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七字对联句子

七字对联句子

2016-02-21 10:37: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七字对联句子篇一《对联的集句》 对联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七字对联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七字对联句子篇一
《对联的集句》

对联的集句李岫春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一、集句联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在这里做“聚集”、“集合”解。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也有对集句范围加以限制的。如必须是唐诗之间相对,赋文之间相对之类。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的作品工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手脚而影响作品的成色。集句联的起源大约同摘句诗互为先后。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

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王安石可为集联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联并非自王安石始,据《蓼花洲闲录》所载,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但比较普遍的是诗词集联,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人想衣裳花想容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联句原来都是著名的诗句,文人们集诗句以成联,不但不会失去它诗的灵感,还能在所集之联中产生新的意境。有人干脆把诗中的对偶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对联处理,这种联叫摘句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便是摘自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对偶句,而集联和摘句则是连接诗歌和对联的一座桥梁。我们说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一是它有比诗歌还要精练的语言,而且用字灵活自如,不受字数的限制,随意性强。这是它自身体裁的特点,,诗歌则显得拘谨、死板了一些。集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非游戏文字之类。作者非有一定文学底韵不能驾驭。否则宏篇在手,亦难成佳对。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经过自己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文山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对。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一副集句联要比自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显其才华的天地里,不懈地追索。其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北宋初年大词人晏殊,得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一配对,苦思一年,仍未成对,还是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喜,如获至宝,后他将其写进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联殊非易事。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有过难成对句的尴尬。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

从以上两例可知,做一集句联非容易事。当然也有不少集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作者平时刻意留心,倾心专注,就一定会集成佳对。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作者文思敏捷,长期苦心积贮的结果。它确是“成时容易却艰辛”,一个平时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将唐诗宋词读遍,也不会达到集句成联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联,必须平时多读多写,博学广记。下面我们按所集不同体裁分类叙述:集诗句集诗句是集句联中最为普通的,请看用毛泽东词和周恩来诗句集成的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不管是从音律上,还是从对仗上,都对得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感情贯通,浑成一体,只是“长”对“蹈”略显不工,然不失为奇绝之作。请看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白璧无瑕,而且语言风格相近,用词婉丽、清新,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以上两联为集不同作者诗句而成联,亦有集一人作品者,比如鲁迅先生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崦嵫”,指崦嵫山,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鹈鴂”是一种鸟,一说是松鹤,一说为伯劳。其鸟叫时,天气将转冷。上联意思是说。太阳不要离崦嵫山太近,下联意思是说,恐怕“鹈鴂”过早地啼叫。两句都道出对时间的珍惜,意在激励人们珍惜时间,莫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集词句如梁启超赠胡适联,便是集的宋词联: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周策纵也是集词的高手,他集过这样一幅集联: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七字对联句子篇二
《对联常识》

栾川县叫河中学李富强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

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

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蜀主孟昶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二、对联的要素

对联的要素可以用三个字概括:“词、律、意”一副对联分上下联,上联又称出联,下联又称对联。上下联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对(相同),平仄也要相对(相反)。平仄就不重复讲了

A、词

现代汉语把词分为实词十类、虚词四类:

实词十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副词、代词、象声词、叹词),

虚词四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语)。

上联是用哪些词构成的,下联也必须在与其对应的位置上运用与其同类的词来构句。

以李白诗句为例:

吴宫花草埋幽径;名名名名动形名(词类)

晋代衣冠成古丘。名名名名动形名(词类)

以杜甫诗句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 数量形名动形名(词类)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形名动形名(词类)

B、律

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对联如格律诗一样,要求平仄相调。五字对联和七字对联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的对仗没有区别。对联中上联通常以仄声字为尾,当然下联就以平声字为尾了。一句中的平仄排列也有定律:

五字对联

㈠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平。 黄河入海流。

㈡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 落日故人情。

七字对联

㈠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里寒光生积雪;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边曙色动危旌。

㈡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不出现三平脚或三仄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定理在对联中依然有效。

四字、六字、八字联的平仄如何调整呢?

