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2016-05-27 11:38: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共5篇)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内容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其非常出色的艺术风格,如独白、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作品中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被遗忘的边缘人主题,更是将都市人的艰难处...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一)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内容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其非常出色的艺术风格,如独白、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作品中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被遗忘的边缘人主题,更是将都市人的艰难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电影中的主题选择与艺术风格无疑是与香港后现代的华丽苍凉和空洞喧哗密不可分的。

关 键 词:王家卫;主题选择;艺术风格

王家卫从1988年创作《旺角卡门》开始,一直以别具一格的主题选择和艺术手法,风格鲜明地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的疏离、隔绝,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以及人的漂泊无根。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融会贯通,互相影响,所以有必要做一个相关的总结与回顾。

一、王家卫电影的主题选择。

1995年,在台湾金马奖的影展特刊上,王家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连续拍了五部戏下来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向大家说的,无非就是电影里所表现的一种拒绝,还有害怕被拒绝和被拒绝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在选择记忆还是逃避的反应。”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能够像王家卫一样把这种感觉表达得如此传神和细腻。

(一)拒绝与被拒绝。

“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便是先拒绝了别人”。这是《东邪西毒》向我们展示的都是情感的种种悲剧。虽然这是一部上演在荒漠中的武侠片,但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片中的侠客在江湖上漂泊,现代的都市人在情感上游离,都是无法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总是在拒绝与被拒绝,追寻与逃避中孤独地吊影自怜。当时的香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压力也愈发得大,没有时间顾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疏离、隔绝以及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于是,渐渐地人们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长期饱受孤独的感觉,开始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害怕互相靠得太近。在处理感情上或无所适从或逃避或拒绝。对于爱的渴望与逃避、犹豫,不仅仅是王家卫电影的创作主题,其实更是现代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王家卫》 左芳)

《春光乍泄》中的黎耀辉和何宝荣这对恋人历经了多少次分分合合之后,始终相互在折磨纠缠。因为总是过分地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很少在与人沟通上煞费苦心,最终导致彼此间无法进行情感的交流。无论是电影所涉及的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繁华绚丽的上海,陌生遥远的阿根廷,亦或是寂寥荒芜的沙漠,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香港人内心的疲倦与矛盾。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整天都在找寻、忙碌、而又困惑、焦灼、逃避,总是不知所措,在不断地渴求之中被迫感受着孤独与漂泊。

(二)无足鸟一样的漂泊无根。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不停地飞,累了就在风中睡着。它一生只能停落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在《阿飞正传》中,表面上看似放荡不羁的旭仔,背后隐藏的是受伤害的漂泊失落感。他说自己就是无足鸟,这正是王家卫影片中无根人物的恰到写照。他塑造的主人公,或是没有正式工作,整日游荡街头;或是处于社会底层,没有生活保障;或是与世俗相悖,不被传统的社会生活所接受。细细品味,这些主角人物都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潜意识里存在的漂泊意识。

当谈到《春光乍泄》的主题时,王家卫曾经坦言:“我自己也像是影片中的黎耀辉和何宝荣这对恋人,当被不断地问及到九七年七月一日后香港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时,就会感到非常厌倦。想要离开香港,去到世界的另一头的阿根廷去逃避现实,但是却发现越是逃避,现实越发如影随形地在跟着自己,感觉无论到哪儿,香港都存在。”他本人的这段话道出了他影片中漂泊感的根源所在。

香港影评人张弄潮先生说过,绝大多数的香港人都缺乏历史感、民族感和政治感。因为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无论是在政治归属还是文化认同上,香港人内心都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无根感。尤其说道历史文化方面,因为脱离母体文化太久了现代香港人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较少,对中国历史可能十分陌生,就会在思想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也是无根的漂泊者,也可以说他们都是无足鸟。这群无足鸟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开始变得疏离、浮躁、冷漠,迷失在嘈杂贪婪的物欲中。王家卫的电影毫无保留地折射出现代现代香港人不知所措的疲惫心态,不止何去何从的焦虑。而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寻求,更是表现出他们在漂泊中的寻根情节。(《香港电影80年》 蔡洪声)

(三)被遗忘在角落的边缘人物。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这是警察二二三的一段独白,也是一个在边缘徘徊的都市人的呓语,一直在独自腹为自己孤独的心灵。也可以这么说,警察二二三就像是王家卫所有电影的主角。这些角色都被忽略了家庭、职业和身份,基本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每天都在常规的生活外游离,并且没有朋友和家人,身上总有一股寂寞惆怅的气息。

