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

2016-02-13 10:01: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一《相声资料》 1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小相声演员的描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一
《相声资料》

1.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

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犹及得见。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我本人赶上过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2. 相声的发源地是天津的“三不管”,位于大胡同海河三岔河口(到是离大悲院不远)

另外还有北京的天桥。

3. 光绪20年,西太后六十寿辰。10月10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业摊贩和一部分生意人,都集中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西太后观赏。朱先生也去了,被西太后封为八大怪之一。所谓八大怪,即:穷不怕朱绍文(说相声的),处妙高(学各种唱腔),弦子李(一人班),赵瘸子(盘杠子的),傻王(大力士),万人迷(即李德钖之父,学唱二簧梆子的),胡胡周(学唱梆子的),楞李三(耍八大锤的)。由是名益著。 朱先生住护国寺并在该处设摊,恭王奕往游,见而奇之。审视地上沙字,真草隶篆俱备。恭王问:“你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说:“你可到王府去,为我撒百尺见方大字一观。”朱先生背一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园院中撒一双钩“学”字,霎时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遥观,结构风神俱佳。恭王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即每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三斗粮食),作为酬劳。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算是当时艺人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那末,为什么相声这一行会又在天津兴盛起来了呢?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因京城生意不好,只身来到天津,只说单口相声,颇负时誉。后来有人说,天津相声玉二福是开山人,这是对头的。另外,还有一段缘由,也应该提一提。光绪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场。有一说“暗相声”者借地搬演。一熟人见王,问何以有兴趣听此?王面红而去。盖“暗相声”有些低级趣味,当时自命为有身份者不听。过数日肃亲王接任了北京布军统领,衙门在后门外帽儿胡同。一日,坐轿外出,前有仪仗,后有随骑,声势甚盛。后门为繁华之地,生意场子多摆于甬路两旁。王爷过来,书场、杂耍都要停止。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雅洁,听众甚多。王在轿上问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人答:“是说相

声的。”王忽然想起数日前在护国寺被窘事,立命轰走。看街的与魏有隙,遂大色怀喊道:“王爷有令,说相声的滚开!”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冤枉!”王停轿询问。魏说:“说相声的也是人,为什么不准人说话?”王大怒,命人将魏按倒,打了四十鞭子,带枷游街示众三日。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于是相声艺人只好改说评书糊口,北京相声由是衰落。直至光绪三十四年,肃亲王卸任后,始开禁。

4. 相声的形式还真不少,相声的发展也应了这么一句话:“与时俱进”。看现在,想昨天,相声走到今天,可真是不容易,下面,就听我们跟您聊聊这相声的故事。 相声源于北京的民间,别看现在的相声演员好多都成了明星,早年的相声表演可没有这么体面。相声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是真正的相声出现在清末。那个时候的相声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表演者大多是临街演出,而且都是因为生计所迫。相声在这个时期只能算是一种街头艺术。就是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咱们的相声老前辈,真对得起这门艺术,愣是让这个街头卖嘴吃饭的活儿,登堂入室,搬上了大舞台。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相声艺术走到了它最辉煌的时期,成了各种晚会必不可少的节目。那个时候涌现了不少直到今天还让人回味的段子。冯巩牛群的《小偷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段子。到了后来,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相声开始走下坡路,相声演员们为了挽救他们钟爱的这门艺术,又进行了新的尝试。虽然“唱”本来就是相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相声段子里唱的基本上都是些戏剧。像这样的歌曲演唱在相声作品中出现,在当时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为了让观众们觉得好玩儿,他们俩还玩过这样的噱头。李国盛拖着沉重的身体卖力地撑着相声的舞台,为了相声,他们尽力了。电视的发展,在音乐领域出现了MTV,忽然有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相声居然也被拍成了TV。相声TV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就把它当作是相声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要不就把它看成是相声开的一个小差儿。不过,这也算是相声工作者为了弘扬这门艺术所做的一次努力吧!之后,曾经撑起一大片天,迷倒了无数人的这套嘴皮子功夫走到了最困难的时期。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相声的节目少了,想逗观众一笑是越来越难。这是相声界最有人气的黄金搭档,后来,牛群当了“牛县长”,冯巩也迷上了拍电影。其他一些相声演员也有了别的奔头,有的作了主持人,有的忙着拍影视剧,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侯宝林先生的一个段子《改行》。倒是一些后来者让相声似乎看到了一些复兴的希望。 也许《洛桑学艺》不能算是真正的相声,但是这个来自青藏高原的胖小伙儿的确招人喜欢,他的成功应该给相声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只可惜,这个喜剧天才在他最辉煌的时候,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相声大师马三立最后一次公开演出,让我们既高兴又感动,老先生毕竟已经87岁高龄了,为了这钟爱一生的相声表演,他从来都是那么的敬业,从来都是那么的谦虚。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说过的一段话。 为了相声,他们付出了一生。相信他们也希望相声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5. 传统相声生长在黑暗的旧社会。因此,讽刺是它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其锋芒所向往往直指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皇帝。如《改行》,描写在"国丧"期间,全国禁止娱乐活动,人们一律穿"断国孝"。而艺人在此期间无法生活,以至连最出名的演员也不得不改行做小生意。作品中描写了号称"鼓界大王"的刘宝全卖粥的惨状,而著名的京剧老旦也不得不改行卖菜。他不会吆喝,又习惯了舞台的台步,只能用京剧的唱腔来报出所有的菜名儿,当他疲惫不堪时遇到了唯一的买主儿——一个老太太要买他的黄瓜,他撂下担子一抚肩膀感到无比疼痛,不由失声叫了一句京剧道白:"苦哇!"谁知竟引起了老太太的误会:"黄瓜苦的,不要啦„„"艺人的遭遇是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也曲折地控诉了统治阶级是如何糟蹋艺术。

单口相声里有不少情节曲折,笑料横生的"大笑话"。它们多是以娓娓的故事、含蓄的笔法、愤怒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及其党羽间尔虞我诈、贪婪虚妄、昏庸无能的本质。《连升三级》描写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怎样在种种偶然的机遇下成为皇帝的宠儿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官场生活的腐败。《君臣斗》揭露了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形象地说明了仕途的升迁并无必然的根据,

往往只是封建皇帝的一句戏言。《知县见巡抚》把那种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靠钱捐官的黑幕讽刺的淋漓尽致。那种官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的知县、巡抚之流,原来是一些不能说也不会道的"浑蛋"。且看题名为《属牛》的单口相声小段:

„„京南有个保定县,后来改名叫新津县,这个县管十八个村子,十八个村子的进项连人家那零还不够哪,这个县进项小点儿,这就是知府生钱的道儿!知府不用去搂,叫知县去搂,给他往嘴里抹蜜。宁河县不是进项大吗,你要不运动知府,他把你调动了。这位知府把新津县调宁河县去了,把宁河县调新津县来了。新津县愿意啦,来个肥缺,那宁河县受得了吗?到时候宁河县就得给知府送礼,可不敢送钱。一送钱落个贪赃,让御史一知道,全刷下来啦!怎么办哪?知府一年办两回事就得啦,办俩生日,他一个,他太太一个。到办生日了,是他的属员都到班房那儿去打听:

"大人快办生日啦?"

"啊。"

"几儿几儿几儿?"

"啊,几儿。"

"大人想让我送点儿什么礼?"

"那我哪儿知道啊?你爱送什么送什么呀!"

"大人高寿呢?"

"五十六哇。"

五十六,送点儿什么合适哪?得想想,一想啊,五十六岁属鼠的,嗯,上金店打个金耗子,金子是一寸见方十六两啊,这金耗子一尺二寸,这一根尾巴一根条子都不够,俩眼睛两块钻石,五克拉八一个,拿这个金耗子往寿堂上一摆,知县得在旁边盯着,好让知府看见它。这知府到时候得上寿堂转悠转悠,理着小胡子,看看各样的礼物。一瞧瞧见啦,要是分量轻,就是一层皮儿,就搁那儿啦!这一拿没拿动,看了看下款,一看知县在旁边站着哪,一拍这知县的肩膀: "太好啦,太好啦,这个真可心,这个真可心!"

这就是告诉知县:"你放心吧,你那儿坐着吧,我绝不调你。"又说:"这手工太巧啦!" 手工巧干吗呀,他说这分量太大啦!

