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

2016-01-17 02:41: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一《一字多音》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一
《一字多音》

多音字集锦

1、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2、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3、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4、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5、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ã)出售,严重折(shã)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 了。

6、喝:武松大喝(hâ)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â) 彩。

7、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ï)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

(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ã)在家和(huï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î)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â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î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ï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ï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一哄(hî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âng)老师盛(shâ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ã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ï),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 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ã)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â)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î)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ï)利多销。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读 tà ,开拓、拓荒的“拓”读 tuî 。

42、恶:这条恶(â)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43、便: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ǚ)有关星宿(xiǜ)的常识。

45、号: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46、藏: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经的宝藏(zàng)。

47、轧: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48、卡: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49、调: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50、模: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ï)型做出来的。

51、没: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î)收了,他仍像没(mãi)事一样。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â)。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54、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55、系: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56、假: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57、降: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59、间: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60、石: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61、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ã)。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弹: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65、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68、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î)见不鲜了。

69、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70、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71、簸:他用簸(bî)箕簸(bǒ)米。

72、吓:敌人的恐吓(hâ)吓(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75、伺: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76、好: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么又咳(kã)起来了?

78、处:教务处(chù)正在处(chǔ)理这个问题。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80、缝:这台缝(fã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âng)。

81、澄:澄(dâng)清混水易,澄(chãng)清问题难。

82、扇: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83、得:你得(děi必须)把心得(dã)体会写得(de)具体、详细些。

84、屏:他屏(bǐng)气凝神躲在屏(píng)风后面。

85、几: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87、乐:教我们音乐(yuâ)的老师姓乐(yuâ),他乐(lâ)于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对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 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90、粘: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91、畜: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多。

92、称:称(châng同“秤”)杆的名称(chēng)、实物要相称(chân)

93.弄:别在弄(lîng)堂在玩弄(nîng)小鸟。

94.俩:他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95、露:小杨刚一露(lîu)头,就暴露(lù)了目标。

96、重:老师很重(zhî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ïng)说一遍。

97、率: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î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

99.泊:小船漂泊(bï)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气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会使人膀(pāng)肿吗?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103.强: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104.塞(sài)外并不闭塞(sâ),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

106.倒: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来。

107.都:大都(dū名词)市的人口都(dōu副词)很多。

108.匙:汤匙(chí)、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二
《语文暑假专题:阅读理解知识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阅读理解知识复习

二. 阅读理解知识归纳

(一)知识归纳

读一篇文章,总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可见,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必须理解文章的词句,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所以《课标》规定,初中生要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具体地说,知识与能力训练点是:

1. 能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在一定上下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或比喻义),还应能确定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 能确认词语在一定上下文中的特定的、单一的含义;

3. 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4. 能确认因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使词语产生的临时意义及其表达作用;

5. 能确认词语、句子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6. 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增删、替换、移位、照应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揣摩其具体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变化。

(二)阅读考查点

1. 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 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 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 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 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

(三)应考策略

1. 摘录法

即从原文中摘录有关语句作为答案的方法。

中,考生不要凭空去想。”因此,最简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原文,依文解文。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意,

与词语意义相关的句子,再依据题意,选择可以用来回答问题的句子。

2. 浓缩法

又叫“提要法”,是指依据题目要求,将原文加以浓缩、简化,提取要旨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有时答案的位置找到了,

和提炼。浓缩的方法可凭借原文,凭借语感,提取重要词语;也可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句子的主干。

3. 改写法

命题专家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就在文其次要读懂词语所在的语境,找出 但因字数限制,不能照搬原文,这就须对原文进行浓缩

根据题目要求,将原文稍作改动来答题的一种方法。答案虽然在原文中,但作者在构思和阐述时有自己的思路和角度,与命题者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有时答案不能照搬原文,须对原文加以改写,或变换角度,或变换句式,或改换顺序,或改动词语,诸如此类。本题答案在“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愈纯正”这一句上,但这一句重在阐述“涉猎广博”“偏见减少”“趣味纯正”的关系,并不能直接回答问题,因此,须对句式加以改动,才能合乎答案的要求。

4. 拼接法

又叫“组合法”,是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选择出相关要点,然后加以组合、拼接来答题的方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集中在文中某一处、某一段,有时它会分散在几处、几段,甚至全文中,答题时须将它们先分别找出来。

拼接起来即是。

三. 试题举例

例一:

冬日早晨,醒来时被窝里还是暖洋洋的。

出现一个影子,很快,我辨出那是一只停在窗台上的鸽子,正慢慢地拍打着翅膀,阳光把这一组连续的动作映在窗上,

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问题1:作者在本段末句写道

乐。”对鸽子的描写,最能体现“一丝”喜悦的词语是哪个?

