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描写寒夜的句子

描写寒夜的句子

2015-12-22 00:28: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一《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写作的话语指向_解读钱钟书_围城_与巴金_寒夜_刘青》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寒夜的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一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写作的话语指向_解读钱钟书_围城_与巴金_寒夜_刘青》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写作的话语指向

———解读钱钟书《围城》与巴金《寒夜》

"刘

关键词:抗战时期摘

青(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

知识分子

话语指向

钱钟书

巴金

淮安!!""##)

《寒夜》

《围城》

要:钱钟书、巴金等作家在抗战时期以他们的小说参与其时代话语的建构,特别是《围城》和《寒

夜》两部作品凸现着战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悲剧命运。作家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历的差异让他们的写作表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围城》在嘲讽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辛酸人生,是一出笑声中的悲剧;而《寒夜》则以深厚的同情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冷酷人生,是一本泪水中的悲剧。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长廊中,知识分子题材一直是作家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五四”时期鲁迅笔下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狂人”、在颓废中孤独的吕纬甫、不堪重负的涓生和子君到当代作家张贤亮笔下的章永璘、王蒙笔下的倪吾诚、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池莉笔下的庄建非等知识分子,他们一直在迷惘中寻觅拯救自己与国家的新路,他们一方面扮演着启蒙者和拯救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自身也是被启蒙与被拯救的对象,在这二元对立中,让我们感受到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深深的悲哀与寂寞。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战争导致的内忧与外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的下降,启蒙与救亡的矛盾,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抗战前期,一切服从抗战的要求,文学也要为抗战服务,因此产生了抗战诗歌,抗战音乐,抗战戏剧,抗战漫画,抗战电影等抗战文学,尽管从当时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有人论述那些作品的伟大之处,但文学艺术水平的降低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化,大同小异的作品形成了“抗战八股”的不良景观,文学为抗战付出了代价。到抗战后期,作家们纷纷从直接配合抗战宣传的战线上撤离,重新回到知识分子的话语立场,这意味着一种告别和逃离,也正是这种告别和逃离给这个时期的文学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同是写于抗战后期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与巴金先生的《寒夜》这两部作品展现了两位大家对抗战时

&’’()**+,*)-.

的知识而生存,在封建社会是“学而优则仕”,“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知识分子可以从政,也可以从事文化、教育、经济等各行工作,以知识求生存。可是在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知识分子基本的生存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们虽然也想靠自身的知识生存,如汪文宣、曾树生想办教育,方鸿渐想踏踏实实做教授,但现实击碎了他们的理想,这对于一向自认为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巨大的打击。

钱钟书先生写《围城》的时间和巴金先生写《寒夜》的时间大约在同时,都是在抗战快要胜利的一九四四年开始动笔,一九四六年完稿。在这两年里,钱钟书先生“忧世伤生,屡想中止”,幸好有杨绛女士的不断催促,才得以写成;而巴金先生在两年中感受到“‘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的黑暗社会,因此他以满怀的悲愤创作了这部小说。虽然两部小说基本写于同时,小说的大背景也基本是抗战时期,聚焦的都是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命运,但两位作家的个性与生活经历的差异导致了作家对当时知识分子处境的不同书写,也让这两部小说呈现出诸多不同的风格,看完《围城》,让我们在作家冷嘲热讽的笔墨中读出其中的无限酸楚,感慨原本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的自身沦落。而《寒夜》,文如其名,作家以冷峻的笔调书写了这样一个冷酷的社会造成了小知识分子悲剧的命运,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期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与理解,构建了独特的知识分子写作的话语指向。作家笔下的方鸿渐和汪文宣、曾树生等知识分子的人生状态折射出抗战那个特殊时期的所有知识分子的尴尬地位。知识分子一向给人的感觉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他们靠自己

钱钟书《围城》为我们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主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有的从国外留学归来,

!"#$%

!"

!/0’-12**3

有的是大学教授,但我们从中看不到知识分子应有目光观照历来为人所仰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的学问与光辉,透过作者嘲弄的笔端,我们看到的是“五四”之后,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原有的对一群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辛酸生活和灰色人生。

“士人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精《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英”特权的制度保证已经崩溃,但“精英文化”、类:一类是像方鸿渐和赵辛楣这样的虽处处碰壁却“士”的意识还长期地施加着影响,知识分子想探还有一些理想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俗不可耐、心术寻一条救国救民的出路,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的理不正的遭到作家笔墨讨伐的知识分子,如高松年,想无从实现,钱钟书作为一个大学者,深刻地看到李梅亭之流。只有唐晓芙例外,她是“摩登文明社了知识分子当时的困境,因此在《围城》中透过作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家嘲弄的笔端我们感受到在中西文化、新旧观念冲方鸿渐是一个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理突中的知识分子的辛酸与挣扎的人生,写来虽不无想的知识分子,但他的理想在那样的现实环境中无尖刻,但能让人警醒,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拯救。

从实现。他懦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但还有一丝巴金先生的《寒夜》深刻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良心,买假文凭是方鸿渐心理上一直未能卸下的一期历史风云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观念意识、文个包袱,作假是为了骗人,而骗人是不道德的行化心理,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文如其名,小说中为。方鸿渐能干出这种事,说明他的道德意识很淡弥漫的是一种“冷”的氛围,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薄。然而,淡薄尽管淡薄,却还没有到完全泯灭的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程度,当他知道周经理登报炫耀他的假文凭时,他小说写了三个人物,但却代表了三类知识分子“羞愤得脸红了”,“夹耳根、连脖子、经背脊红的人生。汪文宣是一个曾经有一定的理想但由于他下去直到脚跟”,认为自己从此成了骗子,无面目的软弱最终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大见人。在与李梅亭、顾尔谦之流一起去三闾大学的学教育系毕业,与同学曾树生自由恋爱而同居,敢路上,他目睹李顾的丑态,觉得自己与他们为伍是于蔑视和反抗封建礼教,其思想支柱是个性解放、可耻的堕落。到了三闾大学,他发现这个战时最高教育救国,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学府的种种问题,如效仿西方的不伦不类的导师是,黑暗腐败的社会制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炮制,他深恶痛绝。他虽然发现诸多问题,却无力也火,轰毁了他的理想和事业。加上疾病的折磨,他无从改变现实,他的理想像一个肥皂泡一样轻易地陷于贫困的境地,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形成了“为被击碎了。

了生活,我只有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他做书局除此之外,《围城》中还刻画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校对,战战兢兢,忍受上司的冷眼、同事的奚的灵魂的空虚与病态的精神,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落。失业、贫困、疾病一步步把他推上了死亡之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学的“老科学家”,其实路。他有正义感,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愤愤不只是一个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平,却又找不到一条公平之路;他盼望抗战胜利,僚;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却又预感到即使抗战胜利了,他母亲和儿子的命运人作呕;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儿买来了子也得不到改变。因此,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他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带着精神与肉体的极大痛苦,凄凉地死去。曾树生授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是一个善良正直而不甘屈服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英文系任教授。还有流氓文人李梅亭,溜须拍马、在外界环境的压抑中,她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为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甚至是在法国取得文生活所迫,她到大丰银行作小职员2其实是“花学博士头衔的号称“才貌双全”的女才子苏文纨,瓶”3,以及后来离开患病的丈夫去兰州,都是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德国民歌。

了去找出路。她没有遗弃丈夫,汪文宣失业后,她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精英分子,靠他们推动负担了家庭的生活费用,她挣来的钱多贴补家用,社会的进步,可是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知识给丈夫看病,供儿子读书,在兰州按月寄钱回家。分子却难以承载这样的使命。作家自己在《围城・抗日战争胜利后便急忙飞回重庆,虽然此时已人去序》中开头便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楼空。这是当时大多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悲剧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运的写照。她任性而自尊、聪明而爱虚荣———这是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性格。她虽然为生活所迫去根性。”钱钟书没有美化知识分子,而是站在“无过“花瓶”生活,和上司陈主任纠缠,但并不放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立场以人性的、冷静的

荡。在她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抗争精神,但是,在黑

!"#$%&’(()

!"

’’*+,)-.+/*+(0/&1

暗腐败的社会制度中,她的“抗争”实际上也是悲剧性的。而汪母其实也是老一代知识女性的典型。她评价事物的标准仍然是陈腐的旧道德观念,她和儿媳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无休止的纠纷,对于生活的困境,她也有反思,她把原因归咎于读书:“我只后悔当初不该读书,更不该让你也读书,我害了你一辈子,也害了我自己。”4当年她曾是“昆明才女”5当抗日战争胜利后,她一度幻想“我们不再吃苦了”。在她身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

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惊险紧张的场面,作家站在人生的立场揭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的命运而感染读者,启发人们思考造成这种命运的根源。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当时抗日战争背景中的重庆的现实社会和在现实中挣扎的小人物———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堵墙,逼得他艰于呼吸视听。在爱情和婚姻方面,他经历了和鲍小姐的调情、和苏小姐的应酬、和唐小姐的爱情,最后他陷入了孙柔嘉的婚姻围城才发现“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的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正像王国维《蝶恋花》中所写:“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设想作家如果安排方鸿渐最终和唐晓芙结了婚,而后再有此种感悟,那“围城心境”的悲剧内涵是否会更加突出呢?爱情如此,职业也是如此。游学归来,方鸿渐的第一站便是上海,战时的上海本身就是一座孤岛围城,虽然在这里汇聚了整个中国的财富与华丽,可是方鸿渐却到处碰壁,事业无着,困顿的他选择逃出围城,不惜历尽千辛万苦,只身来到内地的“三闾大学”,而这里的围城之气更甚,那种勾心斗角的环境使他又陷入围城之中,于是他又回上海,然而生活更加困顿,他依然在城中游荡,方鸿渐最终选择远走重庆,文章结束。那样一个战争年代,读者不难想象重庆作为陪都,被日军围困轰炸,本身也是一座围城,依照作者对方鸿渐人生的逻辑可以推见,他又进入了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围城。方鸿渐的故事“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他的可笑、可怜、可悲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尽管他只是“一部分人类”的代表。这种浓浓的悲剧意味,作家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方式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到处都是幽默与讽刺,让读者在笑声中体会到无尽的悲剧意识,读来更让人回味。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但没有开出疗救的药方,也表现了作家悲剧的人生观。

《寒夜》的悲剧是震慑人心的,会引起人的同情与共鸣,读之让人泪流。在抗战中,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一个阶层,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中,有的变节投降,有的安分随时,想求安静而不得,汪文宣和曾树生就属于后一种。他们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却要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婆媳间的纠纷,夹在中间受气的又是丈夫又是儿子的小公务员默默地吞着眼泪,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悲剧的形式虽然不止这样一种,但都不能避免家破人亡的结局。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环境的污浊,让知识分子的理想无从实现,哪怕是最基本的生活都无从保障,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们孤独,苦闷,有的被社会吞噬了,如死于肺结核的汪文宣,借酒买醉的唐柏青。有的还要活下去,他们

《围城》和《寒夜》两部作品虽风格不同,前者在幽默的嘲讽中尽显知识分子众生相;后者在饱含同情的笔墨中展现乱世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生活,但两部作品都揭示了知识分子在那个社会中的悲剧命运。

《围城》的骨子里是一出深沉的悲剧,杨绛最了解钱钟书,她在《围城》电视剧片头题词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愿望大都如此。”这一题词,准确地道出了《围城》的主题,也写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围城心境”,城外的人想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城内的人在得到之后又充满失望的心境,在痛苦中重新驰骋他们的想望。也就是所谓“当境厌境,离境羡境”,在一地而怨一地,离彼处而恋彼处,近此人而厌此人,别彼人又想彼人。爱情也好,职业也罢,乃至于人生的愿望,就是这样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直到生命的终结。这种“围城心境”其实就是表现了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表现了战时陷于绝境中的普通知识分子徒劳于寻求出路,但总是从一个围城进入了另一个围城,无可奈何的永恒悲剧。

&’’()**+,*)-.

