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美文,儿童观

美文,儿童观

2016-12-16 09:34: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美文,儿童观(共6篇)小孩子适合阅读的35篇微散文小孩子适合阅读的35篇微散文迎春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花神召集百花,商议谁在什么季节开放。当冰雪还未融化、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大家都在寒冷的梦中发抖时,谁踏着刺骨的冰雪到人间去,向人们预告春天呢?玫瑰、牡丹、芍药、莲花……都默不作声。沉默中,一个小姑娘站出来,轻声说道:“让...

小孩子适合阅读的35篇微散文
美文,儿童观 第一篇

小孩子

适合阅读的

35

篇微散文

迎春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花神召集百花,商议谁在什么季节开放。当冰雪还未融化、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大家都在寒冷的梦中发抖时,谁踏着刺骨的冰雪到人间去,向人们预告春天呢?

玫瑰、牡丹、芍药、莲花……都默不作声。沉默中,一个小姑娘站出来,轻声说道:“让我去,好吗?”她诚恳的目光里含着深切的期待。 花神吃惊地看了看这个娇弱而勇敢的小姑娘:她是那么天真,又那么自信。她穿着鹅黄色的裙子,像一个从没见过生人的小孩子似的,害羞地低着头。花神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去吧!只有你,才属于春天!”她送给小姑娘个美丽的名字----迎春。

迎春花只稍稍打扮了一下,在发辫上插上一朵金黄色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小花,便告别众姐妹,一个人来到人间……

啊,迎春花!迎春花!她来到我们中间时,大地还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春天还在远处的路上,孩子们还在做着堆雪人的梦呢!

可是,迎春花是春天和大地的女儿。她来了,一切都渐渐变得温暖起来,一切都变得湿润起来。小河悄悄解冻了,雪花在天空化为细雨,泥土变得松软了,小草在悄悄返青,所有冬眠的生命开始苏醒……

春天

山茶花在下雪天就开了。雪一化呢,杜鹃花已经在春水里摇着花影。这时候,洱海边的柳树,枝条上的嫩芽,开始还是米粒般的,葵花子般的,没两天,就像小鸟张开了嘴。薄薄的阳光里,有亮着的翅膀飞过,那是燕子,还是柳莺?最性急、最没有耐心的是那些小草,它们在大地妈妈的怀里睡足了觉,一醒来就掀被踢腿往外冒!

啊,春天是山茶花迎来的,是杜鹃花迎来的,是柳条和小草迎来的;还有燕子和柳莺、蜜蜂和蝴蝶,它们的飞翔和歌唱,使春天更热闹了!

兔爷爷老了,每天静静地望着窗外,望着白云,望着山崖。小白兔怕兔爷爷寂寞,每天给兔爷爷的桌上插上一枝鲜花。今天是菊花,明天是杜鹃花,后天是玫瑰花。。。。。。

鲜花陪伴着兔爷爷,一天一天过去啦。春天来了,兔爷爷病了,他在山上走呀走呀,在种着什么。小白兔问:“爷爷,爷爷,您在种什么呀?”兔爷爷说:“在给你种礼物呀,到时候你就知道啦!”

兔爷爷走了,兔妈妈说:“爷爷去了山上很远的地方。”小白兔天天来到山上找爷爷。这一天,她还是没有找到爷爷,却看到了满山的鲜花。 小白兔知道,这是爷爷送给她的礼物。

小白兔知道,这是爷爷的微笑,爷爷在花丛中看着她呢。

鸡冠花

鸡冠花开花了,红红的,扁扁的,跟公鸡头上的鸡冠没啥两样,所以叫它鸡冠花。鸡冠花像只鸡钻在草丛里,却不吃虫子,所以螳螂、蚱蜢、蝴蝶、蜜蜂都喜欢和它交朋友。

一只小公鸡走进草丛,看见鸡冠花,以为是只大公鸡,就喔喔叫着招呼它,约它一起去菜园除虫,鸡冠花不响,小公鸡以为电脑没听见,就走近叫它,才看清楚原来是朵花,不是大公鸡,羞得它连说,认错人了,对不起!说着,飞也似的走了。

大家见小公鸡认错了人,都乐得笑了,蜜蜂嗡嗡叫、螳螂、蚱蜢又是跳又是舞,青草笑弯了腰,当然更乐的是鸡冠花,它笑得鸡冠更火红火红了像喝醉了酒……

在海里种藕吧

大海,比我们村旁的漏池塘,不知大多少倍。

我们村旁的池塘里,种的藕很挤很挤,挤得不得了。要是在海里种上藕,能种许多许多呢。

种下了藕,海里也能开出荷花的。

等藕长成了,在海上收藕,那多好呀,不用木桶装了,用大船装,采莲蓬也是这样的。

嗨,我做了一个没有用的梦呀。

【美文,儿童观】

海里,水是咸的,种不了藕的。

谁想个办法,叫海水不咸,叫海水变甜?

三月茶

山里的凉亭会讲故事。

它说,三月的夜里会有大鲤鱼扑通扑通往山溪里跳,它们要生孩子呢。

翠竹的孩子-----竹笋,也会从地下飞快地钻出来比谁长得高呢。 连柳叶都从柳枝上展开身子在牧笛中跳舞呢。

它还说,会跳舞的还有采茶女孩的手,手在圆鼓鼓的茶树上采嫩嫩的芽尖,像小鸟在跳舞呢。

小女孩的手巧巧的,会采茶。大哥哥的手壮壮的,会炒茶。

炒茶叶不放油不放水,连锅铲也不用,就靠大哥哥的手在热锅里炒,跟金钢手一样呢。

刚炒好的新茶冲上山泉水,老公公说:“请喝茶。”大家都说:“啊,新茶真香。”

凉亭把这样的故事讲了几百年,但每年还是要讲,因为年年三月都会有三月茶的香气从凉亭边飘出来。

我边听故事边乐滋滋喝着茶,嗯!蛮香的,但还是雪碧好喝。外公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三月茶的滋味有多好了。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美文,儿童观 第二篇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鲁迅对儿童形象的描述主要见于他的小说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当中。说起鲁迅的《故乡》、《社戏》,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那充满童趣的水乡少年生活悠然神往,会对一幅幅少年迅哥儿的生活图景陶然迷醉。鲁迅虽没有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但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儿童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鲜活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创造了一系列生机勃勃的儿童形象。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社戏》中的阿发与双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等。

