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文言美句

文言美句

2015-12-29 07:14: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文言美句篇一《文言文的美》 浅谈文言 ...

文言美句篇一
《文言文的美》

浅谈文言文学习应注意的“美”

枣庄市第七中学 孙永

如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是很多师生都曾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审美能力,应注意文言文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和思想的美,下面就以《与朱元思书》和《爱莲说》为例谈一些浅见。

一、语言的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文言文经过千年的锤炼,语言表现力非常强,显得精简得体,并给人以声韵的美感。

例如《与朱元思书》的语言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它的凝练、它的优雅、它的音韵,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些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准确传神,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超凡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爱莲说》也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欣赏文中的形象。作者对莲花进行描画的词句真是朗朗上口、如诗如画,透过这些优美的句子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这样优美的语言使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二、意境的美

什么是意境?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文言文作品中的一景一物不单单是自然界的景物,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体。

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领悟到其意境的丰富内涵,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内心感动和震撼。《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寄情于景,创造了一个辽远而又清新的意境,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去体味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豁达的心情。《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进行描画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词句简洁流畅、意境优美,对莲花的外在姿态进行细致的描绘,让莲的高洁形象跃然纸上。

三、情感的美。

我们学习的文言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都充分的展示了古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无尽的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学习这些文章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我们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

所以,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发掘文本中折射出的文化情感,寻找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浓烈的民族情感。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可以通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发现作者淡泊名利、鄙弃世俗的情怀。《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凸显了莲的风度和气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文言美句篇二
《用心感受文言之美》

用心感受文言之美

我喜欢文言文,喜欢她深藏的意蕴、简练的语言、质朴的道理和跳动的韵律。 文言文一直是许多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有人觉得它枯燥,不够有文采。而我却认为,文言文是美的,因为她是古人留下的经典,正如金子,经过大浪的淘洗,熠熠生辉。

学好文言文我有妙招。即把文言文当成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朋友,了解朋友。

了解她的第一步是用心去读。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我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我最喜欢读的一篇文言文是林嗣环先生写的《口技》,根据内容的变化语速时疾时缓,声音时轻时重,让听者能感受到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是为美的享受之一。

另外,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过程是美的。学习新的文言文,不能够一上来就依赖工具书,尽管资料书上有详细的翻译,但是如果还没有自读就去看资料,就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意。所以一定要先自读,自读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并且至少读三遍,断好句子。然后把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通过资料书或者去问老师来知道它的意思,并且在老师讲解的时候注意听做过标记的地方。这些做完后,我会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文意。

理解了文意,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积累。每篇文言文都会出现许多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每篇文章的词语我都会为其归类,分为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把原本分散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归类整理,既便于记忆,又能够提高我对知识的系统性,何乐而不为呢?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如果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

将更可观。

每篇文言文都像是有着自己独特性格的朋友,只要我用心学习用心感受,我就能体会到她带给我的益处。她让我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用心感受,你也会发现文言之美。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的文言文成绩一直都很好,无论哪篇文言文对她来说都好像没有任何难度,这篇文章道出了其中缘由,完全在于她“乐学”,只要感兴趣,而且注意方法,我相信不论是谁,都能学好文言文。另外这篇小论文中心明确,而且有理有据。开头就把文言文拟人化,很有情趣。又从诵读、翻译、积累三个方面道出文言文美在何处。有详有略,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尾相互呼应,结构完整。是一篇成功的小论文。

文言美句篇三
《文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

【概念点】文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重要特征】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词。

【类型】

(1)一般判断句

(2)简略判断句

(3)特殊判断句

【概念点】一般判断句

【定义】一般判断句就是有标志,易辨别的判断句。

【类型】1.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语气;典型的“„„者„„也”句式;“„„者也”。

【实例】

(1)粟者,民之所种。(贾谊《论贵粟疏》) .

[译文:粟是民众种植的。]

(2)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

[译文:这是用谋略进攻的方法。]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

[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名将。]

(4)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

[译文: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类型】2.副词兼表判断,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重要特征】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表判断,兼加强语气。

【实例】

(1)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

[译文:这便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2)且相如素贱人。(《廉蔺列传》) .

[译文: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地位低下的人。]

(3)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

[译文:不是他们的父亲、兄长,便是他们的儿子、弟弟。]

【类型】3.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此义出现较晚,也比较少见。

【实例】

(1)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

[译文: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

[译文:知道它就承认知道它,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便是真正的知。]

【类型】4.语气词“惟”(“维”)表判断,可照旧译为语气词,也可译为判断词,或者两者结合。

【实例】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文王》) .

