有临渴掘井的时候。不过,有的初学为文者遣词造句有时难免把遣词造句当作仅仅是所谓“码字”而已的技术活,甚至是想一句写一句,意也是断断续续,并不连贯,根本谈不上有“气”的贯穿、推动。子曰,辞达而已矣,没有气的贯穿、推动,“达”是不可能的。“„„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李德裕《文章论》)也就是缺乏一贯性、完整性,死气沉沉,无生命活力可言。

对于学生来说,遣词造句的技能、技巧也是需要学习的。夏丐尊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就曾专门作过精彩的论述。如他们谈到“看所谓文气旺盛的文章,形式上构造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以一词句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因为许多词句为一词句所统率,读去就不能中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落才可停止。凡具有这种构造的文章,文气都强。”

(二)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也足以加强文气。

(三)多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连,也是加强文气之一法。

唐弢的《文章修养》也有精到的论述,如他指出:“标点是传达说话时的语气的,所以,从标点上,往往可以看出文章的气势来。”“就长短说,大抵句短则气促,句长则气和。就张弛说,大抵句张则气势紧凑,句弛则气势松懈。凡属较长的句子,在顿逗处意义即已完备,随时可以截断的,是弛句,读起来费时较多,气势也就松懈„„”

等等。

前辈的指点值得我们珍惜、继承。

雕虫小技造句篇二
《二年级语文专题讲座》

二年级语文专题讲座

——浅谈低年级学生造句训练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代表我组语文老师,与大家一起进行语文专题的交流与探讨。今天的主题是浅谈低年级学生造句训练。

造句是语言训练的传统方式,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写日记、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指导学生造句,提高造句质量,对于语言训练起始阶段的低年级来说尤为重要。刚教低年级时,大家不以造句训练为然,认为是雕虫小技。更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词语,交给他们造句的任务,认为这就是造句练习。其实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造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在本期的造句作业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基础的重要性。所谓高楼万丈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写通顺,不能很准确地表达意思,那以后的日记与作文肯怕无从下手,即使下手了,也不会很精彩。于是,我组就有了抓住造句训练,这个“小题”来尝试 “大作”的想法,并希望通过与同行们探讨交流,能作出有现实操作价值的文章来。

我组通过初步地探讨,认为造句训练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解与模仿;第二层次是拓宽思维,求异迁移;第三层次是情境感悟。低年级有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词语的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指导造句时更要下一番功夫。

一、理解与模仿

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首先要重视词义教学。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把使用范围交代明白。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采取多种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如,利用实物、挂图和电教手段,借助动作和表情口头描述词语所表达的客观事物、现象。有些词语往往很难下确切的定义;有些词语的使用、搭配,带有

习惯性。对学生而言,只能多听多看,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可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耳濡”。教师在讲话时有意识地反复变换句式和内容,并且使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特别是要求用来造句的词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它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耳朵听来的信息,不需经过左脑的加工处理,就可以进入右脑贮存起来,因而比单纯用视觉获得的信息记得快,记得长久。二是“目染”。号召学生多读书报。阅读不但加深对学生的词语的理解,而且能获取表达(包括造句)的素材。这就是阅读面广的小朋造句不困难的原因所在。老师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训练。

模仿是创造的先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模仿尤为重要。我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时,采用模仿填空的方法,形式如下:

例:点播机一边开沟、施肥,一边翻种、盖土。

(1) 音乐教师一边( ),一边唱歌。

(2) 大雁一边( ),一边( )。

(3) ( )一边( ),一边( )

由于填空的设计是逐步推进的,学生在造句时安例子分步走,自然顺畅。

二、拓宽思路,启发具体化

低年级学生造句常出现模式化的现象,如用“专心”造句,许多学生造出了“我在专心地看书”这样的句子。句意不能说不完整,但对于思维训练没有大的效果。要拓展思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导学生造出内容各异而又具体的句子。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例句子到底具体在什么地方?学生说:例句具体写出了专心到什么样子。如此启发后,一位学生这样造句:“我在专心地看书,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有听见。”我赞扬这位学生说得好,又进一步启发说: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把这个句子补充得再具体些?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加上什么时候;有的说:加上什么地方;有的说,加上为什么要看书。我接着让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分别造句,有的学生还造出的描写性的复句,如:“晚上,房子里很安静,为了能在明天的数学测验中取得好成绩,我专心地复习功课,忘记了天气的闷热。”

三、提供素材,创设情境

和作文一样,造句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词语正确地反映事物,这对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设法为儿童提供素材,创设情境。

有些词语学生不会用,并不是不理解,而是头脑里没有适合表达的客观事物,可引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某一动作造句或某一画面等。如教《秘密学习》一文时,要求学生用“继续”一词造句。二年级学生对这个理解不深,因此面有难色。这时,第三段恰好讲完,我对学生说:“我们等会再用‘继续’造句。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课文。”在学生朗读到适当的地方时我说:“请先读到这里,坐下,谁接着读下去?”学生举手,我指名一位同学读下去。接着我利用刚才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指名读书的安排,用“继续”造句:“教室里,某某同学正读着第三段课文,忽然,老师要他停下来,让某某继续读下去。”“继续”一词被学生贴切地用上了。

在上述例子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定情境。如果说理解模仿、拓展思路两个层次仅仅是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引导方式是线性的、平面的,那么,创设情境就把学生整体带入了一个立体的世界,学生的思维有了具体直观的感知基础。 造句训练的三个层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层次重在理解和模仿,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基础;第二层次重在拓展,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重在应用,较高程序开发学生智力。三个层次也是教师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层方法简单,迁移生硬;第二层运用知识,设计精巧;第三层情思理会,整体育人。

感谢语文组给了我们与大家交流探讨的机会,以上只是我组对于低年级如何进行句子训练的一点体会和拙见。忠诚希望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任重道远,携手共进!

