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

2016-01-25 08:13:5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一《诗歌的情感》 ...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一
《诗歌的情感》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二
《杜牧诗二首》

杜牧诗二首 《赠别》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 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

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 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 唐.杜牧)

二、介绍诗人

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

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

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三、写作背景

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

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

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

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那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

举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

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

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芯”?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

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

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 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

“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 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

6、 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①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②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③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五、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留

“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

(四)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五)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六)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七)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六、总结

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

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赠别 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三
《语文》

语文 一、 四字词语篇

昂首东望 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 年逾古稀 殊死拼搏 若有所思

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狂风大作 年少气盛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雪花飞舞 草翠花开 局促不安 毫不相让 一日三餐 从容不迫 扬长而去 受益匪浅 枯枝败叶 久经沙场

空空如也 供养不周 不胜其烦 架子十足 屏息凝视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筋疲力尽 号啕大哭 浩如烟海

气魄雄伟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患难与共 恍然大悟 神态自若

理所当然 谈何容易 平安无事 突如其来 骨肉同胞 血脉亲情 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 慢条斯理 趁其不备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呼风唤雨 远洋船舶 枉费心机 引吭大叫

出乎意料 农耕社会 腾云驾雾 程控电话 归根到底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和睦相处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不容置疑 神秘莫测 神来之笔 千姿百态 人迹罕至 形单影只 协调有序 茹毛饮血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用武之地 美味佳肴 应接不暇 坐卧不安 消磨时光 电话号码 铿锵有力 五彩斑斓

二、词语解释篇

岭:山峰,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缘:因为。 题:书写,题写。 豚:猪。 浑:不清澈。

疑:以为,怀疑。 之:去、到。 使:出使。 浥:湿润。 更尽:再饮完。 故人:

老朋友。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绿柳繁荣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腊酒:腊月酿的酒。

三、成语特点篇

1、含反义词的成语——漫天卷地、远近闻名、积少成多、左邻右舍、里应外合、黑白相间、头重脚轻

2、含近义词的成语——山崩地裂、能说会道、东奔西走、无影无踪、千言万语、不知不觉

3、表示高兴的成语——兴高采烈 眼开眼笑 欣喜若狂 喜出望外 扬眉吐气

4、三字俗语——红眼病、摔跟斗、笑面虎、碰钉子、墙头草、顺风耳、千里眼

5、表示性格特点的成语——活泼可爱 能说会道 温柔体贴 心灵手巧 虚心好学 精明能干

6、关于动物的成语——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龙飞凤舞、如虎添翼、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照猫画虎、天马行空、汗马功劳、马到成功、老马识途、牛刀小试、笨鸟先飞、呆若木鸡、胆小如鼠

7、描写四季特点的成语——春:草翠花开、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花香鸟语、花红柳绿、百花盛开

夏: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烈日当空、绿树成阴 秋: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春种秋收

冬: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寒冬腊月、白雪皑皑、鹅毛大雪

五、反义词总汇

1、崭新—陈旧 荒凉—繁华 奢侈—俭朴 沸腾—平静 茂盛—枯萎 凋零—绽放 沉着—慌张

2、热闹—安静 新鲜—陈旧 牢固—松散 漫长—短暂 冷酷—热情 勇猛—胆小 谴责—赞许

3、点燃—熄灭 高傲—谦虚 平静—沸腾 熟悉—陌生 干燥—潮湿 冷酷 —热情 拆除—填补

4、平坦—崎岖 简单—复杂 粗糙—光滑 弯曲—笔直 仔细—马虎 盛开—凋

谢 喧闹—安静

5、新鲜—陈旧 慎重—随意 宽敞—狭小 安静—吵闹 隐蔽—公开 温暖—寒冷 融化—凝结

6、笨拙—灵巧 偶然—经常 窄小—宽大 温柔—粗暴 猛烈—微弱 柔弱—强壮 牢固—松散

7、古怪—正常 混浊—清澈 谦虚—骄傲 丑陋—漂亮 快乐—悲伤 天堂—地狱 慎重—轻率

8、郑重—轻率 淘气—乖巧 反抗—顺从 辛苦—轻松 偶然—经常 陡峭—平坦 静寂—嘈杂

9、温柔—粗暴 讨厌—喜欢 陡峭—平坦 悲哀—快乐 潮湿—干燥 古怪—平常 温柔—粗暴

10、喜悦—伤心 懒惰—勤劳 红润—苍白 责备—表扬 轻松—沉重 疏远—亲近 兴奋—忧愁

11、迟钝—敏捷 高傲—谦虚 黄昏—清晨 幻想—现实 慈爱—凶恶

12、出乎意料—理所当然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3、从容不迫—惊慌失措 风平浪静—风号怒吼 慢条斯理—雷厉风行 生气勃勃—无精打采

