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2017-06-14 10:35: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共7篇)笙的制作工艺技术[农广天地]笙的制作工艺(20120309) 笙,古代被称为“和”,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乐器的代表,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具有发音清越、音质柔和的特点。本期节目介绍笙的制作工艺。相关知识: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篇一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笙的制作工艺技术

  [农广天地]笙的制作工艺(20120309) 

  笙,古代被称为“和”,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乐器的代表,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具有发音清越、音质柔和的特点。本期节目介绍笙的制作工艺。

  相关知识:

  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尚书》、《诗经》已有相关记载。

  发音原理:

  笙的基本结构是把簧片用蜡封粘于笙管(也称“苗管”或“笙苗”)下端笙脚上,并插于笙斗中。

  每根笙管下端近斗处都有一个指孔。吹奏时,根据取音需要,按住这根管下端的指孔,并通过吹嘴(也称“咮”)吹气或吸气来策动簧片与笙管内空气柱产生耦合振动而发音。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篇二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芦笙的制作技术

  [农广天地]芦笙的制作(20120316)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令人回味。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本期节目介绍芦笙的起源、艺术特点以及从选竹到完成的芦笙整个制作技术。

  

  芦笙的制作技术: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芦笙表演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相关新闻:

  2012年3月10日,为期三天的施秉县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在杨柳塘镇隆重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近万名苗族同胞参加了这一盛会。

  杨柳塘地区的苗语称为“巴梭”,是由二十多个苗族寨子组成。每年古历二月的午日(两个午日取后午,三个午日取中午)都要举行隆重的芦笙会。活动期间,当地的苗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到巴梭中心地带屯上和老寨自然寨举行吹芦笙等活动。活动内容有祭祀祈雨、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斗鸡、斗画眉、斗牛、赛马、篮球等传统民间节目。

篇三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笙的演奏技巧(最新整理)

笙的吹奏、吸奏技巧 由于笙是吹、吸均可发音的乐器,所以任何一位笙演奏者,都要练习笙的吹奏、吸奏技巧以利于演奏。

通常,健康人的呼吸途径是:在人的呼吸机能的作用下,鼻腔和口腔下意识无力地吸入气流到人的气管,气流进入左、右支气管,气流进入左肺和右肺完成吸气;当气流在肺部停留三秒左右后开始呼气,呼气的途径是吸气的相反方向运动。而笙演奏者的呼气与吸气,均在笙的吹嘴中完成。其气流途径主要是:笙演奏者主动控制呼吸机能的作用下,气流从笙苗的“音囱”进入,途经笙脚上的簧片、笙斗,再经吹嘴进入演奏者的气管、进入左、右支气管,进入左肺和右肺完成吸气;当气流在肺部稍作停留后则开始呼气,吹奏的气流途径是吸气的相反方向运动。

由于笙的演奏者在吹奏、吸奏中,需要在肺部储存和释放较大的气量,所以和通常人的呼吸有一些不同之处。笙演奏者必须很好地练习,熟练掌握笙的吹奏和吸奏技巧,才能提高笙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有利于演奏者自身的健康。

掌握笙的吹奏和吸奏技巧,首先要有正确的演奏口型。正确的笙演奏口型应该是:面部的两颊稍用力向内收紧,口轮咂肌帮助上、下嘴唇稍用力靠紧上、下牙床,嘴唇中间松开一个小椭圆型,然后对准传统笙的吹嘴,稍加一点压力即可演奏,如果演奏30多苗全封闭加键笙,则口轮咂肌帮上、下嘴唇中间稍用力含住壶型吹嘴,要求演奏中吹、吸均不漏气。

要正确的掌握笙演奏口型,一般是从演奏长音开始练习。练习者可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吹奏长约8拍的长音,然后吸奏同样时值的音符。初演奏时,演奏者会觉得吹奏长音比较容易,吸奏长音则往往坚持不了8拍。究其原因,一般是吸奏时嘴形容易松动而造成有空隙,空气就从此处流入演奏者肺部,使演奏者的肺部不到8拍则过早地吸满了空气,吸奏则无法持续8拍。可见,要控制好气息,必先讲究正确的笙演奏口型。

在笙演奏中,呼与吸的气息都要求均匀有力,一般来说,慢速吸气演奏后,接着就是慢速呼气演奏,快速吸气演奏后,接着就是快速呼气演奏。吹奏时气息要向笙斗方向翻滚送气;吸奏时则“感觉”气息从笙斗向自己的腹部翻滚进入。

为了达到一些乐曲表现需要,笙演奏者经常要在肺部储存和释放很大的气量。例如:需要奏出强有力的和声音响,需要吹奏较长的长音作渐弱至结束的一些乐曲,这就要求笙演奏员需要有很好的气息技巧,一口气坚持到底。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训练来掌握多种呼与吸的方法。笙的吹奏与吸奏主要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胸式呼吸方法。由胸部肌肉向内收缩,挤压肺部气息吹奏,笙演奏者吹奏到肺部残存一点气息时,胸部向外扩张,吸奏气流进入肺部。这种演奏方法几乎没有使用腹部肌肉,因此可称为“胸式呼吸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吹奏与吸奏交递时间非常快,一般应用在乐曲偶然出现一次的“点描”。此种方法的缺点是:肺部吸入与呼出的

