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面对死亡的句子

面对死亡的句子

2016-04-07 10:44:0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面对死亡的句子(共5篇)面对死亡面对死亡——读米奇·阿尔博姆有感“如果一个人要为了上天堂而准备行李,恐怕就是这样的:抚摸每一样东西,但一样都不拿。”这句话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却让我被其深深打动,陷入沉思,当我们得知自己即将离世,我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回顾以往读过的四部米奇的作品,每一部都涉及死亡的话题,其实他已经给了我很...

篇一:《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

——读米奇·阿尔博姆有感

“如果一个人要为了上天堂而准备行李,恐怕就是这样的:抚摸每一样东西,但一样都不拿。”这句话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却让我被其深深打动,陷入沉思,当我们得知自己即将离世,我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回顾以往读过的四部米奇的作品,每一部都涉及死亡的话题,其实他已经给了我很多启示。

其实我第一次对死亡有意识是小学时姥爷的离世,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见我了。”当我几天后在电话里听到妈妈哭泣的声音时我先是愣了一个小时左右,大脑空白,随后脑子里反复回响着这句话,不住痛哭。这就是我对死亡的第一印象,我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

初次接触米奇的作品是在初中,看了一本书叫《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整本书都离不开死亡的话题。那是一个维修工为了救人而步入天堂后遇见了五个人的故事,遇见的每个人都有与主人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米奇以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生前和死后的生活,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在死后,他明白了自己这一生走过的道路,主人公遇到的这五个人,有陌生人,有亲人,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主人公的妻子,她在四十多岁时留下主人公去了天堂,当他们在天堂再次相遇,我看到了爱与生命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不会终结。主人公因为与这五人相遇,他看到了自己本毫无意义的生活背后的价值。我也曾有过疑问,来到这个世界为了什么?读过这本书后,我明白生命从来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我们没有感知到罢了,就像书中所写,“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相约星期二》应该是米奇最著名的作品了,里面与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所谈论的课题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在这里,我只想写教授传授给我们有关死亡的课题。莫里与上一本书的主人公不同,莫里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死亡的,他从健康到生活不能自理,从侃侃而谈到说话困难,他就这样离死神越来越近。这如此煎熬的过程竟成了教授莫里用以传授人生哲理的途径,他是拥有怎样超乎常人的心态才能做到这样,想必这也是米奇把他写成一本著作的原因。如果是我,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是会在病房哀声不断,还是会面带笑容讲述人生的真谛?莫里的乐观告诉我,面对死亡是一种对自己的洗礼,离死亡越近,我们越能参透人生,在他与米奇的对话之中就能看出,名利、金钱在死亡之际变得一文不值,爱和付出才是生命之中的主角。

与莫里教授相似,我的姥爷也是步步为营,与死神慢慢抗争,从前我不懂,但看过《相约星期二》后,我才知道姥爷在与病魔纠缠期间还不忘为我庆祝生日,不忘与他的儿女说笑,那是怎样的难得。

高考结束后,我又拜读了米奇的《一日重生》,这又是另一种有关死亡的哲理。主人公因为亲情破裂,事业失败,又染上了坏习惯,因而走上了绝路,但在触到死神的指尖之前,他看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与她共处了一天,让他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这看似一个鬼故事,实则充满温暖。主人公在选择自杀时可谓事事绝望,生活已没有任何意义,可就是在他幻想之中与母亲共度了这一天,母亲的慈爱让他打消了死亡的念头,改变了他的一生。这让我不禁想到这些年发生的无数学生自杀的事件,如果给他们在跳下楼之前与父母共处一天的机会,让他们看到父母无私的爱,他们是不是就不舍得离开了。只要还活着,一切都可以重来。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在那一刻,我意识到,看妈妈的时候,你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爱。”

几周之前,我看完了《来一点信仰》,也就是文章开头那句话的出处,这本书也充斥着死亡的气息。一位犹太教堂的拉比,让米奇为他写悼词,这是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如何为一个还活着的人写悼词?于是,与和莫里教授相似,他开始了与“大先生”的多次谈话。

他放开拳头,伸直手指。

“我们什么也带不走。”

这是书中的一个片段,对我来说,那画面感极强,就像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当我们真正面临死亡时,我们什么都舍不得,却什么都带不走。

“真漂亮,是不是?”

什么?

