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

2016-01-21 09:18: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一《描写荷花的段落》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荷花绽放时的描写》,供大家学习参考。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一
《描写荷花的段落》

描写荷花的段落

1、曾观赏过荷,不管是含苞待放,还是亭亭玉立。都有别具一格的风采。盛夏的荷傲立在满池碧叶中。似锦上添花般为单调的荷叶,添了一份清雅,与柔美。荷的香淡淡的,色也淡淡的,似乎很不起眼。但高贵、淡丽的美更引人注目,更让人喜爱。

2、早晨的池塘静得出奇,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叫,更显得清幽。池塘里青翠欲滴的荷叶挨挨挤挤,宛如千把万把撑开的绿伞。遮住了碧波荡漾的水面,还有水下那嬉戏着的鱼虾。荷叶托着那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露珠娃娃在荷叶做成的舞台上兴奋地蹦蹦跳跳。晨风送来了阵阵荷香,腻人心扉。

3、在那一片荷叶的掩盖下,露出了几朵荷花。有的白如玉,有的粉似霞。白的好象少女白嫩的皮肤,又似无暇的白雪。再看粉红的,真不知它是被天边的晚霞映红了脸,还是怕羞。它们可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

4、一场雨后,荷花池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荷叶好像一个个刚淋过雨的仙女,亭亭玉立在池塘中。一阵微风掠过,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珍珠似的滚来滚去,

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又滚落进池塘里——构成雨后呵斥的新景象。

5、夏日清晨,来到荷花池边,看见荷叶带着露珠,晶莹剔透。荷花也开了不少,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马上就要破裂似的。绿的叶,红的花,把池塘打扮的真美丽!

6、无意中,望见满池碧叶繁花间悠然而立的莲蓬。周围的花丝还没落去,只剩下一片花瓣在风中摇曳,而池中的花瓣则若小船般,载满了雨珠,在水中飘荡。为池水添了一份别有的风韵。之后,就连残留的花瓣也落去,飘飘洒洒的落在荷叶上,却清雅依旧,高贵依旧。只留失去保护的莲蓬迎着风成长。

7、我喜欢荷花不仅仅是因为它舞姿优雅动人,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用途广泛具有实用价值。而是因为它象征着在污浊环境中仍能洁身自好的人;象征着追求自由、理想、不受世俗羁绊的独立的自主的生活。

8、我们徜徉于荷塘畔。瞧,这朵荷花像含羞的小姑娘,涨红了脸;咦,那朵荷花还在酣睡呢!微风轻拂,翠绿的荷叶上有无数晶莹的露珠滚动着,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啊!荷花的清丽、荷塘的芳香引来一群飞鸟前来赏荷。一只羽毛

丰满的美丽小鸟昂首伫立于翡翠般的荷叶上,神气十足。它能飞跃,又能在碧玉盘上站立,真令人羡慕。如果我是一只玲珑的小鸟,那该有多好呀„„

9、微雨里,一切都得到了净化,不管是湿润的,还是柔曼的,都可爱地逼你的眼。而那洁如冰雪,秀似粉颜的荷瓣也格外新丽芬芳。荷蕊更见风致,莹洁得使你以为它已化为晶黄的水,却怎知那正是雨的微妙之处。微雨里,没有一丝风,那一塘碧水却跳荡起无数条银线。荷花浮在塘水之间,微雨里显得更加盈实,顽韧地更格外的显眼,翠得要滴下鲜美的汁液,使你看一眼就永不忘记。

10、微风乍起,荷池的表面泛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荷叶和荷花也轻轻的摇曳起来,好现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翩跹,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

11、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曳起来,好象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

12、片片的荷叶,如母亲的手接着雨,是慈爱的、温厚的,以至于那雨被感化,悠忽间轻微地嘤嘤低泣着滚落在母亲的手里,恋恋地隐入荷塘里。那声音,初起时的渺渺茫茫,而后却已然是浩浩荡荡,妙不可言。没有残荷的凄楚,没有淡

雾的缠绵,它的好处任凭你去万般形容也说不出,只能深深地去感受„„

13、你瞧,河面上那一张张荷叶,翠绿,墨绿,颜色不一,光滑油亮。它们挨挨挤挤,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出水老高,还有的卷着卷儿。那高高挺立的荷叶,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张开舞裙。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好似一个个碧玉盘。偶尔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水花落在玉盘里滚来滚去。

