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

2016-01-28 08:36: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一《我的第一本书练习及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一
《我的第一本书练习及答案》

我的第一本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掺和( ) 枉然( ) ..脊背( ) 哄堂大笑( ) ..马zōng( ) ào( )秘

磨ceng( ) 翻来fù( )去

答案:chān wǎng jǐ hōng 鬃 奥 蹭 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2)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 ..(3)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 ..(4)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 ..参考答案:(1)凄凉悲惨,这里指书被拦腰撕断的样子惨不忍睹。(2)性情温和宽厚。(3)痛苦,指因贫穷而生活上受折磨。(4)指对狗的照料训练。

3.分析下面这个比喻句的构成。

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效果:

解析:抓住比喻词“„„像„„一般”来找出本体与喻体,比喻的作用一般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

参考答案:本体是两条狗;喻体是小学生;相似点是规规矩矩;效果是幽默生动地表现出两条狗听话的特点。

4.《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 ,但充满了诗意,一种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的苦涩诗意。作者 就是一位诗人,被称为 。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过的他的诗 ,其中就暗示了诗人不屈的灵魂。 答案:随笔 牛汉 “诗坛硬汉” 《华南虎》

5.下面语段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①每个人的旅途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和败笔,就如同人生之书难免会出现“错别字”。②这时,我们就要勇敢地去担当、去面对,去汲取教训振奋精神重新上路。③让我们珍惜光阴,用心书写人生这本绘声绘色的百科全书,留一抹书香,让后人去欣赏,去品味。

解析:②句“去担当、去面对”逻辑顺序不合理;③句“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修饰“书”,不合适。

答案:②句“去担当”与“去面对”调换顺序;③句“绘声绘色”改为“丰富多彩”。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

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7.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解析:要结合文中交代的父亲的性格和他与乔元贞父亲的关系揣摩人物情感。 参考答案: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8.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解析:要看文中对父亲评价的语句“温厚”“知书识礼”,再细品其言行。 参考答案:父亲温厚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9.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解析:要从字面和内涵两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间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3题。

祖母的呼唤

牛 汉

(1)耳朵也能记忆。那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2)我十四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3)“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4)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5)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要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6)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叨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叨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叨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警诫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7)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扶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扶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扶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8)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9)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相似。

(10)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11)“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12)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13)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14)“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2011年《读者》第四期,有删改)

10.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 。

答案:祖母的呼唤

11.第(4)段中“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揣摩语言,把握景物特点,看看渲染了什么氛围,凸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黄昏”“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田野上冷峭的风”,这些词句一步一步地渲染了一个冬天傍晚寒冷黑暗的气氛,就在这种氛围中,一声一声的呼唤声响起来。既显出一种温情,又展示出一幅画面,颇有情味。

12.第(6)段中,作者很形象很逼真地写了狼袭人的情景,阴森可怖。请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狼除了狡猾、凶残、阴险之外,还蕴含着怎样的喻意?

参考答案:一种猝不及防的险境,一种人生道路上的艰险、困境与挫折。

13.第(7)段详写了祖母呼唤“我”时的形体动作,请细心品味语言,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解析:体会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此处属于细节描写。门框和两处凹处,形象地写出了祖母脚小、病弱的特点以及祖母呼唤“我”时间的长久,突出了祖母对“我”的关爱,同时又侧面地写出了“我”童年时的顽劣。

【综合性学习】

14.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孩子似乎不再拥有作者牛汉笔下苦难的童年,可是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请你认真分析,回答问题。

(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普遍有胆怯、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她的心灵。

【体验中考

15.(2011·湖南永州中考)“好读书”活动中,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下面题目。

好书,如良师益友。

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一本.书,或默读或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于是,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读鲁迅那深刻、睿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好书如人生四季,或( )如春,或( )似夏,或( )如秋,或( )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1)给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慵懒yōng 睿智ruì ..信手拈来niān 怡人yí ..B.慵懒rōng 睿智zuì ..信手拈来liān 怡人dài ..C.慵懒yōng 睿智ruì ..信手拈来zān 怡人yí ..D.慵懒rōng 睿智zuì ..信手拈来niān 怡人dài ..答案:A

(2)帖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

B.心,被朝霞笼罩

C.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

D.拔响智慧的心曲

答案:D

(3)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或( )如春,或( )似夏,或( )如秋,或( )如冬

A.恬静 激烈 丰富 沉思

B.恬淡 激情 充实 静思

C.激情 充实 沉思 静思

D.恬静 激情 充实 沉思

答案:B

(4)帖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

参考答案:删去“似乎就在你我身边”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二
《三年级寒假阅读作业》

学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快乐的寒假生活就要开始了,同学们一定对假期生活充满了期待。但是放假并不等于放松和放纵,让我们利用这大好的假期读书吧,让书籍丰富我们的假期生活,积淀我们的人生!让书伴我们快乐成长!

