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

2016-02-29 09:48:0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一)《古代女子外貌描写的句子》 ...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一)
《古代女子外貌描写的句子》

古代女子外貌描写的句子、成语、诗句、片段

(2011-07-16 01:15:42)

转载▼

标签: 分类: 素材

杂谈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亭亭玉立

雍容华贵

仪态大方

面若桃花

呵气如兰

一笑倾城

闭月羞花之容, 沉鱼落雁之貌

婀娜多姿

貌美如花

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树树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清平调1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2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装。

清平调3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阑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肤如凝脂,面如白玉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老婆庄姜夫人的诗。庄姜夫人如诗中提到,是当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别小看这句“东宫之妹”,这是明写庄姜夫人跟太子是一母所生,也就是王后所生,凸显她娇贵的身份。有人说这位美丽的庄姜夫人嫁给卫庄公之后,受到了冷落谗嫉,没有子嗣,所以卫人同情她,为她做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有人说”来自《左传》,力挺者是朱熹,不过这个解释向来很有争议,后人多认为

这首诗看不出什么同情怜悯的成分,纯粹是赞美,是庄姜嫁到卫国时卫国人拍马屁的诗。从解释的不同看起来,朱夫子也不是纯粹道学,相当有人情味儿——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人民同情美而无子的王后所做的诗也不愿相信这是无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马屁写的应制歌。

就算不看诗中的生僻字,单从字面也很好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庄姜夫人的美丽——其实这首诗里多数的语句还是在写庄姜的出身和排场,真正的外貌描写不过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

简单解释一下:“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至少是卫国的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健康美还是比较吃香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女神雕像,无论哪一个都是高大丰腴、有着结实的臂膀、修长的双腿和一个圆润的小肚子——可见在人类的“先民”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可以说,其审美观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民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天地战斗、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关于“美好”的想象呢?至于“白皙是美的”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承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因其苍白的面容而被赞誉为“有圣处女一般的容貌”;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白,不惜往脸上涂抹诸如鳄鱼粪便这种恶心的东西。(黑皮肤也很美,是现代才有的审美观。近几十年,法国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肤,就算巴黎没有海,也要拜托市长在塞纳河边铺上海边才有的细沙然后大家去晒太阳。)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总之,高大,说明出身娇贵、吃得好、营养好;白皙,说明她不用去室外劳动,从不经风吹日晒,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贵族的美,是一种贵族时尚,除非天生丽质,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硕人其颀”是说“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长啊”,原来古人所谓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一味的胖下去,还需要颀长优美才是好的;“衣锦褧衣”是说“她穿着锦帛织成的长斗篷”,这位庄姜夫人,不仅美,而且挺会穿,因为身材高,再穿个长斗篷,看起来就会格外修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既白且长,牙齿像瓜子儿一样扁而整齐;她额头丰满眉毛弯弯,浅笑盈盈,还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波——看看吧,令人惊叹吧?庄姜夫人几乎没有缺点啊!弯眉亮眼、皮肤雪白、额头丰满、长长脖子、牙齿整齐、手指滑腻……甚至还有俩酒窝……好事儿都让她赶上了,看来山东出美女所言非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几千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变,除了皮肤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长脖子等以上提到的优点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很美——以前我们认为樱桃小口是美的,后来西风东渐之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大嘴之美了,这可能算是中国人审美观里比较强烈的一种变化,可是,《硕人》这首诗里并没有对嘴巴的描写,可能那时候的人不太注重嘴,只注重电眼吧?又或者庄姜夫人是个像朱丽亚·罗伯兹一样的大嘴?人们给她虚美隐恶了?无考。

在那种时代,女人想要在书里留名是件多么难的事,庄姜夫人以“色”走进了《诗经》,走进了《左传》,走进了朱夫子的研究论文等等等等一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著作里,也算个历史奇观吧。不管怎样,这个高个子美女已经袅袅婷婷地站在了黄河旁,带着她的绝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里行间,悠悠千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红楼梦》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 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抉乍飘今,闻麝 兰之馥郁;荷衣欲动今,听环佩之铿锵。届笑春桃今,云堆翠髻;唇绽樱颗今,榴齿含 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 今。满额鹅黄。出没花问今,宜嗅宜喜;徘徊池上今。若飞若扬。蛾眉颦笑今,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今,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今,冰 清玉润;慕彼之华服今,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今,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今,凤翥龙 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 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 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之西施

浙江诸暨苎萝村,倩女西施浣纱人。水面游鱼遇她沉,吴宫王者宠伊昏。

舍身许国雪君恨,带誉归朝引后忖。范蠡相知携汝去,泛舟五里隐烟云。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落雁之昭君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之西施

浙江诸暨苎萝村,倩女西施浣纱人。水面游鱼遇她沉,吴宫王者宠伊昏。

舍身许国雪君恨,带誉归朝引后忖。范蠡相知携汝去,泛舟五里隐烟云。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落雁之昭君

王蔷常叹汉宫怨,玉女应招赴北奴。绿草青山迎汉女,

胡笳羌曲进夷屋。

单于悦后不南进,百姓欢卿消战书。骚客诗吟落雁女,游人留步冢青孤。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闭月之貂婵

貂婵拜月闭冰盘,佳丽忧民叹国残。王允巧施美女计,娇娃戏弄恋美男。

若无父子争风事,哪有群雄略土繁。巧计虽施身已贱,

良方过后国仍艰。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羞花之玉环

初嫁虽为皇子妃,鸣钟食鼎愿亦随。明皇不忌悖伦事,瑁子无能酿是非。

妃子笑迎枝果到,禄山献媚战刀飞。诗人空赋长生殿,腴女无颜马嵬缢。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

这是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句子.