在《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章里也写到了一些各具特点的儿童形象, 如《猫狗鼠》中爱鼠厌猫的“我”,《阿长与山海经》 中厌恶规矩而喜爱淳朴善良的长妈妈的哥儿, 以及《五猖会》中对父亲要背鉴略而心情不悦的小主人公。这些形象经鲁迅之笔, 稍加点染便生动鲜活, 跃然纸上。

【美文,儿童观】

《风筝》 是鲁迅回忆散文集《野草》当中的一篇。其中写到一个和我截然不同的小兄弟,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 他只得

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一种儿童的天性, 爱玩的天性, 鲜明地被描绘出来。在尘封的什物堆中自做风筝的作者, 对童年的游戏多么渴望。

鲁迅借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坚定了他的这一儿童观,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美好

【美文,儿童观】

鲁迅是一位全身心地关注着下层群众命运的作家, 他的小说不仅以严峻的锋芒剖析着下层群众的精神病态, 而且也以热情的笔触展现和赞美下层群众的美好品德。对于儿童的心灵之美, 鲁迅同样是欣赏的。在他的笔下寄托着对儿童性格心理的思考, 他的文字中无不闪耀着儿童心灵的纯洁与向往自由的光芒。

鲁迅先生以阳光的笔触对待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 歌颂了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儿童们。

鲁迅撒播在少年闰土中的童心与童趣是随处可见的: 我日日盼望新年中那种对闰土热切期盼的眼神, 我和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的一见如故, 我和闰土短暂生活的亲密无间, 我和闰土分别时无可奈何地大声哭喊。这些天真烂漫、可掬可捧的童趣, 多么撩拨孩子们的心扉。这些乡村少年敏捷而果断, 淳朴而无私,

善解人意而懂事。

“阿发, 阿发, 这边是你家的, 这边是六一公公家的, 我们偷哪一边呢? ”喜先跳下去了, 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 一面说道,且慢, 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叫别人偷自家的豆, 唯一的理由是我们的大得多, 这是多么纯洁高尚、多么淳朴无私。

《社戏》 中的农村少年淳朴热情, 活泼可爱, 没有沾染上世故的那种无私品格, 婉转写来, 楚楚动人。特别是在《社戏》 的后半篇, 作者更侧重从农村儿童精神世界上去挖掘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可以说《社戏》 是一曲农村孩子的赞歌。鲁迅以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 表现了他们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纯洁无私及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

鲁迅作品中反映童真、童趣的叙事声音非常多。如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 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 这些童真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 更是作家们能分享相通的精神现象鲁迅作品中那些童真童趣的声音, 那些属于孩子时代的行为, 是儿童热爱大自然, 追求新知识,天真、幼稚、欢乐心理的见证。

三、在塑造儿童形象时, 鲁迅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这样

的叙事视角更有一种亲历的味道, 更有一种亲切感。

《故乡》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以后, 母亲提起闰土, 使作品中的我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二十余载的光阴并没有使他的记忆磨灭, 反而勾起了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 少年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了。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 如同和读者对话, 告诉读者他早年的经历, 很能打动读者。当然, 鲁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 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告诉读者他难忘的童年往事。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国民, 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劳动人民不都是中年闰土的复制品吗? 愚昧、麻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他们的人性中缺乏的不正是儿童的生命活力吗?当然, 对于这一点鲁迅并没有绝望, 在《故乡》 的最后, 鲁迅写到了两个儿童的情景: 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 他们还是一起,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鲁迅也依稀看到了些许希望, “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了表达他对这种率真、淳朴、富于生命活力的儿童观的赞赏, 鲁迅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 当然, 鲁迅在描绘儿童形象时, 也有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故乡》 中的少年闰土,他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种哪吒式的小英雄形象是鲁迅所极力赞赏的,他是生命力的象征。鲁迅为了塑造好这一形象, 在作品中三次写到了项带银圈的小英雄, 反复地强调了鲁迅对这一形象的怀念与

赞赏。

四、时间与空间

(一)时间: 成人世界与儿童视角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呐喊》于1921年出版, 此时鲁迅已经快 40岁了, 应该说已到中年。《朝花夕拾》则发表更晚。《朝花夕拾》这样回忆童年生活的美文, 充满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鲁迅文学作品中描写儿童形象的语言都渗透着儿童的特点, 语言符合他们天真烂漫的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少年闰土、阿发等儿童形象的话语中, 我们可以知道, 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 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

1. 外貌描写:童真无价

《故乡》通过闰土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的土气外貌和带有浓重乡土俗语讲述的稀奇的事, 抓住名字、外貌和语言三个方面的特点,刻画了一个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乡村少年, 一个

浑身上下散发出泥土般淳朴芳香的少年闰土。这个少年, 土得质朴, 土得纯洁, 土得可爱, 土得富有魅力。

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
美文,儿童观 第三篇

【摘 要】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深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独特的色彩,这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本文拟通过对中西双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展示中国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的变迁及对中国儿童文学未来的思考。

【关键词】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中国

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深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但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并且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的儿童观有着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一、儿童文学观与历史文化背景

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其儿童观的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复杂。古希腊时杀婴之风盛行,而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随意将其买卖或杀害。基督教认为婴儿带着原罪来到人间,儿童就是缩小了的成人,否认儿童的独立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进步的儿童观,发现了儿童,认为儿童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中国不同这一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一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变幻不定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使他们更加完美,由于在西方神学的统治地位,使得他们更注重德智体美的发展,尤其是体美,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说教和娱乐两种类型的儿童文学共同发展,共存于西方儿童文学之中。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观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制约和成人话语的控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将儿童尤其是男童看做是“防老”的工具。以族权、父权为主的封建宗法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是家族的财产,是父亲的附庸,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没有地位可言。宋明以来日益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提出长者可责幼,幼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完全将儿童的话语权剥夺。这种将儿童看做家国附庸的儿童观也影响着这一历史时期的儿童文学观。无论是《小学》(朱熹)、、《龙文鞭影》(肖汉冲)、《幼学琼林》(程允升)等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还是《千家诗》、《神童诗》之类的诗歌作品,亦或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样的儒家经典,都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从封建的纲理伦常、社会道德出发,试图培养一个明人伦、护纲常的封建士大夫。

