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2016-02-01 09:50: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一《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一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

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

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

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

及其读法》。可见在《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

推崇。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着

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初读者,这本《论语》让我觉得诚惶诚恐,心中充满敬

畏,“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但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大家不要

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

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

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于丹教授也说自己

对于《论语》一向是“敬”而不是“畏”对于《论语》的感觉永远都是朴素而温

暖的,她眼中的这本书是一眼温暖的活泉水。她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

又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要达到于丹教授的那种境界是万万不能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许多学者大家也对《论语》做过大量的解读。作为一个初读者甚至于

一个学生,我愿意也只能够从与我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学习方面来参与

其中,扮演一个体验着的角色,“无伤乎,亦各言其志而已矣。”《论语.先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的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第一句话,我无法猜透作者当时

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这句话列为全书之首。想必是有某种原因。这句话是我们

非常熟悉的。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放之于今天,我姑且把它理解为学习各种技能。“习”指“温习”、“复习”也

含有“实习”、“练习”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于实

践,发展成自己的技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

《荀子.劝学》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可见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东西时常复习,才能有大的学问。借助理

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常常动手演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石钟山记》是行不通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把温习作为自己每天修身的重要过程,可见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时常温习

是多么的重要。

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啄如磨,斯之谓也。’”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啄如磨”二句出自《诗经.卫风》,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

要磋,加工玉石,啄了还要磨。要做到精益求精。“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也讲明了这个道理,陶渊明读书讲求“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人们对于越来越高深的知识的要求了。知识只有

深入的理解,才能牢记才能更好的运用。

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求之”不知是求其表

面,还要求其本质,“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

征.柬太宗十思疏》”做学问理应追根溯源,精益求精。

“告诸往而知来者”强调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注意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

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矣,吾常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荀子.劝学》”学与思要有机结合,

不可偏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之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学海无涯,各种知识纷繁复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如果不常常作

总结,是不能够做到纲举目张的。正如韩愈所言“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

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暗含孔子对学习要善于

总计的述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论语.学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学习知识要常常把自己疑惑的地方找出来向别

人请教,向自己的老师请教,吸取众家之所长,才能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独树

一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圣人无常师”今人亦因如此。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学习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

见解,还要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讨论,使思维碰撞出火花,才能更进一步

的丰富自己的观点。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的思考,由于我自身的学

养和阅历的局限,只能断章取义般肤浅的列出,有时不免显得牵强。但我把自己

定位为一个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受益匪浅,亦觉欣慰。

许兆昌先生在《孔子思想的批判精神与当代儒学的价值重建》一文中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大大的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儒学当在世界文化体系

中谋求自己的现实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

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创新来求发展,但创新又要建

立在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王志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序言)。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论语》就是用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怎样交友、怎样从政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作为现代人理应继承优秀的

文化传统。

读完《论语》我突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和孔子在亲切对话,参与其中,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圣贤

的力量。

参考书目:

1. 《论语》 孔丘 中华书局

2.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3.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三秦出版社

4. 《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周秦伦理文化概论》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 《诗论与子论》 王长华 学苑出版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二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第12卷第1期2012年2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Vol.12No.1Feb.2012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王向东

(新华日报,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一本《论语》就是一部学习方法大全。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等等,都告诉我们一种认知的方法。既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又要学研结合、学创结合,还要学用结合、学行结合。研究学习方法,还要注意调整学习心态,做到自谦、自律、自强。

关键词:论语;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0142(2012)01-0001-10

1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

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己的主动精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使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法给你提供帮助。

首先,乐趣和嗜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人不是天生就好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多少人能天生乐学。晋代有个知识分子张叔辽,曾经写过自然好学论》,认为人一出生之后,就一一篇《

定会好学。他说学习不需要教育,每一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很好学。大名士嵇康却不赞成这种看难自然好学论》加以驳斥。后法,专门写一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鲁迅演讲《

其中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我看,嵇康说的是老实话。于习惯和不得已。

读《论语·雍也》,有孔子一句话,很值得注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学习的基本看法之一。一个人要是对这件事感到快乐,肯定会沉浸其中,自然而然他就有动力。这是从理论上说。从实践来看,同学们从小学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先后十几年,你这个读书,快乐吗?恐怕很多同学会说,我们一点都不快乐。原因在哪里?那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为了文凭而读书,他快乐不起来。