“生活啊,”他说。

这是另一个片段,是信仰让这位拉比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然看得到生活的美,比我们很多正常人都要强得多。或许,信仰可以让我们更勇敢地面对死亡的到来,就如“大先生”所说:“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上帝就来了。”米奇本是无神论者,却在访谈后看到了信仰的伟大,我也一样,这正是我所处的环境之中所缺少的。

米奇的每一部作品都与死亡相关,想必他对于从死亡角度去思考问题十分擅长,他在四本书中呈现给我四种对于死亡的诠释,却又有共同点,那就是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在死亡之前我们会看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会有不舍,也会有解脱。从而,当我再想到妈妈说姥爷是在梦中度过生命最后一刻时,心里开始替他高兴,能没有痛苦地离开这世间的纷扰。感谢米奇,他对死亡的解读让我不再认为面对死亡时我们只有恐惧,他人只有悲伤,其实死亡是一种洗礼,我们会在面临死亡时怀念过往的人生,反省曾经自己所做的事;也是一种爱的延续,周围的人将记住死者曾经留下的印记。

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摆着米奇的另一本书,《时光守护者》,按照米奇的习惯,它一定也涉及了死亡,希望它能带给我又一种不同的思考,将我所学的心理学与死亡联系起来。

篇二:《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2015-12-22 10:50

来源:腾讯文化作者:许纪霖、张文江、黄剑波、成庆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每个人手里总是捏着一张终于要来临的走向死亡的船票。然而,最大的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恐惧的恐惧。一旦我们从各种高级宗教和文明当中了解到何为死亡,生死的意义,或许就可以战胜恐惧,从容面对。

双十一购物的疯狂、物质生活的丰裕,依然无法遮蔽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精神空虚。为什么要活下去?生命的意义何在?在充满不确定的人生中如何安身立命?这些心灵世界的苦恼困扰着许多不甘平庸、不愿在纵欲与虚无中彷徨的都市年轻一代人。面对死亡的句子

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第5期邀请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文江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

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成庆博士

他们分别从儒道、基督教和佛教层面谈及“如何对待生与死”的各种智慧,让年轻的听众在多元文明与宗教的对话中得到心灵的启示,选择适合自我的真谛与信仰。

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恐惧的恐惧

许纪霖: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上海,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的心灵似乎越来越空虚。上海不少有钱的人感叹说“我现在穷得只剩下钱了。”你再如何在世俗当得到快乐和满足,但是有一个你是无法避免的,那就是死亡。面对死亡,人们总是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即使我们自己还年轻,但是面对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死亡,依然让我们悲伤、让我们难过。那么我们怎么来面对、对待死亡?在今天这样一个稍微有点暖和的冬日,我们却谈一个沉重的话题。今天让我比较意外的是,来的更多的是年轻人,我本来以为中老年居多,可见不管是谁,我们都会面临死亡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生与死”。“生与死”连在一起的,但我们今天主要不是谈“生”,而是谈怎么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宿命,除了神,没有人是可以逃脱的。我们怎么来面对它、克服它、战胜它呢?只有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真正明白我们应该怎么活着。 我们先从一个最感性的话题切入,请三位嘉宾谈谈自己经历过的与死亡有关的人生,先请张文江教授。

张文江:谢谢大家在周末放弃休息,来参加我们的话题。我知道,在场的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朋友。

当初被邀请的时候,我有些犹豫,很担心谈不好。生死是极度严肃的事情,涉及内心最真实、最隐蔽的想法,对家里人都很难谈。尽管我主张好的家庭应该尽可能地交流这个话题,甚至认为能不能讨论死亡是检验是否好的家庭的标准之一。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尤其在健康的时候,不应该回避这个话题。不过,即使做到了这些,最后的最后,内心深处对于死亡的想法,依然只适合于自修自证,对此很难说清楚,甚至一旦说出来,往往就变肤浅了。

德国诗人席勒有一句诗:“当灵魂说话时,说话的已经不是灵魂了。”即使很真诚地谈说,听的人依然要打个折扣,因为最深刻的内容,表达时很难完全不走样。但是,讨论这个话题还可能是有益的,在这个场合和这个时候,让我们有机会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到底怎样看待死亡。 有一点我觉得是可以公开说的,而且很容易说清楚: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死后如何、或者彼岸世界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是,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及思考后的结论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真实态度,决定我们的人生如何行事。也就是说,你对待死亡的真实想法,无形中会指导你的现实人生,它涉及道德、涉及世界观、甚至我认为涉及人生的幸福程度。

回到学术上来,我是研究古典的,中国认识生死的态度,过去有三个方向:儒、道、佛。儒家对于生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孔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态度,如果允许不确切的表达,正好可以看成反过来:“未知死,焉知生。”当然,这不是佛经的原话,更精确的定义,等会儿请成庆博士解说。而道家的态度呢,可以用上庄子的话:“以死生为一条。”这句话出于《德充符》,“一条”注家解释不详,根据《大宗师》等其他篇章,可以认为“一条”就是一体,以死生存亡为一体。这就是中国三教的基本态度,和我们个人的生命体验相结合。