"哎呀,你怎么这么用心哪,你就知道本府我是属鼠的!哈哈,就打一个金鼠。好!用心!啊,下月太太生日,太太比我小一岁。"

弄去吧!小一岁,属牛的,你给弄个金牛得多少钱哪!老百姓还活得了活不了?!

这种讽刺是愤怒的,又是不着鞭痕的。它以被讽刺对象自己的行动来展示其丑恶的灵魂。传统相声生长在旧社会,因而不可能直言其事、直截了当的抨击社会。为了能在重压下得以生存,常常采取种种曲折迂回的手段。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不少语言文字游戏的方式,貌似逗人一笑,实际却蕴藏着讽刺的烈火。相传同治、光绪年间朱少文表演的《字象》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品。所谓"字象"就是借用汉字象形、谐音的特点,言此意彼、言是若非。用"一字一象、一升一降"的方式,写一个字,说它像什么东西,做过什么官,因为什么丢官罢职。且看其中的一段:

(甲写了一个"一"字)

甲:"一"字像根擀面棍儿。

乙:做过什么官?

甲:巡按。擀面不是在案板上吗?这儿擀,那儿擀,哪儿厚擀哪儿,在案板上来回巡,巡按。 乙:因为什么丢官罢职?

甲:因为它心慈面软。心慈不能掌权,面软吃不了抻条面啦!

(乙写了一个"二"字)

甲:"二"字像什么?

乙:像一双筷子。

甲:人家筷子一边长,你这筷子怎么一长一短哪?

乙:我这„„我夹红煤球来着!

甲:做过什么官?

乙:做过净盘大将军。

甲:为什么丢官罢职?

乙:因为他好搂!(搂钱)

甲:怎么?

乙:不搂,菜怎么没啦!

(乙写了一个"而"字)

甲:像什么?

乙:像个粪叉子。

甲:像个粪叉子?粪叉子五个齿呀?

乙:锛掉了一个。

甲:做过什么官?

乙:做过典史!

甲:九品典史?

乙:不,它点粪屎。

甲:因为什么丢官罢职?

乙:因为它贪赃„„

军阀混战时期的《揣骨相》,也是以《相面》的方式,抨击反动军阀是"贼骨头"、"贱骨头"、"反骨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一批像《混合面儿》、《牙粉袋》一类的作品应运而生。《牙粉袋》讽刺"强化治安"物价飞涨,演员以迂回的方法说面粉"落价",只是口袋小了点儿:像牙粉袋似的。

除去对统治者犀利的批判,对污浊的社会风气、丑恶的世态炎凉的揭露也是大量的,几乎触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带"论"字的作品就有《当论》、《嫖论》、《赌论》、《哭论》、《窝头论》、《小买卖论》等数种。《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衣物到了当铺手里往往被褒贬的一文不值。请看一件皮袄被他们描绘成什么样子:

拿起皮袄来先喊:"写!"这儿喊写哪,那位写票的先生把笔准备好了,净等写什么东西和号头儿。"写!老羊皮袄一件„„"我一听,不对呀,我爸爸那件皮袄是二毛剪茬儿的呀,得咧,老羊就老羊,反正赎的时候你得给我这件东西。它往下一褒贬可难啦。"老羊皮袄一件,虫吃鼠咬、缺襟短袖、光板无毛、少钮无扣、没底襟、没下摆、没领子、没袖头儿!"我说:"你拿回来吧,我输出来成搌布啦!"(一说:"我赎出来成屁股帘儿啦!")"这是跟你开玩笑。两块,你这皮袄没带包袱皮儿,得包纸。"我说:"多少钱一张啊?""两毛一张。""好,您给包一张吧。""一张太少,包四刀!"——我把皮袄给他还得找他钱哪!

《嫖论》、《赌论》讽刺变态的中国社会风气,妓女的无耻、嫖客的荒淫散发着腐烂的生活臭气。而所谓赌场更示形象地阐述着奇异的人生道路,阴暗的灯光、下流的叫骂、胜利者的发狂、

失败者的诅咒、旁观者的幸灾乐祸,实在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而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欺人骗人,损人利己为目的。请看《小买卖论》中描写卖柿子小贩的一段:

到了秋天,卖柿子,是卖柿子的都这么吆喝:(学)"南瓜啊大的咧,唉,不涩的咧,涩咧又管换咧唉。"涩了管换。谁买柿子都要问这句:"涩不涩呀?"他若说涩,那人家就不买了;他若说不涩,涩了得给人家换。他这句话回答得好:"您尝!"买主一听他的话呀,一定不涩,拿起来"吭哧"就是一口:"嗬!好涩家伙!哎,您给换换吧,这是涩的。"他更会说:"您别带皮儿吃啊!现在已经过了霜降了,这柿子不揽了,保不齐有点儿皮墩(即涩的意思)。您把皮儿啃了去,它就不涩了。"这位还真听话,拿起柿子来转着圈这么一啃,把皮儿都啃下去了,就是中间儿在涩也吃不出来了。怎么?舌头都木了„„。

这种"生意经"是一种社会堕落的写照,渗透到当时商业的每一细胞。《相面》的以骗钱为能事,《上饭馆》里的伙计,明明看见饭菜了有苍蝇,宁可把它说成是"大料"吞进自己肚子里,也要把顾客的钱骗到手。《卖布头》描写一个卖布的小贩,为了吹嘘自己布头的质量,使用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天花乱坠的语言。他故弄玄虚,假意落价,最后竟把本钱赔光。请看:

甲:(学吆喝)„„来到我们这摊儿,一个样儿的货,一个样儿的价儿,一个样儿的行市,谁那也不买小布摊儿那碎布头儿零布块儿啊!来到我们这摊儿,众位有工夫听我们庹庹尺寸让让价吧,一庹五尺,二庹一丈,三庹一丈五,四庹两丈,两丈零一尺这个大尺量就算你打两丈啊。到了大布店,买了一尺一毛八,十尺一块八,二八一十六就得三块六哇。来到我们这摊儿,三块六不要,六毛去了它,你是三块大洋两不找哇,三块钱不要,不要不要紧,我是额外的生枝还得让它。去两毛,让两毛,你给两块六;去一毛,让一毛你给两块四,去两毛,让两毛你给两块钱。那位可就说了,卖布头儿的你包上吧,你裹上吧,两块大洋算我要了,这阵儿要买还不卖它。怎么回子事,我赔本赚吆喝,小徒弟知道没打手工钱,他净织些个粗布蓝布大白布哇!他要学好喽,礼服呢、华丝葛这个老太太叫猫--花儿花儿花儿洋绉哇!这不两块钱;去两毛,让两毛,你给一块六;去一毛,让一毛你给一块四;再去两毛你给一块二;再去两毛干脆一块钱;这不一块钱,去五毛让五毛„„"

乙 剩多少?

甲 白拿去了!

小商贩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不惜使出了各种手段,最后竟然晕头转向连本钱也赔进去了。对"社会相"的讽刺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其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其卑劣一面的嘲讽,又有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不同于对敌人的彻底否定。这实际是传统相声对于人民内部缺点、错误的批评,目的不仅仅是指向这些人本身,而是揭示形成其错误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如对于吃吃喝喝、相互利用的朋友关系的讽刺(《白吃侯》),其实是一种严肃而善意的规劝,对于听戏成迷、喝酒成癖的奚落,也旨在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酒迷》里的主人公被压在酒缸中,他妻子来看他,他还提出了如此的要求:"贤妻不必泪悲哀,个个封批别揭开,你若念我夫妻义,赶紧送点酒菜来。"

总之,无论是对敌人的讽刺和对自己朋友的嘲笑,传统相声大多有锋芒犀利、目标准确、方法得当的长处。这在黑暗的社会里,自然是争取自由、表达理想的一种思想武器。正是在讽刺的笑声中,抒发了人们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生活的愤懑感情,好似封闭极严的铁管被戳破了一个小孔,鼓舞了人们生活的勇气,安慰了受伤害者的灵魂。所有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仍有存在的价值和直接的教育意义,奠定了相声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尽管毫无瑕疵的作品不多,但它是传统相声得主干。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二
《关于相声》

关于相声

相声,英文翻译crosstalk或comiccross-talk,TALKSHOW脱口秀,或CHINESECOMICDIALOUGE ,曲艺形式之一,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的目的。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共产党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10级计算机应用班