这叫做没有办法,逼上考场,如同逼上梁山,哪有什么快乐可言。但是,有同学曾经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看些东西,在宿舍里拼命熬夜看些东西,却从来不觉得不快乐。相反,他的动力非常强,他不要人催,不是别人强迫的,而是自然而然。为什么呢?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他自己从中间感受到某种乐趣。由此可见,学习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呢?就在于你要对它感兴趣,而且至少要从中品尝到它的某种程度的乐趣。一个人如果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给社会做贡献,到学校来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一种本领,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为了能够给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做贡献,很自然就会对它感兴趣。兴趣越来越浓厚,乐趣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如果要把学习搞好,首先必须对你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一个前提。否则,你再去怎样研究学习方法,也不会有多少用处。过去许多人学习甚苦而收效甚微,原因可能很多,最基本的一点,我看就是忽视了这个前提。

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不是一天就可以产生的,不是今天听一个报告,明天就一下子产生了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实际上,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步变化的过程。同学们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有的同学过去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认识不

作者简介:王向东(1949-),男,江苏姜堰人,主任编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

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清,意识不强,不要灰心。不要说我们前面这些年都没有好好抓住,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有一个崇高的理想,有一个学习的热情。我看不要紧,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培养,首先逐步培养自己的积极主动精神。《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孔子收学生,有一个标准,叫做“有教无类”,就是不管学生是什么情况,只要来学,他都收的。但是,请注意,他教学生,也有一个标准,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也是孔子对学习的基本看法之一。同学们,请你们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老师们,请你们也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我们今天讲的“启发式”教学,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八个字来的。什么叫做“不愤不启”?什么叫做“不悱不发”?“愤”是什么意思?就是心里想知道,可是却做不到。什么叫做“悱”?意思就是嘴巴里想说,却说不出来。这两个字加起来,就叫做心欲之而不能,口欲言而不得。这就是“愤悱”这两个字的意思。换话句话说,你自己主观上产生了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愿望,老师就来教你;你如果自己对这个问题不产生兴趣,本身没有追求的欲望,老师就是讲给你听,你也听不进去,收效也不可能大。硬是往下灌,满堂灌,效果就很差。所以,学习本身它应该是两个方面的集合。求学的人,自己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心里头想了解它,想把它搞清楚,迫切地想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会表现在行动上;老师必须把握这种火候,及时来教导你,就是一种启发式,帮助你引导你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自己没有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地方生根,因此学习就总会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一旦处在被动状态,往往就同打仗一样,必然要经常打败仗。同学们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我们看过很多电影、电视。这个主动打仗与被动打仗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认真思考。有的同学学习上一度时间可能不理想,原因在哪里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我看,就是打的被动仗太多。

有同学问我,王老师,我们已经都大二了,都大三了,我们现在发奋,还来得及吗?当然来得及。我说,你还小得很啊。孔夫子说“发奋忘

。“不知老之将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至”,由这句话可以推断,孔夫子自己到了晚年,还是在发奋,还是在认真求学。我们同学的年纪,大二大三也就二十岁左右。事实证明,只要有学习的自觉,任何时候都不晚的。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个苏东坡,他父亲叫苏洵,又称苏老泉。《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与《宋史·苏洵传》记载一致。司马光给苏洵妻子写墓志铭,说苏洵所以晚学,是受了养家糊口之累。《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云:“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夫人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司马光此文,是应苏洵的两个儿子之请而写的,内容应该可信。苏洵自己的说法则稍有不同。《嘉祐集》卷十二《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其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巳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子

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大体说来,这位苏洵,年轻的时候不好好读书,错过了时间。25岁之前狂妄得很,认为自己写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第一。25岁跑到京师,看了人家写的文章,气得一把火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都烧掉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认真读书。主动下功夫以后,情况不一样。同学们想啊,唐宋八大家,一共才八个人,他老苏一家就有三个,不简单啊。他自己跟他两个儿子一样,终于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用功就很晚啊。有这样的事例在前面,同学们你只要想主动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反求诸己,一以贯之,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论语》中孔子两句话,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一句是《卫灵公》篇的“君子求