14、你看,那打着苞的,真像一位缅腆的小姑娘,不肯向人们露笑脸。半开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完全盛开的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

15、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昨夜下了一夜的雨。走在潮湿的路上,出乎意外的不是烦闷,而是一种清新的舒适。止乐步,留了心,想要观赏田间的荷。惬意的闻着荷的清香,看着满池绽放的荷心更是舒畅了。经过雨的洗礼,不管是荷,还是荷叶都沾满了晶莹的雨珠,带着初醒的可爱。

16、漫步在金山湖畔,只见湖里的荷花开得正盛。荷花大多已经完全开放了,粉色的特别多,它们像小姑娘一样惹人喜爱,在阳光照耀下亭亭玉立,光彩照人。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大伞,层层叠叠地一直伸向天边。午后的阳光下,

绿色的荷叶衬托着粉红色的荷花,看上去仿佛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走近池边,还能闻到一股清香,嗅一口顿觉神清气爽。荷花荷叶在风儿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听着令人心旷神怡。有些荷花中间已经长出莲蓬了,那些可爱的绿色莲蓬里藏着鲜嫩的莲子,清新可口,清香阵阵。

17、看着眼前满池盛开的荷花,我不禁为这些美丽的“出水芙蓉”而陶醉。自古以来,荷花在人们心中永远是美丽高洁的形象。古代就有文人墨客赞美荷花,北宋的周敦颐曾经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因此荷花被人们称为“君子之花”,它们拥有坚贞、高洁的美好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象征。荷花还有“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美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荷花的无比喜爱之情。

18、看!荷花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荷梗上小扇子似萼片衬托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花儿们有的全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朵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向路过的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9、荷叶绿得令人心醉,仿佛片片碧玉一般。在碧玉旁边点缀的那一抹抹淡淡的粉红是一朵朵姿态各异的荷花。有的还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二
《2 描写荷花的好词好句》

作文练习写景物------睡莲或荷花

紫色

淡黄色

区别: 睡莲的叶子和花贴在水面上

莲蓬

粉红色

荷花的叶子和花露出水面上

通过知识,了解睡莲

(1) 形态

睡莲叶子形状:近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颜色:粉红色 白色 黄色 紫色

多年生水生草本,外型与荷花相似,不同的是荷花的叶子和花挺出水面,而睡莲的叶子和花浮在水面上,不同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睡莲秋季开白色花,(受阳光的影响,刺激)睡莲午后开放,晚间闭合,可以连续开闭三四日;睡莲因昼舒夜卷(一些品种会白昼开花而夜间闭合)而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2)用途

睡莲的用途甚广,可用于食用、制茶、切花、药用等用途。但睡莲的种子由于含单宁量高,一般不作食用。《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子午莲,纲目水草部,入苹,以为此即大叶之苹也,古人以为食品,祭用苹、蘩”、“红白莲花,此不知即莲花否,而功与莲同,以类相从”。睡莲切花离水时间超过1小时以上可能使吸水性丧失,而失去开放能力。

“基础训练营”

(1)姿态: 亭亭玉立 荷香月色 芳姿清纯 碧盘滚珠 皎洁无瑕 嫩蕊凝珠

清香袭人 出水芙蓉 含苞待放

(2)品质:纯洁 清雅 冰清玉洁

中通外直---本意指莲梗中空,直挺不弯。 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

不蔓不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益,更,越。清,这里指清香。

婷婷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修长秀丽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多姿。

冰清玉洁---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好诗欣赏

“南海有睡莲,夜则花低入水”

1《寄睡莲》

本是天庭粉红仙, 倾心一恋动尘寰。 傲骨中通叹风雨, 岂肯昏睡在人间。

2《睡莲》

睡里心思浮水面,风生碧绿任缠绵。清宵带露凝成梦, 朵朵阳光茎上妍。

3《睡 莲》

红粉伊人枕波眠,风掀碧裙任缠绵。 水晶珠儿滚入梦, 丝丝朝阳透绿帘。

4 《虞美人·睡莲》

莲湖春色美人靠,池咏莲花早。月明消磨夜无声,日照影莲,莲瘦宿春风。

凭栏倾城开放日,何地香飘寺?酒堂秋水漂涟漪,书生吻泪,珍惜音凄凄。

5 《阮郎归·睡莲》

池塘碧水漾微痕,暗香来去熏。蔓枝颤动醉黄昏,甜甜睡美人。花蕊密,叶根匀,清风一缕魂。绿裙漂荡掩朱云,娇娇满眼新。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6《咏睡莲》

