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音乐描写

音乐描写

2016-01-16 12:48: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音乐描写篇一《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音乐描写》,希望能帮助到你。

音乐描写篇一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

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也是如此吗?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 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 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 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 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 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

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听颖师弹琴》赏析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音乐描写篇二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2009-08-15 22:11“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分层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

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

〔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

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

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

〔教法与学法〕

①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② 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课前预习〕

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

〔教学步骤〕

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或词人都很注重对有关“景”的信息的撷取。讲究对有关“景”的信息的转达,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概莫能外。今天,我们就以“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为话题,从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的手法和特点入手,通过比较阅读来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对同一景况或情境,因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述的基本特点。 师:这里的“景与情”的对位具体指什么?

生:用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要合乎情理。

师提示:大家应该记得《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吧!下面分小组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诗句。

(边打出幻灯片,边请上网查阅过的同学说明这些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的共同的特点) 让我们在诵读中聆听

――《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边归纳边打出幻灯片)

师: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师阶段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李贺《李凭箜篌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大家打开课本39页。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生:集体朗读。分头找到。

师提示: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找出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描写,明显与《琵琶行》有区别,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生:《琵琶行》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总体的风格是什么?具体的表现在哪里?

生:浪漫主义。

(归纳并逐条打出幻灯片)

鬼泣神惊 妙不可言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效果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师生共同归纳: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

白居易——侧重于音乐的形象描写;

李 贺——侧重于音乐的效果描写。

师:下面请10位同学把他们查找到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朗读并分析一下。

生:分别朗读并分析。

师归纳: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大致如此。

(打出幻灯片)

对好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是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师:与《琵琶行》及《李凭箜篌引》比较,《听颖师弹琴》中音乐描写的角度及手法又有哪些特点或不同?

生:既有有关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很准确!我们再请几位同学就着具体的诗句来赏析一下。

(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适时打出幻灯片)

生: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生: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三位诗人诗作中的音乐描写作一番归纳小结了吧!

(打出幻灯片)

白(居易)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

李(贺)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

韩(愈)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师:可见――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阅读与整理:

愁”(包括忧、悲、恨、,恼等等)是一种感情活动,如何才能形象而又生动地把它表现出来呢?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比喻。

请从你所阅读过的诗词和现在正在阅读的课文中,回忆和查找出借助比喻来描写“愁”的诗句。要求如下:

1、写出具体的诗词原句,能标明作者和出处最好。

2、在原句下注明喻体并说明此句突出表现了“愁”的何种情态。

3、一律写在练习本上,作为本次练习的第一项,多少不计。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08-3-22

Tags:中学语文免费教案,为您提供优秀的免费教案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

安徽无为襄安中学高一(2)班语文教师 陈荣胜

[三维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之间对应关系;

②留心对同一“情景”或形象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尝试对同一题材的描写音乐的诗歌作品进行探究性分析;

④赏读几首唐诗中的音乐形象;

⑤学习渲染、烘托的笔法。体会比喻摹声、通感的描写技法;

⑥激发兴趣,初步品味诗歌意境的美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

1.拟用讨论互动式、精要点拨法。

2.准备中国经典乐曲带,适时播放,生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获得听觉享受,以期让师生满意,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时数]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播放古曲,营造赏读的音乐氛围

1.导入专题 :天地万物皆成画,喜怒哀乐都是诗。好的音乐百听不厌。好诗不厌百回读,其中必有动情声。大诗人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专题赏读唐代著名诗人几首关于描写音乐的诗——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

2.板书专题“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3.伴乐朗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经典语句——“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简评]音乐之声具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表演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是生命的诠释,是真情的流露;诗,是清新的韵律,是飘逸的舞蹈。随着浔阳江头枫叶纷飞、荻花的谢幕,那琵琶女在万籁俱寂的江上,奏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幽怨绝响,让每位听众浮想联翩。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究三位诗人如何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特征的表演艺术,需要潜心体悟古人高超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把读者带进怎样的声音世界里。

4.齐读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预习《琵琶行》时已这两首诗印发给学生)

二、整体感知三首诗,理清基本思路

1.韩愈在《听颖师弹琴》里如何调动丰富的生动意象来构造听琴的具体感受及意境的?

