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

2016-01-30 09:28: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一《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希望能帮助到你。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一
《为科学献身阅读答案》

人终究不免一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当罗马士兵拿着宝剑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毫无惧色,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在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然而,残暴的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是为捍卫真理而死的。他临死前的遗言,曾使世界震惊!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600年2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够,我不愿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事物。”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教授是死在科学实验之中的。1752年,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一起,探索雷电的秘密。他们认为,打雷闪电很可能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要把空中的电引下来,仔细研究。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拿着铁尺,罗蒙诺索夫趴在屋顶等待着把电引下来。这时空中猛一闪亮,利赫曼顿时触电死去。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开始探索雷电秘密的实验。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1.在罗蒙诺索夫看来,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挂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 居中的堡垒指:

这里指:

挂彩在居中指

句中的“堡垒”指解决科学上的难题、攻克科学上的难关。

“挂彩”在句中指在探索科学奥秘、传播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失败,甚至会遭到伤害。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二
《对科学与生活的感想》

“科学与生活”物理展板感想

21世纪的今天,“科学”已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一个离开得了科学。

我对科学也有一定的兴趣,可就是太懒,总不自己亲手试验,而且,吃着别人的残羹剩饭,这滋味真不怎么样。就在前不久,我心血来潮,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来了一堆“破烂儿”,可我却把它们视如珍宝,接下来就是我大现身手的时候了。 我们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对我们百般呵护,把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都留给我们,我们与科学并不陌生,反而天天都和他们打交道。手机、MP4、电脑、电视、空调等等都离不开科学,现代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科学,我会说:“地球不会自转了,人类也不会生活了,一定会乱了套”。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高兴的计划着外出旅游,突然没有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这些便利的交通工具,而是以步伐、马车来代替这些,大家一定不会出去了,因为这些实在是太麻烦了。

中国的屈辱历史,同样也是因为科学,唐朝以前中国是头号强国,各方面位于世界第一,清朝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变,各方面都是落后。这都是因为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中国人的骄傲一手造成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中国的屈辱跟科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那时的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所有才会有挨打、落后的份,中国现在明白了,彻底醒悟了,所以中国在60多年中强大了。

在我的成长道路中,有父母的呵护、亲人的关心、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取长补短、朋友的陪伴,才有今天茁壮成长的我。科学同样也有着他那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所用的一切,都是科学的力量,都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一批批科学人士用热血换来的。

我是一名中学生,是中国未来接班人之一,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科学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中国的宝典。

科学是伟大的,是他造就了现代生活,是他让现代人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

科学是一把金钥匙,是一条强国道路,更是在现代世界所应有的潮流,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科学——我成长道路中的引导者。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三
《为实验献身的伟大科学家》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四
《为自己的发明而献身的10位著名科学家》

为自己的发明而献身的10位著名科学家

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归纳、揭示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与自然和谐共处,还可以造福于社会,向人类展示进步的价值观与发展观。然而,未知领域充满危险,从事科学研究必须有献身精神,如果因为有危险便望而却步、畏葸不前,那将会功亏一篑乃至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众多科学家在这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他们以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坚韧不拔地探寻奥秘、揭示真理,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在这一充满崎岖和危险的领域,诸多科学家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在科学探索实验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尤其是有多位著名科学家是献身于他们自己的创造发明。科学家们的努力和自我牺牲为后世的重大发现和重要发明铺平了道路。本文选取10位为自己的发明而献身的科学家的事迹作为介绍,以此来缅怀和纪念他们。

(1)居里夫人

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是一位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了一系列新元素,包括镭和钋。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

(2)路易斯·斯洛汀

路易斯·斯洛汀出生于加拿大的斯洛汀,是加拿大的物理家和化学家。1936年,他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作为一个研究助理参加了一个研究项目的工作,主要帮助设计一个回旋加速器。1942年,他应邀参加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研制世界上第一颗核弹)。1946年5月21日,在试验中,他不小心将一块半球状的铍掉落到另外一块之上,并迅速引发了临界反应(球体的核心是钚)。与他处于同一间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目睹了空气电离所发出的“蓝色光辉”并感到一阵“热浪”袭来。斯洛汀迅速地做出了反应,然后冲出了实验室。他急忙住进医院,但无济于事,他还是在9天之后死去。在意外发生的那一刻,斯洛汀所遭受的辐射相当于距原子弹爆炸中心4800英尺处的辐射量。在这次意外之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马上停止了所有的手动装配工作。

