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

2016-02-08 12:07: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一《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一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杨月娥 辽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世间万物往往被附加某种情感因素,成为人们寄情于物的物象。在诗人们作品中的山水、花草不仅是简单的具象,还折射着诗人的思想精神。云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关注。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很多,他用云表达着对“爱、美、自由”的追求,徐诗中的“云”同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又有相通之处,我们略加分析。

关键词:云意象 爱 美 自由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诗人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就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综观徐志摩的诗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下面我们略加分析。

一、 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个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状、色彩、动态又显示着丰富的美。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至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表达世事无常等。

二、徐志摩诗中的云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咏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还有“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徐志摩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著追求。

1、对爱的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

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浪漫、优美情调的表现,诗歌写作手法变化多样,其中有一些爱情诗选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语言优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首诗以“偶然”这个抽象时间副词为题,使诗歌充满情趣哲理。“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也说明爱情来得突然,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2、对美的追求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开头就提到了“紫云绯云褐云”,第二节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之外,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例如《夏日田间即景(近沙士顿)》,这首诗歌描绘了田野里的南风、柳林、豌豆、杨梅、麦浪,阳光,还有满天的白云黄云,整首诗歌语调轻快活泼,于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充满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这个汉字符号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飘荡而有色的, 在视觉上,云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 有诗意, 有韵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3、对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爱、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当他的爱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时,当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云”较好地表达了他寂寥的心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当他“ 独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腾” 时, 又怎能不对云自由、轻松、自然的“ 丰姿” 产生共鸣与渴望? “ 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 这正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然而,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徐志摩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然而当他19 22 年回国以后, 中国的现实没有办法让他的政治理想实现,他不得不“怅望云天,泪下点点”。从这方面来看,徐志摩笔下的“云”和古典诗词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处,即用“云”来寄托理想,表达寂寥,抒发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乐曲,让我们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细细品味人间至纯的爱、美、自由。

参考文献:

[1]、徐志摩. 志摩的诗[M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胡适. 追悼志摩[ J]. 新月, 1931. 12

[3]、施军.个性创作心理──徐志摩诗中“ 云” 意象三维诠释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J] 1994.12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二
《徐志摩那些让人心疼的句子》

徐志摩那些让人心疼的句子

1.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2.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3.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

4.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5.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 ,我疼 ,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

你说你醉的时候 ,我疼 ,疼的不能自制 ,思绪混乱 。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 ,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

太多不能 ,不如愿 ,想离开 ,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

转而 ,移情别恋 ,却太难 ,只顾心疼 ,我忘记了离开 ,

一次一次 ,已经习惯 ,习惯有你 ,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6.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 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 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 再期待,再失望...

7.

习惯 ,失眠 ,习惯寂静的夜 ,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 ,想你淡蓝的衣衫 。

习惯 ,睡伴 ,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 ,抱着绒绒熊 ,独眠 。

习惯 ,吃咸 ,习惯伤口的那把盐 ,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

习惯 ,观天 ,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 ,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

8.

谁的情感 无法张扬 ,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

谁在夜晚 害怕腐烂 ,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 ,

先爱吧 把这一副肩膀 挡掉一点遗憾 ,先爱吧 看似一双翅膀 躲啊躲已经黑暗 ,

先爱吧 人们不懂这样 一旦欲求不满 ,先爱吧 之后感伤 之后再算 ,之后再算···

9.

我习惯了等待, 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 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 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

10.

一个人的世界 ,很安静 ,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

冷了 ,给自己加件外套 ;

饿了 ,给自己买个面包 ;

病了 ,给自己一份坚强 ;

失败了 ,给自己一个目标 ;

跌倒了 ,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是啊 ,我总是一个人 ,你从来不曾来过 ,

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 徐志摩短句:

1、曾经牵手的手指, 夜里独自合十。

2、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 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

3、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闭上眼睛。

4、思念不需结果, 它只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5、似乎习惯了等待, 单纯地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6、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 徐志摩短诗: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徐志摩经典语录第二季:

徐志摩经典语录: 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经典语录: 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三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

《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

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

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

《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

诗评:

