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写复仇的句子

写复仇的句子

2016-01-25 10:10: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写复仇的句子篇一《《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复仇》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写复仇的句子》,供大家学习参考。

写复仇的句子篇一
《《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复仇》

《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

关键词:鲁迅看客话语构成

摘要:《复仇》以仇恨的方式宣泄了鲁迅自我对“看客”的感受和情绪, 形成了 “复仇”话语。其中“路人们”的热衷、觊觎和“青年男女”的憎恶、 无动的对立,是“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看客”对“拥抱”、“杀戮”的 赏玩嗜好,及其被“复仇者”的使其无戏可看倒是疗救的“复仇”,显示出鲁 迅对改革思考的独特与深刻。

鲁迅于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时遇到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

了他的人生道路:弃医从文。这就是他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曾 经描述过的“幻灯片”事件。它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道路 的基本材料。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 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 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 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事件中的“看 客”的深恶痛绝。以后,鲁迅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念。 这切肤之痛导致他在20年后所写的《野草》中的《复仇》、《彷徨》中的《示 众》,仍然在痛批“看客”。真可谓:此习不除,斗争不息!

《复仇》在这类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标题的“复仇” 二字就体现了深深 的痛恨之情:鲁迅用“仇恨”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加以报复——“复 仇”。整个作品是建立在“复仇”的情绪之上,形成了 “复仇”话语。 “复仇”话语是由被“复仇”对象——“路人们”的热衷、觊觎和“复仇” 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的憎恶、无动的对立所构成。

路人们觊觎、热衷于那对青年男女的“拥抱”和“杀戮”,这正是青年男 女“复仇”的根本之所在。在路人们的眼里,似乎“拥抱”和“杀戮”,才能 给他们自己带来“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拥抱”本是男女性爱的基本表现,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热衷的话题。 话题形成之初,其似乎并不能构成“复仇”的话语。长期以来,中国封建旧传 统就是“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伦理观念,男女爱情受 到严酷的禁锢,“性”和“爱”都被视为禁区。“性”与“爱”的被压抑,造 成了人们的谈“性”色变。而真正敢于突破禁锢,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则在 于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部《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传 奇爱情故事,虽然很惹起了许多非议和非难,却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 因为它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 理,又反映了进步的社会理想,具有先进的历史意义。对于这类反封建的爱情 题材的文艺作品,人们由喜爱到热衷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得到 的东西,只能够从作品中去获取,以求得精神的弥补。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并不具有构成“仇恨”的成分。

为什么《复仇》中的“拥抱”却与此相悖呢?这是因为,同为“拥抱”, 却有不同的蕴涵。随着人们对突破封建礼教禁锢的爱情文艺作品的青睐,一些 人为了自己的功利,便专事男女“性” “爱”作品的构筑,他们的以“性”为 本的猎奇和展览的模式,远离了反封建的宗旨,渐入“色情”之道,走向诲淫 诲盗。《复仇》中“路人们”觊觎、热衷的“拥抱”,正是如此。

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性”、“爱”和“拥抱”,来自社会,与人们健康

的社会文化心理相联系;走向“色情”的无意义的对“性”、“爱”的猎奇, 来自生理,脱离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观,诱引人的不健康的好奇心理。

鲁迅在《复仇》的起始部分,就从被复仇对象——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分 析入手,展示了他们对“性”、“爱”的好奇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感:皮肤下 的“鲜红的热血”在“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并“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 煽动,牵引,拼命地希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毫 不涉及社会内容的话语,使人不得不细细斟酌:“沉酣”而忘乎一切,与反封 建的传统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

路人所觊觎、热衷的“杀戮”,即指短兵相接的打斗。这也是自古以来的 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十八般武艺的精通、劫富济贫的武侠……他们的乐 道并非好斗,乃是因为在现实中受尽欺压而无力反抗所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 会里,等级观念森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鲁迅在《灯下漫笔》里 引《左传•昭公七年》所述封建等级:“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 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 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他指出:“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 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别人吃,但也 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俗话也说:“衙 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老百姓处于社会底层,只有受欺凌的份而无理 可讲、无冤可诉。遇到这类情况,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像包拯、海瑞式的清官 (这也是人们喜欢清官戏的原因),但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清官毕竟太少太少, 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艺作品中的包拯、海瑞肯定还具有虚构的成分, 那么,他们遭到贪官污吏、劣绅恶霸的压迫便只能期盼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 武侠为他们伸张正义。这些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武艺高强、为民除害,实现了 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因此,人们热衷于武侠的作品,热衷于英雄的 崇拜。他们喜欢看大侠们令人眼花缭乱、变化莫测的武艺,因为武艺越高强就 越能够战胜敌人。人们只能够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结局中, 得到安慰与解脱。他们对“武侠”、“打斗”的热衷,是出于对正义的褒扬、 对邪恶的鞭挞、对理想的追求,而非对血腥的鉴赏、对残忍的无视。