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宗教色彩使得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呈现不同的色彩,虽然二者都曾否认儿童的独立人格,但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依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以教育、教化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儿童文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之下,以渗入中国的骨血,难以更改,这或许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维持期独特性的原因。

二、儿童文学观的变迁

19世纪西方出现了四位划时代的儿童文学巨匠:安徒生、马克吐温、科罗迪和林格伦,他们能够拓展和丰富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念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入人心。20世纪初“儿童本位”思潮席卷西方,并由此产生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即是将儿童看做独立的个人,从其独特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出发去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而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其1919年访华期间将儿童处于整个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起点,而且是目的的思想传入中国,影响着发端时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1919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1920年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提出要将“儿童当做儿童”,要将儿童的文学提供给儿童。1924年《小

说月报》开辟儿童文学专栏,一大批作家响应时代号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冰心的《再寄小读者》。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与民族解放、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将残酷的现实与成人的悲哀展示给儿童看。张天翼的《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就尖锐的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丑恶,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缩影,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及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儿童要“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这种儿童观间接要求儿童为社会主义的事业而奋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功利主义儿童观一度盛行,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家教化的工具,艺术形象成为政治附庸,教育的工具,文学色彩根本不复存在,文革时期更是绝对的空白期。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文学也随之焕然一新。“儿童文学教育工具论”逐渐颠覆,儿童文学开始向儿童性和文学性回归。但“重塑民族未来性格”口号的提出表明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之中“教育”的色彩或者说“育人”的使命感仍然如影随形,牢固的存在于各个方面。

三、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

“在儿童文学上有两种方向不同地错误:一是太教育的,即偏于教训;一是太艺术的,即偏于玄美:教育家的主张多属于前者,诗人多属于后者。其实两者都不对,因为他们不承认儿童的世界。”周作人半个世纪之前指出的儿童文学的弊端,在今天依旧存在,“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观中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困扰儿童文学的教育性问题,也出现了多种表现形态,其教育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儿童文学也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娱乐、商业、市场、技术元素的增加使得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外儿童文学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在市场化经济的运作之下带有更多娱乐性、奇幻性、通俗性的外国儿童文学抢占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市场。长久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衡量的标准是所谓的艺术性、文学性。诚然纯文学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质量的高低优劣代表着整个国家儿童文学的水平,但艺术性、文学性在过度娱乐化的今天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文学性与娱乐性如何共存,艺术性与教育性如何统一,如何打破对西方童话的模仿,如何正确对待低龄化写作与网络儿童文学,在良莠不齐的作品中抽取经典,这些才是我们今天应当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的儿童文学正面对着时代、社会、文化的强力挑战,如何创造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之路,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儿童观
美文,儿童观 第四篇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儿童观

一、 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 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历程【美文,儿童观】

1、儿童是“小大人”【美文,儿童观】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审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童体内的各种毒素,是儿童犯罪的根源,容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而严酷的纪律则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这种行为,可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

应该的。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每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而不能强迫是儿去学习。儿童的成熟过程至少和儿童的经验一样重要。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美文,儿童观】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8、儿童就是“人”、“儿童”

持有这种观点的认为,儿童首先就是一个“人”,其次它才是一个“儿童”。我们不可以过多地夸大“儿童”的作用,把儿童放到一个之高的高度,也不可忽视儿童的一些根本特性。

三、 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和一切基本权利;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他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4、不同性别的儿童应受到平等待遇;

5、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儿童还具有行文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人应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不应将成人文化无条件的强加儿童学习。

6、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启示;承认应当向儿童学习。

7、每位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的发展, 而且还在于儿童的欢乐和幸福。

8、儿童有权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智能。

儿童观现代化的途径

1、对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作进一步的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梳理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2、站在时代制高点上观照各种文化中的儿童观,以便洋为中用;(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参照不同文化的儿童观;)

3、加强国际合作,在法律上保障儿童的权利;(在法律上保障儿童的权利;)

4、作好宣传普及工作,使现代化的儿童观深入人心。(作好宣传工作,使现代儿童观深入人心。)

第二节 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

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儿童权利的发展)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迫使其卖淫等。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儿童的权利得到了扩大和加强,并把儿童主体的作用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

1979年联合国发起了”国际儿童年“,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提出的儿童权利的基本思想。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它是第一个强调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首次把国际社会保护儿童权利的思想转变成了各国政府的诺言,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责,开始进入政府的职责和行为范畴,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90年代新的儿童观,确认在儿童问题上的进步应成为国家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二、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

1990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1991年我国签署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1991年第7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有关条款对幼儿的保护做了专门的规定。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

1995年3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幼儿园的保育规范、卫生保健规范和幼儿保护规范。

1996年颁布实施的规章《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有相关的条款。

2001年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对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

一、 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1、遗传决定论

? 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 代表人物:柏拉图(先天理念说)、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

? 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 代表人物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洛克:“白板说”。华生:“教育万能论”

3、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儿童的发展。事实上,遗传和环境始终交织在一起,二者不可分离。儿童的任何发展都有二者的作用,都有两种成分的参与。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1、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