一、

1.古诗词背诵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诵读古诗词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词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积累古代诗文材料,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和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要求:利用假期按照配档表认真背诵,每两天一首,开学后检测。

1 逢侠者

唐 钱起

燕赵悲歌士,

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

前路日将斜。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公元751年(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于应酬之作,当时赴外地的官员以得到他的送行诗为荣。大概他得“才子”的桂冠,也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技巧熟练,风格清奇,理致清淡。近体诗中,多写景佳句,深为评论家所称道。有《钱考功集》。

注释

⑴侠者:豪侠仗义之士。

⑵燕赵:古时燕、赵两个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赵人士指代侠士。

⑶剧孟:剧孟:汉代著名的侠士,洛阳人,素有豪侠的名声。杜甫有诗句:“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说得就是剧孟武艺的高强。这里“剧孟”是用来指代洛阳的。

⑷寸心:心中。

译文

赵、燕两地多慷慨悲歌的侠士,今天我们相逢于侠士剧孟的故乡洛阳。心中悲壮不平之事

向你诉说不完,无奈太阳西斜,只好再次分手而去。

2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②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

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3 城东早春

唐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者简介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注释

⑴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⑵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⑶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⑷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⑸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 译文

最美的景致是在初春,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颜色尚未均匀,这时就应以诗家的慧眼,赞美杨柳,歌唱春天,以唤起人们的热爱。如果等到春深花茂,就像皇家庭园上林苑那样锦绣满地,那时,人人都会懂得去看花爱花,就不需要你来多事了。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三
《六年级语文12月展示题》

六年级语文科12月展示题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Xiàn mù cuī huǐ nüâ shā bō li xiū sâ

2、根据拼音写出合适的汉字组成词语。

dài:等( ) 口( ) 爱(

) ( )捕

( )替 ( )领 ( )慢

mù: ( )浴 放( ) 坟( ) ( )布 ( ) 光 ( )霭 和( )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举行 举办 遵守 遵循 改善 改良 ( )展览 ( )会议 ( )规律 ( )纪律 ( )品种 ( )关系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号。 畏怯(qiâ qù) 抛散(sàn sǎn) 勾勒(lâ lēi) 别墅(shù yě) ....几乎(jǐ jī) 迂回( yū yǖ) 绝迹(jí jì) 估计( gū g....ǔ)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漂( )不定 ( )声匿迹 艰苦( )绝 望而生( ) 颠( )流离 ( )飘带舞 不可思( ) 五( )缤纷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株柳树没有 ,也没有 ,而是 ,以 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 ,它却在 。这句话不仅是写柳树,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青海高原一株柳》)

(2)湖泊上,荡着红叶一片,如 , 。这首小诗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俗语“ ”。(沙白《秋》)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 ,像一条 。(《草原》)

(4)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 , 。(《草原》) (5)我 ,我 ,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 ,而不在于 。(《给家乡孩子的信》)

二、阅读课内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一)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 ,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 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

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 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

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像的 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照样子联想填空。

例:由“五光十色”联想到阳光下多色的葡萄。

由“婀娜多姿”联想到 由“漫天飞扬”联想到 (4)“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和 同是一种柳树,它们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的最大差距表现在 。

(5)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 (6)“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

绝的努力?”把这个句子不改变意思换个说法写下来: (二)

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zhǎo zã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

灰色。

(1)这段话从 、 、 、 、 等方面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

(2)这段话运用了 和 等说明方法。 (3)课文第二节中有一个词也说明了麋鹿外形的特点,这个词是 。 三、课外阅读《新 叶》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窗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里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刷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翼,坚贞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当冰消雪融,它更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眼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去,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远,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更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或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于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荫,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持,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肥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有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的新叶,四季常青。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执著: 挑剔: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 3、 希翼: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音节( )。 3、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第①自然段描写作者内心感觉的一句是: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2)、第③自然段第一句写新叶时写了燕子,这是一种( )的写法,文中第( )自然段也用了这种写法。 (3)、新叶是怎样从枝干上长出来的?请再读第③自然段,把生长的动作词找出来:

(4)第④自然段用四个比喻来写新叶,这四个比喻是从“( )”“( )”“( )” “( )”四个角度安排的,分别把新叶比作( )、( )、( )、( )。 (5)、第⑤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划横线的句子是 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6)、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谦逊——( ) 清高——( )

(7)、请写出第⑦自然段中与“无穷碧”和“别样红”有关的诗句。

(8)请用“ ”划出第⑥自然段中具体写新叶对人类的贡献的语句。 (9)、绿叶对人生有什么启示意义?