瑟瑟风中多风韵,潇潇雨里更出神。 凌波仙子欲睡去,休扰池中睡美人。

7《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 上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描写睡莲的好词好句

1 来到黄莲池边,池水清澈透底平如明镜。水面上睡莲的叶子犹如一朵朵娇艳的绿霞,睡莲姑娘羞涩地探出头来,红着脸向人们问好。

2 .睡莲的花和叶多半浮在水面上,或是伸出但近于水面,当涟漪微动,它似一尘不染的美人睡卧在碧波之上,神色安详,态若含笑,因此又有“睡美人”之誉。

3每天清晨,仙女般睡在自己圆圆叶面上的睡莲,从梦中醒来,它修长的花柄如《天鹅湖》中那只白天鹅秀美的脖颈,缓缓地抬起,缓缓地舒开花瓣。

描写荷花的好句

(1)写花的样子和颜色

1 微风吹过,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我闭上双眼,贪婪地吸了几口气,心情格外舒畅。池中的荷花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有的荷花正含苞欲放,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儿,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美丽极了!

2 夏末,碧绿的荷叶变成了深绿色,往常抖擞的精神也消失了,垂头丧气的躺在池面上,粉色的荷花也黯然无光,花瓣都快落光了。当初荷花中娇嫩的莲蓬已经成熟了,倒圆锥形的小房子里挤的满满的,好象要将小房子挤破的样子,莲子宝宝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大千世界了。顺着莲蓬往下摸,会发现有一肥胖的小子,长的一节节的,中间有许多管状小孔,它是莲的地下茎,名曰莲藕,在夏日,荷花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丽与芳香,还留下价值连城的宝物给人们。

3、荷花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就能生长,开花结果。如果荷花凋谢了,就能献出一个莲蓬,一朵荷花就能生出一直莲蓬。不久,满池的莲蓬有继承了荷花的事业了,有铺满了整个池塘。于是一池的荷花便奉献了一尺的莲蓬个人类吃里面的莲子。有个谜语说得好: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怀抱碧玉盅。

4 清晨,粉红的、嫩黄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多了一丝人们少见的妩媚,又因花开时间不同,各具姿色,花骨朵们含苞欲放、亭亭玉立,象妙龄少女,仿佛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奥秘,令你感受到无限希望和活力。

5 荷花渐渐长大了,成了个美丽的荷花公主。它的花瓣像个雪白的王冠,它那绿绿的根是

一条绿纱裙,它的宫殿是一池荷花包着的荷花殿,那里面的花有的还在那圆圆花骨朵里慢慢的生长,有的才开出个月亮型的花瓣,有的已经是个慢慢吞吞的老爷爷老奶奶。如果我是一朵荷花,我准会炫耀的左顾右盼,有时还会在别人面前耍酷。

6 这荷,倒也真的与众不同,淤泥里的莲藕竟是在节中先出荷叶,然后在这节中又生出荷花,在水下有无边的幽情,在水上更情深恋恋。好像有种表里如一心态。于是我不禁的想起了一首古诗:“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7 只见荷塘上撑开了无数的绿圆伞,中间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荷花。有大的、小的、粉的、白的。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碧绿的荷叶映衬着艳红的荷花,好一幅红花绿叶的画。

8 荷花朵开在绿色的叶子中间,有白色的,有红色的,开始像一只箭,后来像一个大圆盘,好看极了。它的浓郁的芬芳,随着荷叶淡淡的清香,飘送得很远。

(2)写荷花的叶子

1 你看,它那绿的生辉的花茎细细的,长长的。有的有些短,却又不失姿态,有的叶子大大的,圆圆的,像个碧玉盘,还有的叶子还在水中,迟迟不肯出来,也许是在水中探测水面上的信息,传达给“叶子领导”,让它来做出决定,“叶子领导”让它们长出水面,来呼吸新鲜空气。忽然,一阵风吹来,吹得这绿色海洋随风摇曳起来。

2 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那片片荷叶,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碧波上翩翩起舞,如一片片翠玉,简直让人陶醉,荷叶上滚动着的盈盈露珠,风,送来了幽香。