中国当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美文,儿童观 第五篇

一、“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的性质与意义诠释中的儿童观

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观与儿童观之间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国的儿童文学观与儿童观因为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呈现特殊的发展性状。近代中国“西风东渐”,开始吸纳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发端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直接肇始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潮流,将“本位的儿童文学”作为了起点。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访问中国,带来了“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教育思想,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中国小学教育界及儿童文学领域,周作人、郑振铎等就明确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以儿童本位的,儿童所喜爱所能看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儿童本位主义的儿童文学观包含对封建主义儿童观教育观的反叛与否定,在现代儿童文学诞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左翼社会思潮的牵引下,中国儿童文学跟随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转向了“现实主义”和“教育主义”方向。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以政治思想及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的”儿童文学观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由鲁兵1962年提出,20年后的1982年,鲁兵仍以这一表述作为书名出版了专著,并在卷首篇中开宗明义地论述了童文学作为教育工具的实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转变,儿童文学界已有了向文学主体回归的讨论,儿童文学被定义为“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注重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及其文学属性的同时,曹文轩等作家致力于倡导儿童文学“塑造民族未来性格”责任与使命,可以说是在更高的意义上诠释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进入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开始逐步呈现出教育与娱乐、文学与文化、艺术与技术、商业与产业的多元发展格局,而儿童文学要“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仍然是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观念,“教育”仍然牢固地植入儿童文学包括创作、研究、推广、应用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纵观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历史变迁,与西方儿童文学20世纪中期逐渐弱化教育与训导目的总体趋向不同,‘教育’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观的中心构成与影响因子,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基本而核心的元素。“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性质、地位与意义上的主导,与儿童文学题材主题的紧密结合,对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形式的潜在制约,贯穿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现实,未来还会存续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观中的这种绝对“权重”,与中国数千年传统中“教育的”儿童观息息相关,也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学教化传统相呼应。在“儿童需要被教育”的前提下,为儿童专门创作的儿童文学当然应该具有教育性,儿童文学工作者关注的只是“教育什么”和“怎样教育”,比如是“道德教育”“情感和心理教育”还是“审美教育”,以及如何让儿童文学的教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欣赏趣味”、“寓教于乐”等。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儿童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视阈的打开与交叉互动,国外的儿童文学界已然认识到,以人类童年期重新定义的儿童已不再被简单置于接受教育的地位,伴随对儿童与成人各自独立、彼此平等概念的更为深广的理解与阐释,现在的作家们已经“从长期的探索和错误中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创作“有待儿童的任意选择”,“其内容和结构应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者“应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与世界同步接轨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受此启发也开始深入探讨赋予儿童文学教育内涵的必要性、程度与效能。或者我们终将认识到,儿童文学应该首先从性质与意义上回归文学本体,儿童文学不必把教育儿童当作首要的责任与义务,而应更多承担陪伴儿童成长、慰藉儿童心灵的使命。只有更多地卸下了那些道德、思想、人生观意义的教育负载,儿童文学最有价值的游戏精神和想象力才有可能获得更大能量的释放,作家创作才有可能赢得追求独立个性、创造性与诤

性的更大空间,中国儿童文学也才能真正成为反映记录我们时代我们民族儿童体验与童年印象的精神产品。

二、“童心说”与“童年的消逝”:关于儿童和童年的想象与现实

中国明代学者李贽著有《童心说》,认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认定“有闻见从耳目而入”、“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这一中国古代的儿童观,表达了对童心形而上的、唯心的崇拜。童心崇拜其实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有的观念和思想,根深蒂固地留存于我们人类社会心理层面及世代沿袭的文化基因中。可任何时代的儿童观,不仅带有传承而来的集体无意识,还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20世纪80年代初版的《童年的消逝》指出,“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在迅速模糊”,“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他认为在电视等电子媒介影响下,当代“童的价值和风格以及成人的价值和风格往往融合为一体”,“多数人已不理解、也不想要传统的、理想化的儿童模式,因为他们的经历或想象力并不支持这样的模式”。这一学说提示我们,在文明发生异化、“童年消逝”的当下,许多传统的童年意象和观念,已不再具有普遍性或真实性。正是在“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的“痛心和尴尬”中,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及文化研究者们亦不得不承认,那些关于儿童和童年的既往认知,那些植根于人们内心的童年印象,那些被视为成熟典范的童年创作艺术形态与模式,很多已不切合现今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即使儿童文学要坚守和捍卫童年,我们也要认识到所有关于童年的既有定见与过往经验,如果是主观的、虚幻的,很可能会限制和干扰我们对当下儿童现实的深入发现和表达,让作家的创作不能切近当代儿童生活的矛盾复杂、多元化及丰富个性。 人类的童年期涵盖着0-18岁年龄跨度,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变化、时刻受到环境刺激和影响的过程。我们一直遵循着的——在“儿童读者特殊性”的名义下一儿童文学的思想、艺术、美学标准,儿童文学的内容、题材、表现方法、审美趣味,包括儿童阅读与接受方面的看法和体认,很可能是经验主义、泛化和固化的,并不直接、准确、深刻地针对和联系着各个儿童年龄阶段,由此生成的儿童文学基本法则也难免失之于宽泛和笼统。比如我们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大都倾向于接受和认定:“少年儿童具有天真纯洁的内心世界和向善的品格,明确而积极的思想主题对孩子更具有教育意义和感召力”;“儿童文学是给予儿童快乐的文学,叙述、描写要富有儿童情趣”;“儿童偏爱结构完整、脉络清楚的故事,儿童诗歌也最好有点情节”;“幻想文学比写实文学更契合儿童的兴趣和心理需要”;“表现社会阴暗面的题材、晦涩隐晦的主题、悲剧性人物命运不适合儿童欣赏”;“喜剧化人物、卡通造型、明丽的色彩风格更能得到儿童的喜爱”等等。这些儿童文学观念反映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评论中,也显现在我们儿童文学众多作品的创作中,更成为了儿童文学的指导性原则。相应的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似不擅长于写实性地表现死亡、性、国家政治、社会阶级、人性罪恶等领域,对儿童关注的复杂社会及成人关系,对儿童外在和内在的矛盾纠葛,对儿童遭遇的困顿与误解,对他们焦虑、无助、不安、恐惧、压抑等情绪的刻画与表达也较为肤浅。就最近10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来看,部分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引领的“都市化”“娱乐化”“时尚化”渐进地成为了流行方向与趋势,中国广大乡村儿童的生存状况、城市儿童的情感缺失与精神压力、社会转型期复杂错乱的文化教育环境及家庭关系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留守失学及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边缘化生活现实,还有包括青春性心理、校园暴力、家庭虐待、犯罪、吸毒、自杀、网络成瘾等在内的青少年成长敏感问题,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显然缺乏深切的关注与深刻的表现,与此相联系,部分发表、出版甚至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招致了少年儿童读者“不真实”“没意思”“太幼稚”的反应与批评。 “童年消逝”与“童年异化”是当今时代与社会的现实。是我们无可回避、不能忽略的客观存在,即便我们拒斥其对我们内心童年情结的瓦解、冲击、破坏,一如既往地坚持对“童心”“童真”的守望与信念,我们也需要真实面对、重新审视今天的儿童与今日的童年。中国