答: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采用摘录原句法,

欢乐的是清晨冬日的阳光下鸽子拍打翅膀的动作。

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作者的心境有关,最关键的是鸽子当时悠闲自在的慢镜头动作。 答案1:慢慢(或“慢慢地拍打”)。

例二: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

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

主要东西,吸收了营养,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比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

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化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颇。

1. 根据文意,归纳A处的读书方法:

2. 根据文意,归纳B处的读书方法:

解题思路:第1题的答案是现成的,只不过

法的句子中寻找,而且是用否定的形式、

有意识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自觉地运用联系对比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题的答案则需要根据原文意思自答了,用揣意自答法。写成“粗枝大叶式”

“走马观花式”等大致可以吧,不过还有更好的答案,请练习者琢磨琢磨,加以比较。 答案:1. 寻章摘句。2. 观其大意、不求甚解。

本题的答案分散在第二段的开头、这一刻间里静得出奇。忽然,这种感觉很有点像是皮影戏。我一直在寂静中躺着, (摘自朱:“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 因为要求找出语段中代表性的词语。这喜悦仅仅是“一丝” A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B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_______________式。 _______________式。 A式的读书方法,要到下面论定语的形式出现的,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阅读意识: 结尾,而冬日的看 绿豆却丢了西后一种人B式读书方2 水汽蒙蒙的窗上 洁《轻轻照耀》) 引起作者喜悦和而不是巨大的狂澜, “囫囵吞枣式”

例三:

压,雷击电轰。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摘自《峭壁上的树》)

请分析本段中加点句子的作用。

解题思路:值得重视的是本句鲜明的语言特色和修辞特点。要说出本句蕴含的表达目的,语言表达要完整。用揣意自答法。

答案:这一句运用了排比、似人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以简明生动的短句和凝练准确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酸枣树生长条件的恶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 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3.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 )

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 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

唐家寺的雨伞

高虹

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子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做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购了一把弯头柄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a)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就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取走了。

他叫来面馆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维生,请帮忙找一间房子。掌柜的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应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商人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起两三里路。商人的伞铺算是立住了,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手艺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更不知道他每天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紧张焦灼的心。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

但都失望了。经过手上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惟独没有他那一把。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花一大笔工钱!”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好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扩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

(b)时隔不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那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绕的伞呀。

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被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他转身挑了铺里最好的一把伞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了店门。商人立马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加封得严严实实。再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当初装塞在里头的全部珠宝玉器。他一下瘫坐在地上,长长松了口气,半日无语。

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天大亮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开店好长时间的外地商人突然走了。商人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的确有点奇怪,但谁也没去多想。

后来,这件事成了一个故事流传开来,当地那些换过伞的人才恍然大悟。于是“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就成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人们传说着这个故事,赞叹着商人的沉着、睿智和大气。

1. 小说以一把油纸雨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 →丢伞→→得伞的过程。

2. 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3. a、b两句中都有景物描写,请任选一处,说说其作用。

4. 阅读文中加“

5. 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完璧归赵: (2)瘫:

6. 从商人丢伞后的处理方式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三
《初二语文期末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

初二语文期末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期末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

二. 期末考试常见题型分析:

1. 字的识记与理解。

汉字是记录汉语形、音、义三结合的符号体系。掌握汉字,实际上也就是要解决对汉字的识记和理解,解决牢记字形、读准字音,把握字义的问题。记牢字形特别注意准确掌握形近字的形、义区别;读音特别注意同音字(多字同音)和多音字(一字多音多义)的认读;把握字义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知识理解和识记字义并注意把握一些同音字的不同意义和一些多音字的各种意义,以便正确书写和使用。

2.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① 词的分类;② 多义词;③ 同义词;④ 反义词;⑤ 词义的感情色彩;⑥ 短语。 其中多义词要注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必须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掌握同义词在于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感情褒贬,语体雅俗等方面的差别;语言的感情色彩不能脱离上下文,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短语复习时主要掌握七种不同的类型。

3. 修改病句:

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如搭配不当,词语重复,缺少成分等等,以及牢记修改病句的四种符号:增、删、调、换。

4. 仿写题:

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根据规定的目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和句式正确表达,要求依据所给的例句,另外再造一个句子。

例:仿照下列例句,发挥想象,以“音乐”为陈述对像,完成句子。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简单走向丰富。