《堕落天使》中的金城武,半夜去强求别人买茄子、洗衣服,甚至给猪按摩„„这些无法被人理解的荒诞行为的背后,是他急迫想要与人沟通的心情和排解孤独抑郁的心境。除此之外,影片中的角色名字都可以被忽略。按道理来说,名字是对人的确认,是存在的价值。“这一个”成为“这一群”,甚至变为“这一代”。这种随意性使人物的边缘性更加突出,这注定了他们都将会是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是都市的边缘人。这是因为,在急促发展的社会节奏中,人们几乎没有办法拥有稳重而又独立的个体,人们的精神就像是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也就是说,影片中的边缘人不仅仅隐藏在社会的角落里,更是深深地植根于每个现代都市人的内心深处。

对于边缘人物的影像展现早已有之,但像王家卫这样在自己的影片中大量或者倾尽全力刻画边缘人物和边缘的都市现象的却不多见。

电影中的主角,通常都是舞女、空姐、杀手、警察、同性恋、小店员„„他们要么是没有正式稳定的工作,要么是整天游走在城市的阴暗角落里,或者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又或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抵触,不被社会所接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和精神领域中都是一群流浪漂泊的人,都市边缘人。

这些影片中的边缘人,还有共通之处是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一般情况下,电影中人物的名称是界定人物身份的基本符号。但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更多时候人物的名称只是用数字代替,或者,就压根没有名称。比如《重庆森林》中,两个警察的名称,用他们的编号二二三和六六三来代替;《阿飞正传》中,人物的名称只是用别名“露露”、“美美”、“阿超”、“丽珍”、“旭仔”来代替,没有全名的人物;《旺角卡门》中,叫着上口的华仔。再如到了《堕落天使》中,人物干脆连名字都没有。至于姓氏,因为从来都没有显示有过完美的家庭,因而姓氏也从不被提及。这种人物姓名被刻意忽略的手法,不仅强化了人物边缘性的一大特征:面对现代化都市中的高楼林立,人们渺小到感觉连自己的名字都已经被湮没;而且这些名字泛化的小人物实则形成了对现代都市生活下所有现代人的一种指代。因此也加深了电影所表现的一定的社会内涵。

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呈现出一种游离的状态。在传统电影中,人物的背景、职业、性格意识都会交代的很清楚,因此人物的性格塑造也会在此基础上慢慢展开。但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凡是一切表明人物身份的内容似乎都模模糊糊不清楚。而且人物往往会脱离常规的生活环境,每天都会漂泊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外,而过着个人无法控制、终日游离的生活状态。比如在《重庆森林》中,对于警察六六三,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警察而已,对于他每天工作的具体内容一无所知,不及如此,警察这一职业与他在影片中的种种行为和性格特征也无半点关系,好像六六三这个人物无论换成任何一种身份,都不会影响我们对影片的观看理解。

总之,王家卫的影片不仅仅给我们展现了现代都是生活的表面图景,更是力图要揭示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人们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人性的漂泊无根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绝,即都市人的生活状态。

其实,疏离、隔绝、拒避、寻找、绝望、迷茫、沟通的缺乏与障碍、对话的艰难是王家卫电影艺术中不断在演绎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也是王家卫影片中主要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使得他影片中的人物身份有着一致的脉络,都拥有边缘人一致的特征。无论舞女、空姐、杀手、警察,还是同性恋、小店员,都一样徘徊在表面繁华喧嚣却很是虚浮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中。影片不仅对人物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没有具体的描述,所有人物角色与社会的关系也都是虚置的,漂泊无根性成为所有人物角色的本质特征,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绝不断展现,这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表现的是边缘人物消极的意识和自我折磨的心态。(《人性的弱点》 戴尔 卡耐基)于是这种边缘的状态通过追寻与拒绝在人物身上的表现开始演绎:二二三追寻美美,六六三追寻空姐、丽珍追寻旭仔、旭仔追寻生母、慕容燕追杀东邪„„寻找的过程是艰难痛苦的,对被拒绝的恐惧致使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处于不停地漂泊状态,正如传说中的一种“无足鸟”,停下来是因为死去。

二、王家卫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独白的惯用。

传统电影的叙事一般是经历开端、过程、冲突、高潮、结局等传统阶段。但是王家卫在电影中的叙事并不遵守这样的线性结构,而是更加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独白在这里的应用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王家卫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欲望,打破以往以人为中心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桎梏。人的性格、情感、经历等等都被之前提到的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