气量不能达到较大值。因此,气息不能支持较长的乐句。

二是腹式呼吸法。将横膈膜下降,引导上腹和下腹向外扩张。笙演奏者吸奏时,感觉气息逐渐充满整个腹部和腰部;吹奏时,小腹肌向上稍用点力,上腹腔仍需保持住扩张后形状,气息均匀地气吹出,腹腔和膈肌逐渐恢复到演奏前自然状态。此种演奏方法可称为“腹式呼吸法”,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肺部吸入与呼出的气量能达到较大值,气息可支持演奏较长的乐句,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做出腹式颤音。其缺点是吸气太深、腹肌所承担的负荷稍大,容易引起演奏者的身体疲劳。(见图)

三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廓下部的肋肌向外扩张,横膈膜下降,引导上腹向外扩张,小腹肌肉则稍用力往里收缩。笙演奏者吸奏时,感觉气息进入丹田(即肚脐以下大约3cm处),使胸廓下部的肋肌向外扩张,上腹腔和腰肌也逐渐涨大;吹奏时,肋肌和上腹腔仍需保持住扩张后形状,气息均匀地气吹出,胸廓下部的肋肌和腹腔以及横膈膜逐渐恢复到演奏前的自然状态。此种演奏方法可称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肺部吸入与呼出的气量能达到很大值,吸气深度适中而且充实有力,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做出横膈膜式颤音;胸廓下部的肋肌和腹肌所承担的负荷均匀,演奏者不容易感到疲劳。(见图)

胸腹式联合吹奏与吸奏方法是比较科学的笙演奏型式,所以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笙专业演奏员中广泛采用。

四是循环换气呼吸法。循环换气的方法是:在吹奏过程中,当肺部气息存量不多时,利用舌根往前推气,同时用鼻子迅速向肺部吸入空气。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可演奏特长乐句或特殊乐段。另外,在笙演奏特有的技巧“呼舌”过程中,利用舌根抽动,使舌面在口腔中前后运动,产生快速的断续气流使笙发出似断非断声音。“呼舌”演奏时与呼吸关系不大,演奏中仍可用鼻腔呼吸。【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以上4种笙的吹奏、吸奏技巧,笙演奏者应当在不同乐曲中灵活运用,以满足各种乐曲所要求达到的音乐效果,从而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意境。建议初学笙演奏者,在不使用乐器的情况下,每周只练习其中一种呼吸方法,而且每次只练习五分钟左右,休息十分钟后再继续练习,每个练习时段不宜过45分钟。

当笙的吹奏与吸奏练习到一定程度,就要进一步提高用气技巧。由于在中国的大部份地区,由高音笙、中音笙、低笙组成的笙组,在中国民族乐团中作为常规乐器配置,笙组常被作为和声乐器使用,笙演奏者会遇到吹奏和声多拍后,需转为吸奏时,要尽量做到声压及音色不明显地转换。另外,也可采用高音笙组轮流吸气,或者指定高、中、低笙组轮流吸气的方法来弥补,不能影响乐曲意境。

笙在乐团中演奏某些重要独奏乐句或乐段时,建议多采用吹奏,象笛子演奏那样吹完一个乐句后,换气后再吹奏下一乐句,有时甚至可以采用停音不换气,接着仍使用吹奏完成下一乐句,其目的是保持音色、音质的一致性音响。

由于笙是“自由簧耦合振动发音”乐器,笙的声音因当时空气环境会起一些变化,因此,演奏者演奏时应调整气息的用量,时刻注意由笙苗上“音囱”(或扩音管)发出的声音,调整笙的倾斜角度和不同放置高度,可获得较好的音质和音色。

此外,“锯气”是笙的一种快速吹吸转换演奏的呼吸方法。锯气的方法是:吹奏时,

气息经过舌面磨擦产生“嘶”音并演奏前半拍,接着舌尖迅速向后抽并发出“啊”音,转为吸奏后半拍。锯气在特殊音乐中应用。当掌握锯气技巧后,对笙演奏者的吹、吸转换有一定的提高。【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笙的演奏离不开气息的支持,要合理运用各种吹奏、吸奏技巧。一般来说,检验自己的吹奏、吸奏是否正确,可多听老师或乐友们的意见。其次,如果你能自由奏出二分钟左右fff的乐曲,自己不会面红耳赤,不会上气不接下气;如果你能按乐谱规定的音符和符号,连续演奏二十分钟左右,能较好地表现出音乐形象,身体感觉没什么不舒服,那你就可称为掌握了笙的吹奏、吸奏技巧。

吹奏时最常用的18种大技巧

1.气息:“气息”对于演奏以及练习笙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据我所知,很多爱好笙的朋友都会思考自己在演奏技法上的不足,从来不会安心反省自己气息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都会呼吸,常人不会在乎自己的呼吸方法,除非你有了心脏病或哮喘。“气息”对吹奏笙,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件管乐器都至关重要。因为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气息的运动,万变归于一个“气”字。可以说,“气息”成功的把握可以带动其他演奏技巧水平的提高。吹奏笙的气息是人体的下沉之气,也就是我们在武打小说里常听到的“丹田气”。有一句话说得好:“气沉丹田,自定神闲”,这充分说明了气息的成功把握就可以随意变化。演奏管乐的气息特别的我们笙,与体育运动气息不同,在体育运动中,人体缺氧后,身体各部分器官以及细胞会通过血液进行补给,使肺部能够正常呼吸。所以我们运动时,用的是肺部呼吸,但吹奏笙时万万不可,那样不仅会越吹越累,长期如此会有损肺细胞的正常工作。怎样才能运用正确的“气息”才是关键。在我长期从事笙的学习,讨论,研究至今,我发现“气息”的正确运用并不难。根据西洋乐演奏法,我发明了一套很容易掌握的方法其效果显著:在平日练琴时,若吹奏的是传统笙,那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放松自然挺直(上体僵硬会导致气息不能正确使用)两臂微张,笙向右倾斜15度。“吹”奏时,将小腹用力向外膨胀并将其保持,同时将气息缓缓的吹出去;“吸”奏时,仍保持小腹形态,将气缓缓吸回。其感觉重如磐石。建议大家平时多多加强体育运动特别是腹肌的练习有助于吹奏时的气息运转。键笙采用坐立姿势,其他方法与上述相同。