牛春蔚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三
《相声 基本》

“说相声,说相声,”可见相声主要是靠说话。平常说话,沒有说清楚,可以再说;对方誤会了,可以解释,而说相声是绝对沒有这个机会的。相声不管是叙述一段故事,描写一个人物,都是通过说话。因此,相声演员的话要说得更真切,更具有表現力。 一、语言说话声音有长有短,有轻有重,长短轻重不同,给人的印象也就不同。我们说话的时候,往往把一句话的主要部分,在声音上加以適当的强調,使人一听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个被强調的地方就是这句话的重音。比方,“夜行记”里有这么几句对话:“乙说:人家知道你是谁呀?甲说:是呀,我知道他喊谁哪?乙说:那就是喊你哪!”第一句话把重音加在“是”字上:“人家知道你是谁呀”,这句话就说明了,马路上那么多的人,警察不可能全认识。第二句话把重音加在“喊”字上:“我知道他喊谁哪”,这句话就表达出甲蛮不讲理,明明是他違反了交通规則,交通警察喊他,他不认帐。第三句话把重音加在“就”字上,“那就是喊你哪”,就把甲乙两个人刚才的对话全部弄清楚了。“沒别人,就是喊你,因为就是你不遵守交通規則。”如果把重音的位置变化一下,意思也就变了。重音还有加重语气的作用:比如“夜行记”里:“您说这不是呕气吗?这不是受限制吗?”这句话里有两个“这不是”。这两个詞由于轻重音的不同,语气就不同。第二个“这不是”比第一个重一点儿,因为第一个“这不是”多多少少还帶一点商量的语气,感慨、不满、的情绪还不太重;第二个“这不是”就是完全肯定的了,而且感慨,不满的情绪也特別重了。重音在相声表演里还有特殊的作用,在一定的语句里强調一定的字或者詞,是为了使这些字或者词给观众特别深的印象。比如有一段相声有这么一段对话:甲:老太太把份旧的燒了以后,从紙店又买了一份新的,很尊敬地抱着往回走.碰见街坊一个小伙子。年轻人见着上岁数的谁不得关照两句呀?乙:是呀!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这不是好话吗?乙:啊!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沒規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乙:请!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就他妈这么个玩艺,四千!”这段对话再三强調“买”字和“请”字,是为了表达老太太对神佛虔敬的心理,使观众对老太太的这种心理状态产生比較深的印象,后边问到钱数,老太太心疼钱,冲口说出了对神佛特别不客气的话:

“就***这么个玩艺要四千!”前后对照,对老太太的迷信發生了此較强烈的讽刺作用,激起了观众的笑声。如果观众对前边的“买”字和“请”字印象很淡漠,后边的讽刺作用就不可能發生了。我们日常生活里说的话也都有重音,不过不像舞台上演员说的那样显著。掌握这方面的技巧,仔細研究人们说话,对于说相声会有很大的帮助。表演相声,说话光有轻重音还不够,还必須掌握说话的“迟、紧、顿、挫”。“迟,紧”是说话的速度,“顿,挫”是说话的口气,所谓“迟、紧、顿、挫”,就是指的说话的節奏。要想把一句话,一段话说的层次分明,意思清楚,就需要把这句话或这段话根据话的意思,划分成若干段落,段落之间耍有停顿,这样才能把事情叙述清楚。比如在“医生”这个段子里有一段话,叙述医生給人开刀的过程:“助手拿过來——刀子——剪子——药棉——紗布。——我哥哥——拿起刀來——割开肚皮——用镊子夾好。——找着盲肠——把腐烂的地方割去——放归原处——这里边——可不能有污血——有污血——它就化脓——”这段话中間有很短的停歇,这样做一方面是演员要利用这短短的停歇來做形象化的表演,同时,是利用这个停歇表示开刀手术進行的不同的程序。要是一鼓气地说出來“助手拿过來刀子、剪子,药棉、紗布,我哥哥拿起刀來,割开肚皮用镊子夾好。找着盲腸,把腐烂的地方割去,放归原处,……”演员没有办法表演,观众也听不明白。说话的“迟、紧、顿、挫”和说话速度上的变化,可以促使观众注意下边比较重要的话。比如“戏剧杂谈”里有一句笑话:“甲说:……乙说:您这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甲说:是戏剧和水利的关系。”如果甲说话的时候,不注意语言上的速度和顿挫,最后的这句话就不可能引起观众的笑声。这句话必须这样说:“是——戏剧——和水利的关系”。观众就会哄堂大笑。这是汁久原因呢?因为“是”字以后的稍一停顿,是使听众注意力集中;在“戏剧”两个字以后的停顿是为了引起听众猜想:“是戏剧和什么的关系呢?”当甲说出“和水利的关系”,听众完全意想不到,这样就产生极好的效果。 又比如“戏剧杂谈”里还有一段:甲今年只有三十五岁,可是吹噓自己研究戏剧五十多年。乙问他:“您今年三十五岁,倒研究戏剧五十多年……”甲接着说:“啊! 他这个……”“啊”字说得理直气壯,脱口而出,“他这个”说的吞吞吐吐,声音也比较轻,很紧凑的对话,到这儿突然緩和下來了

,这促使观众思索其中的的原因,接看,甲自相矛盾的说出“就这个差点儿!”出乎观众意料之外。总而言之,“迟紧顿挫”在相声演员说话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相声演员说话如果囫囵吞枣,缺乏“顿、挫”观众就不容易明白,也就不会有好的艺术效果。“迟、紧、顿、挫”虽说是非常重要,但是并不等于说每句话都得划分成最小单位,把话说得一字一板的,这样反而会说的很不流利。有时候还故意在应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比如“医生”里最后一段:医生给病人开刀割盲腸,动完手术,刚缝好,想起把纱布丟在病人肚子里头了。又拆开线,把纱布取出來,缝好以后又想起把剪子丢到里头了。最后甲有这么几句詞:“把线拆开,把剪子找出來,刚要給缝,病人说:“你甭给缝啦!你给安个拉锁吧,再落進东西,拉开随便拿吧!’”这段话,说到“你给安个拉锁吧!”应該是一个段落,但是在这儿稍一停顿,观众就会大笑,这样就听不清下边的话了,即或勉强说出来,也容易松勁,所以在这儿决不能給观众任何一点儿思索机会,一气貫穿把这句话说出來,再叫观众笑个痛快。说相声音调还得有变化,要根据內容所規定的情景和情绪,在音調上適当地有所上升或下降。这就是我们相声演员们通常说的“高矮音儿”。“高矮音儿”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巧,说话不分高矮音儿,必然是平淡无味,一个相声演员说话平淡无味,他的相声也就沒人听了。“高矮音儿”主要是根据人物精神上的紧張和松弛,內心節奏的变化來决定的。比如着急、生气、吵架,在一般情况之下,情绪都是紧張的,说话也就不能四平八穩,声音自然就高;反过來,懶惰、疲倦,失望,在一般情况之下,情绪都是比較消沉的,说话也就是懶洋洋的,无精打彩的,声音自然此較低一点儿。比方前头举的破除迷信的一个例子:小伙子对佛龛不太恭敬,引起老太太不满,赶到小伙子问到佛龛多少钱,老太太嫌佛龛贵,对卖佛龛的特别不满意,有点儿愤慨的情绪,她说:有时候为了求得舞台上的效果,突然把音调提高,使人感觉有些可怕“嘿!”“豁!”“吁!”“我呀!”“走!”“瞧本儿!”“赔啦!”这都是不应该的。刚才我们谈了相声演员说话的“重音”,“迟、紧、顿、挫”和“高矮音儿”的问题,现在再谈谈说话的语气。语气反映着说话的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精神活动是非常丰富、复雜的,因而语气也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候说话人的情绪完全是靠着语气來表达。比方“夜行记”里说到甲夜里骑车不点灯,