因此,王家卫电影中碎片式的影像组合,使他的电影有种强烈的断裂感。那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种带给人的断裂感,王家卫便青睐于采用一般电影避之唯恐不及的视听手法——独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白。莫尔根评论莎士比亚时说:“他模拟的产物一般来说是和自然的产物非常一致的,因此它不仅用望远镜看时是不可思议的,而且经显微镜的发现也打开了另一种令人惊奇的场面。”回归到王家卫的电影中,这个“令人惊奇的场面”是指人内心的心灵宇宙世界。在他的电影中,擅用“独白”这种独特的“显微”方法,展示人物内部心灵的异化特征,从而揭示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的状态与本质以及都市人的冷漠与人际关系的疏离。此外,“独白”还实现了影片叙事结构中一个个“碎片”与“碎片”之间的连接过渡,使影片整体趋向于有机统一。而外在的冲突作用只是为内化的冲突展开提供背景和契机。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通常都会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了解别人,也拒绝被别人了解。他们倾向于保持沉默,用独白宣泄内心的感觉。例如《重庆森林》中,警察二二三深夜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被朋友们一一拒绝,最终他选择在独白中抒发情感,那串独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都有日子„„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另一个警察六六三在被女朋友抛弃后,只好对着家里的毛巾、肥皂、玩具等自言自语。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竟然就瘦成这样。”对着湿淋淋的毛巾说:“我都说了叫你不要哭,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做人要坚强一点。”影片《堕落天使》中则是把独白运用到了极致:哑巴何志武用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

独白是王家卫电影中叙事方式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用这种情感的单向流动,展示着人们的孤立、沉默,人与人的疏离、隔绝,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缺乏与障碍。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其中提出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都表明王家卫电影中的独白符合人性本质的追寻和需求,是人为了满足自我需要和实现的表现手段。(《影视心理学》 彭玲)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二)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具体来看他的影片,从《阿飞正传》开始,《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影片,叙事的整体感都不强,而且是越来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叙述规则,“碎片”式的叙事策略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这些电影中不难发现,基本找不到能够维系故事情节和因果联系的脉络,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个断裂的叙事片段组成,碎片组合而成。所以,人们在观看王家卫的电影时,被感动的原因往往是电影当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词。而对于他的整个影片结构,看完后的感受就是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很是漂浮。这种“碎片”式的叙事策略状态,成为王家卫电影的典型特征。

影片《重庆森林》中,两个个性相异的警察故事,必然组成两个断片的影片,然后由警察二二三何志武的“独白”来弥补断裂中的空白。警察二二三和女毒枭以五月一日作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期限,两个人后来相遇,警察二二三有段独白说道:“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转而在这57个小时影片过程中,开始叙述警察二二三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讲完后,在快餐店遇到了王菲扮演的女售货员,警察二二三又独白道:“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以后,他喜欢了另一个男人”。这样两个并无关联的叙事片段便连接在了一起,不到六秒钟,警察二二三消失了,警察六六三出现,同样用“独白”来展开故事。就这样,“碎片”式的叙事策略言说了两个警察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凸显了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性的漂泊无根性,都市人满含偶然与无序的生活状态。(《当代中国电影:1994》 黄寤兰)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述说爱情。传统的电影中,爱情模式基本是男女主角相爱或者是三角恋。而他的电影却往往要颠覆这种叙事策略。比如《2046》中,周慕云身上发生的爱情实在是纷繁复杂——他和四个女人之间有不同的情感。苏丽珍是拯救他灵魂的女人,代表着过去;露露是他经常去光顾的一个舞女;白玲是会使他受到伤害的女人;只有王菲是他真正会动心的女人。这些枝杈繁复的爱情线索完全破坏了以往的故事结构,而是由周慕云自己的独白串起来五段情感回忆,中间穿插关于未来2046的臆想。强调表现了人的自然天性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小人物的尴尬处境。(《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特里 伊格尔顿)【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王家卫电影中塑造的同一人物会在不同的影片中出现。传统电影中的人物只是专属于一部电影。而他的电影却往往要颠覆这种叙事策略。比如《2046》中的周慕云和《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是同一个人,但又略有区别。《2046》中的周慕云成熟、冷酷、复杂,《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则是温柔、犹豫、懦弱。还有像王靖雯、苏丽珍、露露„„这些名字都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一再重复出现。传统电影都立志于将人物和故事演绎得更加真实,而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例如梁朝伟在两部电影中扮演同一个周慕云,角色王靖雯则是演员王菲本人曾用过的真实名字。这样便混淆了演员和角色的界限,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策略。

王家卫电影中对数字或者是时间的偏执,是影片的又一特色。比如在《2046》中,“2046”这个数字就像是一个谜一样贯穿影片的始终。它是周慕云和苏丽珍回忆中的一段插曲,是隔壁的房间号码,是他在追逐露露时看到的一串号码,还是他小说中的发生时间,是一列一直走不到终点的列车„„还有《重庆森林》中,有一段独白这样说道:“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相距才0.01公分,五十七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上了另外一个人。”王家卫将人的情感变化直截了当的用时间量化,有黑色幽默的冷漠和戏谑成分。