2.嘴形:笙不同与唢呐,管子,单簧管或是圆号等等要求规范嘴形,也不会因为嘴形而导致声音的变化,但是能否将气息集中的灌输和口内技巧轻松自然的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演奏时,将嘴轻轻的“吻”在笙嘴上,嘴角稍稍后拉,做半微笑状态(此状态有助于在音乐需要时排放多余的气和吸收足够的气)切忌鼓起腮部。

3.平吹:“平吹”是最常用的,但一般不会被重视。在练琴时,平吹至关重要,它是气息掌握的好方法。“平吹”不难,但重要在于换气的接口处和“吹吸”的力度掌握。接口处

尽量做到不明显,“吹吸”的气息给予音的大小,要完整的控制,使其一样听起来。

4.单吐:“单吐”是口内最基本的技巧。“吹”“吸”奏时发出“突”“哭”的音型。 喜欢笙的朋友通常会误认为“打”“嘎”的音型。后者的发音效果不如前者颗粒性强,音效缺乏连贯性,力量不足,舌头在口内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例如:2/4 突0 突0|突0 突0【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5.双吐:“双吐”是表现速度的技巧。学会它,可以轻松自如的将急快的节奏演奏出来。“双吐”在“吹”“吸”奏中,将单吐的“突”“哭”连接起来。

例如:2/4 突哭突哭 突哭突哭|突哭突哭 突哭突哭

6.三吐:“三吐”的出现更富于弹跳性和轻快感。在“吹”“吸”奏中,它的音型是将单吐的音型有序的结合起来。

例如: 2/4 突突哭 突突哭|突突哭 突突哭

2/4 突哭突 突哭突|突哭突 突哭突

注意:上述三种吐音中“哭”字发音略不明显,请勤加练习。

7.花舌:“花舌”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打嘟噜。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由于基因的缘故,有些人不是天生就会打嘟噜,舌尖不能卷翘。但现实证明,有很多爱好笙的和爱好美声的朋友以及学习意大利语的朋友,在后天的努力下能够成功的做出来。“吹花舌要领”:将舌头放松状态顶放在上牙后方,通过吹出的气流冲击舌头的同时,将舌头稍稍向后方拉动。从而发出“得儿”的波浪音。“吸花舌要领”:将舌头自然放平,在气流吸进冲击舌头的同时,使舌面前部轻轻上顶,让舌头在吸回的气息中连续震动。在此,花舌频率的快慢就可分为“大花舌”和“小花舌”。“大花舌”频率较慢,“小花舌”频率较快。

8.软花舌:“软花舌”也叫“碎吐”。将舌头稍稍自然上翘,经过“吹”“吸”气流时,快速发出“一 额 一额”的音型。

9.呼舌:“呼舌”这一技巧相比较而言,在口内技巧中最累的。吹奏时,用鼻子进行正常的呼吸,喉部肌肉放松,舌头尽量像后收缩,应用舌根的力量,将舌头用力的推到口腔前部,以此种方式反复抽动,使笙发出很虚幻而柔美的声音。

10.气颤音:“气颤音”是调和音乐的一种非常好的技巧。其方法:在正常“吹吸”情况下,运用腹部肌肉,一松一紧,使气流发生大小变化,音质产生颤动效果。

11.喉颤音:此颤音有别于“气颤音”,“气颤音”多用与雄伟,壮大之类的音乐中,“喉颤音”多用于柔美的音乐中。其方法,雷同于“气颤音”,只不过在此基础上,用喉部肌肉调节气息流动大小变化。

12.颤指:此技巧是由手指的高频率颤动而引发声音上的变化。一般多用于左手颤。方法:将小臂抬起,以小拇指作为支撑点,手面伸直平放在乐器的发音孔处,使小臂紧张颤抖手指不停的击打音孔而发出的声响。

篇四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乐器介绍 笙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篇五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笙的介绍及音色问题