的儿童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当前确实有深刻思考和全面检视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的紧迫的必要,我们要通过关注那些与儿童、儿童文化相关的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现今的时代、社会及文化环境的整体观察,对我们过往的儿童概念和童年观念进行认真梳理和甄别,着意辨证那些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逐渐“消逝”和正在“生成”的童年征象,逐一探讨其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意义,我们要辨别出那些与童年本质相关的儿童精神表征,让我们的儿童文学语境中的儿童观,更具有当代特征、更切近客观真实、更具有开放性,更符合儿童的状态和他们自己的体会、理解与愿望。

三、“成人化”与“儿童化”:儿童文学创作的立场、角度与方式

是否“为儿童”、怎样“表现儿童”、是否“适合儿童”一直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主要衡量标准。我们一般将儿童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缺乏对儿童读者的适应性和吸引力的状态称为“成人化”,而将“以儿童的眼睛看、以儿童的耳朵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等贴近儿童的姿态与路径称为“儿童化”,我们认为儿童文学由成人创作的格局决定了成人作者通常需要通过“儿童化”让作品更适合儿童欣赏,并尽量避免带有“成人化”弊端。可是,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世界儿童文学的内涵、外延及概念理解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儿童文学作者、读者及阅读现实也随之改变,在此背景下,联系儿童文学中的“成人”与“儿童”角度与身份,所谓儿童文学“成人化”与“儿童化”有许多需要认真辨析的层面。

过去带贬义或批评意味的“成人化”主要是指将某个成人思想意念以抽象、机械、生硬的表现方式强加给儿童,是指代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种不圆熟、有缺陷的形态,一种对成人和儿童都缺乏吸引力的作品状态。“成人化”无关于“写成人”还是“写儿童”,无关于“成人写”还是“儿童写”——我们想必也见过儿童写作或创作中的“成人化”,而主要关乎于作者观察表现生活的角度与方式是否能被儿童理解与接受,是否能与儿童读者达成理解、领会和共鸣。即使是严肃的成人话题与成人生活,只要具有儿童的立场与态度,有贴近儿童的视角,也可能被儿童很好地感知。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历史和事实证明,一些没有设定给儿童读者的作品,因为作者对童心、童真、童趣的热爱和充分表达而天然具备了“儿童化”的特征,反而是一些本为儿童读者的创作因欠缺“儿童化”功力而流于粗略的“成人化”。“成人化”如果主要是艺术表现水平范畴的问题,就不应作为儿童文学的标识以屏蔽成人社会、切割儿童与成人生活。不应作为评判作品属性、衡量其是否合适儿童欣赏的标准或尺度,进而成为儿童文学题材、内容、主题及表现方法等方面的限制。

20世纪中期后的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倾向于不再将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截然分开,强调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力,却并不局限于儿童的生活或仅仅表现面向儿童的内容。比如在图画书领域,众多的西方当代作品会选择严肃认真地为儿童表现死亡、种族歧视、战争罪恶,表现社会与历史中残酷的事实与真相,表达人性的善与恶、矛盾与复杂。美国康乃狄格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凯萨琳·卡普肖·史密斯在其《儿童图片文本中的民权远动》一文中,曾举例美国作家沃尔特·迪恩·迈尔斯的《又一道有待跨越的河》、卡罗尔·波士顿·威德福的《伯明翰,1963》以及诺曼。洛克威尔的《与我们所有人相伴的难题》等作品,说明了多元文化理念下的美国儿童文学如何通过图像叙事,向孩子直观呈现充满血腥与恐怖的杀戮场景,以“实现‘真相’的隐性诉求”,凸显“文化童真的幻灭”,并特别指出洛克威尔如何有意将“种族融合运动的复杂性与暴力性放置在一个甜美可人的小孩身上”,威德福的作品如何在孩子无法实现的愿望中结束作品,让儿童读者“钹置于信仰破碎和生命陨落的伤痛之中”。2012年6月中国青岛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上美国学者列举的众多作品,其题材与主题在我们看来都相当的“成人”,或者是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与“成人”作为预设读者的界线与区分,或者就是他们设定与理解的标准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似乎一直都特别强调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读者特殊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此对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加以引导与限定。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除了特殊年龄段的婴幼儿文学,其少年儿童文学内容及表现上都趋于

“成人化”。这其中有“童年消逝”、“儿童成人化”的时代环境作用,也有对儿童和童年整体而宏观的认识角度,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毕竟是叠合、关联、交互影响着的,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童心是人性的基本构成,儿童始终处在长大成人的社会化进程中。 上世纪80年代班马等作家曾特别讨论过“儿童反儿童化”趋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儿童读者是在不断成长中的读者,少年儿童对成人世界有着本能的向往、有着方向上的趋进。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儿童化”程度与效果也有辩证的必要。对儿童读者而言,过度摹拟儿童幼稚情态的儿童文学,未必能让他们感到特别的兴致,“低幼化”并不是实现“儿童化”的捷径,过于渲染儿童的无知与蒙昧,是对儿童天真的曲解,是对儿童的轻视、对儿童情感愿望的漠视。“蹲下来”写作在成人有是否能真正“蹲下”的困顿,在儿童则更有需不需要成人“蹲下来”的问题。作家创作如果执着于“儿童化”的方向,过于偏好表现儿童幼稚情态或情趣,又缺乏必要的审美提炼与提升,很容易会陷入手法和表现上的狭窄、单薄与浅近,降低其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减损其阅读欣赏的价值。

“成人化”与“儿童化”实际上也内在关联着儿童文学是“为成人”还是“为儿童”。无论是整体来看还是就具体篇目而言,儿童文学都是既给儿童也给成人包括成人作家自己的。人类创作儿童文学给予儿童,陪伴促进儿童的成长;人类创作儿童文学给予自己,怀想和记录童年。安徒生童话题名“说给孩子们的故事”,但他明确指认他的童话“要写给小孩看,又要写给大人看”,认为‘小孩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以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安徒生童话因此而包含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生命、死亡、梦想、爱:美、理解、同情、勇气、奋斗、希望、欢乐、痛苦、悲悯??这些无疑是我们所有成人和孩子所应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属于人类生存历史和现实中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思想成果,安徒生对人类本性的描写,足以唤起人们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超越儿童与成人文学的界限,达到哲学与人类文化的高度。儿童文学在这个意义上为成人和儿童共有,是理想而自然的状态。或者通过表现孩子、表现童年与童真,能打动成人,给成人以美好的体验与感受,给成人以启迪与教益,同样是儿童文学的使命与价值之所在。