(三)对时间与空间的迷恋。

时间与空间,是我们永远都无法规避的。两者的存在根本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王家卫是一个可以站在时间外的导演,他并不单单是只顾于对时间的表达,而是青睐对人性情感、生活的诗一般的影像表达。(《流年光影》 石竹青)

《阿飞正传》中,时间用钟表的形式显示过无数次,而片中的主角阿飞有一句经典台词:“1960年4月16日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几乎在每一个下午三点这个固定时刻,阿飞都会光顾苏丽珍的小店。于是苏丽珍对这一分钟的所谓承诺坚信不疑。但是对阿飞来说,这一分钟只是过去的时间,并不代表着未来,甚至是一个未来的承诺。每天在同一时刻出现或许仅仅就是喜欢,或者是习惯。在他先后抛弃苏丽珍和咪咪的身后,隐藏着的是他内心难以明说的心理创伤——被母亲抛弃的伤痕。所以他耿耿于怀,对女性的抛弃成为他的一种发泄,他用这种手法寻求内心的平衡。然而,在找到生母之后,并没有逃脱宿命,阿飞再一次被现实世界抛弃。

再看《东邪西毒》中的时间意识,表达方式不落俗套,含有民俗意味。就好像是从黄历表中撕下的一样:“十五日,晴,有风,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有血光,忌远行,宜诵经减灾”,“十五,有雨。土黄用时,曲星,宜沐浴,忌远行,冲龙煞北”。这样的时间表述好像与命运相关的人物,他们的行为走向都已暗含其中。时间成为对记忆的翻阅,在这段时间中,大漠与偶尔出现的绿洲交错,则显示着人类情感的时常荒芜与偶尔才会拥有的一点亮色。 空间往往是可以被感觉的对象,王家卫善于对时间进行空间化的处理,传递距离的空间则被数字与时间量化。比如《重庆森林》中:“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以后,他喜欢了另一个男人”。0.01公分感觉很

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二)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王家卫电影一以贯之的风格化的精神主题的特点,即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现出现代都市中人们的某种高度抽象化的生存状态:无目的、非理性、充满不能回避的宿命感的荒谬世界。在这种状态之中,人们永远挣扎、逃避和漂泊,意欲彼此交流而不得。这种状态的特点就是被高度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以及掩藏在西化外表下,却包含在一种东方情愫的氛围中。

关键词:主题风格 存在状态 抽象化 荒谬感 去理性化 东方情愫

如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解析王家卫电影主题风格【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着永远的漂泊。在漂泊中,一张船票隔绝了难以割舍的情愫,中途转站的飞机消磨了快餐式的爱情,阿飞的死将无腿小鸟的脚踏实地变成了一种悲伤的永恒。频繁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招牌式的手提摄像机的晃动感割裂了繁华都市的空间感,每一个叙事主人公都处在与彼此的隔绝状态之中。它们小心翼翼而又唐突地互相接近和试探,没有温情脉脉,到处存在着误解和错过。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心灵的隔阂也是无法逾越、无法以沟通弥补的。《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的实有若无的丈夫、《东邪西毒》中盲武士在远方的妻子,《春光乍泄》虽然以性爱场面开场,但是同性恋人之间仍然处处存在着相互伤害和误解,它们在身体上有着亲密的接触,但在心灵上却相隔迢迢。这种状态充满了孤独感和漂泊感,像宿命般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他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捕捉现代人的心理——深入骨髓挥之不去的现代感和颓废情绪。

这种状态的特征表现出高度的抽象化、荒谬感、去理性化,以及独特的东方情愫。这是一种共同的、不可逾越的存在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中只是一个存在,毫无目的和价值。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屈服而又反抗,然后反抗过后生命回到原点,依旧两手空空。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是抽象的,在真实生活中罕见他电影中的那些人物。每一个人物本身,都存在着某种纯洁性,也就是高度统一的共性。这不同于同样以描写都市浮世绘著称的张爱玲,在她的笔下,城市中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各种复杂的情感与欲望。而王家卫的人物却生活在共同的氛围之中,他从不写实性的去继续某一件特定的事件,

