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

2016-02-18 10:14: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一《描述古代的句子大全》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古代如何描述沉醉》,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一
《描述古代的句子大全》

描述古代的句子大全

描写古代女子的句子

1、这少女十八九岁年纪,一张圆圆的鹅蛋脸,眼珠子黑漆漆的,两颊晕红,周身透着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脸色晶莹,肤色如雪,鹅蛋脸儿上有一个小小酒窝,微现腼腆,甚是清秀绝丽,高挑的身上穿着翠绿色的连衣长裙,健美高挑身上穿一件白底儿草莓花儿的背带裙,浅浅地露着如雪似酥的胸脯,裙摆只遮住膝,腰间同色腰带将腰儿束得纤纤一握,更衬得胸脯丰挺。

2、只见那小姐生的纤巧削细,面凝鹅脂,唇若点樱,眉如墨画,神若秋水,说不出的柔媚细腻,一身翠绿的裙子,在这浑浊的雨中更是显得格外的夺目鲜润,直如雨打碧荷,雾薄孤山,说不出的空灵轻逸,那呵呵的笑声传来,更叫人添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思。

3、白马上乘的是个少女,二十岁上下年纪,白衫飘飘,左肩上悬着一朵红绸制的大花,脸色微黑,相貌却极为俏丽。

4、窗外站着一个中年女子,尖尖的脸蛋,双眉修长,相貌甚美。

5、但见她清秀绝俗,容色照人,实是一个绝丽的美人,她还只十六七岁年纪,身形婀娜。

6、忽然身后有人轻轻一笑,他转过头去,水声响动,一叶扁舟从树丛中飘了出来,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他见这少女一身装束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那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比,容色绝丽,不可逼视。

7、见那女人大约十八九岁年纪,身形苗条,大眼睛,皮肤如雪,脑后露出一头乌云般的秀发

8、她脸上似笑非笑,嘴角边带着一丝幽怨,满身缟素衣裳,这时夕阳正将下山,淡淡阳光照在她脸上,他这次和她相见,不似过去两次那么心神激荡,但见她眉梢眼角间隐露皱纹,约莫有三十五六岁年纪,脸上不施脂粉,肤色白嫩。

9、她身旁站着个身穿淡绛纱衫的女郎,也是盈盈十六七年纪,向着他似笑非笑,一脸精灵顽皮的神气,这女郎是鹅蛋脸,眼珠灵动,另有一股动人气韵。

10、她衣衫飘动,身法轻盈,只见她清丽秀雅,容色极美,约莫十七八岁年纪。

11、蓦见面前一张芙蓉秀脸,双颊晕红,星眼如波,眼光中又是怜惜,又是羞涩。

12、内堂出来一个妇人,身穿淡绿绸衫,约莫三十六七岁左右年纪,容色清秀。

13、那妇人身穿缟素衣裳,脸上薄施脂粉,眉梢眼角,皆是春意,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便

如要滴出水来,似笑非笑。

14、那女的约莫二十六七岁,容貌秀丽,一双眼睛灵活之极。

15、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目晶晶,月射寒江,大约也是十八九岁,腰插匕首,长辨垂肩,一身鹅黄衫子,头戴金丝绣的小帽,帽边插了一根长长的翠绿羽毛,革履青马,旖旎如画。

16、那女子约摸二十七八岁年纪,风姿绰约,容貌极美

17、那少女的头在花树丛中钻了起来,青翠的树木空隙之间,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肤,漆黑的长发散在湖面,一双像天上星星那么亮的眼睛凝望过来,只见她舒雅自在的坐在湖边,明艳圣洁,仪态不可方物,白衣倒映水中,落花一瓣一瓣的掉在她头上,衣上,影子上。

18、那少女十七八岁年纪,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黑溜溜的。

19、那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年纪,一身青衫,笑靥如花

20、那小姐相貌娇美,肤色白腻,别说北地罕有如此佳丽,即令江南也极为少有,她身穿一件葱绿织锦的皮袄,颜色甚是鲜艳,但在她容光映照之下,再灿烂的锦缎也已显得黯然无色。