买个纸灯随便凑和,走着走着,马路上有人喊“灯!灯! ”这时候乙在旁边接着问:“不是着的吗?”甲说:“是呀!连袖子都着啦!”乙说:“你看怎么样?推车走吧!”乙说“你着怎么样”这句话,不但是表示对甲的关心,而且还有一点埋怨的情绪。“……怎么样?纸灯笼着了吧?它根本就有危險吗?刚才我说什么來?是不是出错啦?”这些都是乙內心的话,都包含在“你看怎么样”这五个字里头,这些意思都要靠这句话的语气表达。比如在“医生”这个段子里,甲乙两人对话,甲说相声可以治病,“將來医院里都得增加相声科!”乙说:“那么将来每一个医院都得增加相声科,演员不够分配呀?”甲说:“那可以把大夫和护士都组织起來,……成立相声训练班。”上边由于甲非常幽默地说相声可以治病,引出了一些难题,没法解决,虽然是开玩笑,仍然非常郑重其事的说出:“那可以把大夫和护士都组织起來,……成立相声训练班。”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一边郑重思索,一边说出并不怎么高明的办法。郑重思索的态度和说出的这么不高明的办法,这两者是非常不调和的,因为不调和,它才可笑。有的演员单纯追求笑料,不顾內容,不管语气,看到这儿有笑枓,就特别加以强调,这佯反倒削弱了这句话的可笑。又比如“夜行记”,甲说交通警察看他走马路,就对他喊:“喂!便道走,便道走!”“喂!我有名有姓沒有哇?”因为甲觉得这样对他很不客气,所以“喂!”也学民警的口吻,然后把“有名——有姓——沒有哇?”说的一字一板的,表示出一种不满的语气。“夜行记”里还有这么几句:乙建议甲买车灯,甲说:“甭说没钱,有钱我也不买呀!”乙说“是呀!你有钱竟留着修理车啦!”“是呀!你有钱竟留着修理车啦!”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是一种肯定的意思,可是这实际上是对甲的一种讽刺、讥诮,所以这句的语气应该非常俏皮。由此可见,相声演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情感,说话的时候,要表現出不同的语气,具体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关于相声演员说话方面的技巧,我就谈这么几点。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里可以见到的,沒有什么奥妙。不过要想真正掌握这些技巧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必須经过比较长期的锻炼,还得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体验生活。二、动作相声表演中的动作是语言的辅助,它和戏剧演员的动作不同。相声的动作第一重要的是“手势”。在很多时候演员是借着手势,把语言所不能完全表示出来的东西表达

出来。比如“夜行记”里,甲骑车太快,车又沒有闸,把一位老大爷給撞着了。甲赶紧下车給老大爷赔不是。“喲!老大爷,这怎么说的,碰着您啦吧?您瞧我家里有点儿急事,我……给我爸爸请大夫去,我一急就把您撞啦,这下子更耽误事啦!”这段话的中心目的是甲撞完人以后,企图逃避責任,先发制人地編造了一些理由,来博得老大爷的同情。因此,说这段话的时候,根据情绪,手势前后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说话的时候双手抱拳,好似在道歉,又裝得很可怜的样子;第二段,说话的时候表現很着急,两手掏着心窝,好像心里有许多东西要掏出來;第三段,说话的时候双手作揖,表示恳求的意思。又比如“戏剧杂谈”里有这么一段,甲和乙谈到京剧的表演。甲说:“真吃有什么意思呀?真来四菜一汤,炒肉片,紅燒海参,老生把胡子摘下來吃海参。吃完了嗓子也哑了,甭唱啦!”甲说老生把胡子摘下來吃海参的时候,一边说一边比手势。双手抓一下耳朶,表示摘胡子。甲做这个动作多少夸張了一点,使观众印象深刻,借以帮助表达“京戏在舞台上不能真吃、真喝”的意思。由此可见,手势在表演上是起一定的重要作用的。但是手势用得不恰当或者是无目的的乱动,反而会把观众视线攪得非常乱,而影响了语言。另外还需要注意,说话的时候,手势不能太多,太大。表演相声还得注意地位,地位的变化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內容。通常表演相声,演员都是站在“场面桌儿”的后面。捧哏在左边儿,逗哏在右边儿,在一般的情况下,演员地位变化是不大的。过去也有一些节目,根据內容需要,捧哏和逗哏互相变化表演地位。我个人认为演员的地位变化,可以根据內容的需要来决定,不要墨守成規,死板着不动。但也不要乱动,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其次,还需要注意一下“捧哏”和“逗哏”之间的距离,要站的合适,远了观众视线不集中,近了妨碍表演。并且“捧哏”和“逗哏”前后距离也不要相差太远,远了出容易使观众视线不集中。三、设景和视线设景就是假设出人物和故事发生地点的景象。由于相声演员在表演上具有两重特性,一会儿进入剧情表演人物,一会儿又可以退出剧情做客观的叙述。一个演员要叙述许多事情和表演许多人物,如果想把当时的地点、环境、以及人物的活动都说得清清楚楚,事先設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甲:老太太把那份旧的燒了以后,从纸店又买了一份新的,很尊敬的抱着往回走。碰见街坊一个小伙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四
《相声基本功》

基本功

在练习嘴皮子时,一定要掌握气息、声色、节奏还有最基本的就是嘴上的灵活度。要掌握“喷、弹、啃(咬)、吐、磨”五种基本技法。

一、绕口令(喷口)练习

(一)基础篇

1. 出南门奔正南,有一个面铺面向南,面铺门口挂个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面向南,挂上蓝布棉门帘,瞧了瞧,面铺还是面向南。

2. 河里有只船, 船上挂白帆, 风吹帆张船向前, 无风帆落停下船。

3. 一颗星,孤零零,两颗星,放光明。三四五六许多星,照得满天亮晶晶。

4. 大米饭喷喷香,我们大家都来尝。吃得快吃得饱,不把饭粒掉桌上。

5. 母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教你咯咯咯,你偏叽叽叽。

6.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小华没有来,给他留一个。

7. 排排好,排排好,小狗小猫做早操。花鹿姐姐喊口令,一二三四做得好。

8. 这是蚕, 那是蝉, 蚕常在叶里藏, 蝉常在林里唱。

9. 出西门走七步,拾到鸡皮补皮裤。是鸡皮补皮裤,不是鸡皮不必补皮裤。

10. 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飞到张家后院里。张家院有个肥净白净八斤狗,咬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我拿他的肥净白净八斤狗赔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

11.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12. 打南边来了个白胡子老头,手里头拄着根崩白的白拐棒棍。

13.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14.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标兵怕把炮兵碰,炮兵怕碰标兵炮。

(二)提高篇

1. 正月里,正月正,姐妹二人去逛灯,大姐名叫粉红女,二姐名叫女粉红。粉红女身穿一件粉红袄,女粉红身穿一件袄粉红。粉红女怀抱一瓶粉红酒,女粉红怀抱一瓶酒粉红。姐妹找了个无人处,推杯换盏饮刘伶。女粉红喝了粉红女的粉红酒,粉红女喝了女粉红的酒粉红,粉红女喝了一个酩酊醉,女粉红喝了一个醉酩酊。女粉红揪着粉红女就打,粉红女揪着女粉红就拧。女粉红撕了粉红女的粉红袄,粉红女就撕了女粉红的袄粉红。姐妹打罢落下手,自己买线自己缝。粉红女买了一条粉红线,女粉红买了一条线粉红。粉红女是反缝缝缝粉红袄,女粉红是缝反缝缝袄粉红。

2. 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别混充会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3. 你会糊我的粉红活佛龛来糊我的粉红活佛龛,不会糊我的粉红活佛龛,别混充会糊糊坏了我的粉红活佛龛哪!