黄剑波:许老师说了,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接着刚刚张老师说的,这是一个严肃而且重要的话题,本质上是没有办法言说的问题。没有办法言说,还是得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这里来分享。我理解刚刚许老师的意思,先讲讲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体会、看法,不会马上进入到学理性的讨论。

首先,其实说这个问题我没有资格多讲,还没有到白发苍苍的年纪,对生命、对生活的体会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足够深的积淀。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死过,所以死亡是一个好像在未来的事情。虽然这个未来可能比较长,也可能比较短,但是毕竟没有死过,怎么可能来讲呢?当我们讲经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是一种想象当中的经验。但我想说的是,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几件事情确确实实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一点个人的感知。

第一个,我想到的一件事情,应该说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一个事件,就是我高中三年级要预备高考的时候,我爷爷去世。当时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这是一个大事,亲人的离世,尤其是你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人。更为重要的是在哪呢?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所以我第一次有机会亲自的触摸尸体,要为他穿衣、要为他预备后事。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从那时候,我真正地开始思考这个严肃的、重要的问题。虽然当时想得不是那么的深刻,但是我后来所有的思考,甚至包括我的研究,都与这件事情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第二件事情是最近一点的,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我与三位朋友,我们从重庆开车去云南,在路上发生一起车祸。后来我向当地的公安部门了解,那天晚上同时发生了好几起车祸,因为那天下雨,山里的高速公路非常的危险。这件事情其实也是对我冲击比较大的。在我自己觉得好像还年轻力壮的时候,甚至觉得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正在奋斗拼搏的时候,这样一件事情会在一瞬间把你的生命画上句号。这件事最近几年来对我的影响比较深。

从我自己这两件个人生活当中的经验,我看到:第一,确确实实死亡不是那么遥远,可能就在你身边。第二,死亡是一个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你不想讨论,但是你还是必须要面对、讨论的问题。谢谢!

成庆:首先说一个核心概念,如果说佛教对生死有什么彻底的看法,有四个字——“生死一如”。但如果从体验说起,按照佛教的讲法,我们其实已经生死过很多次了,所以不是说这一辈子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已经有无数次的生死,但这仅仅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当然,这无数次生死我们其实看不到,但没有关系,我们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观察。

我自己为什么对佛教产生兴趣,是因为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却看到过太多死亡,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死神”化身。为什么?我的邻居是因为车祸死亡;我初中的女同桌也是车祸往生;我大学12个人的寝室,有两位比较亲近的同学都相继因病去世。

我们通常说,老年人才会去思考死亡,这或许不对。因为当我们看到年轻人死亡的时候,那才真正可怕。为什么呢?老人们毕竟能够活到七八十岁,可是我小学五年级时,曾看见三楼隔壁班的一个小朋友,从栏杆翻下去,最后我只看到楼下的血迹,也听大人告知这位同学死了。但是当时我头脑里的一个想法是,这代表什么意思?死亡代表消失了,但消失意味着什么?然后我开始问我自己,是否是我死了就代表着你再也不会在这个世界里出现。因而我也开始常常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我为什么没有生在过去、没有生在未来,偏偏生在现在?

这些问题一旦联系起来,便会发觉死亡好像是一个可以不断思考的问题。最后慢慢的,当你接触到越来越多这些方面得问题时,你会开始反观自身。

几年前,我的父亲曾经又一次中风的经验。我的母亲告诉我,你快回来。在我的想象当中,中风意味着各种坏的结果,比如偏瘫什么的,但回去之后发觉我父亲正在有条不紊地安排各种事情,甚至谈到后事,但事实上,他的身体比较健康,见到我非常情绪也非常不错。在我守护的过程中发觉,我发觉半夜他上厕所时,其实不大需要有人去陪护帮忙,他的手脚有时候比我还快,也就是说,我父亲的状态糟糕不是因为他的身体状态,而是他对死亡的某种恐惧感。

从那个时候我就想,死亡可能在某个程度上更涉及到我们精神认知上面的问题。我想开场白我不要说太多,当然这方方面我还有更多的一些经验,暂时不表。当你看够了足够的死,你才会真正的去理解,佛教为什么要探究死亡问题。

许纪霖:听了他们两位回应以后,我也想向大家谈谈我的记忆。关于最早和最近所感受过的关于死亡的经历。

我最早的记忆,竟然与死亡相关。那时我仅仅只有一岁,我的姑父去世了,母亲带我与我的姐姐到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站在凳子上,与我的姐姐很奇怪第看着家里里很悲伤第围在死者的身边。一个小孩最早的记忆竟然不是别的,竟然与死亡有关的告别仪式,可见死亡对心灵的冲击有多么之大!