钱钟书的这种悲剧观集中体现在方鸿渐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中。方鸿渐的人生就是悲剧的人生。他留学回国、寻找职业、追求爱情、家庭矛盾,一个个梦想的破灭,都是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的无奈的悲剧。爱情、婚姻、家庭、事业都是一堵

!"#$%

!"

!/0’-12**3

还要去和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抗争,如曾树生,为了里看到的那些所谓教授的嘴脸,让他清楚地看到了追求自由和幸福,她敢于和思想守旧、顽固无理的知识分子的人性的弱点,《围城》中对三闾大学的教婆婆反唇相讥,直到关系破裂,一走了之。当她的授们冷嘲热讽正是基于作家对生活的发现与感悟。

教育梦想破灭之后,为了生存,去做花瓶,但仍不总体而言,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型作家,他站在甘心沦落。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她并不愿意做“花一个高度去审视知识分子的命运,更多地从人性本瓶”,她因此常常苦闷、发牢骚。可是为了解决生身的特点考察人生,他看到当时知识分子的尴尬处活上的困难,为了避免吃苦,她只有做“花瓶”。境,在嘲讽、调侃的笔调之余透露出一定的哲理她口口声声嚷着追求自由,其实她所追求的“自性。就他本人而言,几十年他从学院到学院,一直由”也是很空虚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生活于文人圈,所写的小说以此为对象也是理所当“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换然。而且作家一生虽有过困顿之时,但尚未落入社句话说,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她的这种苦会底层,因此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困苦生活了解不闷和空虚是没有出路的也是无法解决的,她虽为改够,写来缺乏感情力度,让人感觉才胜于情。作家好变生活进行努力但最终还是免不了悲剧的结局,在像是以一个物外之人来观察人生百态,看到了知识那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全文是一种分子身上存在的很多弱点,却无从开出疗救的药方。

凄冷的格调,让我们感受到作家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巴金写《寒夜》是在他创作的后期,当时他就反动政府的控诉。

在大后方重庆艰难度日。如果说钱钟书是出世的,两部作品一出是笑声中的悲剧,有着喜剧的外那巴金就是入世的,巴金善于把自己融入到当时的套而悲剧的内核,以极强的表现力展现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中间去,以知识分子人生本身的状态去追的悲剧人生,却无从开出疗救的药方;一个是泪水问社会,从而揭示社会的黑暗,表现知识分子的无中的悲剧,知识分子在挣扎之后最终还是被无情而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巴金的创作道路上,冷酷的社会吞噬了,全书读罢泪涔涔。

其民主革命时期后半期的创作,与重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巴金创作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成熟的标三

志。大后方重庆、昆明、成都和桂林等地,当时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那里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极两部作品同是聚焦中国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命为艰苦,即使是那些学富五车的知名教授、声名远运,但风格截然不同,原因何在?这可能与作家的播的科学家,生活也异常窘迫,过着半饥半饱的生生活经历、人生态度、个性等因素有很大的联系。

活,甚至还要经常变卖衣物度日。八年抗战中,大全面抗战爆发后2知识分子有三个流向:一是后方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本质,认识逐去大后方,二是留在沦陷区,三是奔赴抗日根据渐加深,就连不少原本不问政治的学者,也转变为地。留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虽然处于日寇的淫威坚强的民主斗士。一九四四年一个寒冷的冬夜,桂下,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保持了民族气节。有的宁林沦陷之时,巴金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楼愿清贫,坚决不任伪职;有的隐姓埋名,专心学术下一间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创作《寒夜》,研究;还有的积极参加地下抵抗活动,甚至献出生《寒夜》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重庆,抗战的后方,命。钱钟书当时羁居上海沦陷区,闭门独处,专心可就是这一个后方,在国民政府的节节败退之下,学术,是他平生最为凄苦的时期,当时的环境正如也无法守住。巴金亲眼看到了很多小知识分子的痛他在《谈艺录》序言中所慨叹的“予侍亲率眷,兵苦经历,处处感受社会人生凄风苦雨的“冷”的威罅偷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蚁聚。忧天将逼,像汪文宣那样的人实在太多了。他说:“我不压,避地无之,虽欲出门西向笑而不敢也”。此时论到哪里,甚至坐在小屋内,也听得见一般小人物他只能以诗文来发泄自己的哀伤和苦闷,“一世老的诉苦和呼吁。尽管不是有名有姓、家喻户晓的真添非我独,百端忧集有谁分”,“楼宇难归风孰人,尽管不是人人目睹可以载之史册的大事,然而借,山河普照影差完”。诗作中的忧患意识和时代我在那些时候的确常常见到、听到那样的人和那样感受极为强烈深刻,《围城》正写于此时。在这种的事,那些人在生活,那些事继续发生,一切都是忧世伤生情绪支配下,他就必然在文本中流露出对那么自然,我好像活在我自己的小说中,又好像在当时知识分子前途不可知的宿命观点。另外,在抗旁观我周围那些人在扮演一本悲欢离合的苦戏。冷战爆发之后,作家曾有过长途颠簸到湖南教书的经酒馆是我熟习的,咖啡店是我熟习的,‘半官半历,路途中的颠沛流离以及在湖南蓝田的那所学院

商’的图书公司也是我熟习的。小说中的每个地点

!"#$%&’(()

!"

’’*+,)

-.+/*+(0/&1

论柔石小说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河南"程秋莹(

关键词:柔石摘

小说创作

漂泊意识

开封!"#$$!)

要:柔石的小说以对知识者心灵的执著剖析和对下层社会人生的沉痛写实见长。其作品表现了在二

十世纪大动荡、大变迁的时代氛围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彷徨、困惑、不安,表现出浓重的漂泊意识。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繁星闪烁的左翼青年作家群中,柔石是具有个性光彩的一个。作为一个青年小说家,他的作品少有早期“普罗文学”常见的以空想、狂热为特征的“革命浪漫谛克”通病,却是以对知识者心灵的执著剖析和对下层社会人生的沉痛写实而见长。其作品直接承受“五四”精神文化的影响,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真实感受来阐述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大变迁、大动荡的时代中的追求、困惑、无措、不安、痛苦和徘徊,表现出浓重的漂泊感。

步伐。经历了文化震荡、裂变后,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原有社会规范中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已无法对变化了的现时社会文化现象加以认定、评点。文化的无依附感,促使他们去寻求新的价值取向,确立新的人生意义体系。但身处极度动荡、变化的时代,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新的人生支点,于是许多人便采取自我放逐的方式,流浪、漂泊的方式来探求生命的意义,寻找人生的答案。“我又漂流至此了!为食物所诱引,物质的势力的侵入,左右其存在目的的东和西,使其生活之变态。人类呀!你不过是一只没翅膀而飞行觅物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大动荡、大变迁的时代。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加快了中国向现代文明转换的我都熟习。”写文章时这些经历犹在眼前,因此写来让人声泪俱下。

巴金开始写《寒夜》,正是坏人得志的时候。他说:“我写这部小说正是想说明:好人得不到好报。我的目的无非要让人看见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我进行写作的时候,好像常常听见一个声音在我耳边说:‘我要替那些小人物伸冤。’”文本中处处可见作家的控诉之情。正因为小说中的人和事都是作家亲历,因此《寒夜》在情感上比《围城》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围城》在艺术上比《寒夜》更精致,按照美国学者夏志清的评价:“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不管怎样,两位大家都以自己独特的表述写尽知识分

&’’()**+,*)-.

的禽类罢!太苦了!消失了真正的主宰力。”!无法寄托自己漂泊、挣扎的灵魂,四处飘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生存困惑,反映出人们特别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冲决与回归,剧变与僵固,激荡与稳定,躁乱与安宁,创新与怀旧等两极之间的摇摆

作者简介:刘青,文学硕士,江苏淮安人,江苏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4)5钱钟书6《围城》4!5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月第)版7

425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6《巴金论创作》4!56上

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2月第)版7

4#5刘慧贞编6《巴金代表作》4!56河南:黄河文艺出

版社,).-.年))月第)版7

4$5罗思编6《写在钱钟书边上》4!56上海:文汇出版

社,)..+年2月第)版7

4"5陈子谦6《钱学论》4!56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月第)版7

4+5王国维6《人间词话人间词》4!56北京:群言出版

社,).."年)2月第)版7

子在抗战那个特殊时期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构建了独有的知识分子写作的话语指向,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人生大书。

(责任编辑:赵红玉)

435夏志清6《中国现代小说史》4!56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年3月第)版7

!"#$%

!"

!/0’-12**3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二
《_寒夜_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_金立群》

《寒夜》: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

金立群

现在的文学理论中出现了“诗化小说”的概念。我想,诗化小说和以前常说的浪漫抒情小说还不太一样。它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优美的文辞、丰厚的抒情、浪漫的故事,而在于其文本的构建是出于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将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置于某种意境、氛围之下,并形成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格。也就是说,诗化小说的文本,是以个体直觉、当下感受为出发点和本体的,这就和以理性思考、意识形态、或故事言说中的趣味技巧为出发点和本体的小说形成了本质区别。小说的叙事功能被淡化,客观化的环境描写为主观化的气氛渲染所代替,意境、意象、象征、抒情成为中心,情节则为它们服务,而不是相反。个案分析是历史叙述的基础,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巴金代表作《寒夜》的分析,更好地揭示出诗化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代即有“物不平则鸣”的说法。然而如何去“鸣”,如何对着时代、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方式。其一是理性的方式,追求典型的塑造,力图在典型的个性中体现出背后的普遍性,以揭示某种规律和本质。如!"世纪%"年代的茅盾,把他十几年来参加新文化运动、参加共产党、投入北伐、脱离共产党、流亡日本等等复杂的经历与生活感受上升为理性思考,超越个体,观察社会的本质,从而创作出一系列社会剖析小说。理性的创作方式被狭隘化后往往还成为表达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

其二是纯粹形式的方式,醉心于为艺术而艺术,游戏文本,宣称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用彻底排斥现实的方式表达自我的特立独行,上世纪初的达达主义就是这样。上世纪&"年代以后的元小说虽然没有完全取消叙述的内容和其中包含的情感,但已将创作的本体由故事转向故事的言说方式。作家对人生、情感作本体意义上的取消正是他们表达对人生、情感之困惑的特殊方式。以上两种写作,都具有“客观化”倾向,或以客观世界为表现本体,或以客观形式为追求目标。即便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创作,其意识形态也不再是鲜活的包含着主体之思的意识形态,而是凝固成型的凌驾于主体之上的、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化”的意识形态。其三是感性的方式,由体验出发,将世界由一个公共空间化为主观的“为我”的世界,通过直观创造意象,直达它的终极秘密。这正是《寒夜》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它作为一部诗化小说的最基本的条件。