当代儿童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就是它已经具有足够吸引成人读者阅读的表现力和水准,发展到成年人也可以尽情欣赏的程度。儿童文学在诞生之初力求以特定内容和艺术表现独立区别于成人文学,现在已逐渐融入成人文学成为整个人类文学的组成部分,即使幼儿文学(包括文学基础上创作的图画书),也有了兼容成人读者的层次和张力。卓越的儿童文学,是具有思想文化及审美意蕴的艺术品,是给成长中儿童、给未来的文学作品,需要经得起儿童成人后的回望,要能感动现在的儿童,还要让他们留存于心、在成长中持续收获一份长久的感动。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证明,不能感动成人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未必可以期待其能感动儿童,而真正能感动了儿童的作品,则必然能感动成人,至少感动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所有的成年人都是曾经的孩子。

我们要在关注儿童现实的基础上,从先进的儿童观出发,检视中国既有的儿童文学观,深切洞察儿童与成人、童心与人性、童年与人生的本质关联,进一步确立并提升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标准、文化价值和美学品质,让儿童文学拥有和成人文学同样的书写人类生命体验、记录时代社会的深度、高度和力度,赋予中国儿童文学新的当代品格和风貌,实现与世界儿童文学交融互动,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2015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
美文,儿童观 第六篇

第1篇: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

一、本期教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期以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细则为主线,加强教研工作管理和幼儿园德育教材开发,营造一个积极读书的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参加学校的说课比赛、教学论文评选、读书活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征选等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幼儿园开展了青年教师献课活动,家长开放活动,全面提升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

二、教研工作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

本期引领教研组用三次教研活动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幼儿教育学》中创造游戏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创造游戏的特点、教育作用以及指导方法。

(二)、抓好常规工作

1、每位教师认真设计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

2、每周认真开展星期五13:10开展教研活动;各班每周更换家园窗,每星期一八点以前上墙。

3、每月环境创设检查一次:创设有特色幼儿教育环境,本期探讨了怎样创设科学、合理、美化幼儿园环境的方法,并制定出环境创设的评选标准,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各班班长进行检查评比。

4、全园教师献课活动17节;外出观摩学习13人次,参加校级说课比赛1次。

5、本期按照学校的新规定,每周教研组长和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每周听两节教学活动,其他教师每周必须听一节教学活动,并且每周五在郭逊老师那里登记在园长处签字盖章。

6、每周、每位教师撰写200字的教学反思,每月撰写500字的教学反思。

7、节日活动:开展了我爱祖国和喜迎新年的庆祝活动。

(三)、家园互动

1、今年在小班搞试点:为家长开放班级博客,深的家长的好评。

2、为家长提供教学观摩活动16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情况。

3、新年到来之际,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亲子游戏,观看孩子们的文艺表演,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

(四)、特色园区:创建学习型的教师团队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素质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创建学习型团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立书香校园,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期教研组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

1、在办公室创设了读书吧。在教师办公室里创设读书环境——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杂志,供教师阅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取新的教育信息和先进的育人经验,拓展教师视野。

2、“走进名著”的读书活动。认真阅读学校每年提供的书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每年教师自觉阅读1—2本名著,扩展读书的范围。

3、好文章大家读。在教师办公室的墙上创设“好书大家读”的张贴栏,由园务领导和教师日常学习中,读到的好文章,推荐张贴在“好书推荐”栏里。

4、读书交流活动。每两月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体会、经典段落名句等张贴在“读书网”的栏目中。

(五)科研工作

1、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和实施策略。

2、积极参与区级独立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工作,全园教师在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中认真落实验证幼儿园板块的教材开发情况。

(六)获奖情况

1、2015年暑假论文评选活动中,吕正兰获一定奖;刘卫获二等奖;贾本芳、殷娜获三等奖;袁凤梅、聂凤、刘敏获纪念奖。

2、刘卫在第二届校级说课比赛中《我喜欢的秋天》获二等奖。

三、教研工作成绩原因分析

本期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目的性增强了,主要在于教师们共探讨环境创设的意义、方法和评选的标准(

四、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本期开展的读书活动中,虽然老师在积极的响应,都在读,也在鞋,但是写心得体会得不多,写读书摘要的很多。其实老师在交流的时候也说了很多心得体会,但大多数老师却不愿把它形成文字,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现在能说了,在写作方面还要加强。

2、另外在开展每周必须听推门课的活动中,发现有的年轻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模式都未掌握好。

3、幼儿园重活动、轻游戏的情况较为严重,有的年轻教师组织创造性游戏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

第2篇:博爱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

博爱幼儿园教研工作的丰富多彩,教学工作非常突出,受到园领导和幼儿家长的好评,为年轻教师起到了以点带面,促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的表率作用,中国大学网范文之工作总结:博爱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学期末,组织教师开展以科学活动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检验教师落实专题计划的实施情况,幼儿通过一学期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了解幼儿对科学概念、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每个班级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们让幼儿学会做科学试验来总结科学概念、自然现象等方面的信息记录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记录表的教育形式提升幼儿的科学概念,增强幼儿的探究能力,工作总结《博爱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一学期来,教师通过每月沙龙研讨学习活动,我们发现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水平有所提高,我园年轻教师徐萍、姜雨、姜翠云、王晓在教学工作上勤勤恳恳、做到不懂就问、虚心向老师教师学习,她们在教学能力上进步很快。姜雨教师、姜翠云两个教师是我园的老教师,她们从事中班和托班的班主任工作,她认真负责抓好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工作以身作则,不计较个人得失,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姜雨教师在一个教师生病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生病教师的教学工作,姜翠云教师提高了班级幼儿入园率、降低了幼儿的发病率,她们积极带领组员,出色地完成了班级的学期工作,受到了幼儿家长的好评。这学期,我们在大班和中一班开设了tuō fú幼儿英语的教育内容,聘请了英语专业的教师徐萍、王晓希两位教师,她们在班级创设了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定期派送教师参加职教中心的培训,我们还邀请英语专业的专职教师来我园观摩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共同研讨英语教材教法,年轻教师通过教材培训和专家教师的指导,她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一学期来孩子们喜欢英语教学形式、教育内容,幼儿掌握了日常生活英语和简单

的英语对话与教师的工作分不开的,园本培训活动开启了英语教学特色的一扇大门,有利益我们不断吸收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更好地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第3篇: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范文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理念