關於笙的介紹

簡史?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為古代八音樂器之一即金 、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匏是為笙,公元前十 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和」的記載(小笙稱和 、大笙稱竽),可見笙的歷史距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史 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風性,有神聖之德,代宓犧並號 女希氏,作簧笙」,戰國時期撰寫的世本:「隋作笙」隋 古國名是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紀) 地點在今湖北省的隋縣,釋明中對於笙的名稱記述:笙, 生也,象萬物貫地而笙,以匏為之,故曰匏笙是也,其中 空以受簧。春秋時期編寫的民歌集詩經當中關於笙、竽類 樂器也有記載,小雅:笙磬同音,在漢代之前,竽、笙並 存,竽被重用,漢至隋唐,竽、笙仍並存,但竽已失去重 要性,宋代之後,則笙廣泛應用,爾雅中記有:大笙謂之 竽,小者謂之和,竽,暖也,立春之氣暖,生萬物者也, 竽管三十六,宮在左,和十三管,宮居中,許慎的說文解 字: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謂之笙,大 者為巢,小者為和,從竹生聲,古者隋作笙,對竽解釋: 管三十六簧也,從竹于聲,宋書樂志指出宮營在左三十六 簧曰竽,宮管在中央十九至十三簧曰笙;因而笙竽區別一 為簧數多少、一為宮音在樂器的位置。 笙有十七根竹管參差相對排列於笙座,持笙又名捧笙 ,笙、笙身向又斜傾、由於外觀形像鳳翼有曰鳳笙,右言 其聲似鳳,故也稱鳳鳴,發展上可分南、北兩派: 南樂笙:全笙有笙苗17管,僅13管設簧,1、9、 16、17不設黃片,但也有第9管設簧,而為14簧笙,此 裝置與捧笙指法有關,由於體積小,發音清麗,在蘇州最 為流行,故名蘇州笙。 北樂笙:笙斗多用銅制,17管全設簧,又名全簧笙, 流行於北方,音質、音量均勝於南樂笙,國樂多採此笙。 笙的構造:一般看見的只有兩部分,即笙斗和笙苗, 看不見的有笙腳簧片;笙斗古為木製,現今多用銅鐵製成 ,又稱笙座,其上插有笙苗,再一笙箍,將笙管箍緊,笙 苗下端有柏木笙腳,此大半含於笙座裏,表面附著用蜜臘 固定以發音的簧片,古時簧片採竹製,邊厚中薄,今則多 用銅製(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將簧字列入竹部,是有其道理 ),簧片中間開有簧舌又名〝穿振簧〞其一端連於簧片本 體,一端則略小於簧門,可上、下振動,吹、吸音不變( 此現象是謂浮振動,有別於西洋口琴之單向振動,吹吸音 不同),簧舌上端用紅臘定音,臘多音低,笙苗上端開有 長形氣孔,此名音窗,又稱響眼,音窗低近簧片音則高, 反之則音低。 笙非但是我國歷史最長也是用途最廣的民族樂器之一 ,能吹奏單音也能吹奏和聲,在歌唱、戲曲、曲藝的伴奏 中廣泛的被使用,尤其是民間的鼓吹樂隊中,佔著相當重 要的位置,在樂隊中大多以它做為固定音高,調整其它樂 器音準,更因有華彩而亮麗的

豐富和聲,能協調各樂器之 間聯係,現今基於審美習慣和在實際演奏的需要上,對笙 進行了多樣化的改良,多種的音位排列,不同音域、不同 構造、不同的演奏方法,估不論管數的多少、型狀的方圓 、加鍵與否,為的是廣擴笙的演奏領域,增加音量、美化 演奏技巧;多種的演奏方式: 口內技巧:單土、雙土、三土、花舌、呼舌、腹韻音 、腹震音、頓氣、鋸氣、剁氣。 手指技巧:轉音、歷音、打指、顫指及複調的和聲演 奏。 大大的豐富笙于主、伴奏的色彩與性能,並起著〝粘〞〝 溶〞各種樂器和烘托唱腔的作用。

(二)入門須知

入門需從吹奏姿勢、按孔方法、呼吸運氣的正確要求 ,以至單音、和聲的掌握吹奏姿勢;傳統捧笙,笙身稍向 右斜傾,無論坐、立均只能以笙就人,切忌駝背彎腰,兩 肩聳起。 按孔方法:傳統笙有著上五下四的和音指法,改良後 的笙則多採單音演奏,配和現代樂曲之指定和聲需要來演 奏。 呼吸運氣:因吹吸同音,不能只吹不吸,正確的運氣 方式極其重要,氣要實、意守丹田,吹納換氣要平穩,吹 時腹部縮小,吸時納氣腹部漸向外頂出。 單音或和絃的掌握,需清楚而熟練,切忌拖泥帶水, 含糊不清。教材有:笙教程 蔡美華 笙練習曲選 任燕平 撰稿 欄主:蔡美華、任燕平整理、撰稿

(三)笙的進階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能同時吹奏與吸奏,不但能演 奏單音亦能奏四度、五度、八度等傳統和聲,亦能吹奏三 和弦、七和弦以及較複雜的和弦,如此次音樂比賽指定曲 少年組『土耳其進行曲』,以西樂中奏充份運用表現了笙 的特色,使發音更為豐滿。 笙的表現力是很強的,古代有好許詩句中可查證到對 笙之樂器的美好形容。如唐代詩人李白詩句:『兩兩白玉 童、雙吹紫鸞笙』其意一雙雙對對身著白衣的童女,雙雙 吹笙,好像紫色的鸞鳥相對和鳴一樣;再如:『仙人十五 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其意十五個仙人喜愛吹奏笙 來作樂,學著昆崙山上的五彩鳳鳴叫聲吹奏。 另外在地方戲曲伴奏的如山東的梆子戲、河南的梆子 戲以及南方崑曲等之笙都在樂隊當中佔有一重要地位,因 它主要有融合各種樂器和烘托唱腔的作用。又如民間各種 樂種河北吹歌、山東吹打樂、西安鼓樂和江南絲竹等等笙 的應用都具有極大普遍性和重要性。 學習吹奏笙之樂器首要了解笙的特性後,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笙之樂器於演奏時該注意那些事項。以下資料提供諸位參考,不詳之處敬請給予指正。

笙的吹奏是靠(一)呼吸的運用(二)舌頭的動作( 三)手指的動作互相配合形成的。笙的吹奏技巧也就是要說明「氣」、「舌」、「指」這三者的相互關係。

(一)呼吸技巧問題:

一般呼吸有三種:(1)胸式 呼吸法(2)腹式呼吸法(又稱橫膈膜呼吸方法)(3) 胸腹式呼吸法,最好採用橫膈膜呼吸方法,如此心臟較不 易受到壓迫。吹奏樂器時,必須先有正確之姿勢,再有正 確的呼吸,一些不良的坐姿,如:翹腿,在此情況下肌肉 自然緊張,因此呼吸規則,不可避免要受到影響。同時頭 的姿勢不正確或下巴低垂也將造成呼氣不自由,這是喉頭 局部受壓及頸部肌肉緊張的結果。 因此吹奏者應對呼、吸氣先有清楚的認識,才能掌握 正確的呼吸技巧。

(二)舌的作用是什麼?