4. 打南边来个瘸子,担了一挑子茄子,手里拿着个碟子,地下钉着木头橛子。没留神那橛子绊倒了瘸子,弄撒了瘸子茄子,砸了瘸子碟子,瘸子毛腰拾茄子。北边来个醉老爷子,腰里掖着烟袋别子,过来要买瘸子茄子,瘸子不卖给醉老爷子茄子,老爷子一生气抢了瘸子茄子,瘸子毛腰捡茄子拾碟子,拔橛子,追老爷子,老爷子一生气,不给瘸子茄子,拿起烟袋别子,也不知老爷子的烟袋别子打了瘸子茄子,也不知瘸子橛子打了老爷子烟袋别子。

5. 车上有个盆,盆里有个瓶,乓乓乓,乒乒乒,不知是瓶碰盆,还是盆碰瓶。

6. 男演员穿蓝制服, 女演员穿棉制服, 蓝制服是棉制服, 棉制服是蓝制服。 男演员穿蓝棉制服, 女演员穿棉蓝制服。

7. 老唐端蛋汤, 踏凳登宝塔, 只因凳太滑, 汤洒汤烫塔。

8. 小良放羊遇见狼, 狼想吃羊怕小良。 小良打狼救小羊, 狼死羊活靠小良。

9. 牛郎恋刘娘,牛郎年年恋刘娘。(五遍)

10. 红凤凰, 粉凤凰, 红粉凤凰花凤凰。(连说五遍)

11. 兜里装豆, 豆装满兜, 兜破漏豆。 倒出豆,补破兜, 补好兜,又装豆, 装满兜,不漏豆。

二、贯口练习

菜单子

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烩鸭腰儿、烤鸭条、清拌腰丝儿、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鼓鲇鱼、锅烧鲤鱼、烀烂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儿、卤煮寒鸦儿、麻酥油卷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熘鱼片儿、醋烟肉片儿、烟三鲜儿、烟鸽子蛋、熘白蘑、熘什件儿、炒银丝儿、烟刀鱼、清蒸火腿、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炝竹笋、芙蓉燕菜、炒虾仁儿、熘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木耳、炒肝尖儿、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汁儿、炸排骨、清蒸江瑶柱、糖熘芡仁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糟鸭、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烩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烟鸭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炝茭白、茄子晒炉

肉、鸭羹、蟹肉羹、鸡血汤、三鲜木樨汤、红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三鲜丸子、氽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樱桃肉、马牙肉、米粉肉、一品肉、栗子肉、坛子肉、红焖肉、黄焖肉、酱豆腐肉、晒炉肉、炖肉、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大肉、烤肉、白肉、红肘子、白肘子、熏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锅烧肘子、扒肘条、炖羊肉、酱羊肉、烧羊肉、烤羊肉、清羔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炸卷果儿、烩散丹、烩酸燕儿、烩银丝儿、烩白杂碎、氽节子、烩节子、炸绣球、三鲜鱼翅、栗子鸡、氽鲤鱼、酱汁鲫鱼、煎钻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2 相声基本功训练

“八扇屏”的贯口(小孩子)

在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马温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就懂让梨逊之礼。十三郎五岁朝天。唐刘晏七岁举翰林,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秦甘罗十二岁有宰相之才。吴周瑜一十三岁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使苦肉,献连环,借东风,烧战船,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丧命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中之魁首。这些小孩子你比得了哪个?

三、辙韵板眼、节奏练习

(一) 数来宝开场

这个竹板儿打,(我这)进街来,铺户这个买卖两边排,是也有买,也有卖,也有这个幌子和招牌。金招牌,(我这)银招牌,里里外外的挂出来。这边儿写:特别(这个)减价大赠彩;那边儿写:(这个)白送一天您快来。说你也来,我也来,(这个)大掌柜的发了财!您老发财我沾光,路过相求来拜望。一拜君,二拜臣,三拜掌柜的大量人。人量大,(我这)海量宽,刘备老爷坐西川。西川坐下了汉刘备,保驾的臣,三千岁。人又高,(我这)马又大,豹头环眼把胡子乍是大喊三声桥塌下。夏侯杰,落了马,曹操一见也害怕。(小过门儿)我在那边儿拐了个弯儿,我扭项回头拜这家儿。我拜了他,不拜你,你说傻子没道理。大掌柜的真不错,站在(这个)门口儿一个劲儿的乐,您把(这个)铜子儿给几个,拿回家去好治饿。这位掌柜的好说话儿,他留分头、光嘴巴儿,身上穿着个蓝大褂儿。手里边摇着个白折扇儿,不扇屁股扇脸蛋儿!

(二) 十八愁绕口令

数九寒天冷风嗖,转年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狮子滚绣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又把那个仙桃偷。五月初五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七月七传

说是天河配,牛郎织女泪交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忧愁。要说愁,咱们净说愁,唱一会儿绕口令的十八愁。狼也愁,虎也是愁,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猪也愁,狗也是愁,牛也愁,羊也愁,鸭子也愁鹅也愁,蛤蟆愁,螃蟹愁,蛤蜊愁,乌龟愁,鱼愁虾愁个个都愁。虎愁不敢把高山下,狼愁野心耍滑头,象愁脸憨皮又厚,鹿愁长了一对大犄角。马愁鞴鞍就行千里,骡子愁它是一世休。羊愁从小它把胡子长,牛愁本是犯过牛轴。狗愁改不了那净吃屎,猪愁离不开它臭水沟。鸭子愁扁了它的嘴,鹅愁脑瓜门儿上长了一个„锛儿喽‟头。蛤蟆愁了一身脓疱疥,螃蟹愁的本是净横搂。蛤蜊愁闭关自守,乌龟愁的胆小尽缩头,鱼愁离开水不能够走,虾愁空枪乱扎没准头。

(三) 小快板—兵

解放军,最光荣,青年人志愿当了兵,因为我要当个兵,所以今天光说兵,

要说兵,净说兵,每句话里都带兵,新兵、老兵、男女兵,步兵、炮兵、坦克兵, 铁道兵、工程兵,水兵、伞兵、航空兵,报话架线通讯兵,汽车驾驶运输兵,

灭火救灾消防兵,指挥道路交通兵,站岗放哨警卫兵,救死扶伤卫生兵,

养猪做饭炊事兵,登台表演文艺兵,这个兵,那个兵,都是人民子弟兵,

子弟兵,学雷锋,人人负责当好兵,冲锋陷阵是神兵,战胜困难是尖兵,

完成任务是标兵,爱护人民是好兵,兵爱民,民爱兵,兵民团结一家亲,

全国各地都有兵,有兵的地方就有雷锋!

(四) 问答赶辙

什么上山吱扭扭?什么下山乱点头?什么有头无有尾?什么有尾无有头?什么有腿家中坐?什么没腿游九州?赵州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什么人扛刀桥上站?什么人勒马看春秋?什么人白?什么人黑?什么人胡子一大堆?什么圆圆在天边?什么圆圆在眼前?什么圆圆长街卖?什么圆圆道两边?什么开花节节高?什么开花毛着个腰?什么开花无人见?什么开花一嘴毛?什么鸟穿青又穿白?什么鸟穿出皂靴来?什么鸟身披十样锦?什么鸟身披麻布口袋?双扇门,单扇开,我破的闷儿自己猜。车子上山吱扭扭,瘸子下山乱点头,哈蟆有头无有尾,蝎子有尾无有头。板登有腿儿家中坐,小船没腿儿游九州,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儿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推车轧了一道沟。周仓扛刀桥上站,关公勒马看春秋。罗成白,敬德黑,张飞胡子一大堆。月亮圆圆在天边,眼镜圆圆在眼前,烧饼圆圆长街卖,车轱辘圆圆道两边。芝麻开花节节高,棉花开花毛着腰,藤子开花无人见,玉米开花一嘴毛。喜鹊穿青又穿白,乌鸦穿出皂靴来,野鸡身披十样锦,鹗丽儿身披麻布口袋。

3 相声的十二项基本功(1)

要说好相声,还得苦练基本功。现在相声界好像有人提倡无师自通。一个人拿到一个本子,三天就上台了,你说这句,我说那句,说完了,就算完了。这不是表演,是背台词。他俩演出了,电台知道了,赶紧来录音、录像,录完了放出去,他俩也不再演了,因为没人听了。这种艺术是没有生命的。说明无师是行不通的。学艺,第一要有人指点,第二要下苦功夫。我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我学相声那时候,每个相声演员都要学会十二项基本功。

第一、开场诗。相声的开场诗和一般诗不一样,他用的是打油诗,念开场诗也要把人说笑了。比如描写雪吧,他一个字不提雪,但说的都是下雪。一开场,一拍醒木,说开了:

天上一阵黑咕咚,

好像白面往下扔;

倒比棉花来得冲,

如柳栽花一般同;

黑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坟头倒比馒头大,

井是一个(一拍醒木)大窟窿。

还有说《西江月》的,也是一拍醒木:

远看忽忽悠悠,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五
《相声剧本》

相声剧本《人物描写》

甲:听说你对人物描写颇有研究?

乙:过奖了,略知二三而已。

甲:哦,是吗?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乙:这有什么不能的?你听好——头像堡垒,眼睛像灯笼,鼻孔像喇叭,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

甲:行了行了,你这不是渔夫从大海中捞上来的魔鬼吗?

乙:魔鬼怎么了?不行吗?