(3)写荷花的姿态

1、当我漫步在荷塘的桥上时,远望去,看见了那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它们那瘦小的身体也直直地挺着,在阳光的陪伴下,在暴风的考验下,准备逐渐成为一个饱经雨露的、为荷塘增景的花朵。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三
《《荷花》》

《荷花》说课稿

焦作市解放区团结街小学 杨文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荷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文章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荷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使自己走进荷花,变成荷花,与荷花融为一体。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美文《荷花》。

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阐述本课。

一、说教材

《荷花》一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寥寥400余个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巩固识记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莲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在识记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有想象地理解课文,感受荷叶荷花各种美丽的姿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所以,本文的难点是由观察实景到体验想象的转换。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展示一个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情境感悟法:在读中采用直观、形象的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动笔,从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四点来体现:

(一)情境美——船进倚荷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曾这样夸赞荷花“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荷花》。(板书)※

利用多媒体出示词语,让第一课时学过的词语,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再现出来,加深记忆,接着出示句子,在句子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书写“莲蓬”。

边书写“莲蓬”,边讲:莲蓬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初夏,藏于美丽繁荣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花瓣渐渐脱落,便会露出一只只碧绿的莲蓬。这两个字都是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通过再现词语,指导书写这一环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二)寻找美——莲叶捧成杯

美文之“美”,更多地应由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体验。所以,对这样一篇精致的美文,要充分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美读中体验荷花的美和作者对荷花的爱。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教师范读

在轻柔的乐曲中,教师用描述性地言语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想:“作者为什么要去看荷花?”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教师相机板书:闻荷香。※

然后提问:“课文哪些段落是直接描写荷花的?”引入对2、3自 然段的学习。

2、学生自读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跟随作者去赏荷姿※。要求读出自己的韵味,自己的情感。通过自由朗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荷花的美,是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2、3自然段,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多媒体出示学生找到的重点句子:

①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②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③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这几句,体会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顺势走进第三环节:师生互读。

3、师生互读

“这么多的白荷花,各具美姿,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看边品味,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美。“从荷花在这些挨挨挤挤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

①、换词理解“冒”字的准确。“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发

散学生思维,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荷花是在数量多, 形状大,颜色美的荷叶间长出来的。

②、看视频体会“冒”字的形象。播放视频,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请读——(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用心体会“冒”字,体悟荷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美。

③、品读悟出“冒”字的精妙。

瞧,荷花袅袅,仿佛婷婷少女的裙摆,她的美那样高洁、无暇,大家体会的多好啊,让我们把它的美读出来______

看,荷颈挺拔,一支支带着旺盛的生命气息,它们具有勃发的生命力,含笑伫立在田田的荷叶间,健康拼搏的孩子们读______

想,荷叶摇摇,荷香幽幽,让我们已不由得置身于这精美绝伦的画卷中,化作那片叶、那朵花,55朵荷花一齐再读读吧!

三次读文,意在还原语境,使学生浸润在盈盈的荷花池中,感受作者用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荷花的姿势美!

(三):想景美——荷花娇欲语

1、“意会”变“言传”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什么姿势呢?”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四
《《荷花》赏析》

荷花

叶圣陶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赏析

《荷花》是一篇写景散文,向我们展现了满池荷花开放的那一幕,真是美不胜收!那么,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技巧把荷花之美写出来的呢?

第一,修饰。修饰指在描写对象前面用上一些修饰语。《荷花》一文,“嫩黄色的小莲蓬”,“小莲蓬”是描写对象,“嫩黄的”就是修饰语,用来修饰后面的描写对象“小莲蓬”;“碧绿的大圆盘”,“大圆盘”是描写对象,代指荷叶,“碧绿的”就是修饰语,用来修饰后面的描写对象“大圆盘”;再如“雪白的衣裳”,“衣裳”是描写对象,“雪白的”就是修饰语,用来修饰后面的描写对象“衣裳”,这就是修饰语。

把对象写得细腻具体,往往会用到修饰技巧。如《狐狸和乌鸦》一文中,“亲爱的乌鸦”,“乌鸦”就是描写对象,“亲爱的”就是修饰语,用来修饰后面的描写对象“乌鸦”;再如《云房子》一文中,“水汪汪的蓝天”,其中,“蓝天”就是描写对象,“水汪汪的”就是修饰语,用来修饰后面的描写对象“蓝天”。这些都用了修饰的技巧。