最近的一次与死亡有关的记忆,是去年元旦的除夕之夜,上海的外滩发生了踩踏悲剧,36位年轻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一位是我任教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生。虽然我没有直接教过她,但这个事件给我的冲击依然很强烈,那几天我总是感觉到一种说不清楚的压抑,我在给她的同学们上课时,可以感觉到她们的恐惧感。我特地去参加这个学生的遗体告别会,她的父母虽然很悲伤,但将整个告别仪式办成一个为女儿送行的婚礼,她就像新娘一样美丽,大家送她去天堂。每位参加者胸前佩戴着粉红色小花,大屏幕上放着她从出生到成长的一张张照片,就像上海人举行的婚礼一样。她喜欢远行,但这次买的是单程车票,再也不会回来。一个年轻的、活生生的生

命,昨天还在你的身边,骤然远去,照理说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但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这个太令人悲伤。

死亡是令人恐惧的,我们怎么来应对这个恐惧?事件发生之后,她班级的其他同学都非常害怕,学校马上组织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她们克服恐惧。心理学那套科学的方法可以让人暂时获得心理的平衡,来克服恐惧。但我心理学这套科学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何治本?我想恐怕还得要从高级的宗教和文明那里寻找智慧。只有你对何为死亡有明晰的理解了,你才能终极性的战胜恐惧,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的句子

张文江:我刚才说的观点,表达得还不够清楚。大家都提到,我们普通人都会体验到类似的经历,几乎和死亡擦肩而过,或者身边有人死亡,每个人都会产生感情上的冲击,甚至很严重的冲击。怎么认识这个冲击?我们通常会让它赶快过去,把它作为负面的情绪,赶快从悲哀里走出来。至少在我们的先人中,有一部分人不肯在这里止步,而是由此继续深入,直面死亡,探索死亡。这样做,对于研究人本身不可或缺,甚至可能有益于我们的人生。人怎么看待他的死亡?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及想过的结果如何,不管对和错,因为对和错很难判定,都会影响他的实际人生。

刚才许老师说起恐惧,我觉得心理学干预的效果不好,而对宗教的一般了解,也有点够不上。因为在真正恐惧发生的时候,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语词。真有死亡恐惧的话,是从一个人骨子里发出来的,不是你平常想象得到的。如果这个时候还是淡定从容,那就是真有修养的人,他一定在平时对此有所准备。这个真实发生的恐惧,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根源就在于“业力”。

为什么先秦的理论,有一部分支持我的讲法呢?在《易经》和《论语》、《庄子》中,“生死”这个词被表述为“死生”,以后在《荀子》里才出现“生死”(见《礼论》)。在《老子》、《孟子》中,没有这样的并列词组,后来佛教流行了,“生死”的用法才多了起来。在《易经》、《论语》、《庄子》中,反复出现的是“死生”,先死后生,向死而生,只有死衬托着生,才可以不轻薄,才可以有质量,才可以绽放它的花朵。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所谓“先行到死亡之中”,也可以作为参照。

黄剑波:我觉得讨论死亡这个问题,先回应一下许老师刚刚的一个表述,说到高级宗教对于死亡这个问题的回应。我自己做人类学的,顺便做一个广告,人类学,在座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至少在我们人类学的宗教研究来说,我们一般不太愿意用高级、低级宗教这种词汇。因为觉得所有的宗教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个角度来讲,虽然我个人有基督教的背景,但我觉得先可以从谈谈人类学整体上对死亡的看法。

我觉得死亡的问题首先有几个层面:我们很多时候谈论的是作为一个事件的死亡,死了,就是一个瞬间。但实际上,死亡,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过程。好比刚刚成庆老师也提到,按佛教的说法,可能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即使我们不用佛教的说法,其实我们每天可以经历到这一点也是一样的,每天在掉头发,你的细胞都有死亡、再生,这个事情其实本身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因此,现在我们往往仅仅关注于死亡那一件事,还需要看到其实死亡是一个更长的过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死亡按我看来,有一个个体和群体的问题。我们今天很多时候讨论个体的死亡,说这个人,单独的个体要死了,快死了,已经死了。实际上就算是一个个体的死亡,会发现也有很