它的機能,類似弦樂器弓的 運用。實際上也就是如此,在各種弓法的幫助下,獲得豐 富的演奏方法,因此為達到這個目的,要使用不同的發音 方法是吹奏者所需留意選擇的。 例如有關於吹奏三連音、六連音以及吹奏其他節奏音 型所使用的三打舌,又稱三吐。以下是有關三打舌的不同 方法: (1)三打舌是兩個舌尖的雙打與一個舌後的單打順 序相交替下所得之「tu tu ku」。 (2)利用二個舌尖的單打之間,插入一個舌後部的 單打「tu ku tu」也可以獲得三打舌。 在解釋舌的各種起音法,一般普通可歸用的音節是= tu,ta,ti,tiu,du,da,di,de,。不論使用 任何起音法,必須遵守舌振動和呼氣的運用,也就是說氣 與舌頭要一致同時配合,否則吹奏者將缺少準確而明顯的 起音。

(三)指法技巧:

當登台演奏時,由於緊張成分,吹 奏者常常會破壞了習慣上已確定的呼吸節奏,使得吸氣比 平常吹奏時要快,最後不僅全身緊張,同時也引起了手指 緊張,結果技巧將大打折扣了。 為什麼呼吸對於聲音和指法技巧的影響這樣明顯呢? 因唇肌肉收縮,以及手指動作,經常是強迫的隨意動作, 但是呼吸器官的活動,就不是如此,我們不能停止呼吸超 過50~60秒,因人體內呼吸調整是不能強迫隨意的,與 我們的意識無關。 由於呼吸有可能影響到口形的動作及指法技巧的發展 ,因此呼吸必需配合著靈活舌頭,以及熟練快速的指法技 巧,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共組成完美的吹奏。

乐器的音色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音色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特定的音色.音色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

当今,笙的音色确实太多元化了.很难确立什么是笙的音色原始性资料.

应该说传统笙的音色,最接近原始性笙的音色

篇六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笙的演奏技术

笙的演奏技术—吐音

姓 名:闫钊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提交日期:答辩日期:

2006级 106405056# 袁永昌 2009年4月1

目 录

摘 要 „„„„„„„„„„„„„„„„„„„„„„„3页 Abstract„„„„„„„„„„„„„„„„„„„„„„„„4页 引 言 „„„„„„„„„„„„„„„„„„„„„„„5页

一、单吐„„„„„„„„„„„„„„„„„„„„„„„„6页 二、双吐„„„„„„„„„„„„„„„„„„„„„„„„8页 三、三吐„„„„„„„„„„„„„„„„„„„„„„„„9 页 四、东北吐音„„„„„„„„„„„„„„„„„„„„„ 11页 结 论„„„„„„„„„„„„„„„„„„„„„„„ 12页 参考文献„„„„„„„„„„„„„„„„„„„„„„„ 13页 致 谢„„„„„„„„„„„„„„„„„„„„„„„ 14页

摘 要

吐音技术是笙演奏的最重要的技法,长期以来,笙演奏者都在努力去掌握这一技法,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技法在不断的努力探索。只有掌握了这一技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吹奏出完美的音色。

本研究从笙的吐音这一技法出发,讲述其概念,练习技法要领,常见错误出发阐述了这一技法,为练习者提供了书面方法,同时,从本身出发简单讲述东北特色的吐音。

关键词:单吐 双吐 三吐

Abstract

Sheng spit play sound techn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for a long time, sheng player in efforts to master this technique, be able to skillfully use the techniques in the ongoing effort to explore. Only those who can master the techniqu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work, to play a perfect tone.

This study from the Turpan-Sheng from the sound of this technique, about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key techniques, common mistakes on the techniques of star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written method of practitioners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their own easy spit on the north-east of the sou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ingle-spit Two-spit Three spat Northeast of Turpan-tone

引 言

笙,样儿很美,形象如一只凤凰。《鼓乐书》中曾描述:“列管为箫,聚管为笙,凤凰欲飞,箫则象之;凤凰戾止,笙则象之”。它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笙的音色独特,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吹气和吸气,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用单音吹,银色柔和、优雅,似秋夜的湖水,微波轻漾;用和音吹,则音色浑厚、高昂,犹夏日的瀑布,飞越山川;与丝弦乐器吻合而奏,则音响恬美悠扬,象山涧小溪,流水潺潺;与唢呐、管乐等合奏,则音响粗广、热烈,如春潮滚滚,龙腾虎跃。笙以它丰富的和声、黏性的音色,使各种乐器的声音融为一体,和谐动听。

篇七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吴氏笙管制作技艺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凤吹声如隔彩霞疑有碧桃千树花