《寒夜》在情节安排、场景描述上的最突出特点正如这部小说的题

目,一切都在寒夜中进行。小说从寒夜开始。第一个场景就是汪文宣躲完空袭后一个人走在寒夜中空寂无人的街道上,“不由自主地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人在他的身边”。小说又在寒夜中结束。最后一个场景是归来的曾树生离开了那个已是人去室空的家,“刚走出大门,迎面一股寒风使她打了一个冷噤”。这对曾经生活在一起,“心却隔得很远”,最终天各一方,直至阴阳两隔的夫妻就这样在小说的一头一尾遥遥相视,中间是将他们分隔开的浓厚、无边、无法穿越的寒夜:每一次家庭争吵过后汪文宣就会冲进寒夜,“又走了一条街,还是不知道应该走到哪里去”;他时常在寒夜中等待妻子回家,“街上的二更梆子响了”,“‘她’快回来了罢”;在寒夜中,他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看见痰里的血丝,心中一冷”,“精神和体力似乎完全崩溃了”;在寒夜中,他收到了一份解雇通知书;在黎明前最暗最冷的寒夜中,他送别了妻子;最后他死于寒夜,“这是在夜晚八点种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正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

巴金作品一般被认为所涉及的主要是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他自己就说过“我曾说我鞭挞的是制度”。’()但他不是像茅盾那样对制度做理性的分析和批判,而是侧重于“情绪化”、“人格化”的制度。与其说他在写制度,不如说他写的是某种制度下人物的直觉体验与心灵感受。《寒夜》的魅力正在于此。诗化小说淡化叙事功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淡化叙事本身。应该说,《寒夜》和《呼兰河传》,和《边城》这样散文诗般的诗化小说有所不同,其情节性要超过它们。围绕

%(

!""#$"!

教研天地

着曾树生的走与留、去与归,围绕着汪文宣的得与失、生与死,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悲与欢、聚与散,这部小说对读者是有着情节上的吸引力的。然而,这样的题材,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为什么除了一般性的吸引力外,还给几代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呢?这正是因为作者将整个情节与叙事纳入了寒夜,让我们置身于黑暗、寒冷之中去感觉,去体验,去茫然不知所措,去冻得发抖。一个客观的、公共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它除了寒以外还有温暖,除了夜以外还有白天。小说里的世界和这个公共空间相比是不全面的。这里没有火热的民族救亡战争,没有《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所暗示的另一片天地。然而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公共的世界存在吗?我们只可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自我所能感知的世界里。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虽然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假定带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此正是这种“不全面”,恰恰具有审美判断的品格,恰恰创造了真实———主观的真实。特别是小说将要结尾之时,街道上破天荒出现了欢乐,洋溢着生命的喧闹,而这一切对我们的主人公汪文宣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公共的希望不是他的希望,公共的欢乐不是他的欢乐,公共的生命也不能成为他的生命,他的命运仍然是孤独和死亡。我们没有充足理由说巴金就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存在主义也不是几个哲学家的凭空发明,它植根于人类漫长历史中某种感悟的积累,是可以为人所自发体会的。在小说里,我们确实可以感到,人“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汪文宣痛苦地死于抗战胜利后的欢乐气氛中,充分说明了对于个体来说,最真实的就是他自己的处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寒夜”就是这样一个主观的宇宙。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向我们揭示了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寒夜体验,它以

“诗缘情”,诗源于体验,但体验也并不一定都指向诗。表现体验的形式是确立诗化小说品格的又一重要参照。小说在表现个体体验时可以有多种方法,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那样对城市的喧嚣、混乱、贫困进行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渲染,如小仲马的《茶花女》那样以充满感情色彩的叙述、对话宣泄自我的爱与痛,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展现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直接面向体验之中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对个体体验的表现手法。《寒夜》表现个体体验的特点在于当创作主体形成自我独特的“寒夜体验”的同时,小说也将个体体验凝炼为独特的中心意象———寒夜意象。这是《寒夜》作为诗化小说的基本特点。主要的情节、场景乃至细节均围绕着这个中心意象,为它的营建服务。它笼罩于整个城市的上空,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成为包含着丰富个体体验的感觉和情绪。它是外化的心灵与内化的世界之间的融合。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推崇的“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寒夜”作为意象,类似于风,也类似于艾略特的“荒原”,都是属于那种直达生命终极之“道”,因而显现出

“寒夜体验”为出发点和表现本体,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艾略特以其“荒原体验”揭示出现代西方人的独特生存境遇,而巴金的“寒夜体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意义。

“大道无形”的没有具体形态的意象。所以小说中直接渲染描写寒夜之寒、之黑暗的句子并不多。这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手法,以画面空白周围的线条、色彩来烘托那真正的表现对象。因此,“寒夜”意象与其说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被烘托出来的。《寒夜》中没有大段大段的写景和抒情,和巴金前期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奔腾恣肆的语言有所不同,其笔调是冷静而深沉的,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似乎与诗化小说的主观浓情相悖。但是在这部小说里,却恰好配上并增加了寒夜中的寒气,起到了需要的表达效果。作者一方面主要通过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所形成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多地将“意”化入“象”中,另一方面又注意宕开来写,通过其它意象来烘托寒夜这一中心意象,将“此象”化入“彼象”。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和《家》等作品相比,《寒夜》虽然在叙事层面上更为客观,感情上却更富于感染力的原因。

与寒夜意象相对应的是“白天”与“灯光”。也许是寒夜过于强大的缘故,即便白天来临,天也“永远是阴的,时而下小雨,时而雨停”,“可是马路始终没有全干过”,“天还是灰色,好像随时都会下雨似的”。汪文宣的眼光“茫然地向四处看”,除了“白茫茫的一片”显示出是白天而外,依然如在夜里一般,“似乎什么也看不见”。即便没有下雨,也依旧是“特别冷”、“虽然有阳光射进来,阳光却是多么的微弱”。灯光是人类反抗与超越寒夜的尝试。寒夜下的灯光却是孱弱的,如“星子似的在黑暗的街中闪光”,只能让人感到“寒意”;作者用“寥寥”、“昏暗”、“黄黄的”这一系列暗色调的形容词来修饰灯光。然而,就连这样的灯光也要常常因停电而熄灭,给寒夜让位。这时就只能点蜡烛了,“但是摇曳不定的惨黄色的烛光,给每一件东西都涂上一层忧郁的颜色”。看着烛光,汪文宣不禁要叹气:“光明,我哪里敢存这个妄想

!""#$"!

教研天地

’!

啊。”“白天”与“灯光”不但没有能够消解“寒夜”所带来的黑暗与寒冷,反而增强了“寒夜”的力量,让人更加绝望。由此可见在这部作品中,不但情节与叙事被纳入了寒夜意象的营造,就连本该作为对立意象存在的白天与灯光,也被纳入其中,起着衬托、突出中心意象的作用。在寒夜的笼罩和影响下,不但白天与灯光,就连汪文宣听惯了的老年人叫卖“炒米糖开水”的声音都染上了寒气,让他“打了一个冷噤,好像那个衰老的声音把冷风带进了被窝似的”。

就这样,寒夜超越了特定的时间概念,成为整个岁月、整个生命的统治者。在寒夜的统治下,不再有色彩,世界如同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当空袭警报解除的时候出现了两个“红亮亮”的红灯笼,家门口的门灯也发射出“暗红色”的光。那时侯,汪文宣对生活的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也许这惟一的亮色代表了一丝光明与希望吧。但是,接下去,我们又发现了红色,而且不断出现,是汪文宣吐的血。原来,在红色的背后是死亡,是永恒的黑暗。它同样是寒夜的一部分。

在《寒夜》的人物情节安排上,有一个原型,就是汪文宣与曾树生之间“郎病女貌”的婚姻模式,它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由“郎才女貌”演化而来,所谓“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个原型原本反映了过去的文人士大夫顾影自怜、对月伤怀、迎风洒泪的病态审美心理,但在这部作品中却获得了新的意义。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曾树生对寒夜笼罩下的汪文宣而言意味着青春与激情。她的最终离去说明了寒夜压迫下的汪文宣已经彻底丧失了生命力,丧失了挽留青春与激情的力量。他在曾树生面前有自卑和压抑感,在健康和美丽面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孱弱无力。当他用尽全身的力量在曾树生离去的那个寒夜最后一次尽做丈夫的义务,帮她拎箱子下楼时,遇到了迎上来的陈主任:“‘给我提’,另

一个男人的声音说。这是年轻而有力的声音……恍惚间他觉得那个人身材魁梧,意态轩昂,比起来,自己太委琐了。”这种自卑与压抑与他对寒夜的感受具有相同性质。而曾树生面对这样一个病恹恹的丈夫,同样感到压抑:“她回头向床上看了一眼。他的脸带一种不干净的淡黄色,两颊陷入很深,呼吸声严重而急促。在他的身上她看不到任何力量和生命的痕迹。”这个丈夫和寒夜一样,让她对生活感到心寒。在传统的郎病女貌模式中,渲染的重点在双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和体贴。然而这里,却变成了双方彼此的压抑和折磨,变成了寒夜的一个化身。看看这对郎病女貌的“才子佳人”分别的最后一幕吧:得见彼此的呼吸声。”正是在此意义上,一个传统的原型也被纳入了寒夜这个中心意象。

小说之意象不同于诗歌之意象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单纯的空灵,而可以比较复杂,这是由小说在言说方式上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对意象的塑造不需要在几个字、几行诗中完成。《寒夜》中的意象表现具有复调特点,这是一个创造,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第一节。汪文宣在躲空袭后一个人回家,路上想起了昨天的一场争吵。妻子离家出走。自己是不是还要像从前一样主动去找她回来?妻子会回来吗?夫妻、婆媳之间会和好吗?这个家会幸福吗?围绕这些问题,汪文宣的心中有两种声音各自说话。第一种声音是自我安慰、精神胜利、麻痹自己痛苦感觉的声音。这声音告诉他,妻子走就走,回来不回来无所谓,用不着主动去找她;也许可以让儿子帮忙,为了他们的儿子,妻子也会回家的;说不定妻子现在已经回家了,“妈说她自己会回来的。妈说她一定会回来的……说不定她们两个在一块儿躲警报。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在警报解除后走回家去,就可以看见她们在家里有说有笑地等着我”。第二种声音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正面思索与痛苦感受,对妻子一去不返的恐惧;在

他孱弱的人生中需要妻子的爱与温暖,而这种需要实际上说明了他在人生与家庭中的弱者地位。这个声音对他说,他没有胆量对妻子的出走假装无所谓,“你有胆量吗?你这个老好人”;儿子小宣并不关心妈妈,也不可能帮忙,他汪文宣是一个没有人关心的可怜虫;他不能确定妻子会不会回家,他需要妻子,“想找她回来”。这两种声音在汪文宣的心里各说各话,都有自己的逻辑与理由。先是前一种声音略占上风,以至于他把家门口不相干的一男一女误认做母亲和妻子。等到回家后他发现妻子并没回来,就“好像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只剩下“茫然的”眼光,“思想很乱……纠缠在一起,解不开”。同时,汪文宣周围的环境也化为一种声调。他在夜晚的街道上走着,寒夜下的城市和他似乎并不相干,“他并没有专心听什么,也没有专心看什么”。偶尔,走过一个人,他的眼光并“没有去注意那张脸……但是他的眼睛仍然朝那个人消失的地方望着。他在望什么呢?他自己还是不知道”;偶尔又传来几句说话声:“我卖掉五封云片糕”、“我今天晚上还没有开张”、“今天晚上不晓得炸哪儿”、“昨天晚上打三更才解除”。这些声音与他内心的声音平行着,没什么关联,可是他又“忽然吃了一惊,昨天晚上……打三更!……为什么那个不认识的人要来提醒他”,他内心的声音就在这不经意间又回到昨天争吵前一家人表面上有说有笑的时刻。就是这样,一方面环境的声调与他内心的声音各自发展着,一方面外在的声调又不时在汪文宣内心两种声音的对话中间插上几句,外在声音与内在声音组成的两个声部之间时远时近,结合在统一的时空下而不发生融合,从而形成了另一重复调。正是在这样的双重复调中,寒夜意象的蕴义得到了含蓄的表现。这个双重复调展现出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之间既关联又疏离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巨大的寒夜对渺小的个人是不屑一顾的,它甚至可以忽略个人的存在;个人面对着寒夜,也不

惟一的例外是红色。在小说的开始,“两个人立在黑暗与寒冷的中间,听

%%

!""#$"!