而是将时间、地点、语言、人物都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味;他不是讲述某一个具体时代,或者某一个具体城市人们的心理,而是现代城市人共同的心理状态,他“以人物为轴心,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捕捉现代人的心理”。 在高度抽象化的语言中,城市,并不对应着完全真实的城市,而是被解构的城市;一群人完全只是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情绪中,生活在伴随城市而生又浮于城市之上的华丽外表下,那种符号式的共同氛围和状态之中。“王家卫电影中的都市,常常呈现为迷离、恍惚的建筑,冷清的街道,飞驰的列车,逼仄简陋的公寓,这里容不下诗意与温情,也容不下前现代的感伤与怀旧,显得冷漠疏离,飘溢着孤独与迷失。”他高度抽象化的语言和单纯片面而离奇的符号式的人物形象使他的影片与观众疏离起来,而这种效果恰恰又突出了他影片中宿命般的强烈的隔阂感和不真实感。所以这被虚幻化、符号化的现代城市,甚至可以具体到“经历着回归和世纪末双重困惑的”殖民城市香港,能够被推往遥远的、没有具体时间背景的古代,也可以投影到充满怀旧风情的六十年代,甚至能够映射到模糊而遥远的未来。而在地域上,它也可以扩展到老上海、世纪末的南美城市,甚至是荒凉的沙漠,这其中不能不说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重庆森林”和欧阳锋的沙漠都充满着荒凉和萧瑟,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都不能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永远是错失的爱和达不到的追求,人的心也萧索而隔阂。他用抽象、变形的语言描绘了那个镜中世界的无奈和悲凉,更使他的电影富于无限可能性和象征意味。

王家卫电影中永远行走在“追寻和失落”之间的个人,他们中【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的一部分是侠客、杀手、小偷、黑帮混混,处于游走于社会边缘而受社会约束最小的一群人;另外的一部分却是店员、警察、房东、秘书,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过着平凡生活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同样深深陷溺于一种荒谬状态之中,各种形式的反抗都指向无力。他们都在追寻,寻找一种稳定,一种寄托,一种归属感,至少,寻找一个结局,但是它们的努力都失败了。盲武士最终没能回到家乡最后看一眼桃花,阿飞拒绝了所有女孩的爱最后被生母拒绝,天使一号为了摆脱被安排的生活死在别人的枪下。在这种状态中,人们一方面在追寻,一方面却在逃避和拒绝。他们的追求也因此变得不可能实现,它们的反抗行为本身似乎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借口。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荒缪的。它包含着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终指向同一种结局。人的行为是荒谬的,不可自己把握的。因为自己无目的无意义的“存在”, 人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环境之中,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同时也要试图打破这个环境,但是他又像断言般的宣称所有的追寻除了失落外并无其他任何可能的结局,而任何救赎之路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王家卫所阐释的“状态”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主义的思想暗合。

这种“状态”的另一个特征是“去理性化”。王家卫只描写这种状态本身,只塑造那样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在他的眼中,这种存在本身是不可理解的,它作为一个庞大的不可超越的现实而拒绝对自身作出任何解释。似乎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他相信荒谬的力量,因为人的一切推断早已失效”。这是现代都市中存在的人所共有的心灵体验和精神困惑,无所谓时间空间,无所谓人物姓名,用偶然性随机性代

替世界的有序性,只用感性的手段表达对这荒谬的存在的深刻而自由的思索。而这种去理性化的特征又直接加强了世界的荒谬感。

而剧中人物,他们莫不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渴望,用近乎本能的方式弃绝任何理性和道德的生活,自我叙述而避免自我剖析。他们生活在绝对的孤独之中,用毫无逻辑的语言、毫无计划的行为,按照自己的轨迹挣扎着生活下去,永远看不到出路和希望。王家卫常常被当做是一个“香港导演”,甚至在说起中国的名导演时,许多人都会直接将他忽略。他的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往往充满了西方的意味和异国的情调,而那极端的风格化,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不能接受。但从王家卫的电影中,又常常透露出一种东方美学的意蕴。

也许外国人认为,不少中国人也自己这么认为,中国电影的符号就是戏剧、长城、古装、武侠、黄土地。大陆目前最有号召力的第五代导演,从文革中走来,似乎自觉地扛着拯救中华文化的大旗。他们热衷于加入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添加有时候显得十分生硬和刻意,比如张艺谋的《活着》中的皮影),热衷于表现乡土,热衷于突出和强化时代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状态。但“文革”并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现状,恐惧与战栗也不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心理状态,所以对于一些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超越时代背景的更加恒远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而且随着他们愈发向商业化靠拢的趋势,他们近几年拍摄的几部古装巨制更像是用水浒传的腔调讲述各种各样的好莱坞故事。

而王家卫则没有这方面的历史重负。他观察、思索的事物无

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风格研究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三)

花样年华 的艺术魅力

花樣年華 / 花样年华的评论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就影片所讲述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能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含蓄美。

艺术贵在含蓄,电影艺术也同样具有这个艺术法则。含蓄的表达使得艺术作品的内蕴更加丰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具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花样年华》中正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导演王家卫用一种隐喻式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内在韵味。犹如一首朦胧诗,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都有它代表的象征意义,也像是一幅写意画,每一个线条隐含喻意。颇具特色的隐喻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显得既含蓄又有深度。影片不仅仅是反映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因为各自的爱人出轨的不幸,也不仅仅是反映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而是映射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的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观念等内容。