(10)、类似新叶一样给人以启示的平凡的事物很多,你在生活中,从哪些事物身上获得过启示?请你拿起笔写写吧。

5、习作。

题目:享受 的乐趣 生活中你一定享受到很多乐趣,如读到一本好书或与哪个人进行了一次愉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四
《七年级语文期中》

2014-2015学年度河北唐山路北区

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好!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令人憧憬的中学生活开始了,两个多月以来,学习一定很紧张忙碌吧,是不是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你来语文考场做客,请放松心情,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4分)

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黄晕( ) (2)锥( )形 (3)jué( )别 (4)美不shèng( )收

作答区:

正确答案:

(1)yùn (2)zhuī(3)诀(4)胜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6分)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处相应的句子。

(1)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朱自清《春》)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___________ 。(何其芳《秋天》)

(3) ___________ ,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___________ ,小桥流水人家, 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答区:

正确答案:

(1)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2)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3)孤山寺北贾亭西

(4)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解析: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3.(2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心,要静静地交流,不要口号;爱,要轻轻地诉说,不要 。

(2)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中,香港义工黄福荣的英勇事迹将被一切爱好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们__________。

(3)只有保持了对地球的_________之心,人类才会寻找到一条与地球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4)中新网北京站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___________。

A、吵闹 传颂 敬畏 媒介

B、喧哗 传送 敬承 媒体

C、吵闹 传送 敬重 媒体

D、喧哗 传颂 敬畏 媒介

正确答案:D

解析:

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

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4.(2分)

下面每项中的两句话句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B、这个小区的建设规划没有可取之处。/这个小区的建设规划不无可取之处。

C、由于物种更加丰富,所以生态更加平衡。/生态因物种更加丰富而更加平衡。

D、一时的错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不会被一时的错误毁掉。 正确答案:B

解析:

B项第一句是单重否定句,表达的意思是“否定”,第二句是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意思是“肯定”,两句意思完全不同。

5.(3分)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正确答案:C

解析:

白沙堤并没有突出西湖早春特点属于混淆视听

6.(4分)

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奇妙而又魅力无限,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吧。 (2分)

(1)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本次活动设计了三个板块,请你根据活动内容拟定【板块二】的名称。

【板块一】书藏古今:藏书文化调查

【板块二】书海导航:经典好书推荐

【板块三】书香四溢 : 读书心得交流

作答区:

正确答案:

书海导航

解析:

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理清思路,明确仿写步骤;通过验证,明确仿写效果 2

(2分)

(2)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

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

作答区:

正确答案:

语文是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意思对即可)

解析:

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理清思路,明确仿写步骤;通过验证,明确仿写效果 第二部分 阅读鉴赏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2分)

选择下列各项中画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 )

A、寒雪日内集/初日照高林

B、陈太丘与友期行/ 行之有效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言而有信

D、期日中/遥遥无期

正确答案:C

解析:

理解记忆课文中实词用法,对比识别

8.(4分)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作答区:

正确答案:

(1)译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急。(2)译文: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抛下别人就离开了。 解析: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9.(4分)

文段中,“□□1□□”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友人至 而不见太丘,“ □□2□□”是友人发怒的原因。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致使“友人惭”。由此可知“□3□”和“□4□”是本文的核心。(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正确答案:

(1) 过中不至

(2) 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3) 无信

(4) 无礼

解析:

找准信息源点,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概括,注意用原文填空。

三、现代文阅读(共29分)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

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0.(3分)

从全文看,冬天的济南有哪些特点?

作答区:

正确答案:

冬天的济南有无风;响晴;温暖;小山秀气,村庄点缀其间;济南的冬水温暖,不结冰的特点。

解析:

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将具象化为抽象,再逐一写出

11.(3分)

《济南的冬天》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作答区:

正确答案:

不可以。“没有风声”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把“声”字去掉,成了“没有风”,意思发生了变化,且与实际情况不符。

解析:

理解句子、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感受原句的魅力。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12.(4分)

赏读文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件花衣”指的是:雪飘落在山上雪色草色相间的美景 。(2分)

(2)你怎样理解“更美的山的肌肤”?(2)

作答区:

正确答案:

(1)雪飘落在山上雪色草色相间的美景 ;(2)山的肌肤指的是山上的土地,这一句是写出了春天来临后那满山花草的美景。

解析:

理解一道儿白(指雪),一道儿暗黄(指草色)的山的形态,理解风吹过,雪飘起露出的是山的土壤、地面。

13.(3分)

文中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作用?