21、瑟瑟几响,花树分开,钻了一个少女出来,全身紫衫,只十五六岁年纪,比她尚小着两岁,一双大眼乌溜溜地,满脸精乖之气。

22、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冰雪上反射过来的强光照在她的脸上,更显得她肤色晶莹,柔美如玉,但见她肤色奇白,鼻子较常女为高,眼睛中却隐隐有海水之蓝意。

23、说话声音极甜极清,令人一听之下,说不出的舒适,这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年纪,满脸都是温柔,满身尽是秀气。

24、他回过头来,只见她左手扶桌,站在身后,右手拿着一柄飞刀,纤指执白刃,如持鲜花枝,俊目流眄,樱唇含笑,举手毙敌,浑若无事,说不尽的妩媚可喜。

25、他见她秀眉凤目,玉颊樱唇,竟是一个美貌佳人。

26、他见那少女大约十八九岁年纪,双颊晕红,容貌娟秀。

27、他看那少女时,见她十七八岁年纪,玉立亭亭,明眸皓齿,容颜娟好。

28、他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

29、他眼前斗然一亮,见那少女脸色晶莹,肤光如雪,鹅蛋脸儿上有一个小小酒窝,微现缅腆。

30、乌黑的头发,挽了个公主髻,髻上簪着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着流苏,她说话时,流苏就摇摇曳曳的。她有白白净净的脸庞,柔柔细细的肌肤。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小小的鼻梁下有张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弯,带着点儿哀愁的笑意。整个面庞细致清丽,如此脱俗,简直不带一丝一毫人间烟火味。她穿着件白底绡花的衫子,白色百褶裙。坐在那儿儿,端庄高贵,文静优雅。那么纯纯的,嫩嫩的,像一朵含苞的出水芙蓉,纤尘不染。

31、眼前所见,如新月清晕,如花树堆雪,一张脸秀丽绝俗。

32、一个黄衣少女笑吟吟的站在门口,肤光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在各人脸上转了几转,这少女容貌秀丽之极,当真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

33、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

34、一双眼只是瞧着她淡淡的眉毛这么一轩,红红的嘴唇这么一撅。

35、这女童约莫十三四岁年纪,穿一身翠绿衣衫,皮肤雪白,一张脸蛋清秀可爱。

36、只见她凤眼含春,长眉入鬓,嘴角含着笑意,约莫二十二三岁年纪,甚是美貌。

37、只见她抿着嘴,笑吟吟的斜眼瞅着自己,肤白如新剥鲜菱,嘴角边一粒细细的黑痣,更增俏媚。

38、只见她一身黑衣,更衬得肌肤胜雪,一双手白玉一般,放在膝盖上,一言不发。火把中只见她一张雪白的脸被火光一迫,更觉娇艳。

39、只见她一张瓜子脸,双眉修长,肤色虽然微黑,却掩不了姿形秀丽,容光照人。

40、只见那少女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便如透明一般。

41、只见一个清秀绝俗的少女正在观赏菊花,穿一身嫩黄衫子,当真是人淡如菊,我一生之中,从未见过这般雅致清丽的姑娘。

42、只见一个少女穿着淡绿衫子,从庙□快步而出,但见她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她服饰打扮也不如何华贵,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是粉装玉琢一般。

43、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女郎,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他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

描写古代美男的句子

1、只见那人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2、白衣黑发,衣和发都飘飘逸逸,不扎不束,微微飘拂,衬着悬在半空中的身影,直似神明降世。他的肌肤上隐隐有光泽流动,眼睛里闪动着一千种琉璃的光芒

3、高挑秀雅的身材。衣服是冰蓝的上好丝绸,绣着雅致竹叶花纹的雪白*边和他头上的羊脂玉发簪交相辉映。巧妙的烘托出一位艳丽贵公子的非凡身影。那笑容颇有点风流少年的佻达。下巴微微抬起,杏子形状的眼睛中间,星河灿烂的璀璨。他穿着墨色的缎子衣袍,袍内露出银色镂空木槿花的镶边。腰系玉带,手持象牙的折扇。栏外的花园里,芙蓉月下妖娆,浅红色的新蕊,明媚的像要召唤回春天。