(一)隐喻式的表现手法对影片主题的含蓄表达。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的主题并不是直接告诉观众的,而是隐含在每一个细节中,要靠观众去体会的。《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题含蓄而又自然传达出来,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例如,影片通过苏丽珍替何老板给何太太(何老板的妻子)和给余小姐(何老板的情人)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说明了老板也是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来回周旋。结合整个剧情,我们无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会的小资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现状。不只是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出墙”,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的。《花样年华》中,导演正是运用一些系列隐喻式的表现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内容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题思想的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美。

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隐喻蒙太奇是“把表现不同形象的镜头画面加以连接,从而在镜头的组接中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1]能给人一种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对影片的细节上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如影片中 “昏暗的路灯”这一镜头的多次出现,这盏路灯似乎就是苏丽珍寂寞和孤独的内心。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独自一个人每天去小面摊吃饭。犹如街头道路等一样,孤苦伶仃。再如,影片中几次“挂钟”的空镜头的出现,很容易就使观众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很具有隐喻意义。还有周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出现在影片中的一棵树的镜头,这个镜头导演用仰视的角度去拍摄,由一片蓝色的天空和一棵细高的小树组成的画面,交待了场景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和时间上是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转换。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永远的不可能了。《花样年华》中这些隐喻蒙太奇技巧在细节处理上的应用,增加了影片主题的含蓄美,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使观众无形中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的两个已婚男女之间既相爱而不能爱的无奈、伤感的情绪。

此外,《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

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技巧”[2],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导演之所以要这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使用这一表现技巧,目的就是要,以他们不断地从楼梯上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画面来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隐喻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会有故事发生。在这部影片中,另一处巧妙使用重复蒙太奇的地方是,周慕云为了写小说在宾馆里租了一间房子,苏丽珍知道后去宾馆看他时,苏匆匆走上宾馆的楼梯,然后又匆匆地走下宾馆的楼梯的镜头反复出现。苏丽珍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上下楼的画面重复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激烈的心理斗争。此处暗喻着一种矛盾,实质上对周慕云产生了感情,想去看他,但又因为自己身为人妻,受道德的束缚而避免“跟他们一样”。这里的重复效果,巧妙而贴切的展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导演在向观众传达这些思想内容时,不是直白的告诉观众,而是把这一切都隐藏在画面的不断重复中,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二)明暗和色彩对主题的暗示。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虽然不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样年华》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昏暗的色调和女主人公身上不断变化的服装色彩对影片的主题表达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采用这样的色调,暗示了故事中的时代气氛、生活真实和情感主题,造成一种阴暗、低沉、压抑、伤感的氛围。暗调在《花样年华》中的使用给人造成一种怀旧、伤感的思绪。影片中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时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状况和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感情遗憾。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可能击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终究不可能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而且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抑,把观众的思绪带入了一种“悲”的 状态,使人预感到了影片“悲”的结果,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发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爱情故事的真实。

在这部影片中,最具色彩表现力的就是主人公苏丽珍身上的旗袍。苏丽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断变化间接的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导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旗袍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就整个影片中女主人公所穿着的旗袍颜色,比如搬家时、在孙太太家里看丈夫打麻将时、和孙太太他们试电饭锅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或是去公司上班时,还是其他时候,一般都是以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蓝色和淡黄色加白色搭配的旗袍。这几种颜色搭配的旗袍是苏丽珍贯穿的。这种几种素色的衣服于影片的灰暗色调、周围环境是相协调的。但是片中好几次出现苏丽珍提着饭盒去小面摊买饭时,她都是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暗示了她的孤独和内心的寂寞;当他们确定自己的爱人发生婚外恋时苏丽珍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她一身红色的旗袍,这一反她穿衣的一贯风格,与她一向喜欢的衣服颜色形成鲜明反差。这里其实是隐喻了她们之间爱情的产生。苏丽珍趁着房东不在去周慕云家时,一袭黄色的旗袍,象征了他们在一起的愉快和温馨。而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走时,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这就隐喻了苏丽珍下定决心要和周慕云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当它赶到宾馆时,周慕云已经走了,代表希望的绿色在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床、暗红色的墙壁映衬下,让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代表了“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传递感情,表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绪”[3]。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

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

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了表现力,隐喻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色彩的变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深化了主题。暗淡的画面色调,映衬了主题。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三)道具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一个镜头、画面,每一段对白、音乐,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象征意味。王家卫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对主题的表现作用。影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征意味。不但为影片增添了民族气息,也增加了主题的含蓄性。