2.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时摹写的意象有哪些?

(分组齐读)明确:儿女语/赴敌场/浮云柳絮/百鸟群/孤凤凰(旋律变化:柔—刚—柔)

归结:诗中的琴音忽高忽低,起伏缓急,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前10句,后8 句思路明晰,既有正面摹写,又有听琴感受;选取的画面有“起坐”不安,有“推手止之”、“泪雨滂沱”、“冰炭置肠”。大喜大悲,冷暖刺激实叫人无法承受。这种情绪上的强烈震荡,无法用语言形容,但韩愈能凭真切的感知,生动的文字描摹得穷形尽相。

(指名同学一人读白居易《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前的调弦、校正指法,弹奏过程。)

归结:诗人是这样选择意象凸现音乐特征的。意象:急雨/私语/珍珠落盘/莺语/泉流/瓶破浆迸/铁骑刀枪/裂帛(旋律变化:繁密的声势→清幽的音韵→清脆而和谐→悠扬而明快→低沉而冷涩→突发而激烈→清脆而尖锐→刚劲而激越。意象组合呈现出琴声的起伏变化,由徐缓而激越,而低沉,而休停,而快捷收束,戛然才止。搞艺术有一句行话:雕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也是流动的雕塑。音乐形象看不见,诗人们却能用如此丰富的意象完美地再现乐声,把抽象听觉转化为可视之物象(即具象)。

3.集体朗读或背诵(借助想象)。请大家想想以上二首诗意象组合都采用什么修辞或描写方法?

讨论后归纳板书: 比喻—通感;正面渲染,塑造音乐形象。[提示:比喻传递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因为喻体是可以不断变换的,于是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脑子里形成鲜明可感形象,才能品味语句,领会意境。以上二首诗运用了比喻摹声和视听切换处理(即通感),成功地描写出音乐形象,就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要求背诵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的名句,熟读韩愈《听颖师弹琴》。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比较研习,赏读探究

1.检查背诵。再齐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启发同学们思考: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乐声的侧重点有何区别?其风格各自有什么特色?

讨论后明确:《琵琶行》侧重于音乐本身描写,风格写实;《李凭箜篌引》侧重于音乐效果描写,风格相当浪漫;《听颖师弹琴》则兼而有之。

2.《行》《听》《引》三首诗描写技法主要是正面铺描,摹声渲染得充分,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笔法?

选择《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中的其中一首,加工为现代诗歌。

[教师示范]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喁喁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闯如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以上是正面写琴声)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乐声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终被美妙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

赶紧伸手去止住颖师不能再弹下去了。/好本事啊!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以上是侧写听琴感受)。

韩愈以自己百感交集、无可名状的体验来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催人泪下;而白居易用听者入迷沉醉其中,“悄无言”、“秋月白”句,将人物景物和谐烘托,突出琵琶女弹奏艺术的高妙,行文笔法是有区别的。

3.再读《李凭箜篌引》。李贺的诗与前二首既有相同表现手法,更有在意境创造、描写技法的不同。

[提示]李贺作诗想象奇特,选取物象非凡。箜篌之音使鬼泣神惊,简直妙不可言。

你想——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乐声使神妪来求救李凭;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音乐描写篇三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

行云流水 天籁之音 曲终奏雅 不同凡响 轻歌曼舞 五音六律 余音袅袅 高山流水 曲高和寡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 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轻歌曼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夫唱妇随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鸣金收兵 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紧锣密鼓 掩耳盗铃 对牛弹琴 巧舌如簧 余音绕梁 滥竽充数

描写书法的成语

龙飞凤舞 入木三分 铁划银钩 信笔涂鸦 颜筋柳骨 惜墨如金 泼墨淋漓 笔走龙蛇 刀枪森严 笔酣墨饱 笔走龙蛇 初写黄庭 春蚓秋蛇 力透纸背 龙飞凤舞 龙蛇飞动 入木三分 信笔涂鸦 铁画银钩 美女簪花 画蛇添足 惟妙惟肖 生龙活虎 栩栩如生 妙笔生辉 画龙点睛 胸有成竹 炉火纯青 笔墨淋漓