教研天地

能像面对温暖的故乡家园一样纵情投入,而是会产生疏离感,就好像手碰到一块冰就马上缩回来。另一方面,个人又永远不能摆脱寒夜,而寒夜也总是会介入个人的心灵,把自己无形的触手伸进个体的灵魂。《寒夜》中的复调和一般的叙事型或心理型小说中的复调有些区别,其所要传达的主要不是构成复调的不同声部本身的内容,而是要通过这些不同声部之间的对立、平行与结合暗示某种有关人生境遇的意味,有点类似于意象叠加。这充分表现出作品浓郁的诗性特征。

《寒夜》由“寒夜体验”出发,构建出贯穿全篇的“寒夜意象”,使主观心灵获得了感性显现,从而使“寒夜意象”进而上升为“寒夜象征”。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来看。”%&’这说明象征并不是反映以此物“象征”彼物的一种确定性联系。在西方文论语境下,它具有一种认识论上的意义:首先是针对不可言说的超验性宗教理念,后来在马拉美等象征主义大师那里是针对不可言说的彼岸世界,最后引申为针对一切不可言说的思想、情绪、体验,以至于我在上文提到的康德所说的主观的普遍性,对于这一切不可言说的无形无象之物,需要有一种感性的形象去把握,把握的方式不是明晰的直陈,而是不确定的、朦胧的暗示。因此,如传统看法那样,将寒夜视作对黑暗社会与专制制度的象征是不确切的。这样意义上的寒夜,称不上象征,只能算是比喻,而且它也无法解释小说所达到的震撼读者心灵的接受效果。寒夜象征的其实是个体的心灵,由个体对自身命运产生的所有感受、所有情绪、所有冲动以及对这命运之未来的神秘预感所共同构成的活生生的流动的心灵。

由于寒夜作为一个中心意象在小

说中取得主导地位,由于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关系设置围绕这个意象所创造出的“寒夜象征”,小说在信息发送上就产生了类似于诗歌的特点,即主要不是以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明确的内容,而是通过这个中心意象以及围绕之的其它意象进行暗示,传达意味。比如前文所述小说开头的那个“双重复调”对心灵与世界之关系的暗示;比如说小说在结构上安排男女主人公分别出现在第一个场景和最后一个场景,让人感觉他们似乎在一条永远无法渡过的寒夜之河两岸遥遥相望,从而领悟到他们各自的孤独与心灵之间遥远的距离,这就暗示了他们彼此的感情实质。又比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男女主人公独自一人在寂静的街道走,使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寂寞,他们都渴望走出寒夜,却始终无法做到。那永远阴沉沉的白天与随时都可能因停电而熄灭的灯暗示了心灵对光明的渴望在黑暗面前的脆弱和那可以随时熄灭生命之光的命运的无常。小说第一节的结尾汪文宣在极度的身心疲惫中回到家,“没有关电灯”就“沉沉地睡去了”,暗示出他对寒夜、黑暗的恐惧与抗拒。汪文宣染上的肺结核,可以说是中国小说中人物的常见病。过去的小说安排人物得肺结核是侧重于这病有一点世纪末味道的颓废唯美色彩,比较雅。而这部小说却对它进行了令人产生恐惧感的详细描写,打破了病态美。然而作家这样安排还是有他的道理。这种病的特点在于让人慢慢地走向死亡。而这也正暗示了主人公对寒夜的独特体验和对自我命运的预感:它不同于凶狠的猛兽迅速将人吞噬,而是慢慢渗入人的精神和肉体,一点一点熄灭其中燃烧的生命火焰,给人带来长期的折磨。自我经过长期痛苦的挣扎,却始终无法冲破寒夜,最后还是要死。

需要指出的是,《寒夜》所诞生的!"世纪("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继“五四”后的又一次大反思的时代,一方面继续着“五四”以来新文学“感应世界思潮、注重人的意识现

代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又以更加成熟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对其深层意蕴作新的探索,以期作为重塑民族文化品格的根。%#’)当时以中国新诗派为代表,以西南联大为大本营的国统区大后方文化界掀起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思想、手法的又一次高潮,涌现出一批在探索民族生存境遇、挖掘个体人性内涵、综合吸纳民族的和西方的文化成果运用于创作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的作品。《寒夜》成为这一创作高潮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巴金早年曾留学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法国,深受法国文学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寒夜象征”正体现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创造性借鉴。但同时,又表现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显示出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学手法的双重借鉴和融汇。巴金的创作虽然有激烈反传统的一面,但其深层却有着与传统割不断的联系。即便如《家》,也在表达冲出旧家庭束缚之强烈愿望的同时,显现出与家庭割不断的血缘联系。而且其笔法亦多受《红楼梦》的影响。《寒夜》所创造的诗性意象和诗性暗示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契合。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抒情写意类文学形象的最高范畴,是一部作品作为经典存在的依据。宗白华认为,“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至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第三境层”。%*’以这样的视角来观照《寒夜》与寒夜象征,我们可以看出寒夜、冷寂的街道、阴沉沉的白天、昏暗的灯光、痛苦的喘气与咳嗽、吐出的鲜血等等都是以寒夜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在这些意象背后暗示出的主人公的寒冷、痛苦、寂寞、自我麻痹式的安慰与绝望这些相对具体的当下体验感受与生存状态则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是作品意境的第二层涵义。《寒夜》之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原因则在其中的言外之意

!""#$"!

教研天地

+(

上。巴金的作品永远针对着束缚人们心灵的无形之网。他的作品充满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情绪、人格、存在与作为制度的已经生活化的“情绪、人格、存在”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样的制度就是一张无形的网。它压抑着无形的感情。而要挣脱这无形的网,必须以同样无形的生命洪流与青春之火去冲破它、焚毁它。在他的“激流三部曲”等早期的作品中,越要挣脱,就越感到压抑,感到这张“网”的束缚令人窒息,于是最后在高潮中爆发:“挣脱”的力量压过了“束缚”的力量。而到了《寒夜》,外界的无形之网无形之黑暗最终阻滞了主人公的生命洪流,泯灭了主人公的青春之火。自我心灵在挣脱与束缚两种力量间斗争、反抗、压抑、屈服、毁灭的过程正是《寒夜》所创造出的意境的言外之意。它是具体的、静的感官印象、心理感受、生活场景这些“有”背后的“无”,是“存在的生命”背后“生命的存在”,是静的生存状态背后动的生命姿态。它无形无象又无所不在,蕴于“有”之中,是真正的本体,它超越了具体的“有”而又包容“万有”。即便我们不再面对寒夜,即便我们不再生活于寒冷、痛苦、寂寞、自我麻痹式的安慰与绝望这些相同的生存状态之中,只要我们还没有获得彻底的自由,我们的心灵就始终需要在束缚与挣脱之间选择、挣扎。这就是《寒夜》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所带给几代读者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寒夜象征”所最终指向的康德所说的有别于客观普遍性的“主观普遍性”。

在这个象征结构与意境中,巴金显示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对小人物的同情与关怀。一个人并不是天生的懦夫,汪文宣曾树生的过去也许就是《家》里冲出家庭寻找新天地的觉慧、觉民、淑英们。是他们在束缚与挣脱间的徘徊、犹豫、软弱、动摇、崩溃这一系列心灵过程把他们自己变成了悲剧人物。“寒夜”作为他们的主观宇宙是一个必须超越的对象。“人是

靠追求超越的目标才得以存在”,“我们必须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由于听任他怎样做,他就必须为自己作出决定……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这个悲剧强调行动与选择的重要,接近于存在主义,表达出人必须为他的心灵在束缚与挣脱间选择挣脱,选择超越的思想,这正是其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所在。

在《寒夜》对中西诗学的双重借鉴中,“寒夜象征”与“寒夜意境”一方面扬弃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中“超验本体论”的超验属性,将表现本体由神秘的观念性本体世界转移为感性生命体验中当下此在的流动的心灵;另一方面又在意境风格上与中国古典诗学的相应传统有所区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寒夜这样一个意境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多重意蕴,也从未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有过如此紧密的交融。从《诗经》中的“!彼小星,三五在东”,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到《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到《咏怀》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到《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到《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有关寒夜的诗歌,或是把寒夜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或是重点写夜下具体的景物,或是以寒夜暗示自我的心绪。寒夜虽然有凄清幽冷之处,却与主体处于和谐状态,其普遍的审美特征是单纯、静谧、空灵、幽深。而《寒夜》中的“寒夜意境”虽然也包含了以上部分涵义,但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冷酷的、无法摆脱的,压抑着主体,与主体处于冲突之中。《寒夜》中的意象与意境营造在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显示出审美风格的现代性转变,即由单纯美转向深刻美,由和谐美转向扭曲美,由亦真亦幻的空灵美转向此岸世界的真实美。

《寒夜》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它创造了独特的“寒夜体验”,

由此出发,构建作为文本中心的“寒夜意象”,并最终上升为“寒夜象征”与“寒夜意境”。然而不少文章在谈及鲁迅、废名、沈从文、冯至、汪曾祺等人小说的诗化特征与由此形成的风格脉络时,却遗忘了《寒夜》。我认为,诗化小说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可以说是诗的小说化,如鲁迅的《社戏》、萧红的《呼兰河传》,基本上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大段大段地写景、状物、造境,实际上是扩大的诗;另一类偏重在小说的诗化,一方面还保留着通常的人物、情节、矛盾冲突,同时又将它们置于一个中心意象或情绪的统率之下。《寒夜》属于后者,郁达夫的小说也是如此。沈从文则两类兼而有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以生命个体的当下感受体验为出发点,由此还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对现实世界的排拒与疏离。因此,研究诗化小说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作品进行重新整合与分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研究对象的转移,它还意味着对文学的新的阐释方法和再认

《别了,旧生活!%(’转引自曼生:

新生活万岁!—评巴金的〈憩园〉》,《巴金作品评论集》第)!*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年(!月第(版。%!’参照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北京第!版。%)’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萨特哲学论文集》第(!)页,安徽文艺出版社(++&年-月第(版。%-’同注%)’,第()-页。%-’王国维:《人间词话》第!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第(版。%,’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页,商务印书馆(+*+年(月版。%#’参见黄曼君:《民族新文学性格的重塑和再造———浅议四十年代文学现代化、民族化的历史进程》,《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第*.&页,安徽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同注%-’。

),

!""#$"!