4、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5、那个修长的身影背对着我,一动不动的站在荷塘边上。他的袍服雪白,一尘不染。连日光都不好意思留下斑驳的树影。他的头发墨黑,衬托出他发髻下珍珠白色脖颈的诗意光泽。他的背脊挺直,好像在这白杨树一样挺秀的身材中,蕴含着巨大坚韧的力量。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他更加优雅入画的男子。一种光亮至美的气息从他的面庞感染到了我。他没有笑,但他的清澈的眼睛却在忠诚的微笑着。他的皮肤像昆仑山里洁白的雪莲花,他的眸子是天山之巅神圣的池水。

6、那身穿水墨色衣、头戴一片毡巾的,生得风流韵致,自然是个才子。

7、如黑曜石般澄亮耀眼的黑瞳,闪着凛然的英锐之气,在看似平静的眼波下暗藏着锐利如膺般的眼神,配在一张端正刚强、宛如雕琢般轮廓深邃的英俊脸庞上,更显气势逼人,令人联想起热带草原上扑向猎物的老虎,充满危险性。

8、身高近七尺,偏瘦,穿着一袭绣绿纹的紫长袍,外罩一件亮绸面的乳白色对襟袄背子。袍脚上翻,塞进腰间的白玉腰带中,脚上穿着白鹿皮靴,方便骑。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着整齐的发髻,套在一个精致的白玉发冠之中,从玉冠两边垂下淡绿色丝质冠带,在下额系着一个流花结。

9、他穿一身惨绿罗衣,头发以竹簪束起,身上一股不同于兰麝的木头的香味。天边晚云渐收,淡天琉璃。惨绿少年的脸如桃杏,姿态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少年瞳仁灵动,水晶珠一样的吸引人。

10、他的皮肤很白,就像绝大部分的南宋文人一样;但因为皮肤白,俊美的五官看起来便份外鲜明,尤其是双唇,几乎像涂了胭脂般红润。但他相貌虽然美,却丝毫没有女气;尤其是那双眼睛,看起来既聪明又骄傲。

11、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

12、细长的眉毛,高挑的鼻梁,尖细的下颚,加上一双明亮得像钻石般的眼眸,时而闪着睥睨万物的神彩,让他看起来像只趾高气扬的波斯猫,优美的粉红色薄唇有些刻薄的上扬,带了点嚣张的味道,所有的五官在他脸上组合成了完美的长相,一身名牌的高级衣服,包裹着纤细却不失阳刚的身子,那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的傲慢模样,在人群中特别显著。

13、一个浑身散发着淡淡冷漠气息的男孩背光而站。他低着头,碎碎的刘海盖下来,遮住了眉目。在日光灯的照耀下,男孩那层次分明的茶褐色头发顶上居然还映着一圈儿很漂亮的亮光。凛冽桀骜的眼神,细细长长的单凤眼,高挺的鼻梁下是两瓣噙着骄傲的薄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左眉骨上那一排小小的闪着彩色光芒的彩虹黑曜石眉钉,和他的眼神一样闪着犀利的光芒。

14、一拢红衣,玄纹云袖,席地而坐,一男子低垂着眼脸,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修长而优美的手指若行云流水般舞弄着琴弦,长长的睫毛在那心型脸上,形成了诱惑的弧度,人随音而动,偶尔抬起的头,让人呼吸一紧,好一张翩若惊鸿的脸!

15、用「美男子」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身高近七尺,偏瘦,穿着一袭绣绿纹的紫长袍,外罩一件亮绸面的乳白色对襟袄背子。袍脚上翻,塞进腰间的白玉腰带中,脚上穿着白鹿皮靴,方便骑马。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着整齐的发髻,套在一个精致的白玉发冠之中,从玉冠两边垂下淡绿色丝质冠带,在下额系着一个流花结。

16、只见那人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描写古代老人的句子

1、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眼睛炯炯有神。

2、她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脸上条条皱文,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

3、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八字胡,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二
《沉醉千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沉醉千年

——简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内容提要】中国是诗国,也是酒国。中国古代诗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书写“酒”、饮“酒”的诗句。“酒”作为一种符号化的文化因素出现在诗词创作中,其本身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哲学观,而且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本文将从普遍到特殊,简要论述中国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隐讳的文人与酒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诗词 酒文化 精神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始终与酒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文人与酒之间,总是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酒及饮酒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承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