雕虫小技造句篇三
《阅读教学之关键》

阅读教学之关键—细读文本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几大缺陷:

其一,严重轻视对教材的研读。 不少教师备课

时,课文没读几遍,就忙着设计教法,设计课件;甚

至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教案进行拼凑,其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

其二,语文味被冲淡、课堂评价有失偏颇。 有

些学校和老师评价一堂课不看教学效果、 是否文

意兼得,只关注课堂是否活跃。 于是,一些课堂被

课件充斥,表面热热闹闹,可学生学到了多少却不

得而知。

其三,抓不住重点、贪多求全。 有的老师上课,

生怕学生没学到,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

堂课下来,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一大堆,可在学生的

脑子里却没留下什么痕迹。

以上现象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极为不利, 归根

到底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刻, 于是一些教育专

家便开始大力倡导文本细读, 力图从根本上改变

上述现状,还语文教学一片蓝天。 那么何为文本细

读、怎样进行文本细读呢?

文本细读就是深入文本,以一种从容的心态,

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赏;文

本细读是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过程; 文本细读

是读者与编者的思想“对话”。 教师应当努力做到

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读出味道来,才能有效把握

文本。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

一、首先要解决我们的“精神惰性”问题

阅读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

和痛苦纠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你走进文本的丛

林里,看不到流水、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这不

是痛苦又是什么? 此时人的精神惰性就会驱使你

终止文本细读之旅。 因此,毅力和坚持就成了文本

细读所必须的精神力量和性格品质。

二、在进入文本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

文本细读时,一定要将自己作为一名读者的独

立思考、真实感受、平等意识等等主体智慧融入其

中。 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

蔽,始终保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

标点符号的高度敏感。

1.沉入词句。 文本的遣词造句决不是可以忽略

的雕虫小技, 它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

捕获的意义,寄托着自己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

深沉的思想感情。 我们解读文本,就必须从准确理

解每一处词句入手, 去还原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

察和认识,深刻理解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 沉人词

句,也就意味着你跟文本是全身心接触,而不是一

种局部接触。

2.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即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说:

“大的声响,跟放炮似的、打雷似的,用得着你去倾

听吗? 那样的声响,谁都听得见。 而细微的声响就 不同了,心不在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人是听 不见的。 而文本中的细微声响,往往就是文本从灵 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

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 来自灵魂深处的声响,你

只能选择倾听。 ”

3.在字里行间阅读。 王崧舟老师说:字与字之 间是什么? 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 什么? 什么都没有,还是“空白”。 “字里行间”就是

“空白”。 你在空白处阅读, 能够读出一种言外之 意、弦外之音,这就叫文本细读。

三、要对作者、对作品背景、对作品相关因素 作多方的探索和研究

文本解读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活动, 不必一 味靠自己苦思冥想, 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的理解作品。 作家生平介绍、 写作时代背 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 前人对该作品的评论, 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 门的钥匙。 另外,一些名家作品进入教材,常有删 减改动,在文本细读时,我们可以拿它与原文进行 比较阅读,发现文本的妙趣,在原文意境的宏观视 角里进行课文教学,则教学的空间比较大,也易于 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 作者在文中透露 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 乃至作者为文的处 境都会成为解读文本的通道。 因此细读文本时,情

境还原就有两个角度: 一是还原作者的心境、态

度;二是还原写作的背景。 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 验更加丰富,从而实现有效细读。

四、解读编者的编排意图

文本细读的目的是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提

升学生语文素养。 因此,细读就不应仅局限于课文 本身,还应包括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等, 即细读编者安排相关训练的目的、意图,不然就会

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的现象。 单元训练重点、课

后思考练习是编者依据训练目标体系和课文特点 设计,是提示教学的重点、关键。 它是重点训练项 目的分解、细化,承担着理解课文、落实重点训练 项目的“重任”。 文本细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它们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干什么;二是弄清其 训练的目的、意图;三是思考练习与目标体系的关 系。

五、调正“文本意义”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提

倡“用教材教”

文本细读,小而言之,让教师对某一课文有了 深入全面透彻的把握;大而言之,让教师的语文素 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和锻造。 但课堂教学不能随细 读而无限制地饱胀和丰满, 教师应该考虑到儿童 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考虑到课堂教学 时间也是固定且有限的。 即便是教师文本细读之 后“胸藏万汇”,也须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化为“涓

涓细流”。 文本细读,本是为教师积攒下教学的底 气,形成教学的基础。 就好比养兵万千,战时可能 只需一个班、一个连,并不是无论战斗规模大小, 都要把全部军队统统派出。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沈 大安说:“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 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 6-12

岁的儿童。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 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 事。 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 符合儿童的认识水 平,具有童真童趣。 ”是啊,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 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