5. 语言的连贯和得体:

连贯要注意共同的话题,合理的顺序和自然衔接三方面;得体要注意明确身份,看准对象,还要分清场合。

6. 修辞方法的辨识和运用:

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若干种,要注意辨析易混淆的几组修辞,如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

7. 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的归纳:

作家、作品、文体、出处这些都属常识性问题,六个单元的书下注释为复习重点。

8. 背诵、默写:

教材中规定背诵的讲读文言文或其中的精彩片段和教材中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默写时要准确无误,一字不差,书写规范。

9. 文言文阅读:

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课文的理解,其中对课文理解是指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全文主旨、作者思路、文章基本面貌、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重要语段,以及重点语句的内在含义,以及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10. 现代文阅读:

(1)把握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记叙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要注意全面灵活;线索是作者在叙述人物经历或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贯穿的思路和脉络,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有的以人物活动、景物变化为线,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而有的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复习时要善于从文中众多材料中发现最能体现文章内在联系的事物,找出线索,并沿着它弄清各个段落的意义层次以及全篇的思想内容。

(2)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与概括。

概括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分析层次结构入手;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从分析题目入手;从分析开头结尾入手;从分析抒情和议论成分入手。

(3)记叙文重点语段、语句的分析、体味。

阅读重点语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划分层次,帮助理解段落;从分析表达方式入手;以求深刻理解;语句的分析体味要注意理解、分析关键词(有助于揭示中心、包括深刻含义的词语)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与概括。

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了解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及作用,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此外,从描写角度看,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理解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性格的分类。

11.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很少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恰恰是这一点,容易使同学在写作时走入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把话题当文题。

(2)不要以为“文体不限”就是“不要文体”。

(3)不要摘录导语。

(4)不要泛泛而谈。

(5)不要游离话题。

【模拟试题】

一.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纤维 xiān 坠毁 zhuì 军隅 yú ...

B. 踹门 chuài .

C. 竹篾 miè .

D. 提防 tí .豁亮 huî .嘤嘤 yīng .怂恿 zǒng .猝然 cuì .蜇 zhē .糟蹋 zāo . 嗜酒shì .恣情 zì .抖擞 suǒ .酿造 niàng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坚持不懈 甘拜下风 千头万绪 敝帚自珍

B. 一挥而就 锐不可挡 汹涌彭拜 永垂不朽

C. 粗枝大叶 灯火辉煌 获益非浅 震惊中外

D. 挑拨离间 慢不经心 奋不顾身 不能自己

3. 下列句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以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一幅奇异的世外仙境。

B. 《一面》是阿累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的一篇悼念性散文。

C. 《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清代诗人的作品。

D.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英雄的报告。

B. 鼓浪屿的春天,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C. 他决定回到青年时代用生命保卫过的家乡。

D.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5. 选出与下面文字衔接最好的一项(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环境对人有影响作用,而就有这样一些不讲科学的人将这影响绝对化了, 。

A. 他们认为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未必就黑,关键还要看人的自身素质。

B.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否则就是对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

C. 他们认为近朱者就一定赤,近墨者就必然黑。

D.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还要看看这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6.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反问)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对偶)

C. 地中海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比喻)

D.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7. 仿照下列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为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 。

8. 默写: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3) ,大漠孤烟直。

(4)不畏浮云遮望眼, 。

(5)潭西南而望, , 。 ,不可知其源。

(6)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 。

二.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文中画线处缺少的句子是,。

2.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描写的对象是该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4. 本文的点睛之句应该是。

5.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用得非常好,这表明“我”与“张怀民”是李商隐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一句填空)。我们两人都是“闲人”,可谓是

(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填空)。

三. 现代文阅读:

(一)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 选段第一段中运用了比喻,反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2. 为什么说“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我难过得多?”

3. 为什么说:“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4. 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选段最后一段的作用?

(二)

读《种瓜小唱》后答题:

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 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 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熏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在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待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

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辛苦,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的苦瓜、苦茶、苦菜、苦杏仁;人生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应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他人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有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是一番滋味。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希望,活着就有力量。

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是不是?