(3)托马斯.米基利

托马斯.米基利是一位美国化学家,发明了加铅汽油和氯氟烃。虽然在世时也得到了很多赞誉,但真正使米基利成名的是由于他的发明他被称为“地球历史上对大气影响最大的个体生物”以及“历史上杀戮最多的个体”。他后来染上了脊髓灰质炎和铅中毒瘫痪在床。为此,他发明了一套绳索滑轮系统以便于起床。后来在他55岁的时候,被滑轮绳索缠住,窒息而死。他的滑轮发明和含铅汽油都

促成了他的死亡,称得上自己“玩”死的典型。

(4)博格丹诺夫

博格丹诺夫是俄国医师、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革命家。在1904年—1906年,他出版了三册的哲学论文:经验批评主义。在1909年 ,他出版了一本尖刻的评书,题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评主义。从1913年到1922年 ,他沉浸在一个漫长的哲学论文的写作中——组织形态学,包括世界组织科学预期的许多基本理念、系统的分析、控制论的探讨。在1918年,波丹诺夫成为莫斯科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担任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的主任。在1924年,他开始进行输血法的试验,很可能是为了寻求保持年轻的方法,他在自己身上做了11次输血试验,声称他已经减缓了秃顶的速度并且视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很不幸的是,在当时,输血法还是一项相当年轻的科学,博格丹诺夫在输血的时候也并没有测试血液的质量或者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在1928年,博格丹诺夫接受了被疟原虫和结核杆菌感染的血液,因此不久之后便死去。

(5)伊丽莎白·福列希曼·阿夏姆 伊丽莎白·福列希曼·阿夏姆在母亲死后不久,便嫁给了医生伍尔夫。伍尔夫对威廉·伦琴的新发现X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对X光也很感兴趣。伊丽莎白辞掉了她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后开始从事电子科学的研究。她买来了一台X光机,放置在她丈夫的办公室里――这也是旧金山的第一台X光机。伊丽莎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操作X光机。她不但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甚至有时候直接把X光对准自己。不幸的是她并没有意识到长期暴露在X光下的后果。1905年,伊丽莎白死于严重的癌症,癌细胞已经扩展到了全身。

(6)帕里·托马斯

帕里·托马斯是一个威尔士赛车手和工程师,他一直梦想着打破马尔柯姆·坎贝尔创下的速度纪录,于是他开始尝试造一部汽车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汽车造了出来,他给汽车取名芭布斯,这辆汽车托马斯做了很多改进,他将连接轮子和发动机的链子露在汽车的外面。1926年4月27日,帕里·托马斯打破了马尔柯姆·坎贝尔创下的速度纪录,在第二天他又把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170千米。这个纪录到第二年又被马尔柯姆·坎贝尔打破。帕里·托马斯在重新夺回纪录时车链突然断开,其中一部分击中了他自己,致使他当场死亡。

(7) 汉弗莱·戴维

汉弗莱·戴维是美国化学家,1778年12月17日出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早逝,母亲靠父亲生前的一个小小的农庄,无法养活5个孩子,于是卖掉农庄,全家搬到彭赞斯,在母亲的养父汤金的帮助下生活。汉弗莱·戴维一生在化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辟了用电解法制取金属元素的新途径:也就是用伏打电池来研究电的化学效应,电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苛性碱,制得了钾和钠,后来又制得了钡、镁、钙、锶等碱土金属。之后他用强还原性的钾制取了硼;对气体,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有麻醉性、刺激性的“笑气”氧化亚氮,这种物质对科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用实验证明了氯是一种化学元素,提出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氢,而不是氧,修正了拉瓦锡的“酸里必须含氧”的观点,他发明了煤矿安全灯,造福于矿下工作者。当他深入化学领域时,他有一个习惯,吸入各种气体。这个坏习惯,直接导致他发现麻醉性能的一氧化二氮。但不幸的是,这相同的习惯,导致他几乎自杀在许多场合,这期间一个三氯化氮爆炸使他永久损坏了眼睛。频繁中毒最终留给他一个无效的20年生命。