多不同的鉴定方式,怎么算死了?我们最简单的说,没气了,叫做呼吸上面的死亡。我们还有更高级一点说,心死亡、脑死亡。谈论这些所有的东西,你发现还是在生理、机理层面上面谈的死亡。这个层面之上还要把宗教和人文的东西纳入进来,当我们讨论死亡的时候,不仅仅是个体,不仅仅是生理的,还应该是一个群体的、社会的、仪式的。就像刚刚成庆老师讲自己家里面故事的时候,会有一套的设置。包括刚刚许老师讲的例子,作为年轻的学生去世以后他家人会给他一套的仪式,按照特定的理念来操办一套仪式,而这个仪式,我觉得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死亡的维度。换句话说,死亡有一个仪式性的宣告和仪式性来处理的问题。

所以如果进一步谈到基督教的理解,也稍微做一个说明,我并没有代表基督教说话,因为无法代表,只能说我个人的理解和经验。

本身基督教对死亡的看法,我觉得需要有一个背景的了解是什么呢?就是说基督教谈到死的时候,就是刚刚所讲的意义继续延伸的话,不仅仅在讲身体和肉体的死亡。基督教层面上面的死亡,其实更核心的一个概念是隔绝的意思。我们一般所讨论的死亡,身体的死亡指身体与灵魂隔绝。而在基督教的层面上面谈的死亡,另外一个层面是说灵魂的死亡,这个灵魂的死亡,就是亚当夏娃的故事。当亚当、夏娃犯罪以后,谈到他们罪所带来的死亡,当时其实亚当、夏娃并没有直接的身体上的死亡,活了很多年,当然最后还是死了。

灵魂的死亡表示的是什么呢?表示的是一个人的灵魂与基督教所相信的上帝之间的这样一个隔绝,所以我们看到隔绝才是基督教理解死亡的更核心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基督教来说,当一个人恢复和上帝的关系或者成为基督徒,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只是暂时性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个逗号,而不是一个句号。换句话说,这个死亡,虽然是肉体与灵魂的分离,是短时间的分离,但是信徒在等候,在进入“阿爸父”的怀抱,安息、等候之后,会有身体的复活。这是在基督教最核心的一个信仰的宣告当中,《使徒信经》里面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讲“我信身体复活”。 基督教对于死亡的处理,确实也会提到现在的死。如果参加基督徒的葬礼,会写上这样一个对联或者唱这些诗歌,说“息了劳苦”。所谓“息了劳苦”,世上劳苦,现在安息可以睡觉了,这也是在《圣经》里面多次用的一个词汇,描述信徒的死。信徒虽然死了,不过是睡着了,在等候被唤醒,身体复活,以至于可以永远活在与上帝的同在和爱当中,这是基督教的理解。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从神学上面不仅仅处理身体的死亡,还处理仪式性的死亡或者永恒的问题。所以这是我一个有限的,对基督教关于死亡问题简单的介绍。

成庆:佛陀谈论死亡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他会问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可以问问自己,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佛陀给的回答很奇怪,他说死亡的原因是因为你生了。这个话其实很有逻辑,如果没有生,一定会没有死亡。因此,佛教从一开始就认为,如果从生死两端的二元角度去追寻死亡的答案,是有问题的。面对死亡的句子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当你这一期生命结束了,甚至不要等你这一期生命结束,每天你的身体细胞就在不断的生灭当中,你的生理组织无时无刻不在在变化当中,乃至你的心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这对于佛教而言就是生死,就是轮回。只是你会觉得,一定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的身体全部毁坏了,那才叫做死亡。不是的,佛陀不是这样介绍死亡的。佛陀说,你现在当下的这一刻,你的脑子里的那一念的生起和消失,这就是生死。

篇三:《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2015-12-22 10:50

来源:腾讯文化作者:许纪霖、张文江、黄剑波、成庆1791次点击:我要评论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每个人手里总是捏着一张终于要来临的走向死亡的船票。然而,最大的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恐惧的恐惧。一旦我们从各种高级宗教和文明当中了解到何为死亡,生死的意义,或许就可以战胜恐惧,从容面对。

双十一购物的疯狂、物质生活的丰裕,依然无法遮蔽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精神空虚。为什么要活下去?生命的意义何在?在充满不确定的人生中如何安身立命?这些心灵世界的苦恼困扰着许多不甘平庸、不愿在纵欲与虚无中彷徨的都市年轻一代人。

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第5期邀请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文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成庆博士,面对死亡的句子

他们分别从儒道、基督教和佛教层面谈及“如何对待生与死”的各种智慧,让年轻的听众在多元文明与宗教的对话中得到心灵的启示,选择适合自我的真谛与信仰。

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恐惧的恐惧

许纪霖: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上海,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的心灵似乎越来越空虚。上海不少有钱的人感叹说“我现在穷得只剩下钱了。”你再如何在世俗当得到快乐和满足,但是有一个你是无法避免的,那就是死亡。面对死亡,