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在这些诗中,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世界。《云游》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体对它的钦慕向往之情。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形成对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体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价值取向。那“一流涧水”无疑是抒情主体客观化的象征,诗中以第三人称“他”称呼,与“你”形成了不同的词语情感效果。同时,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与云游相对的形象出现,也含有抒情主体那万般忧愁又渴望得到新生与慰藉的心境。“明艳”一词极富主观色彩,一方面对照着云游与涧水不同的生存形态,一方面又暗示着抒情主体那颗焦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将何时越过暗黑的深渊走向自在与自由?是否可以这么理解,诗人以“一流涧水”为自我写照而渴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的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摩的诗中,“云游”的形象多带有虚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孤单的韵味与此诗何其相似,里头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内涵背景或生命体验,我们禁不住作如是想。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忧愁以绵密,系古代诗词手法的运用,如“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忧愁以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说明一流涧水期待的欣喜与遗憾,当“明艳”给自己的“空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时,涧水醒了,一种长期期待的幸福的充实已悄悄降临,超越时空的生命本体实现的狂喜在抱紧倩影的动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样的心醉神迷的战栗!可是,“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一流涧水的欣喜只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是因为美只能属于那个逍遥无拦阻的天空世界还是因为抒情主体那个理想的心由于过分关注现实而自觉其污浊的心境?姑妄测之,诗歌在此给读者提供了容量极大的想象空间。“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与一流涧水相对的

“湖海”已不是单纯的字面浅层意义,而是与美相应合的所具的深层象征意义。如说一流涧水只是个体孤单的审美意象。那么阔大的湖海则代表着博大精深的生命原型力量。而云游也正因如此超越了个体单纯的意义而取得了普遍的永恒性象征。“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诗句中流露出哀怨缠绵的情调使人不禁恻然泪滴。一流涧水希望云游常驻心头的希望终不能实现,唯有把一腔心愿付诸日月的等待。在此盼望中,比起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显韵清而味长。此诗极能体现徐志摩诗歌温柔婉转的审美风格。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没有怀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与幸福的许诺。

此诗显然受欧洲商簌体的影响,商簌体系14行诗的音译(Sonnet)。欧洲14行诗大体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业14两种,当然,后来变化者大有人在,如弥尔顿、斯宾塞等。其中的区别主要在韵脚变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baabbacdedde,而莎士比亚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

ababcdcdefefgg。此诗前8行的韵脚变化是aabbccdd,后6行与英国14行诗相一致。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更倾向于音乐美。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同时,中国传统诗词本有入乐之事,诗与音乐固不可分。诗人对古文颇有根底,同时在欧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华滋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诗作中的痕迹。《云游》是一首中西合璧的好诗。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四
《在性灵中游走的云_论徐志摩诗歌中的_云_意象》

第27卷 第2期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7 No.2

      

2010年4月JournalofHuangsh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Apr1  2010

DOI编码:10.3969/j.ISSN.1671-7422.2010.02.007

在性灵中游走的云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

孟庆锴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是徐志摩诗[摘 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因;通过对其几首代表性诗歌的“、抒情、飘逸、灵动等特点。

[关键词];[I]A [文章编号]1671-7422(2010)02-0023-04

CloudsDriftingwithSpirituality

———TheImageof“Cloud”inXuZhimo’sPoetry

MENGQingkai

(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XuZhimoisthemostadeptincapturingimagesofmodernChina,themostadeptinusingimagerytoex2pressthoughtsandfeelingsofthepoet.“Cloud”isarecurringpoetryimagesinXU’spoems,wemayprobeintothecausesfromtheaspectsofacademics,personality,temperamentetc.Throughtheappreciationofseveralrepresenta2tivepoems,wemayperceivetheseidiosyncrasiesofromance,lyric,elegance,agilityetc.[Keywords]XuZhimo;poetry;cloud;imagery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徐志摩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存在。虽然他的创作生涯较为短暂,但其诗作却在中国文坛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光痕。尤其是他作品中层出不穷的意象,新颖别致,内蕴丰富。有关“云”的意象,有人做过统计,在徐志摩创作的196首诗歌中,涉及“云”的诗篇就有65首,占总数的33%,也就是说,在徐志摩的每3首诗中就有一篇写到“云”的,这个比例是不小的。就连他有限的几个笔名中也有带“云”的,如“云中鹤”这一笔名。大千世界,万物纷呈,诗人唯独对“云”有着浓厚的兴趣,唯独偏爱“云”,这不能不说是十分有趣的。