[译文一: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嘛却新。]

[译文二: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却是新的。]

(2)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

[译文:你嘛是老人啊。]

【概念点】简略判断句(不易识别)

【类型】1.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实例】

(1)荀卿,赵人。(《史记·孟荀列传》)

[译文:荀卿是赵国人。]

(2)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左传·哀公八年》)

[译文:鲁国是齐国、晋国的嘴唇。嘴唇没了,牙齿便挨冻,这是您知道的道理。]

【类型】2.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主语要从上下文判断,译时补一个适当的代词作主语。

【实例】

(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译文:回答说:”这是尽心办事的表现,可以靠它打一仗。]

(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说:“他不是我们的人了!您可以击鼓进攻他呢!”]

【概念点】特殊判断句

【定义】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典型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类型】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像”。

【实例】

(1)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吕氏春秋·去尤》)

[译文: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像是偷了斧子。]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译文:君主是船,民众是水。]

【类型】2.谓语解释原因。

【实例】

(1)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轻易辞掉天子的职位,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权势太少。]

(2)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论封建》》

[译文:所以,分封建立诸侯国,不是因为圣人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当时的形势。]

【类型】3.只有中心语: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译文:打仗是依靠勇气的事。]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

[译文:千镒黄金是很重的聘礼;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文言美句篇四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 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

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 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第五步:(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参考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三)“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①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③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臵)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臵)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臵)

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四、布置作业

(见附卷)

五、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文言美句篇五
《文言文句读》

文言美句篇六
《经典文言文语句_百度文库》

26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26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2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64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 26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266天生有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267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6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270新竹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271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272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 《八阵图》)273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唐 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 》) 274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27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76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27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辞上》)278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象辞上》)279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辞下》)280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28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28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83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易·既济·象辞下》)28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8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8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87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28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28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290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29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29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93有容,德乃大。 (《尚书·君陈》) 294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295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礼记·缁衣》)296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29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29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9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传》) 300一伪丧百诚。 (《颜氏家训·名实》) 30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302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治家格言》) 303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全集》卷二六) 304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阳明《传习录》) 305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精神怠弛,则百兴俱废。(吕坤《呻吟语·治道》) 30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文言美句篇七
《发现文言文的美》

发现文言文的美

东营市广饶县经济开发区花园学校 张晓慧

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其实,作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文言的美是不胜枚举的。在这里,我想就文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美,以及这美对学生美好情操的影响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后人

流下了无数诗篇,他们如一朵朵常开不败的奇葩,永远摇曳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选入中学教材的这些诗篇和散文,更是奇葩中的佼佼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习它们,没有理由拒绝它们的营养。学习一篇文言文时,我们会通过诵读、疏通文意来了解文字之美,而蕴涵其中的思想美却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长为内外兼修的人。在我们所学文言文中,我选取几篇,简单分类,提取其中思想之美。

学习爱国情怀:我们可以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体会励志精神:在大泽乡起义中,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只为证明“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成就了最初的草根变英雄的神话。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知激励了多少人。

提高个人修养:孔子也要“日三省悟身”。更何况我们呢。从周敦颐的“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我们学习他超然的个性,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让我们了解了他的谈泊情怀。还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禹锡的“吾是陋室,为吾德馨”,都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

文字美与思想美兼顾的文言文举不胜举,愿我们的学生能从中汲取营养,提高审美,陶冶情操。

文言美句篇八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

[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辨析】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文言文中很少例外。常见的只有“云何”“于焉”这种动宾结构的疑问代词宾语在动词之后。

(1)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

[译文:子夏说什么?]

(2)于焉逍遥?(《诗经·白驹》) ..

[译文:在哪里逍遥自在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辨析】

(1)否定句宾语前置,只限于代词宾语。名词作宾语(包括表尊称的名词“君”“子”之类)一般不能前置,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

[译文:我不是您,本来就不了解您。]

(2)否定句代词宾语,在文言文中也有后置的,与现代汉语一致,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 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

[译文: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寻求什么?]

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

[译文: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匡救天下,诸侯没有谁违抗我。]

(3)肯定句中,代词宾语(包括表敬称的“子”)也有前置的,译时应将宾语移后。 ①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节南山》) .

[译文:显赫的尹太师呀,百姓都望着你。]

②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 .

[译文:百姓中有十个贤人辅佐我。]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

(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 .

(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

[译文: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

(5)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4)是名词宾语前置,例(5)是代词宾语前置。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劳,再次是创建学说,即使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类型】5.还有一些具体的字词要求宾语前置:“自”、“请”。

【实例】

(1)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史记·张仪列传》) .

[译文:陈轸为自己打算多,为大王打算少。]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史记·张仪列传》) ..

[译文:山上的树木侵害着自己,点灯的油脂煎熬着自己。]

(3)王请无好小勇。(《孟子·梁惠王下》) .

[译文:请求大王不要喜欢微不足道的勇敢。]

(4)释齐秦,他国请相见。(《左传·襄公二七年》) ..

[译文:除开齐国、秦国,请其他国家的君臣相见。]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

【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

【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

[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 ..

[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

[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 .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 宾

【实例】

(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

[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

(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

(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 ..

[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文言美句篇九
《文言之美》

文言美句篇十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 :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 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四、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美句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言美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言美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943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