还有写宝钗的句子

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更具一种妩媚风流.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1.一身水绿色的印花锦缎旗袍,围着红狐围脖,脚上蹬着同色的皮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二)
《小说中的外貌描写》

小说中的外貌描写

(一)、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人物的貌特(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像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 "的。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 的 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 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 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 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划、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 托尔斯泰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 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并 不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 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 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 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 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 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动摇变节。《红楼梦》的王熙凤美丽俊俏, 却心毒手狠。

注意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貌特(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例如:他,一个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两只大又圆的眼睛,时而忽闪忽闪,流露出一股可爱的神态,一会眼珠左转右转,十分机灵的眨着眼,高翘的鼻子下一张灵巧的小嘴,别看它小,从早到晚就属它最勤劳。最有特色的是他那蓬松的西瓜太郎的发型,走起路来忽上忽下,像个不知疲倦的精灵。

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刻画,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 她的脸好象绽开的白兰花,笑意写在她的脸上,溢着满足的愉悦; 她听到这儿,噗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投进池水里,脸上漾着欢乐的波纹; 他吓得面色如土,舌头僵住了,说不出话来。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三)
《名著中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外貌描写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林冲外貌描写头里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鲁智深外貌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王,真是人间岁神。————武松外貌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外貌描写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刘备外貌描写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外貌描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外貌描写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对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齐天大圣”孙悟空外貌描写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纠纠威风欺太岁,昂昂志气压天神。————猪八戒外貌描写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环绦紧束龙头结,芒履轻缠蚕口绒。丰采异常非俗辈,正是那清风明月二仙童。————五庄观两小童外貌描写面如傅粉

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哏声响若春雷吼,暴眼明如掣电乖。要识此魔真姓氏,名扬千古唤红孩。————红孩儿外貌描写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得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到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前来问道……。————刘姥姥外貌描写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刘姥姥进荣国府前既激动又害怕的样子。为了平静自己的心情,她“掸了掸衣服”,并且“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连用两个“蹭”字把刘姥姥走路的情形勾勒得一清二楚,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刘姥姥此时紧张迟疑、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塑造出一个活脱脱的未经世面的农村老太婆的形象。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____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对贾母的描写这一段是林黛玉初见贾母,因为这一章是很有名的,包括了贾家三朵花的描写及两玉相会,所以贾母的出场比较薄,不过也可以看出她对林姑娘的疼惜之情!有没有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好段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要好把段子打出来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悭

吝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西非喜含情目。(红楼梦)指如削葱根,空如含朱丹,腰若流玩素·····(孔雀东南飞)他体格强壮棕红色的脸,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红与黑瓦列诺先生的描写)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宁静时,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象是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一瞬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不愿做力气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弃与怨恨,经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毒打。(红与黑于连的描写)木尔小姐名叫玛特儿,是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但“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红与黑)“我的天,大打出手,好不激烈!”一位进来的公爵答道,对这种接见丝毫不感到困惑,他穿着绣花的宫廷礼服、长统袜子、短靴皮鞋,佩戴着多枚明星勋章,扁平的面部流露出愉快的表情。他讲的是优雅的法语,我们的祖辈不仅借助它来说话,而且借助它来思考,他说起话来带有很平静的、长辈庇护晚辈时特有的腔调,那是上流社会和宫廷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独具的语调。他向安娜-帕夫洛夫娜跟前走来,把那洒满香水的闪闪发亮的秃头凑近她,吻吻她的手,就心平气和地坐到沙发上。(战争与和平)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于是他进场不到五分钟,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男宾们都称赞他的一表人才,女宾们都说他比彬格莱先生漂亮得多。(傲慢与偏见)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羊脂球)他外表丑陋——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巴黎圣母院)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黛玉)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更具一种妩媚风流.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宝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迎春)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宝玉)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王熙凤)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妙玉)——————以上皆出自《红楼梦》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 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少年闰土》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边城》 炯炯的双眼,却不失之灵力则秀气,黑月双眉,却不则其志气!! 《竹寄》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五)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打印》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李娃传》的思想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第一章第三节,第36—40页。

二、分析《水浒传·李逵负荆》中的李逵形象。

参考答案: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第四章第二节,第178页。

三、请你谈谈对《水浒传》主题思想的认识。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有三种说法:一是农民起义说,二是市民说,三是忠奸斗争说。这三个观点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它所刻画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为依据,作者把这一历史上并不出色的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家喻户晓的农民起义。《水浒传》塑造了一些农民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最后梁山英雄受招安,被利用去征方腊,遭到残酷镇压的命运,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悲剧。《水浒传》的确是一曲农民革命的颂歌。

水浒故事长期在城市流传,市民群众和艺人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创作者,他们并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并不真正了解农民,他们是用市井细民的眼光来观察农民起义的。因此,在他们的渲染与修饰下,梁山义军虽然还保留着某些农民起义的特点,但它实际上是被市民观点改造过的一次农民起义,小说中更多的是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也多少反映了市民的心声。《水浒传》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市井社会,不见田野庄稼,不见农业耕作,而只有酒楼妓院,瓦舍勾栏;不见地主恶霸的地租剥削和高利盘剥,而是衙吏猖獗,地痞流氓横行。《水浒传》里的官逼民反,官是封建官僚,民是市井细民。另外,书中宣扬的是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表现为见义勇为、扶困济危、刚强义烈、恩怨分明、受恩必报的道德原则。所以《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英雄颂歌。

水浒故事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最后加工者把它们联缀成长篇巨制时,又用忠奸斗争的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因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了多元融合的趋势。

四、《水浒传》是如何塑造传奇式的英雄的?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神态各异、光彩夺目的英雄群像。《水浒传》以 “众虎同心归水泊” 为轴线,描写英雄人物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百川入海,汇集到梁山泊。他们上梁山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奔上梁山、逼上梁山和拖上梁山。第一类是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他们大多出身在社会底层,对黑暗社会早已满腔怒火,一触即发,只要遇到适当的机会,以一些突发事件为导火线,点燃他们心中的怒火,便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奔上梁山,表现了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李逵、鲁智深、阮氏三雄等。 第二类是如宋江、林冲、杨志、武松、柴进等人,他们虽然对统治阶级有不满,同情被压迫人民,但或因出身高贵,顾念“清白”身世,不肯落草;或有较好的地位,留恋小康生活,不愿铤而走险。或因“忠孝”思想束缚,不肯“犯上作乱”,因此一定要被统治阶级逼得走投无路,而且还要经过一番严重的思想斗争,才被动地被逼上梁山。

第三类人物,或是出身大地主、大富豪之家,或是身居要职,是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以消灭农民义军为己任,但是在与农民起义军的搏斗中被打败、被俘虏,被客观形势逼得无路可走,又为宋江等人的“义气”感动,只好“暂居水泊,等待招安”。他们是被拖上梁山的。他们加入义军,一方面壮大了义军声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消极因素,加速了这个英雄群体的解体。如卢俊义、秦明、关胜、呼延灼等。