——宏音斋纪事

杨晓华

唐代诗人郎士元曾激情满怀地写到聆听笙乐的感受: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华美的诗句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民乐家们瑰丽的梦想与韧性的追求。宏音斋吴氏家族就是这样孜孜不倦、薪火相传,企望民族音乐如云霞蒸腾,如鲜花怒放的中国民乐世家。

管乐声音的色彩,丰富了音色层次,扩

大声音表现的空间,方便了演员的演奏。不仅如此,吴仲孚还以过人的才智,挽救和发展了诸如布达拉宫竖笛、广西壮族啵咧、朝鲜族筚篥、苗族芦笙、广东喉管、藏族巴乌、傣族葫芦丝、河南闷子等少数民族和地方乐器。

胡海泉是把唢呐搬上正式表演舞台的先驱,也是蜚声中国乐坛的唢呐艺术家。上世纪50年代,民族管弦乐队刚成立的时候,唢呐大师胡海泉十分苦恼的是,他仔细研究发现安徽唢呐杆管壁较薄、音量较小,高音不实且不稳;河南唢呐膛大,但管壁厚,高音稳定,音色又不厚实;东北唢呐高音稳定厚实,可由于膛大,音量也大。如何把各地区的唢呐优点集中在一支唢呐上,这是一个开拓性的问题。胡海泉在北京四处打听后找到吴仲孚,他们密切合作、反复试制。终于,一支音准良好、音色甜美、集几派唢呐优点为一体的唢呐研制成功了。中国唢呐的标准化、科学化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半个多世纪后,胡海泉仍然珍藏着当初那支来之不易的D调唢呐。

正是基于这样的非凡贡献,中国的音乐大师们尊称吴仲孚为“制作大师”和“现代管乐之父”。1996年吴仲孚先生因病去世,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写道:“吴仲孚先生为人坦诚刚正不阿。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为民族管乐制作改革发展而奋斗的一生。经他制作的乐器遍布五湖四海,也正是这成千上万的乐器在演奏家的手中吹奏出了我们民族那坚韧不屈的豪情壮气”。

雅的乐器在远古时代已经成为先人们

的珍爱之物。《尚书·虞书》中记载舜帝给夔讲解音乐创作,说道:“笙墉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笙和鼓一响,鸟兽都纷纷聚集,这很可能是一种文学的夸张,但足以说明笙和鼓等乐器在上古时代就成为宗庙祭祀大典的声音标志。汉代班固从文化的角度给这种乐器提供了注解:“笙者,太簇之气象,万物之使生,故曰笙。有七正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作为世界最早的自由簧片乐器,笙在19世纪后半叶被带到了欧洲,引起了欧洲簧片乐器口琴、手风琴等的接续诞生。作为一种珍贵的和声乐器,委婉和谐的悠悠笙歌一直鸣响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上。

吴彤常常想起,5岁时的一个下午,父亲拿出一个特别漂亮的小乐器,说:“这是你爷爷做的。”那是一把罕见的、用红木制作的笙。在吴彤创作的专辑中,有一个专辑名字就叫《我听见了你的笙音》。

而在吴景馨青春曼妙的照片中,有一张手持排笙的照片,笙的优雅灵动和人的端庄美丽妙合无垠。

音斋的作品远赴韩国首尔参加中韩文化交流年启动仪式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4年随团出访埃塞俄比亚参加“北京之夜”“魅力北京”大型展演活动。

吴景馨还致力于公益教育事业,如为云南楚雄希望小学和海淀区民族小学捐赠乐器,特别是帮助海淀区民族小学打造了馨星民族吹打乐团。当时,该校校长正在为民族小学未来发展及如何彰显“民族”特点所困惑。吴景馨就提议他可以建立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民族吹打乐团。乐团成立后,吴景馨捐赠了乐团所需的全部乐器。随后,吴景馨帮忙请来了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演奏家为民族小学量身创编突出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多方关心和支持下,这个乐团先后获得海淀区及北京市民乐比赛一等奖、二等奖,还到美国等国家进行交流访问。2014年“六一”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所学校看望小朋友,并称赞他们在民族文化继承方面表现出的雄心壮志。

除了捐助学校,宏音斋还于2003年、2006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吴氏管乐杯全国大赛”,赞助了所有参赛奖品及费用。2014年为安徽唢呐大赛捐赠乐器100支。他们还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诸多学校捐赠乐器,并免费提供维修服务。吴彤手持吴氏乐器,走遍世界舞台,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获“格莱美”国际音乐大奖,成为中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吴景馨则操持宏音斋事务,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海淀区政协委员等身份,大力开展民乐文化的宣传和交流活动。

吴氏第五代人如今也都齐刷刷地长大成人,成为宏音斋笙管乐器制作和传扬的骨干力量。

吴来顺的女儿吴静,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琵琶、二胡、钢琴等专业。为了拓展宏音斋制作技艺向电声乐器发展,吴静不但学习音乐,而且考入理工学院学习电子软件技术,是吴氏家族着力培养的拓展制作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她参与研发了电子笙。吴景馨的女儿贝頔,从6岁起开始学习民族乐器,200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开始专业学习乐队指挥,毕业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吴氏第五代人还有以李强、骆举、陈向峰为代表的吴氏门徒50余人,他们是现在宏音斋笙管乐器制作的骨干力量。

吴彤在2014年创作的一首歌曲《中国梦》中唱到:我的梦和你的梦,每一个梦来自黄河,五千年的多少渴望,从河中滔滔过,那一个梦澎湃欢乐,那一个梦绽放花朵,有几回华夏风范,让同胞笑语欢歌。这是吴氏家族所有人的真实心声。