1. 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

A. 疑惑 B. 迷茫 C. 迷离 D. 诱惑

2. 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苦瓜的样子和表皮颜色的语句。

3. 作者写“我的思绪飘远了”,他由苦瓜联想到与“苦”有关的自然界的、 的人。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一选项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选择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

B. 谁能断言,苦后不甜?

C. 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

D. 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5. 文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6. 最后一段中“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让土地荒芜,要抓紧时间播种。它的深层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四.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边。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当然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可以记叙抒情,议论阐发,编述故事等等,不少于500字。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四
《专题九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五
《加强中考试题研究》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六
《朱自清的《春》阅读题(含答案)》

朱自清的《春》阅读题

盼春部分:

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反复、拟人,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之情。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统领全文。

春草图部分:

3.“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答:这两个次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觉,使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4.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 答:揭示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有,这是对春草的侧面描写,用来衬托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5.春草图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草的? 答:草的质地、色泽、生命力、长势等方面。

春花图部分:

6.第四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

答: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7.结合文章,说说“赶趟儿”的意思? 答:争先恐后的开花。

8.春花图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花的?能体现这种写景顺序的词语是哪些?

答: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树上--花下--遍地。

9.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答:化静为动,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10.比较“春草图”、“春花图”两段写法上的异同?

答: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而“春花图”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联想手法,虚实结合。

11.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不可以,“叫”只写除了声音内,而“闹”字不但写出了声音,而且

写出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

1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拟人,回环。形象得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13.选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在春风吹动下迎风摇摆的样子。

春风图部分:

14.第一句话体现了春风什么特点? 答:温暖、轻柔、亲切。 15.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分别突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答:触觉--柔和,嗅觉--芳香,视觉和听觉--和悦。

春雨图部分:

16.“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形容雨细的,形容雨细而闪烁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连绵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密的是像什么? 答:花针,细丝,牛毛。

17.“黄晕”是写色彩的,它与前文哪两种色彩相呼应? 答:与青、绿两种色彩相呼应。

18.“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个词? 答:一点点

19.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答:由近及远

20.“一下就和三两天”写春雨的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_________;“密密得斜织着”明写春雨而暗写_________;“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的_________;“静默”两字用得最妙,是__________手法,传达出春雨中_________的气象。侧面写春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多而绵长,细,春风,迷蒙,拟人,安静和平,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迎春图部分:

21.文段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

答:风筝是儿童的天使,是春天的信号,从“风筝”写起,自然引起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春

天,感受春意,从而展现一幅春到人欢的迎春图。 22.“也赶趟似的”和前文什么相照应? 答:和前文百花争艳相照应

末三句:

23.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 答:新、美、力,排比、比喻、拟人。 24.后三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

25.“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能,这三句是按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的顺序来写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25.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也有希望人们抓紧大好春光之意。

《春》阅读训练Ⅰ (一)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C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色彩绚丽、香气浓郁的特征。

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略)

5、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6、第①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 ),后分写( )。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 ),其特点是( )。 8、“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 ),使描述更加( )。 9、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使用来衬托( )。 本文段共用了下列哪些修辞方法?( )

A、比喻、拟人、借代、引用 B、拟人、比喻、排比、夸张 C、比喻、夸张、排比、引用 D、拟人、借代、比喻、夸张

(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选出对这段话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 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 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

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 2、选出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3、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答:“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何关系? 答:从侧面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6、这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 、 。 答:拟人、比喻、排比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 。 答:红杏枝头春意闹。

8、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D )

①这段文字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 ②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角度来写的。 ③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多、艳、甜。 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闪亮摇摆的野花,也暗写了阳光和轻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尽情地表现),属于(贬义褒用)的用法。 2、“和”是多音多义字,有①hã ②hâ ③huó ④huò ⑤hú五种读音,请选择填空。 应和( ② )和面( ③ )和平( ① ) 和稀泥( ④ )和牌( ⑤ ) 3、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C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排比 拟人 引用 C、引用 比喻 拟人 D、引用 对比 拟人 4、请将文段四句话之间关系的理清。

第一句从 (触)觉的角度写春风轻柔温暖;第二句从 (嗅)觉的角度写春风带给我们的气息;第三、四句从 (听)觉和 (视)觉的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快乐。

5、写景要抓住特征。作者抓住了春风 (柔和)、(芳香)、(悦耳)等的特征来写。 6、下面对加点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B ) A、从感情色彩看,“卖弄”是褒义词。 B、“宛转”的意思是温和而曲折。 C、“应和”与“呼应”是同义词。 D、“嘹亮”的反义词是“低沉”。 注:“宛转”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所以应选B。

(四)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注音。

斜织 笼着一层薄烟 黄晕 稀疏 披蓑戴笠 2、文段节选自朱自清的《春》,作者有一个不辱国格的人生佳话(故事)是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3、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 C ) A、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 B、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