修饰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对象描写得更加细腻具体。我们不妨删除修饰语与原文对比: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原文)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小莲蓬。(改文)

“嫩黄色”写出了小莲蓬的颜色,把其描写得更加具体细腻。

再如: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原文)

有的才展开花瓣儿。(改文)

“两三片”写出了荷花绽开的花瓣儿数量。

第二,描绘。描绘指在对象后面展开具体描写。《荷花》一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叶”是描写对象,后面的“挨挨挤挤的” 就是具体描写荷叶挤在一起的样子,“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具体描写荷叶的形状;“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荷花)是描写对象,后面的“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就是具体描写荷叶开放时的形态;“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荷花)是描写对象,后面的“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就是具体描写荷花还是花骨朵儿的形态。这些都运用了描绘的技巧。

要把对象写得细腻具体,往往会用到描绘的技巧。如《三顾茅庐》一文中,“只见那里

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那里的山冈”是描写对象,后面的“蜿蜒起伏”和“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就是具体描写山岗的形态;再如《九寨沟》一文中,“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泊”是描写对象,后面的“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就是具体描写湖泊的形态;“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一道道瀑布”是描写对象,后面的“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就是具体描写一道道瀑布的形态。这些都用到了描绘的技巧。

写文章时用上修饰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把“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中的描绘语去掉,就变成了“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对比之下,发现原本细腻生动具体的语句,一下变得普通而单调了。

第三,修辞。修辞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来修饰或描绘对象。修辞除了能把对象修饰或描绘得更细腻具体,还能造成不同的效果,如比喻能把对象描写得更加具体形象,拟人能把对象描写得更加生动有趣,排比则能使文章更有气势……修辞既可以放在前面构成修饰关系,也可以放在后面描绘对象。

《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荷叶后面描绘,把挨挨挤挤的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使荷叶的形象立刻映入我们脑海;“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用上三个“有的……”,分别写出了荷花的三种不同的状态,荷花的形象立刻变得具体起来,并且句式很整齐;“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显现出了这一池荷花的美;“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池荷花在微风下摇摆的场景,变得更加细腻生动。这些句子都采用了修辞技巧。

我们描写对象时一般都会用上修辞手法。如《秋游》一文中,“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几朵白云比作一群白兔和几只绵羊,白云的形象立刻显现在我们脑海中;“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同学们的三种姿态,同学们活泼顽皮的形象立刻深入人心,而且句式很整齐。再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的快;“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春风看做是一个人,描绘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显得格外美丽。这些都运用了修辞技巧。

第四,句式整齐。《荷花》一文中,“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两句的句式都差不多,都是相同的“看看…一朵,…很美”的模式,显得很整齐。“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三句的句式也差不多,都是“有的……”,句式也很整齐。“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两句句式相似,都是“……过来,告诉我……”,句式同样很整齐。

许多文章都运用了整齐的句式。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都是相同的“春风吹…了…”句式,将一副春回大地图完美地描绘出来;再如《莫高窟》一文,“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都是“有的……”句式,描述了不同姿态的飞天,真当是美妙绝伦。

第五,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指在写真实的场景或事情的时候,穿插自己的想象,就是虚幻的内容。《荷花》一文中,作者写池塘里荷花的美态,这是实写;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荷花,在池塘中与其他荷花一起绽放,这就是虚写。两者结合,就是虚实结合。

虚写的方法有很多种,《荷花》里的虚写就用上了化身为物的方法。化身为物指将自己想象为一样物品,从这样物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荷花》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朵荷花,与那些荷花一起绽放,一起迎风摇摆,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这就是化身为物。

虚实结合有什么好处呢?一是丰富文本。《荷花》一文,若是去掉虚写一段,就会少掉近一半的内容。二是亦真亦幻。文章中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两者交融后,显现出一种格外的特色。三是拉近距离。化身为物,好像从原来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下变成了自己人,彻底地知道、了解自己的人,与自己一样的人,显得更加真实。四是侧面衬托。既然作者愿意化为一样东西,自然是极美的东西,否则,如何肯化生为此物?作者愿意化生为这样东西,更衬托出了对象之美。