同样,随着中国老百姓这种欣赏心理的形成,不少人也在为了自己的功利 而揣摩它并投其所好,在创作中大打武侠牌。他们专注于武功的设计与描述, 甚至不惜将其神化。为了吸引读者,他们编织离奇的情节,逐渐远离了正义和 道德,而转向了江湖义气的展现。这时的武侠作品,则已经背离了当初的意旨, 成了炫耀武艺的文字游戏。血腥、残忍的场面,越来越普遍。

鲁迅是以“路人们”希望看到那青年男女无缘由的互相“杀戮”,以及看 到残杀和死亡时的兴奋,来揭示“路人们”的残忍的。作品中“路人们”欣赏 的是:利刃的一击,使“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

而死者的“冰冷的呼吸”、“淡白的嘴唇”,使“人性茫然” !这里的鲜血 “激箭似的”,——可见其飞溅之快;而鲜血的“直接灌溉”,——也见其流 量之大!如此鲜血淋漓,可谓惨不忍睹!那“冰冷”、“淡白”的死亡惨状,

令人毛骨悚然!可是,“路人们”却反而兴奋不已——“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 致的大欢喜! ”这些路人,期待着“杀戮”,因为“杀戮”可以慰其“无聊”, 他们仿佛看到“杀戮”后感觉到自己“舌上的汗和血的鲜味”。这就如鲁迅在 《暴君的臣民》中所揭露和鞭挞的“暴君的臣民”,他指出:“……暴君的臣 民,只愿意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赏玩,拿„他 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在这些“路人们”身上,缺乏的正是做人的起码 的“人性”。与初期人们对武侠作品中的伸张正义的渴望相比较,既没有丝毫 的联系,更谈不上可比性。“飞扬”显示的路人们欢喜的情态——自得自在、 处于痴迷之中;“极致”则指路人们的欢喜达到了顶峰——没有比这令他们更 欢喜的了。这样的“生命”其实只是一种没有人性的苟活!

“复仇”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对路人的憎恶,以至于对路人采取的

“复仇”——无动,是作品“复仇”话语的另一构成。鲁迅多次谈及这个话题: “因为憎恶社会上的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我在《野草》中, 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因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 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 此意。”憎恶“旁观”,视同仇敌,并以毫无动作,使其无所可观,进行“复 仇”,足以显示出这对裸身的青年男女与路人们的天壤之别。青年男女的形象 是特别的:“裸着全身,捏着利刃。”

“裸着全身”正应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原始的自由,——人是赤条条来到 人世间,而最后又赤条条离开人世间。人们曾经以此来作为告戒具有贪欲之人 的劝诫语。“裸”者,本身就是“露”、毫无遮掩之意。从实体角度来说,是 物体没有包裹遮盖的裸露;而从抽象的角度看,如思想、胸怀,那就是襟怀坦 荡、心底无私。鲁迅等先驱者们正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一切都可以毫无保留地 公之于众,甚至自己的隐私,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隐私。鲁迅不但把闫己 犯过的错误实实在在记录在自己创作的文字中(如《风筝》《记“杨树达”君 的袭来》《关于杨树达君袭来事件的辩正》等),而且连个人最隐秘的恋爱过 程也捧献丁•读者之前(那就是著名的鲁迅景宋通信集《两地书》)。这里的一 个“裸”字,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蕴涵。

“捏着利刃”,给人以手持兵器的战斗者的形象。利剑在手,随时都可以 挥剑上阵,浴血奋战。对此,我们会迅速联想起革命家鲁迅毕生都在战斗,生 命不息,战斗不止。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他曾经声称:“你的反抗,是为希望 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偏与黑暗捣 乱。”为了反抗黑暗,他的战斗从未停息,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斗争怎样激烈, 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笔。如他在《过客》中所写,即便前路是坟地,或者荆棘丛 生,甚至根本没有路,在黑暗的夜里,过客也要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可以说,青年男女作为“复仇”者,正是鲁迅的自我象征,他们表现出了 鲁迅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体现了鲁迅对“看客”的民族劣根性的憎恶与批 判——“复仇”。而“复仇”的话语不仅是先驱者性格本质的象征,而且还有 思想者对“看客”的国民性批判的深邃:他们“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的特点