C、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D、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 ①像牛毛 (多(或细)) ②像花针(闪亮) ③像细丝 (绵长) [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5、下面是对划线部分几句描写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很有感情。)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答:A、“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6、用双竖线给文段划分层次。 B、“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 答: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答:春雨图 8、“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江南春雨的(多) ,作者用“(看)”字领起,状写春雨的可爱。 9、“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 10、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出春雨的可爱。 11、“静默”一词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用该词写雨中的房屋有何妙处: (五)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略) 2、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哪一句不恰当?(B)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在雨里静默着 5、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曲)中有许多扣住季节特点写出风的佳句,请默写一句并指明季节。

答:例:写春: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夜来风雨声 春风吹又生 随风潜入夜 写夏:清风半夜鸣蝉 夜来南风起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古道西风瘦马 长风万里送秋雁 林暗草惊风 写冬:北风卷地白草折 风掣红旗冻不翻 夜阑卧听风吹雨 风劲角弓鸣 6、“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选择两种季节的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各写几句话。 《春》阅读训练Ⅱ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C ) A.清脆 嘹亮 薄烟 B.傍晚 短笛 赶趟 C.郎润 筋骨 润湿 D.抚摸 烘托 静默 2.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捉迷藏 A.cánɡ B.zánɡ ( A ) ②眨呀眨的 A.zǎ B.zhǎ ( B ) ③披着蓑 A.suō B.shuō

( A ) 答:“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 ④水涨起来 A.zhànɡ B.zhǎnɡ ( B ) 二、阅读 ⑤散在草丛里 A.sǎn B.sàn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 B ) (一)

⑥卖弄 A.nonɡ B.lònɡ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 A ) 3.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yùnniànɡ): ②黄晕:昏黄不明亮。(huánɡ yùn): ③舒活:舒展,活动。 (shū huo): ④花枝招展:打扮得十分艳丽。 (huā zhī zhāozhǎn): 4.下列各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 B.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C.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有的是工夫。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拟人)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6.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答:“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答:新(或新生、生机勃勃);美(或娇美、千姿百态);健(或健壮、活力无穷)。 5.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6.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答:鼓舞人们对光明的未来满怀向往和希望,并决心为此而奋斗。 7.课文描绘了春草等多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答: (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

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________图。作者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景写到________,从________写到人,由近写到________。 答:1.春雨 春雨 细密 轻盈动景 物远 雨 远望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 ,而且也写了“织”字是承上句像________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答:春雨、花针。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七
《课外文言文练习 答案》

曹端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②其公廉乎③亦讲学于其乡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②坐下著足处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 著:zhù 附着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ï 附着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ï 踏屏:bǐng 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 踏屏:bǐng 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2)既葬,庐墓六年。(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3)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D、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5、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⑦ 6、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答案]

1、B 2、C 3、C 4、1)D 2)A 3)C 5、D 6、B

第1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第2题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ï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第3题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第4题1)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第4题2)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第4题3)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讼”还可以引申为“打官司”,语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当作耻辱的事了。

第5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第6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曹相国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事。择郡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史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

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为中大,惠帝怪相国不治,以为“岂少朕与?”乃谓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于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治令既明,令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1、第一段中加点的三个“饮”字的读音,依次是( )

A、yǐn yìn yǐn B、yǐn yǐn yìn

C、yǐn yìn yìn D、yìn yǐn yǐn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及为将相,有②卿大夫已下及宾客③乃反取酒张坐饮④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⑤岂少腾与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与“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语法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亦雁荡具体而微者B、带长铗之陆离兮C、民不足而可治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可广问讯B、则幸得脱矣C、故幸来告良D、妇女无所幸

5、“帝富于春秋”中的“春秋”,它的正确含义是()

A、光阴B、儒家经典之一C、史书D、年龄

6、“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一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A、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B、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C、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吏。 D、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7、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岂少联与? ②何以忧于天下乎? A、①莫不是看我年轻吧?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B、①莫不是轻视我吧? 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C、①菲不是看我年轻吧?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D、①莫不是轻视我吧? 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8、综观全文,太史公(司马迁)对曹参“不事事”的评价应是( ) A、褒多于贬 B、有褒无贬 C、贬多于褒 D、褒贬各半