《水浒传》继承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以平民百姓为作品的主人公,小说虽然仍是歌颂英雄,叙写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但与《三国演义》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它把出身农民、渔民、城市平民的下层人物作为英雄来歌颂,把他们放在主人公的位置,即使出身高贵的柴进、花荣等人,也把他们平民化了。《水浒传》包罗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屠夫、和尚道士、小贩小偷、市井无赖、妓女虔婆等,人物角色比《三国演义》要丰富得多。

《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是古代英雄人物与农民、市民阶层理想人物相结合的产物。《水浒传》所描写的草

莽英雄,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英雄勇和力的象征,不过他们征服的对象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社会的奸贼。他们具有蔑视统治阶级权威,蔑视敌人的武力,具有战胜敌人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他们体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道德理想。他们性格直率、真诚,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个性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不受敌人的威胁利诱,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统治阶级无所畏惧,甚至对皇帝也说些大不敬的话,对自己的领袖也不曲意逢迎而敢于直率批评,性格豪爽,不为礼节所拘。他们“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体现了与封建理学相对立的“童心”。 《水浒传》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要算宋江,在他的身上存在着两极的对立,即义士与忠臣的对立。从中反映出了正统文化儒家忠孝思想与市民文化侠义思想的对立,也揭示了宋江性格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宋江一出场,作者就介绍他是“孝义黑三郎”,“为人仗义疏财”,特别强调他喜好结交江湖好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同时他一出场也就受到严峻的考验。宋江私放晁盖,说明他把“义”当作最高原则,当他“担着血海似的干系”放走了犯有“弥天大罪”的晁盖之时,他实际上也犯了背叛朝廷的“弥天大罪”。不过此时的宋江放走晁盖主要是出于挽救心腹朋友的江湖义气,主观上并没与反叛朝廷、聚众造反的意思。而杀惜之后,他经过一番周折奔上梁山,又因为守孝 “奔丧” 回家被捕刺配江州。在江州浔阳楼上,宋江题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忠孝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不甘屈辱、要施展抱负的豪侠思想同时也在他心中激荡,这正是宋江的双重人格。宋江私放晁盖是他人生中一大转折,而江州题反诗是他人生中的又一转折。之后,他被黄文炳告发,被判死刑,梁山好汉劫法场把他救出,宋江已经无路可走而奔梁山。宋江虽然上了梁山,带领千军万马与封建王朝进行对抗,但他并没有摆脱忠孝伦理思想的束缚,他把忠与义统一起来,用“义”团结众人,而为的是实现忠心报国的目标。他在上山之前,曾对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为人一世。”上山后,他不断向义军灌输忠义思想,在晁盖死后,他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对于归顺梁山的朝廷将官,他一再表示自己上梁山是为了“权时避难”,日后“专等朝廷招安”。他没有在身陷绝境时向朝廷投降,而是在义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带领梁山泊义军去接受招安,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报效朝廷,是“顺天”“护国”,是忠义两全,结果带给义军的是毁灭的悲剧。宋江既是忠臣孝子,又是侠义之士;既是梁山泊的领袖,梁山事业发展的功臣,又是葬送梁山事业的罪人。在《水浒传》以前小说中还不曾成功塑造出象宋江这样具有复杂性格的典型人物,当然小说夸张了宋江的谦虚,逢人就让位,给人虚伪的感觉,是其败笔。

小说评论家金圣叹对于 《水浒传》 的人物个性化非常赞赏,他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人物的个性化体现在传奇性与现实性、凡人与超人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

五、请谈谈《三国演义》古代小说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他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在文艺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它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四五十部历史演义小说。他的章回体体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手法都对后代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对戏曲和说唱文学也产生重大影响。仅京剧一个剧种,流传至今的三国戏就有一百五十多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都有三国戏。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 的说唱文学作品遍布全国各地。《三国演义》的续书,有万历年间酉阳野史编写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三十九回,另有《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回,亦名《后三国传》,清梅溪遇安氏著。

《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三国演义》的成功,使三国历史得到普及,它的故事脍炙人口,它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也为世界人民所热爱,俄 、日 、朝、美、法等国都有全译本。

六、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1)、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

出色的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演义》写了大小40多场战争,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又有街亭之战等激烈的中小战役。还有许褚裸衣战马超这样的搏斗场面,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开山祖与典范之作。

(2)、宏伟的艺术结构

《三国演义》叙述百年的历史,出场人物多至数千人,历史事件头绪纷繁,所以安排全书的结构是一件难事。但作者以其杰出的艺术才能,描写东汉末年的历史,将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及其内部的斗争安排得有条不紊,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

(3)、典型人物的塑造

《三国演义》把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放在重要地位,在故事情节的演进中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用浓墨重彩、夸张和渲染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4)、虚实结合的辩证艺术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其主要情节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物性格基本符合历史人物的面貌, 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结局大体符合史实。小说中虚构的情节,作者采用了张冠李戴、移花接木,铺叙穿插、本末倒置等办法在艺术上进行加工,采用了大量民间传说,如“桃园三结义”、“关张古城会”、“蒋干中计”、“七星坛祭风”、“华容道放曹”等都没有历史依据,都是从民间故事中来。这些虚构部分基本符合历史,使人不易觉察出是虚构的,完全达到了乱真的地步。

七、为什么说《西游记》描绘了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

第一、这个神话世界向人们展现的是广阔的描写空间、奇丽的幻想环境,有对自然环境的美化,主要是对仙地佛境的描写。 一翻开《西游记》,读者就进入了一个奇丽的境界: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花果山,接着又是“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的水帘洞,其中描写众猴如何好奇,石猴如何探奇,儼然一篇优美的《桃花源记》。现实世界也许有这么一个水帘洞,但在作者的笔下,这块人间的净土却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其间虽有人间之烟火,却无尘世之纷扰。人们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可以“称王称圣任纵横”,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这种美化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西游记》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与僧道有关的诸境的描绘,更是令人神往。

第二、优秀的浪漫主义小说, 从来不是孤立地描绘什么幻想世界、未来世界,而是让环境描写服从于形象的塑造,努力使环境和人物达到和谐的统一。《西游记》的环境描写之所以能够清楚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除了其独特的美感效果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有一大群神魔形象在这广阔的天地、奇幻的世界中活动着。于是,奇幻的环境孕育出奇幻的人物,奇幻的人物反过来又改造奇幻的环境,从而在奇幻的环境中演出奇幻的故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第三、浪漫型的神魔小说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不是让人物服从于环境,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在性格特征基本定型之后,通过虚构的种种环境和事件,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简言之,不是环境改造人,而是人改造环境。因此,《西游记》取经途中幻设的种种险境和奇事,正是为了通过对取经人物改造环境、征服一切的反复描写,达到渲染性格的目的。 像三调芭蕉扇就比较集中、生动地表现了这种奇幻人物征服奇幻环境的斗争。