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 也不要只让学 生拥有教师的深刻。 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儿童的心 理和思想实际, 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 的思想。 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 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雕虫小技造句篇四
《语言虫鸟》

雕虫小技造句篇五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考点解读】

词语考查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材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题型分析】

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①选择题:从所提供的选项中按要求作出选择,②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按要求添入相应的空处,③运用题: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写语段。材料多来自课外和课本。

【试题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选用

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形式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

例1(2009·泸州)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 太追求时尚, 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 因为 所以 即便 也 B. 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C. 如果 就 只有 才 D. 因为 所以 不但 而且

二、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2009·武汉)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 扫 抛 B.繁荣 拂 撒 C.繁华 拂 抛 D.繁华 扫 撒

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 ②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

例3(2009·孝感)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站在罗布泊边缘远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表示地表荒凉,无植....

被)

B.魏明伦认为,“喜新厌旧”是他戏剧创作成功的秘诀之一。(指创作追求创新,不守旧) ....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蒸发。(表示减少和消失) ....

D.北京奥运会上,“冷面杀手”张怡宁蝉联乒乓球女单冠军。(指神色冷峻,不苟言笑) ....

四、一词多义的解释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在使用时,多义词常与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结合,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所以解释多义词一定要紧扣语境。

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 ①( )财,财不理 ②( ) 你。

五、近义词的辨析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

例5(2009·乐山)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 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②信“地”和“物”,还是 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 它的不可靠。

③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 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A.公平 实在 依靠 欣赏 B.公正 实在 依靠 鉴赏

C.公平 切实 依赖 鉴赏 D.公正 切实 依赖 欣赏

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

例6 (2009·恩施)从文后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空白处的横线上。

(嘹亮 宛转 清脆 应和)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地响着。

【模拟集训】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

B.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吴敬梓《范进中举》) D.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如果是为了显(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后恰当的一项是( )

这些书,或鸿篇巨制,或 ;或下里巴人,或阳春白雪;或像 ,气势磅礴;或像 ,曲径通幽……正是从这些书中,我读懂了生活辨出了是非曲直,悟出了做人的哲理。

A、名山大川 雕虫小技 古园深院 B、名山大川 古园深院 雕虫小技

C、雕虫小技 名山大川 古园深院 D、古园深院 雕虫小技 名山大川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 一些小村庄。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 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③“孔乙已,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九文大钱。

④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

A.躺着 出现 排出 镶嵌 B.卧着 出现 拿出 靠

C.卧着 呈现 排出 镶嵌 D.躺着 呈现 摸出 靠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了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指非常漂亮) ..

B.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形容人迂腐、酸气的样子) ...

C.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说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

D.自他荣膺“何大学问”这个尊称以后,他就当真看起书来。(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而致死)

B.山米小心地从鹅群中穿过,一边走一边阿谀地说:“乖鹅噢!”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说..

好听的话)

C.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狡猾:形容耍花招、使手段,极不老实) ..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素裹:原指妇女淡雅的服饰,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

6.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联字组词的方式,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清”字至少做出三种以上的解释。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喝茶》)

7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 )着万顷绿地。

②初到台湾的“团团”和“圆圆”表现不( ),在众目睽睽下悠然自得,以它们顽皮、娇憨的俏( )向台湾同胞拜年,祝台湾同胞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③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 )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 )不该错过。

A.滋养 俗 样子 只要/就 B.滋养 错 样子 如果/就

C.滋润 错 模样 只要/就 D.滋润 俗 模样 如果/就

8.根据句意,下列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是( )

A.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驳(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

B.奶粉含有有毒物质被揭发后,政府急谋对策,遏止(遏制)相关制品流人市面。 ..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杳无音信)了。 ....

D.人要变成野兽,比变成圣徒要容易千万倍。自古以来,变成野兽的人多如牛毛,但变成圣徒的人却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

9.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在《敬业与乐业》中,我们听到了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我们听到了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 ① ;在《傅雷家书》中,我们读到了著名学者傅雷和儿子傅聪的艺术 ② ;在《致女儿的信》中,我们读到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③ 。

A.礼赞 B.启蒙 C.交流

参考答案

题型探究

例1 C

例2 B

例3 D

例4 ①管理、打理②理睬

例5 D

例6 清脆 宛转 应和 嘹亮

例7C

模拟集训

1. D

2. C

3. C

4. D

5. C

6. 示例:清闲、清静(净)、清雅、清凉、清幽等等均可。

7. D

8. D 9. ①A ②C ③B

雕虫小技造句篇六
《作业第12次》

小学语文第十二次作业: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你在字词教学方面的有效策略。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被视为“软肋”。在一些观摩课上,由于字词教学不够“热闹”,难以“出彩”;因此,执教者常常采取回避或者轻描淡写的做法,因为怕耽误时间,字词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只是走过场而已,效果可想而知,也使听课者误以为课改倡导人文性,不用字词教学了。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一定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要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语文教学的常态。”“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的呼声听多了,课改实践的时间长了,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逐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抑制“满堂问”,改变繁琐、多余的讲解,增加学生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的机会,已成为改革课堂教学公认的突破口;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包办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已被人们认为是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凡此种种,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步步深化,正在取得进展。近一时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呼声日高,这预示着语文教学的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讲究实效的阶段。