第1期王向东:《论语》中的学习方法3

诸己,小人求诸人”。泰州地方话说“睡不着,怪床杠”,这话很有意思。学习搞不好,不要埋怨客观条件。天下所有事,靠得住的只有四个字,叫自力更生。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看你自己是不是真心诚意下决心去做这件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怨天由人,不要埋怨客观条件。孔子的第二句话,是《宪问》篇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同学们可能不大懂,孔子那个时候还有古时候吗?当然有啊。孔子所说的“古”,是从他那时再向前数的古代的人;孔子所说的“今”,就是他同时代的人。孔子认为,在他之前的古代,求学的人,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业务素质,把自。但己这个“人”做好,做个名副其实的“人”是,他同时代的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所谓“今之学者为人”,意思就是这种人的学习,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准备和别人交换,这种交换有时不过仅仅是为了一只饭碗,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人格修养、社会作为,来决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学习目的不一样,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实际上,孔子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教育的根本弊端,即由此而来。

总起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乐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习需要主动自觉地追求。认识了这两点,坚持一以贯之,反求诸己,学习才能对自己真有帮助,学习也才能真有收获。有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学习就会主动自觉,就会自觉研究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的主动精神就有了立足点。以上说的这些,算是开场白,或者说是打个基础。

进?从哪里改起?改到哪里才算进?女儿朝我瞪瞪眼睛,说:爸爸,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什么叫做学习方法。我说,你既然不懂,就去问老师啊。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念到大学二年级、三年级,请问你到今天为止,先后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我大胆说一句,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人,恐怕不会多。为什么?原因就在学习方法有点神秘,有点玄虚。它一直是个非常笼统的词,就是个概念,没有多少人去研究它,更没有多少人去细化它。真是误人子弟。实际上,学习方法是很具体的东西,应该把它明确起来,落实下去。天下一共有哪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哪些用处,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学习,都应该做一些认真的总结。认真学习《论语》,你会忽然发现,一本《论语》就是一个学习方法大全。什么叫大全?等于说,天下所有的学习方法,它里面基本上都有。认真学习《论语》,在学习方法问题上,你会豁然开朗。

第一,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

天下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举一反三。这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而言,弄懂一个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弄懂这一个具体问题,而且要从弄懂这一个问题中间,找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规律。这叫做推理能力。《述而》篇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成白话,意思就是你不能够举一反三,下一次就不要来问我了。再说明白一点,你假如不学会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当然,不教你,是句刺激人的话,不是当真不教,是提醒你一定要先学会举一反三。

在这方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是怎样实践的呢?《公冶长》篇有一段对话。孔子有一次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哪个学习效率更高?”子贡说,我哪敢跟颜回比。为什么我不能和颜回比呢,我没有他推理能力强。他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叹口气说:“是不如他。我跟你两个人,都不如他。”孔子这句话,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是包含着许多信息。第一,孔子很重视学习效率;第二,孔子很重视推理能力;第三,孔子觉得自己的推理能力也不如颜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推理能力,对于学习效率而言,多么重要。可是我们常常连举一反

2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我看到有的老师跟同学们讲,你基础不错,

为什么学习效果不理想呢?你要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啊。这个话,当然不错,可惜多数时候只是一句大而化之的空话。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你的成绩单上班主任写的评语,是不是有改进学习方法这一条。我女儿读书期间,有一次看她的成绩单上有这句话,就问她,老师叫你改进学习方法,你现在用的是什么学习方法啊?要怎么改进啊?怎么改?怎么

4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三这个概念都记不住,到了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来举一反三呢?

论语·季氏》记孔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子的学生陈亢有一次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从你父亲那里,听到些别人没听过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那里,我从他身边走过,他问我学过《诗》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懂得如何讲话。’此后我便学《诗》。又一次,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从他身边走过,他问我学过礼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不懂得如何立身。此后我便学礼。私下好像就是这两回听”陈亢很高兴,说:“我这次问了到他的教导。

一句,得到了三个信息。其一是应该学《诗》,其二是应该学礼,其三是君子教育学生,对自己儿子没有特别的优厚。”陈亢问了一句话,得到三方面的启迪。可见,推理不仅仅是一种逻辑,重要的是从中找到对自己的启发。

第二,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篇这句话,内涵很丰富。向好人也。

学习,不是简单的,讲究的是一个鉴别能力。所谓见贤思齐,贤与不贤的标准在哪里呢?在你自己心里面。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关键是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比我好,我要向他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方面,则要反省自身,警醒自己。所以,见贤思齐首先是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篇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叫做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然有我的老师,这是一种虚心求学的态度,但不是盲目崇拜,不是盲目迷信,需要“择其善”与“其不善”。既然要“择其善者”,请问是由谁来择?由你自己啊!“其善”、“其不善”标准在哪里?在你自己心里。可见,这句话关键词在“择”。“必有我师”与“择其善”与“其不善”,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换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并不排除独立思考。不但不排除独立思考,恰恰强调独立述而》还有孔思考,来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