甲:当然不行!我叫你描写人物,不是叫你在这儿“天方夜潭”。

乙:那——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甲:停!你这是罗贯中笔下的刘皇叔刘备刘玄德嘛!

乙:又不行?那——面如锅底,鼻孔翻天„„

甲:打住打住!你怎么老是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乙:怎么了?鲁迅不是提倡“拿来主义”吗?

甲:可也要看怎么个“拿来”法呀!

乙:那你说怎么个“拿来”法?

甲:我们要拿出新样。——不如这样吧,我们用歇后语来描写人,怎么样?

乙:呵!这可是“新娘坐花轿——头一回”哟。

甲:愿意切磋一下吗?

乙:岂有不愿之理?但不知怎么个切磋法?

甲:很简单,我俩都分别用含人体各部分名称的歇后语从头说到脚。

乙:行啊,虽然说歇后语你是“高山上吹笛子——鸣(名)声远扬”的,我还是“王婆婆卖了磨——没有推的了”。

甲:你这人还算“油炸麻花——干脆”,可就是爱“老壳上安电扇——出风头”。

乙:出风头也为体现自身价值嘛,哪像你总觉得自己“三张纸画个脑袋——好大的面子”,我看也不过如此而已嘛。

甲:是吗?我看你是“头发上贴膏药——有毛病”哦。

乙:有毛病倒不甚厉害,你“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可要不得。

甲:既然我“无法无天”,那么谁高谁低已经是“独眼龙看告示——一目了然”了。 乙:不一定吧。到时候你可别“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哟。

甲:咦,有来头,还真是“鼻子上生疮——擤(醒)不得”了。

乙:可不是吗?跟我作对,纯粹是“老鼠舔猫鼻子——找死”!

甲:别那么“老母猪打架——光使嘴”了,有本领就拿出来吧。

乙:我光使嘴?你才是“大姑娘做媒——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呀!

甲:我与你是“麻布洗脸——粗刺(初次)”相会,你怎么知道我的底细?

乙:怎么不知?你分明是“打肿脸充胖子——内实外虚”嘛。

甲:哟!看不出,你对歇后语还真是“肚子里划船——内航(行)”嘛。

乙:过奖了。只是还不至于像你如“二十五只活耗子下肚——百爪抓心”那样罢了。

甲:别说得那么难听,我看还是“瘸子进医院——治脚(自觉)”一点好不好?(欲走) 乙:怎么?你“脚踏西瓜皮——要溜”?

甲: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拜拜!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六
《传统相声论文》

浅谈传统相声 一、传统相声的来源

传统相声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吸收了各种艺术和生活的营养逐渐形成的。同所有的民间文学一样,传统相声有它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一般没有专业作者,也没有固定的文学底本,往往经过了无数艺人的实践,经过了观众的选择、比较,最后才成为臻于成熟的作品。因此,被保存下来的传统相声数字不确,据说有六百多段,但是解放后记录成稿的仅三百段左右。而这三百多段里内容也互有重复或雷同,手法也间有穿插和近似之处。

取材于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作品,是传统相声的主干。这是因为相声是讽刺艺术,它必须反映群众熟悉和关心的生活,提出并回答群众关切并共鸣的问题。因此,纵观三百多段传统作品,不难发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实际上它是一幅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早期的相声作品多把矛头对准贪官污吏和封建军阀,其中官府的腐败、官吏的贪婪、军阀的骄横和虚妄,是这些作品重要的思想特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相声流传在城市的"底层"。这一时期的作品则集中揭露变态社会人们的变态心理,诸如阿谀奉承的恶习,敲诈勒索的伎俩,尔虞我诈的关系,醉生梦死的生活等,形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社会相"写照。日伪和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中国是一堆腐朽的垃圾,相声流传在市民阶层,往往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描绘,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历史灾难。那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社会,中国是将近死亡的一具尸体,相声里所散发的臭气,反映了旧中国的不治之症。 取材于民间笑话的作品,在传统相声里为数不少,大多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割除了那些原始自然状态的东西,往往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对于愚蠢的讽刺则往往以县官为"模特儿",目的是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里的那些贪官污吏。对于自私和悭吝的讽刺也往往和现实生活的世态结合起来,揭示那种"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的社会本质。对于虚伪的讽刺更是以尔虞我诈、你欺我骗的世态炎凉为背景。如《性急》与《火烧裳尾》的笑话,本来是描摹"急脾气"和"慢性子"两种人的性格特点,一个是火烧了衣服也不着急,一个是看见了"慢性子"的举动就突然发火。但是在单口相声《日遭三险》里,却以这两种人为线索。着重写一个贪婪的县官要寻找这两种人(还有另外一种爱小便宜的人)为他个人

的私利服务。当他寻找到这几种人以后,立即遭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急脾气"给他当差,结果把他扔进河里;"慢性子"为他看孩子,结果把孩子掉进井里;"爱小便宜的"为他买棺材,买了个大的又偷了个小的……这种情节的改造和主题的升华,都是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恶感情,讽刺锋芒和现实意义更加突出。

有关文人的传说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内容,多半有些历史的依傍,往往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其情节和人物往往都经过了群众的改铸。但是,当它们一旦被吸收到相声里来,便被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夸张色彩,几乎毫无历史根据,只有被再创作的艺术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间传说里有《孔子和采桑娘》的故事,描写他"在陈绝粮"的窘态,而在相声里孔子则成了更为尴尬的人物。《吃元宵》嘲笑他如何把"一文钱一个"改为"一文钱十个",不仅毫无廉耻地吃了人家的元宵,而且还摆出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相声中的孔子近似于生活里的无赖,反映了群众对这位"至圣先师"的看法。在《抬杠铺》里,对一个普通"杠头"提出的种种问题,他居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说明这位"圣人"也并不是那么高明。

文化典籍的素材也经常被相声所吸取。它们不仅是被铺陈、演绎,而且常常被夸张、歪曲。诸如《批聊斋》、《批三国》、《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等,都是用"歪讲"、"曲解"的方法,巧妙地介绍这些著作,目的是制造笑料,反映作者机敏、智慧的眼力,常常嘲笑那种不懂装懂的人。《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等还反映了群众对这些僵死的经典嗤之以鼻的轻蔑态度。

取材于语言文字游戏的,多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早在宋元时期即有拆白道字、顶针续麻、说百草名、说百药名一类的技艺。传统相声继承发展了这种历史文化。如《对春联》的联诗对句,《吕林炎圭》、《江河湖海》、《找五子》、《四字联音》、《八大吉祥》的拆白道字、顶针续麻,表现了汉语语言魅力及相声演员的机智聪慧,是一种有益的知识性和娱乐性作品,增加了相声幽默类型的艺术品种,直到今天仍有它存在的价值。

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掌故的作品多被吸收到单口相声里。它近似一种艺术的"导体"——一头结在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一头又被相声进行大量的夸张和敷衍。多是借历史的躯壳抒发今人的感情。如《珍珠翡翠白玉汤》描写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厌烦整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思念当

初他在要饭时险些冻馁而死,乞丐们送给他的"烂菜粥"。当这顿"烂菜粥"做得时,满朝文武和朱元璋本人都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这类笑话当然是今人形象地评价历史的手段。

传统相声是一块吸水力很强的海绵,是一块无铁不吸的磁体。它在生活底层里存在,就千方百计地吸取各种营养,为壮大自己的肌体而奋斗。纵观三百多段传统作品,几乎每一段都有它素材的根源,评书、戏曲、市声、乡音、杂技、鼓曲等,都是它摄取营养的对象。

二 、传统相声的思想价值和语言特色

(一)传统相声的思想价值

传统相声生长在黑暗的旧社会。因此,讽刺是它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其锋芒所向往往直指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皇帝。如《改行》,描写在"国丧"期间,全国禁止娱乐活动,人们一律穿"断国孝"。而艺人在此期间无法生活,以至连最出名的演员也不得不改行做小生意。作品中描写了号称"鼓界大王"的刘宝全卖粥的惨状,而著名的京剧老旦也不得不改行卖菜。他不会吆喝,又习惯了舞台的台步,只能用京剧的唱腔来报出所有的菜名儿,当他疲惫不堪时遇到了唯一的买主儿,一个老太太要买他的黄瓜,他撂下担子一抚肩膀感到无比疼痛,不由失声叫了一句京剧道白:"苦哇!"谁知竟引起了老太太的误会:"黄瓜苦的,不要啦……"艺人的遭遇是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也曲折地控诉了统治阶级是如何糟蹋艺术。