这种返朴归真、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语文教法在讲究实效的今天又被摆在了评价一堂好课的首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想这种返朴归真、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语文教法还得从字词教学入手。有人说:学语文与学戏有某种相似。学戏一定要先练唱腔,说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然后再学一出一出的戏。学语文的“唱、白、身、眼、手、足”是什么呢?那就是“字、词、句”。不练好“字、词、句”的基本功,想一开始就能读懂文章,就能写成篇的作文,那怎么可能呢?所以,我认为切实加强字词的训练,使字词的教学进一步到位,让学生过好识字、用词造句关,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字词教学并非雕虫小技,它必须结合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语体学等知识,渗透思维训练,重在实践、运用,开展科学的训练。课堂上,如果教师自身专业功底过硬,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钻研,用心备课,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那么,字词教学也同样可以“出彩”,字词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得以提高。

一、生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广义的识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识字教学主要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这三方面。本文所指的识字教学仅指狭义的识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的总目标是: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众所周知,识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认识并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理解书面材料,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的效率。同时,识字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识字看作是教师在教字非常的机械性。这

样的识字教学漠视和扼杀了----学生的反应、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熏陶。

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情境,多创设活动,不断探索识字教学的新形式、新思路,新策略,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化。

(一)改变识字形式,激发识字兴趣

请先看一个课例:(人教版二册《棉鞋里的阳光》的生字复习)

开火车认读生字

(1)一小组认读,读对的其他同学跟读一遍

(2)二、三小组认读,同桌组词读,同一个生字组不同的词

(3)去拼音开火车读,读错的让同桌或同学帮忙

猜一猜

(1)师指着眼睛,学生猜字拿卡片“眼睛”

(2)师说偏旁,学生说字拿卡片读

(3)指名学生出谜或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字读

3、比一比

(1)师示生字,生组词,比比谁组的词多

(2)比比谁能用上生字说一句话

(3)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些生字

此课例的生字复习用时6分钟,时间虽短,但学生学得很乐意,学得精彩,效果当然会好。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游戏乐园”中的游戏因文而异,因字而异,有“开火车游戏”“猜谜中心”、“手拉手交朋友”、“摘果子”、“穿衣戴帽”……学生兴趣十足。识字“游戏乐园”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猜谜语: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谜或做谜语帮助记忆。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告),“八只脚”是什么字?(趴),“王婆婆和白婆婆坐在石头上猜谜语”是什么字?(碧)……许许多多的汉字都可以用来做谜语猜。有的能做出动作的字,可以做动作相互猜加以记忆。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

开火车(分小组进行):教师出示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形,其他孩子学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谁说错了,火车停下,让同桌或其他组的人员帮忙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读错的学生再次试读)。

找朋友:教师分开准备音节和生字分发给学生,让拿到音节的学生上台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与此音节对应的生字的学生边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边跑上台。然后一起读生字。还可以教师准备字型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

摘果子: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学生制作果篮(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可小组竞赛,看哪组摘的苹果多。

穿衣戴帽: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字,让学生把笔画补充完整。例如:“田、里、水”。补完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田、里”一竖的不同。还可以让学生把偏旁补充完

整。相反去掉偏旁或笔画的我们称为“脱衣服”

同桌合作:教师出示字,一个学生正确读出,同桌的学生组词,同一个字看哪组词说得不一样。词说完后,小组从说过的词中任选两个词说一句话。

自制卡片、识字比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住课内所认识的字,我常常引导学生自制一些卡片,进行认读、巩固。小卡片上的字可以随时拿出来翻看、认读,还可以进行比赛,教师读字(或说偏旁),学生找字,比谁先找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乐学的伙伴。此时,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常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生字在游戏中有意无意地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痕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拓识字渠道,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而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关键的因素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花很大的功夫,想很多的办法。在实践中,去创造出操作性强、识字效率高的方法和策略。

1、开拓识字渠道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应是老师的“一统天下”,也不应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习为现实生活服务。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复现频率,从而巩固生字。如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少儿节目、动画片、儿童故事片、小孩益智节目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可以让学生在看这些节目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一边听标准的发音,一边看出现的字,不知不觉中变得熟悉,也变为己有了。再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面临许多的广告、商标、招牌,要求他们在上街、活动、游览的时候,问问家长、同学,加以利用和学习,也一定会有收获的。还有我们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识字的智慧宝库,也许是太过熟悉反而不在意吧,许多老师浪费了这个好资源。校园里,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班级名、课程表、值日表、墙报、班规、宣传栏、标语……如此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和好途径。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我除了让学生在课外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外,还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识字。我们知道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阅读做准备的。当儿童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机遇,机智、有效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阅读,并指导其怎样阅读。“读中识,识中读;多读多识,多识多读"从而起到巩固、促进的作用。

我鼓励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虽然学生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会为自己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汉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字与字的关联之中朦胧地感受到“字”的丰富内涵。我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诱发阅读兴趣。在课上,我会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海的女儿》、《丑小鸭》……每到这时,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这时,教师可抓住孩子好奇、探究的心理愿望,指导他们去读带有拼音的《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等书,告诉他们还有更多的故事在里面。为了让阅读的兴趣持续下去,热情不减,同时给以他们充分展示的舞台,我在教室里设立展示台,学生把课外认识的字制成卡片在展示台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也为其他学生增加了识字机会。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演故事,不求形式的统一,尽可能让学生展示阅读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促进看书的激情。

