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恶衣恶食的造句

恶衣恶食的造句

2016-10-13 09:02:3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恶衣恶食的造句(共7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一篇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负

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

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恶衣恶食的造句】

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

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 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

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①安抚:则宜抚安(赤)

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

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

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

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

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

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

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王

之蔽甚矣(邹)

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恶衣恶食的造句】

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①院子:垣墙周庭(项)

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

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②文章:其文约(屈)

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②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①美好:好鸟相鸣(与)

②喜好(hào):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指)

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

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

④景象: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

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

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

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振动:微风鼓浪(石)

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

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

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

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

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

②收获:往往有得(游)

①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

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①细看:徐而察之(石)

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今王鼓乐于此(孟) 异

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 ②奇怪:成述其异(促)

①生长: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孟)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二篇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说明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这对一向不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点应该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最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诘洁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吉句中带修辞瑰坟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复习重点]

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二、句子的理解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三、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

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三.翻译的技法。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整句可以翻译成: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字法。

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略了“威”之类的词语,要补出来,这样就可译为:“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厉害?”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翻译时需颠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而意丰,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很难把句子表达清楚。我们可以翻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样的句子,是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亲近

2.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解析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三篇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解析 书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请 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对 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幸 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许 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负 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恶衣恶食的造句】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立 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交 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 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 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 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 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 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 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 将 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抚 ①安抚:则宜抚安(赤) 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走 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 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事 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 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

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

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

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 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私 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蔽 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王 之蔽甚矣(邹) 面 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庭 ①院子:垣墙周庭(项) 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 语 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论语中的成语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四篇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中的成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论语中的成语。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8、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示例:——,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14、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示例: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近义词:废寝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补语、定语。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17、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民国演义>第八十回)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19、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0、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2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22、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示例: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2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示例:<魏书·杨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梁实秋<雅舍小品·职业>:“至于弈棋,虽曰小道,亦有可观,比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要好一些。”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6、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7、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28、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29、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30、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示例:人如果——,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反义词:废寝忘食。

31、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2、简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5、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36、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8、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示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着记>第三章:“那还要经过相当教育,——,不能一革命什么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反义词:一步登天。

39、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40、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示例: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近义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反义词: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43、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4、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45、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茅盾<创造>三)

47、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48、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示例:方之<内奸>:“我要对党对同志负责,即使严赤、杨曙是内奸,我也该对他们负责,不能把——都写上。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4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51、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52、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4、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示例:趁你们——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56、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7、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59、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60、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6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6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近义词:待价而沽。

67、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反义词:表里如一典故:<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68、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69、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示例: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的窘态。(叶圣陶<英文教授>)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70、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71、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示例:“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72、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3、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示例:我没有——的能力。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74、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5、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76、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示例:老舍<四世同堂>:“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敬若神明、若即若离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形影相随。

7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夏衍<秋瑾传>第三幕:“——,是革命党的本色。”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78、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79、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82、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示例: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未经战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

83、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示例:独夫为我,即曰贪贼;——,即曰仁义。(章炳麟<菌说>)

84、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示例: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85、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87、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88、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89、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示例:唐·刘禹钖<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宋·许顗<许彦周诗话>: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宜得此语。

孔子的名言大全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五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名言大全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的名言大全

1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哲理名言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六篇

孔子的哲理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的哲理名言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孔子的哲理名言。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古文名言警句
恶衣恶食的造句 第七篇

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古文名言警句。——<战国策·楚策>

5、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鸛鹊楼>

1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古文名言警句。——<尚书·伊训>

1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4、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6、俭,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1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论第九>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0、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1、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2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23、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24、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7、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2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9、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0、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33、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3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6、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0、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43、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4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4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4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9、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5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5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5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5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5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55、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5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5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58、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61、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62、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3、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4、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6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6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6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7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2、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7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7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7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7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7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7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80、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8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8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8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8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7、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88、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9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9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9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9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9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9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7、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9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0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0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10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0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10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0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0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0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11、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112、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113、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14、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11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16、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1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118、轻诺必寡信。——<老子>

119、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2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21、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122、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2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2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2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12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2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2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3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31、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3、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3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5、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36、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137、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13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39、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4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4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4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4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4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49、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15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5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52、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5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5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55、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5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5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16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6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6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6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6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6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67、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6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6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7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71、父慈而教。——<左传·>

1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17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网

17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7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17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论语集注>>

177、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178、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7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80、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孟子集注>>

18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82、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83、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84、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8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8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87、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88、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18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90、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19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9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9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9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19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19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9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9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20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20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0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04、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0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20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20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2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1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2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1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21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恶衣恶食的造句相关热词搜索:恶衣恶食的意思 不耻恶衣恶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恶衣恶食的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恶衣恶食的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6834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