修饰、描绘、修辞,是写景散文的基本技巧;而虚实结合,则是提高性的技巧。写景时,我们要灵活运用,让文章美起来。

碰碰香

窗台上放着一盆碰碰香,每天都散发出阵阵清香。

碰碰香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嫩绿色的枝干上长着圆圆的碧叶,好似小小的圆盘。厚嘟嘟的叶片上长着茸茸的短毛,好像小动物柔柔的皮毛。碰碰香的叶子有的如橡皮那么大,有的如拇指那么大,有的如人眼那么大,还有的只有点点大呢。

看着这朝气蓬勃的碰碰香,我不禁浮想联翩:每天清晨,我都与其他的叶子们迎着阳光挺起胸脯,然后与叶子姐妹们聊聊这大千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在微风中请摆,我们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当小主人高兴地触碰我们,我们便散发出阵阵清香……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我不是碰碰香的一片叶子,而是在看碰碰香哩! 我不禁摸了摸碰碰香的叶子,又轻轻地嗅了嗅它的香气。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五
《荷花教案》

一、教学课题:3、荷花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并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5.能够运用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发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经过,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三、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 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 四、任务分析:

终点目标:.能够运用课文描写荷花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仿写。

起点能力:掌握作者写描写荷花的几个方面,能够运用拟人、比喻的的修辞手五、主要教学方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具准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3.荷花

闻到花香: 一„„就„„ 赶紧跑 荷叶:挨挨挤挤 碧绿 大圆盘 观赏花姿

荷花:冒出来----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变成荷花: 翩翩起舞 与蜻蜓、小鱼交谈

十、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3、完成小练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5、预习第4课。

十一、教学评价(一课一得):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六
《2015年12月份上海11校高三联考试卷》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一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 史明杰 审题人:南汇一中 严红霞 三林中学 石岩 2015年12月

(一)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在声音中发现城市

1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

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2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3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把“实体”等同于“感觉”,尽管有些“过犹不及”,但至少可以使人重新认识感觉、语言和实体的关系,即包括听知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在现实实践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4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二是。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

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6“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7城市声音在形态上明显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种物质现象,遵循物理学所揭示的相关自然规律,可以用声学仪器检测和分析;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征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管理等现实内容,可以用相关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还是一种人文现象,广泛活跃在城市的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卡拉OK、网站、手机,甚至有时会是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马尔罗的“沉默的声音”,成为一种只有“共通感”但并不具备“普遍性”、“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纯粹审美经验。这就造成了“城市声音”的极端复杂性,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城市声音,甚至是有多少城市人,就有多少城市声音印象,它可能悦耳也可能闹心,可能是冰冷的也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永恒的„„以“城市声音”为中心,可见城市空间、社会、人物的历史演变脉络,

足以了解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8城市声音起源于人类历史上的“城乡分离”。自从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声音。城市和乡村不仅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和价值观上迥然有别,也以不同的“音响”、“节奏”、“音乐”等特定的感知觉形式相区别。比如一说到乡村,就会想到自然风雨声、麦子拔节声、鸡鸣狗叫声、春蚕吐丝声等,而一说到城市,尽管乡村的声音可能同样存在,但已不具备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熙熙攘攘叫卖声、吆五喝六喧哗声、酒楼歌肆歌舞声、机器轰鸣的车床声、汽车电车的喇叭声等。把这种差异描写得最生动的,无过于中国古典诗歌,前者如辛弃疾的“平冈细草鸣黄犊”,翁卷的“子规声里雨如烟”,华岳的“鸡唱三声天欲明”,后者如白居易的“钿头银篦击节碎”,晏几道的“歌尽桃花扇底风”,袁宏道的“吴歌越舞颠如梦”。城市和乡村,是两种性质、强度、节奏、韵律完全不同的声音,它们比其他任何知识都会更直接地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地方。

9 ○

10当代城市声音的突出问题是“见物不见人”。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化和以商业化

为主体的当代城市化,直接破坏了中世纪城市“声音的平衡与协调”,反映出技术、物质、商品、欲望的胜利和霸权,不仅导致管理混乱、交通拥堵、心理焦虑等“城市病”,也使原本自然有序的城市声音出现了严重的“无主题变奏”。在现代化城市中,一是“噪音”

无处不在,二是“机器发出的声响”淹没了“生活中的声音”。如同席勒认为“近代机械生活”直接造成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最终把人“变成一个断片”,“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也不可能使人的耳根真正清静下来,和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1、请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一是 ,二是

。(2分)

2、第10段“见物不见人”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3、在第7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 不但 而且 B、虽然 但是 也