[答案] 1、C 2、D 3、C 4、A 5、D 6、C 7、B 8、B 第1题考查对一字多音的认知能力。前一“饮”字作“喝”解,念第一声,后两“饮”字作“让„„喝”解,念第四声,故选C项。 第2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认知能力。五个句子中均有通假字:①“”通“隙”;②“已”通“以”;③“坐”通“座”;④“趣”通“促”;⑤“与”通“欤”。 第3题考查对定语后置的认知能力。C项不属于定语后置,其他几项和题干均是定语后置结构。 第4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A项中“幸”与题干中“幸”同义,作“希望”解;B项“幸”作“侥幸”解;C项“幸”作“幸亏”解;D项“幸”作“宠幸”解,故选A项。 第5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用语的认知能力。联系上下文,应作“年龄”解,故选D项。 第6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择郡国吏„„”应译为“选择郡国官吏中的„„”,“重厚长者”应译为“忠厚老实的人”。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第7题同上。“少”作“看轻”解,“何以”作“怎么来”解。A、C、D均有错,故选B项。第8题考查整体认知能力。司马迁认为曹参的无为而治,符合百姓遭受秦朝残酷统治后应予修养生息的需要,故而有褒无贬,应选B项。

[译文]

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却只有曹参。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办事无所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他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官吏中有善于文辞、苛求深究、一心追求声誉的人,总是斥退撵走他们。曹参日夜痛饮纯厚的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乃至宾客,发现曹参不理政事,来拜访的人都想进言劝告。那些人一到,曹参就让他们喝美酒。过了一会儿,那些人又想说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来人终究不得开口劝谏,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常事。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宿舍,官吏在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吏讨厌他们,但对他们又无可奈何,于是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官吏醉酒高歌、大呼小叫,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处置。曹参却反而叫人取来美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也歌唱欢呼,与官吏们相应和。曹参看到另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隐瞒遮盖,因此相国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作中大夫。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以为“莫不是轻视我吧?”于是对曹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你的父亲说:”高帝刚刚离别群臣去世,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饮酒不止,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然而您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到假日回家后,闲暇时侍奉父亲,把皇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劝谏曹参。

曹参发怒了,鞭笞曹二百下,说道:“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去,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说的。”到了朝会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惩治曹?前次是我要他劝谏你的。”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思考一下,圣明英武比高皇帝谁强?”皇上说:“我怎么敢比先帝啊!”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跟萧何比哪个强?”皇上说:“您似乎不及他。”曹参说:“陛下说的对。再说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定得清清楚楚,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职位,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 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 ③xuān:喧哗。 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 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②今又从或游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②游玩③道歉 B、①做模范②交往③致谢 C、①掌管②交往③道歉 D、①掌管②游玩③致谢 2、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入见平②召让魏无知③汉王与语而说之 A、①jiàn ②rǎng ③shuō B、①jiàn②ràng③shuō C、①xiàn ②rǎng ③yuâ D、①xiàn②ràng③yuâ 3、下列四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日大王尊官之 B、信者固多心乎 C、受平谒 D、臣为事来 请封输官项王不能信人平受诸将金故去事项王 4、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之居楚何官③平,反复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在本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像帽子上的玉一样,里面是空的 B、帽子用玉装饰,里面是空的

C、外表美丽,但无真才实学 D、戴上玉饰罢了,其中没什么东西

6、“尽护诸将”中“护”的意思是( )

A、统率B、护卫C、监督D、袒护

7、对“顾其计诚足利国家不耳”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他的计谋确实能够有利于国家罢了

B、只是他的计谋果真不能有利于国家就罢了

C、不过看他的计谋确实能否有利于国家罢了

D、看他的计谋果真能对国家有利如此而已

8、对本文文意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答案]

1、C2、D3、C 4、B(①②均为疑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5、C 6、C(注释②已说明)7、C8、

B

[译文]

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戴进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①。一时待诏②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循③耳。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 ①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贱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 ②待诏: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倏皇帝命令使唤。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八
《石榴提纲答案》

泉州实验中学2015届七年级(下)语文提纲

第一单元

1.石 榴

一.字词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uã) 枯瘠(jí) 丰腴(yú) 犀利(xī) 劈刀( pī) 皓齿(hào) .......

束缚( fù ) 唾津(tuî ) 潜溢(qián yì) 盎然(àng)安普剌(lá) 金罍(lãi) 琢(zhuï) ........柔媚(mâi) 玛瑙( mǎo nǎo ) 锈彩(xiù) ....

(二)多音多义字。 bì )辟易 jīn )不禁shâng)昌盛ân) 匀称 ...

pì )开辟 jìn )禁止chãng)盛酒ēng) 自称 ....