(8)李林塔尔

李林塔尔为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最早设计和制造出实用的滑翔机,人称“滑翔机之父”。很多国家的报纸和杂志都刊登过李林塔尔的滑翔照片,他使人类长期以来发明一种飞翔工具的梦想成真。但探索总是要付出代价的,1896年4月9日,李林塔尔操纵他的滑翔机时遇一股强劲的风,滑翔机失速栽向地面,滑翔机摔毁了,李林塔尔也受了致命的重伤——脊椎断裂,第二天死亡。在弥留之际,他对弟弟古斯塔夫说:“总是要有人牺牲的。”

(9)卡尔·威尔海姆·舍勒

卡尔·威尔海姆·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例如:氧(虽然约瑟夫·普莱斯利在他之前发表了这一发现)、钼、钨、锰和氯。他也发现了一种与巴氏消毒法很相似的消毒方法。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他的工作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一生尽瘁于化学事业,他认为化学“这种尊贵的学问,乃是奋斗的目标”。舍勒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他会亲自“品尝”一下他所发现的化学元素。令人庆幸的是他没有死于氰化氢中毒。可他不会总有这么好的运气:从他死亡的症状来看,他似乎死于汞中毒。舍勒逝世后,瑞典人们十分怀念他,在他150和200周年诞辰时,人们给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这种会议也成了化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舍勒的遗作,大部分都整理出版了。在科平城和斯得哥尔摩都为他建立了纪念塑像,他的墓地前立有一块朴素的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位健美男子,高擎着一把燃烧的火炬。

(10)让·弗朗索瓦·德罗齐耶

让·弗朗索瓦·德罗齐耶是法国的物理和化学老师。1781年12月11日,他在巴黎的马莱季开设了一家博物馆。1783年,他目睹了世界上一次热气球飞行,这次经历使他燃起了飞行的热望。1783年9月19日,他曾用羊、鸡和鸭子做过飞行试验。在试验成功之后让·弗朗索瓦进行了他第一次载人热气球飞行,他乘热气球飞到了海拔3000英尺的高空中。让·弗朗索瓦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计划了一次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飞行,但不幸的是,这成为了他最后的一次飞行。当热气球上升到海拔1500米的高空时,气球开始漏气并快速坠落,最终导致了让·弗朗索瓦的死亡。在他死后的第八天,他的未婚妻也死了,很可能是自杀。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五
《刘人怀-献身科学追求真理》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六
《科学课的教学感想》

科学课的教学感想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

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

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综合组 黄春燕

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篇七
《关于科学精神的随想》

关于科学精神的随想

摘要:目前全国上下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学术界关于科学精神的研讨会也一直争论不断,何谓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哪些部分,科学精神掌握在谁手里,或者谁最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怎样和应该是怎样的差别,以及与科学共同体的关系,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现代西方哲学中马克思韦伯,卡尔波普尔,R.K.默顿等人关于科学精神的阐述,在当前我国人文与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谈谈我关于科学精神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学共同体 理性与实证 怀疑与证伪

樊洪业先生在前段时间举行的“科学精神高级研讨会”上引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在一个人民普遍爱国的国家里,是很少发生爱国运动的。”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国现在倡导科学精神,似乎可以表明,现在中国是没有科学精神的,或者说至少是缺乏科学精神的。

一、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这个词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每个学者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赋予它特定的内涵,因此在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上的争论也必然是没有结果的。现在我讨论的不是科学精神是什么的问题,而是科学精神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919年马克思韦伯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们作的《以学术为业》的讲演中讲到,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学中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那就是科学请求被人超越,请求相形见绌,每一次科学的“完成”都意味着新的问题,这就是科学的命运,也是科学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在科学中的不断赶超是每个科学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但是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科学只是从技术上控制生活,价值多元化并不是科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不是他们涉足的领域,科学不允许任何自身目的的偏见。由此可见,在韦伯看来,所谓科学精神,是在自己的学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必须尽可能排除自己的好恶,出于纯粹科学的利益,纯粹事实方面的错误固然可能,但并不能由此证明追求真理的责任有何不当,即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默顿1969年发表的《科学家的精神规范》一文("Behavior patterns of scientists," American Scholar, 1969, 38: 197-225),系统论证了民主制度下科学精神的四大特征(或者说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个规范):普遍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非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组织化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在此我要强调的是最后一个特征,他强调了在科学活动中怀疑的重要性,但这种怀疑的前提是组织化的。具备怀疑精神,指的是不盲从、不轻信,反对偶像崇拜,拒绝权威与教条。用现在经常用的一个的词汇,是指科学家要具备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组织化”强调的是对“怀疑主义”制度化安排。具体而言,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盛行的对于科学论文与成果的同行评议制度。默顿的四项规范所描述的,是科学家精神的理想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科学共同体具备强烈的反对特殊化的倾向,他们分享各自的科学发现,并依据公认的标准来检验同行的成果。在上述规范下,科学家在科学成果面前是平等的,跟他们的社会地位、国籍、种族、宗教等等是不相关的。