单口相声里有不少情节曲折,笑料横生的"大笑话"。它们多是以娓娓的故事、含蓄的笔法、愤怒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及其党羽间尔虞我诈、贪婪虚妄、昏庸无能的本质。《连升三级》描写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怎样在种种偶然的机遇下成为皇帝的宠儿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官场生活的腐败。《君臣斗》揭露了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形象地说明了仕途的升迁并无必然的根据,往往只是封建皇帝的一句戏言。《知县见巡抚》把那种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靠钱捐官的黑幕讽刺的淋漓尽致。那种官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的知县、巡抚之流,原来是一些不能说也不会道的"浑蛋"。

除去对统治者犀利的批判,对污浊的社会风气、丑恶的世态炎凉的揭露也是大量的,几乎触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带"论"字的作品就有《当论》、

《嫖论》、《赌论》、《哭论》、《窝头论》、《小买卖论》等数种。《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衣物到了当铺手里往往被褒贬的一文不值。

这种"生意经"是一种社会堕落的写照,渗透到当时商业的每一细胞。《相面》的以骗钱为能事,《上饭馆》里的伙计,明明看见饭菜了有苍蝇,宁可把它说成是"大料"吞进自己肚子里,也要把顾客的钱骗到手。《卖布头》描写一个卖布的小贩,为了吹嘘自己布头的质量,使用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天花乱坠的语言。他故弄玄虚,假意落价,最后竟把本钱赔光。

小商贩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不惜使出了各种手段,最后竟然晕头转向连本钱也赔进去了。对"社会相"的讽刺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其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其卑劣一面的嘲讽,又有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不同于对敌人的彻底否定。这实际是传统相声对于人民内部缺点、错误的批评,目的不仅仅是指向这些人本身,而是揭示形成其错误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如对于吃吃喝喝、相互利用的朋友关系的讽刺(《白吃侯》),其实是一种严肃而善意的规劝,对于听戏成迷、喝酒成癖的奚落,也旨在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酒迷》里的主人公被压在酒缸中,他妻子来看他,他还提出了如此的要求:"贤妻不必泪悲哀,个个封批别揭开,你若念我夫妻义,赶紧送点酒菜来。"

总之,无论是对敌人的讽刺和对自己朋友的嘲笑,传统相声大多有锋芒犀利、目标准确、方法得当的长处。这在黑暗的社会里,自然是争取自由、表达理想的一种思想武器。正是在讽刺的笑声中,抒发了人们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生活的愤懑感情,好似封闭极严的铁管被戳破了一个小孔,鼓舞了人们生活的勇气,安慰了受伤害者的灵魂。所有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仍有存在的价值和直接的教育意义,奠定了相声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尽管毫无瑕疵的作品不多,但它是传统相声得主干。

(二) 传统相声的语言特色

1、通俗易懂

如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共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相声必须口语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

现得特别突出。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

2、生动明快

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3、朴实含蓄

朴实含蓄,就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平淡中显神奇。皮厚的“包袱”内涵较为深邃,表现形式又较为曲折,曲径通幽,溅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属于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

4、灵活多样

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如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

三 、相声的今天及未来

相声好像突然之间,重新被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郭德纲和德云社,带着大褂、折扇和方巾,在茶馆剧场,说着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新鲜又古朴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过瘾。不过,郭德纲的大受欢迎和相声的繁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只是因为,像郭德纲这样说相声的人,这些年来已经很少了。这符合了“物以稀为贵”的传播规律。迅速而无孔不入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大多数娱乐产品都能短时间内大量复制和提供。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也很容易厌倦。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追逐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的事物,郭德纲的广受欢迎,可能刚好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给人提供一种不那么容易被复制的娱乐。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朱砂没有,黄土为贵”。“如果倒退那么多年,老先生都在,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没有大奖赛,大家都在剧场茶馆里指着这个吃饭,我充其量混一个中等就算了不起了”。

在有电视、有晚会和各种大奖赛的今天,我们难得听到多么好玩的相声,我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七
《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 考试全对答案》

《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期末考试

姓名:雷锋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大鼓的曲种不包括

窗体顶端

A、

东河大鼓

B、

河南坠子

C、

京韵大鼓

D、

上党大鼓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2

“相声八德”中的万人迷指的是

窗体顶端

A、

刘德智

B、

李德钖

C、

焦德海

D、

张德泉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3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最大的优点是

窗体顶端

A、

深入

B、

精辟

C、

经典

D、

趣味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4

昆曲以什么来控制演唱节奏

窗体顶端

A、

B、

C、

鼓、板

D、

歌词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5

“造字圣人”号

窗体顶端

A、

仓颉

B、

苍劼

C、

史皇氏

D、

候刚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在相声中,功底深厚、掌握节目多也被称为 窗体顶端

A、

绝活

B、

活儿棒

C、

活多

D、

有活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7

近年来,我国传统语言表演艺术状况如何 窗体顶端

A、

持续低迷

B、

时好时坏

C、

鼎盛时期

D、

没落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8

《打灯谜》又叫

窗体顶端

A、

猜谜语

B、

破闷儿猜闷儿

C、

元宵节

D、

谜语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9

莲花落盛于什么朝代

窗体顶端

A、

B、

C、

清代

D、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0

三国中魏指的是

窗体顶端

A、

刘备

B、

孙权

C、

汉献帝

D、

曹操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11

参军戏中,戏弄者叫做

窗体顶端

A、

苍鹘

B、

参军

C、

主角

D、

配角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2

严格意义上说,相声中的“唱”应该唱什么 窗体顶端

A、

流行歌曲

B、

戏曲

C、

太平歌词

D、

怀旧歌曲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3

第三波那个的传人现在找不到了

窗体顶端

A、

大冰黄

B、

大金牙

C、

赛活驴

D、

焦德海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4

相声是一种富有什么性质的说笑

窗体顶端

A、

表演性

B、

戏剧性

C、

哲理性

D、

偶然性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5

哪一年,丁广泉老师如愿拜侯宝林为师 窗体顶端

A、

1970年

B、

1971年

C、

1972年

D、

1973年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16

京剧是以下那个戏曲剧种进京后逐渐演变过来的 窗体顶端

A、

徽班

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篇八
《话剧创作与欣赏考试题及答案》

1、 话剧的含义及其特点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 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话剧—剧照

: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2、中国话剧发展历史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1928年又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3、相声的由来与发展历史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但在这笑声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唐代的相声叫“弄参军”。参军,即军帐前的幕僚、食客,类似今天的参谋。这种表演相声的演员常常是军营中的幕僚,故称“弄参军”。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绿色衣服,手持简策,分作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苍头,互相笑骂、嬉弄,35sk.com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唐墓中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相声艺人多喜欢咒骂和讥讽贪官污吏。宋代的群口相声很时兴。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充分的发展,日渐成熟,规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当时无论楼堂深院,还是街头市井,都有相声表演的舞台场地。据一些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

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城外四种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4、 相声的分类与特点

相声的种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区分的:

(1).根据基本功来分的话,大致分为说、学、逗、唱四种

(2).根据表演的人数来分的话,有单口相声(1人)、对口相声(两人)、群口相声(三人以上)以及相声剧(一般来说是最少3人)等

(3).根据表演形式来分的话,有文哏(以说为主的表演,例如《文章会》)、武哏(有打人动作的表演,例如《大保镖》)、柳活(有唱的表演,例如《杂学唱》)、腿子活(有模仿戏曲唱念做打的表演,例如《黄鹤楼》)、贯口活(一大段说工活,例如《报菜名》)等

(4).根据演员表演时台词的多少来分的话【以对口相声为例】,有一头沉(逗哏的话明显比捧哏的多,例如马三立马老的活)、子母哏(捧逗之间一人一句,例如牛群冯巩的活)等

(5).根据表演者的风格来分的话,有侯派【代表人物:侯宝林】、马派【代表人物:马三立】、常派【代表人物:常宝堃】等

(6).根据相声段子创作年代来分的话,有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

相声的特点:使人发笑,深刻讽刺,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5、 相声的四门功课

概括起来四个字:说,学,逗,唱。

说,就是嘴皮的工夫,包括一头沉、子母哏等对口、单口、贯口、文哏、数来宝等。不管是使现挂,还是垫话儿或外插花,一定要说到点上,说到活儿里,说到观众的心里;忌满嘴跑火车,无边无际,无休无止。