通过实践发现,不仅原先比较生疏的汉字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能比较熟练地认出来了。还大大增加了识字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更需要有这样的思想,才能解放自己,在识字教学路上走得轻松、自如。

二、生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多,他们口中的词汇也在不断地丰富。但同时,词不达意,词义歪曲,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词语一知半解。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似乎很简单----把词义告诉孩子,把用法告诉孩子,明确以意思,明晰以规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情况该用什么样的表达。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课程标准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离不开词句的积累和训练。词句是产生于实践的,所以应让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大量的词句运用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为了把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教学中要搭建学和用的平台,让学生经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过程,因为学用的过程,既是知识的构建,又有能力的提高,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多种形式感悟理解词义

课堂阅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保证学生独立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且慢开讲,且慢启发。那种学生课文都还未读完一遍,还来不及“想想”,教师就急于发问的教学,表面是为了赶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当成“教案剧”的演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词语和句子,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与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大纲指出:“在低年级,要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等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换词、改词,

找近义词,反义词,看插图、实物,演示、想象、做动作,表情朗读,排列词语, 仿造句子,结合上下文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如教《数星星的孩子》中“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句时,老师出示了美丽的星空图,让学生说说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己试读句子,把它读得美些,星星读得多些。读完后,老师问:“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妙?”(生:“撒”)老师又问:“一个„撒‟字让年仿佛看到了什么?也仿佛听到了什么?” 然后,让学生再次读句子。通过想象和朗读,星星撒落夜空的情景不仅跃然纸上,也成为学生自己的理解了。

又如:有位老师教《鸟的天堂》一课,在读读、议议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对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对于写榕树的部分,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课文说:“我仿佛听见几只鸟儿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为什么说“我”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师:他不明白的地方也许正是其他同学明白的。谁来给他解释一下? 生1:“我仿佛听见几只鸟儿扑翅的声音”并不是真的有鸟儿的扑翅,这是作者想象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所以他联想到这里有许多鸟。

生2:我还有一种解释,第一自然段写了他们已经吃过晚饭,天快黑了,鸟儿也休息了,所以作者看不见一只鸟。

生3:风吹来,把树叶吹动了,就有声音,所以作者误以为是鸟的扑翅。 生4:我补充一点。作者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他肯定会想到这里的鸟应该特别多,就联想到有鸟在扑翅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你们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加强词语教学和朗读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读和写的能力。语文是“农业”,不能急躁,拒绝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独立阅读、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前提、基础,倘若学生个人对课文缺乏感知、体会、心得,那么,拿什么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更谈不上探究。

(二)加强造句练习,提高词语的使用率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但过去,我们对造句训练仅仅满足与词语的正确运用。这样的训练,削弱了造句训练的整体效益。通过学习,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法,把造句练习落实在阅读教学中。

加强句子训练要把握住大纲的要求,依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式,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1、句子的训练完整性

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往往不够完整,不是少主语,就是少谓语。这项训练应随着一年级教学“句子”就进行并加强。以使学生形成完整句子的概念。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说明谁或者什么?后一部分说明干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常引导学生辨别句子,纠正句子的错误,做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

2、句子的仿写

雕虫小技造句篇七
《文章写作十二题》

王梦奎同志系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梦奎同志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一名声名远播的文章家。《王梦奎文存》六卷以及他编的《怎样写文章》一书,展现了他作为文章家的风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大家在工作和写作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之谈,对广大秘书工作者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文章写作十二题

作者:王梦奎

怎样写文章,这个题目很难讲。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何况,写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数,“文章是自家的好”。因为是同行同业的,同甘共苦,我讲些个人的零星体会,共十二个题目,长短不一,有些意见,是感想式的,只能叫作漫谈。

一、文章怎样才算好

对写文章,历来有不同看法。有说是雕虫小技的,有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曹丕《典论•论文》),不管怎么说,文章总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反映着现实,也记载着历史。

写文章不是少数人的事,凡是知书识字的人,几乎都要写文章。决议和决定,报告和讲话,论文和专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乃至书信、公告、便条,以及手机短信之类,都是文章,只是体裁和载体不同。

研究室是参谋和助手班子,是以调查研究和文章写作为职业的。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听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的同志说,有一个顺口溜:“研究室、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厚着脸皮蹭顿饭,写成文章没人看。”我说这是表扬研究室和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说明艰苦朴素、工作勤奋;“厚着脸皮”才能“蹭顿饭”,说明没有特权;“写成文章没人看”,可能是别人不爱学习,也可能是文章写得不好,只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文章怎样才算好,也是见仁见智,不容易一两句话说清楚。甲认为好,乙可能不以为然;乙认为好,甲可能不以为然。这和个人欣赏偏好有关。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把会议通知或者工作报告写成抒情散文和学术论文。

虽然这么说,对于什么是好文章,还是有共识的。文章的好坏,读者还是能分辨的。经过千百年筛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像《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文章,《唐诗三百首》中的不少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长久流行而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古人讲义理、考据、辞章。义理就是讲道理,有见解;考据就是材料要准确;辞章就是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这涉及文章的语言、章法和风格等许多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笔要好。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