八、《镜花缘》的讽喻艺术分析。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对神话传说进行生发虚构,来组构象征体系、表现讽喻意味。

1、承用旧名,杜撰新事,如女儿国的故事

2、抓住一端,生发开去。如君子国之人的好让不争。在这片和平安宁的乐土上,人心向善,好让不争,互敬互谅,讲信修礼。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吴氏二兄弟对于“天朝世俗之事”的直率批评深刻尖锐地揭露了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良风气,以君子国的“礼乐之邦”,“惟善是宝”和现实世界的诸多社会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嘲讽之意甚明。 3、漫画解释,类型勾勒。如毛民国、犬封国、长臂国社会的腐败包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于是虚构了君子国、大人国等来影射当时浅薄的世风。在君子国,“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举止言谈之间都彬彬有礼。

九、《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及其原型。

“那吒”最早出现于汉译密宗系统的佛教经典中,据说他是毗沙门天王五太子之一,乃守护佛教之善神,有五头六腕。他曾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现出无物无我状态之本来身,并以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到了明《三教源流

搜神大全》卷七所载,名字已由“那吒”变成“哪吒”,故事也长多了,丰富多了。和《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对哪吒出身的简述差不多,《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到第十四回所述也大致如此。不过细节更加丰富生动。这三者渊源所自的故事究竟本源何在,如非一源,则所遵者谁先谁后?谁影向谁?恐怕很难稽考了。哪吒化洋归土,变佛为仙神。其中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处,少说也有两处。

一个是“莲花化身”,应该说明,中国秦汉时原来没有对莲花的特殊热爱,更没有赋予它丰富的比喻义。中国人重视莲花,并以伏地莲花比附南亚次大陆包括睡莲在内的多种莲花,那是佛教输入之后的事了。连理学家创作的名篇《爱莲说》,本根均在佛门。可是中国小说家把“莲花化身”,搞得非常具体而灵活得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颇见端倪,《封神演义》较之具体生动多了。(参考《封神演义》第十四回)奇更奇在这莲花化身灵活得用。你看他竟无三魂七魄,可又是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战场上大占便宜。凡是用勾魂术的,如“呼名落马”的张桂芳,鼻哼白光的郑伦,头顶现红珠的丘引,手持招魂幡的法戒,祭起“四肢酥”的龙安吉,哪吒是天生的不惧。余化的化血刀,见血封喉,哪吒受刀伤后,也能延宕时辰。如此塑造人物,既在常人意想之外,又在神魔小说容许的情理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另一点铁成金处是哪吒脚踏的风火二轮,也够神的。

把脚一蹬,驾起风火轮。只听风火之声,如飞云掣电。(《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据说“转轮王”能自天感得轮宝,转动轮宝(似为手持转动),降伏四方,是征服世界的大王。又说此王驾轮宝飞行空中,亦称“飞行大帝”。佛教袭用其说,有四大转轮圣王的说法。

在《西游记》等书中,李靖当了天兵总司令,哪吒充任前部先锋官。可是战不过孙大圣,远不如《封神演义》中那样神奇。又衍生出一个红孩儿,脚蹬风火轮,手执火尖枪,俨然又一个小哪吒。但因哪吒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太光辉夺目,以致这位仿制品显得轻飘飘的,哪吒的那些法宝也不好让他继承,只有捶鼻子出三昧真火是一个新招。

十、《红楼梦》的悲剧艺术论析。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等。虽然各自的叙述不尽相同,但都道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既标出了事物的两极,又标出了两极从有到无的变迁、冲突和毁灭过程。王国维之所以称《红楼梦》为“彻头彻尾之悲剧”,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到了《红楼梦》与传统悲剧不同,与世界著名悲剧相通的艺术形态。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悲剧具有三重意义。第一,从题材的表层意义看,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写时代悲剧;第二,从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写文化悲剧;第三,从题材的象征意义看,则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写人生悲剧。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具有典型意义。

1、家庭和社会的时代悲剧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盛与衰总是同时存在而又彼此包涵的,由衰而盛,盛极衰来,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清王朝也是这样,虽然当时出现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但其弊病和危机比起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或许更为可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精神统治,对思想文化采取了历史上少见的箝制与麻醉的政策;另一方面,在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占有大量庄田和享有种种特权的上层贵族,由于失去了开国之初一定程度的淳朴、节俭的作风,骄奢淫逸的风气日益蔓延,日臻腐败。

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这是贾府衰败的首要原因。主子们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奢侈浮华,出多入少,这是贾府败落的原因之一。《红楼梦》中荣宁二府,是开国勋臣之后,但日渐败落,正如第二回冷子兴所说:“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里作者借冷子兴的口,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这个贵族世家从荒淫奢侈到后继无人,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都日渐衰败的悲剧命运。奢侈浮华,出多入少,这是贾府败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顿对贾府来说很平常的螃蟹宴便需花费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感叹道:“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为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大兴土木,建成了大观园,奢华糜费程度惊人,连过惯皇家生活的元春也不禁摇头叹息。贾府的排场是在入不敷出的境况下勉强支撑起来的,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取地租,可是,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已不可能填满贾府这种无底洞的消费。后继无人,是贾府衰败的第三个

原因。荣宁二公在马上打江山,建立起贾府事业,他们的下一代雄风犹存,可以守成,但到了第三代,即“文”字辈,已经退化为昏聩无能之辈,贾敬一心烧丹炼汞,贾赦则贪婪,荒淫,唯独贾政风声清肃,却庸碌古板,不通庶务。至于第四代,即“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环,以及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等,则堕落为一群聚赌嫖娼,淫纵放荡之徒,荣宁二公的基业终于毁于儿孙之手。《红楼梦》所揭示的贾府末世气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而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透过表面的繁荣,却看到了封建末世的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

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光宗耀祖。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孩作妻子,主持家政,继承家业。可是他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要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这样,他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庭的利益,以门当户对为标准,也不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他是以志同道合为标准,去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的。