平仄成双迭出是调整平仄的基本规律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C、意

意指上下联的意义要相关、意境要和谐。

例一、县古槐根出;

官清马骨高。

上联说因县衙古老,槐树的根也露出了地面;下联说因官吏清廉,马都瘦得骨头高耸了。展现了一幅县衙古老、瘦马伏枥的生动画面。上下联意义相关、意境和谐。

例二、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

上联说音乐声已经停止;下联说灯火从楼上纷纷撤下。展现了一幅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豪华画面。上下联意义相关、意境和谐。

例三、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这是我们桃花源的楹联。上联以诙谐的笔调用一“怪”字,提出了今古游人来桃花源的根本缘由。 下联面对桃花源的桃花流水假借要“问田园安在”,以引起游人对陶渊明的思念之情。上下联均与桃花源相关,但意义又不重复。

例四、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湖南岳阳楼的楹联。很长。上联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联作之中,借此点明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的原由;

下联依据方位实写。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突出了岳阳楼的雄伟奇特。 上下联意义皆与岳阳楼有关而不重复。意境宽阔悠远,令人遐想。

三、对联的分类

对联从内容上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

从撰联手法上可分为:

①藏字格

也叫“阙如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②拆字格

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纪晓岚讲书、侍读,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立刻跪下说:“如准给假省亲,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③叠字格:

出自:杭州西湖联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④复字格

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多次。

寇准与友同出游,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杨大年刚好赶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出自:湖南长沙白沙井

⑤回文格

上下联互为倒读

据说清代北京有个“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游,进店喝酒,忽而想到这副回文对,非常得意。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后又将这副对联作为上联,然而他想不出下联,让纪晓岚对。纪晓岚道: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⑦ 联旁格

经过精心构思,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遠逝,返回達道游逍遙

⑧ 数字格

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萬头

四、有关对联方面的几个概念

⒈工对:在一个对联中,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⒉宽对:在一个对联中,有些字不是同类词相对的为宽对。

⒊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①借意义

酒债行处寻常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②借音

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A、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以“清”对“白”。

B、东郭沧江合;

西山白雪高

以“沧”对“白”。

⒋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

如果一句话分做两句说,前一分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就叫流水对。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⒌正对:上下句都从正面去说同一事物,互为补充,互为映衬。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⒍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⒎自对:在上、下联中以同类词相对。

吴楚东南坼;(“吴”“楚”自对,“东”“南”自对)

乾坤日夜浮。(“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⒏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如:

缥缈巫山女,

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

留在十三弦。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⒐合掌对: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合掌对乃诗家之大忌,故为联亦须注意。

五、对联的撰写

撰写对联除了依据以上各项之外,还要注意两点:

⒈下联不得出现上联中的字。

⒉上、下联句中的短语结构形式必须相对。如:

鸡声茅店月;偏正+偏正+名

人迹板桥霜。偏正+偏正+名

(温庭筠《商山早行》)

桃李春风一杯酒;联合+偏正+偏(偏正)正

江湖夜雨十年灯。联合+偏正+偏(偏正)正

(黄庭坚《寄黄几度》)

李鸿章 安徽合肥人 宰相

翁同和 江苏常熟人 司农

有人撰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百姓荒。

七字对联句子篇三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

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人从宋后羞为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比如有两幅对联: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

满山花果四季香 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横幅是:春光明媚 横幅是:奋发图强

(2)对联的张贴。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

(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对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为: 仄起式为: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

上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下联: 世人难逢我竟逢

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

上联的声韵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声韵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

(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说法,“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虽不够科学,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2)古代汉语中四声的演变。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3)现代汉语拼音四声与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现代汉语拼音一字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因此,古代汉语四种音调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即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简单地说,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

这可用声调表对应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 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平声,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例如:骑,骑马,平声,动词;骑兵,去声,名词。思,思念,平声,动词;思想,去声,名词。 誉,称赞,平声,动词,名誉,去声,名词。数,上声,动词,计算;数目,去声,名词。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讨论平仄问题。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

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平仄在诗词和联律中的交错。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交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五、对联的欣赏与评价

对楹联进行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我们提高作联水平,现以湖南专家对2005年春晚对联评赏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可得许多教益。如广东、广西两省的对联是:

广东: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专家点评:“春天故事”是讲深圳特区的发展,“三姐新歌”展示广西的新面貌,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除“春”与“三”有点失对之外,其余都对得工整,但“三姐”是一个专用名字,不好更改,视为一个整体与“春天”专用名字相对。仅管有点缺陷,但不必苛求。深圳在南海边上,是广东的一个重要区域,用它代表广东;漓江是广西的一条重要江河,用它代表广西。从平仄看,上联为仄起式,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

下联为平起式,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又如山东与山西两省的对联:

山东: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 湖口烟 天地奇观

专家点评:这幅对联从内容上讲上联讲人文典范,下联讲天地奇观,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外,但仔细琢磨,有匠心之意。孔子是山东人,关公是山西;泰山在山东,日出是一大景观;湖口在山西,瀑布为一大奇观,上下联并非一个讲山东,一个讲山西,而是在讲山东时将山西的人物和景观拿来并联,反之亦然,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选取的人物和景观又极具代表性,突出该对联的特色。可异的是,“义”与“范”都是仄声,“烟”与“观”都是平声,虽然不算破律,但读起来略显单调。

再如湖北与湖南的对联是:

湖南:八百里洞庭 凭岳阳壮阔

湖北:两千年赤壁 览黄鹤风流

专家点评:上下联对仗工整,如不细心琢磨,意境也不错。湖南的景点选洞庭湖和岳阳楼,因两相邻一体,顺理成章。湖北的景点选赤壁和黄鹤楼,则有可商之处。因赤壁不在武汉,与武汉的黄鹤楼不可能隔江相望,若改武汉当地的风物,如将晴川阁省略为“川阁”取代赤壁,像上联的洞庭湖与岳阳楼一样相邻一体,“览”起来顺理成章,这样就更好一些。此外,“岳阳壮阔”怎么去“凭”?“ 黄鹤楼”如何“风流”,这种风流又如何去“览”?这也是有些费解。

七字对联句子篇四
《对联》

七字对联句子篇五
《对联》

对联的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臵,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

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臵。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集句联

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在这里做“聚集”、“集合”解。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也有对集句范围加以限制的。如必须是唐诗之间相对,赋文之间相对之类。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的作品工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手脚而影响作品的成色。

集句联的起源大约同摘句诗互为先后。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王安石可为集联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联并非自王安石始,据《蓼花洲闲录》所载,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 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但比较普遍的是诗词集联,如  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

 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人想衣裳花想容

 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以上联句原来都是著名的诗句,文人们集诗句以成联,不但不会失去它诗的灵感,还能在所集之联中产生新的意境。有人干脆把诗中的对偶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对联处理,这种联叫摘句联,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便是摘自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对偶句,而集联和摘句则是连接诗歌和对联的一座桥梁。

我们说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一是它有比诗歌还要精练的语言,而且用字灵活自如,不受字数的限制,随意性强。这是它自身体裁的特点,诗歌则显得拘谨、死板了一些。

集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非游戏文字之类。作者非有一定文学底韵不能驾驭。否则宏篇在手,亦难成佳对。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经过自己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文山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对。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一副集句联要比自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显其才华的天地里,不懈地追索。其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 北宋初年大词人晏殊,得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一配对,苦思一年,仍未成对,还是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喜,如获至宝,后他将其写进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联殊非易事。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有过难成对句的尴尬。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

从以上两例可知,做一集句联非容易事。当然也有不少集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作者平时刻意留心,倾心专注,就一定会集成佳对。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作者文思敏捷,长期苦心积贮的结果。它确是“成时容易却艰辛”,一个平时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将唐诗宋词读遍,也不会达到集句成联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联,必须平时多读多写,博学广记。

下面我们按所集不同体裁分类叙述:

集诗句

集诗句是集句联中最为普通的,请看用毛泽东词和周恩来诗句集成的联:

不到长城非好汉

难酬蹈海亦英雄

不管是从音律上,还是从对仗上,都对得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感情贯通,浑成一体,只是“长”对“蹈”略显不工,然不失为奇绝之作。 请看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七字对联句子篇六
《对联》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七字对联句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七字对联 七字对联大全 猴年七字对联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七字对联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七字对联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2523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