教研天地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三
《寒夜的灯光》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四
《_寒夜_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_金立群》

《寒夜》: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

金立群

现在的文学理论中出现了“诗化小说”的概念。我想,诗化小说和以前常说的浪漫抒情小说还不太一样。它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优美的文辞、丰厚的抒情、浪漫的故事,而在于其文本的构建是出于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将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置于某种意境、氛围之下,并形成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格。也就是说,诗化小说的文本,是以个体直觉、当下感受为出发点和本体的,这就和以理性思考、意识形态、或故事言说中的趣味技巧为出发点和本体的小说形成了本质区别。小说的叙事功能被淡化,客观化的环境描写为主观化的气氛渲染所代替,意境、意象、象征、抒情成为中心,情节则为它们服务,而不是相反。个案分析是历史叙述的基础,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巴金代表作《寒夜》的分析,更好地揭示出诗化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代即有“物不平则鸣”的说法。然而如何去“鸣”,如何对着时代、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方式。其一是理性的方式,追求典型的塑造,力图在典型的个性中体现出背后的普遍性,以揭示某种规律和本质。如!"世纪%"年代的茅盾,把他十几年来参加新文化运动、参加共产党、投入北伐、脱离共产党、流亡日本等等复杂的经历与生活感受上升为理性思考,超越个体,观察社会的本质,从而创作出一系列社会剖析小说。理性的创作方式被狭隘化后往往还成为表达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

其二是纯粹形式的方式,醉心于为艺术而艺术,游戏文本,宣称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用彻底排斥现实的方式表达自我的特立独行,上世纪初的达达主义就是这样。上世纪&"年代以后的元小说虽然没有完全取消叙述的内容和其中包含的情感,但已将创作的本体由故事转向故事的言说方式。作家对人生、情感作本体意义上的取消正是他们表达对人生、情感之困惑的特殊方式。以上两种写作,都具有“客观化”倾向,或以客观世界为表现本体,或以客观形式为追求目标。即便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创作,其意识形态也不再是鲜活的包含着主体之思的意识形态,而是凝固成型的凌驾于主体之上的、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化”的意识形态。其三是感性的方式,由体验出发,将世界由一个公共空间化为主观的“为我”的世界,通过直观创造意象,直达它的终极秘密。这正是《寒夜》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它作为一部诗化小说的最基本的条件。

《寒夜》在情节安排、场景描述上的最突出特点正如这部小说的题

目,一切都在寒夜中进行。小说从寒夜开始。第一个场景就是汪文宣躲完空袭后一个人走在寒夜中空寂无人的街道上,“不由自主地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人在他的身边”。小说又在寒夜中结束。最后一个场景是归来的曾树生离开了那个已是人去室空的家,“刚走出大门,迎面一股寒风使她打了一个冷噤”。这对曾经生活在一起,“心却隔得很远”,最终天各一方,直至阴阳两隔的夫妻就这样在小说的一头一尾遥遥相视,中间是将他们分隔开的浓厚、无边、无法穿越的寒夜:每一次家庭争吵过后汪文宣就会冲进寒夜,“又走了一条街,还是不知道应该走到哪里去”;他时常在寒夜中等待妻子回家,“街上的二更梆子响了”,“‘她’快回来了罢”;在寒夜中,他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看见痰里的血丝,心中一冷”,“精神和体力似乎完全崩溃了”;在寒夜中,他收到了一份解雇通知书;在黎明前最暗最冷的寒夜中,他送别了妻子;最后他死于寒夜,“这是在夜晚八点种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正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

巴金作品一般被认为所涉及的主要是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他自己就说过“我曾说我鞭挞的是制度”。’()但他不是像茅盾那样对制度做理性的分析和批判,而是侧重于“情绪化”、“人格化”的制度。与其说他在写制度,不如说他写的是某种制度下人物的直觉体验与心灵感受。《寒夜》的魅力正在于此。诗化小说淡化叙事功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淡化叙事本身。应该说,《寒夜》和《呼兰河传》,和《边城》这样散文诗般的诗化小说有所不同,其情节性要超过它们。围绕

%(

!""#$"!

教研天地

着曾树生的走与留、去与归,围绕着汪文宣的得与失、生与死,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悲与欢、聚与散,这部小说对读者是有着情节上的吸引力的。然而,这样的题材,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为什么除了一般性的吸引力外,还给几代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呢?这正是因为作者将整个情节与叙事纳入了寒夜,让我们置身于黑暗、寒冷之中去感觉,去体验,去茫然不知所措,去冻得发抖。一个客观的、公共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它除了寒以外还有温暖,除了夜以外还有白天。小说里的世界和这个公共空间相比是不全面的。这里没有火热的民族救亡战争,没有《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所暗示的另一片天地。然而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公共的世界存在吗?我们只可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自我所能感知的世界里。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虽然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假定带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此正是这种“不全面”,恰恰具有审美判断的品格,恰恰创造了真实———主观的真实。特别是小说将要结尾之时,街道上破天荒出现了欢乐,洋溢着生命的喧闹,而这一切对我们的主人公汪文宣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公共的希望不是他的希望,公共的欢乐不是他的欢乐,公共的生命也不能成为他的生命,他的命运仍然是孤独和死亡。我们没有充足理由说巴金就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存在主义也不是几个哲学家的凭空发明,它植根于人类漫长历史中某种感悟的积累,是可以为人所自发体会的。在小说里,我们确实可以感到,人“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汪文宣痛苦地死于抗战胜利后的欢乐气氛中,充分说明了对于个体来说,最真实的就是他自己的处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寒夜”就是这样一个主观的宇宙。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向我们揭示了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寒夜体验,它以

“诗缘情”,诗源于体验,但体验也并不一定都指向诗。表现体验的形式是确立诗化小说品格的又一重要参照。小说在表现个体体验时可以有多种方法,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那样对城市的喧嚣、混乱、贫困进行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渲染,如小仲马的《茶花女》那样以充满感情色彩的叙述、对话宣泄自我的爱与痛,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展现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直接面向体验之中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对个体体验的表现手法。《寒夜》表现个体体验的特点在于当创作主体形成自我独特的“寒夜体验”的同时,小说也将个体体验凝炼为独特的中心意象———寒夜意象。这是《寒夜》作为诗化小说的基本特点。主要的情节、场景乃至细节均围绕着这个中心意象,为它的营建服务。它笼罩于整个城市的上空,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成为包含着丰富个体体验的感觉和情绪。它是外化的心灵与内化的世界之间的融合。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推崇的“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寒夜”作为意象,类似于风,也类似于艾略特的“荒原”,都是属于那种直达生命终极之“道”,因而显现出

“寒夜体验”为出发点和表现本体,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艾略特以其“荒原体验”揭示出现代西方人的独特生存境遇,而巴金的“寒夜体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意义。

“大道无形”的没有具体形态的意象。所以小说中直接渲染描写寒夜之寒、之黑暗的句子并不多。这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手法,以画面空白周围的线条、色彩来烘托那真正的表现对象。因此,“寒夜”意象与其说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被烘托出来的。《寒夜》中没有大段大段的写景和抒情,和巴金前期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奔腾恣肆的语言有所不同,其笔调是冷静而深沉的,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似乎与诗化小说的主观浓情相悖。但是在这部小说里,却恰好配上并增加了寒夜中的寒气,起到了需要的表达效果。作者一方面主要通过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所形成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多地将“意”化入“象”中,另一方面又注意宕开来写,通过其它意象来烘托寒夜这一中心意象,将“此象”化入“彼象”。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和《家》等作品相比,《寒夜》虽然在叙事层面上更为客观,感情上却更富于感染力的原因。

与寒夜意象相对应的是“白天”与“灯光”。也许是寒夜过于强大的缘故,即便白天来临,天也“永远是阴的,时而下小雨,时而雨停”,“可是马路始终没有全干过”,“天还是灰色,好像随时都会下雨似的”。汪文宣的眼光“茫然地向四处看”,除了“白茫茫的一片”显示出是白天而外,依然如在夜里一般,“似乎什么也看不见”。即便没有下雨,也依旧是“特别冷”、“虽然有阳光射进来,阳光却是多么的微弱”。灯光是人类反抗与超越寒夜的尝试。寒夜下的灯光却是孱弱的,如“星子似的在黑暗的街中闪光”,只能让人感到“寒意”;作者用“寥寥”、“昏暗”、“黄黄的”这一系列暗色调的形容词来修饰灯光。然而,就连这样的灯光也要常常因停电而熄灭,给寒夜让位。这时就只能点蜡烛了,“但是摇曳不定的惨黄色的烛光,给每一件东西都涂上一层忧郁的颜色”。看着烛光,汪文宣不禁要叹气:“光明,我哪里敢存这个妄想

!""#$"!

教研天地

’!

啊。”“白天”与“灯光”不但没有能够消解“寒夜”所带来的黑暗与寒冷,反而增强了“寒夜”的力量,让人更加绝望。由此可见在这部作品中,不但情节与叙事被纳入了寒夜意象的营造,就连本该作为对立意象存在的白天与灯光,也被纳入其中,起着衬托、突出中心意象的作用。在寒夜的笼罩和影响下,不但白天与灯光,就连汪文宣听惯了的老年人叫卖“炒米糖开水”的声音都染上了寒气,让他“打了一个冷噤,好像那个衰老的声音把冷风带进了被窝似的”。

就这样,寒夜超越了特定的时间概念,成为整个岁月、整个生命的统治者。在寒夜的统治下,不再有色彩,世界如同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当空袭警报解除的时候出现了两个“红亮亮”的红灯笼,家门口的门灯也发射出“暗红色”的光。那时侯,汪文宣对生活的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也许这惟一的亮色代表了一丝光明与希望吧。但是,接下去,我们又发现了红色,而且不断出现,是汪文宣吐的血。原来,在红色的背后是死亡,是永恒的黑暗。它同样是寒夜的一部分。

在《寒夜》的人物情节安排上,有一个原型,就是汪文宣与曾树生之间“郎病女貌”的婚姻模式,它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由“郎才女貌”演化而来,所谓“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个原型原本反映了过去的文人士大夫顾影自怜、对月伤怀、迎风洒泪的病态审美心理,但在这部作品中却获得了新的意义。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曾树生对寒夜笼罩下的汪文宣而言意味着青春与激情。她的最终离去说明了寒夜压迫下的汪文宣已经彻底丧失了生命力,丧失了挽留青春与激情的力量。他在曾树生面前有自卑和压抑感,在健康和美丽面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孱弱无力。当他用尽全身的力量在曾树生离去的那个寒夜最后一次尽做丈夫的义务,帮她拎箱子下楼时,遇到了迎上来的陈主任:“‘给我提’,另