面对黛玉、宝钗这样两个才貌不相上下,而思想性格迥异的少女,宝玉的选择就不只是表现了婚姻自由的要求,而且还表现了反对封建束缚和个性自由的要求。

贾宝玉与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情,是建立在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的叛逆和争取个性自由基础上的。但是,在贾府日益衰败的条件下,贾两家希望宝玉和宝钗结成“金玉良缘”,以贵护富和以富补贵。贾府的家长们也希望以“德貌工言俱全”的宝钗来作宝玉的贤内助,主持家政,继承祖业。在关系着家族兴衰的问题上,封建家长决不会让步,他们不顾宝玉、黛玉的愿望而狠心地扼杀他们的爱情,造成宝黛爱情悲剧。但是贾宝玉顽强地反抗着,被迫与薛宝钗结婚,“到底意难乎”,最终“悬崖撒手”,造成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表现了作者要求建立在思想感情一致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是近于现代色彩的爱情婚姻观,使《红楼梦》远远超过了《西厢记》、《牡丹亭》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2、以女子命运为代表的文化悲剧。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和这种美被毁灭的悲剧。作者不仅哀悼美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促使人们对封建的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作为中国伦理性的文化特征,是将人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然而,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重人”的意识,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这是一种缺乏个性意识的“人学”,它造成了中国历代所传扬的一种善良、忍辱负重的美德。“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得人的价格”(鲁迅《灯下漫笔》)曹雪芹深刻的揭示了这种文化意识所造成的悲剧,这种悲剧尤为深刻地体现在弱女子的身上。 《红楼梦》围绕着“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贾府“四春”,免不了“原应叹息”的命运。无论是名列正册的史湘云、李纨、妙玉、王熙风,还是大观园里的女奴如晴雯、司棋等等,都逃脱不了悲惨的结局。百花争妍的大观园终于变成了寒风萧瑟、草木凋零的荒园了 大观园里少女们的悲剧是封建主义压迫造成的,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个别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在爱情上,她分明对宝玉情有所钟,但她却将这种感情封闭到庄而不露、热而不显的地步;在才学上,她

是大观园中唯一可以和林黛玉抗衡的才女,但时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范别人;在生活上,她也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美能力,可她却常常用封建意识去扼杀或压抑自身的爱好和情趣。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不喜之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她的感觉也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一种不生不死的浑沌状态。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我们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看到封建文化如何地消磨人的个性,蚕食人的灵魂。

林黛玉虽然与薛宝钗不同,她有着与封建文化抗争的一面,但又有着封建文化很深的烙印,从而也造成了性格的悲剧。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缺乏,表现在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的身上。林黛玉虽然在意识上要摆脱这种依附,但在灵魂深处,却已被这种依附折腾得精疲力尽。当宝黛爱情发展到成熟的时候,我们看到黛玉并没有因爱情的幸福而振作起来,反而越发憔悴了。她想到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她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凄凉甚至绝望。于是;她的病更加沉重;内心更加痛苦,两者恶性循环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走到了尽头。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六)
《古代小说中岁时节令娱乐描写的民俗价值与文学功能》

古代小说中岁时节令娱乐描写的

民俗价值与文学功能

刘佳樊庆彦

[摘要]中国古人在传统的岁时节令期间进行大量的民俗娱乐活动,而古代小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其中的民俗娱乐描写丰富着小说的题材,发挥着其文学功能。同样岁时节令娱乐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也充分显现出它的民俗价值。

[关键词]古代小说岁时节令娱乐活动民俗价值文学功能[中图分类号]l(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2)01—078—08

岁时节令,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

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El。而对中国人

大部分节日就已经产生,但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又影响了已经萌芽了的节日习俗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汉代,政治、经济趋于稳定,同时科学与迷信并盛,为节Et风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空

而言,传统节庆就意味着闲暇、欢乐、温馨和幸福,喜庆和娱乐就成为岁时节令永恒的主题。因此,娱乐活动与岁时节令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由于活动的普及和推广,古代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关习俗娱乐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尤其是表现

气,中国节日风俗才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佛教的宗教冲击,清谈玄学思想带来的玄

怪观念的冲击,民族融合的冲击,都使岁时节令

风俗活动的内容及性质开始向娱乐型转变。

唐代则是岁时节令风俗划时代的裂变时期,尤其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社会风俗演变提供了历史条件,节El变得欢快愉乐,风俗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大量的娱乐活动出现在唐人的节日里。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拔河、射箭、走马、游猎、斗百草……形式多样。反映出唐代人民丰

在古代小说中,成为小说文本不可分割的一个组

成部分,丰富着小说的题材,发挥着其文学功能。不但体现了娱乐活动对于古代文艺习俗的影响和

渗透,充分显现出它的民俗价值,而且赋予小说

深刻的审美意蕴。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积淀的结果,经历了一个起源、发展与变迁的漫长历史过程。原始崇拜、神鬼迷信、禁忌等

富的生活情趣与相对平衡的社会心理状态。由宋元至明清时期,游乐性的风俗持续发展,如元宵节放花灯烟火,到明代长达十夜,创历史之记录。龙舟竞渡之风有增无减,至于节日期间,玩狮舞龙、旱船秧歌、杂技百戏、体育活动等,均盛况

是岁时节令习俗产生的最早渊源。在先秦时期,

[作者简介]刘佳(1979一),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樊庆彦(1975一),男,山东

鄄城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0)

①参见韩养民、郭兴文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l一28页。

超前。①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顺应着岁时节令的规律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娱乐活动。一定的娱乐活动形式,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岁时节令之中。与此同时,娱乐活动在一定的岁时节令中,还往往有着十分集中的表现。诸如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中,中国古人总是要进行大量的娱乐活动。由于某些娱乐活动的日期不断重复,以致逐渐演化成一种特殊

18、22、53回,亦有相关描述。另外,《说唐演义全传》第12回中,秦琼奉唐璧之命进京为杨素进礼贺寿,时逢元宵节,与王伯当、柴绍、齐国远、李如眭一起观赏花灯。《薛刚反唐》第11回中.