一、“酒”意与酒文化

我国在远古时期,酒便已出现。关于酒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而关于“酒”的传说,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之说。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素有以酒代“久”、“有”之内涵,无论是亲朋迎来送往、喜庆宴席,或是家宴、过节,人们都要以酒助兴、举杯畅饮。自然,古典诗词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以“酒”命意的创作方式。

所谓的酒文化就是与酒有关的物质的(含生产技术)、精神的(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总和;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文化功能,也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范畴。而本文讨论的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属于酒的精神文化功能。 也就是说,酒在文人中间,以另一种文雅的方式流传并且影响了古代诗词的发展和自身的传播。它随着文人的嗜酒而走向文坛,因嗜酒的文人而在文化中占领空间,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酒文化。

二、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我国古代诗词艺术精神的实质,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艺术,它所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浪漫脱俗、和谐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醉乡里的境界。古人云:“无酒不成诗”,遍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酒与诗,简直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相依相伴,水乳交融,蔚为大观。由此,衍生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诗酒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和后人享用不尽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诗与酒,共同注解着晋末“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作品和人生。他以酒作为媒介,将酒与人生密切联系起来,把饮酒提高到哲理和艺术的层次。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这样描述自己:“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朋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实他是在这“醉”的境界中,忘却荣辱得失和人生的悲喜。陶渊明所追求的是一种反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忘记世事、超脱现实,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而世事又偏偏难以忘怀,现实更难以超脱,于是只好借助于酒,来使自己获得暂时的解脱。这正是陶渊明痴迷于酒、“期在必醉”的根本原因。

历代文人文化精神的积淀,尤其是陶渊明诗酒结合的生存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陶渊明之后,诗酒结缘的文化心态便在中国文人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酒”以不再只是一种普通的饮料,饮酒不仅是为了解渴过瘾,而是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酒成了文人骚客得以表现风流儒雅风度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中国历史上,诗酒结合的鼎盛时期,当是唐朝。毫不夸张地说,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唐诗几乎有一半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唐诗中有无数名篇,都与酒有关。且不说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翰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劝酒》等一系列咏酒诗,即使那些并非咏酒的许多名诗,也大都是诗人酒后之作。唐代诗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酒伴随他们吟咏诗文,抒唱心曲,酒助诗兴,诗传酒情,为后人留下无数精深华妙、荡气回肠的酒的乐章。

当推李白!他既是“诗仙”,也是“酒仙”。王安石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实际上李白言妇人诗并不多,言酒者却比比皆是,例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李白的饮酒诗酒豪迈洒脱、气势磅礴,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继唐诗以后,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浩瀚银河中,又出现了一颗光芒万丈的新星——宋词。

李清照《声声慢》、《醉花荫》以及脍炙人口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寒外声,沙场秋点兵。”都是酒词精品。

我独钟苏轼!东坡千古绝唱《水调歌头》,历来备受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宋代以后,中国的酒文化进入更加成熟、更加辉煌的时代。元明清传奇小说中对酒的描写各尽其态,淋漓尽致。《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中均有为读者耳熟能详的精彩情节。清代词作甚丰,号称词的“中兴时代”,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数量和艺术水准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的与酒有关的作品为数不少,并不乏上乘之作。清词当以纳兰性德为最,被称为“清朝李后主”。他在悼念亡妻的《浣溪沙》中深情回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想起一个女人能得到一个男人如此用情之专,思慕之深,死亦瞑目了吧?而晚清革命志士、秋瑾的盟友徐自华的《满江红》“把酒痛谈身后事,举杯试问当头月”则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酒之精神

酒的精神是一种道家的哲学观。正如庄周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他宁愿做自由的身处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心驰神往无拘无束和羽化登仙,忘却生死名利宠辱和尘世,这正是酒的精神。酒的精神是情绪的发泄,是抛弃现实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是人在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的极大快感。

古往今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饮酒活动中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诗歌中挥洒着自己情感和志趣,创造了丰富多采、芳香醉人的诗酒文化艺术、她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的一脉,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从古以今的中华儿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美酒几千年不改醇香,中国的古典诗歌世代相传,中国的酒文化万古流芳!

