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蝉食性句子

蝉食性句子

2015-12-25 12:08:2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蝉食性句子篇一《古诗(《蝉》《孤雁》》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蝉食性句子》,供大家学习参考。

蝉食性句子篇一
《古诗(《蝉》《孤雁》》

蝉食性句子篇二
《古诗(《蝉》《孤雁》》

蝉食性句子篇三
高考诗歌鉴赏——蝉》

蝉食性句子篇四
《123古诗(《蝉》《孤雁》》

蝉食性句子篇五
《蝉1》

武威第十一中学2013-2014学年度 七年级 班 语文 教案

蝉食性句子篇六
《诗歌赏析》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答:

2、诗歌中的“高”字有几重含义?

答:(1)

(2)

3、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出。

答: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寓意?

答:

5、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诗抒发了何种议论)

答: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

7、小诗写“蝉”性情高洁,清音远扬的句子:

孤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传递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答:

2、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

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

3、《孤雁》不仅写孤雁,还把离乱漂泊中失群者的心情也写进去,这两句是:

4.“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联系〈〈杜诗言志〉〉一书中所说:“此时庸庸碌碌之人,谁

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纷纷鸣噪者,不过野鸦之类耳,有何意绪耶”分别说明“孤雁”“野鸦”

各代表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蝉》答案:1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次

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2、(1)蝉所居的梧桐树高(2)暗指“饮清露”

的品格之高。

3、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蝉的生动描写,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4、寓

指清高高贵的人。5、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洁

者,不需要借助外力 ,自然能够声名远播。6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

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7、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孤雁》答案:1、 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

象。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

之志的高远追求。2、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

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

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表现了杜甫对

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诗中为什么要提到“野鸦”?试作简析。)3、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4.(1)野鸦: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2)孤雁:诗人自比

(3)作者的心情:乱世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羁旅乡思之愁,郑谷

的《鹧鸪》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思的诗句是:

2、 这首诗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4.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陵庙”?

答:(1)

(2)

5、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6、“乍、才”两个虚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7、诗歌以人之哀情写鸟之哀啼的句子: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毛泽东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哪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答:

2、毛词中诗人巧妙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来咏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答:

3、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4、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答:

5、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

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

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

的美好。

6.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梅花

有何特点?

《鹧鸪》答案: 1、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借鹧鸪之鸣声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

3、(1)渲染了一种凄迷悠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

(2)借助传说渲染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

4、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 。游子闻声而泪下,佳

人才唱而低眉。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

5、极写鹧鸪的啼声之悲,感人之深。“征 袖 湿,翠 眉 低” 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6、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卜算子 咏梅》答案:1、 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2、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

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

的高尚品质。

4、 (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

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 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6.陆词“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毛泽东的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

而“犹有花枝俏”,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

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也把梅“严

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

根据两首词的描写,可知梅花有众多特点:1.不畏严寒; 2.不与群芳争春;3.虽

零落成泥和尘,也要保留原有香气等高尚品格。

观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请再写出两句白居易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⑴小麦覆陇黄 ( )⑵妇姑荷箪食( )⑶右手秉遗穗( ) ...

⑷左臂悬敝筐 ( )⑸吏禄三百石( )⑹岁晏有余粮( ) ...

3、翻译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答: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答 :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答 :

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 :

7.揭示农民艰辛的社会根源的句子:

8.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

9.从侧面揭露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句子:

10.最能体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句子:

11.表达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深感愧疚的句子:

12.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劳动人民总是怀有一份朴素的情感,《观刈麦》

中能表现他这种情感的句子:

13.通过对农民矛盾心理的描写表现农民艰辛的句子:

14.将农民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句子:

15.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

子:

16.与翁卷的《乡村四月》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

子:

17.描写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句子:

18.对酷热天气的描写的句子:

13.将割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场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的句

子:

19.通过对妇女儿童的描写,表现农民农忙情景的句子:

20.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21.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的句子:

22.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原句回答)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答:

24、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分析。

答:

25、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蝉食性句子篇七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1)_76》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1)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2)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诵读欣赏(三)鹧鸪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

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蝉食性句子篇八
《课内古诗赏析》

课内古诗赏析

姓名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

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

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3)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答案:1、D 2、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离乱飘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 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

自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2、离乱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5、 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鹧 鸪郑谷

②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3)颈联写“游子”“佳人”的作用是:

(5)因为郑谷为齐己的诗改动一个字(“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被人称为..

“□□□”。

答案:1、凄迷意境、伤感氛围;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2、“乍、才”二词极

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3、“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4、游子的乡

愁旅思(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5、一字师

6、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3题。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她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

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2分)

[答]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

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分)

[答]

答案: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

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

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

神。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

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

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

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

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

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了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

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答案: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 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

及神采风貌。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3分)

2 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2分)

3.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1分)

答案:7.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3分)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2分)

9. 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分)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

何意义?

参考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

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

人高人一筹之处.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

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

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

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

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参考答案:B、D (B. “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D. “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卜算子》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蝉食性句子篇九
《古代诗词三首(蝉、孤雁、鹧鸪) (1)》

蝉食性句子篇十
《五年级语文蝉课件

相关热词搜索: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找出文中写蝉的句子 描写蝉鸣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蝉食性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蝉食性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840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