六、近义词总汇

1、陆续—连续 茂盛—茂密 逼近—靠近 颤动—抖动 展示—展现 期待—等待 协调—和谐

2、慎重—谨慎 柔弱—软弱 隐蔽—隐藏 休想—别想 牢固—坚固 平稳—平衡 懒惰—懒散

3、舒服—舒畅 均匀—平均 允许—准许 喧闹—吵闹 提醒—提示 凝结—凝聚 陡峭—峻峭

4、冷酷—冷漠 凝视—注视 孤独—孤单 洋溢—充满 训斥—斥责 响动—动静 勇猛—勇敢

5、淘气—顽皮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七、多音字总汇

1、乘shèng(千乘)chéng(乘法) 2、降jiàng(下降)xiáng(投降) 3、涨zhǎng(涨潮)zhàng(涨大)

4、屏píng(屏幕)bǐng(屏息) 5、调tiáo(调整)diào(调动) 6、缝fèng(缝隙)féng(裁缝)

7、冠guàn(冠军)guān(鸡冠花) 8、似shì(似的)sì(似乎) 9、蒙měng(蒙古)mēng(蒙人)

10、铺pū(铺路 )pù(店铺) 11、难nán(困难) nàn(灾难) 12、号hào(号码)háo(风号浪吼)

13、称chēng(称赞)chèn(匀称) 14、间jiān(时间)jiàn(间隔) 15、重chóng(重叠)zhòng(重要)

16、喝hē(喝水)hè(喝彩) 17、率shuài (率领) lǜ(概率) 18、卷juàn(卷子)juǎn(卷发)

19、供 gōng(供养)gòng(供品) 20、给jǐ(给予)gěi(送给) 21、禁jīn(情不自禁)jìn(禁止)

22、兴xìng(高兴)xīng(兴奋) 23、闷mēn(闷热) mèn(解闷) 24、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

25、转zhuàn(转圈)zhuǎn(转弯) 26、薄bó(浅薄)báo(薄雾) 27、数shǔ

(不可计数)shù(数学)

28、模mú(模样)mó(模型) 29、空kòng(空隙)kōng(空间) 30、的de(我的)dí(的确)dì(目的)

31、恶 ě(恶心) è(凶恶)wù(可恶) 32、差 chā(差别)chà(差不多)chāi(出差)cī(参差不齐)

32、折 shé(枝折花落) zhē(折腾) zhé(打折) 33、强 qiáng(强大) jiàng(倔强) qiǎng(勉强)

八、小常识

1、①《鸟的天堂》中国作家巴金②《火烧云》中国萧红③《爬山虎的脚》中国作家叶圣陶④《蟋蟀的住宅》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写了《昆虫记》⑤《巨人的花园》英国作家王尔德⑥《去年的树》日本作家新美南吉⑦《白鹅》中国的丰子恺(漫画家)⑧《白公鹅》俄国的叶•诺索夫⑨《猫》和《母鸡》中国的老舍⑩《卡罗纳》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国作家肖复兴○12《呼风唤雨的世纪》慈溪的路甬祥。

2、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4、书信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5、《格林童话》由德国的格林兄弟搜集整理,共210篇,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

6、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

7、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等平凡的人。

8、地名:①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出自《题西林壁》。②山西村:村庄名,在浙江绍兴。出自《游山西村》。③黄鹤楼:楼名,在湖北武汉。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④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⑤阳关:在今甘肃敦煌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四
《自古诗人多情感》

自古诗人多善感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2、 积累古诗词相关知识,把握古诗词情感;

3、 掌握古诗词情感赏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词句的方法揣摩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揣摩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的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古典诗词,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吧。

二、出示目标

现在,请哪位同学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温故知新,熟悉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以及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情感主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老师也归纳了几种常见的情感主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常见的五种情感主题)

四、学习方法,揣摩情感

如何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还是有一些基本方法的,我们先学习第一招----阅读作者。 方法(一)阅读作者

1、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的主要风格和重要情感主题(出示以下表格)

(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表)

看来,熟悉了作者,了解了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那么诗人作品的情感,我们基本就可以解读了。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招----阅读提示。

方法(二)阅读提示

1、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不例外。

2、看小序。小序往往交代写作的背景、经过和意图,概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3、看注释。注释往往可能交代作者生平、写作的背景,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含义,有助于弄懂诗歌的大意。

例如: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

方法(三)阅读词句 1、调动语言积累,读懂字面意思。

(1)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京城,而不是国家。

(2)注意词类活用。如“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名词活用作动词“争春”。

(3)注意韵律节奏。诗词一旦读破了,意思的理解就无从谈起。

(4)注意修辞手法。作者往往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诗词的形象性和生动

性。

2、抓住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1)出示一组课内诗歌直接抒情的诗句,体会它们的情感。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④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课外典例分析

找出下列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3、抓住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情感。

(1) 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背出相关诗句。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你能看着图片背出你所想到的古诗词句子吗?