暗合了看客——“路人们”的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心理。这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 病态审美心理的洞察把握和准确概括。直到今天,情爱与武侠题材的文艺作品, 仍然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占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面对那些怀着不健康、无人性心理而只想看热闹的“看客”——“路人 们”,以及他们对“拥抱”和“杀戮”的热衷,青年男女以“仇恨”的心态决 定了自己的“复仇”。“复仇”的方式就是:决不能迎合“看客”而使那些路 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俩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然而也不拥抱,也不 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而以自己的毫无动作,让路人们感到 索然无味,从而趋于无聊。T是,路人们从无聊到疲乏,再从疲乏到失了兴趣, 最终走向干枯。这样的“复仇”举动,鲁迅早有思考。在《娜拉走后怎样》一 文中,他曾愤怒地写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 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这就是《复仇》中所写的“无血的大戮”》“看客”式的庸众,是值得人们去 愤恨的,但又不能将其杀戮,那样倒又给另一些“看客”提供可资欣赏的“悲 壮剧”或“滑稽剧” 了。因此,作为“复仇”者的男女,只能以无动来使“路 人们”干枯。而当他们审视着“路人”的干枯——这“无血的大戮”时,他们 将欣慰,而真正达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这正是鲁迅 所愿意看到的。

旁观者的对于改革,其负面作用从表面看似乎不如反改革者。鲁迅将“仇 恨”集中于他们身上,是不是会有人觉得太过了些?其实,在社会中,旁观者 的数量之多,常常远远高出反改革者之上。“旁观”之风不除,其危害并不小 于反改革。在与反改革者的不断斗争的同时,只有鲁迅看到了其严重性。“复 仇”的话语,正显示了鲁迅希望“看客”消失的心情之切,真正是刻骨铭心! 这思路和话语也是只有鲁迅这样的思想者、先觉者,才能有的。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1) (4) (3)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礼记•曲礼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鲁迅景宋通信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写复仇的句子篇二
《_复仇_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

现代文学

《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

□魏洪丘(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涪陵408100)

关键词:鲁迅看客话语构成

要:《复仇》以仇恨的方式宣泄了鲁迅自我对“看客”的感受和情绪,形成了“复仇”话语。其中“路人们”的热衷、觊

觎和“青年男女”的憎恶、无动的对立,是“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看客”对“拥抱”、“杀戮”的赏玩嗜好,及其被“复仇者”的使其无戏可看倒是疗救的

“复仇”,显示出鲁迅对改革思考的独特与深刻。鲁迅于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伦理观念,时遇到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弃医男女爱情受到严酷的禁锢,“性”和“爱”都被视为禁从文。这就是他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曾经区。“性”与“爱”的被压抑,造成了人们的谈“性”色变。描述过的“幻灯片”事件。它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鲁迅而真正敢于突破禁锢,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则在于的生平和思想发展道路的基本材料。

在《呐喊·自序》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部《西厢中,鲁迅写道:“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记》

,张生和莺莺的传奇爱情故事,虽然很惹起了许多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非议和非难,却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因为它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又反映了进步的社会理想,具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有先进的历史意义。对于这类反封建的爱情题材的文于事件中的“看客”的深恶痛绝。以后,鲁迅不止一次艺作品,人们由喜爱到热衷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这切肤之痛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够从作品中去获取,以导致他在20年后所写的《野草》中的《复仇》、《彷徨》求得精神的弥补。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性化中的《示众》,仍然在痛批“看客”。真可谓:此习不除,的具体体现,并不具有构成

“仇恨”的成分。斗争不息!

