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论语十二首原文

论语十二首原文

2016-03-08 09:31: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十二首原文(共5篇)《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首原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问题。(4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于田家。绿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1) 试用自己的话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zx98.com

15、(1)(这首诗写诗人进村时所见到的景色。)绿树在村边环绕,青山在墙(村)外隐约横(歪)斜,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着诗人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乡滋

凸 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的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

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

母亲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

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

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踅(xué)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

觉却大不一样了”, “感觉” 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20.仿照第⑧段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2分)

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

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5.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中“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16.如果去掉第②段画线句子中 “意外的”、

“潮潮的”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2分)

17.第④段中“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

儿都不去。’”这句话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

(1分)

言外之意: (1分)

18.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

19.第⑦段中的“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

答案:15.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接上文所产生的强烈思乡之情,开启下文回故乡

的情景。(1分)

16.不好。(1分)因为这两个词起修饰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因“我”偶尔回

家而产生的惊讶、激动和喜悦之情。如果

去掉,就没有这一表达效果。(1分) 17.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1分) 言外

之意: “我”想和母亲同炕,多陪年迈的

母亲,更想重新体验温暖的母爱。(1分) 18.排比。(1分) 作用:结构整齐,节奏感

强,增强语言气势,更能把作者听了母亲

的话后内心“酸楚”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1分)

19.因为故乡的“路依旧、山依旧”,而“我”

却已是40多岁的人了,母亲更是白发染霜

雪,因此,我感觉“岁月流逝、物是人非”。

(2分)流露出作者当时内心的失落(落寞、

哀怨、叹惋)。(1分)

20.答案示例:长江,就像巨蟒的身躯,虽蜿蜒,却既柔和又灵动。

赌博(网络游戏),就像有害的论语十二首原文

毒品,虽刺激却伤身又损财。 2分,只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句式基本相

(同即可)

篇二:《2013年人教_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12章原文,翻译,练习题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十二首原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他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重点注释

1.字词解释

(1) 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 不亦说乎 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2.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

4.出自本文的成语 1)温故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3)择善而从 4)三十而立 5)三省吾身 6)逝者如斯

练习题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首原文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不思则罔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过

C、人不堪其忧 可以,能够 D、不舍昼夜 舍弃

3、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很多成语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三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重点强调了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D 7、C 8、D

9、略 10、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曲肱而枕、„„等等

11、强调了复习和独立思考,举例略。

篇三:《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上课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论语十二首原文

三.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篇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二章名句阅读答案。<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十二首原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十二首原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十二首原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2875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