人们总是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即使我们自己还年轻,但是面对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死亡,依然让我们悲伤、让我们难过。那么我们怎么来面对、对待死亡?在今天这样一个稍微有点暖和的冬日,我们却谈一个沉重的话题。今天让我比较意外的是,来的更多的是年轻人,我本来以为中老年居多,可见不管是谁,我们都会面临死亡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生与死”。“生与死”连在一起的,但我们今天主要不是谈“生”,而是谈怎么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宿命,除了神,没有人是可以逃脱的。我们怎么来面对它、克服它、战胜它呢?只有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真正明白我们应该怎么活着。

我们先从一个最感性的话题切入,请三位嘉宾谈谈自己经历过的与死亡有关的人生,先请张文江教授。

张文江:谢谢大家在周末放弃休息,来参加我们的话题。我知道,在场的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朋友。

当初被邀请的时候,我有些犹豫,很担心谈不好。生死是极度严肃的事情,涉及内心最真实、最隐蔽的想法,对家里人都很难谈。尽管我主张好的家庭应该尽可能地交流这个话题,甚至认为能不能讨论死亡是检验是否好的家庭的标准之

一。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尤其在健康的时候,不应该回避这个话题。不过,即使做到了这些,最后的最后,内心深处对于死亡的想法,依然只适合于自修自证,对此很难说清楚,甚至一旦说出来,往往就变肤浅了。

德国诗人席勒有一句诗:“当灵魂说话时,说话的已经不是灵魂了。”即使很真诚地谈说,听的人依然要打个折扣,因为最深刻的内容,表达时很难完全不走样。但是,讨论这个话题还可能是有益的,在这个场合和这个时候,让我们有机会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到底怎样看待死亡。

有一点我觉得是可以公开说的,而且很容易说清楚: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死后如何、或者彼岸世界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是,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及思考后的结论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真实态度,决定我们的人生如何行事。也就是说,你对待死亡的真实想法,无形中会指导你的现实人生,它涉及道德、涉及世界观、甚至我认为涉及人生的幸福程度。

回到学术上来,我是研究古典的,中国认识生死的态度,过去有三个方向:儒、道、佛。儒家对于生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孔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态度,如果允许不确切的表达,正好可以看成反过来:“未知死,焉

知生。”当然,这不是佛经的原话,更精确的定义,等会儿请成庆博士解说。而道家的态度呢,可以用上庄子的话:“以死生为一条。”这句话出于《德充符》,“一条”注家解释不详,根据《大宗师》等其他篇章,可以认为“一条”就是一体,以死生存亡为一体。这就是中国三教的基本态度,和我们个人的生命体验相结合。 黄剑波:许老师说了,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接着刚刚张老师说的,这是一个严肃而且重要的话题,本质上是没有办法言说的问题。没有办法言说,还是得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这里来分享。我理解刚刚许老师的意思,先讲讲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体会、看法,不会马上进入到学理性的讨论。

首先,其实说这个问题我没有资格多讲,还没有到白发苍苍的年纪,对生命、对生活的体会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足够深的积淀。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死过,所以死亡是一个好像在未来的事情。虽然这个未来可能比较长,也可能比较短,但是毕竟没有死过,怎么可能来讲呢?当我们讲经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是一种想象当中的经验。但我想说的是,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几件事情确确实实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一点个人的感知。

第一个,我想到的一件事情,应该说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一个事件,就是我高中三年级要预备高考的时候,我爷爷去世。当时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这是一个大事,亲人的离世,尤其是你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人。更为重要的是在哪呢?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所以我第一次有机会亲自的触摸尸体,要为他穿衣、要为他预备后事。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从那时候,我真正地开始思考这个严肃的、重要的问题。虽然当时想得不是那么的深刻,但是我后来所有的思考,甚至包括我的研究,都与这件事情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第二件事情是最近一点的,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我与三位朋友,我们从重庆开车去云南,在路上发生一起车祸。后来我向当地的公安部门了解,那天晚上同时发生了好几起车祸,因为那天下雨,山里的高速公路非常的危险。这件事情其实也是对我冲击比较大的。在我自己觉得好像还年轻力壮的时候,甚至觉得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正在奋斗拼搏的时候,这样一件事情会在一瞬间把你的生命画上句号。这件事最近几年来对我的影响比较深。

从我自己这两件个人生活当中的经验,我看到:第一,确确实实死亡不是那么遥远,可能就在你身边。第二,死亡是一个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你不想讨论,但是你还是必须要面对、讨论的问题。谢谢!