波普尔在早期著作《研究的逻辑》中提出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它有助于科学家转换思维模式,有利于科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和建构新的理论,打破了人们对实证主义的顶礼膜拜。他指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被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和理论,都是

科学理论。而任何在逻辑上不可被经验证伪的永远正确、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波普尔对“可证伪”概念的这种解释,清楚地说明了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并不是只要求对理论进行反驳和否定,更重要的是要求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活动中不能把现有的理论当作终极真理来顶礼膜拜,要具备反叛的科学精神。

给出科学精神的这么多种不同定义,并不是因为科学精神这个概念比较神秘,而是强调各个人因为不同的研究动机和目的必然会给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在我看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让科学成为我们自觉的意志,使我们能够遇到任何事都本能地用科学的方式来解决。

二、科学精神的主体

我们经常有的一个观点就是科学家最具有科学精神,但是这个答案已经被郭正谊先生否定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具有科学精神,相反,有些在科学理论上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反而很少具有科学精神。按照刘华杰的说法,对于科学精神的阐发主要是由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社会学家做出的。那么是否他们更具有科学精神?这个问题也是个问题,不过至少他们是科学精神的主要阐发者和传播者。但是只需要继续追问:他们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阐发?他们阐发的对象是什么?问题就又绕了回来,他们所阐发的当然是科学活动本身。所以我认为这也许是一个答案:科学精神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之中,即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但是这个定义依然很难排除“应当”。我们从科学共同体中归纳出来的规范、取向和准则,可能并不是实际具有的,而是我们认为应当具有的。那么,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机制能否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建立起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科学共同体不是孤立的,它必然是在一个社会之中的。因此普通民众的科学精神与整个社会科学素质的高低,科学精神的具备与否有很大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主精神是一致的。

三、“绝对正确”与理性、怀疑和宽容

田松在《绝对正确》一文中提到某些教师以绝对正确的口吻在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却损害了科学那种“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精神”。在文章结尾的时候,他又自问:“凭什么说科学具有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精神?” 刘华杰回答说:科学主要讲逻辑自洽和经验实证。理性是必然在包括在科学精神之内的,宽容不必,怀疑更不是科学特有的。这个断言自然有他的论据支持,但是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对于自由的精神而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科学本身同样应该经受批判的洗礼。对于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而言,不可能因着所谓的“中国国情”而放弃对某些根本问题的思索。

四、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

第一个思路,就是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实际上是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而且把科学方法普遍化,推而广之。问题在于科学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有效性?先不要说把科学的方法使用到非科学的

领域,就是在科学领域,究竟有没有普遍有效的科学方法都是成问题的。我认为这是明显的科学主义,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第二个思路实际很简单,引用我们中国科学界的老前辈竺可桢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提倡科学不但要知道科学方法还要认清科学的目标。他一开始就区别了方法和目标。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探求真理。他认为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改变,但是科学目标也就是蕲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么怎样弘扬科学精神怎样追求真理呢?竺可桢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在第三部分已经谈到,这个说法当然需要做一些新的解释,但基本思路是我赞成的。今天我们过于急功近利,忘记了科学在本原处它所应有的最高力量,即自由的精神。所以,第二种思路就是要再一次强调,弘扬科学精神首先要弘扬自由的精神,这个自由的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而科学的精神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我得强调,不是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通过这两种思路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共同的东西至少有两个: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没有超自然力的地位,这大概就是理性精神;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理论都必须经得起实验的检验,这应该是实证精神吧。

参考文献:

[1]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默顿.科学家的精神规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吴国盛.论科学精神.吴国盛博客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科学家献身的故事 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感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1920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