子一句话:“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是孔子的自我总结。所谓“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说明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恰恰是从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开始的。

第三,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

掌握规律,是提高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认知的方法:要去圆满地完成一件事,首先必须搞清楚哪些东西是你的工具,而且是最有效率的工具。如果你现在去砍柴,你的斧头在哪里?是什么材质?锋利不锋利?是不是最现代化的工具?两手空空去砍柴,即使把手掌全部磨成血泡,恐怕也没用。我们现在不去砍柴,而是学习,那么我们的“斧头”是什么呢?同学们有没有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有时问一些同学,说:“我们在课堂上学了那么多定理、定律,这个是不是‘器’呢?”有的同学糊里糊涂,搞不清楚。有的同学经过思考,回答我说“是”,我就很高兴,说:对啊,你这个就很聪明啊。这些定理、定律之类的知识,就是我们认知科学、认知世界的工具。有了这些工具,同学们就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工具库。这个工具库,要分门别类,钉耙归钉耙,锄头归锄头,斧子归斧子,钳子归钳子,分别把他们归类。平时弄清楚这些工具的用处,那种工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可以和哪些工具合用,还要弄清楚各有什么禁忌。一旦到了要用的时候,那就方便得很。可惜我们有的同学没有这个概念,他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器”,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它们。同学们,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你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器”,一个认识新知识、探索新世界的工具。你要建的这个工具库,应该很大很大,比我们学习图书馆的藏书室还要大。那里面应该有很多很多的柜子,有大柜子有小柜子,你都要熟悉。然后你到用的时候,你就记得了,这里应该用这个工具,那里可以用那个工具,融会贯通,无往不克。由此可见,认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首先弄清楚你的工具是什么。往小了说,我们的教科书,不过是同学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往大了说,人类现在已经掌握的所有理念,都不过是继续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而范文正集》卷二十《礼义为器赋》已。范仲淹《

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

第1期王向东:《论语》中的学习方法5

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礼”和“义”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

是古人非常推崇的具有无限崇高地位的概念。范仲淹却说:这些东西就是一个“器”啊。你要把这个社会治理好,你就要用这些“器”啊。所谓“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其实等于说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器”。所以他坚决主张改革。

凡是能够帮助你掌握知识增加技能的知识点也好,定理、定律也好,教科书也好,它不过都。产生这样一种认识之是你学习过程中的“器”

后,你就知道区别,哪一样工具有哪一种用途,你必须把它搞清楚。什么叫融会贯通?各种工具各种用途用法,你都搞清楚了,你的学习才能有成效啊。要你去割麦,你用老虎钳去,那人家要笑你;叫你去紧螺丝,你拿个大锹去,怎么行啊?这个螺丝岂不是比汽车轮子还要大?由此可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学会选择运用什么样的工具,这是一个基本功。有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回过头来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有新认识。换句话说,在你学习的过程中间,你要提高学习效率,你要把学习这个事做好,做到“善其事”,你就必须十分熟悉你将要运用的这些工具,务必能够灵活掌握。而且不仅仅是灵活掌握,还得学会选择最好的、最先进的、最有效率的。知识不断更新,人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工具。这就是一个学习方法。如果仅仅抱着教科书,以为这个就是天下第一真理,死搬教条,恐怕事情就比较难办。

明末清初有个真正的学者顾炎武,他在《与人书十八》一文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叫做“器识为先”。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这四个字看起来的人,必须做到“器识为先”

简单,其实内容非常丰富。我有一个青年朋友,给我发个电子邮件说,除了“器识”而外,恐怕还要“胆识”为先。他认为在如今这个环境之中,“胆识为先,器识为要”可能更贴切。可是我觉得,我们首先弄清楚器识与胆识的关系。要弄清楚“胆识”是什么,“器识”是什么。

“器识”包括不包括“胆识”呢?在我看来,胆识是器识的一部分,或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却并不独立于器识之外。有器识,才会有胆识。什么,就是你能够运用最叫“器识”啊?所谓“器”