往事如乐入烟尘

礼乐治国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精神和智慧之一。中国民族音乐灿烂辉煌了几千年,然而到20世纪初,随着封建王朝在中华大地上寿终正寝,欧风美雨强劲降临,民族音乐难免消沉萎缩。但正是在这一历史转折处,清代宫廷没落皇族中却出现了像吴启瑞这样的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吴家和音乐的渊源最早追溯到清末贝勒爷吴启瑞。随着清政府政权倾倒,皇亲国戚也只能惨淡度日。而吴启瑞素有艺术的禀赋,和宫里的乐官乐手往来频繁,不经意间竟然学会了制作乐器的手艺。他自己更没想到,一旦命运乖蹇,生活陷入困顿,这个手艺就派上了用场。这样一来,个人命运的不幸倒是成全了中国民乐,使得宫廷乐器的制作技术得以在民间存续和流传。

1920年,吴启瑞的儿子吴文明子承父业,在北京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宏音坊”,后发展成为“宏音斋”乐器铺,这个乐器铺守着宫廷真传的独门绝技,再加上吴家人血液里面那种对雅致和品位的追求,从用料到定音、烘干、打磨、抛光、蒸煮、灌蜡等几十道工序,精益求精。吴氏管乐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响当当的招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的国家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吴文明凭借一技之长调入吹管乐组,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乐团的演奏员兼乐器制作维修师,吴氏家族和中国民乐事业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当吴文明进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时候,他的儿子吴仲孚全面继承父亲的衣钵。1956年,响应当时的国家号召,他联合了三家同行,组建了中国第一家乐器生产合作社,后更名为北京民族乐器厂,并担任管乐生产车间的主任,主持民族管乐的研制生产,无私地将祖传手艺奉献给集体。

上世纪80年代吴仲孚退休后,利用越来越便利的市场经营,重新开始撑起“宏音斋”的金字招牌,并对中国管乐器做出了全面的贡献。中国管乐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但是不同乐器之间遵循的制作标准和演奏方法千差万别,音高不统一、音律精度不高、音调种类有限,直接阻碍着现代管弦乐队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吴仲孚和刘风桐、赵春风、胡海泉等演奏家一起,参考西洋管乐的制作工艺,研制了“加键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唢呐”“低音喉管”“加键笙”“扩音笙”“插口竹笛”,这些改革加强了

第四代传人吴来顺调试中音唢呐

沧笙踏歌,非遗传情

吴氏管乐申报非遗的动力,来自韩

国人的刺激。当时韩国人来宏音斋购买大量笙,当吴景馨询问原由的时候,他们说是为了申遗。这刺激到了吴景馨的内心。她随即启动了吴氏笙管制作技艺的申请非遗的程序。两三年内,一口气从海淀区级申报到了国家级。2011年“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吴来顺、吴景馨、吴彤,也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申报过程如此迅速和顺利,充分说明吴氏管乐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也表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吴氏家人来说,名誉的获得增加了他们传承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尽管宏音斋的良好口碑使得他们并不缺少市场和络绎不绝的国内外买家,但宏音斋并不急于迅速地扩大生产,而是恪守祖训,绝不因为追求利益而降低工艺的标准。经过稳步发展,如今的宏音斋已经成为集研发、生产、经营、收藏、展览、教育、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文化企业,在紫竹院和昌平都拥有生产和展示的空间。

为了弘扬中国的民乐文化,举办讲座、参加展览和艺术交流。1999年,宏音斋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吴彤在美国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民族管乐器讲座。2012年12月,他又受邀参加美国哈佛大学佛学院举办的讲座。2012年,吴景馨带着宏音斋的作品参加了台北2012年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北京文化周。宏音斋生产的笙、管、笛、箫多年前就被台湾的国乐团及国乐爱好者广泛使用。2013年,吴景馨带着宏

传统工艺唢呐(小叶紫檀镀金碗)

薪火相传,笙歌不断

吴仲孚有三子一女,在家庭的熏陶

下,他们都精通音律,深谙制作,擅长演奏。二儿子吴来顺为人谦和,也十分内敛。他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就职于江苏省歌舞剧院,是圈内著名的管乐演奏家。但是,他最大的特长还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乐器制作。吴景馨是吴仲孚唯一的女儿,文秀、典雅,充满音乐天赋,怀着对父亲的崇敬和追慕,从小就喜爱乐器的演奏和制作。小儿子吴彤沉醉于摇滚乐,也做得风生水起。吴仲孚先生为了宏音斋乐器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就把希望寄托在吴景馨的身上。吴景馨一边在烟草公司工作,一边挤时间帮助父亲料理宏音斋的事情,在当时出国镀金的潮流影响下,她也跃跃欲试,甚至办好了手续。不料父亲突然病倒,并查明是脑血栓,吴景馨只好先接住父亲的摊子,没想到这一开始就欲罢不能。1996年父亲去世后,吴景馨正式成为宏音斋的掌门人,负责宏音斋的管理和经营,而哥哥吴来顺则主要担起技术把关的责任。

在各种管乐器中,吴家人对笙似乎情有独钟。这根源于他们对笙的文化底蕴的热爱。笙是地道的中华古乐器,《礼记》曰:“女娲制笙簧。”这种玲珑优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简介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中国