作答区: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五
《我的第一本书档》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2、整合信息,了解围绕“第一本书”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3、理解信息,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

教学重点:

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寻找文本中的不散情结。

教学预设

一:情景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教师总结:许多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因为第一本书并没有让你难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难忘,为什么呢?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字词积累:(投影)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酷似( ku) 掺和(chan) 脊背(ji) 枉读(wa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筛选信息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表达对“第一本书”情感的语句。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学生朗读这些语句,并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这第一本书和我之间的关系。 例句:第一本书是我的朋友,他总是默默地支持着我。 „„

整合信息

呈现主问题1: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微不足道的书如此厚重的爱恋着、难以释怀呢?让我们再次阅读课文,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提示:可

这是属于我的第一本书

书与我的关系 这本书显现着我的仗义

这本书见证了我的成长

„„

教师小结:发生在“我”和“第一本书”之间的切切实实的故事,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不禁颜色诱人,吃起来的味道更使作者没有幽默的童年感应到生命中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理解信息

1、呈现主问题2:在课文中,作者由第一本书还牵连出了三个身份相同但处境迥异的“大人”。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

我的父亲 ——告诉我什么是爱心„„

乔元贞的父亲——告诉我什么是艰辛„„

弄不成 ——告诉我什么是落后„„

2、呈现主问题3:读到这里,我们该理解作者写作此篇的心情了吧。那么这“第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呢?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一下。

3、齐读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深厚情怀。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教师小结

牛汉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曲折的人生形成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坚强的品格,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溶进了他童年生活的人、事、物中,《第一本书》是尝遍人间百味后唱出的,他将那些被名利遮蔽的人性中闪光的天性重新发掘了出来,为我们展示出名利之外的一个纯然生命的境界——人不能忘本。

5、教师阅读牛汉诗歌《根》

根(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六
《描写人物心情的比喻句》

<喜悦>

她掩面微笑,明眸似两潭秋水.

她开心的像一只歌唱的小鸟.

她因为喜悦变得红扑扑的脸蛋就像树上的红苹果.

他像只小袋鼠高兴地蹦了起来.

1. 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2.高兴的嘴就像皮鞋裂了线一样。3.我看着这

蔚蓝的大海,不由地哼起了歌,心情像迎着海风飞驰的帆船一样轻快。

4.奶奶开心地笑得像一朵花儿!5.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6.我紧张得心跳加速,好像心里有个小球跳来跳去。

他忽然把胸脯一挺,似乎想定了注意,到刘玉英耳边轻轻说了一句,立刻刘玉英的脸色变了,她的眼睛闪闪地象是烧着什么东西。她露出她的白牙齿干笑,那整齐的牙齿好象会咬人。韩孟翔忍不住打一个寒噤,他真没料到这个皮肤象奶油一般白嫩的女人生气的时候有那么可怕

小飞坐在座位上,埋头只顾写呀写呀,笔底下好像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流出来,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一篇作文竟全写好了。

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

2.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七
《《我的第一本书》刘飞耀》

寻找文本中的不散情结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刘飞耀

文本细读

铭在心中的情结

散文之美,美在它是作家真实的内心观照,流畅出来的华丽抑或朴实的文字定能折射出作家心中那个编织已久情结。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发酵着„„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从文本呈现的这些词句中,不难看出这本书在牛汉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它是作者无法忘记的瑰宝,伴随一生的醇醴,甚至可以说这第一本书一直萦绕着作家的思绪,是他为人处事的圭臬。所以作者在文中不仅由衷地感慨,要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更是把它作为人之根本在铭记着。

印在事中的情结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微不足道的书如此厚重的爱恋着、难以释怀呢?其实原因并不在书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些与书关联着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切切实实的发生在作者的童年时代,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不禁颜色诱人,吃起来的味道更使作者没有幽默的童年感应到生命中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首先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一个农家的孩子来说,能进学堂已经是件很荣耀的事情了,更不用说能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尽管“我”的父亲有一箱子书,我也能够好奇地在那里翻看、认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书,况且里面很多奇妙的东西我也不懂。“我”的第一本书就不同了,就如孩子过年必买地新衣服,我定然是无法忘记的,连那酷似德国卜劳恩地《父与子》中的一组图的内容也让“我”喜欢。

其次,这本书显现着“我”的仗义和父亲的善良。“我”因为得知乔元贞买不起书,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书摆在课桌上,就不顾会不会受责骂,毅然把心爱地第一本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了。当“我”泪水盈眶地把这本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书拿给父亲准备挨揍时,父亲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还让“我”从乔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连夜在昏黄地麻油灯下把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使元贞终于有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书。以致我到崔家庄小学念书,还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

另外,这第一本书还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童年没有幽默,而有了第一本书,“我”的童年有了些许的快乐与梦幻:“我”很聪明,能够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即使在父亲抽查的时,也能背得一字不差;“我”很幸运,乔元贞就因为没有念书,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我”也很调皮,调教狗儿随着喊声汪汪叫,在哄堂大笑中使课没法上„„

藏在背后的情结

当然,围绕第一本书,肯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但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只有这些事情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透过这些事情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在文本中,作者由第一本书牵连出了三个身份相同但处境迥异的“大人”。“我”的父亲曾是北大的旁听生,大革