为什么《复仇》中的“拥抱”却与此相悖呢?这是《复仇》在这类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标题的“复因为,同为“拥抱”,却有不同的蕴涵。随着人们对突仇”

二字就体现了深深的痛恨之情:鲁迅用“仇恨”来破封建礼教禁锢的爱情文艺作品的青睐,一些人为表述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加以报复———“复仇”。整个了自己的功利,便专事男女“性”“爱”作品的构筑,他作品是建立在“复仇”的情绪之上,形成了“复仇”话们的以

“性”为本的猎奇和展览的模式,远离了反封语。

建的宗旨,渐入“色情”之道,走向诲淫诲盗。《复仇》“复仇”

话语是由被“复仇”对象———“路人们”的中“路人们”觊觎、热衷的“拥抱”,正是如此。

热衷、

觊觎和“复仇”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的憎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性”、“爱”和“拥抱”,来自恶、无动的对立所构成。

社会,与人们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相联系;走向“色一

情”的无意义的对“性”、“爱”的猎奇,来自生理,脱离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观,诱引人的不健康的好奇心理。

路人们觊觎、热衷于那对青年男女的“拥抱”和鲁迅在《复仇》的起始部分,就从被复仇对杀戮”,这正是青年男女“复仇”的根本之所在。在路象———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分析入手,展示了他们人们的眼里,似乎“拥抱”和“杀戮”,才能给他们自己对“性”、“爱”的好奇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感:皮肤下带来“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鲜红的热血”在“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并“各

的大欢喜”。

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拼命地希求偎依,接“拥抱”

本是男女性爱的基本表现,是中国千百年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毫不涉及社会来形成的热衷的话题。话题形成之初,其似乎并不能内容的话语,使人不得不细细斟酌:“沉酣”而忘乎一构成“复仇”的话语。长期以来,中国封建旧传统就是

切,与反封建的传统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

MZXS11/2008

31

22-167

CN14-1034/I

现代文学

路人所觊觎、热衷的“杀戮”,即指短兵相接的打斗。

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十八般武艺的精通、劫富济贫的武侠……他们的乐道并非好斗,乃是因为在现实中受尽欺压而无力反抗所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等级观念森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引《左传·昭公七年》所述封建等级:“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他指出:“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俗话也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老百姓处于社会底层,只有受欺凌的份而无理可讲、无冤可诉。遇到这类情况,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像包拯、海瑞式的清官(这也是人们喜欢清官戏的原因),但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清官毕竟太少太少,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艺作品中的包拯、

海瑞肯定还具有虚构的成分,那么,他们遭到贪官污吏、劣绅恶霸的压迫便只能期盼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武侠为他们伸张正义。这些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武艺高强、为民除害,实现了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

因此,人们热衷于武侠的作品,热衷于英雄的崇拜。他们喜欢看大侠们令人眼花缭乱、变化莫测的武艺,因为武艺越高强就越能够战胜敌人。人们只能够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结局中,得到安慰与解脱。他们对“武侠”、“打斗”

的热衷,是出于对正义的褒扬、对邪恶的鞭挞、对理想的追求,而非对血腥的鉴赏、对残忍的无视。

同样,随着中国老百姓这种欣赏心理的形成,不少人也在为了自己的功利而揣摩它并投其所好,在创作中大打武侠牌。

他们专注于武功的设计与描述,甚至不惜将其神化。为了吸引读者,他们编织离奇的情节,逐渐远离了正义和道德,而转向了江湖义气的展现。这时的武侠作品,

则已经背离了当初的意旨,成了炫耀武艺的文字游戏。血腥、残忍的场面,越来越普遍。

鲁迅是以“路人们”希望看到那青年男女无缘由的互相“杀戮”,以及看到残杀和死亡时的兴奋,来揭示“路人们”的残忍的。作品中“路人们”欣赏的是:利刃的一击,使“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

9

8灌溉杀戮者”

;而死者的“冰冷的呼吸”、“淡白的嘴10-60唇”

,使“人性茫然”!这里的鲜血“激箭似的”,———可01NS见其飞溅之快;而鲜血的“直接灌溉”,———也见其流SIA

量之大!如此鲜血淋漓,可谓惨不忍睹!那“冰冷”、435M“淡白”的死亡惨状,令人毛骨悚然!可是,“路人们”

32

MZXS11/2008

却反而兴奋不已———“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这些路人,期待着“杀戮”,因为“杀戮”可以慰其“无聊”,他们仿佛看到“杀戮”后感觉到自己“舌上的汗和血的鲜味”。这就如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所揭露和鞭挞的“暴君的臣民”,他指出:“……暴君的臣民,只愿意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

‘残酷’做赏玩,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在这些“路人们”身上,缺乏的正是做人的起码的“人性”。与初期人们对武侠作品中的伸张正义的渴望相比较,既没有丝毫的联系,更谈不上可比性。“飞扬”显示的路人们欢喜的情态———自得自在、处于痴迷之中;

“极致”则指路人们的欢喜达到了顶峰———没有比这令他们更欢喜的了。这样的“生命”其实只是一种没有人性的苟活!