我园师资处于非常薄弱的状况,因而时常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许多困惑,反映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缺乏,特别是思想观念转变与实践、行动的脱节,缺乏实践的总结研讨,往往使教学停止不前或前进步子太慢。本学期,《快乐与发展》教材的颁布,使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学期根据幼儿园实际存在情况,我园加强了教研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学习活动,重点加大学习新教材和实施新教材力度,改变教研学习方式,每两周进行一次《纲要》的学习和研讨,边学边研,从中领会《纲要》精神,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其次,采用参与试学习形式,共同理解细读教材,共同备课,使教师了解教材的不同设计,展示个人的不同风采。另外我们还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案例中不同的设计方法,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展现,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使方案活动设计更完整,案例剖析更直观、更形象,也更适应我园师资队伍薄弱的学习环境。这学期,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的内容,在对新教材进行解读实施的基础上,又邀请了教研室的专家进行讲课,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新教材,实施新教材。通过多形式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们已明确自己陈旧观念、自身素质正是主宰着自己的行为障碍,只有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当然,通过学习,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乐意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使我们在学习中以问题线索,解决当前问题,使教师形成一种边寻边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同伴中解决问题的疑点,从而不断的提升新理念,更好地实践新教材。

二、继续注重实践尝试逐步适应改革的发展

由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很大灵活性、选择性、。因此,光靠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教师们统一的理解和领会,而目前在实践新教材中,又有许多困难。(如:内容的选择编排,生成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师本身的素质等)因此,一日活动除了给予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外,重点还是让她们进行实践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另外,加强集体交流,班组交流时间,尝试过程中谁有新的、好的经验及时传递给其他教师。比如:观察记录方法、、个案分析、随笔等,都可以挂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在尝试课程中,不断地去领会《纲要》的精神。通过实践操作体会,本学期教师们对幼儿园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活动中主动参与性较好,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能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教师的主题教育活动“手套”、“秋天的水果”等,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活动以游戏为主,动静交替,活动环节很自然,且整合内容很贴切,活动中充分关注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孩子探索欲望较高。虽说问题存在还很多,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尝试,教研的氛围会越来越浓。

三、加强反思学习深化专题研究

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采取小组式研讨,使研讨活动更灵活性、操作性。因为,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需要,编制教材内容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教材,在研讨中,每人根据自己的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反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切入口。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整合学习,使老师从点点滴滴中树立整合的思想,又从研讨中总结经验,列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商讨问题存在情况,寻找资料解决问题。比如:主题活动中,各部分内容整合生存的整合活动中运用手段形式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整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实施研讨,实践体会,每次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分享,交流之余,又不断地反思学习,总结提炼。改变以往单纯指导为对话研讨。另外,有通过本学期对孩子的个案记录,寻找个性化发展,即发展教师观察记录能力,又为整合全面性提供帮助。

反思性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反思经验,特别是专题研究,更需要去反思、总结。本学期为深化专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幼儿园又根据自己园情,在实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每班都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全体教师都积极参活动方案设计,使专题研究深化完善,从而更推动教改的发展。小班以电化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习惯的养成发展,中班以美工区为引领,关注孩子动手动脑的发展,大班以艺术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最后以专题总结的形式进行了交流,使整合的思想通领教改的发展。

四、利用家长资源推动保教活动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注重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促进幼儿自身的修养,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指导家长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积累生活经验。如:开展主题活动《小兔子衣服》、《有趣的萝卜》时,我们利用家长资源,搜集农村自然资源,一些有代表性的豆类、谷类、蔬菜、水果等都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大大的丰富了孩子的操作材料。家长的参与,扩大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研究的渠道,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总而言之,面临幼儿教育的重大转折,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反思,学会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的有创新出现。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范文二

一、本期教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期以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细则为主线,加强教研工作管理和幼儿园德育教材开发,营造一个积极读书的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参加学校的说课比赛、教学论文评选、读书活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征选等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幼儿园开展了青年教师献课活动,家长开放活动,全面提升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

二、教研工作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

本期引领教研组用三次教研活动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幼儿教育学》中创造游戏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创造游戏的特点、教育作用以及指导方法。

(二)、抓好常规工作

1、每位教师认真设计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

2、每周认真开展星期五13:10开展教研活动;各班每周更换家园窗,每星期一八点以前上墙。

3、每月环境创设检查一次:创设有特色幼儿教育环境,本期探讨了怎样创设科学、合理、美化幼儿园环境的方法,并制定出环境创设的评选标准,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各班班长进行检查评比。

4、全园教师献课活动17节;外出观摩学习13人次,参加校级说课比赛1次。

5、本期按照学校的新规定,每周教研组长和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每周听两节教学活动,其他教师每周必须听一节教学活动,并且每周五在郭逊老师那里登记在园长处签字盖章。

6、每周、每位教师撰写200字的教学反思,每月撰写500字的教学反思。

7、节日活动:开展了我爱祖国和喜迎新年的庆祝活动。

(三)、家园互动

1、今年在小班搞试点:为家长开放班级博客,深的家长的好评。

2、为家长提供教学观摩活动16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情况。

3、新年到来之际,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亲子游戏,观看孩子们的文艺表演,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

(四)、特色园区:创建学习型的教师团队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素质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创建学习型团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立书香校园,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期教研组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

1、在办公室创设了读书吧。在教师办公室里创设读书环境——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杂志,供教师阅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取新的教育信息和先进的育人经验,拓展教师视野。

2、“走进名著”的读书活动。认真阅读学校每年提供的书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每年教师自觉阅读1—2本名著,扩展读书的范围。

3、好文章大家读。在教师办公室的墙上创设“好书大家读”的张贴栏,由园务领导和教师日常学习中,读到的好文章。

第4篇: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

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参加学校的说课比赛、教学论文评选、读书活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征选等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幼儿园开展了青年教师献课活动,家长开放活动,全面提升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

1、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和实施策略。

2、积极参与区级独立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工作,全园教师在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中认真落实验证幼儿园板块的教材开发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范文三

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不断向我们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在改革与竞争中探寻,在学习与反思中实践。一学年来,我们视课改为发展契机,积极营造自我追求,自我加压的环境,不懈努力,全园上下积极地投身于课改的实践,以课改为契机,推进幼儿园自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师资建设――与课改同步。