C、如果 不但 也 D、但是 既 也

4、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9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1如韦伯把中世纪城市看作是“完全城市社区”的样板。 ○

2但并没有与安静和遵循自然节律的乡村生活割裂开,如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所○

写:“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买杏花”。

3而是人口规模适当、经济条件良好、居住环境优美、精神生活丰富的中世纪城市。 ○

4和常识不同,西方城市史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理想城市,绝非当今巨无霸式的大都市, ○

5“理想的城市”和“理想的城市声音”在历史上高度一致。 ○

6而在中国,据经济史学家研究,宋代杭州地区人口稠密、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商业市场○

经济网络逐渐形成,

5、本文作了大量引用,请评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6、本文是演讲稿的节选,请概括选文的写作思路,并推断下一部分可能论述的内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1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2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 (wengwengyuyu)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3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4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5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6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7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8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9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 “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换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10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

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

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悠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11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

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12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 ○

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13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选自蔡楠文集《行走在岸上的鱼》) ○

7、在第二段横线处根据拼音写汉字: (weˇngweˇngyuˋyuˋ)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通过让现实的东西变形,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也超越现实,表达了作者鲜明的价值取向,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B、小说选取的背景是在白洋淀一片荷花绽放的环境中。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描写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使作品弥漫着诗一般的雅致韵味。

C、作品描述了红鲤坎坷的经历,并巧妙设置了红鲤的爱情故事。文中红鲤与爱人白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展示了荷花淀温情美丽的一面。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是社会的进步,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原则,既然水中无立足之地,行走岸上是明智之举,作者对此予以了褒扬。

9、分析第4段和第9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4分)

10、第12段画线句描写生动,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11、推断文章记叙红鲤遭受老黑摧残这一情节的意图。(3分)

12、本文是一篇童话加写实的新形态小说,请就这一特点加以鉴赏评价。(5分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七
《描写荷花作文指导》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八
《荷花》

教 学 设 计

《荷花》第二课时

学 科: 语 文

年 级:三年级四班

姓 名: 武 慧 珍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欣赏荷花的美丽,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指谁;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看到过荷花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再去看一看那美丽的荷花,你们想去吗?那咱们就一起走吧。

2、看到这美丽的荷花,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同学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作者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1)、现在就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然后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2)、我们先来看描写荷叶的句子。出示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荷叶的什么特点?(多,绿,又大又圆)从哪里看出?(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有没有发现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把荷叶比作大圆盘。指名读――齐读

2、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那么谁来读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讨论交流,评: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荷花的美?“冒”我也觉得这个字用的特别美,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长才叫冒?

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觉得“冒”字可以换成哪些字? (探,钻,顶„„)你们觉得和冒相比,哪个字最恰当?为什么(“冒”字更能体现荷花的长的有力,生机勃勃。)(指名读)

(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我看到了一朵欲放还羞的小荷花,真美。如果能配上动作一定更美,把你的手当作荷花的花瓣再来试试。

(3)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是朵热情的小荷花,在阳光下尽情绽放。读出他的热情。

(4)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用动作演示。你的感觉是最美的,还有谁想来读?

3、小结:荷叶美,荷花更美,无论是含苞欲放的,无论是半开着的,无论是全展开的,所有的白荷花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过渡: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着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引读)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如果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指名回答)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四、组织想象(课件展示荷花动画,师范读)

1、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多读几遍吧。(自由读)

2、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指名说)请注意,这里有一个“„„”什么意思?除了蜻蜓、小鱼,还有谁来了?他们又会说什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话吗?“——————,告诉我——————”

3、齐读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吧。

五、作业设计

同学们,画出你心中最美的那朵荷花并配上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

荷叶: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花

荷花:半开 全开 含苞

教 学 反 思

《荷花》第二课时

学 科: 语 文

年 级:三年级四班

姓 名: 武 慧 珍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九
《第2节荷花》

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篇十
《2016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考试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校

高三语文试卷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在声音中发现城市

①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②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③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把“实体”等同于“感觉”,尽管有些“过犹不及”,但至少可以使人重新认识感觉、语言和实体的关系,即包括听知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在现实实践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④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⑤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 ,二是 。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