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并且认为意象是“驭文之首

[2]

术,谋篇之大端”,强调意象在文章写作中的作用。

明代胡应麟《诗薮》有“古诗之妙,专心意象”。在西方文论中,意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著名的意象主义诗人庞德对“意象”做过如下的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

[3]联合”。苏珊・朗格也认为:“意象真正的功能是,

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

[4]物。”在徐志摩诗歌中,各式各样的有关云的意象,

正是作为这样一种情感的负载,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

无论是忧伤还是喜悦,徐志摩都喜欢抬头仰望云

);天:“此日我怅望云天,泪下点点”(《哀曼殊斐儿》

“意象”一词古已有之。《周易・系辞》曾提出

[1]

“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神思》提出“独

[收稿日期]2009-11-02

[作者简介]孟庆锴(1985— ),女,湖北黄石人,硕士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24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上帝,我望不见你”(《他眼里

);“看窗外云天,听木叶在风中”()。有你》《在病中》)、在他的笔下有“缦烂的云纹”(《康桥再会罢》“朵),也有“满天稠密的黑云朵明媚的彩云”(《五老峰》)。云一会是他逃避乱世与白云”(《月下雷峰影片》),一的天堂,“天庭!在白云深处,白云深处”(《诗》

)[5]唐诗宋词中“云”行行重行行》的意象更是举不胜

举。我们由此可以断定,古文功底深厚的徐志摩从中一定受到不少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熟悉“云”意象能够给诗人带来丰富隽永的象征意义。

徐志摩虽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他早年曾在英美留学,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他成为一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灵感和艺康,:“大自然的优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

)他沐”。(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会是他迷茫的屏障,“你的止境还远在那白云环拱处

)。他经常喜欢自比为云:“我就像的山岭”(《无题》

是一朵云,一朵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我就是光,轻灵的一球,往远处飞,往更远的飞;什么累赘,一切的烦愁恩情,痛苦,怨,全都()[4]了。”《爱的灵感———奉适之一》

里,:,化,,天空但见一片绿玉,,有青春的嘘唏,触起狂想和梦想;人生的迷茫,结成愁思和泪珠。在云彩下作梦的徐志摩,像个大孩子一样,用性灵抒写着人生的喜与悲、爱与恨。

浴着这股“奇异的欧风”,踏着他们的路,借助诗歌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地表现出来。回国后,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颇感觉到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徐志摩的思想经过许多波折。一方面,他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又感到恐惧和抵触,于是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因此,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幻灭的空虚感和迷茫的感伤情绪。

频繁地使用“云”意象还同诗人的独特个性气质分不开。徐志摩出身名门,是家中的长孙独子,从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的生活,温柔善良,浪漫多情,是个性情中人。“云”意象与他活泼好动、不受羁绊的个性及潇洒空灵的才华和谐统一。有人说徐志摩的性格可以用“至情至性”四个字来形容。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徐志摩一生的婚恋情感经历了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三个女人,这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自然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对爱情的追求,既非为金珠宝石、家庭财产、门当户对,也非杯水主义、玩世不恭或登徒子式的阿Q主义,而是一种真诚的理想主义。

怀抱“理想主义”的徐志摩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壁,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无疑可以找到一个与复杂的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伤的灵魂得到抚慰和憩息。他的人生理想和爱情理想仿佛天空中的浮云,虚无飘渺,居无定所,只可远观而不可触及,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关于徐志摩为什么喜欢在诗歌中运用“云”这个意象,我们要从诗人独特的文化教育、个性气质、成长环境等方面来探讨。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文学创作中,一直主张“性灵”。他所追求的“性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爱”、“自由”和“美”。其中“爱”不仅指爱情,还指对自然界及整个人类的普遍热爱;“自由”指不受社会世俗的束缚,自由的生活、行为、恋爱;“美”主要是指“自然界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协调、美好、闲适的生活状态。“爱”、“自由”和“美”对徐志摩来说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了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以及诗歌追求的核心,并且体现在徐志摩诗歌的“云”意象中。云作为大自然的事物,是自由的、飘逸的、灵动的、美丽的,是能够表达诗人的爱和幻想的。“性灵”观的形成与他一直以来所受的多种文化教育分不开。徐志摩自小在家塾读书,11岁时,进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而“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诗经》里便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思存。”(《郑风・出其东门》)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小雅・鱼藻之什・白华》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飘云屯其相离兮,帅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云霞而来御”(屈原《离骚》