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苏丽珍身上更换了27次的漂亮的旗袍暗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花样年华》中导演把旗袍作为一种隐喻道具,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绪变化,起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象征着高贵、典雅”[4],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服装样式都是旗袍。导演王家卫把这样一件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女主人公的唯一服装,可谓用心巧妙。在影片中旗袍象征着苏丽珍高贵的个性特点,她一直对自己、对周慕云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表现了她心中高贵的个性特点。而且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旗袍在影片中也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正是由于苏丽珍的“高贵”个性,以及受到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使她无法克服自我、冲破道德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就是成就了他们“无言的爱情”的主要原因。

《花样年华》中出现了四次的苏丽珍的一双绣花拖鞋,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房东的突然回来,苏丽珍被控在周慕云家里,为了避嫌,她穿着周妻的皮鞋假装成刚下班回家,于是就把他的绣花拖鞋留在了周慕云的家里。周慕云一直把这双绣花拖鞋珍藏,就连离开香港去到新加坡,他也带着这双鞋。这就为赋予这双绣花鞋特殊的寓意。它象征着周慕云对苏丽珍纯洁而真挚的爱,是二人之间美好爱情的象征。后来,苏丽珍去了一次周慕云在新加坡住所,她并没有见周慕云,在周的房间里默默地停留了片刻就走了,临走时她悄悄的带走了那双绣花拖鞋„„刻画出了她对自己和周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无奈心理。周慕云在屋内到处乱翻,却再也没有找到这双绣花拖鞋,它永远的消失了。绣花拖鞋的消失,是他们之间爱情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象征。

二、叙述形式上的简洁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电影天生是一个故事的叙述着,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5]。电影和小说一样,人物与情节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一般情况下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最能吸引观众。而在《花样年华》中 ,王家卫却以高度简化的情节和高度省略的人物以及极其精炼的人物对白来叙述故事,风格有点像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性格等的叙述特点。这种叙述形式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整部影片简洁精练,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使人感到影片在叙述过程中没有一丝多余的成分,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度简化的情节。

《花样年华》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丝毫的跌宕起伏。影片中情节的高度简化使得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显得非常的整洁、干净,没有赘余。如从苏丽珍、周慕云租房到他们搬家的情节过渡。租房的画面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搬家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情节。而且在周慕云去找房子租的时候,孙太太告诉他“真对不起,房子已经租给刚才那位太太了”告诉他隔壁有空房让他去看看,然后就出现了两人搬家的画面。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极度简洁、紧密。这样快捷的过渡虽然有时候可能会给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令人感到突然和莫名其妙。但是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种过渡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能够有力的强化、突出主题。犹如中国的唐诗宋词,

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简化了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怎样开始的”,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以外的其他情节和内容。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紧紧地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而进行,直奔主题。影片中周慕云发觉自己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苏丽珍也觉察出自己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发生了婚外情后,二人心理都很难受,不愿面对事实。这时影片的场景突然从公寓切换到了咖啡馆,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的场面突然的出现。他们在咖啡馆里想要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紧接着画面又一下转到了在狭长的街道上,二人模拟周妻和苏夫之间的恋情是怎样开始的,是谁先主动的?从公寓到咖啡馆再到二人在街上的模拟画面,情节跳动的跳跃性很强。再如周慕云在宾馆的客房里写小说,苏丽珍去看他,银幕上苏丽珍上楼的画面刚刚结束,就出现了二人在门口告别的画面,省略了苏丽珍进入房间后的内容。整部影片省去了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只保留了最能表现主题的主要情节,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这种对情节的简化造成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空白 ,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地在回味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图。

而且这种对情节的简化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影片中人物飘忽不定、复杂微妙、难以捉摸的内心情态的变化的表现力,使得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质。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细节包括音乐、色彩等都能都流露着对情感的抒发,表现着人物心理的复杂、矛盾、微妙的变化。 周慕云临走前的一个晚上和苏丽珍在一条昏暗寂静的街道上见面,周说“我知道你是不会离开你先生的”,苏丽珍伏在周的肩头哭泣,之后是他们坐在汽车里离去的画面,苏在车里说“今晚我不想回家”,并没有交代他们去哪里、干什么。只是接着出现的是一面挂钟的镜头,画外是周慕云的声音“是我,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给我一起走?”。然后出现的是周、苏在不同的地方听着苏的丈夫为苏丽珍在收音机里点播的周旋的《花样的年华》二人神情黯然。这一系列的情节快速转换,很直观明了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遗憾、无奈、伤感、失落的复杂心理和微妙的变化过程。舍去次要的,紧抓主要的,突出强调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能紧紧抓住影片的主旋律。