参考书目:《史记》

《李太白诗集》

《说陶渊明》

《宋词大辞典》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三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篇)》

总结篇古代诗歌鉴赏之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的各种题型及答题技巧(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要求: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 答题要求: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句 的艺术手法。

答: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1)把抽象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步骤2)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步骤3)。

三、分析语言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答题要求: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步骤1);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步骤2)。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步骤3)。

四、炼字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或: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

什么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要求:1.解释该字含义(准确,结合诗句);2.结合诗句描述景象(具体,展开联

想);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步骤2);“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步骤2),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步骤3)。

五、一词领全诗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

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答题要求: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

用(形式方面)。

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

虑。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步骤1);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步骤2)。

六、判断观点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七、对比鉴赏型

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

句的对比。

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 答题步骤: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分析,分条做答。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木芙蓉 吕本中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描述了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严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耐寒(1分)拟人(1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八、分析主旨型

 提问方式:

 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

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 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加

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相联系。

 答题要点(步骤):①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 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答: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美景,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步骤1)。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步骤2)。

九、分析句意型

 提问方式: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 答题要点(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

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步骤1)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2)

诗歌专业术语小结

一、语言风格

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二、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抒情可分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

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一些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四、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

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五、篇章结构

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1.怎样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所以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义。

2.怎样鉴赏古诗的语言?

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音韵的流动,练字的技巧,语言的风格等。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四
《古诗文技巧完整》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五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

题型三 表达技巧鉴赏题

——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边练边悟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说说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②③①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 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边练边悟3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答案 B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李白《秋浦歌》) (刘禹锡《途中早发》)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事成咏(借景抒情),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江苏卷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这一点可以以2007、2011年江苏卷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为印证。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 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边练边悟7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①②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解析 这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阮籍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志向高远的艺术形象,那就是奇鸟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两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怀才不遇,没有知音。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己的处境一致的。阮籍曾经多么意气风发地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当权者荒淫腐朽,昏庸无道,在这种局面下,诗人的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正如志向远大、心系苍生的凤凰,本想展翅追求理想,却被秋风摧折了羽翼,只能怆悢心伤——这个凤凰正是阮籍的化身。

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所以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是阮籍“咏怀诗”的优秀篇目。

3.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边练边悟8 (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②③①①②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六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篇七
《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整体鉴赏评价练习》

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整体鉴赏评价练

[综合训练1]

1.(200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阴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尘嚣,实亦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脚襟、情趣。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2009·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①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诗前三联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清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情。最后一联点明作者心下凄然的缘由。“厌听棹歌声”是诗的最后一句,要结合全诗揣摩这句诗的用意。(2)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了解景与情的关系,通过对景与情的解析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9·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注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幅充满辛酸和悲哀的生活画面。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一悲一喜,悲喜交集。总的倾向是“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愧”字,表现了内心的凄凉,因此,题目之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更突出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很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人的风烛残年正类似秋风落叶,从而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答案]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4.(2009·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振,羁旅的孤寂似乎也冲淡了不少。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客心孤回”作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诗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充满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5.(2009·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首先要弄清诗歌的大意,然后针对诗中写月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再联系上下语境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2)诗歌截取几个时间片断,以时间的流逝烘托漂泊天涯之感;又以水上人归暗示自身的漂泊不归;最后以“听不尽”的动作暗示内心的活动,与开头“卧闻”相呼应,完成从无心到有意的心理过程。写羁旅愁思,但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6.(2009·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首联点明水光天色一片睛虚,水面上波纹不起,突出了一个“静”字。颔联写景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小虫游鱼微动,使浮萍绽开,竟映出山影;岸边草丛本一样宁静,不经意间却听到虫儿活动时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写自然之静。颈联写“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结尾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颇为高明。作者绰号叫“张三影”,因善写“影”而得名。本诗写“影”同样精彩。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7.(2009·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①②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③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颔联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鸟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

[答案] 1)抒发了三种感情: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2)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8.(200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臵身于竹阴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故人古代如何描述 描述古代美女的句子 古代服装描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代如何描述沉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代如何描述沉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2438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