成庆:首先说一个核心概念,如果说佛教对生死有什么彻底的看法,有四个字——“生死一如”。但如果从体验说起,按照佛教的讲法,我们其实已经生死过很多次了,所以不是说这一辈子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已经有无数次的生死,但这仅仅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当然,这无数次生死我们其实看不到,但没有关系,我们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观察。

我自己为什么对佛教产生兴趣,是因为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却看到过太多死亡,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死神”化身。为什么?我的邻居是因为车祸死亡;我初中的女同桌也是车祸往生;我大学12个人的寝室,有两位比较亲近的同学都相继因病去世。

我们通常说,老年人才会去思考死亡,这或许不对。因为当我们看到年轻人死亡的时候,那才真正可怕。为什么呢?老人们毕竟能够活到七八十岁,可是我小学五年级时,曾看见三楼隔壁班的一个小朋友,从栏杆翻下去,最后我只看到楼下的血迹,也听大人告知这位同学死了。但是当时我头脑里的一个想法是,这代表什么意思?死亡代表消失了,但消失意味着什么?然后我开始问我自己,是否是我死了就代表着你再也不会在这个世界里出现。因而我也开始常常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我为什么没有生在过去、没有生在未来,偏偏生在现在?

这些问题一旦联系起来,便会发觉死亡好像是一个可以不断思考的问题。最后慢慢的,当你接触到越来越多这些方面得问题时,你会开始反观自身。

几年前,我的父亲曾经又一次中风的经验。我的母亲告诉我,你快回来。在我的想象当中,中风意味着各种坏的结果,比如偏瘫什么的,但回去之后发觉我父亲正在有条不紊地安排各种事情,甚至谈到后事,但事实上,他的身体比较健康,见到我非常情绪也非常不错。在我守护的过程中发觉,我发觉半夜他上厕所时,其实不大需要有人去陪护帮忙,他的手脚有时候比我还快,也就是说,我父亲的状态糟糕不是因为他的身体状态,而是他对死亡的某种恐惧感。

从那个时候我就想,死亡可能在某个程度上更涉及到我们精神认知上面的问题。我想开场白我不要说太多,当然这方方面我还有更多的一些经验,暂时不表。当你看够了足够的死,你才会真正的去理解,佛教为什么要探究死亡问题。 许纪霖:听了他们两位回应以后,我也想向大家谈谈我的记忆。关于最早和最近所感受过的关于死亡的经历。

我最早的记忆,竟然与死亡相关。那时我仅仅只有一岁,我的姑父去世了,母亲带我与我的姐姐到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站在

凳子上,与我的姐姐很奇怪第看着家里里很悲伤第围在死者的身边。一个小孩最早的记忆竟然不是别的,竟然与死亡有关的告别仪式,可见死亡对心灵的冲击有多么之大!

最近的一次与死亡有关的记忆,是去年元旦的除夕之夜,上海的外滩发生了踩踏悲剧,36位年轻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一位是我任教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生。虽然我没有直接教过她,但这个事件给我的冲击依然很强烈,那几天我总是感觉到一种说不清楚的压抑,我在给她的同学们上课时,可以感觉到她们的恐惧感。我特地去参加这个学生的遗体告别会,她的父母虽然很悲伤,但将整个告别仪式办成一个为女儿送行的婚礼,她就像新娘一样美丽,大家送她去天堂。每位参加者胸前佩戴着粉红色小花,大屏幕上放着她从出生到成长的一张张照片,就像上海人举行的婚礼一样。她喜欢远行,但这次买的是单程车票,再也不会回来。一个年轻的、活生生的生命,昨天还在你的身边,骤然远去,照理说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但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这个太令人悲伤。

死亡是令人恐惧的,我们怎么来应对这个恐惧?事件发生之后,她班级的其他同学都非常害怕,学校马上组织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她们克服恐惧。心理学那套科学的方法可以让人暂时获得心理的平衡,来克服恐惧。但我心理学这套科学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何治本?我想恐怕还得要从高级的宗教和文明那里寻找智慧。只有你对何为死亡有明晰的理解了,你才能终极性的战胜恐惧,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张文江:我刚才说的观点,表达得还不够清楚。大家都提到,我们普通人都会体验到类似的经历,几乎和死亡擦肩而过,或者身边有人死亡,每个人都会产生感情上的冲击,甚至很严重的冲击。怎么认识这个冲击?我们通常会让它赶快过去,把它作为负面的情绪,赶快从悲哀里走出来。至少在我们的先人中,有一部分人不肯在这里止步,而是由此继续深入,直面死亡,探索死亡。这样做,对于研究人本身不可或缺,甚至可能有益于我们的人生。人怎么看待他的死亡?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及想过的结果如何,不管对和错,因为对和错很难判定,都会影响他的实际人生。