描写建筑的成语

美轮美奂 金碧辉煌 冠冕堂皇 家徒四壁 空前绝后 重横交错 鹤立鸡群 独树一帜 珠圆玉润 三宫六院 雕梁画栋 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 引人入胜 精雕细刻 巧夺天工 玲珑剔透 鬼斧神工 别具一格 标新立异 雅俗共赏 锦上添花 富丽堂皇 气势恢宏 雕栏玉砌 飞阁流丹 琼楼玉宇 勾心斗角美轮美奂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冠冕堂皇 勾心斗角 精雕细刻 家徒四壁 别有洞天 八面玲珑 纵横交错 三宫六院 深宅大院 鳞次栉比 巧夺天工 琼楼玉宇、亭台楼榭 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 古朴典雅 红墙绿瓦 盖世无双

描写绘画的成语

画蛇添足 惟妙惟肖 活龙活虎 栩栩如生 妙笔生辉 画龙点睛 浑然一体 妙手丹青

音乐描写篇四
《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一、《琵琶行》中作者描写音乐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结合文中诗句具体分析。

二,(2004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①②题。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①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② ,余响入霜钟 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①、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②、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习题

闻筝 康海(明)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因罪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 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 请概括分析。(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 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 江南歧路洛阳城

一、 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鉴赏】: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

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欣赏: 听颖师弹琴①

韩 愈

呢呢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②划然銮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③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注释】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有《听颖师弹琴歌》记其事。 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音醒):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冰炭置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赏析】

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儿女切切私语,谈情说怨。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声震宇。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凰朗吟。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例如前两句比以儿女之情,十个宇除“相”字外,没有开口呼,语音轻柔细碎,与儿女私语的情境契合。三、四句拟以英雄气概,便以开口呼“划”字领起,用洪声韵“昂”、“扬”作韵脚,中间也多用高亢的语音,恰切地传达出昂扬奋进的情境。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恻面烘托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听琴而“起坐在一旁”——忽而站起,忽而坐下,又忽而站起,——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巳极艰辛,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原是很自然的。

答案:16. (6分)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二、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1分):天上孤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2分) 颔联用比喻、通感,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成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2分)

2、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3分) 尾联用 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音乐描写篇五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描写篇六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真的很美》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真的很美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唐朝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妇孺皆知的《琵琶行》就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方法多样。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式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诗中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人们都会对她命运掬(ju)一把同情泪。诗人就是让我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

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

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hang)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是一个琵琶欣赏者,一闻琵琶声,间接突出声音的美妙,移船邀相见;二闻琵琶声诉论落,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闻琵琶声,乐声悲凄,泪湿青衫。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音乐描写篇七
《《琵琶行》音乐描写鉴赏》

《琵琶行》音乐描写鉴赏

一、比喻

☆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角度)

☆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短促脆亮。(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到位)

☆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效果)

二、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写听者沉浸在余韵之中,默默无言,像被磁石吸住了般不可动弹,衬托出了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唯见江心秋月白”连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江水忘记了流动,秋风忘记了瑟瑟地吹动枫叶秋花,月亮也遗忘了升落,它们都像中了定身魔法一样,这一曲琵琶,与大自然浑然融合,回响在茫茫水天之间。

☆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三、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作者写琴音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琴音的美妙与变化。

☆“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无形的琴声化作美珠落在玉盘上的形象之景,形象刻画出琴音的优美、圆润、清脆;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又将琴音化作黄莺在花下啼叫以及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的画面,让读者通过真切的形象和画面更能感受到琴音婉转、凝涩的变化,身临其境。

音乐描写篇八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描写篇九
《音乐描写》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音乐描写》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音乐的片段 维基百科 描写音乐优美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音乐描写”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音乐描写"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1432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