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 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种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还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以及逻辑和辞章问题,都是些好文件和文章的根本要求,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阐明调查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很经典的观点。这里所批评的现象,现在也还普遍存在。

可以说,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文章不仅要有内容方面的追求,也应该有形式方面的追求。

文章的风格与流变,和文章内容、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文章内容是否正确取决于立场、见解和知识,首先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中央精神的把握。思想僵化,没有见识,内容贫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里我着重讲的,是表达形式和文风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二、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

文章首先内容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不讲究内容,但不讲究形式也不行。文章的起码要求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如果不能准确遣词造句,连达意也做不到。文章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要像重视文章内容一样重视文章的形式。

中国有重视文章写作技巧的传统,名篇佳作代有流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能够长久流传的,都是好的内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文章。赋和骈体文是极其讲究写作技巧的,虽然后来浮华靡丽走到极端,内容空洞而徒具形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衰落了,但讲究写作技巧的精华之处还是应该肯定和继承的。旧体诗能够长久流传不衰,和完善的表现形式有关。新体诗至今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没有找到完美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原因。

中央一贯重视文章写作,1951年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的文字缺点的指示》,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当天发表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正确的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8年1月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大多数条款是毛泽东所写,个别条目是刘少奇所写),其中有好几条是专讲文章和文件写作的。第四十七条说:“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的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1996年5月,经中共中

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2000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公文是文章的一种,对工作正常运转有重要意义,比其他文体的写作相对容易,但有些人还是不大注意。

写作不是少数舞文弄墨者的事,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不仅文学作品要重视写作技巧,理论文章、调查研究报告、会议文件和讲话,各种体裁的文章也都要讲究写作技巧。讲究不讲究,技巧的高下,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现在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基础训练不够,不少人文理不通,“写手”更成了稀缺人才。不少高中甚至大学毕业生,写不出通顺的文字,甚至连封信也写不好。有些做研究工作的青年人,学问和见解不错,但因为文章写得不好,不善于表达,不能尽展其才,是很可惜的。好几个部长向我反映,现在最缺的,是懂业务,文笔又好,能写点东西的人。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察和认识没有止境,文章内容没有止境,对于写作技巧的追求也没有止境。文章从题材、体裁到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经常琢磨各类文章的写法,把写好文章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 我举个新的大变化的例子。电脑和网络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写作来说,在采集信息、整理资料、提高效率方面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可以给人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调查研究,对写文章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给一些偷懒的人提供了方便,例如不分析情况和研究问题,整段下载材料,东拼西凑,敷衍成文,很容易造成重复和雷同。现在写文章似乎也进入了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如何保持“手工缝制”的个性化特色,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说文章选题。选题很重要,选好题目,文章成功一半。

初学写作者写大题目往往不容易成功,因为大题目涉及内容广泛,不大容易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不是抓住鸡毛蒜皮无限夸大上钢,而是把题目范围定的小一些。这样做,分析容易细致深入。 大题小做也有成功的,这要求具备很广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概括能力,一般人很难做到。我举两个例子: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写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术的碑文,碑文总共114个字,分三段,每段只有一句话: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里三个一句话的排比句式,很准确的概括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大的阶段,三句话的结尾都是“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很切合碑文的要求,是一篇好文章。

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是1927年在广州的一次演讲。这样大的论文题目,鲁迅没有摆开架式,时代背景,一、二、三、四,而是根据史书和《世说新语》之类著作的记载,讲许多故事,通过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说明魏晋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风气,以及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学流派的关系,具体生动,比看抽象的论文印象深刻的多。在这篇演讲里,鲁迅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简约严明,和“通脱”——随意或随便。这个时期的文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作者知道的,应该比写进文章的东西更多,这样写起来会轻松自如,绰有余裕。如果自己不懂得那么多,硬着头皮写大题目,会感到吃力,甚至给人声嘶力竭的印象。

我一向主张初学写作者,特别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年轻人,要小题大做,这样有助于找准聚焦点,对某个具体问题作深入研究,把道理说透彻。没有对于所讨论问题的深刻认识,没有对于全局的把握,写大的题目容易限于空泛,大而无当,你说得别人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你没有说。

四、粗枝大叶

粗枝大叶只是个比喻,古时用来形容汉代文章的粗犷大气,与六朝文的华丽细腻相区别。

粗枝大叶,当然绝不是说,写文章可以粗心大意,文章可以有疏忽和漏洞;而是说,要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要先把文章大的结构和布局搞清楚,把文章大的框架立住。就像一座房子,四梁八柱立住了,才坚固牢靠。或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结实的四条腿的大椅子上,就显得大气而稳当。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不论是清峻还是通脱,是豪放还是婉约,框架都要立得稳,才能站得住。当然,这种框架构思,不一定形诸文字,也可以只是个腹稿。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有中心,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框架立不住,观点和材料的取舍就会无所依据,就不会有逻辑和条理,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纲举目张的说法,用在文章的写作上是合适的。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粗线条的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粗枝大叶,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不是不注意细节和交待事实。该说明的事实还是要交待清楚,不要省那几个字。有的文章,讲了一大篇道理,读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都知道,中国人知道的外国人一定知道。用简明的语言把事情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并不容易,有时候比发议论还难,说得多又容易罗嗦。叙事是写文章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都是从记叙文开始的。中国古代小说很注重交待事情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三言两语,清清楚楚。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可以从古典小说借鉴简要交待事情经过的做法。有的大块