薛刚元宵观灯,酒醉误伤皇子,惊崩高宗,导致

了抄家之祸。《西游记》第91回中,唐僧师徒四人在金平府元宵夜观灯,结果唐僧被前来受生香油的青龙山玄英洞三只犀牛怪掠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襄敏公元宵失子》中的十三郎、真珠小姐分别在元宵也被一伙窃贼掠拐而去。《百家公案》第48回中的美妇刘都赛观灯为赵王逼迫行奸;第62回王月英与郭华在元宵幽会。《喻世明言》卷二十三《张舜美元宵得丽女》中,怀春少

的节日——游戏节,有时还借助瓦舍、庙会等场所,无论在都市还是于乡间村落,都能因地制宜

地开展。因此,这类娱乐活动在古代不同的经济水平和民俗习惯相异的地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民俗娱乐活动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岁时节令都有相应的娱乐。如春节的舞狮、耍龙灯、踩高跷,元宵节的张灯、猜谜、放烟火、拔河,清明节的踏青、蹴鞠、秋千、放风筝,端午节的赛龙舟、斗百草、射柳、马球,七夕节的乞巧,

女刘素香在观灯时遇到了可意郎君张舜美。《鼓掌

绝尘》中,两情相悦却难以相聚的杜开先与相府侍妾韩玉姿,在元宵观灯时得遂良缘。而《灯月缘》中,才子楚玉更是依靠元宵灯节才发生了与蕙娘、翠薇、娇凤等美女的奇遇。显示出元宵节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

时至宋代,由于元宵灯会的盛行,“又有绢灯

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赏菊、放风筝,

冬至的赏雪等,而庙会期间还经常表演相扑、杂耍等社火娱乐活动。

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

旧京诨语,戏弄行人”。①由此而产生出“灯谜”

中国古代小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面

貌,自然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风俗描写。在古代小说中,就有许多关于岁时节令娱乐的形象记载。如《金瓶梅》中就花费了大量篇章描绘了西门庆

这种节日娱乐活动。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

于通衢,任人猜度,何其乐哉。明清时期灯谜游戏更为成熟,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一项习俗,并为上层贵族家庭所钟爱。《红楼梦》中先后写到四次元宵节,其中两次着重描写的贾

一家在岁时节令期间的种种娱乐活动。其中,第

15、24、42、78回写到元宵观灯、放烟火。第89、90两回写吴月娘等人扫墓、踏青、野宴、观耍,第6l回写西门庆一家及亲友饮酒、赏菊,第25回写吴月娘等人打秋千,第18回写吴月娘等跳百索,第15回写西门庆与李桂姐等人踢气毯,另外在第25回还提到了斗百草,等等。各种节日娱乐几乎应有尽有。不仅为小说营造了具体可感、生

府的元宵节中都提到了制猜灯谜这一娱乐活动。

《红楼梦》第22回写到了贾府第一次元宵节观灯制猜谜语的活动,场面非常热闹。而在制作灯谜时众人也是各施其才,兴致盎然。《红楼梦》中的第二次大型猜谜活动出现在第50、5l回中。但是

气淋漓的艺术世界,也显示了晚明社会商人家庭

追求享受的奢侈生活。

而同一种娱乐活动也曾在不同作品中出现。仅以元宵观灯为例,除上述提到的《金瓶梅》外,《水浒传》第33、66、72回,

《红楼梦》第1、

这与第一次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作者并不是安排

在元宵节那一天加以表现,而是提前着笔,好似先来一曲节日前奏,这就避免了写法上的雷同与内容上的冗杂,可谓灵活巧妙。第49回凤姐对大

观园中姐妹说:“你们今儿做什么诗?老太太说

①(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笈本。

了,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做些灯谜儿大家玩

明也。”②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

笑。”第50回芦雪庭众姐妹即景联诗时,贾母也叫她们:“有做诗的,不如做些灯谜儿,大家正月

里好玩。”这回回目的下旬即是“暖香坞雅制春灯

晚即“烧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但据晚明笔

记《帝京景物略》载:“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其又日:

“张灯之始于上元,初唐

谜。”一开始李纨、李纹、李绮三姐妹编了一套灯

谜奇文,但是她们制作的灯谜引经据词,需要有一定古籍文字修养功底才可能猜出来,而且太过雅致缺乏情趣。宝钗心思缜密,觉得不妥:“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相比之下,倒是史湘云用

也”;“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

“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

“而上元十夜灯之始,则始我朝”。③历代都把开市

燃灯定为制度,也能在小说中找到这一风俗形成

的原因。据讲史平话《宣和遗事》所云:“盖自唐

元宗开元年间,谓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

“点绛唇”曲牌名写的谜语:溪壑分离,红尘游

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富有情趣而又不落俗套,被众人笑为“刁钻古怪”。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节日的欢快气氛,以及人们对元宵节娱乐活动的喜爱。

种种岁时节令娱乐活动,真好似满天星斗乱银河,飞红万点花如海。不仅拓展了小说的生活畛域与审美内涵,也为作品增添了盎然的情趣。

灯。上元时分,乃三官下降之日,故从十四至十

六夜,放三夜元宵灯烛。至宋朝开宝年间,有两浙钱王献了两夜灯,展了十七八两夜,谓之五夜元宵。”《水浒传》第66回记梁中书的话说:“年例北京大张灯火,庆赏元宵,与民同乐,全似东京体例”;闻达也说:“可以传下钧旨,晓示居民:……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教府尹点视居民,勿令缺少,相公亲自行春,务要与民同乐。”这是民间的说法,④但按史籍所载:

睿宗好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

钟敬文先生曾说过:“古代文学创作中所反映

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因弥门禁,又追赐元年醇,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⑤

由此得知,唐设灯节,缘起于睿宗之好音律。《帝京景物略》亦引“乾德五年,宋太祖诏日:

的民俗现象,它不仅丰富了作品形象,本身也正是十分珍贵的民俗学资料。”①因而,对于古代小

说中的岁时节令娱乐活动描写加以考察,可以发

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的民俗价值。

首先,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节日习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小说中的岁时节令娱乐描写生动地演绎了民俗活动的发展演变,可以为我们的传统民俗考察提供

‘朝廷无事,年谷丰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

夜’。”可见小说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由宋代始,灯节活动中已有社火表演。如《水浒传》第33回,宋江在清风寨花荣处过元宵

节,花荣派几个亲随陪宋江去“夜看小鳌山”。热

有力的佐证。如元宵节张灯的习俗,始自汉代,

或谓源于佛教:“西域十月十三日,是中国正月之

闹之处灯烛萤煌,锣鼓喧天,喝彩声不断。社火

队“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宋江看得

望,谓之大神农变。汉明帝令燃灯,以表佛法大

①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见《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②(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引《僧法略