)。汉魏以来更是“云”兮玄云”(屈原《大司命》彩飘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是如何运用“云”意象来抒情写意的,我们还是得通过几首包含“云”意象的代

扬,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第2期                  孟庆锴:在性灵中游走的云                 25表作品来具体分析。大约在1922~1923年,徐志摩与林徽音恋爱无果,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他忧郁、苦闷,写下了《一星弱火》这首诗:“我独坐在半山的石上/看前峰的白云蒸腾/一只不知名的小雀/嘲讽着我迷悯的神魂/白云一饼饼的飞升/化入了辽远的无垠/但在我逼仄的心头,啊/却凝敛着惨雾与愁云!/皎沽的晨光已经透露/洗净了青屿似的前峰/像墓墟间的磷光惨淡/一星的微焰在我的胸中/但这惨淡的弱火一星/照射着残骸与余烬/虽则是往迹的嘲讽/却绵绵的长随时间进

[6]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无诗人自己的心吗?漂泊,无依。那时,徐志摩深爱陆小曼,却可望而不可即,经历了美丽,却要将美丽放手,他,多么不舍啊。这几乎是一种自我安慰,可是,除了这种方式,他又该如何呢?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而美丽的云彩也是稍纵即逝的,无法把握。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个“别”字。:/正如我招/的云彩。”在结尾:/正如我悄悄的

[7]

/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后诗人

调和的矛盾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悲观情,语优美,用词典雅,整篇饱含,,和阴郁。特别诗出现的“云”意象,白云冉冉升起,化为诗人心中的惨雾和愁云,久久萦绕,比喻形象生动。茅盾说,这一时期徐志摩的诗是“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想来是因为徐志摩在追求他所向往的理想的人生时遭遇了打击,他发现现实并不如他所想,而且,林徽音的不辞而别,更加让他所追求的完美的爱情希冀破灭了,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伤感和悲凉。末尾一句“虽则是往迹的嘲讽,却绵绵的长随时间进行”,颇似白居易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更加表现出他对过去自己对生活、对爱情一种理想化的怀疑和对未来的迷茫,心中是愁云,眼前还是愁云,透过稠密的云层,他看不到前途、希望和光明。

《偶然》写于1926年5月,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5幕里老瞎子的唱词。当时徐志摩恋上了陆小曼,可惜,那时的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伤心之余,徐志摩远走巴黎,某天晚上在咖啡店忽然灵感乍现,写下这首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

[7]

放的光亮!”《偶然》是一首爱情诗,语言优美,意境

“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显得洒脱,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而“云”意象的运用使全诗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他把云彩当作老朋友,向它们倾诉,与它们告别,只有它们能理解此刻自己的心情,离别时他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真的,他来去匆匆,就像天边的云彩聚集又散开,不在人间留下一丝痕迹。他的活泼天性,不允许他在一件事或一种情思前停滞太多时间。徐志摩在康桥有太多的回忆:失败的婚姻,无果的爱情,求学的艰辛……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他的心路历程。但他并没有被往事的回忆所压倒,而是能够从具体的怀恋惜别之情中超脱出来,这种超脱不是大彻大悟的超脱,而是孩子气的超脱,单纯而坦荡,如苍天白云般清澈。

《云游》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诗歌不经意间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却又难以化解的忧愁。这种忧愁可以理解为对自由的渴望难以实现的痛惜。“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

[7]

望你飞回!”“游云”意象的特征是“翩翩的”,“自

简单,却富有张力,节奏富有音乐美。第一节,“云”为主体意象,“水”为客体意象。第二节中“你”、“我”为对立意象。“云”偶尔投影于“水”的波心,天水相称;“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在交会时互放光芒,这是一种偶然产生的神奇而浪漫的美,惟其偶然,才弥足珍贵。徐志摩的这首诗,于平淡处细细道来一种难以与命运抗衡的哀伤:云,居无定所,不正是

