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个性的散文

个性的散文

2016-08-25 10:14: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个性的散文(共2篇)个性的散文与个性的文体个性的散文与个人的文体——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张占杰一些评论者在谈到《朝花夕拾》的文体时,认为鲁迅是以杂文家兼诗人的气质创造着()只属于他自己的文体1。具体到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只属于鲁迅自己的那种复杂的情感,不只有对儿时有...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个性的散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个性的散文
个性的散文与个性的文体

个性的散文与个人的文体

——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张占杰

一些评论者在谈到《朝花夕拾》的文体时,认为鲁迅是以杂文家兼诗人的气质创造着

()只属于他自己的文体1。具体到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这篇

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只属于鲁迅自己的那种复杂的情感,不只有对儿时有趣生活的沉醉,也有成年后眷顾过去的沧桑,身处漩涡,又使他情不自禁的斜出一笔,对所憎之人旁敲侧击。写作中,精神放松,游目骋怀,抒情、议论、讽刺,或隐或显,收放自如,构成了此文文体风格上的雍容丰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由成人和儿童的双视角构成的。这两种视角面对所叙述的事情时,专注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从总的方面而言,文章由成人视角引领,以成人的阅历、眼光去咀嚼所叙之事,而在叙述具体内容时,又以儿童的眼光、视野体味,这便构成了成人与儿童心灵上的交响,既使读者沉醉于儿童生活的快乐与单纯,又使读者从成人视角中感受到作者叙述时的那种沧桑、激越、无奈与欣慰等种种复杂的心绪,文章在一种繁富的感受中完成了主题的表达。

文章一开头,就是以成人视角来回顾儿时的乐园,在诸如“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了,连最末一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的语言中,扑面而来的气息是一种怅然若失的伤感,文章末尾,作者对三味书屋留恋之余,感慨道:“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做了店主,而已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即使不了解鲁迅写文章时的个人背景,从前后语言的对比中,也会分明的感到其中的弦外之音,对于“朱文公”“绅士”必定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芥蒂,这种无奈而又略带嘲讽的语气与整篇文章的温馨情调不怎么协调,但正是这种不协调构成了此文所特有的浑厚色调,一个身处漩涡的中年人,根本就无法使自己的生活单纯、透明。再如在叙述了美女蛇的故事之后,他接着说“这故事很是我觉得做人之险。”这不是一个儿童所能说出的话,是经历了人生种种险恶之后的顿悟。可以说,鲁迅是用一个中年人的人生经历观照儿时的生活,总结自己的这几十年,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

儿童叙事视角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叙事视角,这种视角是从儿童当时的感受出发的。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背后是儿童新奇的眼光;在美女蛇故事的叙述中,鲁迅运用引述,以儿童的语气出之,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恐惧中的那份兴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从一扇黑油油的竹门进去,得三间便是书房。”作者不厌其烦的叙述路上的每一个细节,表现的是一个第一次上学的儿童兴奋又有些急切的心理,对“扁”和“鹿”的行礼,在叙述的语气上更多的是一种好玩。以前有些文章说鲁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表现其枯燥,根据是鲁迅叙述的内容,诸如不许乱问问题,课业艰深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而在课堂上做各种小动作,虽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但如果注意到作品的儿童视角之后恐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说,作者以儿童视角叙述时,内容上是以“有趣”为宗旨:他问“怪哉”这虫完全是出于好奇,以为老师也像长妈妈一样可以由着他问问题,被拒绝之后才突然觉得不是这样,并得出一个儿童的既可笑又合理的结论:“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都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自作聪明里又透着一种可爱的幼稚。在沉闷的私塾生活里什么最有趣呢?自然是玩,各种各样的偷偷摸摸的玩,去后花园,折腊梅花,捉了苍蝇为蚂蚁,指甲上做戏,画画,等【个性的散文】