汉法本传》。天一阁藏明鸟丝栏钞本。

③(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明崇祯刻本。

④(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裁:“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士,献钱买添两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五十四《严挺之》。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80

“呵呵大笑”。①第66回中闻达也说大名府元宵节要“比上年多设花灯,添扮社火。”而且集贸易与

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

此时尚尤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③

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

娱乐于一会,增添了节日气氛。《杨思温燕山逢故

人》中亦谓:

“小番鬓边挑大蒜,歧婆头上带生

葱。汉儿谁负一张琴,女们尽敲三棒鼓。”明清时期,灯节活动更为繁盛,如《金瓶梅》第15回中写道:

……村里社鼓,队队喧阗;百戏货郎.桩桩斗巧。……卦肆云集,相幞星罗:讲新春造化如何,定一世荣枯有准。又有那站高坡打谈的,词曲杨恭;到看这扇响钹游脚僧。演说三藏。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

至清代,烟火则更为精巧。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烟火”条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列举了种种烟火名称,而李绿园所著《歧路灯》第104回“谭贡士筹兵烟火架”中,烟火匠则说:“这烟火架有几百样做法。”并列举种种

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

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④

因而,在宋元话本《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才

有如下的描写:

时值清明将临,安三老接外甥同去上坟,就便游西湖。原来临安有这个风

俗,但凡湖船,任从客便,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

这在《西湖二集》卷十四《邢君瑞五载幽期》中亦有所介绍:

西湖之盛,莫盛于清明。……杭州此日,家家上墓祭扫,南北两山,车马如云,酒樽食箩,山家村店,无处不是

名目,可见清代烟火故事的繁多及其制作之盛。

这些描写,为今人考察古代元宵灯节娱乐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小说中的岁时节令娱乐描写能够更为鲜活地表现传统民俗活动的特征。我国古时,除冬至外,民间对清明比任何节气更为重视,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同时一项重要活动是踏青:

北人重墓祭,……每逢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南人借祭墓

饮酒之人。

名为描绘宋代世俗社会生活场景的《金瓶梅》第89回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所描绘的春景亦是踏青之笔,而在第90回中还提到了踏青时的百戏表演。但《金瓶梅》乃成书于晚明时期,实际上展现的是当时的社会习俗。明清时期,清明踏青活动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行,随同表演的娱乐活动也愈为繁多。晚明的《帝京景物略》中曾记叙北京“高梁桥”的清明游乐活动:

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褰,骑者则驰,

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鸟履相望,

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②

由于宋代城市的发展,民间艺人的大量出现,使得踏青也开始与观赏杂技杂耍结合了起来。而南宋杭州清明前后:

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有如此之佳。缔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

蹇者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

①(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中,有一张记录南宋理宗赵昀寿筵时的“排档乐次”(即寿筵上演出的节目单)。他每饮一盏酒,演奏何种乐曲或百戏节目,都有严格规定。其中第十三盏酒的节目中有傀儡《舞鲍老》。

②(明)谢肇蒯:《五杂俎》卷二。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③(南宋)昊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明节”。清学津讨原本。④(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

毡地藉草,骄妓勤优,和剧争巧,厥有

扒竿、筋斗、捌喇(弹拨说唱)、筒子(变戏法)、马弹(马戏)、解数、烟火、水嬉。……是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

里……。①

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吉祥的节日。由曹丕所言可知,早在汉代,我国民间已有过重阳的习俗。《荆

楚岁时记》亦云:“九月九EI,四民并藉野饮

宴。”③故而《金瓶梅》第61回写重阳节西门庆家合宅在花园内饮酒,亲友也来集会,印证了这

一古俗。

史志中亦有相关记载。如《宛平县志》云: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担樽樯,挂楮钱,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际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岭。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俊余而后归。”《固安县志》日:清明日,各祭于先茔,加新土,

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赏菊、放风筝

等活动。登高这一习俗的产生与“九”这一数字也有关。古人虽然崇敬“九”,但也认为“九为老

阳,阳极必变”,④由盈而亏,由盛而衰,故“大

不吉”。因此或称“九月”为“忌月”,九月九日

供献牲醴,焚纸钱。祭祀毕,“乃爝馔享俊余,少

长成集,谓之清明会”。《顺义县志》云:清明节,妇女簪柳于头,以秋千为戏。“陈蔬馔,祭祖先,

为“灾日”。相传东汉术士费长房即持此说。《续

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

各拜扫坟,添土标钱,陈俊欢饮而散”。《肃宁县

志》日:该地清明节民人“插柳枝,妇女为秋千之戏,儿童辈放纸鸢,士大夫挈壶郊游踏青,挑菜”。其中情景与《金瓶梅》中所叙明代风俗基本

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

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⑤

这虽然只是迷信的说法,但反映出古代人民追求长生的心理。

另外,清明节与重阳节都有放风筝的习俗,这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活动,又经常成

相同。扫墓、踏青、野宴、观耍,将清明点缀得

分外生色。

再者,小说中的岁时节令娱乐描写还能够折

射出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理。从发生学的角度

讲,任何民俗都是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土壤之中,渗入到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特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念,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重阳节。重阳一说源于《周易》。书中将九定为阳数,“阳爻为九”,是为天数。“天地之至数,

为一种祛邪巫术,若某人不顺或多病,被视为有

灾星附身,将其名字写在纸鸢上,放在空中。剪断线绳赃物尽,灾即消。此即《红楼梦》第70回中李纨所说的“放晦气”。当多病的黛玉不忍放风

始于一,终于九焉。”②九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数字,

备受尊崇。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El与钟繇书》

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月九日,日、月两阳相重,故名

筝时,紫鹃给剪断了,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这是为黛玉“消灾”。古人乞求于巫术

和宗教的方式,通过放风筝活动来驱除现实生活

“重阳”、“重九”。“九九”又与“久久”谐音。

①(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高梁桥”。明崇祯刻本。②(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甥③(南朝

素问)》卷六《三部九候论》第二十。《四部丛刊》景明翻北宋本。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笈本。

④(清)俞樾辑《茶香室续钞》卷七“逢九为灾年”条引[清]董含《莼乡赘笔》云:此说原本于《灵枢》。其言日:“凡人最患年忌,由九而推之,年忌相加,则感之而病行。故人方七岁,是阳之少也。再加九岁,为十六岁;再加九岁,为二十五岁;再加九岁,为三十四岁;再加九岁,乃四十三岁;再加九岁,乃五十二岁;再加九岁,乃六十一岁。九为老阳,阳极必变,此皆人生之大忌。”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⑤(南朝