文章,开始头绪比较多,有的线索在讲述过程中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其实这是可以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交待清楚的,只要细心,并不困难。

五、标新立异

文贵创新。“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绝句》),创新就是标新立异。随人脚后,人云亦云,不可能创新。

谈判要有妥协,与人相处要寻求共同点,都是求同而存异。与此相反,搞研究、写文章,要存同而求异,研究性的文章尤其如此。如果讲一样的话,复印散发就可以了,何必再写。网络上有各类文章的标准版本,满足官样文章的需要,一个程式,八股腔调,套话连篇,不可能有新鲜创造。曹雪芹所批评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是文章大忌。古人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欧阳询《艺文类聚》二十五引梁简文帝萧纲语)所谓“放荡”,就是要放得开,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有新鲜的见解,也要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更好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即使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也要追求“新”和“异”。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即使不署名,细心的读者也能辨认出是谁写的。同样的题目,不论是论文、散文还是诗歌,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而且各具特色。

标新立异的根据,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继承,而不是无根据的说些惊世骇俗的大话,用片面性、绝对化的言词哗众取宠。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文章之道。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锤炼语言要下功夫,不是追求怪诞。

六、深入浅出

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也最难。没有对所论事物的深入认识做不到“深入”,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浅出”。深入深出的“深出”固不可取,但“深入”还是好的。实际上,在某些专业领域,也很不容易做到深入浅出。浅入浅出在某些场合,例如文化普及和通俗宣传,也是需要的。唯有浅入深出,卖弄博学,故作高深,用人人都难懂的语言讲述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变成小圈子人的“自产自销”甚至是自言自语,对社会没有多大用处,是文章大忌。

深入浅出一向是文章大家所追求的。毛泽东的文章,老一辈学者梁启超、胡适、冯友兰、吴晗、费孝通的文章,胡乔木、胡绳的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模范。有些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和钱学森,文章也写得深入浅出,为读者所喜爱。高手们的文章写得好,不仅是因为有独到的见解,也因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能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所谓平白如话。

雕虫小技造句篇八
《阅读教学之关键_细读文本》

2008年第12期

教师

No.12,2008

TEACHER

阅读教学之关键———细读文本

张春芳

(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大明完小)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几大缺陷:其一,严重轻视对教材的研读。不少教师备课时,课文没读几遍,就忙着设计教法,设计课件;甚至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教案进行拼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二,语文味被冲淡、课堂评价有失偏颇。有些学校和老师评价一堂课不看教学效果、是否文意兼得,只关注课堂是否活跃。于是,一些课堂被课件充斥,表面热热闹闹,可学生学到了多少却不得而知。

其三,抓不住重点、贪多求全。有的老师上课,生怕学生没学到,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堂课下来,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一大堆,可在学生的脑子里却没留下什么痕迹。

以上现象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极为不利,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刻,于是一些教育专家便开始大力倡导文本细读,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现状,还语文教学一片蓝天。那么何为文本细读、怎样进行文本细读呢?

文本细读就是深入文本,以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赏;文本细读是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过程;文本细读是读者与编者的思想“对话”。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读出味道来,才能有效把握文本。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44·

一、首先要解决我们的“精神惰性”问题阅读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纠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你走进文本的丛林里,看不到流水、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这不是痛苦又是什么?此时人的精神惰性就会驱使你终止文本细读之旅。因此,毅力和坚持就成了文本细读所必须的精神力量和性格品质。

二、在进入文本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文本细读时,一定要将自己作为一名读者的独立思考、真实感受、平等意识等等主体智慧融入其中。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始终保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高度敏感。

1.沉入词句。文本的遣词造句决不是可以忽略

的雕虫小技,它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自己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我们解读文本,就必须从准确理解每一处词句入手,去还原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深刻理解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沉人词句,也就意味着你跟文本是全身心接触,而不是一种局部接触。

2.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即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说:“大的声响,跟放炮似的、打雷似的,用得着你去倾

听吗?那样的声响,谁都听得见。而细微的声响就不同了,心不在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人是听不见的。而文本中的细微声响,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来自灵魂深处的声响,你只能选择倾听。”

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的现象。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是编者依据训练目标体系和课文特点设计,是提示教学的重点、关键。它是重点训练项目的分解、细化,承担着理解课文、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重任”。文本细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它们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二是弄清其训练的目的、意图;三是思考练习与目标体系的关系。

五、调正“文本意义”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提倡“用教材教”

文本细读,小而言之,让教师对某一课文有了深入全面透彻的把握;大而言之,让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和锻造。但课堂教学不能随细读而无限制地饱胀和丰满,教师应该考虑到儿童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也是固定且有限的。即便是教师文本细读之后“胸藏万汇”,也须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化为“涓涓细流”。文本细读,本是为教师积攒下教学的底气,形成教学的基础。就好比养兵万千,战时可能只需一个班、一个连,并不是无论战斗规模大小,都要把全部军队统统派出。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是啊,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要只让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责任编辑:李湘蓉