一个男人的声音说。这是年轻而有力的声音……恍惚间他觉得那个人身材魁梧,意态轩昂,比起来,自己太委琐了。”这种自卑与压抑与他对寒夜的感受具有相同性质。而曾树生面对这样一个病恹恹的丈夫,同样感到压抑:“她回头向床上看了一眼。他的脸带一种不干净的淡黄色,两颊陷入很深,呼吸声严重而急促。在他的身上她看不到任何力量和生命的痕迹。”这个丈夫和寒夜一样,让她对生活感到心寒。在传统的郎病女貌模式中,渲染的重点在双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和体贴。然而这里,却变成了双方彼此的压抑和折磨,变成了寒夜的一个化身。看看这对郎病女貌的“才子佳人”分别的最后一幕吧:得见彼此的呼吸声。”正是在此意义上,一个传统的原型也被纳入了寒夜这个中心意象。

小说之意象不同于诗歌之意象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单纯的空灵,而可以比较复杂,这是由小说在言说方式上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对意象的塑造不需要在几个字、几行诗中完成。《寒夜》中的意象表现具有复调特点,这是一个创造,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第一节。汪文宣在躲空袭后一个人回家,路上想起了昨天的一场争吵。妻子离家出走。自己是不是还要像从前一样主动去找她回来?妻子会回来吗?夫妻、婆媳之间会和好吗?这个家会幸福吗?围绕这些问题,汪文宣的心中有两种声音各自说话。第一种声音是自我安慰、精神胜利、麻痹自己痛苦感觉的声音。这声音告诉他,妻子走就走,回来不回来无所谓,用不着主动去找她;也许可以让儿子帮忙,为了他们的儿子,妻子也会回家的;说不定妻子现在已经回家了,“妈说她自己会回来的。妈说她一定会回来的……说不定她们两个在一块儿躲警报。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在警报解除后走回家去,就可以看见她们在家里有说有笑地等着我”。第二种声音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正面思索与痛苦感受,对妻子一去不返的恐惧;在

他孱弱的人生中需要妻子的爱与温暖,而这种需要实际上说明了他在人生与家庭中的弱者地位。这个声音对他说,他没有胆量对妻子的出走假装无所谓,“你有胆量吗?你这个老好人”;儿子小宣并不关心妈妈,也不可能帮忙,他汪文宣是一个没有人关心的可怜虫;他不能确定妻子会不会回家,他需要妻子,“想找她回来”。这两种声音在汪文宣的心里各说各话,都有自己的逻辑与理由。先是前一种声音略占上风,以至于他把家门口不相干的一男一女误认做母亲和妻子。等到回家后他发现妻子并没回来,就“好像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只剩下“茫然的”眼光,“思想很乱……纠缠在一起,解不开”。同时,汪文宣周围的环境也化为一种声调。他在夜晚的街道上走着,寒夜下的城市和他似乎并不相干,“他并没有专心听什么,也没有专心看什么”。偶尔,走过一个人,他的眼光并“没有去注意那张脸……但是他的眼睛仍然朝那个人消失的地方望着。他在望什么呢?他自己还是不知道”;偶尔又传来几句说话声:“我卖掉五封云片糕”、“我今天晚上还没有开张”、“今天晚上不晓得炸哪儿”、“昨天晚上打三更才解除”。这些声音与他内心的声音平行着,没什么关联,可是他又“忽然吃了一惊,昨天晚上……打三更!……为什么那个不认识的人要来提醒他”,他内心的声音就在这不经意间又回到昨天争吵前一家人表面上有说有笑的时刻。就是这样,一方面环境的声调与他内心的声音各自发展着,一方面外在的声调又不时在汪文宣内心两种声音的对话中间插上几句,外在声音与内在声音组成的两个声部之间时远时近,结合在统一的时空下而不发生融合,从而形成了另一重复调。正是在这样的双重复调中,寒夜意象的蕴义得到了含蓄的表现。这个双重复调展现出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之间既关联又疏离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巨大的寒夜对渺小的个人是不屑一顾的,它甚至可以忽略个人的存在;个人面对着寒夜,也不

惟一的例外是红色。在小说的开始,“两个人立在黑暗与寒冷的中间,听

%%

!""#$"!

教研天地

能像面对温暖的故乡家园一样纵情投入,而是会产生疏离感,就好像手碰到一块冰就马上缩回来。另一方面,个人又永远不能摆脱寒夜,而寒夜也总是会介入个人的心灵,把自己无形的触手伸进个体的灵魂。《寒夜》中的复调和一般的叙事型或心理型小说中的复调有些区别,其所要传达的主要不是构成复调的不同声部本身的内容,而是要通过这些不同声部之间的对立、平行与结合暗示某种有关人生境遇的意味,有点类似于意象叠加。这充分表现出作品浓郁的诗性特征。

《寒夜》由“寒夜体验”出发,构建出贯穿全篇的“寒夜意象”,使主观心灵获得了感性显现,从而使“寒夜意象”进而上升为“寒夜象征”。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来看。”%&’这说明象征并不是反映以此物“象征”彼物的一种确定性联系。在西方文论语境下,它具有一种认识论上的意义:首先是针对不可言说的超验性宗教理念,后来在马拉美等象征主义大师那里是针对不可言说的彼岸世界,最后引申为针对一切不可言说的思想、情绪、体验,以至于我在上文提到的康德所说的主观的普遍性,对于这一切不可言说的无形无象之物,需要有一种感性的形象去把握,把握的方式不是明晰的直陈,而是不确定的、朦胧的暗示。因此,如传统看法那样,将寒夜视作对黑暗社会与专制制度的象征是不确切的。这样意义上的寒夜,称不上象征,只能算是比喻,而且它也无法解释小说所达到的震撼读者心灵的接受效果。寒夜象征的其实是个体的心灵,由个体对自身命运产生的所有感受、所有情绪、所有冲动以及对这命运之未来的神秘预感所共同构成的活生生的流动的心灵。

由于寒夜作为一个中心意象在小

说中取得主导地位,由于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关系设置围绕这个意象所创造出的“寒夜象征”,小说在信息发送上就产生了类似于诗歌的特点,即主要不是以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明确的内容,而是通过这个中心意象以及围绕之的其它意象进行暗示,传达意味。比如前文所述小说开头的那个“双重复调”对心灵与世界之关系的暗示;比如说小说在结构上安排男女主人公分别出现在第一个场景和最后一个场景,让人感觉他们似乎在一条永远无法渡过的寒夜之河两岸遥遥相望,从而领悟到他们各自的孤独与心灵之间遥远的距离,这就暗示了他们彼此的感情实质。又比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男女主人公独自一人在寂静的街道走,使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寂寞,他们都渴望走出寒夜,却始终无法做到。那永远阴沉沉的白天与随时都可能因停电而熄灭的灯暗示了心灵对光明的渴望在黑暗面前的脆弱和那可以随时熄灭生命之光的命运的无常。小说第一节的结尾汪文宣在极度的身心疲惫中回到家,“没有关电灯”就“沉沉地睡去了”,暗示出他对寒夜、黑暗的恐惧与抗拒。汪文宣染上的肺结核,可以说是中国小说中人物的常见病。过去的小说安排人物得肺结核是侧重于这病有一点世纪末味道的颓废唯美色彩,比较雅。而这部小说却对它进行了令人产生恐惧感的详细描写,打破了病态美。然而作家这样安排还是有他的道理。这种病的特点在于让人慢慢地走向死亡。而这也正暗示了主人公对寒夜的独特体验和对自我命运的预感:它不同于凶狠的猛兽迅速将人吞噬,而是慢慢渗入人的精神和肉体,一点一点熄灭其中燃烧的生命火焰,给人带来长期的折磨。自我经过长期痛苦的挣扎,却始终无法冲破寒夜,最后还是要死。

需要指出的是,《寒夜》所诞生的!"世纪("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继“五四”后的又一次大反思的时代,一方面继续着“五四”以来新文学“感应世界思潮、注重人的意识现

代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又以更加成熟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对其深层意蕴作新的探索,以期作为重塑民族文化品格的根。%#’)当时以中国新诗派为代表,以西南联大为大本营的国统区大后方文化界掀起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思想、手法的又一次高潮,涌现出一批在探索民族生存境遇、挖掘个体人性内涵、综合吸纳民族的和西方的文化成果运用于创作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的作品。《寒夜》成为这一创作高潮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巴金早年曾留学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法国,深受法国文学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寒夜象征”正体现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创造性借鉴。但同时,又表现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显示出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学手法的双重借鉴和融汇。巴金的创作虽然有激烈反传统的一面,但其深层却有着与传统割不断的联系。即便如《家》,也在表达冲出旧家庭束缚之强烈愿望的同时,显现出与家庭割不断的血缘联系。而且其笔法亦多受《红楼梦》的影响。《寒夜》所创造的诗性意象和诗性暗示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契合。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抒情写意类文学形象的最高范畴,是一部作品作为经典存在的依据。宗白华认为,“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至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第三境层”。%*’以这样的视角来观照《寒夜》与寒夜象征,我们可以看出寒夜、冷寂的街道、阴沉沉的白天、昏暗的灯光、痛苦的喘气与咳嗽、吐出的鲜血等等都是以寒夜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在这些意象背后暗示出的主人公的寒冷、痛苦、寂寞、自我麻痹式的安慰与绝望这些相对具体的当下体验感受与生存状态则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是作品意境的第二层涵义。《寒夜》之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原因则在其中的言外之意

!""#$"!

教研天地

+(

上。巴金的作品永远针对着束缚人们心灵的无形之网。他的作品充满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情绪、人格、存在与作为制度的已经生活化的“情绪、人格、存在”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样的制度就是一张无形的网。它压抑着无形的感情。而要挣脱这无形的网,必须以同样无形的生命洪流与青春之火去冲破它、焚毁它。在他的“激流三部曲”等早期的作品中,越要挣脱,就越感到压抑,感到这张“网”的束缚令人窒息,于是最后在高潮中爆发:“挣脱”的力量压过了“束缚”的力量。而到了《寒夜》,外界的无形之网无形之黑暗最终阻滞了主人公的生命洪流,泯灭了主人公的青春之火。自我心灵在挣脱与束缚两种力量间斗争、反抗、压抑、屈服、毁灭的过程正是《寒夜》所创造出的意境的言外之意。它是具体的、静的感官印象、心理感受、生活场景这些“有”背后的“无”,是“存在的生命”背后“生命的存在”,是静的生存状态背后动的生命姿态。它无形无象又无所不在,蕴于“有”之中,是真正的本体,它超越了具体的“有”而又包容“万有”。即便我们不再面对寒夜,即便我们不再生活于寒冷、痛苦、寂寞、自我麻痹式的安慰与绝望这些相同的生存状态之中,只要我们还没有获得彻底的自由,我们的心灵就始终需要在束缚与挣脱之间选择、挣扎。这就是《寒夜》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所带给几代读者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寒夜象征”所最终指向的康德所说的有别于客观普遍性的“主观普遍性”。

在这个象征结构与意境中,巴金显示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对小人物的同情与关怀。一个人并不是天生的懦夫,汪文宣曾树生的过去也许就是《家》里冲出家庭寻找新天地的觉慧、觉民、淑英们。是他们在束缚与挣脱间的徘徊、犹豫、软弱、动摇、崩溃这一系列心灵过程把他们自己变成了悲剧人物。“寒夜”作为他们的主观宇宙是一个必须超越的对象。“人是