刚才许老师说起恐惧,我觉得心理学干预的效果不好,而对宗教的一般了解,也有点够不上。因为在真正恐惧发生的时候,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语词。真有死亡恐惧的话,是从一个人骨子里发出来的,不是你平常想象得到的。如果这个时候

篇四:《怀念已故亲人的句子》

1、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2、茶碗里还温存着他在我儿时给我浸泡的生命,那透彻的心情还在为我倾诉他那段年久的沧桑,只是我已经遗忘,我已经遗忘,我来的地方和我将要去的地方,他也不在那书桌旁陪我倾谈,他带着不愿离开,去了我们都会去的天堂。

3、又是一个思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小姨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姨,4、清明,这一天,叫我如何不泪流满面;这一天,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让我祝愿远方的父母长安息、幸福!

5、写我的亲人们,其实只是写自己,写自己在经历许多不幸,面对了许多死亡后的痛与思,怀念我的亲人们,让我今天用这滋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写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亲人,祭奠我们已经流逝的光阴。

6、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是前世几辈子修来的福,才成为了一家人,可是,我在干什么!姨姨,我对不起你!所有的哭泣,悲伤,痛心,都已无用,都无法挽回你逝去的生命!

7、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外公的辞世。怀念已故亲人的句子。第二次面对死亡,是英年早逝的表哥,第三次面对,是年轻的堂兄。那时年纪还小,亲人们的离开,给我的只是暂时的心酸,暂时的哀伤,多少人生的精彩等待着我,我不会长时间沉湎在痛中。

8、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是永不会停止的,而思念却是多种的,阿婆的伤痛,妈妈的文字,我的小女儿情绪,不管怎样,已故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9、清明节到了!只希望爸和外公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开开心心的,不要象在世时那么的辛苦!也许他们也已相遇。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相遇的。

10、人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而我的和善,纯朴,与人无争的亲人们却总是与磨难相随,命运为什么老和我们开这天大的玩笑?叔叔的眼里的无望、痛苦、渴求,深深地剌痛着我,我的心是在滴血。

11、在路上,我想,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报答他们。怀念已故亲人的句子。烧纸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在父母还健在时好好对待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失去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

12、父亲曾说,死了以后不要孤伶伶地呆在山上,也不想每年的清明,我和妈妈奔波劳累地上山看他,他说他想变成一株米兰花,清幽淡雅地活在另一个世界看着我们。()于是家里多了一盆米兰花,高大沉重的花盆底处就是我父亲的骨灰。妈妈总说,想你爸爸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了。

13、父亲去逝一年了,他老人家走时,我不在身边。现在,第一个清明节来临,我也无法回去为他敬一杯洒,叩几个头。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伤。

14、我真切地记着当时对人生的绝望,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恋,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那种永无再见的绝望与彻心的冰凉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是残酷、是无奈、是悲哀、愤恨。

15、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16、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成人,然后,都各自成家,为自己的小家奔波而忙碌,来看外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甚至几年不来,很少顾及到年迈的外婆,可是,现在有了空闲,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外婆已经不在人世。我们永远失去了补偿的机会,留下的只有惭愧的泪水!孙欲孝而亲不待啊!

篇五:《努力奋斗的话语》

1、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最强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却一定是在他们失去之时不放弃的人。

3、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

4、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努力奋斗的话语

5、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淀,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6、机会,7、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努力奋斗的话语。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

8、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9、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10、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我知道很多人是在绝望中来到了新东方,但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1、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12、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金牌。

13、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14、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

15、面对生活选择微笑,面对朋友选择真诚,面对失败选择奋起,面对成绩选择谦虚,面对孤独选择读书,面对欺骗选择反思,面对不幸选择抗争,面对弱者选择帮助,面对恶人选择揭露,面对病魔选择驱除,面对死亡选择自然。

16、名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同伴嬉乐或休息时不停地攀登;凡人之所以成为凡人,是因为别人忙于攀登时他却安然入睡。

17、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

18、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19、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会跌倒。

20、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21、我们要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和体会幸福,在逆境中成熟和坚强!学会用激情创造灿烂,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就让时间翻开崭新的一页,珍惜今天吧,抓住生命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用我们的行动——创造我们的幸福人生。

22、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

23、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

24、你可以用金钱买到荣誉,却无法从百姓口中获得名声。

25、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面对死亡的句子相关热词搜索:面对死亡 死亡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面对死亡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面对死亡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3421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