(二)高度省略的人物。

在《花样年华》中,除了在情节上的简化之外还有对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几个与主题关系紧密的人物,几乎没有其它闲杂人物的出现。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这种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实就整个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看,应该用“人物的省略”更为恰当。就整部影片来看,出现的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话台词的搬运工、新加坡房东,就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词。房东孙太太家就只出现了孙太太和佣人两个人物,孙先生、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并不是说孙太太家里就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开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一句话中可以判断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此外影片中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太太、顾先生一家人、还有周慕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苏丽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导演设计如此多的人物没有出现,已经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实际上应该是对人物的省略。

这种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强了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周、苏二人,无疑对突出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强化了影片的主旨。

(三)高度简练的人物语言。

对白是电影声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帮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绪,提供事件发展线索的作用”[6]。《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地简练,人物的对白往往只有简短的一句

话甚至几个字。如周慕云和何苏丽珍见完最后一面坐在出租车内离去时影片只出现了苏丽珍的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云即将要去新加坡时给苏丽珍打电话,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来表现他内心希望和苏丽珍在一起的心理。周慕云的这句话之后,是周慕云所住的宾馆房间以及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后静静离开的情节,接着是苏丽珍匆匆的下楼梯的镜头、床上默默坐着的镜头,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句话“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从周慕云说那句话到苏丽珍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的人物对白,只有背景音乐。短短的两句话使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在痛苦的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态。再如,周慕云的妻子在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你到底给你老婆说了没有?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而且没有出现苏丽珍丈夫的声音。只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个婚外恋者的人物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有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就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贴切表达出来的,话语虽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蕴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满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了情节、简化了语言、省略了人物,为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取杂留精,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 、平缓均衡的节奏,使影片主题更具抒情意味。

“电影,既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的机器,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笔”[7]《花样年华》虽然情节的过渡很简洁,但是整部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显得很均衡,令影片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观众就像坐在一辆匀速而平缓行驶的列车上,一路观赏优美的风景一样,在观赏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感想和思考。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搬进同一座公寓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再到他们之间发生感情然后到男主人公的离开,这一系列的情节推进都是同一个节奏,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任何起伏。正是由于这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使影片有充分的时间去刻画细节,更好的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

而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主题音乐的协调是十分的完美。在主题音乐舒缓的三拍子节奏下苏丽珍独自拎着饭盒出去买饭时走路的动作,周慕云在小摊上吃混沌时的面部动作、坐在办公室边抽烟边写稿的动作等等,每当主题音乐响起时,人物的动作和着音乐“啪——哒——哒”三拍子缓慢节奏运动着,如同一位舞蹈家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一样优雅、合拍,令人陶醉。王家卫用慢镜头的手段把人物的动作和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动作与音乐完全一致的节奏。强烈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在昏暗狭长的楼道里缓慢行走的动作,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与压抑。看到周慕云默默离开宾馆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还有二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一起写小说的慢镜头,也在主题音乐的旋律下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展现了二人在一起度过的那段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导演把这些动作用慢镜头拍摄下来配合音乐的旋律放出来,舒缓的节奏感很强。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平缓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爱再到离去的爱情过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说不清楚了。

《花样年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个新颖脱俗、丰富多义而又含蓄蕴藉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道德与情感的矛盾、表现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周苏二人想“爱” 而又不去“爱”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社会、道德之间复杂的关系,给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王家卫没有把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仅仅定位在男女爱情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其添加时代色彩、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四)

1、什么是雄辩?雄辩是指说话时,把真实翻译成使对方一听即懂的语言能力。——爱默生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3、在真正的口才遭到歧视的社会里,浮夸的空谈、伪善的语言以及鄙俗的饶舌就会泛滥成灾。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演说术都是一种最有力的杠杆。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契诃夫

4、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

5、说话是银,但沉默是金。——克莱尔

6、思想是花,语言是绽开的蕾,而行动是结出的果。——比彻

7、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亚里士多德

8、辞令的第一要诀是:一个人要劝说别人怎样,便先要自己表现怎样,那只宥以他的生活力量才能完成。——史威夫特

9、只有在认识透彻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清晰的、有力的语言;只有在感情激越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新鲜、感人的语言。——秦牧

10、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关于语言的名言名句。——莎士比亚

11、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培根

12、因为有语言,

老舍的格言警句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五)

1、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了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的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2、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确,什么东西也写不出。
3、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4、后悔是不会改善环境的。老舍的格言警句
5、假外人的势力而欺自家人最没出息。
6、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7、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8、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
9、文艺决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
10、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
王家卫风格的名句相关热词搜索:王家卫电影风格 王家卫导演风格

1、王家卫风格的句子(共4篇)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内容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其非常出色的艺术风格,如独白、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作品中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被遗忘的边缘人主题,更是将都市人的艰难处(王家卫风格的句子)(2016-04-14)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家卫风格的名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家卫风格的名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4347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