“复仇”者———那对赤裸青年男女对路人的憎恶,以至于对路人采取的“复仇”———无动,是作品复仇”话语的另一构成。鲁迅多次谈及这个话题:因为憎恶社会上的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因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憎恶“旁观”,视同仇敌,并以毫无动作,使其无所可观,进行“复仇”,足以显示出这对裸身的青年男女与路人们的天壤之别。青年男女的形象是特别的:“裸着全身,捏着利刃。”

“裸着全身”正应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原始的自由,

———人是赤条条来到人世间,而最后又赤条条离开人世间。人们曾经以此来作为告戒具有贪欲之人的劝诫语。

“裸”者,本身就是“露”、毫无遮掩之意。从实体角度来说,是物体没有包裹遮盖的裸露;而从抽象的角度看,如思想、胸怀,那就是襟怀坦荡、心底无私。鲁迅等先驱者们正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一切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甚至自己的隐私,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隐私。

鲁迅不但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实实在在记录在自己创作的文字中(如《风筝》《记“杨树达”君的袭来》《关于杨树达君袭来事件的辩正》等),而且连个人最隐秘的恋爱过程也捧献于读者之前(那就是著名的鲁迅景宋通信集《两地书》)。这里的一个“裸”字,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蕴涵。

“捏着利刃”,给人以手持兵器的战斗者的形象。利剑在手,随时都可以挥剑上阵,浴血奋战。对此,我们会迅速联想起革命家鲁迅毕生都在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他曾经声称:“你的反抗,是为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

“““《

现代文学

的。)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偏与黑暗捣乱。”为了反抗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黑暗,他的战斗从未停息,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斗争怎戏可看倒是疗救……”

这就是《复仇》中所写的“无血样激烈,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笔。如他在《过客》中所写,的大戮”。“看客”式的庸众,是值得人们去愤恨的,但即便前路是坟地,或者荆棘丛生,甚至根本没有路,在又不能将其杀戮,那样倒又给另一些“看客”提供可黑暗的夜里,过客也要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资欣赏的“悲壮剧”或“滑稽剧”了。因此,作为“复仇”可以说,青年男女作为“复仇”者,正是鲁迅的自者的男女,只能以无动来使“路人们”干枯。而当他们我象征,他们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审视着“路人”的干枯———这“无血的大戮”时,他们体现了鲁迅对“看客”的民族劣根性的憎恶与批将欣慰,而真正达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判———“复仇”。而“复仇”的话语不仅是先驱者性格的大欢喜”,这正是鲁迅所愿意看到的。

本质的象征,而且还有思想者对“看客”的国民性批旁观者的对于改革,其负面作用从表面看似乎判的深邃:他们“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的特点暗合了不如反改革者。鲁迅将“仇恨”集中于他们身上,是不看客———

“路人们”的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心理。这是是会有人觉得太过了些?其实,在社会中,旁观者的鲁迅对我们民族的病态审美心理的洞察把握和准确数量之多,常常远远高出反改革者之上。“旁观”之风概括。直到今天,情爱与武侠题材的文艺作品,仍然不除,其危害并不小于反改革。在与反改革者的不断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占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斗争的同时,只有鲁迅看到了其严重性。“复仇”的话面对那些怀着不健康、无人性心理而只想看热语,正显示了鲁迅希望“看客”消失的心情之切,真正闹的“看客”———“路人们”,以及他们对“拥抱”和“杀是刻骨铭心!这思路和话语也是只有鲁迅这样的思戮”的热衷,青年男女以“仇恨”的心态决定了自己的想者、

先觉者,才能有的。复仇”。“复仇”的方式就是:决不能迎合“看客”而使(责任编辑:赵红玉)

那些路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俩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作者简介:魏洪丘(1948-),重庆长江师范学院中文

拥抱或杀戮之意”

,而以自己的毫无动作,让路人们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感到索然无味,从而趋于无聊。于是,路人们从无聊到疲乏,再从疲乏到失了兴趣,最终走向干枯。这样参考文献:

的“复仇”举动,鲁迅早有思考。在《娜拉走后怎样》一[1]鲁迅.鲁迅全集(1)(4)(3)[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文中,他曾愤怒地写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社,2005.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2]礼记