在,轻盈”,“逍遥”而“无拦阻”,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形象。在诗中,诗人构筑着自己的自由飞翔之梦。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26               

“游云”不经意间点燃了“涧水”的空灵,———“涧水”处于“卑微的地面”,可以看作诗人主体的象征,是一种相对的“不自由”。“涧水”对“游云”是一种向往与渴慕。“天水交会”放出瞬间的光明。但“涧水”试图抱紧“云”时,得到的只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云”“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他虽然为“云”而“消瘦”,但也只能“无能的盼望”,盼望“云”“飞回”。空中飘荡的游云适性而往,不拘一地,象征着诗人追求自由的心灵,同时也是他消极逃避乱世的心理的反映。

然感到迷茫和彷徨,并带着迷茫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徐志摩一生都在以云自比,追求云的气韵,最终他的生命也随着一团火熔化在了云层里,正像他描写黄鹏一样:“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

)。胡适在谈到志摩的早逝时说:“志了。”(《黄鹏》

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可爱。他常说:向吹,是之后,我们的天,变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

[8]

,永远不回来了!”正

“云”,他独特的诗歌风格,,洒,灵。

首先,”意象的运用对于意境的创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形成了以唯美为主导的诗歌意境。诗中的“云”意象,对于抒情主体来说,具有多种功能,或比兴,或渲染烘托等等。徐志摩的诗作中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主观感情和客观意象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

再次,对于“云”意象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并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个性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徐志摩的诗多以飘逸柔美而享誉文坛。对于“云”意象的大量运用,无疑对于其飘逸柔美的个性风格增色不少,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徐志摩的诗多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带着一种云的潇洒和灵动,自由奔放,不拘一格。

徐志摩的一生都极其浪漫,他一生都在追求他的精神家园,追逐英国式的政体制度。对现实的失望使他转而追求内心世界的安详、宁静,梦想着脱离政治生活,然而,在旧中国,即使是这一点点要求也不可能实现,他的浪漫遭受了现实的巨大冲击,正如他所说,自己早就化成了灰、变成尘。直到触机身亡时,他依

是他的独特的人生观,带来了他的艺术观的独特。准确把握透射出诗人人生情绪理想性的“云”意象,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创作方法、艺术成就等问题而言,不失为一把重要的钥匙。而对于“云”意象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我们当代的诗歌创作和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2.

[2]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2.

[3] 彼德・琼斯.意象主义的几个“不”[M].裘小龙,

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4]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6.

[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徐志摩.志摩的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1.

[7]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8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5.

[8] 胡适.追悼志摩[J].新月,1931:12.

(责任编辑 尹春霞)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五
《徐志摩《云游》的生命解读》

第27卷第2期西安社会科学

            

Vol.27,No.2Xi’anSocialScience2009年6月

Jun., 2009

徐志摩《云游》的生命解读

蓝 善 康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纵观徐志摩的一生,,。本文概述了徐志摩多首诗作中存在的对生命和艺术的探问,,指出徐在艺术和生命上的某种统一。

关键词:徐志摩;生命;;

--)02-066-02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我们无法忘却徐志摩用生命来诠释诗歌,用生命来打量文学这样一种精神。他把文学作为实现生命的正途,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苦难的中国大地上,显然凸现出浓厚的绅士风情和绅士趣味,另一方面也在民众启蒙和民族救亡的时代大主题下竖起了艺术人生的另类旗帜。徐志摩的诗歌见证了他一生的追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云游》。

[3](P280)

与现实的事理即不相冲突也很难符合的。”换

一种理解方式也就是,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徐志摩执著于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的艺术人生在现实面前经常碰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悲剧角色,无畏地在实现自我生命的路上孜孜追求,其人其诗也

(1931)就为人们所乐道。在带有自剖性质的《云游》

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为自己业已走过的生命路程给予了诗意表述。

(1922)等,徐志摩早期的诗作,如《康桥再会吧》

一、徐志摩诗作风格与《云游》

茅盾在《徐志摩论》中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对论主作了这样的定位“: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

[1](P158)

