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王阳明语句

王阳明语句

2016-01-17 04:46: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阳明语句篇一《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王阳明语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王阳明语句篇一
《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经典语录)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语句篇二
《王阳明经典语录【我总结】》

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意即圣人的道理并不是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人本来独立,任何的觉受当由自己承担,不该只做孤独的情态去解释,另一层意思正是指出人具有自己完成自己的心体,认识此心体才是自家体会的根本关键,更是工夫的精要处。

2、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3、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6、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0、知行本体 ,即是良知良能

11、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2、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4、知善知恶是良知

1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7、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8、亭前格竹

19、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20、处朋友 ,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1、圣人必可学而至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3、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 《传习录》

25、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27、王文成公则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28、王学: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

30、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1、教育主张: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语句篇三
《王阳明十大语录》

王阳明十大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1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2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3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

王阳明语句篇四
《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

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

1.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

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2.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4.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6.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7.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8.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9.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1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1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3.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

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1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1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7.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党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党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党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18.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19.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20.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王阳明语句篇五
《王阳明十大劲爆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

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

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

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王阳明语句篇六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2015-01-19)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光不仅在烛上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

王阳明语句篇七
《圣贤王阳明十句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光不仅在烛上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阳明语句篇八
《王阳明《传习录》精彩句子

王阳明《传习录》警句名言

1、《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2、《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峻,高大。阳明先生认为“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

3、至精至一。

4、深爱做根。

5、温凊定省:《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6、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7、学问思辨(笃):《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知行本体,不被私欲(意)隔断。

9、知是行的主意,行驶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驶知之成。 10、精一博约:精一,意为精纯。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王守仁所谓“精一”,从本体论看,指心与理一的“心即理”(“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从工夫论看,指“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陆九渊之所以在王守仁看来“有粗处”,就是因为他未能彻底贯彻上述“精一”之旨。就上引王守仁的批评来看,他说“象山见得未精一处”,似乎仅指陆九渊在工夫论上仍沿袭“自来儒者”(显然指伊朱一系)的“致知格物”,因而有违于“知行合一”。博约:广博地求取学问,同时恪守礼法。语出《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弗,不;畔,通叛;矣,了。

11、知行合一三境界:困知勉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学知利行(存心、养性、事天);生知安行(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事天立命:“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2、仁民爱物。

13、不诚无物:语出《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万物存在的前提和规律,没有诚就不存在万物。

14、从心留意,从物着手。

15、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16、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17、知致则意诚。

18、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博文约礼,惟精惟一。)

19、只是一物。

20、作止语默。

21、删经明道。

22、敦本尚实,返朴还淳。

23、虚文胜则实行衰。

24、务去其文,以求其实。

25、笔其旧,削其繁。

26、文盛实衰。

27、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

28、因时致治,与时俱进。

29、淳庞朴素。

30、其治不同,其道则一。

3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32、资畅和平,涵泳德性。

33、移风易俗。

王阳明语句篇九
《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王阳明四句教的哲学问题

高予远

内容摘要:四句教是阳明晚年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总结。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在儒家思想上对佛家无思想的吸收,这一无非是如佛家之虚明之无,而是无具体善恶之至善。后三句是对儒家下学而上达重工夫思想的一以贯之之继承,是儒家实践思想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四句教 善恶 良知 心体 功夫

作者简介:哲学博士,现任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科所,从事中国儒家文化研究。

四句教是阳明晚年提出的重要哲学问题,对于四句教,阳明极其重视,认为是其思想的全面总结。如阳明曰:“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1] 其中因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与禅学思想“不思善不思恶”之说有相近之处,以及钱德洪与王畿对四句教理解之不同,尤其是王畿所谓的心、意、知、物皆无的四无说为阳明所首肯,随引起人们对阳明思想理解之纷争,这种纷争成为阳明思想内部的一大公案,同时四句教也导致了王学内部在思想派别上的分化。

那么对应怎样理解四句教呢?关于阳明四句教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即《传习录》与《年谱》关于四句教的文献记载,从这两个文献记载来看,以下这些问题是钱德洪与王畿所关注的核心所在与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分歧,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理解阳明四句教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是:首句解释,后三句解释,上根与其次。

一、 首句解释

对于四句教的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义,一直是阳明四句教中最为人争讼之处。从首句“无善无恶”出发,有认为四句教非是阳明所言,有认为四句教是禅学思想,而非儒学之正宗。

认为四句教非阳明思想者,以刘宗周和黄宗羲为最具有代表性。二者认为,四句教非是阳明先生之真实思想,而是王畿等门人之所言。[2]

对于刘黄二人之观点,我们认为阳明四句教不仅不是阳明门人所杜撰,而且其“无善无恶”之思想,也可以说是符合阳明思想一贯宗旨的,四句教为阳明思想应属历史事实。“无善无恶”虽不能排除禅学之影响,但也不能不说是儒家固有之思想。

阳明四句教中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虽与佛家“不思善,不思恶”以认识吾人“本来面目”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善无恶之思想也并非佛家所独有。在儒学思想中,无善无恶之观点也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在先秦哲学中,《诗经》、《周易》与《中庸》皆有与无善无恶相类似之思想。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大传·系辞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中庸》)

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儒家这种独有的“无”的思想的继承。阳明以儒家这种独有的“无”为根基,对佛学采取了“和而不同”式的有所取、有所否的批判继承态度。

诚在中国儒学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诚是中国儒生为人为学之基本态度,故君子慎其独也,以防自欺而不自知也。与此“慎独之诚”相呼应,中国儒学主张“为己之学”,此“为己之学”是明自家安身立命之明睿无蔽之根基,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也”,所谓“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也。儒家这种真诚无欺之虚明慎独态度,就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儒者,必能从己之无欺之诚心出发,以宽厚、谦虚的容纳天下万物之精神,与天下万事万物相处而择其长。