·曲礼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

[3]鲁迅景宋通信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

本刊单本、合订本存刊优惠销售

2003年上半年合订本(1—6期)40.00元2007年单本1—12期(文学鉴赏)每本8.00元2003年下半年合订本(7—12期)40.00元2007年单本1—12期(文学研究)每本8.00元2004年上半年合订本(1—6期)40.00元2004年上半月刊单本1—12期每本6.00元2004年下半年合订本(7—12期)40.00元2004年下半月刊单本1—12期每本6.00元2005年上半月刊合订本(1—6期)40.00元2005年上半月刊单本1—12期每本6.00元2005年上半月刊合订本(7—12期)40.00元2005年下半月刊单本1—12期每本6.00元2005年下半月刊合订本(1—6期)40.00元2006年上半月刊单本1—12期每本6.00元2005年下半月刊合订本(7—12期)40.00元2006年下半月刊单本1—12期每本6.00元

2006年上半月刊合订本(1—6期)40.00元2007年(文学鉴赏)1—6期合订本50.00元2006年上半月刊合订本(7—12期)40.00元2007年(文学研究)1—6期合订本50.00元2006年下半月刊合订本(1—6期)40.00元2007年(文学鉴赏)7-12期合订本50.00元2006年下半月刊合订本(7—12期)

40.00元

2007年(文学研究)7-12期合订本

50.00元

:::::::::::::::::::::::::::::::::::::::::::::::::::::::::::::::

MZXS

11/2008

33

22-167CN14-1034/I

“::::::::::::::::::::::

写复仇的句子篇三
《赏析句子》

写复仇的句子篇四
《现代文阅读之句子的赏析》

写复仇的句子篇五
《赏析句子》

写复仇的句子篇六
《现代文阅读之句子的赏析》

写复仇的句子篇七
《赏析句子》

写复仇的句子篇八
《赏析句子》

写复仇的句子篇九
《《培根随笔集——论复仇》读后感》

《培根随笔集——论复仇》读后感

“如果你不想一死去就被忘记,要么写一些值得阅读的东西,要么做一些值得去写的事情。”这句话虽然是用来形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的,可我认为,有一个人同样有资格被人们永远记住,他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言就出自培根。培根出生于官僚家庭,12岁时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5随时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缘到巴黎供职。后来因父亲病故回国,随后攻读法学并获得律师资格,从此步入浩瀚的学海和坎坷的仕途。最初的一段时间,培根的事业屡屡受挫,直到詹姆斯一世继位(1603年)后他才开始走运。但在1620年时,被控受贿,他认罪下野,从此脱离官场,家居著述。虽然培根大半生都在官场沉浮,但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哲学思考和文学写作。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就是《培根随笔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章就是——论复仇。

“复仇乃一种原始的公道,人之天性越是爱讨这种公道,法律就越是应该将其铲除;因为首先犯罪者只是触犯了法律,而对该罪犯以牙还牙则使法律失去了效用。”一开篇,培根就用几句十分辩证的话阐明复仇在法律上的概念,初次要读懂它不是那么容易,但看得久了,就会如品百年佳酿一般,体味出丝丝醇香,这精炼凝重、富含哲理的句子耐人深深寻味。接着,本篇又围绕着“宽恕他人之过失乃宽恕者之荣耀”展开了论证:“过去的已经过去,且一去不返,而聪明人总是努力着眼于现在和将来的事情,所以对过去耿耿于怀者无非是在捉弄自己罢了。”用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聪明人不会选择活在仇恨中。这无疑是本篇又一个成功之处。随后主要从复仇者的角度入手,对他们的报复行为给予了否定,并给出了一种雍容大度的“复仇”:宽容。紧接着,作者趁热打铁,“毋庸置疑,念念不忘复仇者只会使自己的创伤新鲜如初,而那创伤本来是可以愈合的。”是啊,复仇后看似复仇者得到了快意,可真正留下的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疮疤,那何不宽容他人的错误,把仇恨当做上帝的赐福呢?否则,复仇者将会过无比阴暗的生活,“他们活着时于人有害,死去则可叹可悲。”

复仇,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成为了复仇者生存的信念,那他们的人生就是扭曲的,心灵是狭隘的,复仇后,他们不仅不会得到快乐与安乐,却会加深痛苦,沉入一个不见天日的深潭。既然复仇是如此痛苦的,那何不放下仇恨,用海纳百川

的度量宽恕他人的过失,让自己的创伤愈合,过平静的生活呢?但愿复仇者可以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的世界少一些辛酸泪,多一些幸福声!

By Pony

写复仇的句子篇十
《如何赏析句子》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复仇的句子 复仇的句子 复仇相关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写复仇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写复仇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749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