时又是‘末代’的诗人。”这一评价显然借鉴了

明显地出现了类似于“盛满了别离的情绪”这样的感伤情调。这种情绪一直挥之不去,直到他受到了梁实秋等同仁的批评,并在《新月的态度》里有意识地向新月诗派所提倡的“理性节制情感”原则靠拢时,他滥情的精神漫游才有所止步。尤其在后期的散文中,他进一步作出了具有自我反观意义的批评,比如在诗人所敬仰的英国作家哈代辞世后所作的《汤麦士哈代》一文中,就很诚恳地说道“:从忏悔录到法国革命,从法国革命到浪漫运动,从浪漫运动到尼采,从尼采到哈代———在这一百七十年间我们看到人类冲动性的情感,脱离了理性的挟制,火焰似的迸窜着,在这光炎里激射出种种的运动与主义

[4](P204~205)

……”如果放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来说,郭

马克思在评述意大利诗人但丁时所使用的话语。从中可以看到,徐志摩的诗作代表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这座高峰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新月派

[2]

的绅士风度。志摩的潇洒空灵、活泼豁达不仅在亲

友中广为赞赏,在诗作中也得到很好的传达。我们

(1924)的空灵飘逸,往往津津乐道于《雪花的快乐》(1928)的迷惘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1928)的洒脱恬淡,在这三首代怅,以及《再别康桥》

表了徐志摩人生几个重要阶段的诗作中留下了胡适先生所说的志摩对“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追求的痕迹。如果说从《雪花的快乐》到《再别康桥》构筑了徐志摩的“单纯信仰”世界,那么这一艺术世界的建构正来自于其中隐含的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把握所透露出的一点点希望和信仰。“人生”和“生命”被画上了艺术的色彩,这恰恰是在暗示我们:徐志摩的人生是艺术人生,生命是艺术生命;其艺术也是人生艺术、生命艺术。事实上,志摩说“:我的友人多叫我‘理想者’,因为我不开口则已,一开口总是

沫若和徐志摩早期的诗歌以及新月派的其他诗作都有这样的弊病。而到了徐的后期诗作中,其情感则渐入稳重深沉,其中首推《云游》。

二、在象征的诗行间

[5](P419~420)

《云游》已经抹去了前期诗作中情感无

关澜渲泄的色调,宁静的沉思代替了情感的漫游,曾经的迷惘在这里得以澄明,即使曾经追求的热烈也经过了理性的过滤而趋于平和。从开首的“那天你

收稿日期:2009-05-14

作者简介:蓝善康(1985-),男,畲族,江西南康人,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66・

翩翩的在空际云游”,到“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到结尾的“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感情的过渡很自然平稳,理性化成了一个个可感的意象洒落在诗行间。

由于乘飞机遇难这一事实《云游》,和作于1926年的散文《想飞》,成了徐志摩肉体生命终结的谶语。显而易见,这两篇作品具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想象翅膀的飞腾。无论是《想飞》还是《云游》,都包含了“飞”这一既可以是动作又可以是事件的词语。两篇作品都有“飞”这样一个理想表白。不同的是《想,飞》动用了炽热的情感来表达“想飞”的诉求“: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6](P18)

到的是其中的“云”和“水”。这类意象的摄取在徐志摩那里绝非偶然,在其他的多篇诗作中都有它们的

(1922)、身影,比如《夏日田间即景》《雪花的快乐》(1924)《(1925)《偶然》(1926)《再别康、一星弱火》、、(1928)《(1931)等,可见各个时期徐桥》、两个月亮》(包括各种各样的水,如志摩都在使用“云”和“水”

江、湖等)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诗情。我们更可以说,

意象的取舍,恰恰表露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闻一多选择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个炽烈的太阳和死水,后来者艾青则选择太阳和土地作为他内心情感抒发的载体,徐志摩的选择,毋庸置疑,也关乎着他自身的审美经验和生命体认。

朱光潜先生在比较中西诗歌的意象时指出“: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峭壁荒谷,;,是微

(P89)

,,。显然,这里的中国

在反复的言说中,语言的强

烈度和高浓度表露出作者对现实世界极深的厌烦和不满。现实世界无法给予的他想要在理想世界中得到,可是最终他发现,即使这一点“想飞”为青天里“几堆破碎的浮云”。而个“诗人深埋起来,卑微的地面”“,,射影子”。,生命就像一股明澈的涧水追随云朵,盼望云朵,潺潺地流向远方。语调平淡而脱离尘俗,风格淡雅而趋于平实。