梁)吴均:《续齐谐记》。明顾氏文房小说本。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篇七)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施润泽滩阙遇友教》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施润泽滩阙遇友》教案

教材分析

《施润泽滩阙遇友》选自《醒世恒言》,由明代冯梦龙编写,本文是“三言”中最具有

明代中叶时代特征的作品。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我国江南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

封建经济相当繁荣的景象:许多新兴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以丝织业为主的手工业生

产飞速发展。本文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城镇的繁荣状况以及手工业者的思想、情感、愿

望,是“三言”中唯一从经济领域描写手工业者的作品。

教学目标

一.概括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归纳小说主题。

四.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 对小说主题中消极思想的分析理解。

2. 小说情节中的处处偶然巧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自行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有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什么道理?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但发财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绝不可昧着良心见利忘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体现这个道理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施复施润泽最大优点就是拾金

不昧,正因如此,他的命运得到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转机。

二.基础知识

1.识记字音

机杼(zhù) 商贾(gǔ) 辏集(còu) 喧阗 (tián) ....

埋怨(mán) 缫丝(sào) 无恙(yàng) 勉强(qǎing) ....

齑粉(jī) 恁样(nân) 瑕瑜互见(xiàn) 鬻身卖子(yù) ....

2.词语释义

喧阗:喧哗嘈杂

适来:刚才

大率:大概

望眼欲穿:殷切盼望

不期:没想到

刁蹬:刁难。 三.分析情节

1.故事梗概:用二百字左右简要概述故事要点。

施润泽出脱绸匹后拾得银两包裹一个,先是庆幸发财做起发家致富之梦,后经激烈的思

想斗争决定将包裹完璧归赵,并最终分文不取的送还失主朱恩。之后,施润泽为弥补短缺的

桑叶与他人一起过洞庭湖买桑叶并因而重逢朱恩,朱恩知恩图报坚持把自家的多余桑叶送给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恩人施润泽并且两人结为兄弟和亲家。与此同时,其他过湖买桑之人除一人之外皆因翻船葬

身鱼腹,最终施润泽因掘地得金,富冠一时。

2.划分结构:阅读课文,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划分成三部分,并为每部分拟一个简要的标

题。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施润泽拾金不昧

第二部分:第6—18自然段 施润泽滩阙遇友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 施润泽掘地得金

四.人物形象

分析主人公施润泽的形象。

施润泽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商人,当他拾到六两多银子时,善良的本性战胜了贪欲,于

是守着这银子,苦苦等待失主来认领,表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质,不要失主感谢,表

现了他的豪爽义气,巧遇失主朱恩,写出了他的真挚情谊。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的是

商人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小手工业者拾金不昧的品德和患难相助的友

谊。

五.小说主题

1.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施复拾金不昧的故事以及他和朱恩之间的交往,表现了明代中叶手工业生产者

的思想、感情、愿望,赞扬了他们忠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可贵品质、道德情操,歌颂了

劳动者之间在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

2.如何理解小说中显现的因果报应思想?

古典文学作品往往是“瑕”和“瑜”互见,糟粕与精华并陈,这篇小说也是如此。作者

虽然对施复的可贵品质及施、朱之间的友谊吃歌颂赞扬态度,但他艺术构思的过程充满着宣

扬因果报应的思想。文中的许多诗词和作者的说教,多是阐发这一观点,如“好人到底有好

报”等。

小说宣扬的报应思想,也是反映了当时手工业者的某些愿望和本性的。他们无力和重如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磐石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便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做好事,得好

报”上,从而就不可避免的宣扬了因果报应这一消极的思想。 六.写作特点

1.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最突出的描写手法,试分析施润泽拾银时的心理活动。

当他拾到六两多银子时,“心中甚喜”,为防别人看见还须“连忙包好”,“揣在肚兜里”。

这只是本能的想法,还来不及进行细致刻画。在回家的路上,有了充裕的时间,拾银后最初

的惊喜心情也以及落潮,才进一步具体打算起来:“有了这银子,再添上一张机,一月得出

多少绸,有许多利息。”甚至盘算十年后能翻出多少,真实地写出了施润泽作为一个商人的

善于计算的特点。但他又回过头来,替那失银的人想,他也许是个跟我一样的小经纪人,这

两锭银,就是他的养命之根,就会破家身亡。善良的本性战胜了贪欲,于是守着这银子,苦

苦等待失主来认领。这段心理描写,细致、真实,层次清晰,很好的表现了小手工业者施复

品质的高尚、心地的仁厚,改变了传统的商人重利、言利不言义的观念。

2.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的一种表现

方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一两个这种巧合的例子加以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偶然巧合,组成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所谓“无巧不成书”,说明

离开了偶然和巧合,也就没有了说书艺术。本小说恰当的运用了偶然巧合的方法,使故事情

节的发展波诡云谲,出人意料,具有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如:当年施复将拾到的银子还给

失主,后来在滩阙恰恰与失主相遇,小说的这一基本情节就建立在巧合的基础之上。作者为

了使这一巧合更加可信,还在前面进行了层层铺垫,把“大偶然”分解为若干小偶然,使它

们连接积聚起来,就导致大偶然的出现。施、朱相遇虽属巧合,但又十分自然、毫不唐突。

七.课堂总结:

1.人物形象

施复:是一个拾金不昧、重视信义、不求回报,扶贫济困,渴望发家致富和具有奋斗、

进取精神的小商人。

2.写作特色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1)细腻的心理刻画。

(2)偶然巧合的情节。

八.课后作业

本文描写了施润泽与朱恩的真挚友情。生活中,你是否也曾拥有或正在拥有一份真挚的

友情?以“友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九.板书设计

1.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施润泽拾金不昧

第二部分:第6—18自然段 施润泽滩阙遇友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 施润泽掘地得金

2.人物形象

施复:是一个拾金不昧、重视信义、不求回报,扶贫济困,渴望发家致富和具有奋斗、

进取精神的小商人。

3.写作特色

(1)细腻的心理刻画。

(2)偶然巧合的情节。


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相关热词搜索: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描写女生外貌的句子 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说中描写古代小孩纸外貌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27137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