所以作为第一个字的“说”,把相声语言的魅力表现得最直接,应该是相声的基础,是相声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或三翻四抖、或张驰有度、或收放自如、或先抑后扬等诸多技巧,都可以通过说来展现。

学,就是模仿的工夫。一般通过借鉴姊妹艺术的优秀精华特点,结合相声的实际作用,以达到丰富创作素材的作用和表演方式的创新。包括倒口活、戏柳、歌柳等。要学的味道足,学的有特点,学的是地方;忌走样离谱,或者一味卖弄。

逗,就是搞笑的工夫,当然也是相声的灵魂。包括腿子活、群活等。要巧逗,要善逗,要节逗;忌频逗,俗逗,滥逗。即有节制,适可而止。

因此在逗的层次上,通过多年的比较结果和分析,通过以马季先生为代表人物开创的新型相声大量印证,我认为逗的最大功能还是要偏重于讽刺,而不是歌颂。过去,正是由于张三禄、朱绍文、小蘑菇、张寿臣等相声老前辈地大量搜罗、挖掘并总结,同时结合时弊,运用各种方式反复锤炼和磕“活”才使这门以讽刺为主的艺术能够流传下来。

唱,就是唱的工夫,是相声的延伸。包括太平歌词、莲花落等。可以正唱,也可以歪唱,但要唱的响,唱的随机应变,唱的情景交融。但绝不要过头,使形式左右内容。

6、相声表演的十三门基本功

第一、开场诗。相声的开场诗和一般诗不一样,他用的是打油诗,念开场诗也要把人说笑了。

第二、会说“门流儿”。开场诗说完,该说相声了。有的场子一看观众不多,就先唱段“十不闲’什么的,行话就叫做“门流儿”。所以相声演员必须会唱“门流儿”。“门流儿”是四五个人群唱

第三、白沙撒字。相声演员还必须会白沙撒字,用白沙写副对联,或写“吕林炎圭,朋出二仌(音别)”,“吕林炎圭,朋出二仌”是个描写文字游戏的相声小段子。然后根据写的内容说段相声。像常宝臣爱写“天官赐福”四个字,他就拿这四个字说一段儿相声。

第四、会唱太平歌词。有的人在白沙撒字时,边写边唱。

第五、会说一个人的(就是单口相声)。

第六、会捧。

第七、会逗。这两项就是对口相声,相声演员须会演甲、乙角色。

第八、会说三人相声。相声演员须会演甲、乙、丙三个角色。

第九、会要钱。同行术语又叫“看杵门子”。对街头艺人来说,这是个重要项目,就是在演出中间或结束时,他能张罗着向观众敛钱。

第十、双簧。说相声的都得会双簧,但说双簧的不一定会说相声。

第十一、口技。相声的历史和口技是分不开的,所以相声里头也有口技内容。

第十二、数来宝。同行术语叫做“抠溜”,就是说艺人在商店门前来回唱,只要商店里扔出一个钱儿就走,形容艺人跟要饭的差不多。

7、相声的基本术语 贯口 趟子Tàng Zi 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

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 撂地 Liào Dì 上地 在露天演出就叫撂地,和什样杂耍在茶馆剧场演出也可以叫撂地。 除非是和京剧在一起在正式剧场穿插演出的时候,才叫“上地”。

一头沉 子母哏 逗哏演员台词比较多,以逗为主的节目就叫“一头沉”,实际上“一头沉”节目对捧哏演员要求很高,必须全神贯注,否则逗哏的包袱也许就“掉在地上了”,必须捧的严实才有效果。比如《八扇屏》

对口相声台词相当,互为捧逗,就是“子母哏”,比如《对春联》《绕口令

8、相声小品的内涵、由来和发展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表演专业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9、小品分类与小品特点

学术界对小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分类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简单的分类:

小品,顾名思义就是小的艺术品,凡是一门艺术都有小品,小品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 再比如说,小说的“小品”形式就是微型小说。

电视小品 电影小品 戏剧小品 音乐小品 话剧小品 散文小品 影视小品 舞台小品 春晚小品(中国的特色)

小品的特点:(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众对它的进一步要求。

10、话剧经典剧目《屈原》剧情 剧情介绍: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桔颂》一诗,赞美桔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乙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桔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一生放在一天来表现,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11、电影剧本《太行山上》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华北地区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日军的主要突破口。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奉党中央命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开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 朱德见到阎锡山,表明我军抗日决心,要在平型关打一仗,歼灭日军一部,并要求友军配合。只想“抗战守土”的阎锡山,表面上答应配合却迟迟没有行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八路军将士凭借赤子之心和顽强的斗志,在朱德总司令的部署和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坂垣师团,打退日寇十一次突围,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大坟场!平型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八路军得到山西人民的热烈拥护。随后,朱德总司令派遣129师先遣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摧毁了日军的空军优势;同时调动120师伏击雁门关,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

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被动防御方针,给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设置了重重阻碍。曾经大战蒋介石的阎锡山,又与蒋联合反共:死守太原,被动防御;国民党军队据守的娘子关失守,国民党爱国将领郝梦龄以身殉职!八路军独臂团长贺炳炎杀的浑身是血,雁门关依旧告急!阎锡山落泪了!傅作义痛悔:“还不如按朱德的战法……”日军占领太原城。已经取得良好开端的抗日形势发生了逆转!八路军奉中央之命向南转移……

八路军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主力部队跳到外线打击敌人。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只带少数警卫连队与敌周旋,处境十分险恶,几次与敌遭遇,但都化险为夷。在敌人后方,一间普通的教室内。东路军将领会议成功召开。衣着反差鲜明、战略意识也不同的国共将领,由交手而未见面变为见面而不交手,共商抗日大计。朱德总司令的幽默和深刻,不时博得双方将领的掌声,连满怀敌意的朱怀冰也不得已而为之……

寒冷冬夜,朱德替刚入伍的小战士站岗,望着漫天飞雪,心中想到蜀中父老,吟下著名诗篇:“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塞外张家口,“塞樱阁御料理”内正在举行欢迎酒会。不甘失败的日本侵略者将希望寄托于山地战专家——“护国之花”阿部规秀。寺内寿一大将举杯:“阿部中将及诸君此次出师……一定会马到成功”!

身负重任、气焰嚣张的阿部,掘墓焚尸;不仅残杀被俘的游击战士,还向被八路军释放的同胞举起屠刀!年轻的二等兵三木仰天大吼:“天皇殿下!八路军优我们,皇军却杀害我们,这是为什么?”随即纵身跳入火海。

河北黄土岭。八路军与阿部率领的日军激战正酣。阿部规秀这棵日本帝国的“护国之花”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在太行山腹地,我军与日军的激烈枪战中,被我击毙。日军朝野震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胜利后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站稳脚跟,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使这块战略要地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脊背。

电视剧本《隋唐英雄》剧情 [隋唐英雄] 隋唐时期,江湖纷争,英雄辈出,《隋唐英雄》是历代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综合改编的古装传奇、情感、战争大剧,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隋唐时代变迁、社会更迭的历史画卷。全剧从隋朝建立开始,一直到隋的衰亡,李世民登上帝位,开创贞观之治为终,通过隋唐宫廷戏、李渊李世民为首的贵族英雄和瓦岗寨为代表的草莽英雄的战场戏、爱情戏三线交叉展开叙述。其中的爱情戏是一大亮点,《隋唐英雄》充分复原、展现了独孤皇后、宣华夫人陈惠儿、萧皇后、如意公主、黑白夫人、红拂女、长孙皇后、张丽华等众多女性的面貌、风采,以作为男女情缘的主要人物容纳其中,使全剧更加生动传奇。《隋唐英雄》也重现了隋炀帝、李世民等各路君王豪杰荡气回肠的一生。

而以秦琼、罗成、程咬金、单雄信、尉迟恭隋唐五虎为另一主线,穿插进少林寺十八武僧等,追随唐王李世民扫平以孟海公为首的十八路反王的宏大战争场面将是本剧的另一大看点。本剧将合理运用大事件与小细节相结合的手法多方面、多角度地重现英雄争霸、斗智斗勇的经典场面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相声演员石小杰 相声小品演员 相声演员小蘑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相声演员的描写”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相声演员的描写"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2253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