(三)词语解释。

1.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2.潜溢:暗暗地流出来。

3.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4.妙幻:巧妙奇异的变化。

5.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6.丰腴:丰满。

7.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8.奇崛:奇特突出。 9.枯瘠:枯瘦。课文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10.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11.不禁,不能自制。

12.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忍笑。 13.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14.争妍斗艳:竞相比美。妍,美丽。 15.兼备:同时具备几个方面。

二.文学常识。

1.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2.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或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一种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3. 理解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象征是“托意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三.课文要点。

1.篇章结构:

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赞美石榴树最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从不同角度具体描绘石榴树的可爱之处。

第三部分(第7~9段):交代“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2.主题思想:

本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

切的追求。

3.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4)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以课文第三部分为例)

课文第三部分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第六段中“它会笑你呢”,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相照应。第三段末、第六段首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使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四.课内阅读。

①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②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③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④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⑤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⑥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⑦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⑧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⑨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第①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石榴?有什么作用?

对比的写法。 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

2.第①段文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石榴树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3.第②段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从中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4.第③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石榴花的?

色彩和习性。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写石榴花由花骨朵到花朵的演变。

6.你喜欢第⑥段文字中的哪句话?请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略(提示:可从语言表达方面去谈)

7.文章的第⑦⑧⑨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交待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8.文中几次写到“炎阳”、“太阳的威力”的作用有什么作用?

反衬突出石榴不怕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

9.把第②段改写成客观描写的式样(即不通过对比,直接描写石榴)。

示例:石榴树枝干嶙峋虬曲,叶子细长,碧绿清新而柔软,姿态卓约,风度迷人。

10.把文章结尾一句改写成意思明白的话。

示例:我热爱石榴。(意合即可)

11.联系文章的主题,理解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这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12.第⑥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拟人修辞手法。 作用: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

1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借石榴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写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感情: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14.“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里连续运用反问、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九
《上古汉语的一字多音》

上古汉语的一字多音

不讲你不知,上古汉语有一些字是一字多音的,这个很有趣味。现代有些方言像英语一样是有连音的,你们听过没有?现在给大家看看上古汉语的一字多音:

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篇十
《初中语文总复习之阅读理解方法与例题(含答案)》

阅读理解知识归纳

(一)知识归纳

读一篇文章,总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可见,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必须理解文章的词句,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所以《课标》规定,初中生要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具体地说,知识与能力训练点是:

1. 能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在一定上下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或比喻义),还应能确定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 能确认词语在一定上下文中的特定的、单一的含义;

3. 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4. 能确认因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使词语产生的临时意义及其表达作用;

5. 能确认词语、句子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6. 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增删、替换、移位、照应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揣摩其具体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变化。

(二)阅读考查点

1. 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 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 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 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 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

(三)应考策略

1. 摘录法

即从原文中摘录有关语句作为答案的方法。命题专家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就在文中,考生不要凭空去想。”因此,最简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原文,依文解文。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意,其次要读懂词语所在的语境,找出与词语意义相关的句子,再依据题意,选择可以用来回答问题的句子。

2. 浓缩法

又叫“提要法”,是指依据题目要求,将原文加以浓缩、简化,提取要旨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有时答案的位置找到了,但因字数限制,不能照搬原文,这就须对原文进行浓缩和提炼。浓缩的方法可凭借原文,凭借语感,提取重要词语;也可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句子的主干。

3. 改写法

根据题目要求,将原文稍作改动来答题的一种方法。答案虽然在原文中,但作者在构思和阐述时有自己的思路和角度,与命题者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有时答案不能照搬原文,须对原文加以改写,或变换角度,或变换句式,或改换顺序,或改动词语,诸如此类。本题答案在“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愈纯正”这一句上,但这一句重在阐述“涉猎广博”“偏见减少”“趣味纯正”的关系,并不能直接回答问题,因此,须对句式加以改动,才能合乎答案的要求。

4. 拼接法

又叫“组合法”,是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选择出相关要点,然后加以组合、拼接来答题的方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集中在文中某一处、某一段,有时它会分散在几处、几段,甚至全文中,答题时须将它们先分别找出来。本题的答案分散在第二段的开头、结尾,拼接起来即是。

试题举例

例一:

冬日早晨,醒来时被窝里还是暖洋洋的。这一刻间里静得出奇。忽然,水汽蒙蒙的窗上出现一个影子,很快,我辨出那是一只停在窗台上的鸽子,正慢慢地拍打着翅膀,而冬日的阳光把这一组连续的动作映在窗上,这种感觉很有点像是皮影戏。我一直在寂静中躺着,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摘自朱 洁《轻轻照耀》)

问题1:作者在本段末句写道 :“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对鸽子的

描写,最能体现“一丝”喜悦的词语是哪个?