命失败后只能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当了一名教师养家户口,但他的言传身教却让我懂得了即使在困难的生活中也要同情弱者、要充满爱心,生活中也不能失去努力的方向。乔元贞的父亲和“我”的父亲自小是好朋友,他在离家很远的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但极其贫穷的家庭使他的脸又黑又皱,生活的重担压得他的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在他的身上,使“我”看到了什么是苦难,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冯百成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人忠厚却没有本事,以致落了一个“弄不成”的绰号,他也的确没有本事,只给“我”念了一本《国语》,却没有念《算术》和《常识》。这样的误人子弟,却还带着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但在“弄不成”老师的身上,我们读不出作者对他的谴责,而可以读出作者对他的怀念和理解,读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落后的现实。

也许到现在,我们该理解作者写作此篇的心情了吧。这“第一本书”应该是童年之书、成长之书、生活之书。《第一本书》是尝遍人间百味后唱出的,其中涌动着的东西,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潜藏着。它使你感到一种撞击灵魂的力量,它能引起你的共鸣,唤醒你沉睡的生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快乐。牛汉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曲折的人生形成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坚强的品格,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溶进了他童年生活的人、事、物中,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牛汉先生的童年与他的生存哲学,他的对苦难现实的理解,他的向不可捉摸的命运顽强抗争的原动力,他的在危机关头从生命深处爆发出的超常力量。他将那些被名利遮蔽的人性中闪光的天性重新发掘了出来,为我们展示出名利之外的一个纯然生命的境界——人不能忘本。

我不敢说你一定要读牛汉,但我敢说,你不妨读一读牛汉。诚如牛汉在《根》这首诗中所写: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中有一个太阳„„在驱遣慧眼的过程中,你将会触摸到那用生命编织的不散情结。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2、整合信息,了解围绕“第一本书”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3、理解信息,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

教学重点:

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寻找文本中的不散情结。

教学预设

设疑导入

提问:有谁还记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

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接过话题:在物资充裕的今天,也许我们很容易把那本微不足道的第一本书给遗忘,给丢失。但曾经让我们领略过《华南虎》的不羁灵魂的著名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念念不忘,永远铭记。

筛选信息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表达对“第一本书”情感的语句。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学生朗读这些语句,并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这第一本书和我之间的关系。

例句:第一本书是我的朋友,他总是默默地支持着我。

„„

整合信息

呈现主问题1: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微不足道的书如此厚重的爱恋着、难以释怀呢?让我们再次阅读课文,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提示:可以从书和我之间的关系着手思考)

这是属于我的第一本书

书与我的关系 这本书显现着我的仗义

这本书见证了我的成长

„„

教师小结:发生在“我”和“第一本书”之间的切切实实的故事,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不禁颜色诱人,吃起来的味道更使作者没有幽默的童年感应到生命中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理解信息

1、呈现主问题2:在课文中,作者由第一本书还牵连出了三个身份相同但处境迥异的“大人”。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

我的父亲 ——告诉我什么是爱心„„

乔元贞的父亲——告诉我什么是艰辛„„

弄不成 ——告诉我什么是落后„„

2、呈现主问题3:读到这里,我们该理解作者写作此篇的心情了吧。那么这“第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呢?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一下。

3、齐读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深厚情怀。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教师小结

牛汉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曲折的人生形成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坚强的品格,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溶进了他童年生活的人、事、物中,《第一本书》是尝遍人间百味后唱出的,他将那些被名利遮蔽的人性中闪光的天性重新发掘了出来,为我们展示出名利之外的一个纯然生命的境界——人不能忘本。

5、教师阅读牛汉诗歌《根》

根(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教学反思

课堂,应呈现烂漫的思维之花

案例描述

场景一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表达对“第一本书”情感的语句。”导入结束,我就抛出了这个问题。意想不到的是几位预习充分的同学马上举起了手。

我只能马上补充:“请大家尽可能找得全面一点,并圈画出关键的词句。”

没过一分钟,就又有多位同学加盟到举手的行列中,让我对这堂课的教学信心倍增。

场景二

“读到这里,我们该理解作者写作此篇的心情了吧。那么这“第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呢?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请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一下。”看着同学们在我的引领下饶有兴趣地探讨了三位“教师”与“第一本书”的关系之后,我不失时机进行提问。

然而同学们给予我的却是沉默„„

“作者写的第一本书仅仅只是那本国语教材吗?”我铺设台阶,继续引导。

还是没有预想的踊跃,只有几只稀疏的手举了起来。看有些同学的眼神似乎期待着我赶快把答案说出来。

“大家举手不够踊跃呀。那么现在我请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有些心急,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我出此下策,“姚光迪,你来回答吧。”