先进的知识、工具、智慧,变成你自己的工具;所谓“识”,则是你对历史、对文化的全面把握。常言道远见卓识。远见卓识从哪里来?坐在井里面不会有,他必须对当代最先进的知识、科学有所了解,他才能产生远见卓识。所以“器识为先”我们应作为终身的座右铭。

第四,六个结合,提高学习能力。

以上说的提高推理能力、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这三种能力,也就是培养自己三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提高推理能力、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六个结合。这六个结合,也就是具体的六种方法,目标在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这六个结合,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坚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

先说学问结合。子入太庙,每事问。这是《八佾》篇的记录。孔子到太庙,什么都要问一下,向别人请教。有人讽刺他不懂礼法,他不为所动,觉得太庙里处处都是礼法,坚持虚心求教。为什么要请教别人?为什么要问?这就是学啊。有的小孩从小学读书读到大学,从来不提问,你要叫他提个问题,那可费事呢。我女儿小时候上学,开始也不敢问老师。回家做作业,有的题目不会做。问我,我说我不会。你不去问老师,我给你交了那么多学费干什么。她说我不敢问啊,我一问要挨骂的。这是一种错觉,没有一个老师会骂提问的同学,也许老师正忙,也许当时老师心情不好,但是你今天问,明天问,时间长了,老师一定非常喜欢这个学生。勤学好问啊,学和问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有的同学偏偏不敢提问,原因在哪里?主要对教材的内容没有搞清楚。如果把教材的内容弄得熟悉一些,你就知道哪些问题你已经清楚了,哪些问题你还没懂,你才提得出问题来。你提不出问题,说明你对学的东西没有兴趣。问又有几种。一种是问老师,还有一种叫不耻下问,即向不如你的人请教。《公冶长》篇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明确提出不耻下问。换句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三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句子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通读《论语》发现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精辟的言论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因此将《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语句作浅显的分析并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我们对于学习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坦诚的态度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欺骗他人获得所谓的认同感最终会暴露无遗也会令自己难堪因为虚假的东西永远是藏不住的。 2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某种学习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即爱上学习。一个不喜爱学习的人如果硬要让他或她学习就好比有一把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犹如身上爬满了跳瘙就像一百条虫子挠心浑身难受。因此学会爱上学习它不仅是向知识宝库进发 的第一步也是遨游学海的船票。爱上学习吧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温习你所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每次阅读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 啊因此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并且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显得多么重要。因此只读书却不思考与没读书毫无差别 正如我初读《西游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西游记》中瑰丽的想象神魔的虚幻是取经八十一难的艰辛和修成正果之后的幸福。然而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却有不同的感受我更加专注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角色尽管他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却在其身上看见与一些人物类似的影子。 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是 一个反叛英雄式人物的悲剧。孙悟空闹龙宫闯地狱自封“齐天大圣”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这些神仙最终无可奈何时选择妥协请他去天庭做官。直到悟空发现被骗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饱受雨雪风霜洗礼被唐僧救出以后“幡然醒悟”懂得“为人处事“了在取经的途中曾经战无不胜的孙大圣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于是上演狗血的一幕面对一些从天庭逃脱的妖精抑或是观音故意指使的妖精----曾经的天神悟空反倒举手投降被妖精打得落方而逃孙大圣跑到天庭去向神仙求助凡是有地位和身份的神仙手下出逃下界为妖的妖精 一概不杀 或作为人情送给天神收服当然没地位和身份无名的妖精就没那样的好运了  通通一棍打死。 孙悟空在天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天神们感叹---这猴子终于通人情了神仙们见了他也一口一个亲热的“孙大圣 ”叫着。当然悟空最终成佛了 进入了佛界。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曾经像他一样特丽独行的猴子时是否也会 将自己的遭遇在那个猴子身上上演一遍呢。。。。。。进而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是事。。。。 生活中一些另类 或者我们理解的那些拥有独立人格即特立独行之人非自我

标榜之辈能否在名誉与利益的去驱使和诱惑下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呢那么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些时能否仍然坚持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不变相的屈服呢这又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学会 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即使是不成熟却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代替的当然对于那些大师我们应该尊敬却不能盲从相信他们说的一切相信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 您可能会 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燕子冬天在冰下越冬”言论会感到可笑 因为这是一个 基本常识的错误很容易就发现。然而在当时几百年里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因为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 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的话人们像真理一样看待人们认为他不一定不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擅长的方面。。。 因此谬谬误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