靠追求超越的目标才得以存在”,“我们必须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由于听任他怎样做,他就必须为自己作出决定……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这个悲剧强调行动与选择的重要,接近于存在主义,表达出人必须为他的心灵在束缚与挣脱间选择挣脱,选择超越的思想,这正是其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所在。

在《寒夜》对中西诗学的双重借鉴中,“寒夜象征”与“寒夜意境”一方面扬弃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中“超验本体论”的超验属性,将表现本体由神秘的观念性本体世界转移为感性生命体验中当下此在的流动的心灵;另一方面又在意境风格上与中国古典诗学的相应传统有所区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寒夜这样一个意境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多重意蕴,也从未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有过如此紧密的交融。从《诗经》中的“!彼小星,三五在东”,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到《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到《咏怀》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到《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到《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有关寒夜的诗歌,或是把寒夜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或是重点写夜下具体的景物,或是以寒夜暗示自我的心绪。寒夜虽然有凄清幽冷之处,却与主体处于和谐状态,其普遍的审美特征是单纯、静谧、空灵、幽深。而《寒夜》中的“寒夜意境”虽然也包含了以上部分涵义,但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冷酷的、无法摆脱的,压抑着主体,与主体处于冲突之中。《寒夜》中的意象与意境营造在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显示出审美风格的现代性转变,即由单纯美转向深刻美,由和谐美转向扭曲美,由亦真亦幻的空灵美转向此岸世界的真实美。

《寒夜》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经典,它创造了独特的“寒夜体验”,

由此出发,构建作为文本中心的“寒夜意象”,并最终上升为“寒夜象征”与“寒夜意境”。然而不少文章在谈及鲁迅、废名、沈从文、冯至、汪曾祺等人小说的诗化特征与由此形成的风格脉络时,却遗忘了《寒夜》。我认为,诗化小说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可以说是诗的小说化,如鲁迅的《社戏》、萧红的《呼兰河传》,基本上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大段大段地写景、状物、造境,实际上是扩大的诗;另一类偏重在小说的诗化,一方面还保留着通常的人物、情节、矛盾冲突,同时又将它们置于一个中心意象或情绪的统率之下。《寒夜》属于后者,郁达夫的小说也是如此。沈从文则两类兼而有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以生命个体的当下感受体验为出发点,由此还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对现实世界的排拒与疏离。因此,研究诗化小说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作品进行重新整合与分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研究对象的转移,它还意味着对文学的新的阐释方法和再认

《别了,旧生活!%(’转引自曼生:

新生活万岁!—评巴金的〈憩园〉》,《巴金作品评论集》第)!*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年(!月第(版。%!’参照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北京第!版。%)’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萨特哲学论文集》第(!)页,安徽文艺出版社(++&年-月第(版。%-’同注%)’,第()-页。%-’王国维:《人间词话》第!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第(版。%,’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页,商务印书馆(+*+年(月版。%#’参见黄曼君:《民族新文学性格的重塑和再造———浅议四十年代文学现代化、民族化的历史进程》,《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第*.&页,安徽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同注%-’。

),

!""#$"!

教研天地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五
《论巴金的寒夜》

金的《寒夜》 (2007-04-09 14:54:55)

转载

标签:

巴金

寒夜

论述

论巴金的《寒夜》

内 容 提 要

巴金的《寒夜》,有着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旧社会,他总结出:好人得不到好报。所以,他极力为小人物申冤,可见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寒夜·独特。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渴望光明

论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

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一)汪文宣——典型的悲剧人物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并由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性格裂变,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真是一个可怜虫,尽活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给上司祝寿,都敬酒唯他不去。让他给一个国民党候补委员、政界红人写吹捧时,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最后写成后他却在骂自己“谎话、完全谎话”,话中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善良的他在病重的最后时刻,也没将他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却忍受极大痛苦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对

年迈的母亲也一肚的歉疚。那么是谁阻止了汪文宣的前进步伐,使他由“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勇士,逐步蜕变落伍者,懦弱者的呢,是那吃人的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礼教和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

汪文宣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小人物。

(二)曾树生——个人主义者

曾树生的经历与汪文宣相差无几,都是大学毕业,有过相同的理想,最后生活所逼,也只能在川大银行过着“花瓶”生活,且与婆母多次冲突。健康、漂亮的她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从小说文本看,巴金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的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那样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叙述策略是形式层面上的,简单说是指文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讲究叙述策略,不讲究文采,则文学的意义势必会大大降低。大凡名家,其文学作品除了思想之深刻,往往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二者的珠联璧合,才能使文学作品成为影响深远的名作。

阅读巴金的小说《寒夜》,我们可以体察到小说中独特形式的审美。而独特形式所蕴含的是沉郁的审美,它构成了小说的一道独特风景。

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与氛围的制造上。《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语言基调构成了巴金情感宣泄的一种载体。小说中的“寒夜”世界的阴暗令他十分伤感。他的情感常常会自觉流泻笔底。因此,他的语言世界是忧伤与哀婉的。同时,人物的悲苦状态,都召唤着这种忧伤的语言。小说中大量运用对比场面,强化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巴金以“寒夜”作为作品意境的中心,以“寒夜”聚合着人物内心与外界、主观与客观二重世界。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诸如“阴暗寒冷”的住房,“永远带着愁容”的天,“一片黯淡的灰色”的马路等等这样的句子。它形成了一种沉郁哀婉的审美风格。

其次,与忧郁的语言相一致的,是巴金十分重视人物内心的剖析。他十分致力于细腻展示人

物的忧郁心理,使得这部作品兼具心理结构的特征。《寒夜》写的是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以此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品围绕着"汪家"这个点,主要通过汪文宣、曾树生的活动和感受,广泛地展现了那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作品以人物心灵的内在冲突来折射外在的现实生活与人的生存愿望的失衡状态。整部作品情节简约,节奏徐缓,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心灵的挣扎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些细腻的心理描绘与忧郁的语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底层家庭生存的苦难,小说平淡的情节焕发出奇异的神采。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小说中的汪文宣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他与世无争又善良正直,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这种不满,他既不敢明言,也不流露出来,只能在心里自叹自语。因此,巴金作品中的汪文宣有很多富有个性色彩的内心独语。内心的怨艾和内心的自责,构成了汪文宣进行自我调剂的两种手段。作品通过他如泣如诉式的内心独语,写出了汪文宣这个小人物卑微懦弱的心理和性格,写出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历程。这种着力于人物内心描写的叙述策略,使小说着眼于人物的精神状态,也使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痛苦紧紧关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忧伤的审美效果。

另外,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是小说的突出特征。阅读完小说,我们发现故事的发展并无突然的巨大的波澜,一切都是平淡的,平淡得“就像一个带病的老车夫”拖着车子“慢慢地往前走”一样,情节以非常徐缓的节奏向前发展。巴金常常将剧烈的现实冲突潜藏到叙事话语的背后,淡化现实世界外在的种种对立,而是让这种对立移植到人物的心里冲突中去。因此,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叙述。且作家又往往致力于细微地表现其起伏变化,因而使平淡的故事焕发出奇异的神采。情节上的淡化,人物心灵世界摇曳多姿的描写,使故事增添了丰富的韵味。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汪家的悲剧原因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冲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畸形的,仍然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中国文化和这个国家一样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旧的依然强大,新的还不曾真正建立,新旧文化的冲突让中国人在精神上无所适从。汪家的悲剧直接的原因是汪母和曾树生没完没了的争吵,而她们的争吵实际上是新旧两种不同观念的交锋。正是这种"文化意识(包括人生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相左,使婆媳之间达到了一种'有我没她,有她没我'的难以调和的对立状态" 。两个其实都非常善良的女人因此如同敌人,她们互相仇恨,互相挖苦、讽刺。她们虽然都爱着文宣,但这种爱在她们观念上的冲突面前却变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无能为力,她们明明知道这种无休无止的争吵会给文宣带来无穷的痛苦,但又无论如何无法避免,是她们把自己所爱的人送进了坟墓。

巴金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致命的弱点,就是懦弱。对于人性的弱点的揭示与批判可以看做是《寒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的确,导致汪家悲剧的重要原因正是包括汪文宣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在人性上的严重的缺陷。汪文宣同时被两个女人爱着,这应该是这个家庭和谐相处的最好的基础,但是在汪文宣那里这个和谐的基础却成了两个女人仇恨滋生的温床,她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他,而性格懦弱的他却无法用爱去调和她们的分歧。他爱妻子,也爱母亲,但他把爱看作是无条件的让步,任两个女人的仇恨肆意蔓延。懦弱无能、谨小慎微是这个“老好人”的致命弱点。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人的普遍的性格弱点比如女人的自私,做了深入的审视。汪母的自私最明显地表现在她对儿子的爱上。巴金说:"汪文宣的母亲的确非常爱儿子,也愿意跟着儿子吃苦。然而她的爱是自私的。她不甘心同别人分担儿子的爱。这种自私使她把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媳妇的极端的憎恨。曾树生的弱点同样在于她的自私。她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她爱文宣,但她忍受不了家庭的贫穷,忍受不了黑暗冷静与寂寞,也无法摆脱物质享受的诱惑。她宁愿靠做"花瓶"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尽管是生活所迫,尽管有时她也受到良心的责备,但她似乎只有在这些场合才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到生命活力。

《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巴金的这部《寒夜》从侧面也很好地描述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注释:

参考文献:

《寒夜》、谈《寒夜》、关于《寒夜》 作者:巴金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六
《寒夜的灯光》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七
《描写夜晚的好词好句》

描写夜晚的好词好句

好词:

整夜 黑夜 星夜 寒夜 残夜 冬夜 秋夜

夜晚 夜间 入夜 半夜 子夜 午夜 深夜

万籁俱寂 夜色朦胧 深更半夜 通宵达旦 夜深人静

夜色迷人 月明星稀 夜色柔美 悠悠长夜 漫漫长夜

好句:

夏夜,热气笼罩着大地,皓月高悬在天空,稀疏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海边的月夜是美丽幽静的,耳畔只能听到“哗哗”的海浪声;微风轻拂脸面,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路灯亮了,晶亮的雪花在光影里闪闪烁烁,像一群群洁白的小飞蛾。

寒夜的天幕,半个月亮斜挂,星星在闪烁着。

夜雾袭来,仲夏的夜晚倒有点凉意,朦胧的月光下,看不到几颗星星。

草原的夜晚宁静安详,天地都溶入一片墨色,更没有马儿的身影,只有那轻轻咀嚼嫩草的声音,和着草叶与花朵的清香,慢慢地在空中飘散。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八
《描写黑夜的句子和词语》

描写黑夜的句子和词语

入夜 黑夜 初更 二更 三更 半夜 午夜 子夜 深夜 深更 春夜 夏夜 秋夜 冬夜 寒夜 星夜

初更时分 三更半夜 深更半夜 更深人静 夜阑人静 夜阑秉烛 万籁俱寂 静谧的夜 夜静悄悄 大地沉睡

夜乌投林 马吃夜草 夜莺呜叫 晚风习习 月夜乘凉 寒夜阴森 昼短夜长 夜长梦多 灯光灿烂 悠悠长夜

当夜之神给大地套上黑装后,阳台上、庭院里到处是乘凉的人们。

夜晚,更是孩子们的天下,捉灿灿,做游戏……真是一群快乐的小星星。

人夜,月亮怕羞似地躲进云层里,人们进人了甜甜的梦乡,大地显得格外静谧,仿佛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啊!多么宁静的月夜!你默默无语地浸在月光之中,月光却无声地传出你那绵绵无尽的心声。