“老师,这个问题好深奥,我还没有想好,还是你告诉我们吧„„”有几个同学投来同意的目光。

“你是知难而退了吧。没有关系,大胆地讲出自己心里想的。”

“我想,这第一本书应该是成长之书吧。透过这本书,作者似乎要告诉我们的„„我也讲不出什么来,只是有这种感觉。”

“你先坐下,下面请一开始就成竹在胸的汤珂雪同学来回答。”我边示意姚光迪坐下,边请了一位一直举手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本生活之书,这本书记载了作者童年时代的那段生活经历,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好厉害阿”汤珂雪语音刚落,几位同学就异口同声的发出感叹。

“那你们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我乘“胜”追击。

然而同学们给予我的却又是沉默„„

案例反思

曾经对很多公开课的“平面效应”有些微辞,认为这些课表面上看起来相当热闹,学生自主性很强,积极性很高,但在其背后,留下的却是一地琐屑。当时分析的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呈现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问题,但是有了“深度”的问题之后,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在这堂课上,两个问题,一深一浅,前者能够马上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而后者需要深入思考后并组织好语言以后才能从容回答,于是课堂上也相应呈现出一热一冷两种表现,使整堂课的气氛逐渐降温。

学生们的表现昭示着一种信息:在快餐文化逐渐侵入生活的角角落落,读图现象已经很明显地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挑战。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们没有了“慊慊只为汝”的耐心,

却逐渐形成了一切皆唾手可得的阅读思维惰性,从而使课堂上不能绽放思辨的火花,直接的后果是语文教学的路途越来越狭窄,偶尔见到的路边小花也是稍放即谢。

究竟应该怎样直面这种窘况,让语文课堂上的思维之花呈现烂漫的景象呢?

首先是不遗余力地让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为什么会对“深度”问题露出畏难情绪呢?追根溯源,应该和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有一定关系。比如,语文新课程提倡整体感悟,老师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课文,读重点段落,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而后就是讨论和分享各自的体验。教师都很民主,学生的个人体验一般都会得到尊重。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是自由了,但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多少帮助呢?诚如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所言:某一事物存在,研究时一定要将其“为何”存在的根据搞清楚,在“为何”的思维中不能留下空白。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面对特定的语文现象恰恰在“为何”的思维空间中没有引导学生用有效的东西去“填充”。许多教师往往是将自己的结论,甚至不是自己的结论——而是不动脑筋从教参中抄来的东西讲给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独断式”或“学舌式”教学。其实,尽管探究时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失语现象,但沉默的背后却是冰山下的无穷,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学生不再殷切期待着老师的标准答案,只要他们不再习惯在课堂中成为一名看客,只要他们已经热情地转动了思想的发条,那么语文课堂上定然也会生机勃勃。

其次应该让学生感受思考的魅力。有首诗歌写到:大脑这个机器在发热滚烫/上帝又在给我上链条了/是妥协于世俗还是精神错乱//我选择做发现真理的疯子在黑夜中锦衣独行/摒弃没有思考的流俗在营营役役中残喘苟存。思考的魅力从中可见一斑,令人不仅想起笛卡儿说过的“我思,故我在。”确实,别人可以束缚我们的手脚,却无法束缚我们的思想。即使我身无分文,但我还可以思考,摩天大厦、宇宙探险、海底揭密„„哪一样不是思考的作品。没有了思考,人就如同行尸走肉,终日恍恍惚惚,不知所措。在语文课堂上,值得思考的问题比比皆是:短短的不足百字的《答谢中书书》为何能够千古传诵?《陋室铭》怎么押的是“ING”韵,有怎样独特的效果?鲁迅为什么要通过一些不雅的事例来体现阿长?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缘何追随主人公的是一只病狼?„„倘使学生能对这些问题全面细致的进行探究,他们就不会只徘徊在文本的边沿,而是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的“歌德巴赫猜想”, 最终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考魅力。

当然,在课堂上杜绝学生思维惰性而进行深度思考,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架桥铺路”,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八
《“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读书是企业从职人员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读书应该成为企业从职人员的一种生活方式。为进一步培养企业从职人员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企业从职人员富有教育价值的读书行动,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经公司研究决定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读书活动,并由综合办联合各中心、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开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及目的

此次读书活动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激发参与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参与者的管理能力,加强公司团队建设,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使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真正落在实处,从而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发展和提升。

二、活动范围

本次读书活动分阶段进行,先从在职管理干部中开展、随后在全体员工中推广。 三、读书活动组织领导

为认真组织安排好此次读书活动,公司专门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读书活动的指导和评比。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四、活动安排

(一)、活动载体:《向解放军学习》

要求每个参与者通过学习此书谈心得体会、并写成读后感。 (二)、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6月10日—18日)。公司统一为参加人员发放图书,并开展学习导读等。 第二阶段:读书、学习阶段(6月21日—7月10日)。参加活动的主管及以上领导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并写出读后感于7月10日交至综合办公室。