(这些景物由于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特定的寓意,这就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品味。)

老师搜集了古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以及他们特定的寓意,请同学们读读背背,积累一下。

(2) 【知识链接】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寓意

1、芳草:多比喻凄婉离恨或生生不息。

2、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3、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4、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5、杜鹃:表示哀怨、凄恻、思归。

6、乌鸦:表示衰败、荒凉。

7、鸿雁、青鸟:表达相思。

8、猿啼:表示凄厉、哀伤。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 10、蝉:比喻高洁的人品。

11、羌笛、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

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12、浮云:表示漂泊不定,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13、明月:表思乡怀人,也是永恒的象征。

14、水: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又象征时光飞逝,永不回头。

15、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表依依惜别或别后思念。

16、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生自由读背以上内容)

(3) 真题引路:

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景物可见?

②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五、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六、牛刀小试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的知识,

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分析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情感。(09年泰州中考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②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王氏庵:姓王人家的破旧小草庵。

②归来:指作者淳熙八年冬被弹劾落职归隐。

七、课堂赠诗,与你共勉

八、课后巩固

体会下列诗歌的情感

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五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之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透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问题。

【学习目标】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重点】

1、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2、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3、作品的意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4、审美情趣及情感基调:格调的高雅或是平庸、高亢激昂或是凄凉低沉等。

【精题再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答案】

1.【示例】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考点讲堂】

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

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典例探究】

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提问方式:

1、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例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①琅琊溪

[宋]欧阳修

②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飘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答题步骤】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诗“××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①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②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③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六
《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七
《最新2015诗歌鉴赏答题规范》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八
《语文复习资料》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九
《八(下)古诗默写》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篇十
《诗五首》

《诗五首》综合学习单

设计人:谭桂月 审核人: 序号:0830--01

组号: 班级: 座号: 姓名: ★ 预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饮酒》

一、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诗歌赏析: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4、《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行 路 难》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朋友都来为他践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乐府诗题“行路难”写下此诗;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诗歌理解: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来?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写出了四顾的原因,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赏析: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写景记事

期盼广厦,直抒胸臆

2、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3、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4、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

5、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忧国忧民

6、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二、诗歌赏析:

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

咏雪、送别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天寒、情暖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依依惜别之情

★《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诗歌赏析: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 练习题:

《饮酒》

1南山

2欲辨已忘言。

3飞鸟相与还。

4

56、以菊抒怀,表明高洁志趣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 路 难》

1、 表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欲行无路、心绪茫然的诗句是:将登太行雪满天

2、诗人暗用典故,表现诗人寄希望于未来的诗句是:

3、表现了作者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直挂云帆济沧海

4、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要垂头丧气,我们应该以李白所写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自己。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推己及人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表现诗人“先天下之忧”的高尚情怀;一心为了民,至死不渝的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 身处漏雨茅屋,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 ”

的呼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

3、 写友人离去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

1、 诗中叙事抒情,诗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诗句:浩荡离愁白

日斜,呤鞭东指即天涯。

2、

3、以落花为喻,表达作者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仿写: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 参考示例:我们喜爱荷花,因为它总是亭亭玉立于炎热的夏季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并说说其他句子哪里有毛病,如何改正。( )

A.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时间拖得越久,就会给侦破工作造成更大的麻烦,专案组决定,通知刑警大队立即采取行动。

B.为繁荣杂文创作,本刊届时将邀请界内嘉宾举行庆典暨杂文笔会,切磋杂文创作、杂文编辑工作及其市场走向等问题。

C.他一贯讲究构图。这幅画中,细长的双腿的仙鹤、雪白而苗条的白鹳,与人物和环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毫无零乱之感。

D.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人心向背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决不动摇。

答案为B。A项中“时间拖得越久,就会给侦破工作造成更大的麻烦”分句间搭配不当,可将前句改为“时间拖久了”,或将后句改为“侦破工作的麻烦就越大”。C项中“细长的双腿的仙鹤”语序不当,应改为“双腿细长的仙鹤”。D项逻辑错误,以一应二。可将“向背”改为“所向”。

《诗五首》综合学习单

设计人:谭桂月 审核人: 序号:0830--01

组号: 班级: 座号: 姓名: ★ 预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饮酒》

一、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诗歌赏析: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4、《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行 路 难》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朋友都来为他践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乐府诗题“行路难”写下此诗;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诗歌理解: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来?


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相关热词搜索:依依惜别的诗句 与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 表示依依惜别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依依惜别袭感情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715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