等,不都是玩吗?私塾生活的基本内容——上课,作者只是用了几句话就一笔带过了。

有时候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在文中是叠加在一起的。比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而且是全城中成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了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莲花们!”表面看来是以儿童视角书写的,就内容而言,它表示的是对大人行为的不解,但我们品味出一种无奈中的自我调侃,有着浓重的成年鲁迅的语气,实际上,这是成年鲁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对命运安排的无奈的自嘲。就像是说,该上学了就得上学,碰上严师也没有办法,这是自己左右不了的,一个中年人遇到了无数诸如此类的事情,渐渐的也不会像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时那样义愤填膺,而代之以幽默的自嘲。这里就远远不是一个儿童的心理所能概括的了,就文章所表达的经验与人生态度来说,它是以成年鲁迅的视角为出发点的。

以儿童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以成人的眼光看自己儿童的生活,情感是复杂的,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种视角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二者在文章中相辅相成,单纯与复杂交织,快乐与无奈相随,它有着儿童快乐的体验,也有着成人深沉的思索。我们不能认同后来的种种解读,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将这篇文章简单的认定为一个这样或

()那样的主题2,而没有看到文本中所表达的种种复杂的情感思想,将一个繁富的文本解说

得条分缕析,而失去了原来文本的那种浑厚。之所以如此,是与我们对鲁迅创作时独特的理论语境和现实语境不够了解有关。【个性的散文】

鲁迅在写作这篇作品时,还处在五四散文的理论语境中。郁达夫在总结五四以来散文成就时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是‘个人的发见’,以这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桎梏了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从而形成了现代散文最大

()的特征,“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3 这即

是说,现代散文的精神特质在于它的个人性,人们把散文视为不加雕饰,自然流露作者个人真性情的个人文体,因此,个性的内涵和品位内在的决定着其散文的特色与价值,“散文种境界的大小高低,体性的刚柔奇正,现代气息的浓淡强弱,艺术旨趣的新旧雅俗,无不与作

()者的经验、素养、襟怀、识见诸因素密切相关。”4鲁迅是现代散文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也

是现代散文创作的开拓者,他的《朝花夕拾》是现代散文理论只求的集中体现,又是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当中,, 处处洋溢着这种散文的自由精神。

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又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与心绪中进行的,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厄运。先是同二弟周作人的亲密关系因家事而中止,从他搬出八道湾的那一刻起直至去世,二人行同陌路,长庚启明两相分离,再也没有聚在一起,他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弟弟,还有一位情投意合的战友;再则是因在3.18惨案中声援学生,受到陈西滢等所谓绅士们的攻击,又遭北洋政府的种种刁难,加上其他原因而不得不南下厦门,另谋新差,即使在新地厦门,他也并没有好过多少,生活不便,另一阵营同事的排挤,使他每天除上课之外,便是蜗居在校图书馆上的卧室里读书、写作,夜晚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坟茔中的鬼火,孤独之情油然而生;但重重厄运之中也会有些许幸运降临,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广平闯进他的生活世界,给他寂寞的心灵增加了一些温暖,这也影响了他的写作,在《朝花夕拾》这类写给自己的文字中,我们会隐约的在某些篇什中感到一丝温情。

指出这一点是想提醒我们现在的读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以往评论文章或中学语文教参所展示的那样单纯,我们只有将作品放在鲁迅的生活环境和写作的理论环境中去理解才能对它的深刻内涵部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因为就文章内容来说,鲁迅是贴着自己来写的,在文章中写出此时此刻独特的自己是他的作文宗旨;就文体而言,文章固然有诗意的文字,但也不乏讥讽与自嘲,它将诗与杂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当中有中国传统抒情文章的笔法,也将Eassy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有着清醒的文体意识,他

在创造着一种新的散文文体,即有中国传统的影子,又有西方自由精神的灌入,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对文章内容及其文体产生误读。

注释:【个性的散文】

(1) 参见李德尧《谈〈朝花夕拾〉的文体》,《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 参见人教社02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一课课后练习(一)及相应的中学语

教学参考书。

【个性的散文】

(3)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 汪文顶《现代散文的基本观念与发展历程》,《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集》,上海

远东出版社,2003.4.p5。

作者简介:

张占杰,男,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

学研究。

联系方式:石家庄市长江大道6号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050035)