承继儒家这种“为己之学”的“慎独”之“诚”,阳明主张学贵自得也,也即主张学贵会于己之心,而不主张有私见容于其中。以此“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之虚明宽和,阳明虚怀吸呐佛学之长,而又以仁之生生不息的中正不移,恪守儒家的生命态度。

阳明早岁即对佛学有较多之关注,自谓对二氏之学“有所得”。虽居龙场后,始悟儒家圣人之道,以儒家精神为己之安身立命根基,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承认二氏之学自有其妙处,认为“其妙与圣人只有豪厘之间。”[3]

故若能纠此毫厘之差,二氏之学也自可有助于儒家圣学。以此思想出发,阳明对佛学之经典采取了“和而不同”的吸收态度。公开提倡佛家之说,亦有同于儒家思想之处。

“释氏之说,亦自有同于吾儒,而不害其为异者,惟在于几微毫忽之间而己,亦何必讳于其同,而遂不敢以言;狃于其异,而遂不己察之乎?”(《全集》卷二十一,“答徐成之”)

正是以此虚怀的会之于心的自得为学态度,阳明在以儒家思想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基础之上,对佛家“无”的思想,采取了兼容并蓄之态度。对佛家的这种兼容并蓄之态度,致使阳明对无之论述与佛家有极其相近之处。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即认得良知面目,即己不消如此说矣。”(《传习录》卷中)

“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恶,方是本体。”(同上)

“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传习录》卷下)

“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同上)

阳明正是以此儒家的虚怀秉承之态度,在儒家关于“无”的思想基础上,对佛家的“无”采取了和而不同的兼容并蓄之态度。

那么应怎样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这一无?

钱德洪对首句之解释:

德洪 曰 :“ 心 体 是 天 命 之 性 , 原 是 无 善 无 恶 的 。但人有习心,

[4]意念上见有善恶在。”

在德洪的思想中,善恶是与意念相关的,而与心体无关。心体是天命之性,是无善无恶的。

在年谱中德洪又云:“心体原是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工夫”[5]

“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工夫”。[6] 心体是无善无恶的,因受后天习心所染,故心体为具体善恶所蔽,非是心体自身有善恶。

结合上述德洪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德洪的思想中。善恶是与意念相关,心体之善恶是为与具体意念相关的善恶所蔽而至,而非心体本身有善恶。所谓意念则必是与具体物、事相关,也即善恶是与具体事物密切相关的。这样在四句教中,善恶之真实意义是一与具体事物密切相关的具体伦理问题,善恶非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所谓具体伦理问题是与具体物、事密切相关。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而心之体,是言心之未发,是言心尚未与具体事物发生关联,或曰:心体不为具体物事所蔽。这一未发、未被具体物事所蔽之心体,则是德洪所言的天命之性,而天命之性则是生生不息之仁,是周流无碍之明觉。这一心之体因无具体之物与其相对,故其无具体善恶问题。所以,善与恶皆是就某事而言的,非是就心体而言的。就心体而言,心体只是一个无具体之物、事的周流无碍的明觉。正所谓天者,无声无臭也,天行健也。心体即是天命之性,故其必是无具体善恶的仁之生生不己也,故心体为至善。所谓至善,是言心体超越具体伦理之善恶,只以生生之明觉厚载万物。至善是吾人在世源于吾人之心的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根基,正是有此超越的存在根基,吾人在世才能有一进行具体道德实践的根基,吾人才能进行具体的道德实践,才可以不沦为假卫道士而不自知。无善无恶之心体是吾人明辨具体善恶之所以可能的根基。

王畿对首句之解释:

钱德洪曾举四句教问之于王畿,王畿认为四句教不是阳明先生的“究竟活头”,但这个“未是究竟活头”,非是针对于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言的,而是指后三句之有意、知、物而言的。对于首句,王畿与钱德洪一样皆认为心之体是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己,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7]

在王畿关于四句教“无”的论述中,我们应关注的是“其机自不容己”这一语句,“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机自是不容己,”此是言有己则有善恶,无己则无善恶,故善恶是与有具体之己相关的,有具体之己,则不免有私意,故粹然至善之天命之性,“其机自不容有(私)己”。“其机自不容己”,则“无善无恶心之体”乃一超越于私己与具体物事之上的粹然至善。

这一“无善无恶心之体”,乃超越于具体物事之上的粹然至善。因其无“己”,这一与具体物事相关之碍,故其“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周流无碍也。

所以,在王畿关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中无的论述中,“心之体”之“无”乃是一“粹然至善,神感神应”的“天命之性”。

阳明对首句“无”之解释:

“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原是个未发之中。”(《传习录》卷下)

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心之体,阳明认为“心之体”是一个未发之中,是一个明莹无碍。未发则与具体物、事无牵涉,故其无善无恶;未发而又“中”,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故其虽与具体物、事无涉,却是吾人在世存在的根基,是天下之大本。

又言:

“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豪气力?”(《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

“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无有,本体只是太虚。”所以,良知本体虽是吾人在世之根基,但却非是吾人之私有,因其非吾人之私有,故“心之体”无具体之善,也无具体恶。“有只是你自有,”这种吾人之私有的具体善恶,不能构成良知心体之障。心体如太虚无形,一过而化,无物能构成其障。心之体非吾人之私有,而又构成吾人在世存在的根基,故心之体是天地之心,是无具体善恶可标识的生生不息之至善。故阳明曰: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传习录》上)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结合上述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一无,非是虚无之无,而是无具体之物之无,是一无具体之物的“有”,

相关热词搜索:王阳明经典语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句 王阳明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阳明语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阳明语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457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