第三阶段:评比、展示阶段(7月11日—30日)。针对所有读后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比。评比结果得出后,将进行一次座谈会就获奖作品进行深入交流。

第四阶段:推广学习阶段(8月1日—9月30日)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一次《向解放军学习》的演讲活动。各中心/部门参加演讲活动的人数不得低于本单位总人数的8%(单位人数*8%=参加人数,小数点后取一位数作四舍五入),不足10人的中心/部门必须参加1人。旨在全公司掀起学习的高潮。

(三)、作品征评:

1、读后感截稿:截稿时间2010年7月10日。稿件一式两份,Word电子稿通过办公系统传到XXXX

邮箱、打印稿一份。打印稿落款处由交稿人签字后,交于部门内勤之后由综合办进行收集汇总。

2、文稿格式:征文格式:版面A4竖版,标题为三号黑体字,二级标题为四号楷体,正文为四号宋体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5磅,作品页眉左上角标注“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字样。

3、稿件评比:字数、体裁不限;读后感仅采用原创文章,不允许抄袭、套改。

4、作品展示:作品可用PPT、FLASH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细节或精髓。公司将对评出的优秀作品进行汇编成册为《读书心得》。

五、评比细则: (一)评分要求: 读后感评分采取百分制。

(二)评选流程 (1)、初评:

由公司组织所有参加人员召开专项评审会,对初评作品进行复评并评出一、二、三等奖。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作品评比只选报文章编号和题目。

(2)、复评:

由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从所有参评读后感中选出不低于总数50%的作品进入复评;共评选出入围人选10人。

(3)、公开演讲:

结合公司实际,适时举办读书活动优秀成果交流会(另行通知)。公司将根据优秀读书心得评选情况,选出读书活动获得者进行大会交流,深化读书成果。

(三)、奖项设置

本次评比活动设一等奖一名奖金五百元、二等奖二名奖金三百元、三等奖三名奖金二百元。 (四)、负激励

1、对逾期未交者、将处以一百元负激励。

2、严禁抄袭仿冒;凡引用他人的资料、数据、语言等均须标明所引材料的出处。如奖励文章有剽窃抄袭之嫌,将取消获奖资格,同时给予一百元负激励。

附件1:读书活动作品登记表

《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

4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九
《语文第9册课内阅读(一)答案》

语文第九册课内阅读(一)

开平市幕村小学 劳春花

《窃读记》文段一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的地方了。

1、把下面的词语用线正确地连起来,并说说它们都是人的哪些器官的感觉。

看见 锅勺敲打的声音 听见 炒菜的香味 闻见 饭店的招牌

2、用“~~”画出表达“我”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的句子

3、文段中第三个自然段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示这一系列动作的词分别是 、跨 踮 钻 挤 ,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 多 更表现了“我” 对读书的 如饥似渴 。

《窃读记》文段二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作者用“ 咽了一口唾沫 ”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自己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 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2、“吃饭长大”指的是 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指的又是 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

3、为什么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窃读记》文段三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

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

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贪婪”的意思是: 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

2、用“ ”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再说说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是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 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 渴望 。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解释说明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走遍天下书为侣》文段一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1、给带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走遍天下书为侣 ( 伴 ) 2)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 ( 环 ) ..

3)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 好像 ) 4)我愿意读上一百遍 ( 乐意 ) ....

2、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3、“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说说你对这两个反问句的理解。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的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吗?

4、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

《走遍天下书为侣》文段二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怎样理解“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2、作者为什么说“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他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思考揣摩——品味欣赏——寻找新知——积累所得——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梅花魂》文段一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1、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出处及作者是谁?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我独自一个 人在他乡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你回来不回来。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一词。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雪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漫天无边无际洒落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2、“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就落泪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从而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3、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了什么?

3、 老人时刻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并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祖国的文化。

《梅花魂》文段二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分外——( 格外 ) 玷污——( 弄脏 ) 稀罕——( 稀奇 )

2、选择正确的答案。

“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说明( B. )

A. 外祖父动作非常迟缓。 B. 外祖父非常爱梅花。

C. 外祖父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C. 外祖父过于偏爱梅花了。

3、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前后对比,更说明了 外祖父对代表中国人品格的梅花的喜爱。

4、我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后,外祖父有哪些反常表现?文段中怎样描写。

外祖父的神态: 顿时拉下脸

外祖父的语言: 训斥我妈

外祖父的动作: 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梅花魂》文段三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用“|”把语段分为四层,写出层意。

(1) 要“我”好好保存梅花。 (2) 赞梅花特有的品格。

(3) 梅花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4) 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2.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1)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 )

b.梅花赶在别的花之前开放,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

c.这句话借赞美梅花不畏风雪开放飘香的特点,与下文照应,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

