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

2016-02-15 09:38: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一《什么像什么的句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什么象什么的句子》,供大家学习参考。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一
《什么像什么的句子

什么像什么的句子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池塘>的作业:( )倒映在池塘里,( )像( )。我收集了一些,仅供参考。

雪山倒映池塘里,就像一朵朵白玉般的白云。 雪山倒映在池塘里,像在草原上奔跑的白马。 山峰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盘青螺。

一座座山峰倒映在池塘里,像是为湖做的美丽装饰的花边。

一座座山峰倒映在池塘里,连绵不断的云彩。 一座座山峰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骆驼。 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绿幽幽的雨伞。 小桥倒映在池塘里,像美丽的彩虹。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小姑娘的辫子。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缕长长的头发。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少女飘柔的秀发。

小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小飞机。

芦苇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睫毛。

飞行的小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一群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飞机。

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美丽的风筝。 萤火虫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盏盏小灯笼。 荷叶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大伞。

荷叶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撑开的雨伞。

蓝天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夜晚的灯光倒映在池塘里,像点点繁星。 灯光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飞行的火箭。

一盏盏路灯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根根晶莹透亮的白玉柱。

房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座水晶宫。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山羊。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块红宝石。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红红的笑脸。

十五的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块圆圆的月饼。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锋利的镰刀。

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大大的玉盘。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金色的镰刀。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美丽的钻石。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颗明亮的珍珠。 雨伞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张开的扇子。 小船倒映在池塘里,像弯弯的月牙。

竹笋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火箭。 小朋友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个可爱的天使。 羊群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飘动的棉花。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二
《完整的句子像条蝌蚪》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三
《什么是句子》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四
《什么是句子》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 ‖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主干:鲁班是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主干:生产力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主干:鲁班接受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主干:鲁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主干:蔡伦出生.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

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 “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

病句中的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年6月 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1年1月29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 10月 15日) 分析:

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年2月18日)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年2月20

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5年3月17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年2月1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年3月6日) “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

“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搭配不当训练::

1 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

2 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3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4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5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6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

7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

1.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湖北卷5B)

〖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加“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广东卷4D)

〖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

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析〗介词“对”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

2.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

3.宾语残缺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2004全国卷Ⅳ)

〖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全国卷Ⅲ4D)

〖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五
《什么是句子 语法知识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六
《什么是句子成分与句子成分划分》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七
《小学生句子类型训练大全》

【专项突破】

修改下列病句,在括号里注明病因。(在原句上修改)

1、多次反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

2、爷爷经常想起许多过去的往事。( )

3、《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 )

5、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扁豆、茄子等各种蔬菜。( )

6、参加会议的同学基本上都到齐了。( )

7、我上完五年级了,还有一年没有毕业。( )

8、从这件普通的小事中,却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

9、春天的街心花园飘着醉人的桂花香。( )

10、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

11、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

12、我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 )

13、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

14、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

15、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

16、我勇敢地冲下山坡,心里不免有些害怕。( )

17、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

18、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 )

19、望着邓奶奶的遗像,同学们不禁忍不住放声痛哭。( )

20、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

(四)扩句和缩句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

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链接考题】

1、 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 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

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考答案)

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参考答案)

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专项突破】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 )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园月。

( )的天空中挂着园月。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 )地掠过湖面。

4、战士们守卫边疆。

( )战士们( )守卫( )边疆。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缩写为“这不是奇观。”( )

2、“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缩句为“主力奔赴最前线。”( )

3、“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卫兵似的的,在宽阔而又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可缩写为“白杨树在公路排列。”( )

4、“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可缩写为“游客观光。”

三、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四、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五】修辞手法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链接考题】

1、共产党像太阳。(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把“共产党”比作“太阳”。

(答案)比喻。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话是把“雨点”比喻成“小女孩”,而且还在“跳芭蕾舞”,所以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拟人。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

(答案)反问。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是明知故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紧接着作了回答,故是设问。另外,大海是没有脉搏的,这儿把大海当作人写,故又运用了拟人。

(答案)设问、拟人。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个句子中故意把“五岭”说成是“细浪”、“五岭”当作“泥丸”,把事物往小处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缩小、超前)

(答案)夸张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分析)这个句子中连用了三个结构相同、意思密切联系的词组,并且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互相”,所以是排比句。

(答案)排比

【专项突破】

一、将句子补充完整。

1、春雨像( )一样细。(比喻句)

2、月亮( )躲进云朵里。(拟人)

3、蓝天、白云构成( )(比喻句)

4、高梁( )脸、稻子( )腰。(拟人句)

二、判断,是夸张句的在括号里划“√”,不是的在括号里划“×”。

1、桂了花开,十里飘香。( )

2、春雨贵如油。( )

3、公共汽车里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4、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

5、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例2、鸬鹚像等待命令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

例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四、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六】排列句子

【备考点】

会把错误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整理错乱的句子的关键在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应按什么结构排列。

【应考点】

1、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看看主要意思是什么。

2、用“排除法”找出首句。

3、再读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写作顺序:时间先后、事情发展、地点空间转换等)

【链接考题】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1、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2、她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3、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学习雷锋争做好事。

()4、下课了,小丽在操场上玩。

()5、她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团废纸。

()6、想着她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7、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团白纸。

(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读句子,了解其大意,思考间关系和写作顺序。经过阅读分析,我们知道这段话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定的。一般说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定的文章,应先交代时间、地点,那么我们就确定其中的第4句为第一句。接着“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色的东西”,这会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团废纸”,后来事情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了。排完以后,再按正确的顺序读一读,如果不正确,再修改。

(答案)4、2、7、1、6、3、5。

【专项突破】

一、把下列几个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1、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 )2、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绩,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 )3、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 )4、那作业本上条条批语、个个红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

( )5、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名星那样引人注目。

( )6、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一切。

( )7、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自己。

( )8、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

( )9、老师像桥一样辛勤。

( )10、老师像桥一样无私。

二、把下面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并注明依据。

( )1、周瑜的兵船跟在后面。

( )2、黄盖向曹操假投降。

( )3、选有东风的一天作为进攻时间,并在船上装上引火用的东西。

( )4、周瑜带兵从后面追杀。

( )5、黄盖接近曹操兵船时下令点火,让火船冲进曹营。

排列依据: 。

【七】标点符号

【备考点】

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篇八
《文章中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能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能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内容上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为下文蓄势等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相关热词搜索:什么像什么的句子 音乐是什么仿写句子 信赖是什么仿写句子
  • 1、什么是比较的句子(2016-02-24)
  • 2、何以什么什么的句子(2016-03-1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什么象什么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2312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