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清朝末年,吴氏第一代传承人、贝勒吴启瑞将清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地传习下来,至今吴氏家族已传承五代。1920年,吴氏家族创办的制作经营中国民族乐器的宏音斋已在京城辗转延续了近百年,享誉大江南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音乐家们将宏音斋制作的管乐器命名为吴氏管乐器。如今,宏音斋吴氏管乐器已被国内外艺术院团、院校广泛使用,产品流布世界各地,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作为艺术瑰宝收藏。精良雅致的宏音斋笙管多次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各界国际友人,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宏音斋制作的笙就作为国礼赠予奥委会主席罗格,得到其高度赞誉。2011年“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宏音斋进入了以文化创意引领,以现代化经营管理支撑,集研发、制作、展览、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发展的新阶段。

宏音斋是中国民族音乐近现代

以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民族管乐器领域率先发起一系列重大的继承与创新,创制了多个民族管乐器,规范了多种中国民族管乐器制作的标准,丰富了中国民族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和对现代音乐体制的适应能力。宏音斋吴氏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艺术家、演奏大师们通力合作,使中国民族管乐器从解放初只有高音乐器,没有中低音乐器,发展到现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齐备的“乐器家族”。宏音斋还一直致力于整理和挖掘民族音乐的传统资源,抢救了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乐器、唤醒了沉寂千年的古乐器、复原了华美富赡的宫廷乐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宏音斋吴氏管乐第四代传承人吴景馨全面主持宏音斋的工作,吴来顺任宏音斋艺术总监,他们带领吴氏家族成员和众多门徒,把吴氏管乐带入了传承和发展的新阶段。年龄最小的吴彤则手持宏音斋吴氏管乐器,穿梭于世界舞台,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的青年典范。

非遗传承人吴景馨

问:这个家族是怎样和音乐结缘的?吴景馨:我高祖家是贝勒爷,听我爸爸讲,他有点“不务正业”,天天跟家里的琴师、庙里的和尚玩音乐。清朝被推翻以后,他拿这个谋生,做点小乐器赚钱。我爷爷吴文明的贡献很大,他1927年来北京之后,在京城很有影响。中国音乐学院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杨大军,那时候是我家的常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爷爷就去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了,他是电台的元老之一。

问:中国民乐的交响化面临的最大困难到底是什么?

吴景馨:中国乐器都极有个性,形态各异、标准各异、相互配合起来声音的和谐程度比较差,为什么听民族交响不和谐,就是乐器不完善,不配套。我们几代人都在标准化、科学化、系列化这方面努力。宏音斋做出了很多新的乐器,也抢救出已经埋没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乐器。中国民族乐器目前只有管乐在低音部分的改革是最成功的。比如唢呐,我们在保留唢呐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元素。我父亲60年代开始跟刘风桐、胡海泉等大师研制中音唢呐,他相继又研发次中音、大低音唢呐。后来我们又在他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在所有的大乐团必备大低音唢呐。我们在大低音唢呐的基础上又研发了倍低音唢呐,降低了4度。

问:做这样的研发,时间成本、材料成本

非遗路上的自豪和幸福

——对话非遗传承人吴景馨

是否很高?

吴景馨:没法衡量。现在这件乐器卖3万多元,但是中国大的交响乐团有限,需求有限,收不回成本。我们宏音斋吴氏家族是靠着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传承的。谁舍得把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丢弃?国家不会同意,我们自己也不可能放弃,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问:下一代人如何传承,有没有设想或者安排?

吴景馨:这个问题需要长远考虑。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们都想出去见世面、闯世界。其实他们有国际视野,对搞研发也是一种优势。我们现在隔一段时间会有面向国内、国际的雅集;孩子们在国外也能办讲座、搞交流,这是另外一种传承。当然单独依靠家族是有局限的,我们还是培养了几十个能干的学徒,他们也是吴氏家族未来的希望所在。

吴景馨:严格说,民族乐器不应该是大工业生产,乐器需要精细的手工打磨,所有自然材料的先天禀赋有所差异,需要手工的调制。另外,像日本一个尺八,最便宜1万多,有的是几十万;而中国的二胡几百块钱,有的几十块钱,连玩具都不如。乐器是有精神内涵的,机械化代替不了手工艺人的经验与智慧。

问:现在的经营状况如何?吴景馨:我们从来没有大起大落过,因为这么多年繁荣积淀,从生产到市场需求都很平稳,宏音斋是一块有分量的品牌。但是,我们也需要进步,比如,很多国内外的人想买,只有通过乐器商,这就加大了成本,需要建立网络平台。过去觉得付出跟得到的不成正比,但是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我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才有了这种自豪感和幸福感。

问:宏音斋在招收和培养学徒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吴景馨:以前我们的困难在于来学习的人文化水平不高,要跟着我们学乐理、学演奏,过程漫长。现在招收的人学历高了,但真正能静下来做的比较少。精美玲珑的乐器的制作过程很枯燥,非常需要耐心,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激励他们。新中国成立前收学徒是不给工资的,手艺这一行都是如此,因为在教他一辈子“端饭碗”。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这种意识,他们想的往往是当下的挣钱、好玩,不去想一辈子的立身之本。当然,我们还是培养了一些不错的孩子。

问:现在这种传承还有拜师礼仪吗?吴景馨:在乐器行当,我们这种礼仪的传承应该是比较完整的。

问:过去合营、合作社、工厂的方式和现在是市场化的方式有何不同,您做过比较吗?


怎样自制笙片的簧相关热词搜索:吹笙鼓簧是什么意思 笙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怎样自制笙片的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怎样自制笙片的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336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