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保教质量是幼教工作的生命线,而提高保教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师整体素质、理念的更新直接关系到保教质量的水平。本学期我们根据本园实际,开展了一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坚持外学习内研究(培训)批判地吸收外地先进幼儿园的教学经验,结合本园的实际,加强研究,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1、抓好政治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俗话说: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园十分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师德征文比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们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义务献血。

2、抓好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把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一年来,我们通过集体教研、集体培训等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研究、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多次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回园后进行业务讲座,使教师们互相学习,领悟课改精神,在学习中真正理会《新纲要》的实质,树立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方法去组织活动和正确的评价每一位幼儿发展。

3、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文化业务素养。

优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保教质量的的关键,我园将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第一,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俗话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为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文化基础。我们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第二走出去,带进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从中吸取养分,学习他人经验。第三,给年轻教师压担子。提供舞台让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提供机会让她们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教学活动、竞赛,使她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历锤炼,迅速成长。第四,拓宽教师的视野,学会深层次的思考。幼儿园多次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听讲座,以此来增强教师对幼教信息的把握,启迪教学灵感。

由于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一学年来,我园教师先后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蔡微微老师参加南安市幼儿园语言活动评选获一等奖,陈巧芬老师参加

南安市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竞赛获二等奖,在学区举行的师德征文比赛中我园教师也分获一、二等奖,有多篇论文被收入《官桥学区论文选》等。

二、保教工作——重质量,求特色。

幼儿园保教质量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我园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育重点,以情感体验为根本,使幼儿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会交往、会竞争”的一代新人。

1、优化一日活动。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以现代化的儿童为出发点。现代儿童有其优秀的一面,他们健康、活泼、聪明、大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自私、娇气、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在一日活动中,我们怎样看待幼儿?如何进行正确的师幼互动?如何创设物质、精神环境,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使幼儿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对幼儿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重视和研究的。为此,我园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既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又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认真制定各类计划又能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既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又注重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既关注教学的结果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为本,通过日常活动渗透情感教育,优化一日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教育活动,室内外游戏活动等加强管理,根据幼儿的年龄,依据《纲要》中各领域的教学目标,扎实落实保教常规,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丰富保教内涵。园领导加强指导,深入班级听随堂课,抽查半日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活动:如环境布置评比、早操评比、班级常规评比、班级卫生评比,通过评比增强保教人员的竞争意识,同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2、优化环境。

环境不仅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更是萌发创新思维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在积极完善设备设施的同时,还努力营造优美

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使师生身心得到愉悦,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我们还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园所的走廊、活动室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里,都由幼儿参与设计并自制的作品,幼儿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身心发展的体验。活动室设置的阅读角、气象角、音乐角、科学角、小舞台、美工角、娃娃家等,让幼儿的日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除了创设优美的物质环境以外,我们还十分中建构健康、平等、和谐的师幼环境,要求教师爱护、尊重、赏识每一个孩子,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积极鼓励孩子,努力使他们成为自信、活泼、健康、快乐的孩子。

三、教研工作——求实创新。

走“科研兴园”之路,向科研要质量,是提高办园水平的必然选择。教科研工作是一所幼儿园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灵魂。“科教促教、科研兴园”是幼教发展的新理念。因此,一直以来我园极为重视教研工作。

一、建立健全教科研机构及制度。

以教研为先导,本学期我们在原有的教研机构制度上成立了课改领导组、园本课程组、课题组,对幼儿园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监督。

二、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坚持每周六的教研观摩,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供一次观摩现场,全园参与研讨。每位教师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人,相信每位教师都有独特的见解,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交流见解的机会,个性问题以段为研讨小组进行。共性问题全园集体研讨进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圆满的完成了市级、学区级的各项教学观摩任务。我园教师组织的《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草地上的空罐头》、《排序》、《瓶盖印画》、《森林里的故事》等活动,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同行姐妹的好评,为我园变异中赢得了声誉。

三、一手抓课题,一手抓特色。

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和指导是我园确立的课题。幼儿早期阅读是一个新的课题。面对一个知识日新月异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开学初,课题组带领老师学习《纲要》,把握《纲要》中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的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幼儿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的精神实质,让老师了解早期阅读不等同于读书写字。之后,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研讨教材,把握知识点和最近发展区与其关系(

英语特色活动的开展也是我园极为重视的。各班教师认真配合英语教师的教学,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双语教育要求,讲究策略,灵活渗透双语。学期末还向家长开放英语教学观摩活动,向家长汇报我园英语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在观摩活动中,

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学习用英语表达和思考,能够简单的英汉互译,师生交流融洽,得到广大家长认可。

四、幼儿活动——体现素质教育。

1、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外出活动,拓宽视野,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体验丰富的感情历程。

如:春游带幼儿参观《南丰针织厂》,既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又让幼儿体验工人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及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班小朋友还参观了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为他们以后进入小学能更快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2、组织丰富多采的节日活动和竞赛活动。

表演节目、布置环境,真真切切地让每个幼儿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这无疑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同时各种竞赛活动的开展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本学年开展的节日活动有以园开展的元旦亲子活动,庆“六。一”文汇演,以段开展的庆三八“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的竞赛活动有全园性的幼儿绘画比赛、幼儿卡拉OK比赛,以段开展的竞赛有:大段跳绳、投篮竞赛,中段拍球、摇呼啦圈竞赛,小段自理、接力比赛。其中还开办元旦和六一画展,家长反映良好。

3、努力在一日活动中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切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一切”,积极营建平等、宽松、和谐的师幼关系,为创新教育奠定了基础。教师们改变了“一言堂”的旧模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多说,在教学活动中还提供丰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创新。


美文,儿童观相关热词搜索:儿童美文欣赏 儿童美文朗诵

1、描写儿童的美文(共2篇)关于孩子的文章孩子,爸爸妈妈想对你说可爱的孩子,:我亲爱的宝贝!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你说,提起笔来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你已经十岁了,十年来,你的人生的每一步足迹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十年中,我们尽可能的给你最好的呵护,给你最大的自由,让你又有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可是,孩子,你不能永远停留在十岁,十岁以后描写儿童的美文(2016-07-15)

2、关于儿童的美文(共2篇)孩子美文篇一:幼儿美文春雨的色彩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关于儿童的美文(2016-08-17)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美文,儿童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美文,儿童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7785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