答:_______________

例二: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A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B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营养,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比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人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化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颇。

1. 根据文意,归纳A处的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式。

2. 根据文意,归纳B处的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式。

例三:

它(注:指酸枣树)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击电轰。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摘自《峭壁上的树》)

请分析本段中加点句子的作用。

(一)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 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

3.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 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

唐家寺的雨伞

高虹

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子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做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购了一把弯头柄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a)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就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取走了。

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他叫来面馆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维生,请帮忙找一间房子。掌柜的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应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商人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起两三里路。商人的伞铺算是立住了,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手艺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更不知道他每天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紧张焦灼的心。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都失望了。经过手上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惟独没有他那一把。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花一大笔工钱!”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好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扩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

(b)时隔不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那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绕的伞呀。

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被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他转身挑了铺里最好的一把伞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了店门。商人立马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加封得严严实实。再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当初装塞在里头的全部珠宝玉器。他一下瘫坐在地上,长长松了口气,半日无语。

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天大亮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开店好长时间的外地商人突然走了。商人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的确有点奇怪,但谁也没去多想。

后来,这件事成了一个故事流传开来,当地那些换过伞的人才恍然大悟。于是“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就成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人们传说着这个故事,赞叹着商人的沉着、睿智和大气。

1. 小说以一把油纸雨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 →丢伞→ →得伞的过程。

2. 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3. a、b两句中都有景物描写,请任选一处,说说其作用。

4. 阅读文中加“ ”线的句子,揣摩商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5. 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完璧归赵:

(2)瘫:

6. 从商人丢伞后的处理方式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8——23题。(14分)

有一种爱,很小

佚 名

不管他们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迫击炮弹还是落到了一个越南小村庄的孤儿院里。几个教士和一两个孤儿被炸死,还有几个孤儿被炸伤,其中有个大约8岁的小女孩。

村里的人到邻近的一个和美军有无线电通讯联系的小镇上去求救。最后,美国海军的一名军医和一名护士带着急救箱,乘吉普车急匆匆地赶到村里。他们发现那小女孩伤得非常严重,如不抓紧手术,她就会因长时间休克和失血过多而死亡。要及时地给她输血,这就得要和她有同种血型的献血者。护士很快地给在场的人进行血型化验,结果,没有一个美国人和小女孩的血型相同,但有几个没受伤的越南孤儿却和她血型相同。

美军军医和护士一会儿用越南语,一台儿用法语,一会儿打手势,试图向这些吓坏了的孤儿们解释,如果不马上给这个小女孩献血,她就必死无疑,然后他们问孤儿们,有谁愿意给小女孩献血。 孤儿们听后,一个个瞪着大眼睛,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手颤巍巍地慢慢举了起来,很快又放了下来,接着又举了起来。

“啊,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护士用法语说道。

“恒。”小男孩答道。

护士很快把恒安置在担架上,用酒精在他的胳膊上擦了擦,把针头插进他的血管里。恒一声不吭,僵直地躺着。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发出了一阵颤抖的抽泣。但很快就用另—只手将脸蒙住,“疼吗,恒?”军医问道。恒摇摇头,并又用手蒙住脸,试图不哭出声来。军医又一次问他是不是针头刺疼了他,他又摇—摇头。

正在这时,一个越南护士正好赶到。她看到这种情景后,直接用越南语问恒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听了桓的回答后,温柔地对他说了些什么。

过了片刻,恒停止了哭泣,抬起眼睛询问似地看着越南护士,越南护士向他轻轻点了点头,恒脸上紧张的表情顿时释然。

越南护士看了看美军军医和护士,然后轻轻地说道:“他以为他快要死了。他以为你们要把他的血全部输给那个小女孩呢。”

“但他为什么又愿意献血呢?”美军护士问道。 ;

越南护士用越南语把美军护士的话又给恒说了一遍。恒回答说:“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

18.“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手颤巍巍地慢慢举了起来,很快又放了下来,接着又举了起来。”反映

了恒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19.将前文中与“他以为他快要死了”相照应的句子找出并用横线画在原文上。(2分)

20.“越南护士向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意思是

21.题目“有一种爱,很小”,你对此的理解是

22.你能从艺术构思的角度,就小说的结尾作简要点评吗?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9——23题。(14分)

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9.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3分)

20.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3分)

21.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

22.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

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23. 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2分)

(二)阅读《笑靥千秋》,完成16—21题。(19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一字的含义 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文章题目的含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章第9段中加点的“一字多音”在文中的含义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1446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