静谧的夜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仿佛沉浸在银色的月光之中,烘托出一片温暖。 夜色,像块宽大无比的幕布,悄悄地拉开了,罩住了山川、原野夜幕已经垂下,西方天空的红色晚霞变紫,变灰,变黑,终于遁去。

啊,春夜,多美的春色,积聚着多少希望,蕴含着多少春光明媚的早晨。

满天的繁星和那海岸上的盏盏明灯互映在水中,显得那么耀眼,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街道像一条波平如镜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影里,只有那些因风雨沙沙作响的树叶,似在回忆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忙。

夜,像一幅淡青色的幕布罩住了黄浦江岸。

夜幕悄然落下,远远近近的景致显得朦朦胧胧、浑浑沌沌。

一抹殷红的夕阳照在西山上,夜幕像鱼网从天上漫撒下来。

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斗,镶嵌在黛色的夜幕上,像熠熠生辉的宝石。

夜幕降临,幽蓝幽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无数小星星,一闪一闪地,仿佛在邀请人们到广阔的太空去遨游。

夜色像无边的帐幕一般挂在沉睡的原野上。

夜色,像其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场里的绒幕,慢慢落下来了。

远处的丘陵,近处的沟壑,都被浓浓的夜色抹平了,大地像一块巨大的黑布。 夜色是那么迷人,天上一颗一颗蓝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着眼睛,离我们是那样遥远。

夜阑人静,大地上万物都进人了梦乡。

夜深了,村庄、树林、明静的池糖,像水墨画似地静谧。

夜晚,多情的皎月潜人湖心,调皮的众星在湖里挤眉弄眼。

这是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周围静极了,仿佛一枚绣花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多么迷人的夏夜啊!天空像刚刚洗刷过的蓝色缎子,蓝幽幽的又高又远。

仲夏之夜,湛蓝的天幕也许被太阳飞溅出的火星儿烧穿了无数小孔,漏出了透明的光亮。

这是冬夜的特色:天上亮,地上黑,仿佛寒气把光也阻隔了似的。

夜,静悄悄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

寂寞。

夜幕降临了,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上,把清如流水的光倾泻到广阔的大地上。 黑黑的夜慢轻轻地拉开,群星吐着清幽的亮光,孤月也掷踢」二云间,白色的海浪吻着翡翠的岛屿,五彩缤纷的花丛中隐约可见美的仙女在歌舞,她们显示着生命的活跃与神秘!我惊奇,我迷,夜的暗影下,何来如此的奇迹!

这是个美丽的夜晚,花儿在轻风的微拂下,拢起花瓣,朦朦胧咙地熟睡了,但却散发着丝丝清香。花丛下的纳蛾们正在开音乐会,歌声此起彼伏,十分动人。啊!我仿佛陶醉在童话中的王国里。

夜是柔软的。月光朦胧,星光迷离,灯光灿烂,万方的光交相辉映,流银泻辉。风轻轻地柔柔地飞翔着,巨大的翅翼亲切地抚摸着一切。花草树木手拉着手快活地歌唱着,流荡着清香新鲜的绿和丝丝缕缕绕人心胸的幽香。这月光、星光、灯光,这微风、浓绿、浅香,交织成一张巨大无比魅力无穷的丝网,爱恋地把天地包裹进去,使人们在温馨的气息里满足地睡去,沉人一个个甜蜜美好的梦乡。 太阳早已躲起来了,月亮还没有出来。夜色,像块宽大无比的幕布,悄悄地拉开了,罩住了山川、原野。一时远处的群山,近处的房子、树木,都由清晰变模糊了。高高的天空里,星星一颗一颗地跳了出来,那么多,那么亮,又是那么遥远。 大自然为人们描绘的图景是多么美妙啊:月亮躲在淡淡的云层里,宛如含羞的少女把自己的面庞藏在轻纱的后面。群星闪烁,活像是含情脉脉的眼睛注视着大地,大概是仙女们向往着人间美好的生活吧!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九
《描写森林的句子》

描写森林的句子

一 森林之夜

一切都已平静,那阵阵的松涛,那悦耳的鸟鸣,那深谷下潺潺的溪流,只有夜风时而撩拨我梦的衣衫。

静夜中的木屋呵,当我走出门外,总有清爽的芬芳扑面而来。那朦胧的星光,那黑乎乎的远山,那黑乎乎的林木,总是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山杜鹃,你在黑夜中绽放了吗?七叶树、高山榕、女贞子、红枫树、山毛榉、乌桕树,还有野香蕉、野菠萝、野荔枝以及野蜂、蝴蝶、山蜻蜓和知了,你们是否也做着小小的梦?我仿佛听到了一种丝丝的响动,在这寂静的夜晚,一切都在悄悄地生长吗?明天早上,让我们举起蒲公英的小伞,走上高高的山巅,让我们亲切地问候,你好,大森林!

二 寒夜,让篝火温馨小木屋

篝火,你这亲切的朋友,你这满脸红光的汉子,你闪出火星子的话语,映红了我的木屋,也温暖了我的寒夜。

朋友,今晚让我们无声地交谈,屋外的寒风斜雨,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让我们小口地啜饮着,这野果酿就的醇酒,让这醇酒的芬芳慢慢地进入灵魂深入。

当我们的话语越来越轻,当远方涌来的林涛,不再隐隐约约,让我们在梦中,走过一遍迷人的红枫林。

三 大山深处的的葡萄

谁曾穿过这浓密的权木和杂草丛来到这里,在我之前,巉岩里成长的野葡萄呵,多少年,你在这儿接受山风的洗礼;多少年,你在这儿接受阳光的抚爱。

紧抓着峭壁,你粗糙的手,使我看见了充满生命力的血管!你不畏任何艰难和险阻,百折不挠地前进,使我想起进入深山的第一个人。

山葡萄啊,趁太阳还未下山,请你给我力量,让我跃到对面的高峰,顺着你曲折的小路,寻找梦中的相思林。

四 白鹭飞过山中的湖

白鹭,你看,这大山深处的湖泊,在青翠欲流之中,在如雾如梦之中。白鹭,你这圣洁的林中仙子,撩着温热的湖水,一点点地清洗美丽的胴体。我闻到了椿芽的芳香。

白鹭,白鹭,我看到一道弧光掠过水面,那是你,飞向风摇云涌的杉林,飞入婆娑的枫杨林,飞入流火般的乌桕林,飞向彩色的云霞,飞向深远的远方。

五 大雾笼罩的早晨

大雾笼罩的早晨,每一棵树都穿上朦胧的纱裙,我想起影视中美丽的仙女,轻歌曼舞,长袖轻拂。

这时候,我已爬到半山腰,树林中一只红松鼠瞄了我一眼,逃入石洞。我在它坐过的地方坐下。

日已中天,先让我靠着这棵老松树打一会儿盹吧。朋友,如果我睡着,请你扯扯我的衣襟,请将我唤醒,我还要绕过这座山,在月挂中天之前。

六 黄鹂

黄鹂,请你停在我的木屋,让我们同看朝晖万缕,洒在万顷碧波,让我们聆听山谷长风,从遥远的林海中传来,让我们和林雾、山泉、石头、阳光和每一棵树木结下深深的友谊。

黄鹂,请停在我的小屋,你做守梦人,我做梦中人。

描写寒夜的句子篇十
《课文默写》

课文默写

一、《马说》

1、概括全文主旨的语句:

2、揭示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的语句:

3、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语句: 4、写“食马者”糟蹋千里马的语句:

5、凸显文章主旨的语句:

6优秀的人才常常需要识才的智慧去发现,韩愈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

二、《陋室铭》

1、点名短文主旨的语句:

2、描写陋室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

3、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

4、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5、引用典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句子:

6、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

7、从反面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 8、以山水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 三 、《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甘于敝衣的原因:

2、通过现在太学生学习学习条件的优越与自己学习条件艰难作对比,揭示出的道理: 3、表现作者求师之难的句子:

4、写太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的句子:

5、写太学生学习安心的句子:

6、写太学生求师容易的句子:

7、写太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的句子:

8、赞扬马生学有所成的句子:

9、至舍, , 久而乃和。

10、寓逆 同舍生 , , , , ,烨然若神人, ,略无慕艳意。

11文中写作者在寒冷天气中抄写不辍的句子

四《渔家傲》

1、写塞下秋景肃杀悲凉的句子:

2、表现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的句子: 3、将士们寒夜戍守艰辛的句子:

4、透出军事态势严重的句子:

5、爱国的情怀,思乡苦闷的句子: 五、《天净沙 秋思》

1、创造萧瑟凄凉意境的句子:

2、既写景又写人的句子: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用典故的两句

2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的句子

3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句子

4表明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的句子

七〈〈无题〉〉

1用暮春凄楚之景,渲染离别去气氛的句子

1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地句子

3 用虚拟手法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句子

4 表达诗人愿望的句子

八《夜雨寄北>>

1诗人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的句子

2诗人遥想异日重逢,重话巴山夜雨情景的句子

七、名句

1、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变成有用的器皿;人不学习,就不能修身养性、有所成就。 2、形容处事谨慎的态度。

3、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4、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5、说明人们穷困艰难时,就要设法改变现状。

6、能够做成的事情未必能说清楚做成的方法、而能说清楚做事方法的事最后却未必能做得成。

7、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我的人更强大。

8、比喻人的形象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人只有克制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9、这是诗人的创作实践体验,为后世传颂。

10、比喻眼光狭窄,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1、比喻应当吸取先前的失败经验,不要重蹈覆辙。

12、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军事家;不比开战就能降服敌人,使敌屈服,

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军事家。

13、全句的意思是诗人赞扬叔父李云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而将自己的诗自诩为像谢谢朓一样清丽秀奇。

14、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15、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高明。

16、比喻先天条件一般的人只要持之以恒,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17、看见怪异的事物,不以为怪,不受惊扰,镇定自若,则怪异的事物自然就消失了。 18、意在说明学习时和同伴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19、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20、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历来为世人传颂。

21、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22、愚蠢的人对既成事实的事还稀里糊涂,而聪明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

23、意在说明人的才能往往要在关键时刻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24、现多用来歌颂奉献精神。

25、做事情要有所考虑,有所选择,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什么都想做,分散了时间和精力,往往一事无成。

26、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也用来讽刺利用某种方便,非法占有利益的行为。

27、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28、比喻人只要有毅力,“勤”字当头,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29、创造道德标准最为重要,其次是建功立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这三种贡献不论多久也不会被人遗忘。

30、现常用来警诫人们不要在成功将至时因自满而导致失败。

31、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32、倘若在仲春时节,皇上御花园里繁花似锦时,出门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赏花人。 33、比喻腐朽势力的衰亡和新生力量的不可阻挡。

34、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35、意即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帝王的,全天下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

36、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像李白、杜甫一样极有才华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独领风骚,但也总会被后来人说超越。

37、用来说明人必须讲诚信,也用来警告不守信用的人,必将暴露其虚假面目,为众人说唾弃。

38、对贫穷卑贱的知心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

39、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40、借此寄予自身素淡、内敛的心态。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描写寒夜的句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寒夜的语言描写 描写秋天的句子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寒夜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寒夜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759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