3.在字里行间阅读。王崧舟老师说:字与字之

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还是“空白”。“字里行间”就是“空白”。你在空白处阅读,能够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叫文本细读。

三、要对作者、对作品背景、对作品相关因素作多方的探索和研究

文本解读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活动,不必一味靠自己苦思冥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该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另外,一些名家作品进入教材,常有删减改动,在文本细读时,我们可以拿它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发现文本的妙趣,在原文意境的宏观视角里进行课文教学,则教学的空间比较大,也易于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解读文本的通道。因此细读文本时,情境还原就有两个角度:一是还原作者的心境、态度;二是还原写作的背景。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实现有效细读。

四、解读编者的编排意图

文本细读的目的是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细读就不应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应包括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等,即细读编者安排相关训练的目的、意图,不然就会

·45·

雕虫小技造句篇九
《语言的得体》

雕虫小技造句篇十
《语文运用1》

语言运用

【考点解读】

词语考查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材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题型分析】

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①选择题:从所提供的选项中按要求作出选择,②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按要求添入相应的空处,③运用题: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写语段。材料多来自课外和课本。

【试题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选用

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形式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

例1(2009·泸州)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 太追求时尚, 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 因为 所以 即便 也 B. 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C. 如果 就 只有 才 D. 因为 所以 不但 而且

二、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2009·武汉)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 扫 抛 B.繁荣 拂 撒 C.繁华 拂 抛 D.繁华 扫 撒

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 ②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

例3(2009·孝感)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站在罗布泊边缘远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表示地表荒凉,无植....

被)

B.魏明伦认为,“喜新厌旧”是他戏剧创作成功的秘诀之一。(指创作追求创新,不守旧) ....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蒸发。(表示减少和消失) ....

D.北京奥运会上,“冷面杀手”张怡宁蝉联乒乓球女单冠军。(指神色冷峻,不苟言笑) ....

四、一词多义的解释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在使用时,多义词常与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结合,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所以解释多义词一定要紧扣语境。

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 ①( )财,财不理 ②( ) 你。

五、近义词的辨析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

例5(2009·乐山)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 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②信“地”和“物”,还是 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 它的不可靠。

③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 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A.公平 实在 依靠 欣赏 B.公正 实在 依靠 鉴赏

C.公平 切实 依赖 鉴赏 D.公正 切实 依赖 欣赏

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

例6 (2009·恩施)从文后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空白处的横线上。

(嘹亮 宛转 清脆 应和)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地响着。

【模拟集训】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

B.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吴敬梓《范进中举》) D.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如果是为了显(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后恰当的一项是( )

这些书,或鸿篇巨制,或 ;或下里巴人,或阳春白雪;或像 ,气势磅礴;或像 ,曲径通幽……正是从这些书中,我读懂了生活辨出了是非曲直,悟出了做人的哲理。

A、名山大川 雕虫小技 古园深院 B、名山大川 古园深院 雕虫小技

C、雕虫小技 名山大川 古园深院 D、古园深院 雕虫小技 名山大川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 一些小村庄。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 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③“孔乙已,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九文大钱。

④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

A.躺着 出现 排出 镶嵌 B.卧着 出现 拿出 靠

C.卧着 呈现 排出 镶嵌 D.躺着 呈现 摸出 靠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了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指非常漂亮) ..

B.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形容人迂腐、酸气的样子) ...

C.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说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

D.自他荣膺“何大学问”这个尊称以后,他就当真看起书来。(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而致死)

B.山米小心地从鹅群中穿过,一边走一边阿谀地说:“乖鹅噢!”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说..

好听的话)

C.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狡猾:形容耍花招、使手段,极不老实) ..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素裹:原指妇女淡雅的服饰,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

6.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联字组词的方式,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清”字至少做出三种以上的解释。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喝茶》)

7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 )着万顷绿地。

②初到台湾的“团团”和“圆圆”表现不( ),在众目睽睽下悠然自得,以它们顽皮、娇憨的俏( )向台湾同胞拜年,祝台湾同胞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③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 )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 )不该错过。

A.滋养 俗 样子 只要/就 B.滋养 错 样子 如果/就

C.滋润 错 模样 只要/就 D.滋润 俗 模样 如果/就

8.根据句意,下列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是( )

A.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驳(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

B.奶粉含有有毒物质被揭发后,政府急谋对策,遏止(遏制)相关制品流人市面。 ..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杳无音信)了。 ....

D.人要变成野兽,比变成圣徒要容易千万倍。自古以来,变成野兽的人多如牛毛,但变成圣徒的人却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

9.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在《敬业与乐业》中,我们听到了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我们听到了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 ① ;在《傅雷家书》中,我们读到了著名学者傅雷和儿子傅聪的艺术 ② ;在《致女儿的信》中,我们读到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③ 。

A.礼赞 B.启蒙 C.交流

参考答案

题型探究

例1 C

例2 B

例3 D

例4 ①管理、打理②理睬

例5 D

例6 清脆 宛转 应和 嘹亮

例7C

模拟集训

1. D

2. C

3. C

4. D

5. C

6. 示例:清闲、清静(净)、清雅、清凉、清幽等等均可。

7. D

8. D 9. ①A ②C ③B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雕虫小技造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雕虫小技的意思 雕虫小技 全职太太的雕虫小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雕虫小技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雕虫小技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355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