也有类似的做法呢不要说你没有做过这样愚蠢的事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您曾经发现老师说的一些错误了吗或者指出老师的错误即使有过您会好、不会因为其是老师而选择不去揭穿当时可能你心里会想老师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这只是生活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再次让我们回到《论语》中来 《论语》中还有许多如“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够了即应该学习知识应该广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做学问应该仔细钻研下狠功夫。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即一旦真正的开悟便能达到一种超脱境界对死便无所畏俱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经常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善于向他人的优点学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即做学问应该不知足不断进取。。 《论语》中还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哲理和智慧。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开采真正深入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世界呢也也许对于其中的语句您有更好的见解呢。。。期待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四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讲课提纲修改稿)

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

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公冶长》)

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附录 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

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

《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

原文:礼义为器赋(崇礼明义斯以为器)

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本于太一寕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与世作程于以致满而不溢于以知用之则行见者之谓智述者之谓明合二美以同归皆能致用列五常而共乆何患易盈是以化彼邦家器兹礼义其美也混而为一其设也分而为二助政教而可大贯古今而不坠宣尼始问于周史雅契求新晋文首定于襄王允符先利岂不以为君之柄也非礼何持立人之道也惟义是资居上而不我遐弃化下而何莫由斯有之则安在倾敧而莫覩闻而能徙信用舍以从宜是知彼器也利乃生民此器也归诸君子盖用之而可资故喻之而有以察其无体可忘尚象之言执以卫身讵有假人之耻念兹在兹无为而为但守执虚之戒难忘持满之规安上治民寕使乎小人乘矣见危致命岂惟乎长子主之今国家稽古不忘宣风遐被其礼也同二仪之节其义也正四方之志覆万国而无疆通大道之不器

B顾炎武强调“器识为先”

顾炎武《与人书十八》原文: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于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耶?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终已辞之。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

刘忠肃指刘挚,字莘老,东光(今属河北)人。宋嘉祐进士,官至侍御史,谥忠肃。中孚指李颙,字中孚,陕西周至人。清初著名学者之一,与孙奇逢、黄宗羲齐名。明亡后隐居讲学,与顾炎武友善。李颙再三请顾炎武为他母亲写传,顾炎武有《与李中孚书》,其中曰:“太夫

人祠已建立否?委作记文,岂敢固辞,以自外于知己。顾先妣以贞孝受旌,顷使舍侄于墓旁建一小祠,尚未得立,日夜痛心。若使不立母祠,而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贵地高人逸士,甚不乏人,似不须弟;若谓非弟不可,则时乎有待,必鄙愿已就,方可泚笔耳。”可参看。

刘叉是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善接天下士,他闻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之上。后因不满意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唐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持愈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

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论清末学风与文人:“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聘辩之具,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至如仕途积习益尚虚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彼此涂饰,聊以自保,泄泄成风,阿同骇异。故每私发狂议,谓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方今时事孔棘,追究厉阶之生,何尝不归咎于发难者?彼岂实见天下之大计,当痛惩而廓清之哉?岂豫知今日之变实能自我收之哉?不过以语言欺人,思先登要路耳。国藩以兹内省,早岁所为涉览书册,讲求众艺者,何一非欺人之事?所为高谈古今,嘐嘐自许者,何一非欺人之言?中夜以思,汗下如霤。顷观先生所为楹帖,‘道在存诚’云云,旨哉!其暗然君子之言乎?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镜海先生庶几不欺者也。„„若夫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自度智慧精神,终恐有所不逮。惟当谨守绳墨,不敢以浮夸导子弟,不敢以暴弃殆父母之遗体。”

姚鼐《稼门集序》曰:“天下所谓文者,皆人之言,书之纸上者尔。言何以有美恶,当乎理、切乎事者,言之美也。今世士之读书者,第求为文士,而古人有言曰:‘一为文士,则不足观。’夫靡精神、销日月,以求为不足观之人,不亦惜乎!徒为文而无当乎理与事者,是为不足观之文尔。”

姚鼐《复钦君善书》又曰:“夫文技耳,非道也,然古人藉以达道。其后文至而渐与道远,虽韩退之、欧阳永叔不免病此,况以下者乎。”姚鼐《翰林论》又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可一并参看。

姚鼐《翰林论》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姚鼐是从“道”与“技”之别看“器识为先”。可参看。

4,六个结合,提高学习能力

①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坚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

学问结合

●子入大庙,每事问。(《八佾》)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泰伯》)