张占杰 收

电话 13933148970

篇二:个性的散文
散文情感论

散文情感论·序言

林 非

聚敏先生是很善于思考许多问题的散文理论家。他总是紧紧抓住此种文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全部的审美内涵,还时刻都回顾它往昔的历史和前瞻它未来的景象,因此他就能够高层建瓴般地观察与阐述当前许多有关散文创作的课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作品到理论,都写出了不少很具有启迪意义的篇章。

我是在将近二十年前,就认识到了聚敏先生这种敏锐与深沉的理论思维的能力。记得他当时谈论和批评散文创作中间,存在着一种显得很肤浅的“儿童化”的现象,这样就无法深刻地思索和描绘出时代的脉络。这一番警辟的话语,立即使我回忆起李卓吾那篇著名的《童心说》来,我原本是很服膺此种见解的,经过认真的比照之后,终于得出了也并不能够绝对化地强调这一点,而应该进行多元和辨证地考察的结论。这正是聚敏先生给予我的重大的教益。我已经在当时写成的《散文的使命》这篇论文中,详细地叙述了这样的感受。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大散文”的口号,以及“文体净化说”的见解,是在散文理论探讨中间相当具影响的两种看法。聚敏先生针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论,指出它们对于散文创作中充分发挥自由的个性来说,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散文情感论”。以充满真诚的情愫,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和整个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去跟读者进行自由和平等的交流,才有可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创作,而像他所指出的那种普遍存在着的“尚教谕”和“传达型”的文字,就绝对不可能是成功的散文作品。缺乏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却只是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话语,当然就完全丧失了散文艺术的因子。真像法国的一位大雕塑家戏谑的那样,“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上别人的眼镜”(《罗丹艺术论》)。

正因为始终都强调散文创作的情感和个性的问题,这样就使聚敏先生由表及里地抓住了它根本的关键。文学创作本来就应该是个性的充分发扬,和情感的集中表达,尤其是侧重于表现作者内心体验和主观色彩异常强烈的散文创作,自然就更应该保证艺术个性的得到酣畅淋漓的抒发。离开了个性的充分表达,哪里还能够写出感动读者心灵的散文来呢?聚敏先生有不少进行宏观阐述的论文,和更多从微观的视角,评点散文家及其作品的篇章,就都牢牢地掌握着和挥发了这样的审美特征。如果我们的许多散文作家也都能够涵养成这样的禀赋,那么写出的作品肯定就会更上层楼了。

对于有的散文作品缺乏个性的问题,聚敏先生归结为它们的作者,在自己的心灵与意识中间,缺乏一种广阔和深入的生命的体验,这真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他还进一步地去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指出像这样普遍存在着的情况,又有其长久而又深沉的历史和传统的原因。他认为整部中国古代散文史演进的踪迹,就因为是处于专制王朝的严厉统治底下,又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在这样阴霾和僵化的氛围里面,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自然就变成了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像这样沿袭下来的精神传统,至今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间,如果不是自觉地运用现代意识支撑自己思想感情的话,下笔书写起来自然就会涌现出这

【个性的散文】

样的问题了。

文学创作必须要蕴涵着情感,有这样的特征来检验一部中国的文学史,自然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从《尚书·舜典》所说的“诗言志”,和《毛诗小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大序》所说的“吟咏情性”,就都显示出要抒发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以便能够情理交融地生动展开。然而正因为在后来受到专制王朝统治和正统儒家思想严酷钳制的缘故,在表达出来的情理中间,往往就缺乏自由、生动与深邃的个性。聚敏先生举出《岳阳楼记》这篇著名的散文,认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已经成了众人皆知的成语,却并未详尽地展开自己“退亦忧,进亦忧”的内心世界,因此就显得有些缺乏灵动和深入的个性了。对于《岳阳楼记》的思想与艺术的鉴赏来说,自然是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抒己见,但是聚敏先生的看法却很值得引起思索,提醒大家应该从种种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以便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结论。

聚敏先生这种开阔而又深邃地观察和剖析所有问题的做法,就能够在掌握关键与本质的基础之上,获得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从而有力地推动它向前迈进。像他这样努力地进行探索和开拓的工作,实在是应该引起散文界的朋友们充分注意的。

相关热词搜索:孩子的个性的散文 关于个性的散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个性的散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个性的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5811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