不难看出《云游》,这首诗受到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有论者认为,这首诗本质地概括了徐志摩的一生,其中有三句诗再现了他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说的是志摩在美的感召下的最初追求“;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道出了他追求过程中感到的迷惘“;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这是志摩看到了迷惘之所在,痛惜

[7](P370)美的理想的幻灭。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徐志摩世界观

。而常在,但在他笔端展现的、为普遍读者所激赏的依然是那些合乎中国传统中阴柔

[9]一面的诗句。在徐志摩充满柔性的笔触中“,云”和

“水”也就包含着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在很多古典诗人那里“,云”和“水”成了诗人飘逸风采的“客观对应物”;而在这首《云游》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已经带上了一丝丝愁绪,一点点空灵。“云”成了飘飘渺渺的理想的象征,那股“涧水”则成了为了抱紧“云”而翻山越岭的追梦者,成了为盼回“云”而面容消瘦的守望者。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已经抹去了传统上追梦者守望者的悲壮,而趋向于精神上的空灵和自持(徐志摩是乐观的,他的自信也超过了常人)。

其实,徐志摩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上,都在经历这种西西弗式的苦闷。艺术上,他力图向新月派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靠拢,但是他的笔下依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忧伤的诗绪,以至于如梁实秋等同仁者对他屡屡提出诗风上的批评。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跋涉者向前的脚步,比如这首淡化了忧愁的《云游》即是明证。在生活上,徐志摩也是在婚姻漩涡中沉浮不定,在灵与肉的两难中没有立稳脚跟。对于自己跟多位女性之间的瓜葛,他表面上处理得很妥当,实际上仍留着很多尾巴,以至于在婚姻中屡屡出现矛盾冲突。他的生活和他的诗歌一样,在艰难中跋涉,二者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统一。

1932年空难后的徐志摩,留给人们的是一个

发生转换的几个阶段。这种转换用上述三句诗来表达,正是“觉醒———迷惘———领悟”这样一个过程。

最初,徐志摩是在一种情感的力量中觉醒了,他发现了一个诗意的更适合于充分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世界(通常的理解是女性的出现唤醒了徐志摩对爱的想往,这种解释有点近乎但丁在《神曲》中面对贝娅特丽丝时所发出的溢美之词)。而面对现实的困境,他无法逃脱,亦有了“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彷徨。经过生活的历练之后,诗人身上显示出了更为深沉的情感,他已经从过去的梦境中走出来,认清了现实,也就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当然,这种貌似平静的背后是一颗曾经痛苦和挣扎过的灵魂。由此,诗人的歌喉带上了“冷抒情”的调子,有着淡淡的沧桑感。尽管这种深沉和沧桑跟冯至艾青等人比起来还显得带有初出茅庐的感伤情调,但毕竟,在徐志摩的诗行间,他还是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虽然涧水日渐消瘦,他的守候是“无能的”,但还是“盼望”云的“飞回”,所以人生也就注定会成为西西弗这位神话中的悲剧英雄的一个影子。面对这样一种生命困境、人生困境,徐志摩不再唱昨日的忧伤歌调,而以孤独者的姿态低吟着正在流逝的韶华。

“翩翩在空际云游”的神秘谶语和为艺术殉葬的浪漫想象。也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生命中的两面———艺术的和现实的,二者近乎完美的统一使我们领略了诗人对于艺术和生命的另类解读方式:以生命作诗,以诗抒写生命。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3][4][5][6][7]徐志摩著,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一卷)[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李成希.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J].山东社会科学,1994(01).

(责任编辑:韩慧玲)

三、意象表达与情感诉求

从《云游》这首诗的具体意象上来说,我们注意

・67・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六
《在性灵中游走的云——论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七
《云 海》

云 海

(作者:唐敏)

教学设计:宋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

2.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

2.品位文章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句,感悟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体会作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发自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看我内容,感悟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欣赏了各位名家笔下的“日出”“落日”之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

二、文题诠释: “云海”,即由许多云组成的像海一样的景象。要观察此种奇观,其立足点应于“云海”之上。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见到的这种奇观。以此为标题,生动而又醒目。

三、作者简介: (课件)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四、感知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给加点的字注音:(小黑板)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2.互动学习: (1) 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3)作者如何描写云的多姿多彩?

