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

2016-01-30 10:04: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一《《论语》68句名句及译文》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名句翻译赏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一
《《论语》68句名句及译文》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

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3.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2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30.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3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4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耸,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停止前进都不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虽然我想攀上去,却没有途径。”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4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 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用差遣人民时要像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4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二
《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四书五经名句

◆◆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大学》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

◆◆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注释】选自《大学》

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

◆◆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不忘也。【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意,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意,后一个利益。【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 ,一国兴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

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才能要求别人。否则会适得其反。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

◆◆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赏析】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 :古“灾”字。逮:及至。【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

◆◆1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于物。骄泰:骄横放纵。【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

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1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以财发身:把物资财货分施给人民,从而得到崇高的德誉。以身发财;不惜牺牲节操,以增加财富。【译文】仁德的人是靠财富来立身,不仁德的人是靠身心去发财。【赏析】论述了仁与不仁的人在道德和价值取向上的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仍然属于治国之道与个人品德修养的问题。有仁德修养的人,把节操看得重于财富,死守善道。所以把财物分施给民众以为仁行善,自然会赢得民众的赞誉和敬慕。而缺乏仁德修养的人,认为财富重于一切,为了增加财富不择手段,有悖道德的事也无所顾及。所以说是以身发财。治国也如此理,国君仁德,人民信服,国家安定富裕。由此看出,德为本,财为末,不能本末倒置。

◆◆1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中庸》名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注释】选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赋予的。命:令。率:循。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道:规律。修:修明。教:教化。【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注释】选自《中庸》第六章。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1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

◆◆1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赏析】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此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译文】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赏析】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1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选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间。习:复习、练习。说(yuF):古代通“悦”,高兴、愉悦。知:了解。愠(yMn):恼怒,怨恨。君子:一般是指道德、学问修养好的人。【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 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别人不了解你,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好的君子吗?【赏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授学生们知识的过程中,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贯穿其中。教导学生为学做人的方法,只有通过知识的求得,并能反复的温习,才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使所学习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就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一学习方法仍然是大家所推崇的。而学习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领悟新知识,从中体会获得新知识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也就是“修养”。要提高个人修养就必须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能与远方来的学友探讨学问,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因此,从《论语》叙述三个关联问题中,表达了孔子教学生学习,交友和注重修养的乐趣。也反映了孜孜学习,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精神。 ◆◆1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选自《论语·学而》。患:担心、担忧。不己知:宾语前置,不知己的倒装。知:了解。【译文】一个人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赏析】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家重视个人修养,教育人们在知识追求过程中明白事理,掌握为人做事的原则。有道德的君子具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的风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过努力学习,积累学问,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对人则要谦虚谨慎,只要自己做的对,对别人的不了解自己,没有必要担心什么。相反,惟恐自己对人没有足够的了解,而造成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其后果危害更大。

◆◆2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贫而无谄,富贵无骄。【注释】选自《论语·学而》。谄:谄媚、奉承。卑躬屈膝的讨好人。【译文】贫穷的人不谄媚奉承,不要没有骨气,富贵的人而不自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三
《《论语》传世名句赏析》

《论语》传世名句赏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赏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译文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译文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④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译文: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3)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4)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3、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②则弟,谨而信,③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④。”

【注释】

(1)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3)汎:泛的意思。

(4)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赏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4、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赏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5、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②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③不失其亲,亦可宗④也。”

【注解】

(1) 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2)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3)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4)宗:主、可靠。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赏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

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7、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怕。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赏析】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四
《诗经论语名句-中文翻译》

《論語》經典名句100句: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003 敬鬼神而遠之

004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005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010 鳥獸不可與同群

011 無可無不可

012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013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16 不遷怒,不貳過

01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021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022 小不忍則亂大謀

023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鮮矣仁

02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028 子不語:怪、力、亂、神

029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032 邦無道,危行言孫

033 知其不可而為之

034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鄉原,德之賊也

038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039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040 不學詩,無以言

041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042 有事弟子服其勞

043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禮,與其奢也,寧儉

046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050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054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5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056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057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05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05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06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63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065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066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067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068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069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070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071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072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073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074 當仁,不讓於師

075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076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077 三月不知肉味

078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079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080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08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082 過猶不及

083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084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08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86 道不同,不相為謀

087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088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089 雖蠻貊之邦行矣

090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091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092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093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094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09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96 近者說,遠者來

097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098 名不正,則言不順

099 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00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詩經》經典名句集錦(43句)

001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00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00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004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005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詩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五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原文】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直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原文】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直译】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样。

【意译】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样,从不沾边。

【原文】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直译】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意译】战场上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原文】13.知(通“智”,读“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直译】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意译】聪明的人足以明礼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爱人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忧愁,勇敢的人出自礼仁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畏惧。

【原文】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直译】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意译】年轻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将来的造诣不如现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直译】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意译】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直译】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意译】品行好的人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直译】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意译】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直译】君子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意译】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原文】19.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直译】面对仁德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意译】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直译】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六
《适合宣传展示的《论语》经典名句及译文》

《论语》名句解析 经过严格的筛选以下句子适合在学校的墙壁及电子屏展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耸,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停止前进都不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虽然我想攀上去,却没有途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近者说,远者来

【原】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叶公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民感到喜悦幸福,使远处的人民来投奔归附。”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一定要先把工具弄得

精良好用。(要实现仁)生活在国家中,就要侍奉那些品德高尚的大夫,结交那些仁义的士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子夏说:“每天都学习一些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或所不懂的道理,每月都不忘记所学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篇七
《论语名句翻译》

《论语》名句摘译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2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3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3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3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4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4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4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50、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5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过失时,好象日蚀月蚀一般。他犯的过,人人皆得见之;当他改过时,人人又恢复仰望崇敬之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我,应该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不为邪说所动摇;五十岁时能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随缘自在,却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当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子曰:「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只晓得义,小人只晓得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遇见贤人,就想跟他学习向他看齐;遇见不贤的人,要能够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相当慎重,显露出有点迟钝的样子,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老师:「孔文子这个人何以能追『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为羞耻的事,这就值得称为『文』了。」(或向才学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参与他,乐在其中。」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广阔,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会想到帮助别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达,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也通达。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了。」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不多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烦,教人不疲倦,这三件事对我有何困难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本章重在启发,勉励学者自动自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地方!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正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篇》说:「要小心呀!要谨慎!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踏在薄冰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名句赏析 论语经典名句赏析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名句翻译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名句翻译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930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