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强调学与问、学与思综合训练,即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合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附录 古人主张游学天下,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扩大胸襟

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红门宫下有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传说是孔子登临故址。

开眼界:《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

增学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到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懂社会:《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胡瑗:“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

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王铚《默记》卷下记他带学生游华山,“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原文:胡先生翼之常谓滕公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一日常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㳺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歩既上至关门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憇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滕公常语人胡先生有人伦鍳在太学时如窦卞汪补之一时学者数百人相随每于众中常称誉安焘序厚卿曰安秀才骨相他日必贵如此数十次众有不服者请其由先生曰此亦易见尔安君金玉色也金玉必须富贵者所用置之粪壌可乎人有瓦砾色者至多若瓦砾者何所用耶亦不待相书而后知也众人乃服其后安公三作执政初预政父母俱存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以终

C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字之书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无字之书更加重要。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才能读出自己的创见。宋朝画家刘彝《画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梁绍壬《两般

秋雨庵随笔》卷五说:“《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很大程度得力于他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他说自己“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他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为什么这样自信?他在《与人书》中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碎,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日知录》积三十余年,计一千一百余条,平均每年也就三十多条。数量虽少,却是采山之铜,而不是买旧钱来充铸。所谓“采山之铜”,就是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读出自己的创见来。

D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副联语,值得同学们作为终生的座右铭。

邓拓青年时代,写过一本《中国救荒史》。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举例而言,据邓拓统计,仅清代不足300年间,自然灾害多达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霜灾、雪灾74次;歉收造成的饥荒90次、瘟疫74次,等等。他把这一幅幅悲惨凄凉的灾荒图景汇聚起来,集中呈现到读者眼前。一个热血青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他那颗年轻的心?经过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不难理解。从某种意义说,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一部发展史,等于就是一部抗灾救荒史。从政治改革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经受各种考验,其中当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华民族之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所谓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就是告诫自己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必须时刻做好抗灾救荒的各种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厄,就不会向后退缩半步。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对怎样的灯红酒绿,也不会失去应有的清醒。邓拓写过一篇论文《从万历到乾隆》,在调查发现北京西山门头沟明清时代100座民窑遗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早期私营煤矿发展形态,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他说:“我收集了他们的大批契约文书,其中截至乾隆末年为止的共有137张,另有民窑文约登记本和账本各一,民窑业主的家谱一册,民窑争执的诉状两纸和一个抄本,还有窑图两张。”他非常看重这些宝贵的原始材料。这种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在矿难频仍的今天,何尝不是对救灾视野的一种新拓展。邓拓以杂文名世。《燕山夜话》有一篇杂文《有书赶快读》,引用清代学者包世臣的一副对联,其下联说:“补读平生未见书”。汶川地震,以及这场灾难中出现的无数英雄和奇迹,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平生未见书”。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其精神之震撼人心,前所未有。

②从学习的效果来说,坚持学研结合、学创结合

学研结合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五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1》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六
《《论语》六则习题训练》

《论语》六则习题训练

5分钟训练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 ) (3)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 ) (5)默而识之( )________________ (6)敏而好学( ) 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 。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 殆:

)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 10分钟训练

1、“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罔(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4、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课文中哪句话说可以有它对应?

5、《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6、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30分钟训练

1、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译: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B、不耻下问。译:对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C、学而不厌。译:学习却感觉不到讨厌。 D、诲人不倦。译:指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2、对各章内容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

A、“学而”章: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B、“温故”章: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C、“学而不思”章: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D、“子贡问”章: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特别是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就没有必要去学了。

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 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B、“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中的“识”,古义是“认识、了解”,今义是“记住”。 (二)阅读全文,完成各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学而时习之( ) (2)温故而知新( )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4)学而不厌( ) (5)是以谓之“文”也( )

(6)有朋自远方来(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下边一句话的意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请将课文中的那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课文中的句子:_ 。 启示:_

。 4、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

5、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阅读《论语》八则,回答文后习题。

(一)子曰:“由,诲女(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斯,这)夫,不舍昼夜。” (四)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八)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逝者如斯夫( ) (3)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这八则《论语》中,有些思想课文里也谈过。由第四则你联想到了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由第五则你联想到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3、这八则《论语》也分别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其中谈学习态度的是_____________等几则,谈学习方法的是___________等几则,谈个人修养的是________等几则。

4、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把你的理由写在后面横线上。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探究

请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的体会,谈谈年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理解

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篇七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993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