(4)开头写道:“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有哪些不同?

明确:①对云的观察视觉不同:平视 仰视

②写云的 情调不同: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

③写云的形状不同:漏斗海 云潮

④对云的体验不同:在云里“洗澡”

⑤青春岁月的体验不同:宁静 破衣 干体力活 缺联系

⑥心情不同:不像看破红尘到深山苦修的悲苦的人

(5)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宁静”?

明确:是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相亲如手足的单纯状态”,当时“云海隔开我们与山下社会的联系,造成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6)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全文:

文章开篇即回顾了青年时的一段经历,自然引出对山中云的描述,接下来重点描述了“云海”这一奇观,突出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之美。从文末来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的主题是在赞美自然景象的同时,突出了她对所经历的这段时光的怀恋。

六、作业:

1.掌握本课中的词汇。

2.自己观察云彩,写一段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喜爱云:婆娑变化 变幻莫定

第二部分(3-5):欣赏云:多姿多彩

第三部分(6-9):与云嬉戏: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 ):回想、向往年少生活。

第 二 课 时

教学重点:1.品味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细读课文,探究理解:

1.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作者工作的地方在人迹不见得山上,整天不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似乎与世隔绝,置身世外,即使读到报纸也似乎与己无关。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

观、通透的心态。

说明:正是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特性,使唐敏的散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纯净、带有女性独特细腻感受的文章。细品文章的第二部分。

2.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详见课本第17页。

3.随着作者对云海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详见课本第19页。

4.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二、精读赏析: 怎样理解下列句子

1. 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说是宁静,在当时被认作“寂寞”。 导析:对生活的感受,是“宁静”与“寂寞”之别。就作者而言,由于她有一颗平静的心,因而也就易与自然交融在一起,从自然景物中获得快乐,也就不会有“寂寞”之感了。

2. 女孩子们最喜欢这样嬉戏。“我们是仙女!”这么喊着,人人都想象自己是霓裳羽衣的纤纤美女。 导析:这里专门提到“女孩子”,不仅是因作者本人是女孩,更因只有女孩子才最显活泼爱美的一面。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美与女孩子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她们只能通过想象来得以暂时的欢欣。但从本句中,分明也透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

3. 云海隔开我们与山下社会的联系,造成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导析:云海的出现,使山上的人有了如漂浮尘世之外的超然之感,仿佛进入了自由快乐的仙境。脱离了与山下社会的联系,也就摆脱了束缚,不再受世间的困扰,于是便有了“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4.你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提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三、谋篇布局: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⑷自然段有何作用? 导析:这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承上启下,由前文所描写“有趣的云”引出“茫茫云海”,但云海却不是“常见到的”,甚至说“有云海的日子便成为节日”,从而引出了对“云海”的观赏,下文就是对“云海”的详细描述了。

2. 第⑼⑽两段议论与抒情应如何理解? 导析:第⑼段是在上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阐发了当时的感受,特别强调了“超然感”和“孤独感”。第⑽段是谈后来岁月中对云海的感受,特别强调了当年在山中度过的那段时光的难忘,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表达对自己有此经历的庆幸和怀恋。

五、写法借鉴:对比探究

比较《日出》《泰山日出》《云海》写法有什么不一样?表的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 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如文中第⑶自然段中写云的句子,把云比作是“天空的吉普赛人”,用“慌慌张张”“胖乎乎”“晕头晕脑”“又瘦又薄”等极富拟人化的词来描述,

突出了白云的活泼、可爱之特点,读之令人神往。

3. 记叙、描写与文化融为一体。交代往事,作者使用了记叙;对白云及云海,作者又使用了描写;文章结尾两段,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又展开了议论。

六、拓展探究:共性探究------- 写景散文中的意境美

教师点拨: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得以寄托。这可寄托的景就是“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本文所描述的“有趣的云”“云海”等就做到这一点。有了这样的基础,读者内心的共鸣就会被唤起,读之便会有美的享受。

总结全文: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八
《3.Kissing the Fire(吻火)》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九
《泰山日出》

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篇十
《同是年轻的浪漫派_徐志摩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比较研究之二_陈义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徐志摩经典句子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徐志摩写云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2170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