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⑥“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⑦城市声音在形态上明显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种物质现象,遵循物理学所揭示的相关自然规律,可以用声学仪器检测和分析;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征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管理等现实内容,可以用相关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还是一种人文现象,广泛活跃在城市的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卡拉OK、网站、手机,甚至有时会是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马尔罗的“沉默的声音”,成为一种只有“共通感”但并不具备“普遍性”、“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纯粹审美经验。这造成了“城市声音”的极端复杂性,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城市声音,甚至是有多少城市人就有多少城市声音印象,它可能悦耳也可能闹心,可能是冰冷的也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永恒的…… 以“城市声音”为中心, 可见城市空间、社会、人物的历史演变脉络, 足以了解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⑧城市声音起源于人类历史上的“城乡分离”。自从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声音。城市和乡村不仅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和价值观上迥然有别,也以不同的“音响”、“节奏”、“音乐”等特定的感知觉形式相区别。比如一说到乡村,就会想到自然风雨声、麦子拔节声、鸡鸣狗叫声、春蚕吐丝声等,而一说到城市,尽管乡村的声音可能同样存在,但已不具备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熙熙攘攘叫卖声、吆五喝六喧哗声、酒楼歌肆歌舞声、机器轰鸣的车床声、汽车电车的喇叭声等。把这种差异描写得最生动的,无过于中国古典诗歌,前者如辛弃疾的“平冈细草鸣黄犊”,翁卷的“子规声里雨如烟”,华岳的“鸡唱三声天欲明”,后者如白居易的“钿头银篦击节碎”,晏几道的“歌尽桃花扇底风”,袁宏道的“吴歌越舞颠如梦”。城市和乡村,是两种性质、强度、节奏、韵律完全不同的声音,它们比其他任何知识都会更直接地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地方。

⑩当代城市声音的突出问题是“见物不见人”。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化和以商业化为主体的当代城市化,直接破坏了中世纪城市“声音的平衡与协调”,反映出技术、物质、商品、欲望的胜利和霸权,不仅导致管理混乱、交通拥堵、心理焦虑等“城市病”,也使原本自然有序的城市声音出现了严重的“无主题变奏”。在现代化城市中,一是“噪音”无处不在,二是“机器发出的声响”淹没了“生活中的声音”。如同席勒认为“近代机械生活”直接造成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最终把人“变成一个断片”,“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也不可能使人的耳根真正清静下来,和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1.请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一是 ,二是 。(2分)

2. 第⑩段“见物不见人”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在第⑦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不但 而且 B.虽然 但是 也

C.如果 不但 也 D.但是 既 也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如韦伯把中世纪城市看作是“完全城市社区”的样板。

②但并没有与安静和遵循自然节律的乡村生活割裂开,如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③而是人口规模适当、经济条件良好、居住环境优美、精神生活丰富的中世纪城市。

④和常识不同,西方城市史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理想城市,绝非当今巨无霸式的大都市, ⑤“理想的城市”和“理想的城市声音”在历史上高度一致。

⑥而在中国,据经济史学家研究,宋代杭州地区人口稠密、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商业市场经济网络逐渐形成,

A. ⑤⑥②④③① B.⑤④③①⑥② C.⑤⑥②④①③ D.⑤④①③⑥②

5.本文作了大量引用,请评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6.本文是演讲稿的节选,请概括选文的写作思路,并推断下一部分可能论述的内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

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

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③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

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⑤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⑥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⑦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⑧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换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⑩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悠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⑪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⑬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7.在第②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wěng wěng yù yù)。(1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通过让现实的东西变形,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也超越现实,表达了作者鲜明的价值取向,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B.小说选取的背景是在白洋淀一片荷花绽放的环境中。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描写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使作品弥漫着诗一般的雅致韵味。

C.作品描述了红鲤坎坷的经历,并巧妙设置了红鲤的爱情故事。文中红鲤与爱人白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展示了荷花淀温情美丽的一面。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是社会的进步,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原则,既然水中无立足之地,行走岸上是明智之举,作者对此予以了褒扬。

9.分析第④段和第⑨段两处划线句的作用。(4分)

10.第⑫段划线句描写生动,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11.推断文章记叙红鲤遭老黑摧残这一情节的意图。(3分)

12.本文是一篇童话加写实的新形态小说,请就这一特点加以鉴赏评价。(5分)

(三)默写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3.(1)渐霜风凄紧, , 。(柳永《八声甘州》)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相关热词搜索:荷花绽放视频 水墨荷花绽放的动态图 荷花绽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荷花绽放时的描写”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荷花绽放时的描写"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1580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