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 )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秉性。( )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

c.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的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 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

3、“气节”在课文中是 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的意思。

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篇十
《课内阅读试卷》

课内阅读

班别 姓名 评分 (一)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是那么( ),那么( ),那么( ),那么( )。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1、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短文共有( )句话。用___画出我想象的句子。

3、多音字组词。

扇shàn( ) shān( ) 乐 lè( ) yuè( )

4、用加横线的词语说一句话。

(二)我顺着这锯末铺成的白色小路朝上风头走去,很快就看见两只小山雀,正在用嘴凿枯树干,从烂木头里找虫子吃。这两只小山雀都是瓦灰色的,白色的两颊鼓鼓的,上面有几个黑斑。它们干得那么起劲,在树干上越凿越深。我用望远镜耐心地观察它们,直到后来,一只山雀只剩下尾巴露在树干外面。这时我便 悄悄 地从后面绕过去,偷偷 走到露出小尾巴的那个地方,用手掌堵住了窟窿。树洞里的小山雀一动也不动,就好像一下子死了似的。我举起手,用手指头碰碰小尾巴,它躺在那儿纹丝不动;我用手指头摸摸它的背,它还是像死了似的躺在那儿。

1、短文有( )句话。第( )句写了山雀的外形。

2、句子中的“悄悄、偷偷”可换成这几个词,句子意思不变。

3、从加横线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4、用画出我怎样做的句子,用

(三)记得小时候,每当下过雨,我和小伙伴们就到潮湿的墙根捉蜗牛。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于是我们就把它们放在平整的石块上,一边唱着歌谣,一边观察着它们的动静。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巡视一番,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立即把头缩回去。嘿,真是个胆小鬼!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画出来。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蜗牛很胆小?用

3、蜗牛出现的地点是

4、像“巡视”是表示“看”的词语,你还采集了哪些这样的词语呢?请你写出5个

(四)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轴上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轮子四周插

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蜡烛点燃以后,轮子就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小纸人和小纸马

也跟着转动。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十分有趣。

1、给下面的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旋转( ) 转( )动

2、用

3、用

4、“吸引、盯着”这两个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五)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

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1、 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 课文写了、这几个地方的云雾。

3、 庐山的云雾像、。它还会

像 、 、 。

4、 请你用“像……又像”说一句话。

(六)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

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一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凉亮的湖水,不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

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

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1、 课文写了、

2、 文段写了、等地方的野草?

3、 多音字组词

没mò( ) méi( ) 散sàn( )sǎn( )

4、这段主要写

5、把加横线的句子改为“把”字句。

6、依照最后一句写句子。

森林里种有各种各样的树木。

(七)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

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

1. 文段共有( )句话。

2. 这段话主要讲 ,第( )句至第( )句是讲小姑娘

找水的过程。

3. 注意文中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4.用“△”在文中标出一个成语,并用它来写一句话。

5.读了文段,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八)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

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哇! ..

1.文段一共有( )话,主要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

2.请用“ ”画出文中表达我们最想得到书的心情的句子,其中表达迫切希望的词语是 。

3.读加点词所在的句子,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4.文中的“渴望”能不能换成“盼望”?为什么?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请用“ ”画出来。

6.我们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 二是 。

7. 有„„没有„„没有„„”写一句话。

(九)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

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他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周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1.这段话一共有( )句话,第( )句描写了天气。

2.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忽然( ) 发抖( ) 顿时( ) 央求( )

3.文段中说明“文雅而有礼貌”这个意思的词语是 ;具体描述总理这样做的语句是 。

4.欢送外宾是时,大雨倾盆而下,周总理是怎样做的,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总理听到工作人员的劝说后,又是怎样说的,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6.读读文段中加点词所在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7.把最后一句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但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8.文段中有许多描写周总理的句子,请多读几次,然后把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抄写下来。

(十)毛老师惊奇地:“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陈毅回答说:“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师讲明白了,再

打圈圈。打黑点的是生字。”原来陈毅每次听课前,总要把新课先预习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词句画出来。听课时,他格外留心,再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

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

绩好的‘秘诀’。人们称赞你是‘神童’,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格外( ) 称赞( ) 秘诀( )

2.“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你能回答吗?请在文段中用“—”画出有关句子。

3.“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是怎样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4.陈毅的学习方法,用毛老师的说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句话是:

5、 从陈毅的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但

这时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的心里掠过一阵沉重。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瞬间: 由衷: 快活:

2.文段共有( )个自然段,主要讲 。

3、 写近、反义词。

快活 近义词( ) 反义词( )

容易 近义词( ) 反义词( )

4、“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5、用“快活”来写一个句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心情的比喻句 表达高兴心情的比喻句 表示心情的比喻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写一个关于读到一本好书时的心情的比喻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834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